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循环脑梗死溶栓治疗成败的分析
静脉溶栓后再动脉溶栓治疗后循环梗死的临床疗效研究

静脉溶栓后再动脉溶栓治疗后循环梗死的临床疗效研究陈丽丽;王海英;张艳红;曹亦宾;祁艳艳【摘要】目的探讨静脉溶栓后再动脉溶栓治疗后循环梗死的疗效.方法 8例后循环梗死患者发病4~32 h内先行静脉溶栓,因效果欠佳,临床症状加重再行动脉溶栓.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结果 8例患者中有5例动脉溶栓后临床症状改善明显,2例溶栓后临床症状稍改善,1例患者溶栓后有出血转变.动脉溶栓前、溶栓后24 h、溶栓后7 d患者的NIHSS评分分别为(31.75±3.20)分、(22.25±9.22)分和(16.5±9.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循环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如果效果差,病情重,再行动脉溶栓治疗效果比较满意.%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sult of the intra - arterial thrombolysis in posterior - circulation infarction after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Methods 8 patients with the posterior - circ:ulation infarction within 4 - 32 hours after the onset of the symptoms were assigned into a superselective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The symptoms were deteriorared, and they were given intra - arterial thromholysis.To use by the U.S National of Health Stroke Scale ( NIHSS ) to assess the improvement of clinical symptoms.Results 5 patiens were improved obviously after intra - arterial thrombolysis.2 patients were improved slightly.1 patient had cerebral hemorrhage.Before intra - arterial thrombolysis and 24 hours , 7 days after thrombolysis, the NIHSS score were ( 31.75 ±3.20 ), ( 22.25 ±9.22 ) and ( 16.5±9.24 ) score,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 P <0.05 ).Conclusion The condition of the posterior - circulation infarction was critical, if the result is poor, severe after intravenous thromholysis, andthen arterial thromholytic therapy was given, the effects is quite satisfactory.【期刊名称】《中国全科医学》【年(卷),期】2011(014)023【总页数】2页(P2598-2599)【关键词】脑梗死;动脉溶栓;静脉溶栓【作者】陈丽丽;王海英;张艳红;曹亦宾;祁艳艳【作者单位】063000,河北省唐山市,河北唐山工人医院;063000,河北省唐山市,河北唐山工人医院;063000,河北省唐山市,河北唐山工人医院;063000,河北省唐山市,河北唐山工人医院;迁安燕山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3急性脑梗死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尤其是后循环梗死,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
动脉内溶栓治疗后循环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部组织化学改变的敏感而导致的干扰,提高了空问分辨率,从而可
清 晰显示 软骨 、韧 带 、关节囊 及 关节积 液 ,对关节 软骨 损伤 、关 节 积 液等病 变 的诊断 具有 其他 影像 学检查 无法 比拟 的价 值 。MR I 检 查 具 有灵 活 、方 便 、成像 清 晰的优 点 ,因此核 磁共 振检查 已经成为 临 床上 一种重要 的检查手段 。 MR 对 骨 质损 伤 的诊 断 价值 :骨质 损伤 包 括骨 挫 伤和 隐 匿性 骨
折 ,其 中骨 挫伤MR图像 上可 以清楚地显 示早期及 轻微 的组织水肿 ,
[ 6 】 余跃忠, 朱蓉蓉, 哈若水, 等. 低场MR 诊断膝关节损伤的价值[ J ] .
宁夏 医学杂 志 , 2 0 0 7 , 2 9 ( 1 0 ) : 8 9 5 . 【 7 ] 梁治 平 , 曾旭 文, 钟 敏之 , 等. 专用 四肢 关节 低场MR 在胫 骨结 节骨 软骨 炎 中的应 用[ J ] . 中国骨与 关节 损伤 杂志 , 2 0 0 9 , 2 4 ( 8 ) : 7 3 2 . [ 8 ] 宋 玉萍 . 低场 MR I R  ̄ 膝关 节骨 挫伤 的 临床应 用价 值 [ J ] . 医学 理论
后韧带 挫伤6 例 ,膝关节 周围软 组织挫伤 1 4 例 ;同侧骨挫 伤2 1 例 ,对 侧骨 挫伤 1 6 例 。 隐匿性骨 折2 8 例 ,疲劳 骨折3 例 ,衰 竭骨折 2 例 ,隐 性创伤 骨折 1 5 例 ,隐性骨 内骨折8 例 ,这些 骨折 的MR I 影像表 现形态 各异 ,但是信号特 点明确 ,容易 辨别 。经过MR I 检查后有 6 2 例患者确 诊 ,其准确率高达9 5 . 4 8 %,3 例没有诊断对 ,其 中1 例阴性创伤骨 折 , 2 例膝 关节周围软组织挫伤。 2 . 2随访情况 6 5 例患者在 确诊病 情并进 行治疗 后随访 ,随访 时间为3 个月 。所 有患者在 出院后1 个月和3 个 月时进行患部 的复查 。第一次复查 ,5 8 例 患者的损伤 范围缩小 ,4 例 完全康复 ,还有3 例 患者的病情 加剧 ,创伤 部位范 围增 加。第二次复查 ,6 4 例患者基 本痊愈 ,只有一例 患者 因为 在恢 复期 间二 次受伤 ,所 以延迟 了康 复时 间,该名患者 在6 个 月后康
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对比分析

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对比分析秦光云;梁平【摘要】目的 :观察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在静脉溶栓后采用不同治疗方法临床效果对照分析.方法 :将在某院近期(2016年5月~2017年5月时期)收治后循环脑梗死为诊断行常规静脉溶栓后患者96例均分3组,每组32例患者,即刻抗凝为A组,即刻抗血小板聚集为B组,24h后抗血小板聚集为C组,分析3组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1个月的ESS、BI评分及疗程结束后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2周、1个月3组ESS、BI评分由高至低依次为A组、B组、C组,各组组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周疗程结束后,A组有效率为84.38%,B组为59.38%,C组为34.38%,各组组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应在静脉溶栓后即刻采取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期刊名称】《数理医药学杂志》【年(卷),期】2019(032)001【总页数】2页(P68-69)【关键词】后循环脑梗死;静脉溶栓后;不同治疗方法;效果分析【作者】秦光云;梁平【作者单位】曲靖市陆良县人民医院曲靖 655600;曲靖市陆良县人民医院曲靖655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3缺血型脑卒中又分为前循环与后循环梗死,其中100例缺血型卒中后循环脑梗死约为15~20例,以症状重、进展快、早期意识障碍发生、治疗困难、预后差、病死率及致残率高为主要特点[1]。
目前广泛使用溶栓治疗,但溶栓后是否立即使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尚未得到统一[2]。
将在我院近期(2016年5月~2017年5月时期)收治后循环脑梗死为诊断行常规静脉溶栓后患者96例均分3组,分别采用即刻抗凝、即刻抗血小板聚集、24h后抗血小板聚集,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纳入标准[3]:符合后循环脑梗死诊断;年龄介于30~80岁之间;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对比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 年 1 月第 36 卷
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艳1 刘 江2 (唐山市工人医院神经内科,河北 唐山 063000)
〔 摘 要〕 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后即刻抗凝、即刻抗血小板聚集与 24 h 后抗血小板聚集在治疗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 发病 4 ~ 9 h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 65 例随机分为行静脉溶栓后即刻抗凝组 18 例、即刻抗血小板聚集组 22 例与 24 h 后抗血小板聚集组 25 例。 采用美国国立 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 NIHSS) 评分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价治疗后 24 h 和 7 d 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 24 h 和治疗 7 d 的疗效比较,即刻抗血 小板聚集组有效率高于 24 h 后抗血小板聚集组,即刻抗凝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即刻抗血小板聚集、24 h 后抗血小板聚集组( P <0畅05) 。 结论 后循环 梗死患者病情危重,不一定完全按照指南,可根据自身情况,尝试溶栓后即刻给予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的联合治疗。
3 讨 论 后循环脑梗死主要病因是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狭 窄或闭塞。 大量的临床研究认为迅速开通闭塞血管的有效方 法是早期溶栓治疗,其能重建脑血液循环,挽救处于可逆状态 的缺血半暗带脑细胞,进而缩小脑梗死的面积,改善预后。 最 初静脉溶栓时间窗定为 3 h,后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将溶栓治 疗的时间窗延长到 4畅5 h〔5〕 。 鉴于后循环脑梗死病情凶险,预 后较差,Ciccone 等〔6〕 及 Tsao 等〔7〕 研究发现在其发病 6 h 和 8 h 内静脉溶栓治疗仍有效。 基于此,目前我国临床应用 rt-PA 静 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专家共识认为,对于基底动脉血栓权 衡利弊后,时间可适当放宽。 沈健等〔8〕 研究表明后循环脑梗死 溶栓治疗时间窗可延长至 9 h。 目前国际公认效果比较好的溶 栓药是 rt-PA〔9〕 ,其推荐 0畅9 mg /kg 为静脉溶栓标准治疗剂量。 杨江胜等〔10〕 研究表明 0畅7 mg /kg 与 0畅9 mg /kg 同样安全有效,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的初步观察及分析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的初步观察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
方法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
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处理,研究组予以静脉溶栓处理,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75.0%),而神经功能缺损指数(NIHSS)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明显,安全性高,可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值得借鉴。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急性脑梗死属于临床比较严重的疾病,其发病率与病死率均有上升趋势,好发于老年人群,成为全球威胁老年患者生命安全最为主要的疾病之一,需加强重视。
本病患者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出现缺血与缺氧等症状,导致局限性脑组织软化或缺血性坏死[1],为此临床多建议尽早确诊,甚至在病变早期或超早期就实施及时、有效的溶栓处理。
为了进一步探讨急性脑梗死采取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作者就本院接诊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采取静脉溶栓与常规治疗进行了对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4月~2015年4月本院接诊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且愿意配合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严重肝肾功能异常或病变、凝血机制异常、出血、颅内出血等禁忌证患者[2]。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
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61.3±6.8)岁;合并糖尿病7例、合并高血压10例;病程1~19 h,平均病程(3.9±5.8)h。
研究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3~77岁,平均年龄(61.8±6.2)岁;合并糖尿病9例、合并高血压9例;病程1~18 h,平均病程(3.7±5.9)h。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后循环脑梗死急诊溶栓的影响因素分析

后循环脑梗死急诊溶栓的影响因素分析据统计,后循环脑梗死占所有脑梗死的25.7%(302/1174),其复发、加重的风险并不低于前循环,而且后循环轻型卒中(无昏迷、闭锁综合征以及四肢瘫的后循环脑梗死)也提示预后不良。
目前,动脉内溶栓治疗和血管成形术在后循环脑梗死治疗中的有效性仍有待进一步证实,发病4.5h内的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仍是后循环脑梗死的首选治疗方案,而且患者出血风险较前循环脑梗死更低。
然而,有研究发现,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静脉溶栓率(9.9%)仅为前循环脑梗死(21.5%)患者的一半,一方面与患者本身的就诊延误有关,另一方面是因为后循环脑梗死的诊断更为困难,其溶栓前评估时间要比前循环脑梗死明显延长,在一项包含237例溶栓患者的入院至溶栓时间(DNT)研究中,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DNT显著长于前循环脑梗死患者。
本研究对就诊于我院急诊的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寻找导致该类患者溶栓率较低的常见原因,进一步优化后循环脑梗死的快速诊断,提高后循环脑梗死的急性期溶栓率。
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 2014年6月-2016年6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急诊的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
纳入标准:①临床诊断为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14版的诊断标准,头颅磁共振成像(MRI)证实;②发病时间确切,发病-就诊时间≤3.5h;③根据2014年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和2012年rt-PA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中国专家共识,患者符合静脉溶栓适应证、无溶栓禁忌证。
研究方法记录所有患者相关情况,包括发病时间、就诊时间、症状体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影像学检查结果、接受溶栓治疗时间、DNT延长原因以及未溶栓的原因。
NIHSS 评分由神内急诊医生和脑梗死溶栓小组二线医生(主治医师和主任医师)共同完成,所有医生均接受过NIHSS评分的质量控制培训。
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以及预后情况。
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治疗后循环脑梗死的患者60例,对所有患者在入院后采用头颅CT或者是MRI、心脏超声、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头颅CTA或者是DSA等检查,并且在入院时、4周后、8周后采用Barthel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对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了解,并且对其病变部位、危险因素、以及DSA表现以及预后的关系进行评价。
结果:本次研究的60例患者中,8周后患者的Barthel评分大于85分的有65%(39/60),小于85分的患者有30%(18/60),发生死亡的有3例,死亡率为5%。
结论: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对其实施检查的比较有效的手段就是采用CT或者是MRI,而且及时的对患者进行cta检查或者是DSA检查,可以尽快的了解患者的病变范围和具体位置,以便于及时采取有效的手段的进行治疗,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后循环脑梗死;临床特点;预后【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2-0113-02临床上后循环脑梗死的致残率以及死亡率都比较高,而且患者的预后比较差,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安全产生了严重的威胁[1]。
临床上讲后循环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这种系统是由椎动脉、基底动脉以及大脑后动脉组成的,主要作用是给脑干、小脑、丘脑、海马、枕叶、部分的颞叶以及脊髓提供充足的供血。
因此发生这种疾病后,一定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才能对患者的预后提供帮助[2]。
本次研究特选取2014年4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治疗后循环脑梗死的患者60例,主要探讨分析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以及预后情况。
现将具体过程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4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治疗后循环脑梗死的患者60例,且所有患者的发病时间不超过3天。
血栓溶解治疗对急性脑梗塞的效果评估

血栓溶解治疗对急性脑梗塞的效果评估急性脑梗塞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高。
该疾病导致了大量神经细胞的死亡和神经功能的丧失,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对急性脑梗塞,血栓溶解治疗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
本文将评估血栓溶解治疗对急性脑梗塞的效果,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依据。
一、血栓溶解治疗血栓溶解治疗,即通过溶解血管内的血栓,恢复血液流通。
该治疗方法通常采用静脉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使其激活形成纤溶酶,从而降解血栓。
此外,还可以通过机械切割或吸附的方式清除血栓。
二、血栓溶解治疗的优势1. 迅速恢复血流:血栓溶解治疗能够迅速恢复阻塞的血流,减轻脑组织的缺血和缺氧状况。
2. 拓宽时间窗口:传统的脑梗塞治疗强调治疗的时间窗口,而血栓溶解治疗无论是静脉注射还是机械清除,都大大拓宽了治疗的时间范围。
3. 减少神经功能障碍:血栓溶解治疗能够显著减少脑梗塞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三、血栓溶解治疗的影响因素评估1. 病因分类:不同病因导致的脑梗塞其治疗效果有所差异。
例如,心源性脑梗塞患者对血栓溶解治疗的反应可能更好。
2. 病情严重程度:急性脑梗塞的程度越严重,治疗效果可能越差。
因此,在进行血栓溶解治疗前,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
3. 早期诊断与治疗:脑梗塞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是提高血栓溶解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因此,加强早期诊断与治疗的工作也是关键。
四、血栓溶解治疗的不良反应血栓溶解治疗虽然在急性脑梗塞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伴随着一些不良反应。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出血并发症,如脑出血、胃肠道出血等。
因此,在进行血栓溶解治疗之前,需综合评估患者的潜在风险并做好风险提示。
五、血栓溶解治疗的进展与挑战血栓溶解治疗作为急性脑梗塞的一项重要手段,近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
然而,仍然存在一系列挑战,包括治疗窗口的进一步拓宽、治疗剂量的优化、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等。
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来提高治疗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3-2754(2009)03-0353-02后循环脑梗死溶栓治疗成败的分析卢桂兰1, 冀瑞俊2收稿日期:2009-01-18;修订日期:2009-05-12作者单位:(1.海南省农垦总局医院细胞治疗康复中心,海南海口570005;2.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北京100053)摘 要: 目的 观察后循环脑梗死溶栓成功和失败病例,提出后循环脑梗死溶栓成败的因素。
方法 将后循环脑梗死11例患者按其溶栓疗效分为两组,成功组和失败组,并从溶栓时间窗,临床表现,血压情况,血管狭窄,侧支循环建立,及临床症状恢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1)两组病例均有高血压病史,基础血压偏高,发病后血压较平时略有增高;(2)成功组较失败组临床症状轻,侧支循环建立好;(3)两组病例均有重度血管狭窄。
结论 (1)后循环脑梗死溶栓成败关键是重视临床,及早发现后循环脑梗死,在有效时间窗内及早进行溶栓治疗;(2)后循环脑梗死多有重度脑血管狭窄,须注意控制血压;(3)侧支循环建立的好坏是判断溶栓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 后循环脑梗死; 溶栓治疗中图分类号:R 743.3 文献标识码:AThe s u cce ssful or failure Analysis on thro mbolytic treat m en t i n poster i or c ircu l at i on cereb ral infarc ti on LU Gui -lan,JI Ru i -jun .(C ell T herapy R e habilitation Center ,T heN ongk en GeneralH osp it al ,H ainan P rovince ,H aikou 570005,Ch i -na)Abstrac t : Ob jec ti ve T o observe the successful and fa il ure case o f t hro m bo lytic trea t m en t i n poster i or circu l a ti on ce rebra l i nfarcti on and discuss t he i nfl uence factors for the treat ment .M ethod 11cases o f po ster i o r c i rculati on cereb ra l infarcti on w ere div i ded i nto t w o groups accord i ng to the the rapeutic effec t of thrombolysis treat ment (one i s successf u l g roup ,the o t her is fail ure group).Compar i son o f t wo groups conta i ned such item s :ti m e w i ndow o f t hro m bo lysis ,cli n i ca l si-t uati on ,b l ood pressure situa ti on ,deg ree of ang i ostegnosis ,co ll a tera l c irculati on and recovery .R esult (1)A ll t he pati ents had h i story o f hypertensi on ,t he basic b l ood pressure w as h i gh ,and after t he onse t ,s li ghtl y h i ghe r than usua l blood press ure .(2)Better cli n i ca l conditi on and co ll a tera l c ircu l a tion i n successf u l group .(3)Severe ang iostegnosis w ere f ound i n t wo g roups .Con clusi on (1)T o pay m ore attenti on on c li n i ca l w orks ,d i agno se posterior circu lati on ce rebra l i nfarcti on i n ti m e and g ive the thrombo l y tic trea t m en t to pati ents i n su itab l e ti m e are t he key factors .(2)T he blood pressure must be contro lled because m ost pati ents w it h poste ri o r circu lati on cerebral i nfarction w ith severe ang i o stegnos i s .(3)T he co llate ra l circu l a ti on is the key facto r to predict t he resu lts o f thrombo l ysis .K ey word s : Poster i or c irculation cerebra l infarcti on ; T hrombo l ytic trea t m en t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1],通过循证医学的手段证明,只有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卒中单元是公认有效的方法,而溶栓治疗是其中最迅速和最直接的方法。
后循环脑梗死病情凶险,死亡率与致残率居缺血性脑血管病首位[2,3],目前国内外研究表明在有效的时间窗内对该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因此对后循环脑梗死溶栓治疗成败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北京宣武医院2006年9月~2007年10月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溶栓病例11例,将其分为两组,其中成功6例为A 组,失败5例为B 组,前者男性6例,年龄43~59岁,平均为52岁;后者男性5例,年龄52~73岁,平均为67岁。
全组病例在溶栓前均经头部CT 平扫,排除脑出血和大面积脑梗死,无溶栓禁忌症:包括活动性内出血和已知有出血倾向的病史,有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史,6个月内有严重脑梗死和头部与脊柱手术史,严重的心肾功能不全。
1.2 治疗方法 行股动脉插管全脑血管造影,确定脑动脉闭塞的部位,找出责任血管,了解所有侧支循环情况,采取超选择性接触性溶栓。
尿激酶用微量泵以1万U /m in 持续泵入,总量为30~130万U,在泵入尿激酶的过程中,通过导管造影,了解闭塞血管再通情况,溶栓术后,再复查脑血管造影。
对于脑血管再通遗留的脑血管狭窄,可行球囊扩张置入支架,术后留置导管鞘,争取24h 复查脑血管造影。
术后常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脑保护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溶栓时间窗、临床表现、血压、血管狭窄、侧支循环建立、临床症状恢复情况。
1.4 疗效观察 按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5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6(GSS)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2 结 果2.1 溶栓时间窗 A 组溶栓时间窗3~48h ,B 组溶栓时间窗3~24h 。
2.2 临床表现 A 组发病前出现头晕5例(83%),持续时间4~12h,其中有1例为发作性头#353#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9年6月 第26卷 第3期晕;意识障碍1例,为浅昏迷,无意识障碍5例(83%);出现双侧巴彬斯基征阳性5例(83%)。
B 组发病前出现发作性头晕5例(100%),病程3h~6d ,次数是1~4次,每次持续时间数秒~20m in ;意识障碍5例(100%),其中2例为浅昏迷,1例为中昏迷,1例为深昏迷;出现双侧巴彬斯基征阳性5例(100%)。
2.3 血压情况 A 组有高血压病史6例,发病前平均血压140~160/80~90mmH g ,发病后平均血压168/95mmH g ,B 组有高血压病史5例,发病前平均血压150~160/85~95mmH g ,发病后平均血压170/90mm H g ,其中B 组有1例患者在外院测血压为160/100mmH g ,给予卡托普利25m g 口服,0.5h 后血压下降至120/80mm hg 后,患者出现了昏迷。
2.4 血管狭窄情况 A 组6例(100%)完全溶开再通,溶开者可见有血管狭窄,其中右椎狭窄(70%~90%)2例,左椎狭窄(80%)2例,基底动脉狭窄(70%~90%)4例,且有1例同时合并右椎细;B 组5例均完全溶开再通,5例均见有血管狭窄(100%),其中右椎狭窄(80%~85%)2例,左椎狭窄(70%)3例,基底动脉狭窄(70%~80%)2例。
2.5 侧支循环情况 A 组6例均有侧支循环,其中3例皮层枝向后循环代偿,后交通开放3例,前交通枝开放2例;B 组有2例有侧支循环,后交通部分开放1例,左后交通开放1例。
2.6 临床症状恢复情况 A 组1例昏迷患者次日神志转清,5例瘫痪患者肌力均提高1级以上,其他症状头晕、共济失调、构音不清、呛咳及言语不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B 组5例意识障碍患者于溶栓后次日均有加重,其中1例患者合并溶栓后出血,出院后死亡。
3 讨 论后循环脑梗死的病死率非常高,达80%~90%[4],有文献报道其总病死率由于早期及时的溶栓治疗而使其由48%~75%降至26%~60%[5],因此有效的溶栓,及时恢复缺血半暗带脑组织的血液供应的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在经典的溶栓干预模式下,/时间窗0是溶栓干预决策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有文献报道后循环病死率高,侧支循环丰富,溶栓时间窗可放宽至24h 甚至更长[6],本组患者成功组溶栓时间窗最长达48h,溶栓效果佳,失败组有4例患者溶栓时间窗为3~6h ,虽在有效溶栓时间窗内,但溶栓效果不佳,由此可见以时间窗为指导的溶栓干预模式存在着其固有的局限性,溶栓成败受多种因素影响;从本组患者临床方面上看:(1)成功和失败组患者发病前11例患者中有10例(91%)患者出现头晕,其中有6例(56%)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 A),有10例(91%)出现双侧巴彬斯基征阳性,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头晕,特别是呈TI A 型发作者,如出现双侧巴彬斯基征阳性,在患者尚未出现严重临床症状前,须及早给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及时发现血栓和进行溶栓治疗以控制病情的进展;(2)成功组临床症状较失败组轻,失败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考虑与患者侧支循环建立好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