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失误及对策
中国学生英语口语中的语用失误分析及其对策的开题报告

中国学生英语口语中的语用失误分析及其对策的开题报告1.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英语已经成为中国与外部世界交流的主要语言。
英语口语的熟练度已成为各行业从业者必备的职场技能之一,并被视为考核英语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然而,在英语口语表达中,中国学生常常存在语用失误的现象,例如不当使用礼貌语言、语境不当、不恰当的情境开场白等。
这些失误会影响到交际效果、阻碍职业发展,并被视为英语学习的瓶颈。
因此,研究中国学生英语口语中语用失误的成因和解决方法,既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又具有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的实际意义。
2.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旨在通过语用学的方法,分析中国学生英语口语中普遍存在的语用失误的成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并进行教学实践。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分析中国学生英语口语中常见的语用失误类型,如礼貌用语失误、语境不当、情境开场白失误等。
(2)探讨这些失误产生的原因,如文化背景、英语知识不足、缺乏实践机会等。
(3)基于以上分析,提出针对不同失误类型的语用教学策略,例如通过情境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熟悉英语交际中的情境和应对策略。
(4)进行教学实践,追踪教学效果,并进行数据分析和结论总结。
3.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具体包括:(1)文献综述法,收集和分析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学生英语口语中语用失误的研究成果,了解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2)实地调查法,通过问卷和访谈等方式,收集和分析中国学生英语口语中语用失误的情况和自我评价,探讨失误产生的原因和影响,为本研究提供实证数据。
(3)实验法,通过情境模拟和对话练习等方式,进行教学实践,探讨不同的语用教学策略对于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效果,为本研究提供理论验证和实践证明。
4.研究预期结果本研究预期通过对中国学生英语口语中普遍存在的语用失误进行深入分析,总结不同失误类型的成因和解决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语用教学策略,并通过教学实践进行效果验证。
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原因分析

摘要 语用失误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
语用语言失误指语用者不能正确理解或恰当使用会话双方当时共用的语言形式和语用功能来进行达意时所产生的失误;社交语用失误指语用者无法在不同交际场合根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语言习惯和特点进行交际时所产生的失误。
故语用语言失误产生于语言形式方面的失误;而社交语用失误产生于文化差异感知的失误。
本文着重分析产生这两类语用失误的具体原因。
关键词 语用失误;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语用功能1 研究语用失误的意义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根据华维芬(2000)的说法: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遵循不同的语用规则,会导致双方交流时出现语用失误现象。
然而,交际中语言出现语法错误是可以被谅解的,然而出现语言使用规则错误就很难被谅解了。
陈新仁和李民(2015)认为衡量英语交际是否成功的标准不再是语言形式或语言方式的表达是否符合本族语的要求,而是会话双方话语表达的可理解性、适切性和可接受性。
由此可见,英语教学只关注语言是否使用正确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要求。
即使语言表达形式完全正确,但一旦不符合当时的使用环境便会成为一个“笑话”。
因此,研究语用失误产生的原因非常有必要的。
2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两者相互关联、彼此制约。
文化影响着语言的结构和内涵,而语言的差异部分也是由文化导致的;反过来,语言也影响着文化,是反应文化的一面镜子。
3 语用失误的定义与分类语用失误一词最早是由Jenny Thomas在其1983年发表的《跨文化语用失误一文中提出的。
她认为语用失误是指听话者“不理解说话者话语内容的含义。
”国内也有学者针对语用失误的定义发表了个人看法。
何自然被视为中国语用失误研究的引领者,她认为:“语用失误不是指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而是说话不合时宜的失误,或者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
浅析汉英口译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及应对策略

浅析汉英口译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及应对策略摘要:口译是是将所感知和理解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形式转换为另外一种语言形式,进而达到完整并及时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是现代社会跨文化、跨民族交往的一种基本沟通方式。
然而,在俩种语言形式的转换过程中,译者由于缺乏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就出现了许多语用失误,导致交流受阻。
本文首先介绍了语用失误的定义,以及其分类,并阐述了口译中语用失误的主要表现形式,最后就如何避免此类失误提出应对策略,旨在交流过程中减少误解,进一步提高口译质量。
关键词:口译跨文化语用失误策略1 前言世界全球化不断的发展,世界的交流和沟通日益频繁,日益重要。
口译在此活动中扮演者极为重要的角色,充当媒介的作用,让处于不同地域和文化的人们的思想彼此间能相互交流、碰撞、融合。
在此过程中,口译人员是沟通双方的桥梁, 对活动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口译的瞬时性、现场性、即席性等特点,现实口译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语用失误,有时不能达到完满的语言交际效果而影响到整个活动的进程。
2 口译中常见语用失误及其分析:2.1 语用失误的概念及其分类:所谓语用失误,是指“不能理解话语的含义”。
换言之,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使用了符号关系正确的句子,但是说话不合时宜,或者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
英国语言学家托马斯将英语语用失误划分为两类。
其一是语言本身的语用失误, 指不合乎英语本族人的语言习惯, 即误用英语的表达方式; 或不懂英语的表达方式而按母语的语义和结构套用英语。
其二是社交语用失误, 指交际中因不了解谈话双方文化背景差异而影响语言形式选择的语用失误。
2.2口译中语用失误的主要表现形式:(1)词汇失误:在汉英口译过程中,针对原语的词义正确地选择英语词义,是保证口译质量的重要一环。
而译者往往忽视两者间语用意义的差别,把汉英词汇一一对应,造成语用失误。
如:我很长时间没收到她的来信了。
旅游英语语用错误分析及对策

旅游英语语用错误分析及对策一、引言旅游英语是指在旅游活动中所需要用到的英语词汇、语句和表达方式。
在旅游活动中,英语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帮助游客更好地进行沟通,还可以带来更好的旅游体验。
很多游客在使用旅游英语时会出现一些语用错误,这就影响了他们的交流效果和沟通体验。
本文将对旅游英语中的语用错误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问题分析旅游英语中的语用错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法错误:很多游客在使用旅游英语时会出现一些语法错误,比如动词时态错误、主谓不一致等。
2. 词汇错误:部分游客可能会使用一些不当的词汇或者词汇搭配,导致表达不清晰或者不准确。
3. 用词不当:在旅游英语中,有些词汇的使用是有一定的规范和习惯的,部分游客可能会出现用词不当的问题。
4. 不恰当的语境:有些游客可能会在不恰当的语境下使用一些表达,导致交流不畅或者引起误会。
以上问题的存在,会直接影响游客在旅行中的交流效果和沟通体验,所以需要采取一定的对策来加以解决。
三、对策分析1. 语法错误的对策:对于语法错误,游客可以通过及时纠正和学习来改善。
在实际旅行中,可以多加练习,多听多说,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也可以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语法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提高自己的语法水平。
2. 词汇错误的对策:针对词汇错误,游客可以通过积累词汇,提高自己的词汇量。
可以通过背单词、多读多看,了解各种不同情境下的词汇使用,避免在实际旅行中出现词汇错误。
3. 用词不当的对策:对于用词不当,游客可以通过多阅读多听,了解词汇的用法和搭配,逐渐加强对词汇使用的敏感度,提高自己的用词准确性。
4. 不恰当的语境的对策:对于不恰当的语境,游客可以通过模仿其他人的表达方式,了解英语的语境使用,提高自己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同时也可以通过参加一些英语培训或者交流活动,提高自己的交流技巧和语境意识。
以上对策主要是提高游客在旅游英语中的语言能力,以及加强对语言使用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从而提高交流效果和沟通体验。
语用失误与教学策略的开题报告

语用失误与教学策略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交际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然而,语言使用中难免会出现语用失误现象,这不仅会带来交际效果上的影响,甚至可能会导致交际失败和不良后果。
因此,研究语用失误现象并探究其教学策略的制定与实施对于提高学生的语用水平和培养其交际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语用失误现象的类型和原因,进一步探究针对不同类型失误的教学策略,为语用教学提供有效的参考。
三、研究内容及实施方案
本研究将通过文献资料检索、问卷调查等方式,初步了解语用失误现象的类型和原因,并重点针对其中较为普遍的三种语用失误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其教学策略,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试验和分析,以分析实验结果和实际教学应用情况为依据,形成语用失误的分类和高效的教学策略。
四、研究预期结果
本研究预期结果将会清晰界定语用失误的类型和特点,并提供适用的教学策略,为语用教学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指导。
五、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将为语用教学提供有效的课程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和交际效果,对学生职业发展和社会适应具有积极意义。
未来研究可以从语用失误的其他方面深入探讨,更好的促进语用教学的发展。
德语学习者语用失误探析及教学对策

德语学习者语用失误探析及教学对策【摘要】德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因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差异,常常会伴随一些语用失误。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以及言语行为理论视角,分析了德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些典型语用失误,并就如何减少语用失误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
【关键词】德语失误教学一、语用失误英国语言学家jenny thomas 提出了语用失误这个概念。
thomas 认为,语用失误是指听话者无法明白说话者所说的真正意义。
她把语用失误分为了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两类。
语言语用失误主要指套用母语表达词汇或结构的语言表达失误,这类语用失误往往会被看成是说话者语言知识的欠缺;社交语用失误主要指因交际中不了解双方的文化背景差异而造成的语言表达失误。
在跨文化交际中,社交语用失误常常会被看做是不礼貌或者缺乏教养,容易引起跨文化冲突。
二、语用失误成因探析在德语教学中,笔者常常发现学生的会话及写作里常常出现一些表达“汉化”,不得体、不合时宜的语句。
我们在两个年级的德语初学者中展开调查研究,把学生口语和作文里搜集来的语用失误进行了归纳整理。
在此,我们采用thomas对语用失误的分类,对其中一些例子进行探讨。
(一)语言语用失误调查表明,撇开语法错误,绝大多数语用失误均可归入语言语用失误。
如:ich habe eine frage误表达为“ich habe ein problem.”;mir ist langweilig误表达为“ich bin langweilig.”“ich wasche kleidung.”“heute beginnt.”等等,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笔者把德语初学者的这类语用失误分别从词汇层面和句子层面进行了探讨:词汇层面,在口语表达中,对于一些同义词的用法,常常混淆不清,例如名词词汇sache-ding,grund-ursache,leute-mensch-person, ort-platz等;动词词汇wechseln-tauschen, zahlen-bezahlen, benutzen-verwenden等。
语用迁移视角下的跨文化交际失误应对策略

语用迁移视角下的跨文化交际失误应对策略一、引言跨文化交际失误是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问题,它可以导致沟通的失败和误解。
这种失误可能会因为语言、文化、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
语用迁移视角是指在不同语境下使用语言时,会出现不同的语用规则和习惯。
因此,了解跨文化交际失误的原因和应对策略对于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至关重要。
二、跨文化交际失误的原因1.语言差异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使用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相同的词汇也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
例如,“鸡尾酒会”在西方国家通常指商务或社交活动,而在中国可能被理解为晚上喝酒聚会。
2.文化差异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在跨文化交际中这些差异可能导致误解。
例如,在中国,“礼尚往来”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意味着如果别人送你礼物,你需要回送一份礼物以示回报。
然而,在西方国家,这种做法可能被视为贿赂。
3.习惯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
例如,在日本,人们在公共场合不会大声说话或打电话,因为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
然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可能会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
三、跨文化交际失误应对策略1.学习目标文化了解目标文化的背景、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言行举止,并避免误解。
可以通过阅读书籍、观看电影或与当地人交流等方式来了解目标文化。
2.提高语言水平语言是跨文化交际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提高语言水平可以减少语言差异导致的误解。
可以通过学习外语课程、与母语者交流等方式来提高语言水平。
3.尊重他人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尽量避免使用可能会引起冲突或误解的词汇和行为,尊重对方所处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4.适应当地生活习惯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并适应当地的生活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
了解当地人的行为规范和礼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并避免因不熟悉当地习惯而造成的误解。
5.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目标文化,避免误解并有效进行沟通。
公司网页汉译英的语用失误问题分析

公司网页汉译英的语用失误问题分析本文分析了公司网页英译中常见的语用失误问题,并提出了相应解决方案。
标签:语用失误语用语言失误社会语用失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增强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意识到公司英文网页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大多公司将中文网页翻译成英文,公司网页翻译犹如公司的一张名片,是客户了解公司的第一面窗口,英文翻译的好坏可能会决定公司是否能吸引顾客和获得客户。
然而由于译者水平,翻译角度,以及中西方文化形态、语言习惯和认知模式上的巨大差异,译文中因为没有遵循一定翻译原则而造成的错误和跨文化、跨语言的语用失误时有发生,严重地影响了译文的效果。
因此,了解和避免公司网页翻译常见错误和译文的语用失误,对于减少误解、达到公司介绍目的和效果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从语用翻译理论的角度分析了译文的语用失误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一、语用翻译理论语用失误,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由于说话方式或表达习惯的不同,或者由于一方对另一方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缺乏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发生误解、障碍或冲突,影响交际效果的现象(何自然,1988)。
根据英国语言学家Thomas观点,语用失误大体上可分为两种:语用语言失误(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即将本族语对某一词语或结构的语用意义套用在外语上或在特定语言环境下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用意而造成的语用失误;社交语用失误(sociapragmatic failure),即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而犯的语用错误,往往涉及到哪些话该讲,哪些话不该讲,说话双方社会地位的差异,人们的相对权利和义务等,与人们的价值观念有关(胡文仲,1994)。
翻译中的语用语言失误是指违反英语的语言习惯,误用目的语的表达方式,或将母语习惯表达套入目的语而造成的语用失误。
社会语用失误是因文化差异在交际中不了解目的语所处的文化背景而导致语言形式选择上失误。
这两类语用失误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用失误及对策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其应对策略 摘 要:在跨文化交际时,人们常常理所当然地以本国文化的准则和社会规范作为解释和评价别人行为的标准,这种行为往往造成交际失败,并产生较大的心理或社会距离,即造成语用失误。可以说,语用问题已经成为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障碍。本文就语用失误中社交语用失误的概念、产生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三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概括,希望能使更多人了解语用失误,并且能正确应对语用失误以实现交际顺利进行。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文化背景;社会环境 Abstract: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people often take it for granted that their own cultural norms and social norms as the standard to explain and evaluate the behavior of behavior often causes communication failure and larger psychological or social can say that pragmatic problems has become the obstacle for the smooth intercultural this paper,I analysis and summary the pragmatic failure simply in three aspects that concept,reasons and to make people know more about pragmatic failure and fix them to make Communication go smoothly. Key wor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pragmatic failure;cultural background;social environment 随着世界地球村的形成和中国国力的逐步增强,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国际间交往的
必须。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的社会群体想在不了解对方基本社会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实现成功的交际,使对方顺利接受自己,无疑是十分困难的。可以说,语用问题已经成为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障碍。 一、关于跨文化语用失误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指的是不同文化出身的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因未能恰当、适时地把握话语的文化含义而造成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上的失误。这种失误指的是语言使用上的失误,指说话形式不恰当,或者是与表达习惯不符,抑或者是时机不 当等等。比如美国人说“I like birds very much.”,而中国人很可能会说成“I very much like birds”,这就是犯了语法错误。如果一位欧美人夸奖一位中国女性说“你今天真漂亮”,而中国女性回答说“哪里哪里,我一点也不漂亮”,这就会使欧美人以为对方在怀疑自己的审美能力,因此感觉不快。这就是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大致可以分为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这里我们重点讨论后者。社交语用失误的研究对象是“影响语言使用的社会环境”(Thomas,1983:99),即研究影响人们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因素。如一个中国人对美国人的普通寒暄被当成是想窥探对方隐私的行为;中国留学生扶西方的老年人过马路,得到的却是怒目而视;中国青年的拾金不昧,却是破坏了德国人的价值规则。这些在中国看似合乎情理的行为,在外国人看来都是不能理解,不友好的行为。那么造成这些问题出现的社会文化因素有哪些呢 二、跨文化语用失误的原因 (一)文化背景 1.价值观念 尽管价值观是表面上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但是对人们的行为起着指令性作用。它是造成跨文化交际出现语用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同群体间的价值观差异越大,出现失误的可能性就越大。中西方在价值观念上就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中国社会的群体取向和西方社会的个人取向,中国文化的“求稳”心态和西方文化的“求变”心态,儒家文化的“性善说”和西方宗教的“原罪说”等等。受这些特定价值观的影响,人们在日常生活以及交往中对于不同的事物就会有喜、怒、哀、乐等种种不同的 情感表达及态度取向。而不同的情感表达及态度取向,往往会导致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语用失误。如一个中国人在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面前大谈特谈同性恋,那么可想而知,阿拉伯人会认为这个中国人不可理喻,无法继续交往。 1. 民族性格特征 民族性格是文化特质的外化表现,是一种总体的价值取向。语言表达中的民族性格显而易见,如中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比较深远,所以民族性格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如下一些特征:中庸含蓄、感性宽厚、聪慧权变、勤俭耐劳、家庭至上、崇拜权威、具象思维、整体把握。而美国也受其自身传统文化的影响,使其民族性格比较突出地表现为:自我奋斗、不信天命;独立,尊重隐私;讲究效率,勇于创新;不拘礼节,坦率真诚;平等、民主、自由;好动、善变,求异。由此可见,中美在民族性格特征上相差甚大,而如果中美双方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不太了解对方的民族性格,那么在交际中就很可能会出现不理解对方语言行为的情况,从而出现语用失误。 3.思维方式 思维与语言具有内在的联系,思维方式的差异会对交际行为产生直接影响。东方人以整体思维为主,西方人则以分析思维为特点。这在汉语和英语的时空表述上表现得最为透彻。同样是表述时间,汉语从大到小,如“2015年3月11日晚上十一点”,而英语从小到大,如“11pm,,2015”。而在思维的结构上,东方人偏重具象思维,西方人偏重抽象思维。如中西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语言上表现出的不同:中文重含义,英文重组织;汉字较形象、更多隐含意义,英语较抽象、更注重条理性。 4.心理环境 在跨文化交际中,心理环境集中体现在“隐私”上。西方学者一般把隐私分为四种情况:一是隐居,二是匿名,三是亲密度,四是自我保护。这四种情况并不是在所有文化中都有体现,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而中西方隐私观念的差异是造成语用失误的又一重要原因。中国的隐私观具有群体意识,与西方的个人隐私观有很大差异。我们常见这样的提问:“吃饭了吗”、“上哪儿去”、“多大岁数了”、“有对象吗”、“结婚没有”、“我给你介绍个对象,好吗”、“你的工资是多少”等。这些在中国司空见惯,对别人表示关心的话语,在西方人看来却是极不礼貌,侵犯隐私的行为。 (二)社会环境 1.角色关系 影响交际的社会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交际者的社会地位,也就是交际双方所处的角色关系。东方文化更注重等级、权势关系,而西方文化就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就这点,东西方国家在称谓上就存在较大差异。比如家庭关系中,在东方国家,像中国、韩国和日本,晚辈对长辈要称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姑妈、舅舅、姨妈”之类的称谓,断不可说名道姓,对长辈直呼其名被看作是没教养、不礼貌的举动。尤其是日本,家庭伦理关系更为突出,会称父亲为“父亲大人”,母亲为“母亲大人”。而在这一点上,西方国家同东方国家刚好相反。西方国家在家庭中没有亚洲人那么等级森严,长幼有别,年龄大点的孩子不再叫父母爸爸妈妈,而是用名字或者是昵称去称呼他们,而父子同名也是屡见不鲜。这种在西方家庭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是东方人无法接受的。 除此之外,东西方对角色规范的重视程度也不同。东方人历来爱面子,重礼节,看重形式,而西方人则不拘小节,平等对待任何人。比如美国教授在中国讲学时,中国学生从不会主动提问,更不会指出教授的问题,组织讨论也往往冷场,导致课堂氛围尴尬,教授只好临场发挥;而美国教授上课时,有的中国学生认为他过于随意、不稳重,有损师道尊严。 2.人际关系 跨文化交际的另一个重要社会环境因素是人际关系。在跨文化交际的领域范畴里,中西方学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把人际关系取向分为工具型、情感型和混合型三种类型。就这而言,中西方的差异是很明显的。中国社会人际关系偏向于情感型和混合型,比如,在中国,有人遇到问题解决不了就会想到利用“人情”和“面子”去“走走后门”;而西方社会人际关系就比较偏向于工具,在美国,他们很少顾及私人情感,而是直言不讳,秉公办理,不讲情面。对不同人际关系取向的选择,使得人们在待人处事上采取完全不同的态度和策略。而由此可以想象,这样两种完全不同人际关系的人交朋友肯定会产生矛盾,中国人会觉得他们不通情理,或不够“哥们”,而他们会觉得中国人太重感情、太不理智。 (三)基于文化的规范系统 1.交际规范 (1)言语行为规则 言语行为规则包括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以及社会习俗,是特定人群或民族的生活方式或社会习俗的外在体现,是长时间沉淀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具体行为趋 势或习惯。不同社会群体都会有具有各自文化特点的言语行为规则,如不注意,便很容易产生语用失误。就像最简单的打招呼,中国人常用“你吃饭了吗”这在外国人眼里,很可能会产生误解,会认为你是要请他吃饭或者是认为你看不起他,以为他吃不起饭。特别典型的是,中国人的某些客套话纯属客套,甚至到了言不由衷、表里不一的地步,在西方人看来简直就是虚伪的表现。例如上门拜访,中国人收到礼物会说“你来就来嘛,送什么礼,以后别送了哈。”如果一个西方人听到了,不会认为这是客套话,可能还会觉得自己做错了;而知道实情的西方人则会认为中国人很虚伪。 (2)言语交际规则 言语交际规则,如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解释原则。不同的语言社团可能具有其独特的会话交往原则,人们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习得了本民族的交往规则,并运用这些规则去解释和理解其他民族的言语行为,也就造成了语用失误。就礼貌原则来说,在汉语答谢语中,当说话人受到别人称赞时,往往表达“谦虚”的语用意义,但是正因为汉语中“谦虚”与英语国家的合作原则中的“质”的准则产生冲突,导致了跨文化交际中答谢行为上的语用失误。比如一位出国访问的中国留学生在演讲结束时说:I’m sorry that I’ve wasted your precious time.(对不起,我浪费了大家的宝贵时间了。)这是汉语的客套话,很自然、很正常。但是英语国家人却不能接受,他们会理解成:既然说话人知道他们的时间宝贵,那为什么还要故意浪费 (3)话语组织规则 人们的交际目的是相互沟通,理解彼此说话的意义,进而确认对方的意图。但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情况是大家都听明白了对方的字面意思,却不懂真正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