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习题库

第一章 导 论

一、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采用总量分析方法,研究国民经济总体的运行及其规律的学科。

总量分析:总量分析则是分析这些总量(国民收入、就业水平、价格水平、经济增长率和国际收支状况)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揭示经济整体的运行状况及其规律,提出应该采取的对策措施。

非均衡分析:所谓非均衡分析是指凯恩斯《通论》出版后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理论,非均衡是与均衡相对而言的,它是采用动态分析方法所研究的是实现某个均衡的过程以及均衡变动的过程,而在这些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正是一个个连续的非均衡状态。

凯恩斯革命:凯恩斯1936年出版的《通论》掀起了经济学的一场革命。在《通论》中,凯恩斯采用总量分析方法,提出了著名的“有效需求创造供给”的“凯恩斯定律”,认为,市场机制的作用是有缺陷的,它难以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因此,必须扩大政府的作用,通过加强政府的干预来使经济实现充分就业水平上的均衡发展。

二、简答题

1.宏观经济学有什么特点?

答案要点:(1)以国民经济整体为研究对象,(2)采取总量分析方法,(3)以市场机制有缺陷、政府可以弥补其不足为前提条件,(4)要解决的是资源的利用问题,(5)中心内容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2.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哪些问题?

答案要点: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总体为研究对象,它就必然要研究衡量国民经济总体活动的总量指标及其变动情况,如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国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充分就业、通货膨胀、国际收支、利率与汇率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来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等。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可以概括为四个组成部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问题(失业、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经济周期、经济增长)分析和宏观经济政策。

3.现代宏观经济学是如何产生与演变的?

答案要点: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从17世纪中叶到1936年凯恩斯的《通论》发表以前)、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从凯恩斯的《通论》发表以后到20世纪70年代)和宏观经济学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后)三个阶段。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通论》被认为是现代宏观经济学诞生的标志,凯恩斯本人也被认为是宏观经济学之父。凯恩斯《通论》的出版掀起了一场“凯恩斯革命”,“凯恩斯革命”主要体现在经济理论上的“革命”、经济政策上的“革命”和分析方法上的“革命”三个方面。从1936年到20世纪70年代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一直占统治地位,但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对20世纪70年代西方世界出现的“滞胀”问题无能为力,促使非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发展。非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流派林立,但影响最大的是理性预期学派和货币主义学派。

第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一、名词解释

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个季度或一年), 在本国或地区领土上生产的各种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国内生产总值是个“地域”概念。

GNP:即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按国民原则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国民生产总值是个“国民”概念。

NDP:即国内生产净值,是指一国新创造的价值,即净增加值。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GDP)-折旧。

NI:即狭义的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用于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各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与企业家才能)所获得报酬(收入)的总和。

PI:即个人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从各种来源所得到的收入的总和。它包括劳动收入、企业主收入、租金收入、利息和股息收入、政府转移支付和企业转移支付等。

PDI:即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所有的个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得到的收入总和减去个人或家庭纳税部分,即实际得到的由个人自由使用的收入。

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核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核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紧缩指数:又称GDP平减指数,是指没有扣除物价变动的GDP增长率与剔除物价变动的GDP增长率之差,即名义GDP与实际GDP的差。

二、选择题

(1) B (2)C (3)A (4)B (5)B (6)A (7)D

三、简答题

(1)中间产品有②、⑤、⑦;最终产品有①、③、④、⑥

(2)没有,因为GDP口径统计最终产品的产值,而不直接统计中间产品的产值,是为了避免重复计算。

(3)不属于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活动,因为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活动主要是指增加或更换固定资产的活动。

(4)因为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把收入从一个人或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交换发生。

(5)因为间接税虽然由出售产品的厂商交纳,但它是作为产品价格的一个构成部分由购买者负担的。间接税虽然不形成要素所有者收入,而是政府收入,但毕竟是购买东西的家庭或厂

商的支出,所以,为了使支出法核算的GDP和收入法核算的GDP相一致。必须把间接税加到收入里边计入GDP。

(6)GDP指标缺陷或不足主要有:漏掉了非市场交易的部分(如地下交易)、无法反映GDP取得的代价和成本(如污染程度)、无法反映人们从中获得的福利状况(如赌博贩毒)。

(7)因为从核算上看,无论是产品和劳务产量的变动,还是产品和劳务价格的变动都将引起GDP的变动。为了弄清楚GDP的变动究竟是由产量变动还是由价格变动引起的,所以需要区分名义GDP和实际GDP。

(8)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不同,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核算产出时确定空间范围的原则不同。国民生产总值是按“国民原则”核算的,它以“常住居民”为统计标准,凡是本国居民生产的,不管生产是在哪里进行,都计入国民生产总值。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年内在本国领土上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它是按“国土原则”作为统计标准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可用下面的等式表示: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本国公民投在国外的资本和劳务所创造的收入-外国公民投在本国的资本和劳务所创造的收入。

四、计算题

(1)折旧=总投资-净投资=1150-292=858, NDP=GDP-折旧=8800-858=7942;

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所以,净出口=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8800-5800-1150-1500=350;政府财政盈余=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的收入-政府购买,所以,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的收入=政府财政盈余+政府购买=44+1500=1544,个人可支配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的收入(因为政府的收入增加了,居民的收入救减少了),个人可支配收入=8800-1544=7256;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7256-5800=1456。

(2)以2002年为基年:

2002年的名义GDP=100*1.0=100,实际GDP=100*1.0=100,

GDP平减指数=(100÷100)×100=100

2003年的名义GDP=200*1.5=300,实际GDP=200*1.0=200,

GDP平减指数=(300÷200)×100=150

2004年的名义GDP=220*2.0=440,实际GDP=220*1.0=220,

GDP平减指数=(440÷220)×100=200;

2003年、2004年同上年相比,名义GDP变动的百分比为:

2003年名义GDP÷2002年名义GDP*100%=300÷100*100%=300%

2004年名义GDP÷2002年名义GDP*100%=440÷100*100%=440%

2003年、2004年同上年相比,实际GDP变动的百分比为:

2003年实际GDP÷2002年实际GDP*100%=150÷100*100%=150%

2004年实际GDP÷2002年实际GDP*100%=220÷100*100%=220%

第三章 消费与储蓄理论

一、名词解释

消费:

在宏观经济学中,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需要而花费在最终消费品和劳务上的总支出。国家统计局对最终消费的定义是:常住户在一定时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边际消费倾向的公式是: 或 。

储蓄: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居民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部分,或个人可支配收入中扣除最终消费后的余额。

边际消费倾向:指收入增量中用于增加消费支出的比例,或者增加1个单位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

平均消费倾向:指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或单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平均消费倾向的公式为 。

边际储蓄倾向:指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例,或者每增加1个单位可支配收入中用于储蓄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

平均储蓄倾向:指储蓄额与收入的比值,或单位收入中用于储蓄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



棘轮效应:指从时间序列的角度来看,消费水平随收入的增加而提高,但不易随收入的减少而降低的消费行为或者是指消费行为的不可逆性。

示范效应:又称“攀比效应”,是从横截面的角度来看,消费者的消费受周围的人的消费水平的影响。杜森贝利认为,一个家庭的消费水平部分地取决于他的收入与其邻居或相同社会阶层家庭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消费者不会偏离同一社会阶层的平均消费支出水平太远。

持久收入:指消费者可以预计他一生可得到的收入的期望值。比如,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收入比一个只受过高中教育的人的收入高,则其较高的收入来自于持久收入。

暂时收入:暂时收入是意料之外的收入,比如,农民由气候原因丰收或歉收而增加或减少的收入。

二、选择题

(1)A (2)A (3) D (4) A (5)A (6)C

三、简答题

1.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各因素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如何?试结合现实加以说明。

答案要点:影响消费的因素主要有:(1)收入水平。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的最主要因素。收入水平对消费的影响可分为当前收入和预期收入两部分。从当前收入来看,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从预期收入来看,一般来说,如果消费者预期收入增加,其后顾之忧少,则消费者会增加当前的消费,从而消费支出会增加;反之,如果消费者对未来的收入预期不乐观,即使当前的收入不错,他们会增加储蓄以备不测,因而当前的消费支出会减少。

(2)物价水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越高,消费者为了保持生活水平不变,货币支出越多;反之,物价水平越低,消费者的货币支出越少。如果物价涨幅大于货币收入涨幅

,消费者的实际收入下降,消费支出会减少;如果物价涨幅小于货币收入涨幅,消费者的实际收入上升,消费支出会增加。

(3)家庭财产。一般来说,拥有较多财产的家庭,其消费档次较高,从而消费支出较高。这被称为财富效应。当出现收入暂时下降时,由于过去积累的财产较少,其消费支出会出现大幅度下降。

(4)利率水平。当利率提高,消费者当前消费的机会成本增大,即增加储蓄更有利,于是,消费者会减少当前的消费。

(5)消费信贷。消费信贷有利于增加消费。

(6)收入分配状况。一个国家收入分配越平均,消费支出水平越高。

(7)消费者年龄构成。在年龄结构中,老年人的比重较高时,消费水平较低;而少年儿童比重较高时,消费水平较高。

(8)传统的消费模式。不同的消费模式,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习惯、消费动机不同。比如日本人的消费模式和美国人的消费模式有很大的差别,日本人储蓄率比较高,而美国人的储蓄率很低。

2.试述相对收入假说中的“棘轮效应”,并分析它对消费者的影响。

答案要点:棘轮效应(Ratchet wheel effect )是指从时间序列的角度来看,消费水平随收入的增加而提高,但不易随收入的减少而降低的消费行为或者是指消费行为的不可逆性。

按照人们的消费习惯,增加消费容易,减少消费难。也就是说,过去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水平会影响现在的消费,收入水平提高,消费支出增加,从而使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但一向过惯高消费水平生活的人,如果收入水平降低,消费者不会马上改变消费习惯而降低消费水平,而是继续维持高消费水平。这样,在短期中,家庭的消费水平随着当前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但收入下降,家庭仍然企图维持较高收入时的消费水平,使得消费水平的降低相当有限,从而形成了不同于长期消费函数的短期消费函数。

3.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都是大于0而小于1?

答案要点:不能,因为,边际消费倾向是大于0而小于1,但平均消费倾向可以小于1,也可以大于1。

4.预期收入变化和当年收入变化对消费的影响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案要点:预期收入变化和当年收入变化对消费的影响不同。按照持久收入假说,消费主要取决于持久收入(按照弗里德曼的解释,持久收入实际上是平均收入),而不是当前收入。弗里德曼认为,家庭现期的收入由持久收入Yp和暂时收入Yt组成,家庭消费也由持久消费Cp和暂时消费Ct组成,暂时消费与暂时收入无关,暂时消费与持久收入无关,暂时收入也与持久消费无关,而持久消费与持久收入之间存在

着固定的比例关系,即 。

第四章 投资与货币理论

一、名词解释

投资:投资是指新资本的形成,即社会资产的增加,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存货的增加和新住宅的建造。

投资边际效率:是指当市场利率下降时,投资成本(利息)降低,如果每个企业都增加投资,则使整个社会的投资额增加,从而使资本品的价格上涨,在预期收益不变的条件下,投资收益率必然下降,这下降以后的投资收益率即为投资边际效率。

资本边际效率:由凯恩斯首先提出的。它是指使一项资本物品在使用期内各年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的贴现率。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资本的边际效率与资本品价格(重置成本)成反向变动关系,即资本品投资越多,资本边际效率越小,这实际上是凯恩斯的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通常又翻译为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流动偏好规律:人们对货币使用上的灵活性有一种偏好性,宁肯牺牲利息收入,也要把不生息的货币保存在手中。

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会认为利率不可能再下降或有价证券的价格不可能再上升,于是会把全部的证券卖出,换回货币。此时,不论手头有多少货币,人们都不愿去购买有价证券,而是作为储藏手段保留在身边,这种现象被称为“流动偏好陷阱”或“凯恩斯陷阱”

交易动机:又称交易需求(Transaction Demand),是指企业和个人出于正常交易的需要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

预防性动机:又称谨慎动机(Precautionary Motive),是指为应付意外事故或紧急情况的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愿望。

投机动机:是指企业或个人出于购买有价证券的投机利益而手中持有货币的愿望。

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是指流通中的通货和银行体系的准备金之和。

法定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常以法令形式规定商业银行提取准备金的比率,这一比率称为法定准备金率。

货币创造乘数:指货币供给量M与基础货币H的比率。它是反映基础货币每变动1个单位,货币供应量变动多少单位的指标。如果用 表示货币创造乘数,则货币创造乘数的公式可以写成



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宁肯牺牲利息收入而将不能生息的、流动性最强的货币保存在身边的心理倾向。

货币供给: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

二、选择题

(1)A (2) C (3)D (4)C (5)C

三、简答题

1.影响投资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要点:影响投资的因素很多,但决定投资的主要因素有实际利率、预期收益率、不确定性、股票价格等。

(1)实际利率。投资量与利率之间呈反向变动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利息率越高,表明新投资所花费的成本越大,利润空间越小,因而投资量会越小。

(2)预期利润率。投资的预期利润率越高,越有利于投资,投资量就会越大,换句话说,投资量与预期利润率成同方向变动关系。

(3)未来不确定性。不确定性越大,投资风险越高,投资意愿越小,投资水平越低;反之,不确定性越小,投资风险越低,投资意愿越大,投资水平越高。

(4)托宾“q”说。托宾的“q”说实际上是说股票的价格上涨,投资会增加。

2.影响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要点: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有:货币的供给量由基础货币量、法定准备率、超额准备率以及公众留存现金的意愿与倾向共同决定的。货币供给量 ,基础货币越大,货币供给量越多。法定准备率和超额准备率越高,货币创造乘数越小,因而货币供给量越少,越高。公众留存现金越多,基础货币量越大(基础货币=先进+活期存款)。

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主要有:(1)收入水平。收入水平与货币需求之间呈同方向变动关系,即收入水平越高,对货币的需求越大。

(2)物价水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需求量与物价水平成正比,即物价水平越高,对货币的需求量越大。

(3)利率水平

利率水平与货币的需求量成反向变动关系。利率水平越高,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越高,因而人们不愿意大量持有货币。

(4)信用制度。一个信用制度比较完善的社会,信用工具多样,人们可以比较容易得到贷款和现金,或者通过信用工具来支付,尤其是当前大力推行电子化货币的条件下,居民手持有现金的数量会减少。

(5)货币流通速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需求量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即货币的流通速度越快,对货币的需求量越少。

(6)品供给总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需求量与整个社会商品的供给总量成正比,即商品可供量越大,商品流通对货币的需求就越多。

(7)偏好与预期。有些人偏好手持货币,因而增加了货币需求,而另一些人则偏好其他金融资产,因而减少了货币需求。当人们预期物价下降,则会增加货币需求。

此外,宏观经济政策、货币制度的变动以及居民的消费倾向等也会影响货币需求。

3.什么是货币需求?货币需求有哪些动机?

答案要点: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宁肯牺牲利息收入而将不能生息的、流动性最强的货币保存在身边的心理倾向。

货币需求包括:(1)交易动机。交易动机(Transaction motiv

e)又称交易需求(Transaction demand)是指企业和个人出于正常交易的需要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2)预防性动机。预防性动机(Preventive motive),又称谨慎动机(Precautionary motive),是指为应付意外事故或紧急情况的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愿望。(3)投机动机。投机动机(Speculative motive)是指企业或个人出于购买有价证券的投机利益而手中持有货币的愿望。

4.如何理解“流动偏好陷阱”?

答案要点:当利率很低时,投机性货币需求走向另一种极端,即L2→∞,因为,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会认为利率不可能再下降或有价证券的价格不可能再上升,于是会把全部的证券卖出,换回货币(这符合购买者购买有价证券的低进高出的投机规则)。此时,不论手头有多少货币,人们都不愿去购买有价证券,而是作为储藏手段保留在身边,这种现象被称为“流动偏好陷阱”或“凯恩斯陷阱”(Liquidity trap)。

四、计算题

1.假如货币的交易与预防性需求L1=0.2Y,货币投机性需求L2=2000-500r。求:

①货币总需求函数;

②当利率r =6,收入Y=10000亿元时,货币需求量是多少?

③假如货币供给量Ms=2500亿元,国民收入Y=6000亿元时,可满足投机性需求的货币是多少?

④当国民收入Y=10000亿元,货币供给量Ms=2500亿元,货币市场的均衡利率是多少?

解:①L=L1+L2=0.2Y+2000-500r=2000+0.2Y-500r

②L=2000+0.2×10000-500×6=1000亿元

③Ms=L= L1+L2=0.2Y+ L2

L2= Ms-0.2Y =2500-0.2×6000=1300亿元

④Ms=L= L1+L2

2000+0.2Y-500r=2500

r=(2000-2500+0.2×10000)/500=3

2.假定法定准备率rd=0.1,提取的现金占新增存款的比例rc=0.4,那么,货币创造乘数是多少?若增加基础货币1500亿元,货币供给将增加多少?

解:



增加的货币供给量为:M=k×H=2.8×1500=4200亿元

第五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一、简释下列概念

均衡国民收入,也叫均衡产出,是指和总需求相等时的产出,或者说是总需求和总供给相等时的国民收入。

投资乘数是国民收入变化的增加量与引起这种增加量的投资增加量之间的比率。如果用 表示投资乘数, 表示投资增加量, 表示国民收入增加量,则投资乘数的计算公式为: 。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量的比率。以 表示政府购买支出变动量, 表示收入变动量,则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为: 。

税收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量的比率,反映每增加1单位的税收会导致国民收入减少多少。以kt表示税收乘数,△t表示税收变动额,则税收乘数可以写成 。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指国民收入变动量与政府转移支付变

动量的比率。用ktr表示政府转移支付乘数,△tr表示政府转移支付变动量,则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可以表示为: 。

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购买支出和税收同时以一个相同的数额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额与政府购买支出变动额(或税收变动额)的比率。以△g、△t分别表示政府购买支出和税收变动额,且△g=△t,平衡预算乘数kb可以表示为:

对外贸易乘数。是指由出口变化所带来的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出口变动量的比率。用kx表示对外贸易乘数,则对外贸易乘数可以表示为 。

以上有关乘数的概念,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中是有所区别的。

二、选择题

1.C 2.C 3.D 4.C 5.D 6.D 7.D 8.B 9.B 10. B 11.B 12.B

三、简答题

1.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是否计划存货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然为零?

450

0 y0 y(亿美元)

图 总需求曲线和450线相交决定均衡国民收入



E0

c+i



c+i



IU>0

IU<0

a0

c

i

答:当计划投资等于储蓄时产品市场达到均衡,产量正好等于销量,这正是企业愿意保持的产量水平,企业生产稳定下来,此时计划投资不是零,而非计划投资则必然等于等于零。用收入支出分析法来说明。

假设投资函数 ,总需求AD=c+i,如图1 所示。

在图中,c线为没有计划投资的需求线。总需求线AD=c+i与c线之间的纵向距离为i。图中的450线表示收入恒等式。450线与c线之差称为实际投资,从图中显然可以看出,只有在E0点实际投资等于计划投资,这时经济处于均衡状态。而计划存货投资是计划投资的一部分,一般不为零。除E0点以外,实际投资与计划投资不等,存在非计划存货投资IU,如图5.6所示;而在E0点,产出等于需求,非计划存货投资为零。

2.为什么说 是简单收入决定模型中的基本均衡条件?应当怎样看待这一均衡条件?

答:均衡国民收入是指与总需求(或总支出)相等的产出,即 。又因为生产创造的产出(或收入)等于计划消费加计划储蓄,即 (这里,y、c、s都是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实际收入、实际消费和实际储蓄),因此有 ,等式的两边消去c,则得:



这就是简单国民收入均衡的基本条件,反映的是投资等于储蓄,即经济要达到均衡时计划投资必须等于计划储蓄。

3.简述乘数原理及乘数发挥作用的前提?

答: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中引入边际消费倾向概念,系统阐述了投资乘数原理。经济生活中一定规模的投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对就业和国民收入产生积极的影响,有效地促进生产和消费的扩大,这就是国民收入乘数理论的雏

形。国民收入乘数原理是凯恩斯需求管理的主要支柱之一。

乘数是指自发总需求(如自发性投资、自发性消费、政府支出的变动、税收的变动、净出口的变动等)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自发总需求的变化量之间的比率。如,投资只增加10亿美元,均衡国民收入却增加了50亿美元,增加的国民收入是增加的投资的5倍。这个倍数5就是投资乘数。如果用 表示投资乘数, 表示投资增加量, 表示国民收入增加量,则投资乘数的计算公式为: 。于是有当投资变化 时,通过乘数使得国民收入变为 。

应该承认,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确实存在着乘数原理所反映的这种连锁反应,国民收入的增加大于最初自发性投资的增加,但乘数发生作用是需要有一定条件的。这就是说,只有在社会上各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时,总需求的增加才会使各种资源得到利用,产生乘数作用。如果社会上各种资源已经得到充分利用,或者某些关键部门(如能源、原材料或交通)存在着制约其他资源利用的“瓶颈状态”,乘数也无法发挥作用。此外,乘数的作用是双重的,即当自发性投资增加时,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增加大于最初投资的增加量;当自发性投资减少时,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减少也会大于最初自发性投资减少。所以,经济学家形象地把乘数称为一把“双刃的剑”。

4.在低于充分就业经济中,为什么均衡收入水平随着总需求的变动而变动?在收入的变动过程中,一般价格水平为什么常常保持不变?

答:按照凯恩斯的总需求分析理论,在非充分就业之前,均衡国民收入取决于总需求(或总支出),即社会需要多少就能生产多少。因此,总需求增加会导致均衡国民收入增加;总需求减少,均衡国民收入随之减少。

同时,当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变动,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由于凯恩斯写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时,面对的是1923-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工人大批失业,资源大量闲置。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总需求的增加,只会使闲置的资源得到利用,使生产增加,而不会使资源的价格上升,从而产品成本和价格大体上能保持不变。

四、计算题

1.假设两部门经济中,社会消费函数 ,投资为 (单位均为10亿美元)。求:

①求均衡收入;

②如果当时实际产出(即收入)为1000,试求企业非计划存货投资。

解:①根据两部门经济的均衡条件: 得:



于是,

② 当实际产出为1000(10亿美元)时,企业非计划存货投资=实际产出-均衡产出=1000-600=400(10亿美元)

2.假设

社会消费函数 ( 为可支配收入),投资支出为 50,政府购买支出为g=200,政府转移支付为tr=62.5,定额税收为t0=250(单位均为10亿美元)。求:

①均衡收入;

②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与平衡预算乘数;

③假定该社会的充分就业所需要的国民收入为1200,试问:A.增加政府购买;B.减少税收;C.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同一数额(以便预算平衡)来实现充分就业,各需多少数额?

解:① 根据国民均衡条件 得:





解上述方程组得:

(10亿美元)

②根据三部门经济中有关乘数计算公式,得到各种乘数值:

投资乘数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税收乘数

转移支付乘数

平衡预算乘数

③假定该社会的充分就业所需要的国民收入为1200时,均衡国民收入和充分就业国民收入相差200(10亿美元)。

A.按照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有 。所以,单独增加政府购买支出40(10亿美元)就可实现充分就业所需的国民收入1200(10亿美元)。

B.同理有, (10亿美元)。

C.根据

(10亿美元),即同时增加政府购买支出200和税收200就能实现充分就业。

第六章 扩展的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IS-LM模型

一、简释下列概念

曲线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产品市场达到均衡(i=s) 时,所有利率与国民收入的组合。它反映了均衡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化关系。

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L=m)时,所有利率与国民收入的组合。它反映均衡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同方向变化关系。

曲线的凯恩斯区域是指当利率r降得极低时,货币的投机需求量已成为无限大,货币投机需求曲线成为一条水平线,相应的 曲线也呈水平状区域,这一区域被称为“凯恩斯区域”或“萧条区域”。在水平阶段的 曲线,货币的投机需求已达到利率下降的最低点“灵活偏好陷阱”阶段,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性极大;同时对应这一极低的利率,可以有不同的国民收入与其对应。

曲线中间区域是指 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部分,其斜率是正值,反映了利率与国民收入成同方向变化关系。在这一区域,货币投机需求随利率上升而减少,于是在货币供给量一定的情况下,为保持货币市场的均衡,货币的交易需求量必须随利率上升而增加,相应的国民收入也必须相应的增加。

曲线古典区域是指 曲线垂直于横轴的阶段,其斜率为无穷大,货币需求与利率无关。古典学派的解释是:这时人们只有货币的交易需求量,而无货币的投机需求量,因此 曲线的垂直区域被称为“古典区域”。

- 模型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联系

的理论结构。在产品市场上,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加合起来的总支出或者说总需求水平,而总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要受到利率影响,利率是由货币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就是说,货币市场要影响到产品市场;另一方面,产品市场上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从而影响利率,这又是产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影响。可见,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而收入和利率也只有在这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才能决定。描述和分析这两个市场相互联系、共同决定国民收入和利率的理论结构,就被称为 - 在模型

二、选择题

1.C 2.B 3.D 4.D 5.C 6.C 7.B 8.A 9.C 10.C 11.A

三、简答题和论述题

1.为什么要将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联系起来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

答:均衡国民收入水平取决于产品市场的总需求水平,而总需求中的投资支出水平又决定于利率水平,因此,要决定收入,先要决定利率。另一方面,利率决定于货币市场的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均衡状况,当货币供给量既定时,利率水平决定于货币需求,其中货币的交易需求又决定于收入水平。正如凯恩斯所说的,产品市场中收入的变化影响到货币市场中的货币需求,货币需求的变化会影响利率,利率的变化要影响到私人部门的投资支出,而投资支出的变化又会影响到产品市场的总需求,进而改变收入,收入的变化又会影响货币需求……。因此,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均衡国民收入不但取决于产品市场的均衡,还取决于货币市场的均衡。英国的经济学家J·R·希克斯和美国的经济学家A·H·汉森同时考察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提出了著名的“汉森-希克斯模型”,即IS-LM模型,以说明在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的相互关系。

2.在三部门经济中影响 曲线和 曲线移动的因素有哪些?

答:三部门经济中影响 曲线移动的因素有:投资、储蓄、政府购买支出、转移支付、税收等的变动都会使 曲线移动。

曲线移动的因素有:实际货币供给量、货币交易需求和货币投机需求的变动都会引起 曲线移动。

3.税率增加如何影响 曲线、均衡国民收入和利率?

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随税率 的增加, 曲线的斜率绝对值就会变大, 曲线越陡峭,利率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越小。这是因为在边际消费倾向一定时,税率越大,各项支出乘数就越小;税率越小,各项支出乘数就越大。

税率的增加使得同样利率下的均衡国民收入减少了。

4.试述 - 模型。


答: - 模型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相互作用下,均衡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决定理论。 曲线表示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即 条件下,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成反向变动关系;用 曲线表示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即 条件下,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成同方向变动关系。把 曲线和 曲线结合在一起,就可说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唯一的均衡利率与国民收入的决定。

- 模型的数学模型为:

产品市场均衡条件

投资函数

储蓄函数

解之得 曲线方程: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

货币需求函数

货币供给函数

解之得 曲线方程为:

E

IS

y

图2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r

(%)









0

LM



由于货币供给量 被假定为既定,因此,求解 和 曲线的联立方程,即可得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 和国民收入 。

两个市场同时均衡决定的均衡利率和均衡国民收入也可用图形表示。如图2所示。以 曲线表示产品市场的均衡,以 表示货币市场的均衡,则两个市场的同时均衡表现为 曲线和 曲线的交点 。

四、计算题

1.设投资函数为 。

①当 (美元) 时,找出 等于10%、8%、6%时的投资量,画出投资需求曲线;

②若投资函数为 (美元) ,找出 等于10%、8%、6%时的投资量,画出投资需求曲线;

③说明 的增加对投资需求曲线的影响;

④若 ,投资需求曲线将怎样变化?

解:①当 (美元) 时,投资需求曲线如图3。

②若投资函数为 (美元) 时,投资需求曲线如图4。

投资需求曲线

i=250-5r

200 210 220 i

图3 投资曲线

r

(%)



10

8

6



0

投资需求曲线

i=250-10r

150 170 190 i

图4 投资曲线

r

(%)



10

8

6



0

























③在投资需求函数 中, 表示利率r即使为零时也有的投资量,称自主投资。 的增加在图形上表现为:使投资需求曲线离纵轴(利率)越远,即在横轴(投资)上的截距更大。

④若 ,投资需求曲线将变得更陡峭(与 相比)。因为d表示利率每上升或下降一个百分点,投资会减少或增加的数量,即利率对投资需求的敏感系数。当d从10变为5时,利率对投资需求的敏感度降低,利率变化一个百分点引起的投资量的变化减少了,在图形上就表现为投资需求曲线变得更陡峭。若 ,投资需求曲线距离纵轴(r轴)更近了

,这是因为 减小了(从250减少到200)。

2.假定名义货币供给量用 表示,价格水平用 表示,货币需求函数用 表示。

①求 曲线的代数表达式,找出 曲线的斜率表达式;

②找出 , ; , ; , 时 的斜率的值;

③当 变小时, 斜率如何变化; 增加时, 曲线斜率如何变化,并说明变化原因;

④若 , , 曲线形状如何?

解:① 曲线的表示实际货币需求等于实际货币供给,即货币市场均衡时收入与利率的组合情况。实际货币供给m为M/P,因此,货币市场均衡时,L=M/P。

假定P=1,于是, 曲线代数表达式为:ky-hr=M

整理得: 其斜率代数表达式为 。

②当 , 时, 曲线斜率为:

当 , 时, 曲线斜率为:

当 , 时, 的斜率为:

③由于 曲线斜率为 ,因此当 越小时, 斜率越小,其曲线越平坦;当 增加时, 曲线斜率越小,其曲线也越平坦。

④若 , ,则 曲线为0.2y=M,即:y=5 M

此时, 曲线为一垂直于横轴y的直线, 表明货币需求与利率大小无关,这正 曲线的是古典区域情况。

3.在两部门经济中,消费函数 ,投资函数 ,名义货币供给量 亿美元,价格水平 ,货币需求函数 。求:

① 曲线的方程与 曲线的方程;

②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国民收入和利率。

解:①根据产品市场均衡条件 得IS曲线的方程为:

根据货币市场均衡条件 得LM曲线的方程: 。

②解方程 和 得:

均衡利率 ,均衡国民收入 (亿美元)

4.在四部门经济中,消费函数 ,投资函数 ,政府购买支出 ,税收函数 ,出口 ,进口函数 ,名义货币供给量 亿美元,价格水平 ,货币需求函数 。求:

①四部门经济中 曲线的方程与 曲线的方程;

②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国民收入和利率。

解:①根据产品市场均衡条件得方程组:











解上述方程组得IS曲线为 ;

又根据货币市场均衡条件L=m得

整理得:LM曲线为 或

②解上述两方程得到货币市场与产品市场共同均衡时的均衡利率r=22,均衡国民收入y=600(亿美元)

5.考虑这样一个生产能力过剩的地方:货币需求函数为 ,投资函数为 ,名义货币供给量为 万美元,消费者对可支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为0.8,自发性消费 与政府购买支出 均为1000万美元。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求 曲线与 曲线方程,并计算均衡国民收入( )和利率。

②暂不考虑货币对经济的影响条件下,假设地方政府对本地产品的购买支出增加1000万美元,该地区的 将增加多少?是否与1000万美元相等?用经济学原理解释为什么,其内在机制是什么?

③在考虑货币对经济的影响的条件下

,假定地方政府还是增加1000万美元本地产品,该地区的 将增加多少?与②相比较,你有什么评论?用经济学原理解释为什么?

解:①因为三部门的均衡条件为

所以由已知条件可计算出 =1000+0.8y+1000-200r +1000

解上式得IS曲线为y=15000-1000r

又因为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是L=M

于是有0.2y-200r =1000

整理的LM曲线为y=5000+1000r

解方程y=15000-1000r和y=5000+1000r得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均衡利率r=5,均衡国民收入y=10000(万美元)。

②不考虑货币对经济的影响条件下,假设地方政府对本地产品的购买支出增加1000万美元,则该地区的 将增加 (万美元)。

与1000万美元不相等。因为增加购买支出1000万美元会通过乘数作用成倍地放大 。

⑶在考虑货币对经济的影响的条件下,假定地方政府还是增加1000万美元本地产品,则根据三部门经济均衡的条件有:

=1000+0.8y+1000-200r +2000

解上式得IS曲线y=20000-1000r

当两个市场共同均衡时,解方程y=20000-1000r和y=5000+1000r得到均衡利率 r=7.5,均衡国民收入y=7500(万美元)。

这时,均衡国民收入减少了2500万美元,原因是政府购买支出增加导致国民收入增加,但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会使利率上升,利率上升挤了私人投资和消费,使国民收入减少,即产生了挤出效应。

第七章 国民收入决定的AD-AS模型

一、名词解释

总需求曲线:宏观经济学中,通常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与全社会总需求之间的函数关系称之为总需求函数。在以价格水平为纵坐标,产出水平为横坐标的直角坐标系中,总需求函数的几何表示被称之为总需求曲线(Aggregate Demand Curve,简称AD曲线)。总需求曲线描述了每一价格水平与相对应的产出水平之间的关系。

总供给曲线:在以价格水平为纵坐标,总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供给函数的几何表达就是总供给曲线,简称AS曲线。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如果把总需求(AD)曲线和总供给(AS)曲线放在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这就是一个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简称AD—AS模型。

总生产函数:即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也称宏观生产函数总生产函数,是指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函数,它表示总量投入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即一个经济社会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进行生产所使用的要素总量(一般指劳动和资本)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

凯恩斯效应: 对于给定的名义货币供给量()来说,价格水平的下降意味着实际货币供给量(/P)增加,在货币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利率水平下降,从而引起投资支出水平增加,进一步带来总需求水平提高,价

格水平变化的方向与总需求呈反方向变动。由于价格变动的这种效应是由凯恩斯首先提出来的,故称之为凯恩斯效应。

财富效应: 当价格水平变化时,会改变人们已经积累起来的财富的实际价值,从而导致人们消费行为的改变。这种反映财富变化对人们行为的影响的效应称为财富效应。

对外贸易效应: 是指本国价格水平变化后,引起本国与外国的相对价格水平变化,从而影响到本国和外国的进出口水平,引致总需求水平变化。

支出的利率效应:是指由于价格水平上升(下降),将增加(减少)家庭和企业对货币的需求,结果造成货币的短缺(富余),从而推动利率的提高(下降),在较高(较低)的利率水平上,投资支出将减少(增加),因而总需求下降(上升)的现象。

投资陷阱: 凯恩斯认为,当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悲观时,或对未来的预期变得不确定时,无论利率如何下调都不能使投资增加,此时,利率的投资弹性为零,即投资对利息率完全没有弹性,这种现象称为投资陷阱。

灵活偏好陷阱: 是指当货币需求变得具有完全的利息率弹性,即在某一较低的利息率水平下,人们预期利息率不会再下降而会上升,从而持有债券将会遭受损失,这时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变得无限大,因而无论实际货币供给如何增加也不会使利息率再下降的现象。

二、简答题

1、提示:由于IS-LM模型研究的是在价格水平固定的情况下国民产出的决定情况。若在IS-LM模型的基础上,放松价格水平固定不变的假定,从而分析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便可以得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因此,AD曲线可以直接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均衡的IS-LM模型中导出。

2、提示:从总需求曲线的函数表达式来看,它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它之所以向右下方倾斜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分别称为凯恩斯效应、财富效应、对外贸易效应和支出的利率效应。

3、提示:西方经济学者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总供给曲线位于古典总供给和凯恩斯总供给两个极端之间,可以结合古典总供给和凯恩斯总供给推出常规总供给曲线是一条由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常规总供给曲线还可以通过劳动力市场均衡模型直接导出。

4、提示:非充分就业均衡是宏观经济运行的常态。非充分就业均衡可以简单地从工资刚性理论得到解释:因为工资刚性的存在,所以使得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从而产生失业和有效需求不足。实际上,凯恩斯认为,即使没有刚性工资理论,也即放弃了工资刚性的假设,一种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依然存在。例如,一旦出现投资陷

阱和灵活性偏好,也会导致失业和有效需求不足。因此,在存在投资陷阱和灵活性偏好陷阱的情况下,同样会导致有效需求的不足和一种非充分就业均衡存在。结合投资陷阱和灵活性偏好陷阱的含义可以说明非充分就业均衡的形成。

5、 提示:可以从总需求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短期总供给的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长期总供给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等三方面进行阐述。

三、计算题

1、提示: IS函数:r=0.415-0.0000185y+0.00005G

LM函数:r=0.00001625y-0.0001M/P

总需求函数为:0.415-0.0000185y+0.00005G=0.00001625y-0.0001M/P,即

347.5 y=1000 M/P+500 G+4150000

政府支出的变化会导致总需求曲线的平行移动,名义货币的变化则会带来总需求函数的曲率变化,而不是简单的平行移动。

2、提示:①令ys=yd ,即500=600-50P,解得P=2。供求均衡点为yd =500,P=2。

②若总需求上升10%,总需求曲线变为yd *(1+10%),即yd=(600-50P)*(1+10%)=660-55P,新的供求均衡点为yd =500,P=2.9。

3、提示:令AS=AD 即2350+400P=2000+750/P,可以解得P和Y的值。

第八章 失业理论

一、名词解释

失业:一般认为,失业是指处于一定年龄范围内的人,目前没有工作,但有工作能力,愿意工作、并且正在寻找工作的状态,或者说,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大于需求,从而使一部分劳动力人口找不到工作的状态。

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其中劳动力总数是指适龄范围内的就业者和失业者。

摩擦性失业:是指因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或因经济变动过程中工作转换而产生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变动引起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

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性波动而产生的失业。由于这种类型的失业与经济周期相联系,所以称为周期性失业(Cyclical unemployment)。

自然失业:是指由于经济中某些难以避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它是在排除了经济周期的影响以后,经济正常时期存在的失业,又称长期均衡失业。

奥肯定理:奥肯定理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提出来的用来近似地描述失业率和实际GDP之间的交替关系的规律。

二、简答题

1、结构性失业与摩擦性失业是两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失业。两者的区别是:在摩擦性失业中,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与劳动力的需求结构是相吻合的,对于每一个寻找工作的失业者都有一个适合于他的职位空缺,只是他尚未找到而已。在结构性失业中,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是不相吻合的,寻找工作的失业者找不到与自己的职业、技能、居住地相符合的工作。另外

,摩擦性失业的时间一般较短,而结构性失业持续的时间较长。两者的共同特点是:只要有一个失业者,就有一个职位空缺,而且两者都是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失业。

2、自然失业(Natural Unemployment),是指由于经济中某些难以避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它是在排除了经济周期的影响以后,经济正常时期存在的失业,又称长期均衡失业。自然失业率取决于离职率和就职率,离职率越高,自然失业率越高;就职率越高,自然失业率越低。此外,自然失业率的存在和大小,与劳动力市场结构、信息完备程度、劳动力转移成本和时间等多种因素也有关。

3、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对于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所构成的自然失业,只能降低其失业程度,而不可能完全消除。另一些失业,如周期性失业,是由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对于这种失业,可以通过国家积极干预经济、刺激有效需求而得以消除。

4、在统计失业时,必须是针对那些面对劳动力市场的失业,这些人具有劳动能力并且在积极寻找工作,但在劳动力市场上却找不到工作。所有不是通过劳动力市场的调节而引起的失业都不能计入失业范围。就业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工作单位工作的人。由于进修学习、休假、疾病、劳资纠纷或天气恶劣而暂时脱离工作的人不能计入失业人数,也不能计入不在工作的人数中。

5、从失业导致的最终结果看,失业主要有三种影响:一是社会影响,二是经济影响,三是对分配的影响。对失业的治理应考虑不同的失业类型.对于摩擦性失业可以通过缩短搜寻工作的时间来减少摩擦性失业。例如,可以通过增设职业介绍所、青年就业服务机构和建立人才库网站以更多的途径传播有关就业的信息等方法达到减少摩擦性失业的目的。对于周期性失业,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只要国家积极干预经济,设法刺激“有效需求”,并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的,就能够实现充分就业。例如:第一,刺激私人投资,为个人消费的扩大创造条件;第二,促进国家投资。对于结构性失业,可以通过积极开展职业性技术教育和资助大学教育来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和应变能力,使结构性失业的工人适应新兴工作岗位的需要,改善劳动力供给情况,降低失业率。另外,可以通过帮助劳动力迁移,使劳动力很容易在不同的工作与地域之间流动,以此来降低结构性失业。在治理失业问题上,政府除了采取适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措施、加强就业服务和实施人才培训计划外,还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失业保障体系,以对失业者进行有效救济。

三、计算题

1、 ①该国的劳动力人数为就业人

数与失业人数之和,即1000+100=1100(万)。

②该国的失业率是失业人数与劳动力人数之比,即100/1100=9%。

③自然失业率是失业人数为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时的失业率,即60/1100=5.45%。

④如果实现了充分就业,就业人数应该是已就业人数加上周期性失业人数,即1000+40=1040(万)。

⑤如果在失业人口中有20万人是由于嫌工作不好而不愿意就业,这20万人也应该包括在失业人数之中,但如果不把这20万人作为真正的失业者,这时的失业率为80/1100=7.27%,这说明不考虑自愿失业时的失业率被夸大了1.8%。

2、①根据奥肯定律,实际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则实际GDP低于充分就业GDP的3%.现在改国实际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2%,而潜在GDP又以2%的的速度增长,因此,要想使该国在2年内实现充分就业,该国经济每年应该增长5%。

②若该国实际GDP,每年以4%的速度增长,则需要3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充分就业。

第九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理论

一、名词解释

1.通货膨胀:是指经济社会中一定时期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地上涨。包含两个特点:一是价格总水平的上涨,而不是单个商品的上涨;二是通货膨胀是物价持续上涨过程,而不是物价水平的一次上涨过程。

2.通货紧缩:指由于货币供应量相对于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等要素减少而引致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货币升值和经济衰退等现象。

3.价格指数:即许多种产品和劳务价格的加权平均数,用来衡量整个经济的价格水平,常用的价格指数主要有国民生产总值(GDP)折算系数、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和消费价格指数(CPI)。

4.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西方学者认为,不论总需求的过度增长是源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或政府需求、国外需求,都会导致此种类型的通货膨胀。

5.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由商品平均生产成本的上升所引起的物价水平上升。又可分为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和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

6.结构性通货膨胀: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即商品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而使总供求失衡或部分供求关系失衡所引起的通货膨胀。

7.菲利普斯曲线: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与1958年提出的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的依存关系曲线,给出工资变化率与失业率之间的经验性关系,即货币工资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通常用通货膨胀率代替货币工资上涨率来表示。

8.滞胀:指经济生活中出现的生产停滞、失业率上升与物价水平

居高不下同时并存的现象。

二、选择题

1.C 2.D 3.C 4.B 5.D 6.D 7.B 8.A

9.B 10.A 11.C 12.B 13.D 14.D 15.D

三、问答题

1.答:(1)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①降低固定收入阶层的实际收入水平。②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③通货膨胀还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产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

(2)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①在短期,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会促进产出水平的提高。②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引致失业。③超级通货膨胀会导致经济崩溃。

(3)通货膨胀的价格信号效应。通货膨胀造成价格信号紊乱扭曲,会抑制投资,鼓励投机,增加了交易成本。

(4)对外贸易效应。通货膨胀不利于国际收入的增加,在固定汇率下,本国币值下跌,物价上升,出口产品成本会提高,削弱国际竞争力。

2.答:不同的经济学派有不同的政策主张,总体而言,有以下几类方法:

(1)以衰退来降低通货膨胀,或采取紧缩性的需求管理政策。可以通过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在实践中,存在两种不同的政策选择:即渐近主义政策和激进主义政策。

(2)收入政策。这是政府从控制总供给方面抑制通货膨胀的主要手段,政府可以通过影响实际因素来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这些实际因素包括工资与物价的控制、道德的劝说和改变预期。

3.答: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解释,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类:

(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引起需求扩大的因素有两大类:一类是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的扩大、政府支出的增加、减税、净出口增加等,都会导致总需求的增加,从而形成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另一类是货币因素,即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或实际货币需求量的减少,主要由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消费习惯的改变等因素引起,导致总需求增加。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指在没有过度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地上涨。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又可以分为工资推动通货膨胀和利润推动通货膨胀。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指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利润推动通货膨胀是指具有垄断地位的企业利用市场势力谋取过高利润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是利润推动通货膨胀的前提。垄断企业利用垄断地位通过利润加成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因而造成产品价格上涨。

(3)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由于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