项脊轩志(学生版)
高二必修五重点句子翻译(学生版)

高二必修五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班级姓名得分《陈情表》1、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2、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3、臣欲奉召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4、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5、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6、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项脊轩志》1、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2、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报任安书》1、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2、而世又能与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3、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4、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5、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6、此人皆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7、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8、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
《渔父》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2、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3、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4、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5、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逍遥游》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2、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3、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4、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期已矣。
5、彼于福致者,未数数然也。
6、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兰亭集序》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3、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高考默写检测35(项脊轩志、李凭箜篌引、菩萨蛮、意向类1)(学生版)

高考默写检测35(《项脊轩志》《李凭箜篌引》《菩萨蛮》+意向类1)《项脊轩志》1.《项脊轩志》中,作者用叠词描摹事物,如用“”描写庭院台阶的景象,用“”描写了枇杷树生长的情况。
2.《项脊轩志》中描写项脊轩在修葺之前的旧、破的句子:,。
3.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描绘自己好学,在项脊轩安居,休息,长啸或吟唱的句子是:,。
4.《项脊轩志》中,作者写到自己对旧项脊轩的改造,首先对屋顶进行了修复,接着“,”,使得房间亮度大增,采光极好。
5.《项脊轩志》中“,”两句描写作者端坐室内,静听大自然的美好旋律的情景,表现出了高雅的审美情趣。
6.《项脊轩志》中“,”,生动地表现了老祖母对孙子的疼爱与厚望。
《李凭箜篌引》1.《李凭箜篌引》中“,”两句正面写乐声,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
真是构思奇特,形神兼备。
2.成语“石破天惊”出自李贺《李凭箜篌引》中“,”。
3.“,”两句写神山上教神妪弹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鱼和龙听到乐曲声都随之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
4.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用自由的想象和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世界的美妙,与《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形同之妙的诗句是“,”。
5.《诚斋诗话》:诗有惊人句。
杜甫《山水障》:“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
”……李贺云:“,。
”《菩萨蛮》1.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 ______ ___,_____ ____”两句写出了宫中女子服饰的华贵,同时也对前文写女子山眉深蹙、梦起迟妆作的原因作了交代。
2.温庭筠《菩萨蛮》中写女子早晨醒来的状态的句子是:,。
3.温庭筠《菩萨蛮》中化用唐代诗人崔护的诗句“人面桃花相映红”来写女子容颜的句子是:,。
意向类11.峨眉山位于四川,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李白曾移居四川,很熟悉峨眉山,他的诗文中多有“峨眉”的身影,如“ , ”等,不胜枚举。
2.“杜鹃”,又叫子规,相传为周朝末年蜀王杜宇死后所化。
文言文《项脊轩志》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文言文《项脊轩志》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文言文《项脊轩志》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 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结构。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引导学生思考家庭、亲情、人生等主题,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项脊轩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3.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的一些比喻和修辞手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家庭、亲情、人生等主题。
教学准备:1. 文言文《项脊轩志》全文。
2. 相关注释和参考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二、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简要介绍作者归有光及其作品《项脊轩志》。
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Step 2: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2. 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解决生字词问题。
Step 3:课堂讲解1. 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重点解释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Step 4:案例分析1. 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家庭、亲情、人生等主题。
2.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Step 5:课堂练习1.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2. 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和指导。
三、课后作业1. 让学生回家后阅读《项脊轩志》,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写一篇关于家庭、亲情、人生等主题的作文。
四、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等,以便下次教学时进行改进。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练习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课文内容。
2. 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项脊轩志》语文教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项脊轩志》是唐代记述生活琐事的散文,与古代文学的气息迥异,富有生活和情趣。
在现代教育中,如何通过教学方法将这一文本融入学生平时的阅读和写作中,成为了语文教师所面临的问题。
本篇文章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如何通过《项脊轩志》的阅读和分析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阅读理解《项脊轩志》的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针对本文的语言规范、句子结构、词汇使用等方面进行讲解,以培养学生准确理解文本的能力。
例如,对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语句,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推理和引申,理解到远见卓识的重要性,以及通过例证所展现出的古人的智慧。
更进一步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后进行文章的深入思考,比如对角色性格、文本主题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
例如,学生通过分析故事中主角项慎之家中雀鸟的飞归,可以把握出慎之家对自由的渴求,从而进而归纳出文章强调自由和情趣的主题和意义,增强学生对文本的感性理解和认识。
二、语言表达通过《项脊轩志》的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针对文本中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教师可以讲解并引导学生尝试模仿。
例如,文章中之富有生动感和趣味性,就在于作者巧妙运用夸张、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教会学生如何在写作中运用这些手法,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语言的精炼和压缩,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写作能力通过《项脊轩志》的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以这篇文章为创作样本,进行写作技巧的学习和实践。
例如,通过学习文章中对于虚实法的写法,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此为例,进行类比和拟写,以培养其批判和感性思维。
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特长,让学生通过角色调整、情景设定等方式,进行创新式的写作锻炼。
在这里,教师可以通过集体创作、个人创作以及互帮互改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自信心。
通过《项脊轩志》的阅读和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项脊轩志学生版

课题:项脊轩志课型:讲读课课时:2课时备课时间:2013年3月20日主备人:付占武主审:高吉寿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其人其事。
2.熟读课文,翻译全文。
3.积累文言字词4.体味作者平淡的文字中的深情,学习作者捕捉生活细节、运用白描写人的手法。
学习重点、难点:1.体味平淡文字中的深情;2.文言虚词的积累【课堂学习过程】1.知人论世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
江苏昆山人。
幼年丧母,仁途坎坷。
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
嘉靖十九年中举人。
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
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先生。
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
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
他的散文的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
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
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
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
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
2.解题“志”着重于记人,“记”着重于记事。
本文着重于记事还是怀人?项脊轩:归有光的书斋名。
命名的几种解释。
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
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
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知识梳理](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自读全文,给加横线的字注音:项脊( ) 尘泥渗漉( ) 修葺 ( ) 垣墙周庭()旧时栏楯()偃( )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无声迨( )诸父异爨( ) 逾( )庖而宴家有老妪()先大母婢也()先妣( ) 呱呱而泣()以手阖( )门象笏( ) 令人长号( ) 不自禁( ) 余扃牖而居()2、小组合作,正音,正句读。
3、小组组织本组成员诵读课本,以求读熟课文。
(二)文章重点梳理(1)解释加横线的字1凡再变矣2先妣尝一至3殆有神护者4吾妻来归5吾妻归宁6迨诸父异爨7已为墙8凡再变矣9先大母婢也10比去,以手阖门11时至轩中12余自束发13余扃牖而居14大母过余曰15久不见若影16而母立于兹17室仅方丈 1 8又北向19.顾视无可置者20亦遂增胜21人至不去22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23内外多置小门墙24往往而是25客逾庖而宴26妪每谓余曰27何竟日默默在此28大类女郎也29吾家读书久不效30瞻顾遗迹31令人长号不自禁32轩东故尝为厨33殆有神护者34余既为此志35或凭几学书36且何谓阁子也37其制稍异于前38今已亭亭如盖矣39三五之夜41室始洞然42.始为篱已为墙(2)指出活用的词,并说明词类活用类型1.雨泽下注()2.使不上漏()3.前辟四窗()4.垣墙周庭()5.东犬西吠()6.乳二世()7.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8.客逾庖而宴()9.多可喜,亦多可悲()(3)解释古今异义的词1.室仅方丈2.墙往往而是(4)特殊句式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2.妪,先大母婢也。
2023最新-《项脊轩志》教案(优秀6篇)

《项脊轩志》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牛牛范文网为朋友们整理了6篇《项脊轩志》教案,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教学目标:篇一⒈学习作者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⒈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篇二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项脊轩志》是明代作家归有光的代表作,也是表现亲情的经典之作,是一篇借记物来叙事和抒情的散文。
本文通过书斋项脊轩的几度兴废,写与之相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去世的亲人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
2、教材地位与作用《项脊轩志》最重要的一个点就是一个“情”字,文中归有光对去世的祖母、母亲、妻子的深情追忆如泣如诉,哀婉动人,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到这伟大又朴素的情感。
以口头语说家常事也是本文一大亮点,所以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得学生学习并运用这一写作技巧。
二、学情分析1、文言认知(1)小学、初中接触到的古文不少,有一定积淀,但不易挖掘出文言文的文化内涵。
(2)学生经过多年的语文学习,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对文言文的学习存在错误认识。
2、情感体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但对那种纯真的情感体验的较为肤浅,在写作中总是无从下笔。
三、教学目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以及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在第一课时已了解作者生平和扫除阅读障碍的基础上,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与技能(1)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线索,理清文章脉络,进而解读文章内涵的能力。
(2)学习作者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典型的生活细节来表达感情的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点拨启发、个性解读等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理解把握本文情感。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理解作者对家道中落的感伤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之情。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引言《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吴克明所著的一本散文集,以描写普通人物和日常生活为主题,形象地展现了明代社会的风貌。
本文是根据一堂课的实录,记录了学生们对《项脊轩志》的研讨与分析,旨在通过课堂的交流,深入挖掘出这本文集的精髓和价值。
第一节:学生研讨分析篇章结构学生A:我觉得《项脊轩志》中的篇章结构非常精巧,可以分为「经一」和「经二」两个部分。
在「经一」中,作者通过讲述普通人的生活琐事,展现了明代社会的底层人物形象。
而「经二」则将焦点转向了些许有才华的人物,并通过对他们的个人经历的描写,展现了明代文人的心理状态和社会地位。
学生B:我同意你的观点。
在「经一」中,我们可以看到吴克明用鲜明的笔触勾勒了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他们无法摆脱贫困,却也能在琐碎中品味到生活的滋味。
这种描写不仅增添了作品的感情色彩,同时也为读者展示了普通人的生活状态。
学生C:我认为「经二」更加引人入胜。
通过对一些有才华的人物的描写,吴克明展示了明代文人的心理状态和社会地位的变化。
这些人物虽然有着才华,但他们仍然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这种对于弱势群体的描写很感人。
探讨主题与意义学生D:在我看来,《项脊轩志》的主要主题之一是关于生活的态度。
通过对普通人和有才华人物的描写,作者传达了对于生活的热爱和无奈。
他们或许有着不同的境遇和人生经历,但他们对于生活的态度却有着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懂得在平凡之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学生E:我赞同你的看法。
另外,我觉得《项脊轩志》还呈现了一个反思现实的角度。
通过对底层人物和有才华人物的描写,吴克明深刻地反映了明代社会的不公和现实的残酷。
这种反思引发了读者对社会的思考和对当下生活的反思。
解读人物形象学生F:我特别喜欢文集中的「项脊轩」这个人物形象。
吴克明通过对他的描写,折射出了底层文人的聪明才智和对于命运的憧憬。
他虽然身处贫穷,但却并不消沉,一直保持着对未来的希望。
学生G:我也认为「项脊轩」是这本书中最有个性和代表性的人物。
第一轮复习:粤教版必修二《项脊轩志》知识点学生版用

《项脊轩志》知识点整理一、重点词语号:háo 阖:hé,关闭枇杷:pípá扃牖:jiōng yǒu 楯:shǔn 爨:cuàn婢:bì得:得到日:阳光稍:稍微影:日光先是:这以前迨:及,等到庖:厨房凡:总共尝:曾经每:经常兹:这,此以:用过:探望大类:很像比:及,等到顷之:音节助词尝:曾经归:旧指女子出嫁且:那么制:形式,规制盖:伞或:或者殆:表揣测,大概故:以前去:离开竟日:整天二、通假字而.母立于兹:以当.南日:三、古今异义1.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古义:今义:2.墙往往..而是古义:今义:3.先.大母古义:今义:4.凡再.变矣古义:今义:四、一词多义1、每:①每.移案:②妪每.谓予曰:2、得:①又北向,不能得日:②轩凡四遭火,得不焚:3、然:①室始洞然/冥然兀坐:②然余居于此:4、过:①日过午已昏:②大母过余曰:③从轩前过:5、谓:①且何谓阁子也:②妪每谓余曰:6、日:①不能得日:②日过午已昏:③一日,大母过余曰:7、始:①室始洞然:②始为篱,已为墙:8、置:①顾视无可置者:②内外多置小门:③沛公则置车骑9、先:①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②先大母婢也/ 先妣抚之甚厚:10、归:①吾妻来归:②吾妻归宁..:11、顾:①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②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勒草庐之中③时夜将半,四顾寂寥④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⑤顾安所得酒乎?⑥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五、词类活用指出活用情况并解释1、乳二世客逾庖而宴2、执此以朝3、吾家读书久不效4、垣墙周庭:5、余扃牖而居6、雨泽下注。
/ 使不上漏(7、又北向8、东犬西吠9、前辟四窗10、小鸟时来啄食()/时至轩中()11、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12、多可喜,亦多可悲(13、借书满架或凭几学书名作动,写字六、指出下列虚词的用法及意义【为】①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②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③庭中始为篱,已为墙④吾从板外相为应答⑤轩东故尝为厨⑥余既为此志【之】①儿之成,则可待乎?②倾之,持一象笏至③久之,能以足音辩人④先妣抚之甚厚⑤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⑥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脊轩志》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渗漉.(lù)老妪.(ōu)珊珊
..可爱(shān)
B.修葺.(qì)栏楯.(dùn)万籁.有声(lài)
C.先妣.(pǐ)阖.门(hé)冥然兀.坐(wù)
D.垣.墙(yuán)偃.仰(yǎn)呱呱
..而泣(gū)
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室仅方丈
..(一丈见方) B.墙往往
..而是(到处)
C.余久卧病无.聊.(精神空虚)D.大类
..女郎也(太像)
3.下列加点词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雨泽下.注②东犬西.吠③乳.二世④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⑤执此以朝.⑥使不上.漏
A.①④⑤∕②③⑥B.①②④⑥∕③⑤
C.①③⑤∕②④⑥D.①②⑥∕③④⑤
4.下列各组文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妪每.谓余曰
B.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C.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执此以.朝
D.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5.下列文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A.比.去,以手阖门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B.借书.满架或凭几学书.
C.日过.午已昏一日,大母过.余曰
D.庭中始为篱,已.为墙今已.亭亭如盖矣
6.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
A.“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日)“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B.“妪,先大母婢也”(敬称自己已死去的祖母)“先妣”(敬称自己已死去的母亲)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古代男子成人自立的标志)“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D.吾妻归宁(旧指女子出嫁后回娘家)吾妻来归(旧指女子出嫁)
7. 对下列文言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室始洞然(洞然,明亮的样子,写了修葺后的阳光充盈之美。
)
B.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写出了一种人鸟和谐相处的境界。
)
C.“儿寒乎?欲食乎?”(母亲只问寒问暖,祖母却关心自己的前途。
)
D.庭有枇杷树(枇杷树,在作者心中是妻之精魂的化身。
)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归有光号震川,别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明代后期著名散文家,著有《震川文集》,其散文对清代的桐城派影响很大。
B.“志”即“记”,是古代一种叙事、抒情的文体,如《项脊轩志》就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篇。
C.《项脊轩志》借写项脊轩的兴废,着重写与之有关的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表达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
D.“五柳先生”“樊川先生”“临川先生”“聊斋先生”指的分别是东晋大诗人陶潜、唐代诗人杜牧、北宋文豪欧阳修、清代小说家蒲松龄。
二、语段阅读
(一)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9.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①稍为修葺.()②室始洞然
..()
③亦遂增胜.()④珊珊
..可爱()
10.翻译文中划线句:
(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2)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3)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11.第二段“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二)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1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①迨.诸父异爨()②凡.再变矣()③先妣抚.之甚厚()④而母立于兹.()⑤何竟日
..默默在此
()⑥以手阖.门()⑦瞻顾
..遗迹()⑧令人长号.不自禁()
13.翻译文中划线句:
(1)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2)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3)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14.本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5.本段文字的细节描写十分成功,试举一例简要说明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三)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6.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余自束发
..读书轩中()
②吾妻归宁
..,述诸小妹语()
③或凭几
..学书()
④后五年,吾妻来归
..()
⑤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⑥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17.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余既.为此志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B.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县官且.顺群臣言
C.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D.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18.翻译:“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