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失误的解释

合集下载

英汉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类型及其图式论解释

英汉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类型及其图式论解释

英汉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类型及其图式论解释英汉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类型及其图式论解释语用失误是指在语言交际中产生的由于语言使用不当或语言选择不当而导致的交际失误。

在英汉交际中常见的语用失误类型有指称失误、表达失误和礼貌失误。

本文将重点讨论这三种语用失误类型及其图式论解释。

1. 指称失误指称失误是指用词不准确或不当,导致对所指事物理解不清的失误。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常常出现指称失误。

例如,汉语中的“老外”用来指称外国人,在英语中是不礼貌和冒犯的。

这种失误来源于不同文化中对称呼的差异。

图式论解释:图式是指人们在认知过程中使用的一种知识结构,用于理解和组织经验。

在语用交际过程中,人们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来解释和理解他人的说话,但由于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会根据不同的图式进行解释。

指称失误可以解释为图式不匹配所导致的。

对于不同文化中的人来说,他们根据不同的图式对语言进行解读,从而产生了指称失误。

2. 表达失误表达失误是指使用错误的语言结构或表达方式,导致表达的含义与预期不符的失误。

例如,英语中表示“我喜欢你”可以使用“Ilike you”这种直接的表达方式,但在汉语中,直接说“我喜欢你”会显得太直接和冒犯,通常会使用更委婉的表达方式,如“我对你有好感”。

图式论解释:在表达失误中,图式起到了解释和理解的作用。

不同语言对经验的组织方式和表达方式不同,人们根据自身的图式来进行表达。

由于文化的不同,不同文化中的人使用不同的图式来表达自己的语义和意图。

表达失误可以解释为文化图式不匹配所导致的。

人们使用自己的图式去理解对方的表达,从而产生了表达失误。

3. 礼貌失误礼貌失误是指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礼貌规范的认知不同,导致的交际中的失误。

在英汉交际中,不同文化中的礼貌规范有很大的差异。

例如,在英语中,当别人邀请你去他们家做客时,通常会说“I’d love to”表示欣然接受邀请,而在汉语中,直接说“我愿意”可能会显得太直接和不得体。

语用失误的名词解释

语用失误的名词解释

语用失误的名词解释语用失误是指在语言交际过程中,由于使用者对语境、语言规范或者语言习惯的理解出现的错误或偏差。

这种失误可能导致交流的误解或困惑,影响沟通的效果。

语用失误是人们在语言使用中常见的问题,以下将从不同角度对语用失误进行解释。

一、语用失误的概念语用失误是指在进行语言交际时,由于对语境、礼仪、文化差异等方面的误判或不理解,而导致的交际意图未能准确传达或对方无法理解的情况。

例如,当使用者的言辞或举止与由接受者所期望的预设行为相悖时,就可能发生语用失误。

二、语用失误的分类1. 语境失误:语境是指语言使用的背景和上下文环境。

语境失误是出现在掌握语言规范但未能准确判断语言背景和环境的情况下。

比如,在庄严的场合说些不合适的笑话,就是一个语境失误。

2. 言辞失误:言辞失误是指使用者选择了错误或不合适的词语、俚语或表达方式,从而引发交流困惑的情况。

例如,使用者打算委婉地拒绝对方的请求,但由于词语选择不当而让对方误解其意图。

3. 礼仪失误:礼仪是指在特定场合中的交际准则和规范。

礼仪失误是指使用者在特定场合下未能符合礼仪要求,从而引发不适当的交流结果。

例如,在正式场合吃东西、穿着不得体等都属于礼仪失误。

4. 文化失误: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对其他文化的规范、信念和价值观不了解,使用者易发生文化失误。

这种失误可能涉及身体语言、符号、禁忌或文化成见等方面。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左手被视为不洁的,因此用左手递送东西可能会被视为文化失误。

三、语用失误的原因1. 语言习得不足:语言习得的不足可能导致缺少对语言规范和文化差异的了解,进而导致语用失误的发生。

2. 脱离实际的虚拟交际:在书面语或虚拟交际中,人们可能无法准确理解情感、语气或意图,从而产生语用失误。

3. 社交焦虑:在社交场合中,部分人由于心理压力过大或缺乏自信,可能会导致使用语言不当,产生语用失误。

4. 文化差异: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语言习惯和交际习惯,造成跨文化交际时易发生语用失误。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与语用能力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与语用能力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与语用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人们之间的交际过程,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不仅需要我们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而且也需要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增强其对目的语文化的领悟力和敏感性,提高社会文化能力,才能避免因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跨文化语用失误。

一、语用失误的概念语用失误指的是:在跨文化中,交际双方因缺乏准确的理解和有效的语言使用能力而产生的对于话语或非语言信息的理解不当和表达失误。

语用失误这一概念最早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由英国语言学家托马斯提出,她在其《跨文化语用失误》一文中指出:在外语学习中由于文化的差异造成的语用失误有两类: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

1. 语用语言失误:语用语言失误只体现在语言本身,通常表现为语音、词汇、语法、句法、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失误。

英国语言学家托马斯将语用语言失误归咎于对话语语用之意的错误认识,也就是说话者将本族语对某一词语或结构的语用意义套用在外语中,或表达方式不符合所使用的目的语的语言习惯而产生的失误。

2. 社交语用失误:社交语用失误是指不同文化的人在交往时,由于对对方文化背景、价值取向、思维模式、社会规范方面存在的差异缺乏了解,从而导致语言表达失误。

社交语用失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隐私和禁忌文化差异体现在“隐私”和“禁忌”方面。

在中国文化语境中被认为是有礼貌的表达法,在英语国家的文化语境中未必是有礼貌的。

例如:中国人在一起闲聊时,经常会问及对方的年龄、收入、婚姻、家庭背景、宗教信仰等,这些在英语国家的文化语境中都被认为是禁忌和隐私的话题。

因此,我们在与西方人交谈时,应避免这类话题。

(二)恭维和赞扬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文明礼仪之邦,崇尚谦虚美德。

例如:当别人赞扬你的英语说得很好,“Your English is quite fluent.”我们往往谦虚地说“哪里,哪里”或“一般,一般”,以表示对赞扬受之有愧。

而西方人却往往以迎合的方式接受别人的赞扬,说声“Thank you./Thanks a lot.”或“It’s very kind of you to say so.”表示欣然接受。

英汉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类型及其图式论解释

英汉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类型及其图式论解释

英汉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类型及其图式论解释英汉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是指因者口交犯下的言,如法、、搭配、文法及修等。

到英汉交际中的用失,者往往把它型:即直接失和喻失。

本文失行,用图式论的理解。

首先,篇文章直接失的原因和涵行。

直接失指的是使用者在口交犯下的言,包括法、、搭配、文法及修等。

例,一英汉交际的使用者想表“你他非常友善”,他可能“You be friendly to him”,而他句就是一直接失。

其原因是,即使言使用者有足的量,但他可能由於某原因(例如情因素)的搭配出疏忽。

接著,本文也喻失。

喻失指的是使用者用一比喻的方式背口交的例,犯下的言失。

例,使用者想表“他到了消息,感到很”,他可能“He heard the news and shocked”,而他句就是一喻失。

其原因是,由於此句的表方式涉及到使用者目接收者之的言理解和文化域,若表方式目接收者有所出入,致失。

最後,本文用图式行解,的解用失的原因。

於直接失,图式,失的根源是使用者言功力不足以的搭配把握出偏差。

至於喻失,图式,由於使用者和目接收者之的言理解和文化域的差,致口交容的不和,生失。

上所述,用失是指使用者在口交犯下的言,可直接失和喻失。

直接失的原因是使用者言功力不足,而喻失的原因是由於使用者目接收者之的文化通不良。

图式可以更加深入地分析用失的原因,以期改善英汉交际水平提供性考,使使用者能正地表自己的意思。

现代汉语口语中的语用失误与修正研究

现代汉语口语中的语用失误与修正研究

现代汉语口语中的语用失误与修正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交流的日益频繁,语言作为人们交流的重要工具,也变得越发重要。

然而,在现代汉语口语中,语用失误时有发生,给语言交流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和误解。

因此,本文将对现代汉语口语中的语用失误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如何进行修正。

【第一部分:语用失误的概念和分类】在开始对现代汉语口语中的语用失误进行研究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是指在语言交流中由于对语境、语气、情感等因素的不准确或不恰当运用而造成的沟通障碍或误解。

语用失误可以分为多个类别。

首先是指称错误,即指在交流中使用错误的称谓、代词等造成的语用失误。

例如,当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不准确时,就会导致误解。

其次是说话者的敏感度不足。

这类语用失误通常是指说话者在表达时缺乏对他人感受的考虑,对他人的情感或观点表达缺乏敏感。

这种失误常常会导致沟通的失败和不愉快。

还有一类语用失误是指疏忽和不当的表达。

这类失误通常是由于思维的不连贯或者对所表达内容的不充分准备所致。

例如,当我们在交流中没有对信息进行充分组织和准备时,可能会导致表达的混乱和不流畅。

【第二部分:语用失误的原因分析】现代汉语口语中出现语用失误的原因有很多。

第一,文化差异的影响。

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方式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语用失误就更容易发生。

第二,语境的不同理解。

在交流中,语境对于理解说话者的意图和表达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不同听者对于语境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从而导致语用失误的产生。

第三,情感因素的影响。

情感是人类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情感因素可能会导致我们在交流中偏离了本意,或者选择不当的表达方式,从而产生语用失误。

【第三部分:语用失误的修正方法】为了避免和纠正现代汉语口语中的语用失误,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修正方法。

首先,加强语言技能的培养和学习。

通过学习和了解语言的规范和使用方式,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从而减少语用失误的发生。

谈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的语用失误

谈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的语用失误

语的语用规则及母语文化的干扰是产生语 生语用失误 1.母语的语用规则及母语文化的干扰是产生语用失误 的根源。 的根源。 母语的干扰 汉语语用规则和文化教学的空白 由于不同文化和不同语用规则引起的心理障 理障碍也 2. 由于不同文化和不同语用规则引起的心理障碍也 是造成失误的原因 是造成失误的原因。 对外汉语教学是针对留学生的跨文化的语言教学,不 了解中国人的礼仪、风俗、价值观和思维习惯,不消 除社会文化差异造成的心理障碍,就不能真正学好汉 语。对外汉语教学必须贯穿语言文化一体化的原则, 使外国留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中国文化。 “你不是在教语言,而在教这种语言的文化。”
二、交际———语用失误 交际 语用失误
外国人学习汉语在交际———语用方面的失 误,是由于不同文化和不同语用规则引起的心 理障碍所造成的话语失误,因为一些社会文化 心理,有些是非本族人难以接受的,不能接受就 造成了语用失误。如:
1.称呼 1.称呼 中国人对长辈师长是不能以姓名相称的,必须使用 “老师”“先生”之类的称谓。而在西方,称呼某人 的姓是尊称,如果称呼某人的名字则表示亲密。因此, 外国人对中国老师直呼其名在交际中引起不快,是社 会习惯不同造成的。 2.道别 2.道别 中国人道别时的一些习惯用语也常常使外国人感到 困惑。例如我们送客人时常常说:“走好!”“慢慢走!” 一类叮嘱的话,以关心的方式表示客气。而外国人则 不明白为什么让他“慢慢走”,不知如何应答,因此造 成交际中断和心理上的困惑。
3.只有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发掘和指出它们的差异, 3.只有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发掘和指出它们的差异, 它们的差异 才能避免发生语言— 用失误。 才能避免发生语言—语用失误。 深层发掘思维方式和观察角度以及社会习惯和 文化心理方面的差异。 4.介绍汉族人的文化和社会习惯,使他们理解我们在 4.介绍汉族人的文化和社会习惯,使他们理解我们在 理解 交际中出现的某些与他们文化和习惯不同之处。 不同之处 交际中出现的某些与他们文化和习惯不同之处。 我们并不必要求外国人都必须按汉族人习惯去改 变追求自己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有些社交—语用 失误若影响交际,则应通过纠正要求学生掌握。

专业的语用失误分析

专业的语用失误分析

专业的语用失误分析在语言运用中,语用失误是指在交际过程中,由于语言使用者的错误理解、选择或运用,导致交际目标没有达到或产生了误导、冲突等问题。

本文将对专业的语用失误进行分析,从理论背景、实例分析以及问题解决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理论背景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它探讨的是语言在实际交际中的运用情况。

语用失误作为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旨在分析为何在交际中出现误解或冲突,以及如何通过正确的语用策略避免失误的发生。

在专业领域,语用失误的分析尤为重要,因为专业交际涉及到具体的行业术语和规范,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二、实例分析1. 语用失误的成因语用失误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使用者的背景知识不足。

在专业交际中,对相关领域的知识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对专业术语、规范等不熟悉,就容易产生语用失误。

(2)文化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针对同样的交际目标,人们可能会选择不同的语言策略,如果没有意识到这种差异,就容易引发误解。

(3)口头语用与书面语用的不同。

在专业交际中,口头语用和书面语用往往具有不同的特点,如果没有理解这种区别,就容易在语用上出现问题。

2. 实例分析举例来说,在医疗领域中,一个经典的语用失误例子是医患交流中的“死亡”一词。

传统上,医生在向患者告知不好的消息时,常常会使用委婉语,避免直接提及“死亡”二字。

然而,对于部分患者来说,明确的信息反而更受欢迎,因此,医生应根据患者的需求和背景灵活运用语言策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三、问题解决针对专业语用失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问题:1. 加强专业背景知识的学习。

只有深入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才能更好地运用专业术语和规范。

2.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专业交际中,接触的人群可能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才能更好地避免误解。

3. 学会灵活运用语言策略。

口头交流和书面交流在专业领域中可能存在区别,掌握这种差异并善于使用不同策略,可以有效地减少语用失误的发生。

汉英翻译中的语用失误

汉英翻译中的语用失误

汉英翻译中的语用失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翻译已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工具。

汉英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在商务、文学、科技等各个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语言差异和文化背景的不同,汉英翻译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之一便是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因转换语言和文化差异等原因,翻译者在表达意思时使用了不当的语用方式,从而产生误解或甚至引起冲突。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汉英翻译中的语用失误。

一、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是导致语用失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由于中文和英文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翻译者在翻译时可能会出现一些误解。

比如,在汉语中,“讲究人情”的意思是人际关系更加重要,而在英语中,“讲究人情”可能会被误译为重视礼仪和形式。

此外,在中文中,关注人物的身份和地位是较为常见的,而在英文中,则更注重个体。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结合文化背景和习惯惯例来进行翻译,才能更好地传达意思,减少语用失误的发生。

二、语言差异语言差异是造成语用失误的另一个因素。

中英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和语调、语气上都存在差异,这也就决定了汉英翻译过程中容易出现语义差异。

比如,在中文中,“听不懂”更强调的是个体能力,而在英文中,“听不懂”则更可能是听到的信息不够明确。

此外,在英文中,虚词的使用比中文更为频繁。

翻译时需要注意虚词搭配和语境,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三、性别歧视在翻译中,性别歧视也是常见的语用失误之一。

由于两种语言在语法和句式上的不同,翻译中可能会出现性别歧视的问题。

例如,在英文中,“he”和“she”是常见的代词,但在中文中通常用“他”来代替这两种情况。

因此,在翻译中,需要注意使用准确的代词或者重新建立句子,避免性别歧视的出现。

四、语用规范语用规范也是导致语用失误的一个方面。

在中英两种语言中,语用规范有所不同。

例如,在英语中,“thank you”和“you're welcome”是常用的礼貌用语,而在中文中则更加重视礼仪和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用失误
1. 语用失误,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由于说话方式或表达习惯的不同,或者由于一方对另一方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缺乏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发生误解,障碍或冲突,影响交际效果的现象。

2.根据英国语言学家Tomas观点,语用失误大体上可分为两种:语用语言失误,即将本族语对某一词语或结构的语用意义套用在外语上或特定语言环境下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用意而造成的语用失误;社交语用失误,即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而犯的语用错误,往往涉及到哪些话该讲,哪些话不该讲,说话双方社会地位的差异,人们的相对权利和义务等,与人们的价值观念有关。

3. 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产生的主要原因
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交际时常常失误或达不到预期目的,往往是因为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交往时,对文化背景、价值取向、思维模式、社会规范方面存在的差异缺乏认识,而这些差异却十分顽固地表现在言语行为和言语使用规则方面。

更重要的是,在跨文化交际时,人们常常理所当然地以本文化的准则和社会规范作为解释和评价别人行为的标准,这就是被学者们称为语用迁移的现象,这种迁移必然造成交际失败并产生较大的心理或社会距离。

由于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缺乏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又无意识地进行语用迁移,语用失误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首先来分析文化差异中的深层文化对语用失误产生的影响。

深层文化的影响,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双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必然带来人们在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差异,而这些差异都是受双方深层文化的影响。

如果双方都不了解这种差异的话,那么很有可能在交际中产生语用失误,造成交际失败。

在这里我们以中西国家文化背景为例。

首先是中西价值观取向不同。

人的交往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必然和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观念,从而影响着人们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例如:几个中国人到一位美国人家里去做客。

主人带他们参观自己的住所,中国客人说:“你们的房子多好啊!非常漂亮!”主妇听了十分高兴,按美国习惯笑着回答:“谢谢。

”这些中国客人对她的回答感到意外。

后来,在餐桌上谈话时,主人对大学毕业不久的中国翻译说:“你的英语很好。

”女翻译谦虚地说:“不!不!我的英语说的不好。

”主人感到迷惑不解。

在这个例子里,中国人认为女主人“不够谦虚”,而女主人认为翻译“不够诚恳”。

从而引起了交际上的失误。

上述两种回答引起不同的反应是由于双方语言习惯不同。

他们都根据自己的文化风俗去理解别人说话。

因为在中国文化里,人们注重谦虚,讲求“卑己尊人”,听到赞扬时往往会自贬,表谦虚。

而西方国家却没有这种文化习惯,对别人的赞赏表示欣然接受。

这种文化习惯是由于两种文化背后的价值观的不同而形成的。

思维模式的差异也常常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障碍。

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自觉整体性。

比如在与西方人交谈中,西方人对待一件事情的看法上总是提问“Why...?”(为什么……?),而中国人看问题往往重视经验和感觉I think...(我认为……/我想……)这时西方人就会追问“Why you think so?(为什么你这样认为?)常常弄得中国人不知所措。

所以,我们在避免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语用失误问题时,了解对方的深层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语用规则迁移的影响
不同文化的人们在相互交际时直接把自己的语言的话语翻译成目标语,而不考虑这些话语应该遵循的交际规则,其结果是一种言语行为的施为之力在不同文化中失去作用。

因语用迁移所造成交际失败的例子很多。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常用“你吃饭了吗?”(Have you eaten?)“你上哪儿去?”(Where are you going?)等言语来做问候语,这些问候语对说英语的人来讲,不但没有起到问候的作用,而且反而会起反作用。

因为他认为“Where are you going?”这样的问题对他的隐私构成威胁,他会觉得自己似乎去了一个他不应该去的地方。

而“Have you eaten?”在某一特定的场合可能会使美国人觉得说话人在邀请他去吃饭,或者会使别人感到莫名其妙。

这些失误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不同文化的人们在说话时遵循不同的规则。

一种文化的标准规范只能在自身中按其特定条件加以解释,而不能以此为规范描述另一种文化,否则就会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

由于人们缺乏对社会语言差异的敏感性,会无意识地进行语用迁移,而这种后果有时会很严重,甚至会招致经济损失。

有一种“白象牌”电池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销量很好,商标被译成英文“White Elephant”,在西方却几乎无人问津,因为“White Elephant”在西方词义中还有表示“大而无用的东西”。

既然这个电池又大又没什么用途,那还买它做什么呢?
4.语用失误的分析带给我们的启示
通过分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产生对我们正确使用不同文化的语言的了解是有一定意义的,那么对我们外语学习者和教师又有什么启示呢?以下是我的两点看法。

重视深层文化的学习
大部分的语用失误都是由于我们在学习外语时对不同文化知识的缺乏,尤其是对深层文化知识的缺乏而造成的。

人类学家将文化分成三个层次:高级文化、大众文化、深层文化。

其中深层文化指价值观的美丑定义、时间取向、生活节奏、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与性别、阶层、职业、亲属关系相关的个人角色。

人们的思维与行动往往无形中被深层文化控制,即大多数本族人是在无意识中受到深层文化的强烈影响。

所以我们在学习外语的同时必须有意识地去学习深层文化,经常对英汉文化进行对比研究以便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中人们的行为准则和方式,尽量避免在习俗、仪式,以及包括衣食住行、人际关系各方面等的大众文化层次上的误解。

例如:几个中国人到一位美国人家里去做客。

主人带他们参观自己的住所,中国客人说:“你们的房子多好啊!非常漂亮!”主妇听了十分高兴,按美国习惯笑着回答:“谢谢。

”这些中国客人对她的回答感到意外。

后来,在餐桌上谈话时,主人对大学毕业不久的中国翻译说:“你的英语很好。

”女翻译谦虚地说:“不!不!我的英语说的不好。

”主人感到迷惑不解。

在这个例子里,中国人认为女主人“不够谦虚”,而女主人认为翻译“不够诚恳”。

从而引起了交际上的失误。

上述两种回答引起不同的反应是由于双方语言习惯不同。

他们都根据自己的文化风俗去理解别人说话。

因为在中国文化里,人们注重谦虚,讲求“卑己尊人”,听到赞扬时往往会自贬,表谦虚。

而西方国家却没有这种文化习惯,对别人的赞赏表示欣然接受。

这种文化习惯是由于两种
文化背后的价值观的不同而形成的。

重视语用教学
语用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视度还不够,从而导致我们的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差,语用失误常常发生。

我们渐渐意识到语用内容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决不亚于与语法、词汇等方面的内容。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实行话语教学。

所谓的话语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成功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

是否能够恰当地运用英语,这无疑涉及到语用知识。

Cripper And Widdowson曾说过:“外语教学中有把语言形式与交际功能等同的倾向,学生常被引入歧途以致认为命令只能用祈使句,提问只能用疑问句。

”这样做很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绝对化的错觉。

因此进行话语教学时,教师既要告诉学生英语句子结构使用的一般规律,又要教会他们活的语言规律和习惯。

比如英语中的问句就不一定只表示提问。

A:It’s too hot today.
B:Why not go to swim?
A:That’s a good idea!
在这个对话里,显然问句“Why not go to swim?”并非表提问功能,而只是一种建议。

当然,语用分析带给我们的启示还不仅仅是这些,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我们也会在以后的外语学习中不断地总结和分析种种语用现象,把语用教学真正地深入到外语教学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