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师作文指导的正确思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教师作文指导的正确思路

作者:吴章贵

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08年第11期

目前学生作文的最大障碍,也许不在无可炊之米,而在没有想炊之欲。据调查,中小学生害怕作文已成通病。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是当前的大多数作文教学指导关注的仅仅是写作活动的结果。学生写作文就是为了应付老师和考试,语文教师也多只是按考试的标准对学生作文进行评判、批改。作文之前对审题、立意作些指导,而后便让学生写作,这似乎成了教师固定不变的作文教学程式。整个作文写作过程,学生大多处于机械、静止、被动、应付状态,无积极性可言。二是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及其指导一直处于无序和随意状态。教师对学生作文写作思维路径的系统研究与指导相对不足,缺少了对作文重要环节写作过程的指导,这对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说,必然会对写作产生畏难心理。所以,在写作中如何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和顾虑,如何让学生视写作为乐事,如何进行指导才有效果,这应当成为作文指导关注的重点。笔者认为教师作文指导的正确思路应该是:

首先,指导学生用激情驾驭写作。在作文写作过程中点拨学生酝酿激情,乃是作文指导的根本。孔子主张“辞达而已”,韩愈强调“气盛言宜”,东坡倡导“随物赋形”。在思想情感与技法之间,他们都选择了前者。也许他们也曾有雾失楼台的感觉,于是特地为后人指点了写作的迷津。作文就是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每个人都能够写文章,每个人都能够用文章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其实,每个人的一生也都是在人生的舞台上表达自己的情感,向社会、向周围的人们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由此可见,当写作中有了激情,写作便成了人生中的一件极其自然的事,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而如果在写作中酝酿好了作文的情感,就在作文方面具有了写作成功的重要因素。作文的基本内在动力是激越的感情,作文指导自然应该从调动和调控写作的感情因素入手,指导学生善于把生活中的感情因素运用到作文中。把人的这种天赋奇能作为对生活吸收和释放的能源,巧妙地运用和发挥,写出优秀的作文,就不仅是一种良好的愿望,而是可见可触的目标和现实。为此,我们要注意:

(1)指导学生学会置身情境,调动、酝酿情感,激发写作欲望。

人的感情有时会处于静止和钝化状态,因此,对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就会看不出写作的价值,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处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觉其臭”。在这种状态中,肯定难有写作的激情,也很难写出好的作文。此时,若能创设一种情境,设身处地激活写作情感,写作欲望就被激发。其方法就是要凝神静心,心志专一,剔除一切杂念,深入领会命题内容、要求和意图,然后调用、酝酿与命题内容一致的情感因素,通过联想、想象,把自己的感情融入题目设置的情境中,进入角色,亲自感受生活的五彩缤纷和酸、甜、苦、辣,让往昔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浮现于脑海,使那些与题目有关的可憎、可恶或可歌可泣的事件一起涌上心头,这时头脑中便会形成一种或愤怒或蔑视或景仰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写作冲

动,引发一吐为快的感觉。此时只要再略作布局谋篇,即可能有“神思灵感”出现,若快速写作成篇,往往就是一篇文情并茂的好文章。

(2)指导学生学会寻找提取最动情的“生活断面”。

有时,学生面对作文题目,也有心灵的震动,也激发了感情的浪花,但写作时仍觉思维不畅,究其原因,往往是感情还处于朦胧状态,这时,教师要告诉学生静下心来从自己的心灵深处,寻找提取最动情的“生活断面”,或在情感的发源地,找寻自己最有感触又与题目紧密结合的生活场面。这种最动情的“生活断面”,可以是使自己曾经好奇、快乐、激动、欣慰、幸福的事情和场面,也可以是使自己曾经忧虑、畏惧、迷惘、失落、郁闷、苦恼、后悔、悲伤、愤怒的片段和场面,这些能够感动自己的事例片段和场面,也往往能够感动读者。如果能够把这些自己感动的事例和场面与题目紧密结合,使饱含情感的印象清晰起来,写作的良好欲望便会产生,若再能升华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那么一篇卓尔不群的好文章可能就在学生的手中诞生。

(3)指导学生学会运用“移情法”引发联想。

人的感情也是有规律的。爱屋及乌是人的感情心理变化的一种规律,心理学叫做移情。卢家楣教授在《情感教学心理学》中曾非常明确地指出:“情感迁移是一种感情扩散、泛化现象,当一个人对他人有好感时,那么对他所交的朋友、对他经常使用的东西,也会产生好感。这便是情感迁移现象。”(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写作时,由自己的喜爱或厌恶的事物,联想到与之相关、相反、相似的事物,分别叫做相关联想、相反联想、相似联想。学生作文前,如果能巧妙运用“移情法”引发联想,常常会产生良好的写作欲望,从而进入一种良好的写作情境。具体的方法就是指导学生根据命题,善于将自己的感情外射到与之相关的人、事、景方面,通过感情迁移引发积极的写作情感和写作思维。

其次,指导学生理清思维路径。写作本是一项复杂而艰苦的思维活动,在学生作文过程中为他们做些铺路搭桥的工作必不可少,而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在于点拨作文写作思路。叶圣陶先生曾反复强调“语文教学要重在教思路”,这对作文教学来说尤其重要。学生写作的难点不在技法,而在似乎无事可叙、无情可抒、无理可说;或者事不生动、情不高雅、理不深刻。因而作文指导的重点应该体现在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体悟生活、思考生活,培养健康高雅的趣味和丰富而独特的情感。理不直则气不壮,气不盛则言不宜。即使平时作文不太好的学生,一旦作文题目与其生活接近,或者涉及到他熟悉或感兴趣的话题、领域,也能“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理清写作思路,并非仅仅讲解作文模式。每种文体往往都有其独特的样式,于是不少教师对文体、模式津津乐道。文体、模式固然好讲,但让涌动着生命激情的少年写作文时只是固守、套用既定的模式,再有味道的东西也会索然寡味。而且模式也许更适合生存写作,对于生命写作而言,文心似水、随物赋形才是生命意识的流动。因此,写作过程的指导,重在思路点拨。

再次,指导学生掌握写作方法。现代心理学将学习分为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外显学习重视的是显性规则与显性方法的学习,但写作的显性规则价值有限。一是因为文无定法。语言学习的显性规则本来就有限,而有限的显性规则意义也很苍白。写作是不受理论支配的。在没有多少理论支配的时候,语言文学同样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如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反而在理论发达之后,语言文学却不一定能够出现理论所期望的高峰。任何成功的作文,都离不开恰当、巧妙的思维方法。思想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性的标志,优秀学生总会追求独特的思维方法和深刻而富有创造性的表达,使自己的作文独树一帜。教师的作文指导就是应该使学生懂得“有法而无定法”的道理,先从掌握基本的写作方法做起,逐步达到“无定法”的境界。二是学生对写作的显性规则并不陌生。在小学生刚开始作文的时候,也已有十年高强度的自然状态下的母语熏陶经历。实际上,他们每天都在叙事、议论和抒情。教师对方法的指导不能就事论事,就文体讲文体,应该指导学生掌握写作的一般规律,让学生的写作入题、入体、入格。这种指导不是告诉学生不能怎么做,应该怎么做,而是指导学生可以怎么做。然后通过模仿到举一反三。最后,使自己的作文能满足读者对“新”的期待,满足读者对“美”的追寻和鉴赏,对丑恶事物作出尖锐的鞭挞和讽刺。其表达的艺术,主要体现在语言表达的技巧上,诸如作文情境、意境、韵味的酝酿和创造,作文中心的表达、结构的安排技巧以及个人独特的令人惊奇的艺术品位等方面。

(作者单位:西昌学院中文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