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6大区域经济圈

中国6大区域经济圈
中国6大区域经济圈

(1)新珠三角经济圈。根据2008年的经济发展现状,珠三角经济圈可包括沿海的福建、广东、海南,中部的江西、湖南,西部的贵州、广西、云南,以及香港、澳门。目前,珠三角经济的产业层次低、国际竞争力不强,产业链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环节,后劲不足,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珠三角经济圈可在提升服务业的基础上发展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制造业,通过创造品牌、技术创新、管理体制创新,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带动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增值;发展石化工业、造船工业、钢铁工业、汽车工业、通讯设备等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带动产业走向高度化。尤其要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电脑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等知识密集型产业,提升产业层次。有强大的产业支撑,珠三角经济圈才能产生巨大的能量,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新长三角经济圈。可包括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湖北4省1市。采取这样的布局,可利用上海、浙江、江苏的资本市场、经济优势、创新优势,产生强大的经济能量,带动安徽、湖北经济的发展。目前,长三角经济发展水平、产业集聚和城市化程度,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化程度在全国最高,也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发展长三角经济,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将长三角从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心建设成中国的创新中心,以此提升长三角的竞争力,引领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3)新环渤海经济圈。可包括北京、天津、山东、内蒙古、辽宁、河北、河南2市4省1区。环渤海经济圈可以京津为中心,以大连、青岛为副中心,以沈阳、呼和浩特、太原、石家庄、郑州、济南为区域中心,形成一个布局合理、功能互补、联系紧密、协调发展的城市集群,充分发挥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聚集、辐射和带动功能。环渤海经济圈可加强与东北亚地区的日本、韩国、朝鲜、俄罗斯和蒙古的贸易、投资、旅游合作,加快与日、韩产业链的对接,将环渤海经济圈建成世界制造业基地、国际物流中心和高科技知识经济主导区域,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

(4)东北经济圈。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3个省。东北地区本是中国重型机械制造基地,可充分发挥东北地区在基础设施水平高、产业工人数量大、人才储备多和重化工基础厚实等方面的优势,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推进新型产业基地建设,再现经济的辉煌。

(5)西三角经济圈。包括重庆、四川、陕西、西藏1市2省1区。重庆、成都、西安是西部地区人口与城镇数量最为密集,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也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发展潜力巨大。整合西三角经济资源,首先需要解决交通问题,必须建设三市高速铁路。建设一条设计时速300公里的成西高速铁路,与设计时速300公里的成渝高速铁路接轨,再建设一条设计时速300公里的渝西高速铁路,始于西安,经商洛市、安康市、万州区到重庆,与成渝高铁相接,形成大三角高速铁路网,把重庆、成都、西安联成一个整体。其次需要培育区域经济中心,可在重庆、成都、西安间建设一批中小城市,增强三个城市的辐射能量,有效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水平分工、配套。三是需要有序整合资源。三个城市间的整合可先易后难,可率先拆除户口门槛,三市居民自由落户,养老、医疗保险三市统筹;率先统一开发旅游资源,壮大旅游产业;率先统一科研力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三市居民自由定居、自由创业是有序整合三市资源的基石。三市的经济规模,西安最小。西安必须整合城市和经济资源,加快西安都市经济圈建设进程,做大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可建成西北地区先进制造业集中地、现代服务业集中地、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地、现代农业示范地。只有如此,才能与重庆、成都匹配,才能产生强大的能量,带动整个西部经济快速崛起。发展经济圈需要市场的力量,也需要政府的力量。如果说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形成的动力来自于市场的话,环渤海经济圈、东北经济圈、西三角经济圈形成的力量则来自于政府的引导和推动。西三角经济圈能源丰富,技术实力雄厚,劳动力成本低,城市化发展潜力大,农业生产条件好,合作基础深厚,虽然4省市的经济总量,只占2008年全国GDP的8.13%,但随着西三

角经济圈的构建,必将形成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带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

(6)新三角经济圈。指新疆乌鲁木齐、伊犁、喀什构成的三角经济圈。构建新三角经济圈可以增大新疆的经济规模,提升经济质量。仅利用伊犁、喀什的口岸优势,从毗连国家进口石油、天然气,分别建一个5000万吨的石化项目,衍生的产业,即可产生4000亿元的产值,不仅能带动新疆经济的发展,也成为西部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

经济圈的划分是基于增长极理论。发展经济中心,建设中心城市,利用“宣纸效应”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国家选择中心城市联网辐射路径,集中几省或举国的力量发展6个经济圈和1个环陆地边境经济圈,逐渐形成中心城市联网包围农村,缩小包围圈,既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又能泯灭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形成城乡和谐、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中国经济空间布局可随着经济的发展,作出适当的调整,形成更加合理,更加有带动能量,既能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又能在更高层次上引领世界经济空间结构的推进。

dy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现状(整理)

中国区域经济布局 中国经济“四大板块”: 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 十六个国家重点建设地区 1、辽宁中南地区。重点发展钢铁工业和门类齐全的重型机电设备制造业等。 2、京津唐地区。加强机械电子工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3、山东半岛。重点开发石油和海洋资源,加快石油化工和海洋产业的发展。 4、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机械电子工业、石油化工、汽车三角洲地区。加快机械电子工业、石油化工、汽车等支柱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5、闽南三角洲地区。以发展劳动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 6、珠江三角洲地区。在目前接纳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 7 、海南、北部湾沿海地区。具有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和一定的资源优势。 8 、红水河电力和有色金属基地。本区域可建成全国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9 、哈尔滨—长春地区。本区主要抓好石化、汽车、机电工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1 0 、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重点开发煤、铝等资源,也是东部耗能产业的良好接纳地。 1 1 、长江干流中上游沿岸地区。本区水陆交通方便,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发展水电、钢铁、有色金属、磷和盐化工业。 1 2 、陕西关中地区。重点考虑机械电子工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是接纳东部地区纺织工业向西转移的理想地区。 1 3 、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干流沿岸地区。该区为开发新疆石油资源提供钻采设备,在接纳东部地区有色冶金、石油化工、化肥向西转移等方面有重要地位。 1 4 、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地区。是东部地区石油加工、轻纺工业向西转移的重要接收基地。 1 5 、攀西—六盘水冶金、能源、化工基地。主要发展能源、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化肥工业。 1 6 、乌江电力和黔中铝、磷基地。主要开发水电,发展磷肥、炼铝工业。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姓名:王景专业:13级国际商务2班学号:20132201032044 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2009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继续在高位运行,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特别是投资和出口增长速度仍然很快,消费品价格上涨显著,资产价格高位持续攀升,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大等表现,说明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趋于过热。在当前动荡不定的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下,既要看到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好的一面,也要看到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 一、当前我国经济的主要问题 (一)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偏大 目前,中国CPI涨幅虽有所回落但仍在上涨,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处于历史高位,价格上涨的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同时,一些地区和行业增长速度出现回落,保持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的压力凸显。物价上升的性质比较复杂,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相交织,短周期和长周期相交织,国内国外因素相交织,总量膨胀和结构转型相交织。 (二)投资过热,消费相对不足 2003年以来,我国每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都在25%左右,资本形成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40%,而最终消费支出的比重则从2001年的59.8%逐年下降到2006年的50.0%。这几年,我国政府对投资实行有保有压,并强调扩大内需,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投资增长一再反弹,内需扩大相对乏力,2007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9%。投资持续过快增长,将来又会变成生产能力,有可能使得1997年开始出现的产生过剩问题重复出现。近几年,我国不仅投资增长过快,而且经常在一段时间集中在少数几个产业。2003年、2004年、2005年投资集中在房地产、汽车和建材等产业,2006年投资集中在化工产业,出现了一波波的投资“潮涌现象”。 (三)流动性过剩 当前,流动性过剩已成为中国经济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所谓“流动性过剩”,通常指经济层面资金充裕,银行信贷投放冲动较强。流动性过剩使经济从过快向过热转化。流通中的货币超过了实际需求,其结果必然导致物价的上涨,过剩的流动性冲击的不仅仅是消费品价格,生产资料价格、商品价格和资产价格等同样也会受到冲击,结构性通胀得不到有效控制,就可能转化为全面通胀,商业银行信贷、财务风险逐步集聚,隐含较大金融风险。流动性过剩引起的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十分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楼价的上涨,严重损害了国民的福利;股市产生的财富再分配,加剧财富占有的不公;随着紧缩政策的实施,会对居民就业和收入产生消极影响。 二、经济问题对策的思考 (一)政府对付消费物价指数持续上升的长期对策 首先,应该是建立价格基金,对低收入阶层发放物价补贴。其次,要大力促进短缺农产品供给的增长,抑制农产品价格过快增长;要增加对中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在当前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背景下,不同收入水平的人对通胀率的感觉也明显不同,承受能力则更不同。三是严格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引导公众全面客观看待和分析物价上涨的形势,以稳定通胀预期。四是抑制公共服务品

中国投资银行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协同性分析报告

中国投资银行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协同性分析 作者简介:房国忠(1964~),男,内蒙古赤峰人,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摘要:与英美发达区域经济体投资银行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协同性相比,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之间还存在着非协同因素,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中国投资银行发展要实现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的相协调,应基于英美发达经济体投资银行发展的经验,采取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投资银行;区域经济发展;证券市场;直接融资;协同效应 中图分类号:F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2674(2006)11-0060-03 各区域经济体投资银行的产生与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 展密切相关,以美、英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区域经济体发展进程中投资银行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投资银行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主体和连接区域证券市场各个环节 的重要纽带。随着中国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央对“十一五”期间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深刻认识的确立,投资银行发

展必将对未来中国区域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及和谐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发达经济体投资银行与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协同性 投资银行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协同性是指投资银行发展与区域经济体经济发展之间协和共生,自成一体地形成高效和高度有序化的整合,以实现区域经济和投资银行共同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协同发展的投资银行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高效的组织协调与协和互动的作用。纵观西方投资银行业的发展,尤其是以美英为代表西方发达经济体的现代投资银行业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投资银行与区域经济发展在整体上的协同关系。作为西方发达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投资银行发展的全过程贯穿着区域市场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与区域金融体系中的其他金融机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其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全过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主体和连接区域证券市场各个环节的重要纽带,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同时,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区域经济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又带动投资银行业的兴起与壮大,为投资银行的发展奠定了市场基础。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版图清晰 布局由陆地向海洋延伸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版图清晰布局由陆地向海洋延伸 发布时间:2011-10-26信息来源:世纪经济报道 专访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 2009年,这是个标志性的年份。 从这一年开始,中国前所未有地陆续出台了13个区域发展规划,并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些被选中的地区,担当起其新一轮改革探路者[17.01 1.01% 股吧研报]的角色。 其背后,是十年来区域经济发展思路的演进。 站在“十一五”与“十二五”的交接点,作为发展改革系统地区经济的负责人,范恒山更显忙碌,从各地调研到工作会议,与范的约访,几度被迫推迟。 新时期区域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哪里?下阶段区域工作的重点领域是什么?这十年间区域发展思路的变化有哪些?范恒山对本报记者做出了详细的解答。 范恒山指出,虽然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差距趋于缩小,但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缩小区域差距的难度不断增大;以行政区为板块的发展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地区间的无序开发与恶性竞争仍然存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 “我们将坚持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这个主要目标,把缩小区域间人均生产总值、人均收入、人民群众所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差距,作为衡量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切实巩固区域发展相对差距缩小的良好局面。”范恒山说。 而“十二五”期间,我国区域发展要在五个重点领域取得突破:一是形成主体功能区,二是推动重点地区加快发展,三是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五是建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架构。 东中西协调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21世纪》: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式拉开中国区域均衡发展的大幕,这十年间的区域均衡取得哪些进展? 范恒山:首先是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区域增长格局发生重大转变。长期以来,中西部经济增长速度一直落后于东部。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指引下,随着针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区域政策力度的强化,中西部经济增长速度落后于东部的格局得到了扭转。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 来源:京华时报 201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把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归纳为:经济下行压力和产能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各种生产经营成本急剧上升与创新能力不足并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分配收入差距过大;金融领域存在潜在风险。同时,发展经济的优势也有很多。在这种状况下,要有忧患意识,要付出更多努力和勤奋。 经济面临下行压力 Q:如何把握经济状况有什么简单方法? A:不看经济数据就看煤电油运 2011年一季度到2012年三季度,中国经济连续7个季度增速下行。曾有人问,有没有简单的方法把握中国经济状况?我说有,不看数据,就看煤电油运。李克强总理曾表示他观察经济看三个指标:铁路货物运输量、电力消费和银行贷款。西方媒体称之为“克强指数”。我看宏观经济,就看煤电油运。如果煤电油运紧张,说明经济在往上走;如果煤电油运过剩,说明社会需求疲软。 比如说电,生产多少产品就需要消耗多少电。2012年12月,全国日用电量140亿千瓦时,2013年1、2月份日用电量129亿千瓦时。电和经济增长的关联系数,计算起来很复杂,可以从以往的对比中简单看出它们的关系。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47万亿,全国用电总量4.7万亿千瓦时,即一度电带来10元钱的GDP。2013年1、2月份比2012年12月份,一天少用电11亿度,可见经济增长掉到了什么程

度。此外,煤炭库存量的急剧增加、铁路运输货运量的下降,都印证了经济疲弱。 为什么经济会下行?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是出口受阻。目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需求不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导致中国出口受阻。2011年4月,中国出口增长率为24.9%;2012年4月增长4.9%;2012年7月,出口同比增长1%,扣掉价格因素几乎没有增长。经济学有个概念叫出口依存度,2011年我国的出口依存度是0.25略高一点。这意味着中国有超过1/4的庞大国民经济活动与出口紧密相关。可见,出口受阻,经济不可能不下行。 2012年讨论欧债危机时,都在争论中国要不要救欧洲,我认为要救欧洲。我小时候受的教育是:帝国主义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现在不是这样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已经全方位融入世界经济。现在不是他们烂下去,我们好起来,而是他们烂下去,我们会受牵连。 Q:中国出口为什么会受阻? A:传统增长方式已到穷途末路 有人认为可以等待外部形势好转,再按照原来的方式方法继续干。我觉得这不正确,对出口受阻导致中国经济下行进行分析后,会发现根本问题在我们自己。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我们总结出一条经验教训: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本点不能放到外部需求上。我们要减少对出口的依赖程度,把经济支撑点放到扩大内需上。要扩大内需,就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结构。1997年到现在,我们在扩大内需、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结构上确实有进步、有成就。但也要承认,我们没有根本性成就,没有实质性进步。所以直到现在,发达国家一有病,我们就咳嗽;他们的经济一衰退,我们的工厂就被迫减产甚至关门。 具体说来,我国高科技产品出口没有受阻,受阻最严重的是传

中国区域划分

中国区域划分 一、按行政区域划分: 1、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及大连市; 2、西北地区:指中国西北内陆的一个区域,地理上包括黄土高原西部,渭河平原,河西走廊青藏高原北部内蒙古高原西部,柴达木盆地,和新疆大部的广大区域。通常简称“西北”,包括宁夏、新疆、青海、陕西、甘肃及内蒙古部分; 3、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的部分; 4、华中地区:中国中部地区的简称,包括湖北、湖南、河南; 5、华东地区:中国东部地区的简称,华东六省一市指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江西、上海及宁波、厦门、青岛; 6、华南地区:中国南部地区的简称,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广义上的华南地区还包括福建省中南部,台湾、香港、澳门; 7、西南地区:指中国西南部的广大腹地,地理上包括青藏高原东南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大部,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大西南); 注释:传统的西南——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重庆

8、台港澳地区:包括台湾、香港、澳门。 注释:中南地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深圳(7个省、区、市) 二、八大区域 1、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总面积79万平方千米,2001年总人口10696万。这一地区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结构相近,历史上相互联系比较紧密,目前,面临的共同问题多,如资源枯竭问题、产业结构升级换代问题等。 2、北部沿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两市两省。总面积37万平方千米,2001年总人口18127万。这一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达,在对外开放中成绩显著。 3、东部沿海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一市两省。总面积21万平方千米,2001年总人口13582万。这一地区现代化起步早,历史上对外经济联系密切,在改革开放的许多领域先行一步,人力资源丰富,发展优势明显。 4、南部沿海地区:包括福建、广东、海南三省。总面积33万平方千米,2001年总人口12019万。这一地区面临港、澳、台,海外社会资源丰富,对外开放程度高。 5、黄河中游地区:包括陕西、山西、河南、内蒙三省一区。总面积160万平方千米,2001年总人口18863万。这一地区自然资源尤其是煤炭和天然气资源丰富,地处内陆,战略

新经济时代面临九大问题与挑战

新经济时代面临九大问题与挑战 (2013-03-18 13:14:21) 转载▼ 分类:新经济时代 标签: 经济面临挑战 财经 国五条 随着转型发展阶段的到来,中国经济将面临如下九方面问题与挑战:经济增速下滑带来挑战,通胀长期化带来挑战,经济泡沫累积带来挑战,经济增长动力结构转型带来挑战,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调整带来挑战,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带来挑战,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增加带来挑战,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恶化带来挑战,改革阻力增加带来挑战。问题与挑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它在哪里。认清了问题和挑战之后,我们完全可能应对好挑战,在应对挑战中不断前行。

随着持续三十多年高速增长阶段的结束,随着中国转型发展阶段的到来,中国经济面临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与挑战。 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将带来挑战。 首先,中国经济增速下滑是一个事实和趋势。2012年二季度GDP增速已降到了7.6%。这不是暂时现象,而是反映了一种趋势。 根据国研中心的研究,“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很可能下降到7-8%左右,到2020年前后中国经济总量可能接近美国,开始进入到“高收入国家”门槛。据国际经验,到这个阶段后,即2020-2030年期间,经济增速会进一步下降到5-6%左右。 到2030年中国有可能提前20年实现小平同志说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其后经济增速会进一步下降到2-4%左右。总之,过去三十多年来持续保持10%左右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当然也不排除个别年份达到10%以上。 其次,为什么中国经济增速会逐步下滑?

一是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了。潜在经济增长率是各种资源环境和生产要素能够支持的最优增长率。过去由于资源环境约束不是太大,加上制度变革释放的生产率较多,故可以保持那么长时间的高速增长。但现在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制度变革释放生产率的空间也相对缩小了,因此潜在经济增长率也下降了。 二是经济开始进入到大调整时期。要进行持续若干年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种调整需要在比较合理的增速下进行。因此从经济调整来看,经济增速也存在下降的需要。实际上“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增速目标只是7%左右,2012年确定的增速目标只有7.5%。 三是外需下降了。外需不仅是短期下降,而且很可能是中长期下降。由于美国等也在反思国际金融危机,反思其过去以“高消费、超前消费、负债消费”为特征的发展模式。反思的结果是他们今后不再搞这么多的高消费、超前消费和负债消费了。这意味着即便是国际经济危机结束,有一部分中国产品的外需永久地消失了。

中国与周边国家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景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报告

中国与周边国家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景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报告 课程:国际贸易 专业:国际工商管理 年级:14级 姓名:江新周 学号:1469001005 时间:2016年12月21日

中国与周边国家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景及其对中国经 济发展的影响分析报告 一、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中国融入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的程度和广度明显增强,中国沿边地区与毗邻周边国家的对外经贸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沿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明显。因此,对于本选题的研究,将进一步明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景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正文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 国内学者大多通过比较分析,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或形式 进行概括总结,诸如欧盟、东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日本的雁行模式、美国的亚太扇形模式等。 (1)张纪康从动态的角度来理解和解释区域一体化形成中相应的实质基础及其形式,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各种实现形式归结为四种一是市场导向和政策导向相结合的一体化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二是市 场导向型的一体化,分为欧盟和没有正式协议的市场导向型一体化,如东亚地区各国三是政策导向型一体化分为东盟自由贸易协定、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双边一体化协议如墨西哥、智利,并在对比分析中进行了条总结。文章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出发,探讨和分祈了发达国家和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新形式,即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认为自由贸易区是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提出南二匕型自由贸易区是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方向。 (2)汤碧从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的动力机制入手,将区域经济一体化分为制度导向一体化和市场导向一体化是从对外联系程度看,又可分为封闭型一体化和开放型一体化。现实中,欧盟是制度导向和封闭一体化的典型而则体现为市场导向和开放一体化。 (二)、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分析 (1)上海经济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可行性 上海合作组织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最终的形式将是建立在区域性自由贸易区基础上的上海合作组织统一经济空间。上合组织促进新疆与中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理论中,认为推进中国新疆与中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应该成为国家和自治区的重要战略选择。但龚新蜀,刘庆岩从上合组织框架下经济合作制约因素及原因分析入手,认为由于各成员国之间缺乏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贸易依存度不高并且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了相互投资,导致各成员国的经济合作具有一定难度。应通过加强机制化建设,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以局部带动整体,加强经贸合作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增强经济实力拓展新的合作领域,促进投资多元化发展等四种途径来推进上合组织的经济合作。 (2)中国一一东盟自由贸易区 陈裴对东盟区域贸易合作的贸易效应进行了事后研究,研究结果是东盟区域贸易合作在扩大区域贸易合作方面作用有限。邱丹阳,运

中国区域经济的布局问题

内容摘要:中国的经济地理特征和目前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是决定区域经济格局的基本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已经从产业非均衡,转变为区域非均衡模式。由于人口流动因素的存在,区域不平衡格局还会进一步扩大。正确的战略选择,不是逆自然趋势而动,而是在淡水丰富的东部地区按照都市圈(带)的设想来推进城市化。因此,中央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上负有重要的协调、规划和组织实施的责任。 关键词:经济地理非均衡人口流动城市化 研究区域经济布局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中国经济地理的整体特征,以及不同区域之间的关系。其次要明确中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该阶段所具有的产业发展特点。第三是找出经济发展与各个地区经济地理优势之间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防止短期利益行为导致国家整体发展上的长期失衡。而要做到这一点,只靠地方政府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中央政府必须承担起规划、协调和组织实施的责任。 一、中国经济地理的总体特征 中国的面积与美国或欧洲差不多大,但可耕地面积只有人家的一半。其原因是中国拥有世界上的“第三极”——青藏高原。它决定了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一江春水向东流”;它将东亚季风的作用限制于中国东部地区,导致了夏季雨热集中,年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其北侧(河西走廊)则形成了常年的西风带,使得西北地区的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并造就了其东侧的黄土高原。工业化以来,尽管人类拥有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却改变不了这样一个事实:淡水资源的多少,依然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和产业发展规模的决定因素。 中国古老的农业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但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经济中心逐渐向南迁移。其根本原因,是北方的降水量限制了该地区的农作物产量,从而限制了北部中国的人口规模。青藏高原和西部地区严酷的自然环境,则将该地区少数民族的人口,长期限制在极低的数量级上。明清以后,由于美洲高产作物(玉米、薯类)的引入,中国东部的人口迅速增加,很快超过了国土的承载力。辽宁曾经是一个森林密集,水草丰富的地区。清朝开禁以后,大量中原移民流入东北,至今不过一百多年。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现代产业的发展,目前辽宁已经是河川断流,风沙遍地,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十分困难。 本文之所以一开始要扯这么远,是因为历史上我们许多搞规划的同志无视以上这些基本常识。以至于一搞三线建设,就敢在缺煤少矿、氧气稀薄的西宁搞什么“五七”钢厂;一说开发西部,就踌躇满志地要把新疆变成中国的加里福尼亚;一提南水北调,就想引雅鲁藏布江之水把河西走廊变成鱼米之乡。在大量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即使违反经济地理常识,很多建设规划短期内都能够“大见成效”,但长远代价却留给了子孙后代。由于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们已经没有多少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供挥霍了。 二、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 经过传统计划体制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两个阶段的持续努力,中国经济目前已经越过了罗斯托所说的工业化“起飞”阶段,进入了所谓“向成熟推进”的发展阶段。如果国际上和平与发展的总趋势不发生逆转,国内改革开放的政策得以继续保持,这一发展阶段将至少持续到本世纪的中叶。在这5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农业产值将下降到gdp的10%左右,农村人口将下降到全部人口的1/3左右。由于出口依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制造业的产值不会明显低于服务业的产值,并且继续扮演着着经济增长领头羊的角色。新增就业的产业分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 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 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 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所谓落后地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下层次的地区。它包括以下含义:① 落后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地域概念。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收入分配差距亟待缩小 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差距拉大问题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也是我们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突出问题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发展与差距将更加突出,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 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必须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促进产业升级的基础和前提。但在我国目前工业和服务业的很多产业部门中,低附加值产业仍占很大比重,而部分高附加值产业如信息产业,虽然产值和数量增长很快,但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导致大部分产品和服务的高额利润被外国公司赚取。日本和韩国当年在引进国外技术时用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资金分别是引进资金的5倍和8 倍,而我国仅为7%,致使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有研究表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全世界49 个主要国家中位居第28 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而发达国家低于30%,美国和日本则在5%以下。这种状况如不尽快改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将被长期固化在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层次。而要改变这种现状,加快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则是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其中,企业首先应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科学发展应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健全国家创新体系开始。因此,在“十二五”时期,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三、经济结构不合理:战略性调整必须抓紧推进 国际新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重组的趋势,进行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的结构调整。要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逐步使新兴战略性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重点支持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新医药、生物育种、节能环保、电动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努力占领国际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要抓紧研究提出培育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抓紧落实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战略高度上全面调整供需、产业、城乡、区域和所有制结构,形成能够支撑今后中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战略结构。 四、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势在必行 由此可见,中国经济不转变发展方式,资源将难以支撑;不转变发展方式,环境将难以承受;不转变发展方式,国际竞争力将难以提升。中国正面临日益紧张的资源环境压力及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竞争的压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势在必行。所以,必须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也是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的巨大努力。 五、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构建和谐社会任重道远 要继续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花大气力增加就业岗位;要加快发展经济促进就业;要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就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发挥劳动者、市场、政府促进就业的合力;要加强和改善就业公共服务;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到2020 年,实现“覆盖城

《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18)》

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 (2018)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 2018年6月22日

目 录 内容摘要 (1) 第一部分 区域经济金融运行概况 (3) 一、区域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3) 二、区域金融运行总体情况 (5) 第二部分 各区域板块经济金融运行 (8) 一、东部地区经济金融运行 (8) 二、中部地区经济金融运行 (10) 三、西部地区经济金融运行 (12) 四、东北地区经济金融运行 (14) 五、主要经济圈与城市群发展 (16) 六、区域金融改革创新与对外开放情况 (17) 第三部分 区域经济与金融展望 (19) 附录 专题 (21) 专题1 各地区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情况研究 (21) 专题2 房地产市场分析 (26) 专题3 地方法人银行机构流动性管理情况分析 (29) 专题4 消费金融发展研究 (32) 专题5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 助推脱贫攻坚 (36) 表 表1 2017年各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和增长率 (4) 表2 2017年各地区进口总额比重和增长率 (4) 表3 2017年各地区出口总额比重和增长率 (4) 表4 2017年各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占比情况 (5) 表5 2017年各地区人民币贷款发生额占比利率区间分布 (6) 表6 2017年各地区地方法人银行机构部分运营指标 (7) 表7 2016~2017年东部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概况 (9) 表8 2016~2017年中部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概况 (11) 表9 2016~2017年西部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概况 (13) 表10 2016~2017年东北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概况 (15) 表11 2017年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 (16) 表12 2017年三大经济圈主要经济指标 (16) 表13 2017年各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比重和增长率 (26) 表14 2016~2017年各地区住房抵押贷款价值比 (28) 表15 2017年各地区房地产贷款比重和增长率 (28)

中国具体区域的划分

具体行政区划单位 华北 北京市,简称京,面积约1.7万平方千米,人口1262万人。共有16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4个市辖区、2个县),322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40个街道、144个镇、33个乡、5个民族乡)。市政府驻东城区正义路2号,邮编100001。行政区划代码110000。 天津市,简称津,面积约1.2万平方千米,人口990万人。共有16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3个市辖区、3个县),244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10个街道、123个镇、10个乡、1个民族乡)。市政府驻和平区大沽路167号,邮编300040。行政区划代码120000。 河北省,别称冀,面积约19万平方千米,人口7298万人。共有11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1个地级市),172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36个市辖区、22个县级市、108个县、6个自治县),2233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个区公所、273个街道、1013个镇、894个乡、52个民族乡)。省会石家庄市,省政府驻维明街10号,邮编050052。行政区划代码130000。 山西省,别称晋,面积约16万平方千米,人口3474万人。共有11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1个地级市),119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23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85个县),1397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201个街道、564个镇、632个乡)。省会太原市,省政府驻府东街101号,邮编030072。行政区划代码140000。 内蒙古自治区,简称蒙,面积约118万平方千米,人口2470万人。共有12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9个地级市、3个盟),101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21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17个县、49个旗、3个自治旗),909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240个街道、477个镇、68个乡、17个民族乡、106个苏木、1个民族苏木)。首府呼和浩特市,自治区政府驻新华大街63号,邮编010055。行政区划代码150000。 东北 辽宁省,简称辽,面积约15万平方千米,人口4252万人。共有14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4个地级市),100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56个市辖区、17个县级市、19个县、8个自治县),15087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611个街道、6071个镇、221个乡、69个民族乡)。省会沈阳市,省政府驻皇姑区北陵大街45号,邮编110032。行政区划代码210000。 吉林省,简称吉,面积约19万平方千米,人口2724万人。共有9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8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60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20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17个县、3个自治县),898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280个街道、428个镇、162个乡、28个民族乡)。省会长春市,省政府驻新发路329号,邮编130051。行政区划代码220000。 黑龙江省,简称黑,面积约46万平方千米,人口3843万人。共有13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2个地级市、1个地区),128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64个市辖区、18个县级市、45个县、1个自治县),1278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383个街道、478个镇、276个乡、58个民族乡)。省会哈尔滨市,省政府驻南岗区中山路202号,邮编150001。行政区划代码230000。 华东

新中国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探索

新中国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探索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分布格局 内容摘要: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的演化:“点状”分布格局—沿海“带状”分布格局—“弓”状分布格局—“井”状分布格局—“棋盘”状分布格局。中国的区域发展模式的演进是中央政府政策、各地区位优势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催化的结果。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概况 (一)点状分布格局 从“一五计划”到“三线建设”期间,中国的发展重点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数个大城市,如东北地区的沈阳、长春、哈尔滨,中部地区的唐山、太原、洛阳、武汉,西部地区的兰州、西安等大中城市。这段时期,中央政府主要从行政化的角度去考察中国工业化布局,使中国区域发展格局呈现出若干个大城市异常发达,而其他非“一五计划”支持的地区异常贫困的区域发展局面。此时的中国区域发展格局呈现出典型的非均匀的点状分布状态。 从“三线建设”到改革开放,中国的区域发展格局依然没有摆脱非均匀的点状发展格局,但点状的区位却有了变化:通过三线建设使整个西南地区成为中国重工业集中地之一,重庆、成都等西南部城市成为国家发展的重点。 总之,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发展重点集中在一些重工业城市,中国的区域发展格局是典型的点状分布图。 (二)带状分布格局 改革开放后,中央政府的区域发展政策逐步从政治导向转为经济效益导向,发展的重点也逐渐从内地转向沿海。这一时期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利用中央所出台的一系列的政策优势和所处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使东部沿海地区成为中国最活跃的经济地带。从北到南依次出现大连、青岛、烟台、连云港、上海、宁波、温州、厦门、深圳、珠洲等沿海经济发达城市,这些大城市连结起来像一条玉带镶嵌在东部沿海,成为中国最为活跃、经济实力最强的发展区域。 (三)弓状分布格局 1985年,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四市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下率先成立了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农经081 ) 摘要:“统筹区域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要求之一。当前,我国正在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在此发展进程中,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区域发展特色。怎样正视我国东南西北地区的差距和发展潜力,是统筹区域发展的前提之一。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概述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的需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应的是:启动经济高速发展的车轮,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进一步加速经济发展,实行全局较均衡但局部不均衡的发展战略;保持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实行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需要。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需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精髓就是从“先富到后富再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的发展。”在视察南方讲话中,小平同志又一次强调了这个问题,他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同时,他又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其实质是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允许而不是限制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而其最终目的则是实现共同富裕。中央对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关系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进一步提出,“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发展和协调发展。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实现现代化。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企业”,要“从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在“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党中央下决心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这将使我国地区经济结构发生重要变化,与此相适应,将逐步形成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并为最终实现全国的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国情 2.1 我国是个大国,经济区域众多,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有差异。

目前中国经济存在四方面困难

目前中国经济存在四方面困难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表示: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的出口,导致出口受阻、出口下降,进出口下降导致工业生产下降,工业由于支撑整个经济的大块,所以整个经济增速就往下降。这些都降,导致财政收入等等指标也往下降。如果我们把从去年到现在中国经济的困难做一个梳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到现在,中国经济的困难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外部需求急剧下降。我刚才讲了去年,你看今年,我给各位汇报,今年进出口,三季度比二季度好,二季度比一季度好,环比我们是在逐月逐步回升,特别是7、8、9三个月,每个月出口都是超过1000亿美元,但是再来看同比,就同比来说,1到9月份,前三季度中国进出口总额还是-20.9%,你看这个数据有什么意义呢? 1、我们要看到我们的对外贸易、出口和进口都在回升,趋势是向好的趋势。 2、就同比来说,我们应当看到,还是处在外部需求持续萎缩的局面,现在世界经济复苏当中,我们看美国经济、欧洲经济,在复苏当中都有一些值得我们高兴的迹象。但是总的来分析,世界经济的复苏还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这种状况,我的观点是,我们现在和明年,一定要把中国经济增长根本点放到扩内需上面,我们千万不能把中国经济增长,把希望寄托在世界经济更早、更快复苏上面,我现在和一些企业家接触,有的同志有这种想法,世界经济现在有见好的迹象。大家希望世界经济能够很快复苏,还能恢复到过去大出大进的状况,我觉得不现实,当然我们现在是希望、渴望、祝福世界经济赶快复苏,但实际上看,肯定是缓慢曲折过程,所以我们还是要把中国经济增长根本点放到扩内需上面,外部需求萎缩的局面还在持续,影响仍然还再继续。 106届广交会成交显示,不仅家用电器、五金工具、服装纺织等各类商品成交普遍回升,海外采购商的捧场力度也在大大回升,境外采购商到会人数比今年春交会增长13.7%,比去年秋交会增长7.8%。.第106届广交会出口成交额比今年春交会增加42.4亿美元,增幅为16.2%,但比去年秋交会减少10.8亿美元,降幅为3.4%。2008年秋交会是在当年的10月15日召开,其时金融海啸已经爆发,对外贸的影响已经显现。因此,本届广交会成交情况与2007年秋交会对比更具参考价值。相比2007年秋交会,本届广交会成交额下滑约20%,也就是说,本届广交会上订单增长的“小行情”仍属“恢复性回暖”。 中国外贸依存度高达60%至70%。外需疲弱的压力一直是中国经济复苏的主要障碍。7月10日海关总署公布统计数字,上半年连月来的进口降幅有所收窄,而出口下降21.8%的跌幅却为多年来少见。 中国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的经济模式显然不能持续,美国高消费和低储蓄的经济结构也被迫转向。金融危机撼动了原有的世界经济构架,各大经济体都在努力寻求新的复苏路径,中美达成的共识无疑对这一探索具有积极意义。 “美国要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例如新能源,或者是生物医药,关键取决于美国是否能主动启动结构性调整,是否会主动提高居民储蓄率,是否会改变经常项目赤字的格局。”张明说。 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把新能源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希望通过开发新能源,带动美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 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普罗迪同样表示,新能源是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路径之一,可以视作未来新的经济引擎,但他也坦言,“这取决于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步伐”。 对于美国的经济结构调整,王小广认为这会对我国造成压力。“危机就是调整的时机,无论采用何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