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174个现象超强完整版

心理学174个现象超强完整版
心理学174个现象超强完整版

心理学174个现象超强完整版

1 詹森效应

有一名运动员叫詹森~平时训练有素~实力雄厚~但在体育赛场上却连连失利。人们借此把那种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竞技场上失败的现象称为詹森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名列前茅~力雄厚"与"赛场失误"之间的惟一解释只能是心理素质问题~主要原因是得失心过重和自信心不足造成。有些人平时"战绩累累"~卓然出众~众星捧月~造成一种心理定势: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再加上赛场的特殊性~社会、国家、家庭等方面的厚望~使得其患得患失的心理加剧~心理包袱过重~如此强烈的心理得失困扰自己~怎么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呢:另一方面是缺乏自信心~产生怯场心理~束缚了自己潜能的发挥。

如何走出"詹森效应"的怪圈呢,首先~要认清"赛场"的目的~克服恐惧感~赛场并不可怕~只是比平常正规一些而已。其次~要平心静气地走出狭隘的患得患失的阴影~不贪求成功~只求正常地发挥自己的水平。赛场是高层次水平的较量~同时也往往是心理素质的较量~"狭路相逢勇者胜"~只要树立自信心~一份耕耘必定有一份收获。最终定会交付满意的答卷。

2 迟延满足效应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称为?迟延满足?实验。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那些以坚韧的毅力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长到上中学时表现出较强的适

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实验证明: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

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

3暗示效应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管理中常用的是语言暗示~如班主任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是对其他同学起到暗示作用。也可以使用手势、眼色、击桌、停顿、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有经验的班主任还常常针对学生的某一缺点和错误~选择适当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等同学生边看边议论~或给学生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都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4安泰效应

安泰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他力大无穷~无往不胜。因为他只要靠在大地上~就能从大地母亲那里汲取无穷的力量。他的对手发现了这个秘密~便诱使他离开地面~在空中杀死了他。因此~要学会依靠大家、依靠集体。

5暗示效应

所谓?暗示效应?~即是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从而使被暗示者不自觉地按照暗示者的意愿行动……此称之为?暗示效应?。少年儿童较xxxxx更易于接受暗示。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暗示、动作暗示~表情暗示、自我暗示等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6 安慰剂效应

所谓安慰剂~是指既无药效、又无毒副作用的中性物质构成的、形似药的制剂。安慰剂多由葡萄糖、淀粉等无药理作用的惰性物质构成。安慰剂对那些渴求治疗、对医务人员充分信任的病人能产生良好的积极反应~出现希望达到的药效~这种反应就称为安慰剂效应。使用安慰剂时容易出现相应的心理和生理反应的人~称为?安慰剂反应者?。这种人的特点是:好与人交往、有依赖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经常注意自身的各种生理变化和不适感~有疑病倾向和神经质。

7阿伦森效应

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举例说明:

一、有效利用

在宿舍楼的后面~停放着一部烂汽车~大院里的孩子们每当晚上7点时~便攀上车厢蹦跳~嘭嘭之声震耳欲聋~大人们越管~众孩童蹦得越欢~见者无奈。这天~一个人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们~今**们比赛~蹦得最响的奖玩具手枪一支。?众童呜呼雀跃~争相蹦跳~优者果然得奖。次日~这位朋友又来到车前~说:?今天继续比赛~奖品为两粒奶糖。?众童见奖品直线下跌~纷纷不悦~无人卖力蹦跳~声音疏稀而弱小。第三天~朋友又对孩子们言:?今日奖品为花生米二粒。?众童纷纷跳下汽车~皆说:?不蹦了~不蹦了~真没意思~回家看电视了。?

分析:?正面难攻?的情况下~采用?奖励递减法?可起到奇妙心理效应。二、反例

小刚大学毕业后分到一个单位工作~刚一进单位~他决心好好地积极表现一番~以给领导和同事们留下非常好的第一印象。于是~他每天提前到单位打水扫地~节假日主动要求加班~领导布臵的任务有些他明明有很大的困难~也硬着头皮一概承揽下来。

本来~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人积极表现一下自我是无可厚议的。但问题是

小刚的此时表现与其真正的思想觉悟、为人处世的一贯态度和行为模式相差甚远~夹杂着?过分表演?的成分。因而就难以有长久的坚持性。没过多久~小刚水也不打了~地也不拖了~还经常迟到~对领导布臵的任务更是挑肥拣瘦。结果~领导和同事们对他的印象由好转坏~甚至比那些刚开始来的时候表现不佳的青年所持的印象还不好。因为大家对他已有了一个?高期待、高标准?~另外~大家认为他刚开始的积极表现是?装假?~而?诚实?是我们社会评定一个人所运用的?核心品质?。

8巴霖效应

源自於马戏团经理巴霖先生的一句名言:每分钟都有一名笨蛋诞生。?巴霖效应? 多少解释了为什麽有些星座或生肖书刊能够?准确的?指出某人的性格。原因在此,

那些用来描述性格的词句,其实根本属?人之常情?或基本上适用於大部分人身上

的。换言之,那些词句的适用范围是如此的空泛~以至往往?说了等於没说。例如:

水瓶座理性而爱好自由~巨蟹座感性而富爱心,然而巨蟹座的人就永远没理性~水

瓶座的人就缺乏爱心吗,我们不去否定星座存在的价值~毕竟它存有统计的基础

在。但如果你想成为一个聪明人~不去迷信星座~我又得告诉你~你又错了:知道

什麽叫做?天醉人亦醉?吗?既然身旁有超过半数的人相信星座~你又何苦试着去推

翻那根植於心的观念(实际上也不太可能)?如果一对情侣在星座学中是不甚相配的

~即使两人都不迷信~但他们的心理必然会承受一股不小的压力~在往後交往的时间中~若有了冲突磨擦~心中既存的那种?原来真的不合适?的预设就会被强迫成立~最终难逃分手命运!

9半途效应

半途效应是指在激励过程中达到半途时~由于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

而导致的对于目标行为的一种负面影响。大量的事实表明~人的目标行为的中止期多发生在"半途"附近~在人的目标行为过程的中点附近是一个极其敏感和极其脆弱

的活跃区域。导致半途效应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目标选择的合理性~目标选择的越不合理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二是个人的意志力~意志力越弱的人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平时教育学生时多注意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多注意进行意志力的磨练。行为学家提出了"大目标、小步子"的方法~对于防止半途效应的发生具有积极的意义。

10贝尔效应

英国学者贝尔天赋极高。有人估计过他毕业后若研究晶体和生物化学~定会赢得多次诺贝尔奖。但他却心甘情愿地走了另一条道路把一个个开拓性的课题提出来~指引别人登上了科学高峰~此举被称为贝尔效应。这一效应要求领导者具有伯乐精神、人梯精神、绿地精神~在人才培养中~要以国家和民族的大业为重~以单位和集体为先~慧眼识才~放手用才~敢于提拔任用能力比自己强的人~积极为有才干的下属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

11贝尔纳效应

英国学者贝尔纳勤奋刻苦~同时又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他毕生研究晶体学或生物化学~很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但他却心甘情愿地走另一条路——为他人去做一架云梯~把一个个富有开拓性的课题提出来~指引别人登上科学的高峰~这一举动被科学家们称为"贝尔纳效应"。作为班主任~不一定有贝尔纳的天赋~也不一定是某学科的专家学者~但与学生相比~总在一些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班主任只要认真地把自己的优势加以发挥和利用~就能逐步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促使学生更快地进步~产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

12贝勃规律

第一次刺激能缓解第二次的小刺激即?贝勃规律?。实验表明~人们对报纸售价涨了50元或汽车票由200元涨到250元会十分敏感~但如果房价涨了100甚至

200万元~人们都不会觉得涨幅很大。人们一开始受到的刺激越强~对以后的刺激也就越迟钝。?贝勃规律?经常应用于经营中的人事变动或机构改组等。一家公司要想赶走被视为眼中钉的人~应该先对与这些人无关的部门进行大规模的人事变动或裁员~使其他职员习惯于这种冲击。然后在第三或第四次的人事变动和裁员时再把矛头指向原定目标。很多人受到第一次冲击后~对后来的冲击已经麻木了。

13比马龙效应

评价主体低估被评价者能力~认定被评价者是不求上进的、行为差劲的~以致被评价者将这种观念内化~促使被评价者表现不良行为。

14苏东坡效应。

古代有则笑话:以为解差押解一位和尚去府城。住店时和尚将他灌醉~并剃光他

的头发后逃走。解差醒时发现少了一人~大吃一惊~继而一摸光头转惊为喜:"幸而和尚还在。"可随之有困惑不解:"我在哪里呢,"这则笑话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诗人苏东坡的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即人们对"自我"这个犹如自己手中的东西~往往难以正确认识,从某种意义讲~认识"自我"比认识客观现实更为困难。因此~"人贵有自知之明"。社会心理学家将人们难以正确认识"自我"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苏东坡效应"。

15边际效应

有时也称为边际贡献~是指消费者在逐次增加1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带来的单位效用是逐渐递减的,虽然带来的总效用仍然是增加的,。举一个通俗的例子~当你肚子很饿的时候~有人给你拿来一笼包子~那你一定感觉吃第一个包子的感觉是最好的~吃的越多~单个包子给你带来的满足感就越小~直到你吃撑了~那其它的包子已经起不到任何效用了。边际效应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经济学上的需求法则就是以此为依据~即:用户购买或使用商品数量越多~则其愿为单位商品支付的

成本越低,因为后购买的商品对其带来的效用降低了,。当然也有少数例外情况~例如嗜酒如命的人~是越喝越高兴~或者集邮爱好者收藏一套文革邮票~那么这一套邮票中最后收集到的那张邮票的边际效应是最大的。了解边际效应的概念~你就可以尝试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它~例如:你是公司管理层~要给员工涨工资~给 3k 月薪的人增加 1k 带来的效应一般来说是比 6k 月薪增加 1k 大的~可能和 6k 月薪的人增加 2k 的相当~所以似乎给低收入的人增加月薪更对公司有利,另外~经常靠增加薪水来维持员工的工作热情看来也是不行的~第一次涨薪 1k 后~员工非常激动~大大增加了工作热情,第二次涨薪 1k~很激动~增加了一些工作热情,第三次涨薪 2k ~有点激动~可能增加工作热情,第四次 ... ... ~直至涨薪已经带来不了任何效果。如果想避免这种情况~每次涨薪都想达到和第一次涨薪 1k 相同的效果~则第二次涨薪可能需要 2k ~第三次需要 3k ... ... ~或者使用其它激励措施~例如第二次可以安排其参加职业发展培训~第三次可以对其在职位上进行提升~虽然花费可能想当~但由于手

段不同~达到了更好的效果。研究经济学其实也很有意思~只是对很多人来说~与 it 这个行业不可完全兼得。

16边际效益递减效应

边际效益递减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它说的是在一个以资源作为投入的企业~单位资源投入对产品产出的效用是不断递减的~换句话~就是虽然其产出总量是递增的~但是其二阶倒数为负~使得其增长速度不断变慢~使得其最终趋于峰值~并有可能衰退。

最明显的诠释~就是非线性函数~例如二次曲线。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例子:给你一个可爱多~你高兴的乱跳以为赚了~接下来是第二个……可是一直给你~你会觉得开始恶心了。这有两个原因:一~你吃饱了~生理不需要了~二~你吃腻了~刺激受够了。你希望有个机会表白自己

?老大~给个哈根啊好啊,? 所谓的新官上任三把火~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刚来了要

混个脸熟~所以拼尽全力在所不辞。日子一久~也就淡了。一般的教材会这样解释:神秘莫测的心理学和社会学。

如果我们建立一个映射~使得各种效用是可比的,比如~我们定义跑得快比跑

得稳好~这并非没有意义~赛车界就是个例子,~那么在一个时间序列上~投入和

产出,以及累积投入和累计产出,就可以作为模型。通过上面两个例子可见~这个概念可以理解成两个特点:一~t=0比t->无穷时候的产出大的多,这是序列函数的像,。二~t->t和t->t+1在t->无穷时候的变化不大,这是像的一阶倒数,。前者说明总体趋势递减~后者说明递减速度趋缓。

我们可以想想~边际效用递减式一个无处不在的规律~你想过四级~于是找了

本宝书~从a背起~不错~一会儿就背完呢,当然~本来a就不太多~我就是这种人,~然后是b~然后是……b part2~然后是b part 2 1/2...级数的概念有了应用。当然你可以选择从z开始背回头,当然~我也是这种人,。可见~投入和产出

是相同的概念~由于投入了就要求有产出~所以边际效益递减的逆仍然适用。

我们可以拓展到离开效用这个概念。让我们看一个实际中的问题: 昨天打扫房

间卫生~发现刚刚擦过的桌子一层灰又上去了~和旁边的一个小支架看上去没什么区别。实际上~后者上次被美容的时候我还没在南京…… 一个东西从干净到涨很快~可是从脏到很脏是一个多么漫长的过程阿~指望考古队,,尽管也有评价的因素, 大家还可以想到很多很多~比如~人文一点~?失去的才是真?。我们如何利用这

个规律呢,经济学的解释是资源的最优配臵。因为投入的太多使得最终的收益摊的

太薄。再好的东西也有个限度。理工科的更加清楚~所谓的各种高级操作都是某种程度上的吃力不讨好~最有效的往往是那些基本操作。更高深的是当然一些数学上的游戏。然而我觉得~这个现象的起源绝对是一个哲学问题~那就是我们为什么

进步和发展。想想~如果边际效益递增~我们还需要创新吗,我们还需要坚持吗,同志们~可爱多足够了~不~凉水就行:魅力这个词~永远的就失去了意义。

17波纹效应

是指在学习的集体中~教师对有影响力的学生施加压力~实行惩罚~采取讽刺、挖苦等损害人格的作法时~会引起师生对立~出现抗拒现象~有些学生甚至会故意捣乱~出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情形。这时教师的影响力往往下降或消失不见~因为这些学生在集体中有更大的吸引力。这种效应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发展、心理品质和身心健康会产生深远而恶劣的影响。

18布里丹毛驴效应

决策过程中这种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称之为?布里丹毛驴效应?

19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似乎再简单不过了~但它的重要性却时时被人们疏忘。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哪些事值得做呢,一般而言~这取决于三个因素。 1. 价值观。关于价值观我们已经谈了很多~只有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事~我们才会满怀热情去做。 2. 个性和气质。一个人如果做一份与他的个性气质完全背离的工作~他是很难做好的~如一个好交往的人成了档案员~或一个害羞者不得不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 3. 现实的处境。同样一份工作~在不同的处境下去做~给我们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例如~在一家大公司~如果你最初做的是打杂跑腿的工作~你很可能认为是不值得的~可是~一旦你被提升为领班或部门经理~你就不会这样认为了。心理解析:值得做的工作是: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适合我们的个性与气质~并能让我们看到期望。如果你的工作不具备这三个因素~你就要考虑换一个更合适的工作~并努力做好它。因此~对

个人来说~应在多种可供选择的奋斗目标及价值观中挑选一种~然后为之而奋斗。?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才可能激发我们的奋斗毅力~也才可以心安理得。而对一个企业或组织来说~则要很好地分析员工的性格特性~合理分配工作~如让成就欲较强的职工单独或牵头来完成具有一定风险和难度的工作~并在其完成时给予定时的肯定和赞扬,让依附欲较强的职工更多地参加到某个团体xxxxx同工作,让权力欲较强的职工担任一个与之能力相适应的主管。同时要加强员工对企业目标的认同感~让员工感觉到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值得的~这样才能激发职工的热情。

20财富效应

财富效应指人们资产越多~消费意欲越强。这个理论的前提为人们的财富及可支配收入会随着股价上升而增加。因此~人们更愿意消费 21蔡格尼克效应蔡格尼克命被试去做20件指定的工作~半数工作允许完成~半数工作则中途加以阻止~不予完成。被试共32人。实验结果发现示完成工作的回忆要优于已完成的工作的回忆。如以rc代表已完成的工作的回忆要所得的件数~ru代表示完成工作所得的件数~p为两种回忆件数的比例~即ru/rc~用以在数量上表明哪一种工作易于回忆。若是p等于1~则两种工作的回忆量一样,若是p大于1~则示完成的工作易于回忆,若是p小于1~则已完成的工作易于回忆。实验的结果p从0。8至3。5不等~平均为1。9~即ru的回忆量差不多等于rc的两倍。

为什么未完成的回忆量优于已完成的工作,也许有人认为这是由于未完成的工作引起情绪上的震动所致。但若把工作用三种方式处理:一种是允许完成~一种是中途加以阻止不予完成。结果表明~中途阻止后再给予完成的工作的回忆量却优于上述两者~这就不是中途阻止产生的情绪只能用心理的紧张系统是否得到解除来加以说明。已完成工作所引起的心理紧张系统还没有得到解除~因而回忆量较多。中途加以阻止的未完成的工作不仅易于回忆~并且在做了其他工作之后。

22长尾效应

长尾效应的根本就是要强调"个性化","客户力量"和"小利润大市场",也就是要赚很少的钱,但是要赚很多人的钱.要将市场细分到很细很小的时候,然后就会发现这些细小市场的累计会带来明显的长尾的效应.以图书为例:barnes & noble 的平均上架书目为13万种。而amazon有超过一半的销售量都来自于在它排行榜上位于13万名开外的图书。如果以amazon的统计数据为依据的话~这就意味着那些不在一般书店里出售的图书要比那些摆在书店书架上的图书形成的市场更大。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摆脱资源稀缺的限制~潜在的图书市场将至少是目前的两倍大。曾在音乐行业担任过顾问的风险投资家kevin laws 是这样总结这一现象的:?最大的财富孕育自最小的销售。

23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不用心而没考好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因为孩子一旦受到批评~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受到重复批评时~他心里会嘀咕:?怎么老这样对我,?孩子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反抗心理就高亢起来。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

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24拆屋效应

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虽然这一效应在xxxxx生活中多见~但也有不少学生学会了这些。如有的学生犯了错误后离家出走~班主任很着急~过了几天学生安全回来后~班主任反倒不再过多地去追究学生的错误了。实际上在这里~离家出走相当于"拆屋"~犯了错误相当于"开天窗"~用的就是拆屋效应。因此~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育方法一定要恰当~能被学生所接受~同时~对学生的不合理要求或不良的行为绝不能迁就~特别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在这些方面养成与班主任讨价还价的习惯。 25超限效应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就准备捐款~并掏出自己的所有钱。过了十分钟后~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相反。还从盘子里偷了二元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会引起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超限效应"。这个效应启示我们~在批评或表扬学生时~应掌握一个"度"。"不及"固然达不到既定的目标~但"过度"又会产生超限效应~非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出现一些反作用。

26成败效应

是指努力后的成功效应和失败效应~是格维尔茨在研究中发现的。他的研究是~学习材料为几套难度不等的问题~由学生们自由地选择地解决。他发现能力较强的学生~解决了一类中一个问题之后~便不愿意再解决另一个相似的问题~而挑较为复杂的艰难的问题~藉以探索新的解决方法~而感到兴趣更浓。这就是显示学生的兴趣~不仅是来自容易的工作获得成功~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以达到成功的境地~才会感到内心的愉快与愿望的满足。这就是努力后的成功效应。在另一方面~能力较差的学生~如果经过极大的努力而仍然不能成功~失败经验累积的次数过多之后~往往感到失望灰心~甚至厌弃学习。这就是努力后的失败效应。因此~教师应帮助能力强的学生将目标逐渐提高~帮助能力较弱的学生将目标适当放低~以便适合其能力和经验。

27重叠效应:

在一前一后的记忆活动中~识记的东西是相类似的~对于保存来说是不利的。这是因为重复出现内容相同的东西时~相同性质的东西由于互相抑制~互相干涉而发生了遗忘的结果。柯勒把这种现象命名为?重叠效应?。可见~我们在学习汉字、外文单词以及其他材料时~一定要注意不要把相类似的东西集中在一起~这样容易产生重叠效应。如果要放在一起学习时~最起码有一些材料是很熟的~这样可能会产生同化作用~把生疏的材料同化于已熟记的材料之中

28刺猬法则

?刺猬?法则可以用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来形象地说明: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怎么也睡不舒服~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紧挨在一块~反而无法睡得安宁。几经折腾~两只刺猬拉开距离~尽管外面寒风呼呼~可它们却睡得甜乎乎的。

?刺猬?法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管理心理学专家的研究认为:领导者要搞好工作应该与下属保持亲密关系~但这是?亲密有间?的关系。特别要提

醒的是~领导者与下属亲密无间地相处~还容易导致彼此称兄道弟、吃喝不分~并在工作中丧失原则。

29从众效应

有一个成语叫做三人成虎~意思是说~有三个人谎报市上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这种人在社会群体中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大多数人认同的观点或行为的心理倾向被称为从众效应。这一效应的启示是:班主任要善于发挥从众效应的积极作用~首先要有意识地通过班会、黑板报等舆论阵地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其次~要抓好班团干部和积极分子等基本队伍的建设~组成坚强的堡垒~要及时发现班上的不良倾向~对症下药~将其遏制在萌芽状态~以防止产生从众效应的负作用。从众效应是指在群体活动中~当个人与多数人的意见和行为不一致时~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和行为~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意见和行为方式的现象。从众也就是我们日常俗语中所说的?随大流?。促使一个人在合作中产生从众行为的因素有多种~一般认为主要有:小组里有较优势的学生存在,个性特质如智力的低、胆小、顾虑多、意志不坚定、自信心差、过于重视他人并依赖他人者等,小组人数的规模等因素。毋庸质疑~从众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小组意见~合理的小组环境可以促进或潜移默化地使落后的小组成员形成正确的思想与行为。同时~应该指出~在不合理的小组环境里~由于从众效应表现为趋向学习结论一致~而不一定是学习结论正确,部分学生容易与自信或学习优秀的小组成员的观点、思维方法形成一致~而忽视自己地观点、思维方法正确与否~小组合作的结果可能是以虚假的多数形成错误的小组结论。可见~从众效应容易压制正确思想的形成~窒息小组成员的独创精神,合作学习有时有弱化独立思考的趋势~个体在群体中容易丧失了对自我的控制~失去了个体感~使人?人云亦云?。我们需要的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从众效应~我们反对的是消极的、盲目的从众效应。首先~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其次~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解除小组群体的压力~建立鼓励所有成员自由的发挥自己

的不同意见的规则~再次~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为学生创设思考问题的情境~注意答案的多样化~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批判能力。

30淬火效应

金属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后~浸入冷却剂(油、水等)中~经过冷却处理~工件的性能更好、更稳定。长期受表扬头脑有些发热的学生~不妨设臵一点小小的障碍~施以?挫折教育?~几经锻炼~其心理会更趋成熟~心理承受能力会更强,对于麻烦事或者已经激化的矛盾~不妨采用?冷处理?~放一段时间~思考得会更周全~办法会更稳妥。

31达维多定律

达维多定律是以英特尔公司副总裁达维多的名字命名的。达维多认为~一家企业要在市场中总是占据主导地位~那么它就要永远做到第一个开发出新一代产品~第一个淘汰自己的产品。

这一定律的基点是着眼于市场开发和利益分割的成效。人们在市场竞争中无时无刻不在抢占先机~因为只有先入市场~才能更容易获得较大的份额和高额的利润。英特尔公司在产品开发和推广上奉行达维多定律~始终是微处理器的开发者和倡导者。他们的产品不一定是性能最好的和速度最快的~但他们一定做到是最新的。为此~他们不惜淘汰自己哪怕是市场上正卖得好的产品。

达维多定律揭示了以下取得成功的真谛:不断创造新产品~及时淘汰老产品~使新产品尽快进入市场~并以自己成功的产品形成新的市场和产品标准~进而形成大规模生产~取得高额利润。

32搭便车效应

是指在利益群体内~某个成员为了本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团内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则由这个人个人承担~这就是搭便车效应。在合作学

习中虽然全体小组成员客观上存在着共同的利益~但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却容易形成?搭便车?的心理预期~个别学生活动时缺乏主动性或干脆袖手旁观~坐享其成,也有的学生表面上看参与了活动~实际上却不动脑筋~不集中精力~活动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等?搭便车?现象。产生?搭便车效应?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异质分组客观上使学生的动机、态度和个性有差异~其次许多学生没有完成合作技巧的培训~对于合作学习的评价的?平均主义?~即只看集体成绩不考虑个人成绩的做法等。?搭便车效应?的危害非常大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如果更多地强调?合作规则?而忽视小组成员的个人需求~可能会使每个人都希望由别人承担风险~自己坐享其成~这会抑制小组成员为小组的利益而

努力的动力。而且?搭便车?心理可能会削弱整个合作小组的创新能力、凝聚力、积极性等。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合作小组的规模较小~由于每个小组成员的努力对整个小组都有较大影响~其个人的努力与奖励的不对称性相对较小~会使?搭便车效应?明显减弱,而且缩小规模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社会惰化现象会削弱~能够取得较高的合作效率和成果。所以在合作学习中建议4-6人为一小组~不要把有些大班简单地分成几个小组。当然还有许多事情可以做~比如要营造一种愉快的合作学习环境,要明确任务与责任合理分工,随时观察学情~监控活动过程~指导合作的技巧~调控学习任务~督促学生完成任务,奖励机制分配上破除?平均主义?。

33答布效应:

角色行为的?导演?

我们知道~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纯生物性的个体~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社会的人。在社会的大舞台上~每个人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那么~我们每一个人所显现的角色行为~又是由什么所?导演?的呢?

让我们把话题回溯到原始社会吧。根据研究认为~当时就有一种传统的习惯和禁律~史称之为?答布?。?答布"是人类社会最初期的一种生活规范。当时虽然还

没有宗教、道德、法律等观念存在~但是人们在生活中~已经混合这三者观念统一使用。史学家通称?答布?为?法律诞生前的公共的规范?。?答布?为什么能有这样一种效应呢?社会心理学家分析~这是由于原始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很低~所以人们对于所谓的神怪或是污秽事物有一种禁忌心理~认为如果触犯禁忌~便要蒙受灾害~故而必须远远地躲避它们、畏敬它们~而由这种信念所形成的习俗~就是?答布?。同时~当时的文化发展水平也使人们初步认识到作为参加社会活动的个体~其行为必须要服从于一定的法则、一定的行为规范。这便是?答布效应?的由来。现代社会的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当然不是原始社会可以比拟的。现代社会所赖以维持的力量~现代人角色行为的?导演?~已经不

是什么?答布?了。但是~从社会心理学的意义上来说~?答布效应?所揭示的角色行为由角色规范?导演?这一内涵~却是不会过时的。

社会心理学对人类行为(外显的和内潜的)研究的主要贡献之一~就在于阐明了一个社会如何使其成员的行为遵从社会现行的~适合一定阶级要求和需要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或是倡导其成员如何遵从本民族的文化规范。社会是规范的体系。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其所有成员都必须遵守。从这个角度而言~只要我们不是把?答布效应?中的?答布?仅仅理解为原始社会里的?答布?~而是把它理解为角色行为的?导演?一角色规范~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答布效应?在任何社会里都是客观存在的。

现代社会里的?答布效应?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是指那些经过一定程序使之成为可见的条文~如宪法、各种法律政策规定、党纪~各种道德法规、各类公约守则等等。广义的则是指那些不成文的东西~它们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通过舆论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风俗习惯、道德观念。这些东西虽然没有写进有关条文~但却渗透在每一个角色扮演者的心理和行为之中。上述明文规定和没有明文规定的行为准则之总和~就是社会对每一个成员提出的要求~就是对所有角鱼扮演者表现

角色行为的?总导演?。可见~这些约定或俗成的行为规范~概括起来说~最集中地体现在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这两个方面。但它们又涉及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内容和形式是相当广泛、多样的。如果需要作具体分类的话~那么大致可分为:

(1)正式规范~即由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规范~如规章制度和守则等等。 (2)

非正式规范~即由群众自发形成的规范~如朋友见面时的招呼方式~衣服式样~等等~如果违反之~就会在一定范围的群体中受到众人的冷眼~产生心理压力。

(3)所属规范~指个体成员所参加群体的规范~如你成为某一协会的会员~就

必须遵守该协会的章程等规范。

(4)参考规范~即个人往往以心目中的模范人物作为自己参照的行为准则。 (5)地区性规范~指某个地区的群体所特有的规范~如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及语言规范等等~我们常常说?入乡随俗?~便是这种规范的表现。

凡此种种~都表明规范就是一种标准化的观念~角色规范就是角色扮演者必须遵守的已经确立的思想~评价和行为的标准。有了这个标准~角色粉演者就明白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应该表现出这样的行为~在什么情况下不应该表现出这样的行为。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革命的理想、道德、纪律~决定着我们的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性质。一切优秀的社会角色扮演者~都应当自觉地按照这一规范导演自己的角色行为~做党所要求的?四有?新人。

角色规范作为?答布效应?的内涵~是一种标准化的观念~它一旦形成~就自然地具有认知的标准化作用、行为的定向作用、维系社会整体性的作用。所谓?答布效应?~也就是这些作用的反映。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角色规范的作用不汉为角色扮演者规定了一定的行为准则~而且在社会机制的运转中会形成社会心理方面的准则:一是激励力量~勉励人们信守角色规范~例如社会赞许~人际关系的亲热、承认个性的某些要求、扩大个人意见在群体舆论中的份量等等~二是制止力量~制止那些违背角色规范的行为~如加以社会谴责、人际关系方面的冷淡等等。角色规

范本来的作用~加上在社会运转中产生的社会心理作用~于是~哪一个角色成员想要毫无约束力地去?天马行空?~那就恰如鲁迅先生所讽刺的?拔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一样可笑了。

用角色规范来导演个体的角色行为~是人类行为的特征之一~是重要的社会因素之一。原始社会就显示了?答布效应?~个中道理不是意味深长、清晰可见的吗?我们知道~动物的行为方式是由先天遗传所决定的~而人类在共同生活中所创造的角色规范是人类从事实践活动、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工具。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绝不是简单的相互间的刺激与反应~而必须以某一角色规范为媒介~为一定的角色规范所导演。角色规范是公认的~大家共同掌握的~而不是个人单独创造的。角色行为中的角色规范成份~使一切角色行为的表现~好比是一本对他人打开着的书籍~他人在阅读这本书籍的过程中~能了解这个人的角色动机、角xxxxx绪乃至个性特征~并作出相应的反应。一句话~角色行为总是按照角色规范所实施的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正因为如此~尽管社会上的人千差万别~所扮演的角色不尽相同~但由于角色规范的社会性~指示着人们需要满足的方式和提出相应的行为目标?使个人了解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从而才能使社会机制得以正常运转。否则~人类岂不成了一盆散沙~社会还成其为社会

吗,因此~角色规范是据以认识自我~认识他人的?透视镜?~是维系社会生活的?粘合剂?~是人类存在和发展须臾不可离的?通灵宝玉?。我以为~这正是?答布效应?所蕴涵励最深刻的含义。

我们按照角色规范来导演自己的角色行为~这既是符合社会要求的手段~也是满足自己需要的过程。人的需要是指对人对事物的欲望或要求。人的需要和动物的本能需要~条件反射式的需要不同~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占有、拥有或片面的享受~而是使自己的生活活动臵于意识控制之下。在人的需要动机结构中~有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的需要~有喜欢获得社会赞许、他人赞扬的需要。但是~这种需要是以社

会能够提供什么为尺度~以社会和他人需要的同样满足为前提的。每个人都在一定条件下受到社会即互相交往的个人的制约。因此~就应该用社会允许的方式去满足自己的需要。只有不断地接受特定社会、特定历史背景和特定国情所灌输的价值体系~遵守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才能引起人们的情绪反应与赞誉~从而获得需要的满足。事实反复证明~愈是自觉地按照社会规范来导演自己的角色行为者~就愈会得到社会的赞扬。这既满足了社会需要~同时也就满足了个人的需要。如果个人认识不到这一客观规律~缺乏按社会规范导演角色行为的自觉性~为了满足背离社会规范的私欲而为所欲为~那就必然地理所当然地要受到社会的惩罚。

?答布效应?的原理告诫我们要用角色规范来?导演?角色行为~这不仅表观于社会对每一个成员的总体要求~必须在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的规范框架内活动~而且还反映在对个体扮演某一具体角色时也要符合特殊的角色规范。这好比在舞台上演出~每一个演员首先都必须贯彻导演的总体要求~诸如台风要正~思想集中、听从安排等等,此外~你扮演的是旦角或者是武生或者是别的什么具体角色~还应该根据这一角色的特殊要求去唱、去做。这两方面的紧密结合~才是角色行为的统一体。我们在社会的大舞台上扮演社会角色~也是同样的道理。一方面~我们要遵守社会规范对所有社会角色扮演者的共同要求~另一方面~还要内化对某一种角色扮演的特殊规范。比如~你在家里已经扮演起年轻的爸爸角色~那你就应当懂得社会对家长角色的一些特殊要求~表现出为社会教育好子女等方面良好的角色行为。假如你是一位小学教师的话~那么~你在各方面都应当符合为人师表的角色规范。如此等等~你都可以而且应当根据你的角色位臵~去思考、

去行动~以使自己的角色行为既符合角色规范的普遍要求又落实了特殊要求。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结合~共性与个性的体现~社会舞台上的角色扮演者不正是这样既阵营整齐、又多彩多姿的吗?!

著名心理学十大效应

著名心理学十大效应

1、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 在古希腊,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他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可问题是这顶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冥思苦想,他起初尝试了很多想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洗澡,一边他一边坐进澡盆,以便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 不管是科学家还是一般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这一现象。心理学家将其称为“酝酿效应”。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就是酝酿效应的经典故事。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直到有一天,当我们抛开面前的问题去做其他的事情时,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却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忍不住发出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开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心理的写照。 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2、阿伦森效应 阿伦森效应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阿伦森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认为,人们大都喜欢那些对自己表示赞赏的态度或行为不断增加的人或事,而反感上述态度或行为不断减少的人或事。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主要是挫折感在作怪。从倍加褒奖到小的赞赏乃至不再赞扬,这种递减会导致一定的挫折心理,但一次小的挫折一般人都能比较平静地加以承受。然而,继之不被褒奖反被贬低,挫折感会陡然增大,这就不大被一般人所接受了。递增的挫折感是很容易引起人的不悦及心理反感的。 阿伦森效应的实验: 阿伦森效应的实验是将实验人分4组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 此实验对数十人进行过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最为反感。 阿伦森效应的启示:

【精品文献】十大经典社会心理学研究(全)

【精品文献】十大经典社会心理学研究(全) 十大经典社会心理学研究 “正常人有时候会做出一些有背于他们本性的蠢事,以哪种方式,为什么会这样,我一直对此极其感兴趣。为什么本性善良的人有时候会做出一些邪恶的事情来,为什么聪敏的人有时候又会做出一些愚蠢,荒谬的傻事,” -- Philip Zimbardo 跟著名社会心理学家Philip Zimbardo教授一样,我也对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做蠢事这一点很痴迷。通常我们会听到的答案是:是由于外人造成的 (一些社会心理学家笼统的这样解释。)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一直在详述这10个最有影响力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每一个都讲述了其与我们日常生活相关的独一无二且意义深刻的故事。 1、光环效应 当你自己的头脑是一个谜的时候,十大社会心理学研究不但论证了“光环效应”,还证明了我们是多么难以进入自己的思考过程。 “光环效应”是社会心理学里的一个经典的发现。其理念是对于个人的总体评价(例如,她是否令人喜爱)渐渐成为了狭隘的对于某些特定的特征的评判(例如,她是聪明的)。好莱坞明星完美地证明了光环效应。因为他们总是很有魅力而且令人喜爱,所以我们就自然而然地假设他们同时也是聪明的、友善的、明辨是非的等等。直到我们发现了(大量的)与此相反的证据,我们才幡然醒悟。同样的道理,政治家利用“光环效应”使其成为自己的优势。他们表现得和蔼而友好,却不怎么谈到主旨。人们倾向于相信这些政治家的政策是好的,因为他们看上去是好人。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但是你可能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反省,或者用一种说法来说,追溯我们的思考过程以回到最初的错误,从而找到这种判断的错误。在上世纪70年代,著名社会心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 即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三、社会心理学经典效益分析 1 巴纳姆效应: 实验: 结论:由于人们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是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来观察,所以,人们通常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人们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特别适合她们。 巴纳姆效应——自我暗示表现: ?迷失自我 ?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 ?以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 ?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 2 蝴蝶效应——防微杜渐 ?案例: ?表现:心理变化纤细而微妙,一丝再细小的不快心情或许就会导致一整天的心境不快,或许还会引起诸多烦恼,甚至引来一连串的噩运。 3 多看效应(曝光效应) ?多看效应:人们对越熟悉的东西就越喜欢的现象。 ?前提:首因效应要好,若是不好,则会起到反作用。 4 定势效应 ?案例: ?表现: 5 晕轮效应 ?案例: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 6 投射效应 ?案例: 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 7 皮革马利翁效应 第2章自我认知 一、什么是自我认知 ?威廉·詹姆斯(1890)提出:自我包括三个部分: ?物质自我 ?真实的物体、人或者地点等 ?躯体自我和躯体外自我 ?社会自我 ?我们被他人如何看待和承认 ?社会特性: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关系 ?精神自我 ?内部自我或心理自我 ?我们所感知到的内在的心理品质 ?代表了我们对于自己的主观体验、对自己的感受 二、怎么进行自我认知? 1 通过自己:

社会心理学经典案例或理论

社会心理学经典案例(或理论)

————————————————————————————————作者:————————————————————————————————日期:

1、鸟笼逻辑 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2、破窗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犯罪其实就是失序的结果,纽约市在80年代的时候,真是无处不抢,无日不杀,大白天走在马路上也会害怕。地铁更不用说了,车厢脏乱,到处涂满了秽句,坐在地铁里,人人自危。我虽然没有被抢过,但是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记闷棍,眼睛失明,从此结束他的研究生涯,使我多少年来谈虎变色,不敢只身去纽约开会。最近纽约的市容和市誉提升了不少,令我颇为吃惊,一个已经向下沉沦的城市,竟能死而复生,向上提升。因此,当我出去开会,碰到一位犯罪学家时,立刻向他讨教,原来纽约市用的就是过去书本上讲的破窗效应的理论,先改善犯罪的环境,使人们不易犯罪,再慢慢缉凶捕盗,回归秩序。当时这个做法虽然被人骂为缓不济急,“船都要沉了还在洗甲板”,但是纽约市还是从维护地铁车厢干净着手,并将不买车票白搭车的人用手铐铐住排成一列站在月台上,公开向民众宣示政府整顿的决心,结果发现非常有效。警察发现人们果然比较不会在干净的场合犯罪,又发现抓逃票很有收获,因为每七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二十名中就有一名携带武器,因此警察愿意很认真地去抓逃票,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出门不敢带武器,以免得不偿失、因小失大。这样纽约市就从最小、最容易的地方着手,打破了犯罪环结(chain),使这个恶性循环无法继续下去。

教育心理学十大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十大学习理论解析(10) 一、桑代克——试误说 猫迷笼实验:饥饿的盲目的尝试--错误、学会了开门猫愚蠢 联结——试误说的主要内容 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某种情境仅能唤起某种反应的倾向 2、一定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而建立 3、动物的学习是盲目的,而人的学习是有意识的。 桑代克认为,一定的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按一定的规律养成的。桑代克提出,试误过程主要受效果律、练习律、与准备律的支配,并把它们称为“学习的公律”。 效果律:某种问题与反应的最初联接给予奖励—联接增强,反之减弱(1930年保留奖励律)练习律:某种问题与反应形成联接后,经常使用,联接增强,反之减弱(有目的有奖励的练习增强联接提高成绩) 准备律:对某种情景问题准备做出恰当反应、形成联接时:准予—满意;反之不满意。个体不准备做出反应强迫做出联接反应---不满意;不要求----满意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 铃声---狗---肉----唾液条件反射:铃声----狗---唾液 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内容 1.条件作用的获得与消退 条件反射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的过程而建立起来的。一方面,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 2.刺激泛化与分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就是刺激泛化。泛化条件反应的强度取决于新刺激和原条件刺激的相似程度。所谓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

社会心理学经典研究量表

一.自尊量表 指导语:仔细阅读下列条目并随后用数值标明每一条陈述在多大程度上描述了你:0=极不典型(根本不像我) 1=不典型(有些不像我) 2=不典型,也不能说典型 3=典型(有些像我) 4=极典型(非常像我) 1.(2 )大体上,我对自己满意。 2.( 1 )有时候我对自己一点也不好。 3.(4)我感到我有一些好品质。 4.()我可以像其他大部分人一样把事情做好。 5.()我感到我没有很多值得骄傲。 6.()我有时确实感到自己没有用。 7.()我感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至少和其他人在一个同等水平上。 8.()我希望我可以对自己有更多尊重。 9.()总而言之,我倾向于感到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10.()我对自己持正向态度。 二.自我意识量表 指导语:仔细阅读下列条目并随后用数值标明每一条陈述在多大程度上描述了你:0=极不典型(根本不像我) 1=不典型(有些不像我) 2=不典型,也不能说典型 3=典型(有些像我) 4=极典型(非常像我) 1.()我总是尝试了解我自己。 2.()我关心自己做事的风格。 3.()大体上,我不太关注自己。 4.()我总是反省自己。 5.()我关心我所呈现出自己的方式。 6.()我经常是我自己的幻想的主体。 7.()我从不仔细审视自己。 8.()我自己意识得到自己看起来的样子。 9.()我通常关注我的内在感受。 10.()我通常担心自己是否给人好印象。 11.()我经常检验自己的动机。 12.()我离开家之前的最后一件事是照镜子。 13.()我有时感到我在某个地方看着我自己。

14.()我关心其他人怎么想我的。 15.()我很警觉自己情绪的改变。 16.()我通常都注意自己的外表。 17.()当我思考问题时我注意到自己的思维过程。 三.尴尬易感性量表 指导语:仔细阅读下列条目并随后用数值标明每一条陈述在多大程度上描述了你: “1”为“完全不像我”,“7”为“完全像我”。 1234567完全不像我完全像我 1.()我对自己没有自信。 2.()在公众场合,除非我的衣服、发型都很合适,否则我会感到不安。 3.()在人群中时我会感到不安。 4.()我不介意自己是大家注意的焦点。 5.()我太过于关心怎么和别人相处了。 6.()我觉得没有足够的能力和刚刚认识的人谈话。 7.()在社交情境中,我觉得我很笨拙。 8.()当没有表现出我的最好一面时,我会感到不安。 9.()有时候我觉得我完全暴露在大家的眼光下。 10.()如果我在一群人面前犯了错,我会感到羞耻。 11.()当要面对一群人说话时,我会感到慌乱。 12.()在公众场合与一群人在一起时,我常常觉得会暴露出自己的情绪。 13.()成为大家的注意焦点会让我感到不安。 14.()仅仅是想到自己要做一个演讲就会使我紧张。 15.()当出现轻微的难堪时,我会感到羞耻和窘迫。 16.()在公众场合,我非常担心会犯错。 17.()我不喜欢待在人群中。 18.()我不容易脸红。 19.()我常常担心自己看起来很傻。 20.()我觉得自己很敏感。 21.()我很关心别人怎么看我。 22.()我很担心自己说的事情听起来很傻。 23.()我生怕把自己弄得像个傻瓜一样。 24.()别人对我的看法是非常重要的。 25.()我不容易感到尴尬。 四.自我监控量表 指导语:仔细阅读下列条目,若句子所描述的内容符合您的实际情况,请在句子的左边标记“T”,反之则标记“F”。 1.()对我而言,模仿别人的行为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著名心理学十大效应

1、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 在古希腊,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他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可问题是这顶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冥思苦想,他起初尝试了很多想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洗澡,一边他一边坐进澡盆,以便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 不管是科学家还是一般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这一现象。心理学家将其称为“酝酿效应”。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就是酝酿效应的经典故事。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直到有一天,当我们抛开面前的问题去做其他的事情时,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却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忍不住发出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开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心理的写照。 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2、阿伦森效应 阿伦森效应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阿伦森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认为,人们大都喜欢那些对自己表示赞赏的态度或行为不断增加的人或事,而反感上述态度或行为不断减少的人或事。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主要是挫折感在作怪。从倍加褒奖到小的赞赏乃至不再赞扬,这种递减会导致一定的挫折心理,但一次小的挫折一般人都能比较平静地加以承受。然而,继之不被褒奖反被贬低,挫折感会陡然增大,这就不大被一般人所接受了。递增的挫折感是很容易引起人的不悦及心理反感的。 阿伦森效应的实验: 阿伦森效应的实验是将实验人分4组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 此实验对数十人进行过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最为反感。 阿伦森效应的启示:

二十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01 斯坦福监狱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是1971年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设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地下室的模拟监狱内,进行的一项关于人类对囚禁的反应以及囚禁对监狱中的权威和被监管者行为影响的心理学研究,充当看守和囚犯的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志愿者。 囚犯和看守很快适应了自己的角色,一步步地超过了预设的界限,通向危险和造成心理伤害的情形。三分之一的看守被评价为显示出“真正的”虐待狂倾向,而许多囚犯在情感上受到创伤,有2人不得不提前退出实验。最后,津巴多因为这个课题中日益泛滥的反社会行为受到警告,提前终止了整个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经常被拿来与米尔格拉姆实验进行比较,米尔格拉姆实验是于1961年在耶鲁大学,由津巴多中学时代的好友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进行的。津巴多作为监狱长。 死亡实验是一套故事基于斯坦福大学监狱实验的电影。 津巴多模拟监狱实验 斯坦福大学(Stanford)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他的同事在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系办公大楼地下室里建立了一个“监狱”,他们以每天15美元的价格雇用了24名学生来参加实验。这些学生情感稳定,身体健康,遵纪守法,在普通人格测验中,得分属正常水平。实验者对这些学生随意地进行了角色分配,一部分人为“看守”,另一部分人为“罪犯”,并制定了一些基本规则。然后,实验者就躲在幕后,看事情会怎样发展。 两个礼拜的模拟实验刚刚开始时,被分配做“看守”的学生与被分配做“罪犯”的学生之间,没有多大差别。而且,做“看守”的人也没有受过专门训练如何做监狱看守员。实验者只告诉他们“维持监狱法律和秩序”,不要把“罪犯”的胡言乱语(如“罪犯”说,禁止使用暴力)当回事。为了更真实地模拟监狱生活,“罪犯”可以像真正的监狱中的罪犯一样,接受亲戚和朋友的探视。但模拟看守8小时换一次班,而模拟罪犯除了出来吃饭、锻炼、去厕所、办些必要的其他事情之外,要日日夜夜地呆在他们的牢房里。 “罪犯”没用多长时间,就承认了“看守”的权威地位,或者说,模拟看守调整自己,进入了新的权威角色之中。特别是在实验的第二天“看守”粉碎了“罪犯”进行反抗的企图之后,“罪犯”们的反应就更加消极了。不管“看守”吩咐什么,“罪犯”都唯命是从。事实上,“罪犯”们开始相信,正如“看守”所经常对他们说的,他们真的低人一等、无法改变现状。而且每一位“看守”在模拟实验过程中,都作出过虐待“罪犯”的事情。例如,一位“看守”说,“我觉得自己不可思议……我让他们互相喊对方的名字,还让他们用手去擦洗厕所。我真的把…罪犯?看作是牲畜,而且我一直在想,…我必须看住他们,以免他们做坏事。”?另一位“看守”补充说,“我一到…罪犯?所在的牢房就烦,他们穿着破衣服,牢房里满是难闻的气味。在我们的命令面前,他们相对而泣。他们没有把这些只是当作一次实验,一切好像是真的,尽管他们还在尽力保持自己原来的身份,但我们总是向他们表明我们才是上司,这使他们的努力收效甚微。” 这次模拟实验相当成功地证明了个体学习一种新角色是多么迅速。由于参加实验的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病态反应,在实验进行了6天之后,研究人员就不得不终止了实验。

十大经典社会心理学研究(全)

十大经典社会心理学研究 “正常人有时候会做出一些有背于他们本性的蠢事,以哪种方式?为什么会这样?我一直对此极其感兴趣。为什么本性善良的人有时候会做出一些邪恶的事情来?为什么聪敏的人有时候又会做出一些愚蠢,荒谬的傻事?” -- Philip Zimbardo 跟著名社会心理学家Philip Zimbardo教授一样,我也对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做蠢事这一点很痴迷。通常我们会听到的答案是:是由于外人造成的(一些社会心理学家笼统的这样解释。)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一直在详述这10个最有影响力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每一个都讲述了其与我们日常生活相关的独一无二且意义深刻的故事。 1、光环效应 当你自己的头脑是一个谜的时候,十大社会心理学研究不但论证了“光环效应”,还证明了我们是多么难以进入自己的思考过程。 “光环效应”是社会心理学里的一个经典的发现。其理念是对于个人的总体评价(例如,她是否令人喜爱)渐渐成为了狭隘的对于某些特定的特征的评判(例如,她是聪明的)。好莱坞明星完美地证明了光环效应。因为他们总是很有魅力而且令人喜爱,所以我们就自然而然地假设他们同时也是聪明的、友善的、明辨是非的等等。直到我们发现了(大量的)与此相反的证据,我们才幡然醒悟。同样的道理,政治家利用“光环效应”使其成为自己的优势。他们表现得和蔼而友好,却不怎么谈到主旨。人们倾向于相信这些政治家的政策是好的,因为他们看上去是好人。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但是你可能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反省,或者用一种说法来说,追溯我们的思考过程以回到最初的错误,从而找到这种判断的错误。在上世纪70年代,著名社会心理学家Richard Nisbett开始论证我们是多么难以进入自己的总体思考过程以及光晕效应这个特例。 讲师的令人喜爱度 Nisbett和Wilson希望调查听课的学生是如何评判讲师的(Nisbett和Wilson, 1977)。学生们被告知这是一项对于评价老师的研究。他们还特别被告知,实验对于不同的评价是否依赖于学生和某一讲师接触的多少感兴趣。这纯粹是一个谎言。 实际上学生们被分为两组,他们会分别看两段关于同一位讲师的不同视频。而这位讲师正好有很重的比利时口音(这和实验室是很有关的)。其中一组学生看了这位讲师和蔼而友好地回答了一系列的问题。第二组学生看了同一位讲师用冷酷而疏远的语气回答了同样的问题。实验让我们明确,到底哪一种人格更讨人喜欢是十分明显的。在其中一种人格中讲师显得热爱教学和学生,而在另一种人格中他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完全不喜爱教学的权威人物。 在每组学生看完视频之后,他们被要求给这位教师的外表、特殊语言习惯,甚至还有他的口音(特殊语言习惯在两段视频中是一样的)打分。与光环效应相一致,看到讲师“和蔼”形象的学生认为他更有吸引力,他的语言习惯更令人喜爱,甚至他的口音也更加有魅力。这并不奇怪,因为它支持了之前关于光环效应的研究。 无意识判断 令人意外的是,虽然给了他们很多机会,学生们还是完全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给讲师打高分。研究结束后,学生们被暗示自己对讲师的喜爱程度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评价。尽管如此,

社会心理学重点整理章志光版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现场实验:在现场背景中适当控制实验条件进行的实验,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现场研究:研究者亲临现场依据计划通过多种方法对有关的社会事件、群体活动及其中的心态进行观察与了解的方法。一般是非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作为旁观者观察;也可以进行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作为群体的成员参与活动。 优点: a.所获材料比较真实且有深度,有助于新事实的发现。 b.不排除甚至相当重视晤谈,但更集中注意力于人们的行为、群体情境及相互作用的活动上。克服了许多被研究者不善或不愿描述而歪曲实情的困难。 c.采用参与观察法时;研究者的本来身份不易被觉察,因而可以消除或减少被访谈者常有的人为紧张感或唐突感,从而保证了材料来源的多样性与真实性。 d.所得到的结果来自于不断发展变化的日常活动,因而其成果或结论能直接运用于被考察的环境。如果考察的群体较典型,其结论甚至可以推广或应用于类似的群体或 环境。 缺点: a.要考察的有关现象往往要等待其自发出现,而不能靠研究者的意愿去引发,有时还会遇到意外的干扰不能完成考察任务,所以在时间与精力上往往花费较多。 b.导致社会现象发生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多种类的,考察者所把握的因素是否全面或是否为主要原因,常常有赖于其分析素养,更取决于相关研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符号相互作用理论 符号相互作用理论:强调事物的意义和符号在社会过程及在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中的作用,带有社会学特色。 代表人物:米德、林顿、戈夫曼及海曼等人。 基本思想: 1.基本观点 心智、自我、社会是密切关联的三种结构和现象。它们的形成、维持和发展,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关联,都凭借符号(特别是言语)及符号相互作用来实现。 米德把能传达某种意义的姿势(gestures),如动作、形相、言辞等称作符号,并称人是惟一能使用语言符号及其意义系统的动物。 (1)人的心智活动是人在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与运用符号并通过符号相互作用而产生与 发展起来的,它既是社会客体向主观领域过渡的内化过程,也是大脑赋意义于客体 的外化过程。

心理学典型案例分析

心理学案例分析 一、人怎会变成“狼”? [现象实例] 历史记载,1920年在印度发现的8岁的狼孩卡玛拉(女性),其身体外形与人不同,特点是:四肢长得比一般人长,手长过膝,双脚的拇指也稍大,两腕肌肉发达;骨盆细而扁平,背骨发达而柔弱,但腰和膝关节萎缩而毫无柔韧性。她有明显的动物习性:吞食生肉,四肢爬行,喜暗怕光,白天总是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夜间则在院内、外四处游荡,凌晨1时到3时像狼似地嚎叫,给她穿衣服,她却粗野地把衣服撕掉。她目光炯炯,嗅觉敏锐,但不会说话,没有人的理性。 [心理点评] 人们不禁会问,这位8岁的女孩,她原来是人呀,怎不具人的禀性变成“狼”了呢?这一实例有力地说明了社会生活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意义。由于这位女孩自幼落到狼群中,由狼群喂养长大,有长达8年的时间在狼群中生活。虽然她有人的遗传素质,具有人的一切外貌特征、生理机构和感觉器官,确确实实是由人生育出来的,但她没有一般人的心理机能和理性思维能力。这是因为她自幼脱离了人的社会生活,虽然生下来就具备说话的神经机构,但没有同人们接触,没有同人们进行交往,所以不懂得人类的语言;虽然她有人的脑,以及各种感官神经机构,但没有在社会中生活,没有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熏染,没有得到正常的发展与训练,所以无法形成人的心理现象和精神世界。相反,由于她长期过着野兽的生活,在兽群的生活环境中,原有的那些人的神经机构发生了萎缩,身体的特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时间越长,其狼的习性就越多,这就是使人慢慢变成"狼"的原因。类似的猪、羊、熊孩也如此。可见,仅有人健全的脑,若离开人的社会生活环境,人的心理也不可能正常发展。狼孩卡玛拉被带回人群中生活后,经精心护理和培养,逐渐恢复了正常人的心理状态。 二、从“拾柴火”看性格模式 [现象实例]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曾有人设计"拾柴火"的自然实验,实验对象是保育院的40个学生。实验是在冬天晚上进行的。实验者把湿柴放在附近的棚子里,而把干柴放在较远的山沟里,要求学生必须在晚上去拾柴生火取暖,自己则隐蔽在一旁观察孩子们的动静。冬天的黑夜是寒冷而可怕的,结果发现有的孩子是兴高采烈地到山沟里去了;有的则边走边发出怨言;有的不敢走远,只是到附近的棚子里去取湿柴。后来实验者对他们讲了有关勇敢者的故事,于是到山沟里取柴的人渐渐多了。经过几个月的教育和观察,发现有20个孩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此了解到孩子们的性格差异,有的勇敢主动,有的畏缩图方便;有的动摇,有的则是胆怯。而他们的性格是可以通过教育改变的。 [心理点评] 由以上实验可以看出孩子们对待冬天夜晚取柴以便烤火取暖这相同的客观现实,各人的态度不一样。有人不怕黑、不怕冷,高高兴兴地到山沟里去取干柴;有人虽然也去山沟,却嘟嘟嚷嚷不愿意;有的怕黑又怕冷,图方便就近取湿柴等等。可见每个孩子对待相同的事情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因而采取的行为模式也不同。在心理学中将他们这些态度和行为称为性格特征。用科学术语说,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稳定的心理特征。所谓对现实的态度,反映了人们追求什么,拒绝什么,表明人们活动的动机和方向。而行为方式即在其态度下与之相适应的行动,即指人们如何去追求他所要得到的事物,如何避免他所要拒绝的事物,并且这种态度是稳定的,行为方式也是习惯化了的行为模式。以上述试验为例,说某个孩子是勇敢的,不仅是他的态度,而且有其在寒冷的黑夜里到山沟去取柴的行动,而这又是经常性的、稳定的。所以恩格斯认为: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他在做什么,而且表现他怎样做。人的性格是非常复杂的,其模式也各种各样。如何了解人们的性格特征,则可以从其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着手。 三、自信是成功的秘诀

心理学十大效应

一、罗森塔尔效应 1968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说要进行7项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挥了作用。这个谎言对老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能力的评价,而老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学生,使学生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后来,人们把像这种由他人(特别是像老师和家长这样的“权威他人”)的期望和热爱,而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的情况,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或“期待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暗示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二、标签效应 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面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 概述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心理学家在招募的一批行为不良、纪律散漫、不听指挥的新士兵中做了如下实验:让他们每人每月向家人写一封说自己在前线如何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奋勇杀敌、立功受奖等内容的信。结果,半年后这些士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真的像信上所说的那样去努力了。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标签效应。 原理 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三、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英语:Broken windows theory)是犯罪学的一个理论,该理论由詹姆士·威尔逊(James Q. Wilson)及乔治·凯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并刊于《The Atlantic Monthly》1982年3月版的一篇题为《Broken Windows》的文章。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

社会心理学-社会冷漠现象分析资料

社会冷漠现象分析 姓名:学号:班级:专业: 2017年6月7日,法制日报报道河南驻马店一名年轻女子在夜间走斑马线过马路,一辆小车将其撞倒并径直离开现场。让人寒心的是,从被撞倒后直至遭到第二辆车碾轧的1分钟内,10余辆途经车辆和约20名经过的行人,无一人上前施救。这让我想到了好几年前震惊全国的小岳岳事件,还有很多很多类似的新闻充斥着我们的眼球,相同的情形多次上演,是什么让这个社会变得如此冷漠? 在当今社会,由于社会压力,城市化加速,人们观念、信仰的转变等各种因素,导致人们越发的漠然,社会成员对社会问题及周围的人或事只要不涉及自身的利益均持观望和听之任之的态度,该问题已经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后果我们不时总会看到这样或那样的社会冷漠现象。比如社会冷漠现象每出现一次,我们的心痛就加剧一次,因为他们的冷漠,让一个个正义与善良的火种,黯然地熄灭。 社会冷漠心理也属于病态社会心理,其危害主要有:第一:社会生活中的人们彼此关系冷漠,会造成传统美德的丧失,社会上再难看见人们互帮互助、和谐一致的情景,社会退化成一个个单个体的原子个体;第二,激化了人民内部矛盾,破坏社会治安,扰乱社会秩序:第三,有害民众身心健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第四,降低了社会认同感和凝聚力,会造成社会解体的隐患,社会联系缺少了把人们团结起来的纽带,社会稳定无法维系。因此,冷漠已成为社会的“癌症”。但令人费解的是,为何这一片片的冷漠、一个个的围观、一幕幕的惨剧仍在如此匪夷所思、让人心痛地不断上演着,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当前社会以及人们的越发冷漠呢? 从法制日报报道的新闻来看,肇事司机和车祸发生时现场周边的路人之残忍、冷漠,的确令人发指,也令人感到彻骨的寒意。但是,冷静下来再看,对于这种群体性冷漠,也不宜过于放大解读。实际上,群体性冷漠的形成有着复杂的心理学因素。比如,1964年,美国纽约曾发生一起命案:一名女子在自家门口被人刺死,周围邻居至少有38人目睹了命案发生,却没有一个人见义勇为。当时的媒体也慨叹世风日下。但是,有些心理学家不相信这点,通过一系列实验揭示,施助行为与

心理学案例分析

案例1 五年级数学老师吴老师上个周末给全班学生布置了一个数学家庭作业,让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编应用题并解题。星期一上课的时候,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编的题目。她第一个叫小东上讲台说,小东大胆地上讲台介绍自己编的数学题,并向全班同学演示他解题的过程。当小东在台上讲的时候,另一名学生小王一直在和其他同学讲话,破坏班级秩序。吴老师已经警告过他了,这次小王又不听话。吴老师不允许他打扰小东的讲话,让他到楼道里站着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小东介绍完数学题,给其他同学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吴老师问还有没有其他同学愿意上台介绍时,很多学生都举手了。 接下来,吴老师让一个擅长数学的学生童童讲自己编的题目,以及解题的过程。童童满脸通红地站起来,当走到讲台边时,全身都在发抖。童童站了好几秒钟才开始说话。但是他太紧张了,根本讲不下去。童童是一个害羞的孩子。吴老师知道童童经常在很多人面前不敢张口。但是吴老师想,童童的数学学得不错,他应该能够讲清楚他的题目。但吴老师错了,童童最终还是很窘迫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而且其他同学也变得不敢上前说了。 吴老师决定帮助童童恢复自尊。她让童童在自己的座位上回答问题。她说很多学生都害怕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话,她开始教书时也感到害怕。后来她问了童童设计的数学题是什么,童童用非常小的声音回答了。吴老师说:“非常好,童童!那你是怎么解这个题的?”童童受到了老师的鼓励,渐渐对自己有了信心,胆子也变大了,接着把自己解题的过程完整地向同学们演示出来了。 童童讲的过程中,吴老师发现站在走道里的小王一直贴着后面的窗户认真听课,就在童童讲完后让他回到了教室。 问题:请使用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社会学习等理论分析本案例中教师和学生的行为。 案例2 考试过后,试卷发下,学生们开始议论各自的成绩。 “你考得怎样,小郭?”小康问道。 “很糟糕,“小郭感到有些难为情,“我不是做这个的料。我从来都不擅长写她所要求写的这种东西。我根本学不好。” “我这次也没有考好,”小康回应说:“不过我早料到这次会考不好,因为我这段时间学习太不用功了,我就知道我这次会有麻烦了。不过我可不像这样的事情下次再发生。” “简直难以置信!”小蓉抱怨说:“真见鬼了,我居然只得B。她到底有没有认真读我写的东西啊!” “我才得C,”小冲补充说,“不过我倒不觉得有多糟糕,我从来就没好好学过这门课,让我及格,我已经谢天谢地了。” 问题:请根据归因理论分析案例中四名学生对考试成败的归因特点。如果你是他们的老师,你如何改变案例中消极归因学生的归因倾向? 案例3 小雨是个小学四年级学生,智力正常,二年时成绩还可以,属中等水平,但三年后成绩开始下滑。四年级更明显。他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也是应付老师和父母。每次试卷和作业发下来,看都不看就塞进书包。老师批评他,他无所谓。小童爱看电视,爱玩电脑游戏,每天匆匆忙忙做完作业就想看电视,爱玩游戏。父母均为某企业职工,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因此对孩子读书期望较高,一直对孩子的成绩不满意。

世界著名十大经典效应

1.【鳄鱼法则】 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 脚与手。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 一只脚。 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 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2.【青蛙现象】 青蛙现象: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 跳出锅外。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 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 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 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 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 3.【鲇鱼效应】: 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但是沙丁鱼生性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路途又很长,因 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到码头就死了。时间久了人们发现只有一位渔民的沙丁鱼总是活的,而且很生猛,所以他赚的钱也比别人的多。该渔民严守成功秘密,直到他死后,人们才 打开他的鱼槽,才发现只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由于鲶鱼以鱼为主要食物而沙丁鱼发现这一 异已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 启示:鲶鱼效应是采取一种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业活跃起来投入到市场中积极参与竞争,从而激活市场中的同行业企业。 4【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理论(The Effect of Sheep Flock) 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尽管拦路的棍 子已经不在了,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 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5,【刺猬法则】 刺猬法则: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 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凑到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 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至于被扎。 刺猬法则主要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6,【手表定律】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学科,它的学科生命力寓于全社会不同个人和由这些个人所组成的不同群体的需要和应用之中.社会心理学是指社会因素引起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社会事物及社会关系并对社会行为产生导向作用,对社会发生影响的心理活..通过读这本书可以让我明白社会心理学伴随社会发展,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寓益突破历史上形成的“心理—社会或社会—心理”这种社会心理学框架,用多学科的视角和方法去研究社会心理状态、过程和社会对社会行为的内在规定性,将会推动社会心理的进一步发展.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和他人打交道.因此,人际关系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中要内容之一.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人际关系的实际是人与人的利害关系.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你满足了别人的需求,别人便同样会满足你的需求.总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的人,是迷失于方向的人,只会把你原来的想法颠倒过来,只有给予、给予、再给予,那么你就会赢得别人的喜欢.人际关系的两个基本的维度是:感情上的"亲疏"和地位上的"尊卑".在社会交换理论看来,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人们之间的所有活动都是交换,是一种经济交易,人们试图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并使自己的成本最小化,从而确保交换结果是一个正的净收益.交换的东西是非常广泛的,可以是"社会"性的,包括信息、地位、情感、服务和物品等.不过当人们建立关系后,分歧就难免,冲突也就可能出现. 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接受着各种各样的信息.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社会知觉是对人的知觉,它是关于他人和自我所具有的各种属性和特征的一种整体性的知觉,人们也由此形成社会判断,并进一步对他人作出有根据的归因.它主要包括对他人的认识,对自己的认识,对群体的认识,对社会因果关系的认识.自我知觉的内容有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与自尊.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象镜子那样是从别人那里发现自己的".人们对自己首先要有自信,坚强的自信是成功的源泉,其实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能力低下而是信心不足,还没有上场,精神首先败阵.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后的自暴自弃.所以我们要有自信. 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或看法.对他人的知觉中的社会心理活动规律在实践生活中的运用,而我们也应该在"皮格马利翁效应"中得到启示,对他人要有医生的心肠,但不能有医生的眼光.我们需要被别人信任,受到他人的尊重,得到他人的积极的肯定与评价的一种精神需要.有许许多多普普通通的人由于受到信任和期望的激励而迈上了成功之路,也有许多一时的误入歧途的人因受到信任和期待的激励而重返正道.因此,我们要走出"晕轮效应"的迷宫,从客观上去看待别人. 社学心理学发展至今,有基础性影响的理论不外乎动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理论、决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进化论社会心理学等几种,每一种理论都不能成为社会心理研究的一般性理论,也就是说每一种理论的适用范围有限。在S.E.Taylor、L.A.Peplau和D.D.Sears 所合著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作者也提出了相类似的看法:“现代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任何单一的一般性理论,如社会学习理论,都不能充分解释他们所研究的课题,因而从不同的理论传统中整合各种观点,就很有实用意义”[3]。相对于结构主义、功能主义、行为主义,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困难更大,这也正是社会心理学的特色所在。 作为一门研究人们如何认识他人、影响他人、及与他人关系的一门科学,社会心理学始终以

十大杰出社会心理学研究(三)冲突和偏见

我们为什么去做愚蠢而不合理的事情:十大杰出 社会心理学研究(三) Robbers Cave实验中的战争与和平,以及实力在 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对于Sherif经典的Robbers Cave实验的典型复述突出了团体之间偏见的消除。但是最近对其的解释提出了一个揭露实力的恶化影响的更加阴暗的结论。 作为对偏见和冲突的经典研究,Robbers Cave实验至少有一个隐藏的故事。教科书的编写者们在采纳了某一种复述之后,那个著名的故事便在实验后的几十年间一直得到流传。在故事被不断重复之后,人们没过多久就将其视为事实,却忘记了这只是对于那个事件的一种说法,只是对于复杂的一系列研究的一种理解。当学者们追溯回Robbers Cave实验的时候出现了另一个故事,它给了我们对于这个发现的全新见解。 不过,我们还是首先来看我们更加熟悉的那个故事…… 冲突和偏见 在这个实验中,21位11岁的小男孩被带到了奥克拉荷马州的Robbers Cave州立公园去参加一个夏令营。他们不知道其实自己是一个实验的被试。在这个旅行之前孩子们被随机分为两组。正是这两个小组构成了Sherif研究两组人之间如何产生偏见和冲突的基础(Sherif et al.

1961)。 当孩子们到达的时候,他们住进了单独的小屋里。而且在第一个星期中,他们并不知道还有另外一组人的存在。在游泳和徒步旅行中他们相互熟悉。两个组都给自己选了名字,并将名字印在自己的衬衫和旗子上:一组叫做老鹰队,另一组叫做响尾蛇队。 相互咒骂 现在两个组已经建立起来了,实验进入了第二阶段。两组人第一次发现了对方,并且不久后组与组之间的冲突迹象以语言上的侮辱这种形式出现了。 可是相互咒骂还不够。实验者希望大大加剧冲突的程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让两组人在一系列的竞赛中相互竞争。这渐渐加重了两组人之间的敌意,特别是两个组的所有得分被加在一起,而响尾蛇队最后得到了总分第一的奖杯。他们没有让老鹰队忘记这次失败。 响尾蛇队在球场上插上自己的旗子,将其据为己有。随后两组人开始相互咒骂,还唱着侮辱对方的歌曲。不久后,两组人就拒绝在同一个房间里吃饭了。 重归旧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