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楚方言词举证

合集下载

《楚辞》赏析讲义(第37讲:《七谏.谬谏》赏析)

《楚辞》赏析讲义(第37讲:《七谏.谬谏》赏析)

《楚辞》赏析讲义(第37讲:《七谏.谬谏》赏析)展开全文教学内容:《七谏.谬谏》赏析。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七谏.谬谏》的基本内容;赏析诗文;领会诗人表述的思想感情;体悟中国古典文学欣赏。

教学重点:《七谏.谬谏》诗文解读和赏析。

《七谏.谬谏》诗文解读和赏析龙飞云天壮志立,虎啸山谷大风起。

怨恨灵修欠哲理,叹息鱼目充珠玑。

卞和抱璞悲哭泣,伯牙断琴盼子期。

鹿鸣求友缺托依,谬谏望复当骐骥。

《七谏.谬谏》是东方朔《七谏》的第七首作品,也是最后一首。

“谬谏“顾名思义,是对自己向君王上谏言的谦虚说法。

《谬谏》这首诗写屈原怀才不遇的悲愤和积极用世的强烈愿望,诗中也渗进了东方朔自己求谏汉武帝的希望和抑郁失志的悲哀。

【原文】《七谏·谬谏》怨灵修之浩荡兮,夫何执操之不固?悲太山之为隍兮,孰江河之可涸?①愿承间而效志兮,恐犯忌而干讳。

卒抚情以寂寞兮,然怊怅而自悲②。

玉与石其同匮兮,贯鱼眼与珠玑。

驽骏杂而不分兮,服罢牛而骖骥③。

年滔滔而自远兮,寿冉冉而愈衰。

心悇憛而烦冤兮,蹇超摇而无冀④。

固时俗之工巧兮,灭规矩而改错。

郤骐骥而不乘兮,策驽骀而取路⑤。

当世岂无骐骥兮,诚无王良之善驭⑥。

见执辔者非其人兮,故驹跳而远去。

不量凿而正枘兮,恐矩矱之不同。

⑦不论世而高举兮,恐操行之不调。

弧弓弛而不张兮,孰云知其所至?⑧无倾危之患难兮,焉知贤士之所死?俗推佞而进富兮,节行张而不著。

⑨贤良蔽而不群兮,朋曹比而党誉。

邪说饰而多曲兮,正法弧而不公。

直士隐而避匿兮,谗谀登乎明堂。

⑩弃彭咸之娱乐兮,灭巧倕之绳墨。

菎蕗杂於黀蒸兮,机蓬矢以射革。

⑾驾蹇驴而无策兮,又何路之能极?以直针而为钓兮,又何鱼之能得?⑿伯牙之绝弦兮,无锺子期而听之。

和抱璞而泣血兮,安得良工而剖之?⒀同音者相和兮,同类者相似。

飞鸟号其群兮,鹿鸣求其友。

⒁故叩宫而宫应兮,弹角而角动。

虎啸而谷风至兮,龙举而景云往。

⒂音声之相和兮,言物类之相感也。

夫方圜之异形兮,势不可以相错。

王泗原《楚辞校释》中的楚语词研究

王泗原《楚辞校释》中的楚语词研究

王泗原《楚辞校释》中的楚语词研究□參"内容摘要:《楚辞校释》是楚辞学研究名家王泗原的集大成之作,但在楚语词研究上却鲜有人知,其论述特 色在于加入了现代方言的论证。

《楚辞校释》中共统计出楚语词共36条,在以往文献中已论证确定为楚语词的共M 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〇1811>^学教育25条,其中“纫”、“冯”、“羌”、“遣” 申”、“湛湛”、“攀”三条新的楚语词关键词:《楚辞》《楚辞校释》王泗原是著名的《楚辞》研究 专家,一生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 仅三部,即《离骚语文疏解》、《古 语文例释》、《楚辞校释》。

其研究 《楚辞》的大成之作就是《楚辞校 释》。

该书在正文之前有“楚辞释 名”、楚辞的体裁”、“楚辞的语言” 三章,总论“楚辞”。

注文的体例, 基本上以四句为一节,原文之下, 先校正、辨音,次注释。

于篇首有 序,或介绍作者,或解题。

本文 计版本为 版社1995年4版。

书中明确说明“楚辞的语言 是古楚语,就是楚 时通行的 白话,而经了术的。

在 一之前写下的文 有是 时的白话的。

”注释大其为楚语 , 在论了其为楚语 的,《 言》、《 文解 》、《楚辞章句》 为注、《楚辞补注》记为洪注。

,《楚辞校释》全文论证楚语词36条,其中在以往文论为楚语的25其中《离骚》9 、《《 2条、《九章》6《 3《 1、《大招》3《1,3条楚语 即其他学者论 , 为其为楚语, 的+即 了其楚语 的,梦”、“潭”、 ;提出了“武”“齎”“畦”“剡”“精”“粮”“旋 王泗原 楚语词体论 。

体 下文。

在 前著作 为楚语的共有25条,其中《离骚》一篇最多,”、”、”、”、 ”、“羌”、“謇”、“灵”、”、\ ”,L 》篇”“些”《章》:6为“咍”、“欸”、“悼”、”、“、”“、”,《有 “桡”、\ -],《 ”,《大 ”、”、”,《九》有”。

其文献论述证源于注、注、《说文解字》、《方 言》。

郭璞《方言注》探求词的理据析-文档

郭璞《方言注》探求词的理据析-文档

郭璞《方言注》探求词的理据析[摘要]郭璞注解《方言》时,常常阐释被释词的理据。

文章从4个方面归纳、分析了郭璞所解说的理据内容:(1)解说“词的理据”用语;(2)探求词的理据的方法;(3)所释词的理据范围;(4)寻求词的理据的价值和不足。

[文献标识码] A郭璞是我国古代训诂大师,注解文献常显大家手笔,其中之一就是释词时常常阐释被释词的理据。

采用此种释词方式的最明显益处是使读者不但知其(词义)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郭璞注《尔雅》《方言》《山海经》《穆天子传》等并用了理据方式释词,但注《方言》尤多用之。

然而,注意郭璞在《方言注》中采用词的理据方式释义的学者并不多,就笔者所知,仅周祖谟、吴庆峰先生。

周祖谟先生在《方言校笺?序》中指出郭璞解释《方言》词语的条例时说:“说明《方言》中一个词语所以这样说的意义。

例如:‘慧,秦谓之谩’,注:‘言谩?q也’。

‘好,秦曰娥’,注:‘言娥娥也’。

‘眉,老也,东齐曰眉’,注:‘秀眉也’……凡注中说:言某某’的大都属于这一类。

说‘某某’,犹如说:‘意思是说什么,所以有这样的说法。

’”吴庆峰先生亦归纳了郭璞训释词义的原则之一是:“推求语源。

周祖谟先生在《方言校笺》中说:‘凡注中说言某某的大都属于这一类。

’……我们考查这些言‘某某’的例子,多是形容词,被释词和用来训释的词之间音同或音近……在郭注中,还有一部分是探求名词的语源的,其形式多是用一句话作解释,例如:‘卷一‘老,燕代之北鄙曰梨。

’注:‘言面色似冻梨。

’”周先生、吴先生虽然阐发了郭璞所探求词的理据,但着墨不多,未能全面揭示详情,而且他们的结论有的似可再议。

“词的理据(motiva -tion),作为词源学的一个分支,是指事物命名的理由与根据,它反映事物命名的特征和词之间的关系。

”郭璞在注解《方言》时继承了其前辈学者寻求理据释词的传统,但有所取舍。

下面我们对郭璞《方言注》所释词的理据作一分析。

一、解说“词的理据”用语郭璞在《方言注》中阐说词的理据时使用了一些特殊的用语,当然,这些用语有时也作一般释义用。

司马迁《屈原列传》原文注释

司马迁《屈原列传》原文注释

司马迁《屈原列传》原文注释《屈原列传》注释①楚之同姓:楚之王族本姓芈(mǐ),楚武王之子瑕封于屈(相传在今湖北省秭归东),其后以屈为姓,瑕即屈原的祖先。

②属(zhǔ):撰写。

伐:矜夸。

③邪曲:不正,邪恶。

④离(lí)忧:遭受忧患。

离,同“罹”。

⑤穷:处境困难,遭遇艰苦。

反本:追思本源。

惨怛(dá):内心忧伤。

⑥见:被。

⑦淫:过分。

《小雅》:《诗经》中的一部分,乃周末臣子批评朝政、反映现实的政治诗歌。

⑧广崇:广大崇高。

条贯:条理。

⑨廉:有棱角,这里指方正。

⑩自疏:自己远离。

濯淖:污浊。

滋:同“兹”,黑色。

皭(jiào)然:洁白的样子。

滓(zǐ):污浊,污垢。

绌:同“黜”。

废,罢免。

详:同“佯”,假装。

币:财物,此指礼物。

质,同“贽”,古人相见所执的礼物。

屈匄(gài):楚将。

因:用。

用事者:当权的人。

靳尚:楚大夫。

诡辩:诡诈的言语。

顾反:回来。

走:逃跑。

内:同“纳”。

冀幸:侥幸希望。

反覆:反覆考虑。

亡:损失。

客死:死于他乡。

“井渫(xiè)不食”句:为《易经》井卦九三爻辞,意指水井淘干净了,但井水却没人汲饮,使我心里难过,因为井水是供人汲饮的;国王贤明,天下人都能赖以得福。

渫:淘去污泥,这里以净比喻贤人。

侧:忧伤,悲痛。

短:毁滂。

被:同“披”。

形容:形体容貌。

渔父(fǔ):打渔的老人。

父:对老者的尊称。

三闾大夫:掌管王族屈、景、昭三姓的官员。

欤:句末疑问语气词。

凝滞:固执拘泥。

□(bū):通“哺”,食,吃。

醨(lí):淡酒。

为:句末疑问语气词。

察察:清洁的样子。

汶汶(mén):昏暗。

皓皓:洁白。

温蠖(huò):尘滓积得很厚。

宋玉:相传为屈原的学生,代表作有楚辞体长诗《九辩》等。

唐勒、景差(cuō):均为与宋玉同时代辞赋家。

贾生:贾谊,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

书:指贾谊的《吊屈原赋》。

涕:眼泪。

《鵩鸟赋》:贾谊所作,抒发自己对生死功名的豁达心情。

从疑问代词看传世《列子》的成书年代

从疑问代词看传世《列子》的成书年代

从疑问代词看传世《列子》的成书年代刘婧【摘要】通过对传世《列子》中的疑问代词进行穷尽统计分析,并与上古汉语和中古时期的疑问代词进行历时与共时的对比,发现"何方""奚方""何术""何所"等在疑问形式的结构或用法上与先秦语法规范不相符.以此为《列子》为魏晋人伪作提供补证.%According to the end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interrogative pronouns in the book Lie Zi and the diacronic and synchron?ic comparisons of the interrogative pronouns in ancient times and mediaeval times,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structure and usage of the words"He Fang","Xi Fang","He Shu"and"He Suo"are different from the grammatical rules in the pre-qin period.【期刊名称】《柳州师专学报》【年(卷),期】2015(030)004【总页数】4页(P26-29)【关键词】疑问代词;《列子》;成书年代【作者】刘婧【作者单位】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广西来宾 5461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31对于传世《列子》[1]的成书年代,中外学者都对其进行过考辨。

国内学者季羡林先生等从文学,思想角度考证过《列子》的成书年代。

据季先生推断:《列子》是彻头彻尾的一部伪书[2]360。

张永言先生从语言方面考证,揭示出《列子》中用字、用词上“羌无故实的自我作古”的做法[2]363。

《列子说符》原文及翻译

《列子说符》原文及翻译

《列子说符》原文及翻译在高中阶段想要学好一篇古文,让古文翻译成白话文是最佳的方式,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去接受古文中枯燥的知识和文法,下面是《列子说符》原文及翻译,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子列子学于壶丘子林。

壶丘子林曰:“子知持后,则可言持身矣。

”列子曰:“愿闻持后。

”曰:“顾若影,则知之。

”列子顾而观影:形枉则影曲①,形直则影正。

然则在直随形而不在影,屈申任物而不在我。

此之谓持后而处先。

关尹谓列子曰:“言美则响美,言恶则响恶;身长则影长,身短则影短。

名也者,响也;身也者②,影也。

故曰:慎尔言,将有和之③;慎尔行,将有随之。

是故圣人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

度在身,稽在人。

人爱我,我必爱之;人恶我,我必恶之。

汤武爱天下,故王④;桀纣恶天下,故亡,此所稽也。

稽度皆明而不道也,譬之上不由门,行不从径也。

以是求利,不亦难乎?尝观之伸农、有炎之德⑤,稽之虞⑥、夏、商、周之书,度诸法士贤人之言,所以存亡废兴而非由此道者,未之有也。

”严恢曰:“所为问道者为富。

今得珠亦富矣,安用道?”子列子曰:“桀纣唯重利而轻道,是以亡。

幸哉余未汝语也。

人而无义,唯食而已,是鸡狗也。

强食靡角⑦,胜者为制⑧,是禽兽也。

为鸡狗禽兽矣,而欲人之尊己,不可得也。

人不尊己,则危辱及之矣。

”①枉——弯曲。

②身也者——王叔岷:“‘身’当作‘行’,下文‘慎尔行,将有随之’,即承此言。

”“《御览》四百三十引《尸子》作‘行者影也’,可为旁证。

”③和之——《集释》:“‘和’,北宋本作‘知’,汪本从之,今从吉府本、世德堂本订正。

”④故王——《集释》:“‘故王’,北宋本作‘兹王’,汪本从之,今从各本正。

”⑤有炎——即炎帝,传说中上古姜姓部落首领。

一说炎帝即神农氏。

⑥虞——有虞氏,即舜。

⑦靡——通“摩”。

⑧胜者为制——《御览》四百二十一引作“胜者为利”。

列子向壶丘子林学习。

壶丘子林说:“你如果懂得怎样保持落后,就可以和你谈怎样保住自身了。

”列子说:“希望能听你说说怎样保持落后。

列子 - 副本

列子 - 副本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 心悲,乃援下(避雨),心里伤感,于是取 过琴而弹了起来。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最初弹奏的是连绵大雨的琴曲,接着又创 作出山崩的声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就能说尽它的情趣。
——你会说吗?
伯牙所念:想。 泰山之阴:山的北面。 霖雨之操:大雨。 更造: 更,又,再。 造,创作。 辄穷其趣:辄,就。 穷,穷尽。 趣,情趣,心意。 援琴而鼓之:拿,拿过来。
——你会读吗?
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②伯牙鼓琴,志
在高山。③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 山!” ④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 兮若江河!” ⑤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⑥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 悲,乃援琴而鼓之。⑦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 山之音。⑧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⑨伯牙乃 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⑩子之听夫志, 想象犹吾心也。⑾吾于何逃声哉?”
——你会读吗?
卒( )逢暴雨 乃援( )琴 乃舍( )琴 辄( )穷其趣 子之听夫( )志 更( )造崩山之音
——你会读吗?
卒( cù )逢暴雨 乃援( yuán )琴 乃舍( shě )琴 辄( zhé )穷其趣 子之听夫( fú )志 更( gèng )造崩山之音
——你会读吗?
卒( cù )逢暴雨 乃援( yuán )琴 乃舍( shě )琴 辄( zhé )穷其趣
——你会读吗?
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②伯牙鼓琴,志 在高山。③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 山!” ④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 兮若江河!” ⑤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⑥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 悲,乃援琴而鼓之。⑦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 山之音。⑧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⑨伯牙 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⑩子之听夫志, 想象犹吾心也。⑾吾于何逃声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列子》楚方言词举证
摘要:《列子》一书多楚方言,历来关于《列子》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对《列
子》的真伪、成书年代和作者上,而对于此书的楚方言词研究却甚少涉及,本稿
主要对《列子》一书中的楚方言词进行了考释研究。

关键词:《列子》楚方言词 举证
《列子》八卷是子部中的重要典籍,东晋张湛即为之注,唐殷敬顺又有释文,
今通行的是杨伯峻撰《列子集释》。列子其人,在《庄子》书中屡次出现,有时
尊称他为“子列子”,还专有《列御寇》一篇。这个人实有其人,因为提到他的不
止《庄子》一书,但对于《列子》一书却争议颇大。历来关于《列子》的研究大
多聚焦于对《列子》的真伪、成书年代和作者上,而对于此书的楚方言词研究却
甚少涉及,本稿主要对《列子》一书中的楚方言词进行了考释研究。

本稿举证了《列子》楚方言词语料10余条,供治古楚语者参考。我们所确
定的楚方言词,以《方言》所指明的为准;《方言》未确指者,则以《说文》、《玉
篇》、《玄应音义》、《慧琳音义》、《广韵》、《集韵》以及《楚辞》王逸注、《方言》
郭璞注、《史记》三家注等指明为楚语的为准。并大量引用其它文献材料加以佐
证。

所谓的“楚地”,主要在今长江中游,以及淮、汉、湘、赣诸水流域,往东曾
扩至吴、越、扬州,往西则扩至汉中,这个概念至少保留到西汉时期。

本稿以《列子集释》本为底本,征引诸家说未列出处者,为简省篇幅,不一
一注明。

(1)子列子适卫,食于道,从者见百岁髑髅,攓蓬而指。(《天瑞篇》)
张湛注:攓,拔也。
按:攓,典籍或作“搴”、“扌寒”。《庄子·至乐》:“列子行,食于道,从见百
岁髑髅,攓蓬而指之曰。” 为此文所本。《方言》卷一:“攓,取也。南楚曰攓。”
《方言》卷十:“攓,取也。楚谓之攓。”《说文》:“扌寒 ,拔取也。南楚语。
从手寒声。”《楚辞·离骚》:“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王逸注:“搴,
取也。”《楚辞·九歌·湘君》:“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2)视其前,则酒未清,肴未昲。(《周穆王篇》)
张湛注:扶贵切。《释文》云:昲,扶贵切。《方言》:昲,干物也。又音沸。
按:《方言》卷十:“昲、晒,干物也。扬、楚通物也。”郭璞注:“昲音费,
亦皆北方常语也。”《淮南子·地形训》:“扶木在阳州,日之所昲。”
(3)帝慿怒,侵减龙伯国使阨,侵小龙伯国之民使短。(《汤问篇》)
按:《方言》卷二:“慿,怒也。楚曰慿。”《离骚》:“喟慿心而历兹。”洪兴
祖《补注》引《方言》:“慿,怒也。”《楚辞·天问》:“康回慿怒,地何故以东南
倾?”《楚辞·九章·思美人》:“独历年而离愍兮,羌慿心犹未化。”《左传·昭公五
年》:“今君奋焉,震雷慿怒。”

(4)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
有子存焉。(《汤问篇》)

按:《汤问篇》:“邻人京城氏之孀妻”。张湛注:“孀,寡也。”《释文》云:
“孀音霜。”《玉篇》:“孀,孤孀,寡妇也。”“孀”为楚方言词,《慧琳音义》卷六
十一:“孀居:《考声》云:‘孀居,寡妇也,楚人谓寡为孀居。’”又卷九十八:“孀
孩:《古今正字》云:‘楚人谓寡妇曰孀。’”字或作霜,《诗·桃夭》孔疏:“许慎
曰:‘楚人谓寡妇为霜。’”考《说文》:“霜,丧也,成物者。”《释名》:“霜,丧
也,其气惨毒,物皆丧也。”是“孀”之语源为“霜”,指丧夫者。黄侃曰:“今谓谓
女人无夫曰霜妇,霜即与丧字通。” 又“孀,孤孀、寡妇也。即丧之后出。”

(5)四人相与游于世,胥如志也;穷年不相谪发,自以行无戾也。(《力命
篇》)

按:谪通“适”,亦作“谪”。《方言》卷十:“谪,过也。南楚以南凡相非议人
谓之谪。”《诗·商颂·殷武》:“岁事来辟,勿予祸适,稼穑匪解。”毛传:“适,过
也。”《说文》:“谪,罚也。”《通俗文》:“罚罪者曰谪。”《左传·成公十七年》:
“国子谪我。”《左传·昭公七年》:“则自取谪于日月之灾。”《老子》:“善言无瑕
谪。”《孟子·离娄(上)》:“人不足与谪也,政不足与间也。”

(6)佹佹成者,俏成也。(《力命篇》)
张湛注:俏音肖。俏,似也。秦恩复曰:卢注作“魏魏”,与张湛本不同。伯
峻案:“俏成”下疑有“者”字,方与下文句法一律。六书故八引正作“俏成者也”。
《释文》云:佹,姑危切,几欲之貌。俏与肖字同。

按:《方言》卷七:“肖、类,法也。齐曰类,西楚、梁、益之间曰肖。”《说
文》:“肖,骨肉相似也。”《广雅·释诂》:“肖、类,法也。”钱绎《方言笺疏》:
“《法言·学行》:‘螟蠕之子殪而适蜾蠃祝之曰:类我类我。久则肖之矣。速哉,
七十子之肖仲尼也!”通作“宵”、“俏”。《汉书·刑法志》:“夫人宵天地之豸页。”
应劭注:“宵,类也。头圆象天,足方象地。”

(7)巧佞、愚直、婩斫、便辟四人,相与游于世,胥如志也。(《力命篇》)
按:《方言》卷十:“婩,鲜,好也。南楚之外通语也。”《玉篇》:“婩,好
也。”《释文》云:“婩,言上声。斫音酌也。婩斫,容止峭巘也。”《字林》云:
“婩,齐也,久不解语貌。解音蟹。”
(8)眠娗、諈诿、勇敢、祛疑,四人相与游于世,胥如志也,穷年不相谪
发,自以行无戾也。(《力命篇》)

张湛注引《方言》:眠娗,欺谩之语也。又引郭璞云:谓以言相蚩弄也。
按:《方言》卷十:“眠娗、脉蜴、赐施、茭媞、譠谩、詈忚,皆欺谩之语也。
楚郢以南东扬之郊通语也。”郭璞注:“六者亦中国相轻易蚩弄之言也。”明田汝
成《西湖游览志馀·委巷丛谈》:“ 杭人言……藴藉不暴躁者曰眠娗。”明陈士元
《俚言解》卷一:“眠娗音缅忝,出《列子》,俗称人柔媚为眠娗。”

(9)朕衣则裋褐。(《力命篇》)
《释文》云:裋音竖。褐音曷。《方言》:裋,复襦也。许慎注《淮南子》云:
楚人谓袍为裋。《说文》云:粗衣也,又敝布襦也。又云:襜褕短者曰裋褕。《荀
子》作竖褐。杨倞注云:僮竖之褐,于义亦曲。

按:“褐”为楚方言词。《古文苑》卷十九《楚相孙叔敖碑》:“(楚)庄王置
酒以为乐,优孟乃言孙君相楚之功,即忼慨髙歌曲曰:‘……子孙困穷,被褐而
卖薪。’”《老子》第 七十章:“是以圣人被褐怀玉。”优孟、老子为楚人,所用“褐”
字为古楚语。朱谦之曰:“案 ‘褐’乃《老子》书中用楚方言。”《后汉书·王望
传》李贤注、《慧琳音义》卷九十一“巾褐”条注、又卷九十九“短褐”条注并引作“楚
人谓袍为短褐”。《慧琳音义》卷八十六:“巾褐:南楚之人谓袍为短褐。”又卷八
十七:“云褐:《方言》:‘楚人谓袍为褐也。’”

(10)周谚曰:田父可坐杀。(《杨朱篇》)
按:《汤问篇》:“此仲父之耄,柰何从之?”又“造父之师曰泰豆氏”。《方言》
卷六:叟、艾、长,老也。……南楚谓之父,或谓之父老。《左传·哀公十三年》:
“旨酒一盛兮,余与褐之父睨之。” 杨伯峻注:“褐之父,着褐之老翁。”《史记·伍
子胥列传》:“此剑直百金,以与父。”《史记冯唐列传》:“文帝辇过,问唐曰:‘父
老何自为郎?’”后又曰“父知之乎”。《史记伍子胥列传》:“到昭关,昭关欲执之。
伍胥遂与胜独身步走,几不得脱。追者在后。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
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百金,以与父。’父曰:‘楚国
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珪,岂徒百金剑邪!’不受。”

(11)夏日则食菱芰,冬日则食橡栗。(《说符篇》)
按:“芰”为楚方言词,字或作茤。《说文》:“菱,楚谓之芰,秦谓之薢茩。”
又“芰,菱也。茤,杜林说从多。”《礼记·祭义》《释文》:“耆芰,楚人谓菱为芰。”
《国语·楚语上》:“屈到嗜芰。”韦注: “芰,蓤也。”俗云蓤角。晋左思《魏都
赋》:“丹藕凌波而的皪,緑芰泛涛而浸潭。”唐杜甫 《佐还山后寄》诗之三:“隔
沼连香芰,通林带女萝。”仇兆鳌注:“《武陵记》:‘两角曰菱,三角四角曰芰。’”
《汉书·扬雄传上》:“衿芰茄之緑衣兮,被夫容之朱裳。” 颜师古注:“茄亦荷字
也。”参见“芰荷”。《楚辞·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列子集释[M]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9.10.
[2]郝懿行.尔雅义疏[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版。
[3]戴震.方言疏证[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4]钱绎.方言笺疏[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5]周祖谟.方言校笺》[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6]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7]毕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M] .北京:中华书局.2008.
[8]王念孙.广雅疏证[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9]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0]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 .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
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