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传承论文
论文:彝族“打磨秋”习俗的多维审视

彝族“打磨秋”习俗的多维审视摘要从云南地方志、地方史、西汉时期的历史文物图案、少数民族民间的口碑传说、文化人类学的有关理论及人类学田野调查等多维视角,研究我国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流传上千年的传统活动—打磨秋的历史渊源、活动场景、民俗仪式的传袭演变。
考证该体育活动蕴含的民族诉求、文化征象、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探索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走向。
关键词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打磨秋;习俗;历史源流;文化内涵1西南少数民族打磨秋习俗的古迹寻踪磨秋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中特有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它与古代北方戎狄民族的山戎之戏—秋千有着天壤之别。
打磨秋活动在云南、四川、广西、贵州的彝族、哈尼族等民族中较为盛行,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20世纪70年代初,云南省博物馆在滇中地区江川县进行的考古工作中,发掘出土了一批西汉时期古代“滇人”的墓葬群。
在其中的第24号墓中出土了一件特殊的铜鼓,在此铜鼓腰部的方格内,铸有一幅中立一柱,旁有4条横线连接4人之手,有4个“滇人”头戴花冠,上身裸露,下系有史书上说的“衣着尾”之裙,正在做空中飞舞旋转打磨秋动作的图案[1]。
这些图案与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所记载的古代“滇人”头戴羽毛装饰(花冠)的习俗尤为吻合[2]。
该图像所展现的也就是现今仍流行在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的、年代久远的传统体育形式—打磨秋活动的最早雏形。
这表明居住在西南滇川古陆上的古代民族在2000多年前已有打磨秋的习俗了。
2西南少数民族打磨秋习俗的史记探微今天,我们还可从卷峡浩繁的西南地区民族志、地方志中查找出一些有关西南少数民族打磨秋习俗的历史记载与场景描述,从中可窥见该项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的历史风貌。
据元代李京《云南志略》诸夷风情条目的记载:“罗罗……每岁以腊月为春节,竖长竿横设一木,号曰木床。
左右各坐一人,以互相起落为戏”[3]。
对当时云南少数民族开展的磨秋活动的习俗、时间、方式、场景进行了较为具体的描述与记载。
四川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160基金项目:四川省社科联、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资助项目(项目编号为:TY2019205)《四川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四川省教育厅的科研项目(项目编号为:14SA0083)《凉山地区彝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融合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郎朝春(1981.2-),男,重庆万州人,学历/学位:硕士 研究生,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工作单位:西昌学院体育学院。
四川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郎朝春 崔文鹏 西昌学院体育学院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及田野调查法等方法对四川凉山州昭觉县、布拖县、美姑县、雷波县、金阳县等地的彝族村落的原生态传统体育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彝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广泛性、独特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并指出彝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对策:加大彝族传统体育的宣传力度,改变固有观念,弘扬彝族传统文化;寻找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大对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和整理研究;依托西昌学院等地方院校,加强对体育传承和保护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多种方式促使彝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体育,继承和发扬彝族传统体育文化。
关键词:彝族;传统体育;文化彝族人民在其漫长的社会生活与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具有本地浓郁山地文化气息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体现了彝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其以其独特的方式和风格在我国民族体坛上占有重要地位。
彝族传统体育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同时也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全球化以及强大的外来体育文化的冲击,彝族民族文化的“瑰宝”此时显得极其脆弱并呈现“逐渐萎缩”之势。
如何改变彝族传统体育这种“文化弱势”局面,最后形成与中国和世界体育文化互补、美美与共的彝族传统体育文化,并得到完整的保存与传承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本文以四川凉山州昭觉县、布拖县、美姑县、雷波县、金阳县等地区的彝族传统体育项目为研究对象。
赛龙舟的地区传统

赛龙舟的地区传统龙舟赛是一项古老而激动人心的传统体育赛事,广泛流传于我国的许多地区。
这一传统活动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而且在当今仍然是一种激发民族凝聚力和体育热情的独特方式。
本文将深入探讨赛龙舟的地区传统,揭示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渊源,以及在不同地域中形成的独特赛事文化。
**1. 赛龙舟的历史渊源**赛龙舟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至古代的屈原时代。
相传,在屈原投江自尽的屈原节日,当地居民划船打捞屈原的同时,也逐渐演变成为划龙舟的竞技活动。
这标志着赛龙舟的雏形开始在中国大地上形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赛龙舟逐渐融入了民间传统文化,并在不同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赛事形式。
各地对赛龙舟的独特理解和演绎,使得这一传统活动在我国的不同地域呈现出多样化的风貌。
**2. 赛龙舟的地区差异**在华北地区,赛龙舟往往与端午节紧密相联。
北方的龙舟赛事多以庆祝端午为主题,加入了更多的庆典元素,如舞龙、舞狮等。
这使得赛事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成为了民众欢度节日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而在江南水乡,赛龙舟更加强调水域的特殊地理环境。
这里的赛事常常在如诗如画的水道上展开,沿途的风景和特有的建筑风格成为比赛中的独特背景。
江南赛龙舟注重水上的表演性和观赏性,成为一场融合了运动与艺术的盛大活动。
在西南地区,赛龙舟往往与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相结合。
不同民族的龙舟赛事中,常常穿插了独具特色的服饰、舞蹈和音乐,为赛事增色不少。
这种文化的交融让赛龙舟成为了民族团结的一种象征。
**3. 赛龙舟的现代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体育事业的发展,赛龙舟逐渐走向了现代化。
传统的手工制作龙舟的方式被机械化取代,比赛规则和赛道标准也得到了统一。
同时,赛龙舟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端午节,而是在整个夏季成为了体育赛事的热门选择。
现代赛龙舟注重比赛的公平性和竞技性,成为了一项集体力、耐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于一体的体育运动。
各地的赛事也通过电视和网络传播,使得赛龙舟这一传统活动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
民族地区学校传承与民族体育发展探究的论文

民族地区学校传承与民族体育发展探究的论文民族地区学校传承与民族体育发展探究的论文[摘要] 本文通过民族体育的传承对民族文化发展的意义、在民族地区学校开展民族体育的可行性建议、对体育教学的作用以及对民族地区学校开展民族体育的思考等阐述,论述了在民族地区学校开展民族体育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民族地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影响。
[关健词]民族地区学校传承与发展民族体育前言贵州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文规定:“民族地区的民族学校应因地制宜地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在体育学科总课时中留出适量课时安排民族体育教材的教学,将民族体育纳入教学内容。
从2004年起,贵州省在各市州地选择部分学校,将民族传统体育纳入中小学体育课教学内容,并力争在2008年推广到全省民族地区所有学校。
”如何把民族体育内容与学校教育融合起来,如何在中学体育指导大纲的框架下,就民族传统体育和学校的具体条件等进行学校体育教学,丰富学校体育形式和内容,广泛开展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使之与全民健身计划开展相适应,与大众体育发展相接轨,把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办成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传播民族体育的纽带就成为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学需要进行探讨的问题。
一、民族体育的传承与开展对民族文化发展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民族文化及传统体育项目在当地已濒临失传,面临这一局面,民族地区的学校应自觉地担负起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重任,以民族体育活动为突破口,把那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整理出来并组织开展推广普及。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各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促进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和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源远流长,体育文化已融入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中,体现在民族的生活行为中。
民族体育能让学生学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的养生健身方式等丰富的知识,既能有效地增进人体健康,同时又能弘扬民族体育文化,对学生的体能和智能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论文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论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论文一、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多样性和包容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源自于民间的生产、狩猎、娱乐等活动,并根据时代进程不断演变,在民间流传开来,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统计,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共有977种,其中汉族项目301种,其他少数民族的体育项目676种。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受儒家文化影响,主张以“仁爱”为思想核心,强调运动以修养身心为主,对体育运动竞技性并不十分注重,民族传统体育中蕴涵了丰富的哲学、道德、宗教、习俗等社会文化,蕴含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实质,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类型,拥有其他项目无法替代的重要价值。
二、传统体育文化的特殊价值传统体育文化的演变历程,是一个动态平衡发展的过程,它顺应了复杂的时代变化规律,不断吸收和总结历时的经验教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适时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才能在复杂的历史洪流中得以保留。
传统体育文化的整理与传播,对宣扬各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加强各民族间交流、增进各民族团结有着重大意义。
并且从传统体育文化中能反映相应体育活动的起源形态和依据各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变化所做出的相应改变。
加强对体育文化的研究不仅能帮助我们回顾历史,同时对创造新的体育项目和运动形式也有较高的指导意义,是一笔特殊的无形文化遗产。
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各个民族在其特定的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民族差异文化,在体育活动形式中能够展现本民族的风土人情,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和而不同”,强调和谐而多样,在基调一致的同时包容个别性。
这与西方奥林匹克文化的强势与竞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今天,奥林匹克文化已经走向全球,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同文化应该平等交流,相互间取长补短、尊重文化个性和多元化,这对奥林匹克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发策略1.坚守自身价值准则如今,我们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急需走出国门融入到世界体育文化的浪潮中。
浅析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保护的现状

浅析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保护的现状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云南省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和体育活动。
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重镇,云南省不仅保留了大量珍贵的传统体育项目,还孕育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
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在少数民族群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身体锻炼的方式,更是文化传承和交流的纽带。
云南省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涵盖了舞蹈、武术、射箭、赛马等多种形式。
这些传统体育项目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是少数民族群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城乡发展的差异化,许多传统体育项目面临着传承与保护的压力,一些项目甚至濒临失传。
本文将从传统体育的特点、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形式、传统体育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现有的保护措施等方面对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保护情况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进一步挖掘和传承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提出推动传统体育传承与保护的建议,探讨未来发展的趋势。
【2000字】1.2 问题提出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遗产,其中传统体育文化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体育项目在少数民族群体中逐渐失去了传承的机会,导致传统体育文化逐渐衰败。
许多年轻人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和兴趣也逐渐减少,传承和发展受到了威胁。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也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保护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许多传统体育项目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练习,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很难满足传统体育的需求,使得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着被遗忘的危险。
如何有效传承和保护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仅仅依靠个人和地方的力量可能无法完全实现传统体育的传承和保护,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更多支持和关注。
也需要探索出更加适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传统体育传承模式,使传统体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凉山州彝族达体舞的传承与发展

凉山州彝族达体舞的传承与发展作者:冯超琼杨广垒来源:《体育时空》2013年第04期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4-000-02摘要为了使凉山州彝族达体舞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四川省凉山州彝族达体舞的开展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促进发展的策略,为四川省凉山州彝族达体舞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达体舞凉山州传承发展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我国彝族最大的聚居区。
据2007年凉山彝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凉山彝族自治州2007年末少数民族户籍人口为224.20万人,占总人口的50.0%;彝族人口为208.29万人,占总人口的46.45%[4]。
由于凉山州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样,居住人口多,所以孕育出了彝族传统体育。
因为彝族传统体育是彝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彝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的“达体舞”又具有悠久的历史,对前人的生产生活、宗教活动、斗争、游戏与娱乐活动、传递感情活动等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笔者想全面,系统的认识达体舞,以便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达体舞。
一、起源彝族的达体舞最早起源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据考证西晋时已有文字记载。
据资料记载,早期的“踏歌就是彝族达舞最早的汉译名称[3]。
由于凉山地域广阔,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和语言发音的差异,所以有人称达体舞为“锅庄”、有人称为“对脚”、有人称为“谷追”、有人称为“蹄脚”、有人称为“达体”[4,6]。
后来后人为了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便请专家对“达体舞”进行多次的整理,最后经过调整与统一,统称为“达体舞”。
达体舞意为“踏地舞”,是一种集体舞,达,指地,体,指踏[1]。
刘金吾研究提出达体舞主要成因是“凉山州高山寒冷的气候,对于腰系兽皮或树叶的先民是极大的威胁,为了御寒,人们围着簧火,手牵着手,肩并着肩,联臂踏地[5]。
论云南楚雄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部分 , 该篇 文章运 用文献资料法、 专家访谈 法、 实地考察 法和逻辑分析法 , 对楚雄彝族传统体育的起源和传承进行调查和分析 , 并在此基础上来 探 索楚雄彝族传 统体 育文化的发展。
【 关键词 】 云南楚雄 ; 彝族体育 ; ; 传承 发展
1 楚雄彝族传统体育的起 源
1 起源于生产劳动实践和 E常生活技能 . i l 楚雄彝族先 民世代生活在高山河谷 间 .由于特殊的地缘关系 . 形 成 了各种各样的生存方式和手段 .这些方式 和手段 通过历史的变迁 . 逐步演变 成各种传统 的彝族体育项 目 如住 在山 区的彝 民在 深涧相 隔、 交通十分不便的情况下 , 利用古树老藤荡过 深壑 , 由此产生了藤秋 这项 民间竞技活动。 由基本的生活技能演变而来 的如跳水牛 、 拔腰 、 顶 性 头、 顶肩 、 顶扁担 、 对手拉 、 打跳等。 彝族传统体 育文化 的传承 . 外来 文化的影响较少 . 受 具有 特殊的 1 起源于军事防卫实践 . . 2 是军事 防卫技能和武器的移植 发展规律和民族特色 , 明显 的山地文化性质 和民族异质性H 楚雄 带有 。 楚雄彝族在各个阶级的社会 中也经历 了长 期而频繁的战乱过程 . 彝族大部分生 活在山区或者半 山区 . 通极为不便 . 交 人们 和外 界的联 他们从与 自然搏斗的原始群居时期发展 到氏族公社 阶段 , 是进入 尤其 系较少 , 基本处于封 闭和半封 闭状态 . 依赖着最基本的生产劳动 . 我行 到奴隶社会之后 . 激烈的战争使狩猎技能逐渐发展 成为人 与人 之间搏 我素 的开展着彝族传 统体育 。例如 . 在永 仁 、 大姚彝区开展 的秋 千项 斗 的军事技能 , 大刀 、 、 、 、 拳术等徒手 格斗的技能在 战争中 弓 剑 棍 驽、 目, 就依靠该 地区的天然条件竹类 、 藤类等器材制作 而成 : 双柏地区开 便开始迅速发展。据《 西南彝族志》 记载 , 彝族先祖 希母遮 到仲牟由的 展的陀螺项 目, 当地盛产 的一种质地 坚硬的柚木制作 而成 。在楚 是用 3 代 中就有 1 次迁徙 。彝族先 民在迁徙过 程中 , 1 4 与原来居住在 本地 雄彝区基本上是 高山河谷 . 有的其他项 目不便 开展 . 以秋千 和陀螺 所 的土著居 民发生 战争 : 在彝族先 民六大部落之 间 . 也经常为 了争夺 土 等项 目 成为当地开展较为盛行的彝族传统体育活动 内容 便 地、 猎物、 水源、 财物 而引起 战争 。 流传 至今 的如 : 火枪射击、 关刀旋 杀、 2 民风民俗 、 . 3 宗教娱乐和节 E的承载 l 关公刀等【 n 。 楚雄 彝族对神 的祭拜有一定的时令和特殊 E子 . l 如一年一度农历 1 起源于娱乐和宗教信仰节庆活动 _ 3 六月二十 四E的楚雄彝族火把节 . l 在此期 间人们举 办各 种各样 的彝族 楚雄彝族大部分生活在山区和半 山区.在 生活单 调的情 况下 . 他 传统体育项 目, 作为火把节的 民俗内容。 双柏 县小麦地 冲一代的彝族 . 们在 田间地头利用劳作 的空余 时间 自 自乐 . 娱 因地 制宜 的创造 和发明 每年农历 正月初八 至正月十五 E过跳 虎节 . l 彝语称为“ 罗麻” 时 E . 。 1 全 了一些娱乐项 目. 这些娱乐项 目经过时间的洗涤 . 逐渐发展成 为流传 村成年男 人于村后祭拜土主后 。 经巫师 占 择出 8 人。这 8 人披 上画 至今的一些彝族传统体 育项 目。 例如, 打陀螺 、 磨单秋 、 虎抱蛋游戏等。 有虎斑纹的披毡 。 、 、 脸 脚 手上绘上虎纹 . 为虎 , 虎头率领 下跳 化妆 在黑 在图腾崇拜 的活动 中. 楚雄 彝族以虎和太 阳作 为图腾 . 火作 为万 各种摩拟生产 、 生活 、 殖的舞蹈 , 生 到全村 为各 家各户驱鬼除祟 。 彝族 物之灵 . 各种巫 术、 I “ 山”祭龙 ”祭祖 ” 盛行 占 - 祭 和 “ “ 等原始宗教活 动。 语 称为“ 罗麻乃轰 ” 在这些宗教活动中。 按节令有 固定 的日期 、 时辰和形式 , 在祭祀 时进行 2 部 落之 间的生存竞争推动了楚雄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 承 . 4 竞技与舞蹈活动 。如以图腾崇拜对象 的动作为原形 , 模仿老虎 的扑 、 在彝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中. 对其产生决定性推动作用的是有关 立 、 、 摔的动作 而设计 的虎舞 , 滚 跃、 具有较强 的健身价值 , 同汉族 流 它 民族部落生存 的军事活动。 彝文典籍《 西南彝志》 记载了大量的关 于彝 传的“ 五禽戏 ” 具有异 曲同工之妙 。 族 各部落 间相互倾轧和抵御外族 入侵 的史料 。彝族 自 为“ 称 虎族 ”是 . 彝族传统体 育形成 的初期 。 受宗教影响具有迷 信色彩 , 但从历史 以黑虎为图腾的古老民族 。 崇尚“ 强悍武勇”。 “ 重 义气 刚强 ” 。万历年 学的角度来看 . 民族传统体育 的起源 , 这对 起到了一定的催生作用【 3 】 。 间的《 云南 志略》 : 罗罗者 ……聚众 山林 , 谓 “ 惟事剽 掠……言不合 即 1 起源于模仿动物的动作 . 4 拔刀好杀 、 战” 光绪年 的《 好 。 读修九直隶厅 志》 卷七载有“ 彝性情野 , 其 在原始社会 人们对 自 然界给予 的幸福或灾难缺乏科学认识 . 族人 强健者以抢掠为荣 ” 。在这种原始习俗 的影 响下 . 族人更加注重学 习 认为磨枣兄弟对 牛、 羊动作 的模仿 行为起到 了敬奉神 灵的作用 。 使神 和训练械斗 的技艺 , 经过时间的磨砺 . 社会 的发展 。 原来单一 的器械和 灵愉快而对其降福庇护 。 于是族人争相效仿 . 广泛开展模仿 牛羊摔斗 . 力 量间的抗衡 . 变为 了现在需要一定技能 和规则来进行 的比赛或者表 并逐步形成具有一定竞技特性和表演形式的摔跤运 动。 这一典 型事例 演 活动. 如射弩 、 摔跤等。 充分说明 了彝族传统 体育文化是在 生活、 生产 中 自 萌发 的 . 然 其他如 3 楚雄彝族传统体 育文化的发展 在紫溪山一代广泛 开展 的斗牛 、 斗鸡 蹲斗等。 31 突 出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色 . . 找到合理定位 楚雄一 些高 山地 区由于特殊 的地缘关系 , 对封 闭的状 态 . 相 使楚 传承就是延续。 彝族 传统体育文化 由零散的个人模仿活动发展为 雄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成 为了一种 自然性 的、边缘性 的的传统体育文 族人聚会 的集 体活动 :由单纯 的力 量抗衡发展成具有 一定规则要求 化。 较好保存了我们 的少数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 如 楚雄彝州各村各寨 的. 具有多功 能作 用的传统体育 : 由宗教信仰娱神 的低 层次发展到娱 都进行 的“ 打跳”大姚县彝族 的“ 、 赛装节”插花节”“ 阳女” “ 、太 选拔 、 毕 人、 健身的高层次 , 向全 国民族体坛。 并走 楚雄彝族体育活动延续至今 摩文化等 。少数 民族传 统体育价值功效都是在文化基础之上 的. 最重 并不断传承发展 , 与楚雄地 区的生活环境 、 生产方式 、 宗教娱乐 、 E、 节 l 要 的价值就是传统文化特色 . 也是其根本所在。 因此 . 楚雄地 区的少数 民风民俗、 社会 经济 的发展和政策的支持是分不开 的。 民族传统体育应该保持 原来 的少数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朴实性 . 以人 2 民族 政策 的保 障 . 1 为本 , 坚持小型多样 、 、 愿 的原则 , 业余 自 结合当地时令 、 民俗节 E l 和乡 长期 以来 , 楚雄彝族先 民过着刀耕火种 、 自给 自 的生活 。 中国 足 新 村文化站 的方式开展各种各样 的少数 民族体育活动 . 从而弘扬 民族精 成立后 . 在党 中央的关怀下 , 15 年成 立了楚雄彝族 自治州 , 于 98 获得 神. 使彝族传统体育得 以传承和保护 了同其他民族同等 的待遇 。 中华人 民共和国宪法》 《 规定 :民族 自 “ 治区 3 发挥 民 区域 自 . 2 族 治优势 . 让彝族传统体育进入地方学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西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研究
【摘 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田野调查等方法对中国西南民族
传统体育的地理文化背景、传承的纽带、传承指导思想、传承途径
和自新能力进行调查分析,目的在于将其带入一个向系统化、科学
化、体系化方向发展的自新阶段。
【关键词】西南民族地区 民族体育 传承 自新能力
从文化学的视角研究中国西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对弘
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体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西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地理文化背景
研究西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首先应对这一文化的形成背
景——该地区的历史地理环境进行研究。西南地区各民族自古以来
就处于非发达地区,对外的封闭性和对内的向心性发展使西南地区
民族体育文化最终被定格为一种非主流文化。地理上的弱势造成其
文化上的非主流,使西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在这一封闭式的环境里
得到了较为顺利的传承。
二、西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纽带——民族共同心理素质
(民族性格)
西南地区特有的历史地理环境是该地区民族体育文化赖以滋长
的土壤,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则是民族体育文化被创造、继承和发展
的内部动力。它通过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特点表现出来,
如:语言、文字、音乐、舞蹈、饮食、服饰等特点,以及社会风尚、
节日和民族传统等,都表现出一个民族的性格、情操和爱好。民族
心理共同素质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下
形成的,也是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而人又随着生态环境、生
活方式等不同从属于各个民族,所以文化总是由一定的民族所创
造,并在一定的民族范围内形成并发展的,任何文化首先都是民族
文化。它一旦在某个民族中形成并占支配地位,就会很快形成一种
心理定势,民族个体通过各种认知方式将生活环境中的民族文化整
和入自己的心理结构当中,并通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区别于其
他民族的心理特质,从而影射和支配个体的思维与行为。
三、西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指导思想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有着丰富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在各少数民族
的神话、传说和史诗中保存了大量关于天地万物起源和人类产生的
哲学观念。在彝族创世史诗《梅葛》中就有关于宇宙起源的发生、
演化、变动的观念。彝族有用诗的形式创作的哲学文献资料,如:
“相对观’“相称观”等。反映了彝族人民朴素的唯物观和审美观。
民族体育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在发展
过程中的进一步传承与整和,决定于少数民族共同体所特有的价值
观与思维方式。
四、西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途径
(一)通过学校文化教育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
学校是传承发展民族体育的中介,是原始体育形态走向规范化、
科学化、普及化的必由之路。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提出一个理论
上的民族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体系,具体从民族学校的校园文
化建设和民族体育课程的设置和竞技项目的训练两个方面,也可以
看做是学校教育课程的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二)通过社会活动中宗教、民风、民俗文化促进民族传统体
育的传承
通过对问卷统计分析显示: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居民接触民族体
育的途径,其频数最高的节日庆典、宗教仪式、婚丧仪式、村寨间
竞赛活动等,都属于社会教育的范畴。不是有计划、有目的规范转
承,而更多的是通过社会范围的大教育,潜移默化地将民族传统体
育移植到年轻一代民族成员的行为习惯里,也是一种社会活动,这
种社会活动是社会教育对文化的传承。主要通过宗教活动、民风民
俗和民族文化三个具体途径。
表1: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居民接触民族传统体育的途径
(三)通过家庭文化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
要研究民族体育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就应该对老人和孩子在
传承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研究讨论。因为老人是文化传承的主要承
担者,而儿童则是文化是被变异还是被继承的关键角色。总而言之,
家庭是民族体育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是其得以传承的坚强支撑,
而家庭中的长者则是这一切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四)通过制度文化促进民族地区民族体育传承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由国家定期举办,并已列入了《国
务院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中,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来,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得到了前所未有
的发展。在过去的民运会中,我们积极做了一些规范化、制度化的
工作,如制定鼓励开展区域性和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的政策等等,
这样才能为推动西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
的促进作用。
(五) 通过传媒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传承
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我们也可以利用传媒的功能。
如在开展全运会时,要提早联系媒体,确定节目和档期,打好提前
量,确保各媒体的宣传报道按时、保质、保量;强调宣传深度,充
分挖掘和展现民运会的丰富内涵。此外,对一些跟节庆和宗教节日
有关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舞龙、舞狮、龙舟竞渡等等,从体育
的视角做好宣传工作,突出民族体育的主旋律,也是非常有利于西
南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的。
五、西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自新能力
西南地区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仅仅只是民族
历史文化的原生态反映,把它作为历史文物放进民族生态博物馆的
态度是欠客观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调节、相整合、相超越,
使其本体能适应社会的变迁,开发新的文化资源,保持民族文化旺
盛的生命力,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并保证其本位文化的同化力。
这种自新能力所造就的自我调节效果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
第一个方面:在改革开放,孕育市场经济大潮的今天,西南地
区民族体育也呈现出由单一民族活动推广为多个民族共同参与交
流,共同娱乐竞技的趋势。这一趋势有助于加强整个西南地区民族
体育文化的辐射力。一方面扩大对外宣传与影响,另一方面也反作
用于自身,使其在继承中进一步寻求发展道路。
第二方面:西南地区各民族风俗交叉度大,语言相通,各县市
州之间距离较近,民族传统项目繁多,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技巧
性、趣味性与益智性,为这一地区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提供了很好
的物质基础。就全民健身运动这一点上,它能够产生的推广力度是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项目所难以企及的。如:2001年7月在四川华葵
市落下帷幕的“华鉴市全民运动会”就是把部分民族体育项目和民
间体育项目引入全民健身运动的成功例子。比赛设有“抬滑竿”“举
石锁”“挑担”等直接来源于农村生活的体育项目。而且在比赛场
地上也有所创新,像“抬滑竿”这样的项目索性被搬到大街上举行。
以至于万人空巷,群众纷纷涌上街头,争相观看,收到了很好的参
与效果和宣传效应,真正实现了全民健身的目的意义。
第三方面:西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一直以来都以民间自发的流
传形式,缺乏规范性是其传承过程中最主要的一个负面因子。虽然
迄今为止,学校体育在民族体育的传承中一直没有担当起主要角
色,但是应该认识到,这只是工作的进程问题。事实上,民族体育
的许多特点都与学校体育的要求相匹配,将其引入到学校体育教育
领域无疑是为其设立了一面对外的窗口,将其带入一个向系统化、
科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的自新阶段。
结束语
西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能以生命力极其旺盛的文化形态存在,
充分说明它具有鲜明的当代价值,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本身是具有一
定的社会适应性的,基于这种适应性,笔者认为:1.要求我们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的工作要长期的关注,并为之深入的研究;2.在研究
时即要考虑到它内质里所潜在的一些自新能力系统,又要考虑到民
族体育文化所具有的这种自新的机制怎样能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调节、相整合、相超越;3.还应保持民族文
化旺盛的生命力,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并保证其本位文化的同化
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z].1995.
[2]董新光.全民健身大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
[3]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0(5):75.
[4]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国际大众体育现状及发展趋势[m].
内部发行,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