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循环脑梗死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丁苯酞治疗后循环脑梗死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丁苯酞治疗后循环脑梗死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邓奇【摘要】目的:探讨丁苯酞治疗后循环脑梗死(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POCI)的临床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缺损的转归影响.方法:选取160例POCI 患者,采用单盲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调脂、降糖、控压、脱水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0.2g/次,3次/d,均持续治疗4周.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BI)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情况,评估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显著下降,BI指数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BI 指数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0%(70/80),显著高于对照组72.25%(5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可明显促进POCI患者受损神经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且安全性较好,临床疗效显著.【期刊名称】《川北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3)006【总页数】3页(P933-935)【关键词】后循环脑梗死;丁苯酞;神经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疗效【作者】邓奇【作者单位】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蚌埠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二科,安徽宿州23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1后循环脑梗死(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POCI)指由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引起的神经核和白质束受损,约占所有脑梗死的20%。
患者主要表现为同侧颅神经瘫痪及对侧感觉运动障碍、双侧感觉运动障碍、眼协同活动及小脑功能障碍等典型症状,临床预后往往不理想,病死率高[1]。
56例心源性脑梗死疴例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有效 的血供 , 导致该血管供 血 区的脑组织 缺血性 坏死形成 梗 死 。一般认为脑梗死大约 占脑卒 中 1% ~1% _ , 0 5 1 心源性 脑 J 表 1 心源 性 脑 梗 死 死 亡 组 与 存 活 组 总 体 比 较 梗 死 占脑 梗 死 的 6 % ~ 5 0 7 % 。 心 源 性 脑 梗 死 是 重 症 脑 梗 死 的主 要 原 因 。 国 内 的报 道 大 脑 中动脉主干闭塞患者 中, 心源性脑梗死 占 6 % 5 3。流行病 J 学研究 已经发现缺血性脑卒 中的亚型是估计其长期预后 的独 立因素 。因此 以分 型分析研究 心源性脑 梗死 预后 。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1 研 究对象 2 0 . 0 2年 1 1日至 20 月 0 7年 3月 1日在广东 药学院附属第一 医院住 院的心源性 脑梗死患者 5 6例 , 断符 诊 合 19 中华 医学会第 四届全 国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 的《 95年 各 类脑血 管疾病诊 断要点 》 的心 源性脑 梗死 诊断 要点 J且 头 , 颅 C T或 MR 结果显示与 临床症 状相 符 的梗死灶 , 病 1 I 起 周 内在我 院就诊 , 有完整 的病 史 、 经系统体 征 、 神 实验室 检查 结 果及住 院经过记 录, 中男 性 2 (2 8 ) 女性 3 其 4例 4 .% , 2例 (7 5. 2 ) 年龄 4 % 。 2岁 ~ 6岁 , 均 年 龄 (2 8± . ) 。 8 平 6 . 99 岁 12 研究 方法 对符 合入选 标准 的患 者记 录临床 资料 , . 姓 名 、 别 、 龄 、 院时 间 ; 往 病 史 及 相 关 危 险 因素 、 性 年 住 既 既往 心 脏病、 心功能及心脏手术情况 、 病情 经过 、 主要并发症 , 包括感 染( 呼吸道感染 、 泌尿道感 染及 皮肤感染 等) 消化道 出血 、 、 呼 吸衰竭 、 心力衰竭 、 肾功能异 常 、 肝功能异常 、 电解质 代谢 紊 水 乱, 根据入院时情况进行 O S C P分型 ; 院期间主要实验 室检 住 查资料 ; 患者预后。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 资料用均数 ± . 标准 差表示 , 两组之 间 的比较用 t 检验 ; 数资料 的单 因素分 析用 检 验。P<0 计 . 0 5为差 异 有显 著性标 准 ; 有 数据 分析 均 用 S P rWi— 所 S Sf n o 3 讨 论 dw 0 0统计 软件包在计算 机上 完成 。 o s1 . 3 1 心源性 脑梗死 总体预后情 况 本组结 果显示心 源性脑 . 2 结 果 梗死 3 0天 内的病 死率 为 1 . % , 6 1 比国 内一 些研 究报 道 1 . 2 2 1 一般情况 本组患者同期急性脑梗死病例 为 8 1 , . 6 例 因 5 %高 ; Abn 卒 中病例研究 中 J 源性脑梗死 院 内病 与 l s e 7心 此 心源性脑梗 死约 占 6 5 . %。引起 脑梗 死 的心脏 病 因包 括 : 死率 1. %大致相 同 , 52 远低 于 P t e y的研 究 心 源性 脑梗死 t 非瓣膜 病性 房颤 3 , 7例 心瓣 膜病 1 例 , 3 其他包括 : 换瓣术 后 1 3 0d内病死 率 3 . % 。上述结果 的差 异考 虑是 因为 在单 中 03 例、 心肌梗死后 2例 、 心肌 病感染性 心 内膜炎 2例 、 病态窦 房 心研究结果受 医疗条件影 响。 结综合征 1 。根据入 院情况 , C P分 型结果 为: 全前 循 3 2 院内死 因分析 心 源性脑梗死死 因主要包括 三方面 : 例 OS 完 . 卒 环梗死 ( A I 1 , T C ) 2例 部分前循环梗死 ( A I3 , P C) 2例 后循环 梗 中本身 、 内科并发症 、 心脏方面 的原 因。本组资料提示 院内死 死 ( C I1例 , 隙性梗死 ( A I1 例 。 P C) 腔 L C )1 亡原 因最 多的是卒中本身引起 , 急性期 出现脑水肿 脑疝 、 在 中 22 病 程 中并 发 症 本 组 患 者 合 并 并 发 症 的 情 况 见 表 1 1 . 。1 枢性 呼吸循 环衰竭致 死 ; 其次是 在康 复期 由于 长期卧 床出现 例( 9 6 ) 1 .% 未出现任何并发症 ;5例 (0 4 ) 4 8 .% 至少合并一种 内科并发症 而死亡 。因此在 急性期 注重脑 水肿 的处 理 , 复 康 并发症 , 中 2 例 (7 4 ) 并三 种或三种 以上并 发症 , 其 1 3.% 合 以 期 应 注 意 预 防 和 治疗 内科 并 发 症 。 起病 3 0d结局为 死亡组 和存 活组 。死 亡组 和存活 组在 心功 3 3 心 源性 脑 梗 死 预 后 影 响 因 素 . 能衰竭 、 呼吸衰竭 、 感染 、 消化道 出血的发生 上差异 有显 著性 33 1 O S .. C P分型 卒 中本身 的因素包括卒 中类型 和严重 程 ( P<0 0 ) .5 。 度 。心源性脑梗死是 特殊类 型 的卒 中。O S C P分型是 一种 重 2 3 近期 预后 心源 性脑 梗 死患 者 3 . 0d内病 死 率 为 1 . 6 要 的卒 中分型方法 , 对指 导卒 中治疗 有重 要价值 。本组资料 1 , % 死亡组与存活组 比较在几种并 发症 的合并 情况及 O S 显示 , CP 心源性脑梗死 患者 中完 全前循环梗死 、 部分前循环梗 死
护理脑梗塞后遗症死亡病例讨论记录范文

护理脑梗塞后遗症死亡病例讨论记录范文1. 引言1.1 概述脑梗塞后遗症是指在脑梗塞后所出现的各种持久性神经功能障碍。
它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不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而且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脑梗塞后遗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威胁人们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护理脑梗塞后遗症死亡病例的讨论记录,探讨护理措施以及改进方向,为提高脑梗塞后遗症护理的效果和减少死亡风险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背景脑梗塞后遗症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常见和最主要的致残原因之一。
每年全球约有数百万人因脑梗塞导致持久性神经功能损害,其中一部分患者甚至会因严重并发症和生命体征不稳定而面临死亡威胁。
目前,虽然有许多相关的护理措施和治疗方法针对脑梗塞后遗症做出了相应的应对,但是在实际护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例如,在早期干预阶段面临着时间窗口限制、康复护理的持续性和个体化需求等问题。
此外,缺乏有效的营养管理和康复体育方案也限制了患者康复的效果。
1.3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脑梗塞后遗症相关死亡病例,并结合医护人员经验分享和反思,总结出影响脑梗塞后遗症死亡风险的主要因素,并提出针对这些因素改进护理工作的建议。
通过深入了解早期干预、康复护理措施以及营养与体育管理等方面的影响与挑战,我们可以为今后改善脑梗塞后遗症的护理工作提供重要的指导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希望能够引起相关专业人士的重视,加强对脑梗塞后遗症护理工作的研究和实践,并为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2. 脑梗塞后遗症概述:2.1 定义及病因:脑梗塞是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某一部分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疾病。
主要的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和其他少见原因(如感染、颈动脉夹层等)。
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引发脑梗塞的原因,它指的是由于长期积累在血管内壁上的胆固醇斑块逐渐增大,造成动脉管腔狭窄或堵塞。
脑梗死病例分析

脑梗死病例分析目录一、病例介绍 (3)1. 患者基本信息 (4)家族史 (4)既往病史 (4)2. 病情描述 (5)脑梗部位 (5)脑梗症状 (6)初步诊断 (7)二、诊疗过程 (7)1. 临床表现 (9)患者就诊时的主要症状 (10)伴随症状 (10)神经系统检查 (11)2. 辅助检查 (12)脑脊液检查 (12)心电图 (13)血液检查 (14)3. 诊断结果 (15)脑梗的确切位置和范围 (16)脑梗的类型 (16)脑血管病变的评估 (18)4. 治疗方案 (19)药物治疗 (21)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21)血液稀释疗法 (23)康复训练计划 (23)三、病例讨论 (24)1. 病因分析 (25)动脉粥样硬化 (26)血栓形成 (28)心源性栓塞 (29)血管炎 (30)2. 病理生理机制 (30)脑部血流障碍 (31)脑神经损伤 (32)脑细胞死亡与修复 (34)3. 诊断挑战 (34)脑梗症状的非特异性 (35)影像学检查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36)4. 治疗策略的选择 (38)个体化治疗计划 (39)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40)心理与社会支持 (41)四、预后与预防 (42)1. 预后评估 (43)恢复情况 (44)生活质量 (45)长期随访结果 (46)2. 预防措施 (48)生活方式调整 (49)控制危险因素 (50)定期体检与筛查 (51)五、结论 (52)一、病例介绍男性,58岁,因“突发言语不清伴右侧肢体无力3小时”入院。
患者于入院前3小时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讲话含糊不清,右侧肢体乏力,表现为右手不能持物,行走时右下肢拖曳,无头痛、恶心、呕吐,无意识障碍及肢体麻木。
患者上述症状持续不缓解,遂急诊就诊。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未规律服药治疗;有糖尿病病史5年,未监测血糖;有吸烟史20年,每日吸烟量20支。
否认家族遗传性疾病史。
体格检查:体温,脉搏78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4090mmHg。
椎动脉优势现象与后循环梗死相关性分析

椎动脉优势现象与后循环梗死相关性分析目的探讨椎动脉优势(venebral artervdominace V AD)与后循环梗死的相关性及伴有V AD患者后循环梗死的危险因素。
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根据脑血管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V AD组和非V AD组,根据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型标准分为前循环组和后循环组。
回顾性收集人口统计学、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影像学和其他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后循环梗死组伴有V AD的危险比前循环梗死组高4.68倍,而存在V AD的病例出现后循环梗死的危险是没有该血管变异者的3.17倍。
基底动脉弯曲与V AD患者后循环梗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V AD与后循环梗死可能存在相关性,基底动脉弯曲可能是V AD患者后循环梗死的危险因素。
标签:脑梗死;椎动脉优势;危险因素随着神经影像学和神经介入技术在脑血管疾病诊断、治疗中的广泛应用,椎动脉优势(vertebral arterydominance V AD)现象受到关注。
V AD是指一侧椎动脉直径显著大于对侧椎动脉(0.3mm以上),整个非优势侧椎动脉全程均匀纤细,或者两侧椎动脉直径相似,一侧椎动脉与基底动脉连接更紧密,呈直线状,据相关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11.60/c~26.5%。
本研究应用DSA、MRA及CTA检查双侧椎动脉,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V AD和后循环梗死的相关性及伴有V AD患者后循环梗死的危险因素。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在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所有入组患者均给予头颅MRI平扫+弥散检查,且对其进行MRA、CTA或DSA检查。
共纳入127例脑梗死患者,其中男79例,女48例,年龄14~92岁,其中后循环梗死37例,占同期脑梗死患者的29.13%,73例患者合并V AD,占同期脑梗死患者的57.48%,45例为左侧椎动脉优势,占V AD患者的61.64%。
分析侧支循环对脑梗死发病机制分型及NIHSS评分的影响

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目前认为,有无侧支循环是影响脑梗死发生、治疗方案制定及预后的关键因素[1]。
侧支循环主要是潜在或新生血管吻合,机体出现脑血供异常时,血流经侧支循环为目标脑组织供血,以减轻脑损伤。
脑梗死发病过程中也存在脑动脉侧支循环开放、建立,不仅可减少永久性神经损伤发生,还能降低二次脑梗死发生风险[2]。
但是,目前临床就侧支循环对脑梗死发病机制分型及预后影响研究较少。
选取2018年4月-2020年4月脑梗死患者115例,重点分析其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并探讨侧支循环开放对发病机制分型、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8年4月-2020年4月收治脑梗死患者115例,男64例,女51例;年龄35~72岁,平均(51.62±4.65)岁。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脑病分册》中脑梗死诊断标准[3],经CT 血管造影(CTA)等检查确诊;②发病到入院间隔时间≤6h;③首次发作脑梗死;④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神经系统疾病;②患有多脏器功能衰竭、重度感染等严重全身系统疾病。
方法:①115例患者均行CT 血管造影(CTA)检查,由两名经验丰富的神经内科医生采用双盲法分析115例患者的影像资料,观察有无侧支循环开放,做出诊断,意见不一致时经讨论达成统一。
侧支循环开放即为前、后交通动脉及软脑膜、颈外动脉侧支形成、新生血管;反之为未开放。
②分析侧支循环开放与未开放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等。
③按照CTA 检查结果,根据CISS 分型标准中LAA 亚型标准进行分型,并探讨发病机制,包括动脉-动脉栓塞、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低灌注/栓doi:10.3969/j.issn.1007-614x.2021.11.027摘要目的:探讨侧支循环对脑梗死发病机制分型及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影响。
脑梗死责任血管分析

脑梗死责任血管分析脑梗死,这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负担。
在诊治脑梗死的过程中,明确责任血管至关重要。
责任血管的准确判定,对于制定治疗方案、评估预后以及预防复发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脑梗死的责任血管。
简单来说,就是导致脑梗死发生的那根出现病变的血管。
脑梗死通常是由于血管阻塞,使得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最终导致脑细胞死亡。
而阻塞发生的血管,就是我们要寻找的责任血管。
常见的脑梗死责任血管包括颈动脉、椎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等。
颈动脉是为大脑供血的重要通道之一,如果颈动脉内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管狭窄甚至堵塞,就可能引发脑梗死。
椎动脉主要负责为脑干、小脑等部位供血,椎动脉病变也会导致相应区域的梗死。
那么,如何来确定脑梗死的责任血管呢?这需要综合多种检查手段。
影像学检查是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
其中,头颅 CT 是最常用的初步检查手段。
在脑梗死发生的早期,CT 可能无法直接显示责任血管的情况,但可以排除脑出血等其他疾病。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脑梗死发生后的一段时间,CT 上会出现相应的低密度梗死灶,通过梗死灶的位置,可以初步推测责任血管的大致范围。
磁共振成像(MRI)对于脑梗死的诊断更为敏感和准确。
尤其是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能够在脑梗死发生后的很短时间内发现病变,并且可以更清晰地显示梗死灶的范围和形态。
通过结合其他磁共振序列,如血管成像(MRA),可以直接观察到脑血管的情况,包括血管狭窄、闭塞、畸形等,从而有助于确定责任血管。
脑血管造影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
通过将造影剂注入血管内,然后在 X 线下进行成像,可以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和血流情况。
它能够准确地判断血管狭窄的部位、程度以及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对于明确责任血管具有极高的价值。
但由于脑血管造影是一种有创检查,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通常在其他检查无法明确诊断或者需要进行介入治疗时才会选用。
侧支循环的建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侧支循环的建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张岐平陈英道李育英李海宁梁炳松李健摘要目的:探讨侧支循环的建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利用全脑血管造影术评估2012年6月至2015年4月在梧州市工人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7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侧支循环开放的特点,并分析侧支循环开放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结果:(1)有侧支循环组和无侧支循环组对神经功能缺损影响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级侧支循环和二级侧支循环对神经功能缺损影响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经治疗后,后交通动脉开放、前软脑膜动脉开放、后软脑膜动脉开放及联合开放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90d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明显改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交通动脉开放、眼动脉开放及无侧支循环形成患者14、90d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不明显,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有侧支循环开放患者的入院时神经功能较无侧支循环好,而侧支循环的分级对患者的入院时神经功能未见明显影响;(2)有侧支循环开放的患者预后较无侧支循环开放患者明显改善,侧支循环开放的类型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神经功能;预后ImpactofcollateralcirculationonneurologicalfunctionandprognosisoutcomeofpatientswithacutecerebralinfarctionZHANGQi鄄ping,CHENYing鄄dao,LIYu鄄ying,LIHai鄄ning,LIANGBing鄄song,LIJian.DepartmentofNeurology,Worker′sHospitalofWuzhou(TheSeventhAffiliatedHospitalofGuangxiMedicalUniversity),Wuzhou543000,ChinaCorrespondingauthor:CHENYing鄄daoE鄄mail:chenyingdao2005@163.com【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impactofcollateralcirculationonneurologicalfunctionandprognosisoutcomeofpatientswithacutecerebralinfarction.MethodsAssessedthecollateralcirculationof274patientswithacutecerebralinfarctionfromJune2012toApril2015inthedepartmentofneurologyinWorker′sHospitalofWuzhouusingDSA,analyzedpatients′neurologicalfunctionandprognosisoutcomeconcerningtheirSIEGLERJE,BOEHMEAK,KUMARAD,etal.Whatchangeinthe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StrokeScaleshoulddefineneurologicdeteriorationinacuteischemicstroke?[J].JStrokeCerebrovascDis,2013,22(5):675-682.ZHANGC,ZHAOX,WANGC,etal.Predictionfactorsofrecurrentischemiceventsinoneyearafterminorstroke[J].PLoSOne,2015,10(3):e120105.HALLEVIH,CHERNYSHEVOY,ELKR,etal.Intracranialatherosclerosisisassociatedwithprogressionofneurologicaldeficitinsubcorticalstroke[J].CerebrovascDis,2012,33(1):64-68.BAIZABAL-CARVALLOJF,ALONSO-JUAREZM,SAMSONY.Clinicaldeteriorationfollowingmiddlecerebralarteryhemodynamicchangesafterintravenousthrombolysisforacuteischemicstroke[J].JStrokeCerebrovascDis,2014,23(2):254-258.HONGCT,SUNY,LUCJ,etal.Predictionofinfarctgrowthandneurologicdeteriorationinpatientswithpositiveperfusion-diffusionmismatch[J].ClinNeurolNeurosurg,2012,114(4):376-380.CHAMORROA,MEISELA,PLANASAM,etal.Theimmunologyofacutestroke[J].NatRevNeurol,2012,8(7):401-410.李琳,张临洪,徐武平.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风险评估[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4,23(6):684-687.JIR,SHENH,PANY,etal.Novelriskscoretopredictpneumoniaafteracuteischemicstroke[J].Stroke,2013,44(5):1303-1309.HUANGWY,WENGWC,PENGTI,etal.Associationofhyponatremiainacutestrokestagewiththree-yearmortalityinpatientswithfirst-everischemicstroke[J].CerebrovascDis,2012,34(1):55-62.SALEEMS,YOUSUFI,GULA,etal.Hyponatremiainstroke[J].AnnIndianAcadNeurol,2014,17(1):55-57.RODRIGUESB,STAFFI,FORTUNATOG,etal.Hyponatremiaintheprognosisofacuteischemicstroke[J].JStrokeCerebrovascDis,2014,23(5):850-854.(收稿:2015-10-12编辑:袁宁)[6][7][8][9][10][11][12][13][14][15][16]doi:10.3969/j.issn.1006-5725.2016.07.002基金项目:梧州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编号:201202061)作者单位:543000广西梧州市工人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通信作者:陈英道E-mail:chenyingdao2005@163.com卒中是目前影响国人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已超过心脏疾病成为导致死亡及成年人残疾的首位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