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医张景岳论咳详解
咳嗽

四、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 1.风寒袭肺
证候要点:咳嗽声重,痰清稀色白 + 风寒表证 证候要点:咳嗽声重, 病机:风寒袭肺, 病机:风寒袭肺,肺气失宣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
四、辨证论治
三拗汤: 生姜) 三拗汤:麻黄 杏仁 甘草 (生姜)
1.试述咳嗽的治疗原则? 试述咳嗽的治疗原则? 外感、 2. 外感 、 内伤咳嗽各个证型的治法及代表方 药是什么? 药是什么?
八、病案分析
1.男,24岁,于98年11月25日就诊。主诉: 日就诊。 岁 年 月 日就诊 主诉:
三、诊断要点
1.临床特征: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咯痰。 临床特征: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咯痰。 病史: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2.病史: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以咳嗽、咳痰为主。 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以咳嗽、咳痰为主。
辅助检查: 3. 辅助检查:
四、辨证论治
3.肝火犯肺
证候:咳嗽气逆,面红目赤,胸胁胀痛, 证候:咳嗽气逆,面红目赤,胸胁胀痛, 性急易怒。怒则咳嗽加剧, 性急易怒。怒则咳嗽加剧,甚则痰中带 血或咳吐鲜血,症状可随情绪波动增减。 血或咳吐鲜血,症状可随情绪波动增减。 病机:肝郁化火,上逆犯肺, 病机:肝郁化火,上逆犯肺,肺失清肃 治法: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治法: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方药:黛蛤散合泻白散。 方药:黛蛤散合泻白散。
(1)《内经》对咳嗽做了专篇论述。 内经》对咳嗽做了专篇论述。 素问·咳论 咳论》 皮毛先受邪 皮毛先受邪” 《素问 咳论》“皮毛先受邪” 素问·咳论 咳论》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素问 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素问·宣明五气篇 五气所病 肺为咳” 宣明五气篇》 五气所病, 《素问 宣明五气篇》“五气所病,肺为咳” 素问·咳论篇 以脏腑命名,将咳嗽分为“肺咳、 咳论篇》 《 素问 咳论篇 》 以脏腑命名 , 将咳嗽分为 “ 肺咳 、 心咳、肝咳、脾咳、肾咳” 心咳、肝咳、脾咳、肾咳” 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将咳嗽分为外感、 (2)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将咳嗽分为外感、 内伤两类。 最早) 内伤两类。(最早)。
王辛秋运用苏黄止咳汤合半夏厚朴汤治疗咳嗽经验

王辛秋运用苏黄止咳汤合半夏厚朴汤治疗咳嗽经验张百灵1,梁文静1,王辛秋2#(1.朝阳区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0026;2.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中医肺病科,北京 100029)摘要:苏黄止咳汤为国医大师晁恩祥教授论治肺系疾病所创,具有疏风宣肺、化痰止咳、缓急解痉之功效。
半夏厚朴汤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具有行气降逆、燥湿化痰之功效。
王辛秋师承于晁恩祥教授,深研“从风论治”咳嗽的学术思想,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发现部分“风咳”患者往往也兼夹痰饮之征,临证时若单纯使用疏风宣肺、缓急解痉之法,或单纯温化痰饮、降逆止咳,往往力有不逮,则风邪不能尽宣于外,而痰饮留伏于内。
惟有内外同治,疏风宣肺解痉,降气温肺化痰。
王辛秋灵活运用苏黄止咳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风邪犯肺、痰饮內停之咳嗽,每有良效。
关键词:风咳;苏黄止咳汤;半夏厚朴汤;痰饮咳嗽是由于感受外邪或情志内伤等多种病因导致肺的宣降功能失常,肺气上逆作声,或伴有咳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病症[1]。
咳嗽之名始记载于《内经》,《素问·宣明五气论》认为咳嗽的根本在肺,有“肺为咳”之说。
而《素问·咳论》中又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之说,认识到咳嗽不离乎于肺,但不止于肺[2]。
咳嗽的临床辨证大多数都尊崇《景岳全书》,分为外感和内伤咳嗽。
国医大师晁恩祥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观察到有一种咳嗽,常常表现为突发突止,咽痒作咳,遇冷热空气或闻到刺激性气味咳嗽突发,具有阵咳、挛急、呛咳、咽痒等特点,符合中医对于风邪致病特点的描述,故将这类咳嗽诊断为“风咳”,并提出其病因病机为感受风邪,肺气失宣、气道挛急、肺气上逆作咳,形成了“从风论治”咳嗽的学术思想,创造出苏黄止咳汤及苏黄止咳胶囊,临床运用疗效显著。
痰饮是呼吸类疾病常见的病理产物,又是诱发疾病的重要因素[3]。
自古便有“痰生百病”“怪病多从痰治”之说。
《黄帝内经》有“饮”、“饮积”之说,是中医认识痰饮的开端,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了痰饮学说。
喉源性咳嗽的中医辨证分型和常用治法

喉源性咳嗽的中医辨证分型和常用治法一、起源与定义喉源性咳嗽,又称喉咳,首次见于1989年干祖望编著的《中医喉科学讲义》[1]。
基于“喉为肺系”的理论,干老首创“喉源性咳嗽”的病名,通过辨证求因,疗效卓著,充分体现了中医药辨证论治的优势。
干老认为:喉源性咳嗽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因过敏因素的增多,患病的机率更高,但是临床治疗往往与普通的咳嗽混为一谈,所以治疗效果多不理想。
只有从临床病例中不断探索该病的症状特点、病因病机、辨治原则等,才能有的放矢,提高临床疗效。
本病属于中医学“慢喉痹”“风热喉痹”等范畴,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慢性咽炎”或“上呼吸道感染”[2]。
近年来,随着气候改变、环境污染加重,喉源性咳嗽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以抗生素为主,疗效不佳,并且产生耐药性的可能性大,中医药治疗收效显著,具有明显优势。
喉源性咳嗽胸透、实验室检查多无明显异常,抗生素治疗效不佳,一般止咳中成药也难以奏效。
该病迁延难愈,治疗不当,可迁延数月或经年。
此病类似中医秋燥咳嗽,实则四季均可发生,且用养阴清肺法治疗多不效。
二、临床表现喉源性咳嗽好发于秋末冬初或冬末春初,多数患者既往有慢性咽炎病史。
喉源性咳嗽具有独特的临床表现:①咽喉痒如蚁行,阵发性咽喉奇痒作咳,一痒必咳,连连不止,痒息咳止,不痒不咳;②咳呈连续性甚至痉挛性,痰少或痰黏难咳,咳出则爽;③咳嗽多在夜间或清晨发作,亦有不定时者,咳嗽每天常有7-8次,严重时每小时10次以上;④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咽喉部干燥微痛或异物感;⑤少数患者可有发音音色粗糙,甚至嘶哑;⑥油烟、灰尘、冷空气、说话多、刺激性气味等容易诱发,有时表现为难以抑制的刺激性咳嗽;⑦病情轻重不等,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短则数周,长则数月甚至数年;⑧咽喉部检查可见黏膜慢性充血、增厚,有或无咽部淋巴滤泡增生。
肺部X线检查多无异常[3]。
三、病因病机喉源性咳嗽的病因病机繁杂,涉及到诸多脏腑[4]。
韩明向教授从风痰阳虚论治慢性咳嗽经验

韩明向教授从风痰阳虚论治慢性咳嗽经验谢先余【摘要】介绍韩明向教授从风痰阳虚论治慢性咳嗽的经验.韩教授认为,慢性咳嗽为外感和(或)内伤导致肺系受病,肺气上逆而发;风滞于肺,余邪未清是发病的外因,肺、脾、肾阳虚是发病的内因,为病之本,继发痰饮为病之标;治疗上外感者祛风散邪,内伤者分别予以温肺化饮、温脾消饮、温肾蠲饮,疗效满意.【期刊名称】《河北中医》【年(卷),期】2018(040)002【总页数】4页(P173-176)【关键词】咳嗽;阳虚;中医疗法;名医经验;韩明向【作者】谢先余【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北市中医医院心内科,安徽淮北23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11;R24.9慢性咳嗽是指咳嗽时间超过8周,以咳嗽为惟一症状或主要症状,影像学检查无明显异常的不明原因咳嗽[1],属中医学“久咳”“久嗽”病证范畴[2]。
我国《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增加了咳嗽的中医中药治疗等内容[3],说明中医药在慢性咳嗽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韩明向教授,男,主任医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誉院长,全国第二、四、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其在学术上坚持“勤求古训,博采众长,推陈出新”之理念,于几十年的教学、临床及科研工作中依据对中医理论深厚的认识及长期临床实践,对中医各系疾病有着丰富的诊治经验,尤其对肺系疾病的认识及治疗,技术精湛,辨证精准,疗效显著。
韩教授提出从风痰阳虚论治慢性咳嗽,分析如下。
1 病因病机慢性咳嗽病程较长,病机复杂,常虚实夹杂。
张景岳有云“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
风伤于卫,寒伤于营,风寒两伤营卫,则卫表不固,腠理不实,营阴郁滞,肺气不畅,而致咳嗽。
久病则肺虚,易招外感,加之治不得法,治风遗寒,治寒遗风,邪滞于肺,肺气不利,故咳不宁。
《素问·评热病论》载“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咳论》载“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这是中医理论从整体观出发,说明肺外脏器病变亦可累及于肺而引起咳嗽。
中医内科考点归纳

内科考点归纳《济生方》至宋代严用和在《济生方》中首先提出噎膈病名,宋·严用和《济生方》首次提出“怔忡”之病名。
宋《重订严氏济生方,诸湿门》指出治湿病“唯当利其小便”。
宋代严用和将水肿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
5.张景岳《景岳全书·痞满》:将痞满分为虚实两端《景岳全书》强调胃痛了“气滞”这一因素,明·张景岳首次在《景岳全书·杂证谟》中立“癫狂痴呆”专论,对其病因病机、症状描述、治疗预后作了较详论述。
《京岳全书·喘促》把喘证归纳为虚实两大类:明代,《景岳全书》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类,《景岳全书·胁痛》将胁痛病因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并提出以内伤为多见。
张仲景痞满病名首见于《伤寒论》“胸痹”首见于《金贵要略》1.肺痈病名首见于《金贵要略。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1.肺痿,首见于张仲景《金贵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金贵要略》和《伤寒论》中称“惊悸”、“心动悸”、“心中悸”、“心下悸”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论及太阳,阳明、少阳,厥阴病头痛的见症,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始有“痰饮”名称,广义痰饮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该篇提出“用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首先记载了盗汗的名称《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以小建中汤治疗手足烦热,可谓是后世甘温除热治法的先声《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首先提出了虚劳的病名,详述证因脉治,分阳虚,阴虚,阴阳两虚三类《内经●ll.厥证的病名首见于《内经●胃痛首见于《内经》。
●L’内经》称癫痫“胎病”●癫狂病名首见于《内经》●《灵枢·经脉篇》首先提出肺胀病名● 1.《内经》最早提出腹痛的病名,●有关胁痛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鼓胀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头痛一证首载于《内经》,在《素问·风论》中称之为“首风”、“脑风”,1.、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
中医药治疗慢性咳嗽的若干问题探讨

1 外 感 内伤 的 分 类 方 法 不 适 用 于 慢 性 咳 嗽
性 已被 广 泛 认识 。因此 , 我们 认为 有 必 要进 行 总 结
整理 , 在《 内经》 和《 诸病 源 候论 》 的基 础 上构 建 新 的 对 于 咳 嗽 的分 类 方 法 , 明朝 张景 岳 总 结 为 “ 咳 慢性 咳嗽 中医病证 分类 体 系。 嗽之要 , 止唯两证 , 一 日外 感 , 一 日 内伤 ” 。 可 谓 提 2 “ 微寒 微 咳” 病 因 病 机 与 温 润 止 咳 法 的 再 认 识 纲 挈 领 而 被 广 泛 用 于 中 医教 科 书 的编 写 。 这 一 分 《 内经》 不仅提 出 了“ 五 脏 六 腑 皆令 人 咳 ” , 同 类方法对于初学者易于掌握 . 但对于咳嗽 . 尤其 是 时 在 病 因 上 尤 其 重 视 寒 邪致 病 的重 要 性 . 强调“ 形 慢 性 咳 嗽 的 临 床 治 疗 则 存 在 很 大 的缺 陷 。洪 广 祥 寒 饮冷 则 伤 肺 ” ;对 于 咳 嗽 的 病 因 病机 , 《 内经 ・ 咳 教授 l 3 I 指出: “ 从 临床 实 际 来 看 , 外 感 内伤 的证 候 分 论 》 提 出“ 感 于寒 则受 病 , 微 则为 咳 ” , 《 诸 病 源 候 类 已难 以覆 盖 咳嗽 证 候 的全 部 。 明显 影 响 临床 的 论 》 在此基础上 提 出: “ 肺感于寒 , 微 者即成 咳嗽 ,
类方法不适用于慢性咳嗽 , “ 微寒微咳” 病 因病 机 的 内 涵 , 辛 温 方 药在 慢 性 咳 嗽 治 疗 中的 重 新 定 位 , 湿 热 咳 嗽 不应 被 忽视
等方 面, 对 以上 问题 进 行 初 步 探 讨 , 有 助 提 高 临床 疗 效 。
『名医经验』浅析陈修园论治咳嗽

『名医经验』浅析陈修园论治咳嗽陈修园,原名念祖,号慎修。
出生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卒于道光三年1823年,终年71岁,福建长乐(现长乐县江田乡溪眉村人)。
清代著名医学家、教育家。
其一生著作颇多,现存于世的l6部著作,由于其文字简练,浅显易懂,畅达优美,而且多以歌诀的形式表达,所以流传甚广,成为广大中医入门的参考书。
陈氏关于咳嗽论述主要在《医学从众录》、i医学三字经》、《时方歌括》、《医学实在易》等。
兹就其关于咳嗽的认识及其治疗特色,介绍如下。
1对咳嗽病名之认识对咳嗽二字之认识,陈修园认为“咳字从亥,亥者有形之物也,故果核草菱,皆从亥也,复有隔阂之意。
嗽字从束从吹,次古人制字之妙,乃二证之所以分也。
”陈氏从咳嗽造字的特点,巧妙的解释咳与嗽之别,又进一步引申出咳嗽产生的原因,其接着论述到“肺为主气,而声出焉;肺伤寒饮,郁而为痰,声欲上出,为痰所郁,故相攻而作声,痰出,声乃通利,斯谓之咳。
外感风寒,肺管胃寒气所束,声出不利,故亦相攻作声,然无物也,斯谓之嗽。
”(《医学实在易·卷二》):可见陈氏认为咳是因痰邪内阻声道,而以影响声之出而成咳;嗽乃为寒邪内闭气道,影响气机运行而致嗽,独抒己见。
虽然陈氏对于咳嗽之名有这样区别,但是在对咳嗽的治疗上,并不是分而论治,多把咳嗽作为一病治疗,可见陈氏亦遵古而不泥,善于变化。
2对咳嗽病因病机之认识陈修园援引《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咳,非独肺也”;又引“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邪气以从其合也。
”认为咳嗽与肺最相关。
任何影响肺之“合”功能,都可以引起咳嗽。
陈氏推崇喻嘉言之说:凡诸病之气,合于肺则为咳嗽,不合则不咳嗽。
其认为“肺如华盖,司呼吸以覆五脏”,只能受五脏本然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
亦只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为咳。
《医学三字经》云:“肺如钟,撞则鸣,风寒如,外撞鸣,痨损积,内撞鸣”:陈氏认为肺体若金,譬若钟然.肺脏受外感六淫邪气.自外而叩则鸣;内伤七情色欲积损之病气,自内叩之亦鸣;一外一内,皆可撞之使鸣也:鸣即是咳嗽之象也。
慢性咳嗽中医药治疗再探讨

中医药通报 ・ 名医精华
机失 调 有 关 。 病 位 在 “ 系 ”和 嗽 感受 器 , 中以喉部 和气 管 的 咳 因之 一 。同时 临床 还发 现 , 多食 肺 其 许
( ) 胃系”, 冈外 感 六 淫 之 邪 , 嗽 感受 器 最 敏 感 。 胃食 管 反 流 性 管反 流患 者无 消化 道症 状 , 咳 嗽 或 “ 可 而
或 闻异 味 , 志 不 遂 等 因 素 而 诱 咳嗽是 由于 胃酸 和其 他 胃 内食 物 可 以是 胃食 管 反 流 的 唯 一 临床 表 情 发 。内外 合 邪 , 为 因果 , 成 咳 反 流进 人 食 管 导 致 以 咳 嗽 为 主 要 现 , 此种 咳嗽 以干 咳为 主 。肝 与 互 造 且
诊 的2 0~3 % , 床误 诊 、 治 率 0 临 误
一
步的思考 。
中华 医学 会 呼 吸病 分 会 哮 喘
l 咳 嗽证 候 沿革
学组制定 的《 咳嗽的诊 断 与治疗 指
南》 较为 系统 的补充 和完善 了 中医
高 , 患者 的工 作 、 给 生活 和 学 习带
生和患 者面对 的一个 重要 问题 ” 。
而作 干 咳状 。多 数 医家 都 把 这 种 西 医所称 的慢 性 咳 嗽 既然 定 位 为 胃、 ) 关 。 中华 医学 会 呼 吸 病 肝 有 咳嗽 归属于 “ 咳” 燥 范畴 , 为是燥 “ 认 慢性 ”, 我认 为 , 属 中 医 内伤 咳 学分会 哮喘学 组制定 了《 应 咳嗽 的诊
效不佳 。
标证 或 兼 证 范 畴 。临床 经 验 也 表 咳嗽 变 异 型 哮 喘 和 胃食 管 反 流 。
这 i 种 病 因 大 约 占病 因 总 和 的
粤 作者简介 洪广祥 , 著名中医学家。 男, 教授、 主任医师’ 北京中 医药大学中医内科 6 % 一9 % 。个 别 嗜 酸 性 细 胞 支 7 4 学博士生导师,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首批j o 5 名老 中医 0 药专家学术经 验继 气管炎 也是 慢性 咳嗽 的重 要原 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感之咳证治
外感咳嗽而兼火者,必有内热喜冷、脉滑等证, 亦但以二陈、六安等汤,酌加凉药佐之。热微者 加黄芩一二钱,热甚者加知母、栀子之属。若火 在阳明,而兼头痛热咳者,惟加石膏为宜。 外感之证,春多升浮之气,治宜兼降,如泽 泻、前胡、海石、瓜蒌之属是也;夏多炎热之气, 治宜兼凉,如芩、连、知、柏之属是也;秋多阴 湿之气,治宜兼燥,如苍术、白术、干姜、细辛 之属是也;冬多风寒,治宜兼散,如防风、紫苏、 桂枝、麻黄之属是也。
著书立说
《景岳全书》内容丰富,囊括理论、本草、成方、 临床各科疾病,是一部全面系统临床参考书。景 岳才学博洽,文采好,善雄辨,文章气势宏阔, 议论纵横,多方引证,演绎推理,逻辑性强,故 《景岳全书》得以广为流传。后世叶桂亦多承张 氏的理论。清道光八年(1828年)章楠《医门棒 喝》初集成,论《全书》云:“或曰:尝见诵景 岳者,其门如市”,则自顺治中叶至1828年的近 200年间,几为医所必读,可见景岳的温补理论 之影响深远,《全书》之流传广泛。
张景岳论咳赏析
深圳国学院院长 李诚宾
生平简述
生平简述
张景岳生于嘉靖四十二年,自幼聪颖,因祖上以军 功起家世袭绍兴卫指挥使,“食禄千户”,家境富 裕。 从小喜爱读书,广泛接触诸子百家和经典著作。其 父张寿峰是定西侯门客,素晓医理。景岳幼时即从 父学医,有机会学习《内经》
生平简述
13岁时,随父到北京,从师京畿名医金英学习。青 年时广游于豪门,结交贵族。当时上层社会盛行理 学和道家思想。张景岳闲余博览群书,思想多受其 影响,通晓易理、天文、道学、音律、兵法之学, 对医学领悟尤多。
总论
劳风证,《内经.评热病论》曰:劳风,法在肺下, 其为病,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 劳风之病。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月, 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 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矣。宾按:此劳风之证,即劳力 伤风证也。盖人之劳者,必毛窍开而汗液泄,所以风邪 易入。凡今人人患伤风者,多为此证,故轻者惟三四日, 重者五七日,必咳出浊痰如涕而愈者,此即劳风之属也。 但以外感之法治之,自无不愈。其劳之甚者,或内摇其 精,或外劳其形,劳伤既甚,精血必亏,故邪不能散而 痰不能出,此即劳损干嗽之类也,所以多不可治。
总论
经云:肺之令人咳,又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 肺也。又曰: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又曰: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然则五脏之咳, 由肺所传,则肺为主脏,而五脏其兼者也。故五脏六腑 各有其证,正以辨其兼证也耳。即有兼证,则亦当有兼 治,虽有兼治,然无非以肺为主,是固然矣。然愚则犹 有说焉,则谓外感之咳与内伤之咳,其所本不同而所治 亦异。盖外感之咳,其来在肺,故必由肺以及脏,此肺 为本而脏为标也;内伤之咳,先因伤脏,故必由脏以及 肺,此脏为本而肺为标也。凡治内伤者,使不知治脏而 单治肺,则真阴何由以复?阴不复则咳终不愈;治外感 者,使不知治阳而妄治阴,则邪气何由以解?邪不解则 嗽终不宁。经曰治病必求于本,何今人之能察也!
外感之咳证治
经言岁气天和,即此之类。然时气固不可不知, 而病气尤不可不察,若当其时而非其病,及时证有 不相合者,又当舍时从证也。至于各脏之气,证有 兼见,又当随宜兼治。故不可任胶柱之见。咳嗽凡 遇秋冬即发者,此寒包热也,但解其寒,其热自散, 宜六安煎、二陈汤、金水六君煎三方,察其虚实壮 老,随宜用之。如果内热甚者,不妨佐以黄芩,知 母之类。
景岳论咳
内伤之咳证治
内伤之咳证治
凡内伤之嗽,必皆本于阴分。何为阴分?五 脏之精气是也。然五脏皆有精气,而又惟肾为元 精之本,肺为元气之主。故五脏之气分受伤,则 病必自上而下,由肺由脾以极于肾;五脏之精受 伤,则病必自下而上,由肾由脾以极于肺。肺肾 俱病,则他脏不免矣。所以劳损之嗽,最为难治, 正以其病在根本,而不易为力也。病在根本,尚 堪治不求本乎?故欲治上者,不在呼上而在乎下, 欲治下者,不在治乎下而在乎上,知气中有精, 精中有气,斯可以言虚劳之嗽。
著书立说
《全书· 新方八阵》、《全书· 古方八阵》,景岳 善兵法,在此借用药如用兵之义,以方药列八阵 为“补、和、攻、散、寒、热、固、因”。《全 书· 新方八阵》中所列方颇具创新。《全书· 古方 八阵》辑方经典。共录新方186方,古方1533方, 其后的妇人、小儿、痘疹、外科古方收妇科186 方,儿科199方,痘疹173方,外科374方及砭法、 灸法12种。
外感之咳证治
外感之嗽,凡属阴虚少血,或脾肺虚之辈, 则最易感邪,但察其脉体稍弱,胸膈无滞,或肾 气不足,水泛为痰,或心嘈呕恶,饥不欲食,或 年及中衰,血气渐弱,而咳嗽不能愈者,悉宜金 水六君煎加减主之,足称神剂。若兼阳分气虚, 而脉微神困,懒言多汗者,必加人参勿疑也;若 但以脾胃土虚,不能生金,而邪不能解,宜六君 子汤以补脾肺;或脾虚不能制水,泛而为痰,宜 理中汤或理阴煎、八味丸之类以补土母,皆良法 也。
景岳论咳
总论
总论
咳嗽一证,窃见诸家立论太繁,皆不得其要 领,多致后人临证莫知所从,所以治难得效。以 余观之,则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 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夫外感之咳,必 由皮毛而入,盖皮毛为肺之合,而凡外邪袭之, 则必先入于肺,久而不愈,则必自肺而传于五脏 也;内伤之嗽,必起于阴分,盖肺属燥金,为水 之母,阴损于下,则阳孤于上,水涸金枯,肺苦 于燥,肺燥则痒,痒则咳不能已也。总之,咳证 虽多,无非肺病,而肺之为病,亦无非二者而已。 但于二者之中,当辨阴阳、当分虚实耳。
著书立说
张景岳晚年集自己的学术思想,临床各科、方药 针灸之大成,辑成《景岳全书》64卷。成书于 其卒年1640年。 “《全书》者,博采前人之精义,考验心得之玄 微。” 《全书· 传忠禄》辑有景岳主要医学理论、医评、 问诊和诊断、治疗原则等论文三十余篇,多有温 补学说的论述。 《全书· 脉神章》录有历代脉学,其中诊脉之法 和脉象主病多有结合临症经验的评论。
生平简述
景岳性格豪放,可能受先祖以军功立世的激励,他 壮岁从戎,参军幕府,游历北方。数年戎马生涯无 所成就,使景岳功名壮志“消磨殆尽”,而亲老家 贫终使景岳尽弃功利之心,解甲归隐,潜心于医道, 医技大进,名噪一时,被人们奉为仲景东垣再生。 五十七岁时,返回南方,专心从事于临床诊疗,著 书立说。崇祯十三年去世,终年78岁。
《质疑录》,共45论,为张氏晚年著作,内容系 针对金元各家学说进行探讨,并对早期发表的论 述有所修正和补充。张景岳善辨八纲,探病求源, 擅长温补,并在其医学著述和医疗实践中充分反 映。治疗虚损颇为独到。反对苦寒滋阴,很好地 纠正了寒凉时弊。他的阴阳学说、命门学说对丰 富和发展中医基础理论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他的重要著作《类经》是学习《内经》的较好参 考书,《景岳全书》各科齐全,叙述条理,是一 部很有价值的临床参考书。张景岳的学术成就无 疑是巨大的,对中国医学的发展做出卓越
总论
盖外感之嗽,必因偶受风寒,故或为寒热,或为气急, 或为鼻塞声重,头痛吐痰,邪轻者脉亦和缓,邪甚者弦 洪微数,但其素无积劳虚损等证,而陡病咳嗽者,即外 感证也;若内伤之嗽,则其病来有渐,或因酒色,或因 劳伤,必先有微嗽而日渐以甚。其证则或夜热潮热,或 为形容瘦減,或两颧红赤,或气短喉干,其脉轻者亦必 微数,重者必细数弦紧。盖外感之嗽其来暴,内伤之嗽 其来徐;外感之嗽因于寒邪,内伤之嗽用于阴虚;外感 之嗽可温可散,其治易,内伤之嗽宜补宜和,其治难。 此固其辨也。然或其脉证素弱,而忽病外感者有之,或 其形体素强,而病致内伤者有之,此中疑似,但于病因 脉色中细加权察,自有声应可证。若或认之不真,而互 谬其治,则吉凶攸系不浅也,最宜慎之。
景岳论咳
外感之咳证治
外感之咳证治
外感之咳,无论四时,必皆因于寒邪。盖寒随 时气入客肺中,所以治嗽但以辛温,其邪自散, 惟六安煎加生姜最妙,凡属外感,悉宜先以此汤 加减主之。 若肺脘燥涩,痰气不利,或年老血衰,咳嗽费 力者,于本方加当归二三钱;若寒气太盛,或中 寒肺气不温,邪不能解,于此方加北细辛七八分 或一钱;若冬月寒盛气闭,邪气不易散者,即麻 黄、桂枝俱可加用,或用小青龙汤;若伤风见寒, 或伤寒见风,而往来寒热,咳嗽不止者,宜柴陈 煎主之;若寒邪不甚,痰气不多者,但以二陈汤 加减主之,则无不愈。
著书立说
著书立说
张氏中年以后著书立说,著作首推《类经》,其编 撰“凡历岁者三旬,易稿者数四,方就其业。”成 书于天启四年(1624年)。 张景岳对《内经》研习近三十年,认为《内经》是 医学至高经典,学医者必应学习。但《内经》“经文 奥衍,研阅诚难”,确有注释的必要
著书立说
《内经》自唐以来注述甚丰,王冰注《黄帝内经素 问注》为最有影响的大家,但王氏未注《灵枢》, 而各家注本颇多阐发未尽之处。《素问》《灵枢》 两卷经文互有阐发之处,为求其便,“不容不类”。
总论
盖外感之咳阳邪也,阳邪自外而入,故治宜辛温, 邪得温自散也;内伤之嗽阴邪也,阴气受伤于内, 故治宜甘平养阴,阴气复而嗽自愈也。然外感之邪 多有余,若实中有虚,则宜兼补以散之;内伤之病 多不足,若虚中挟实,亦当兼清以润之。大都咳嗽 之因,无出于此,于此求之,自得其本,得其本则 治之无不应手,又何有巢氏之十咳证,陈氏之三因 证,徒致乱人心目,而不得其际也。留心者熟知此 意。
著书立说
故景岳“遍索两经”,“尽易旧制”,从类分门, “然后合两为一,命曰《类经》。类之者,以《灵 枢》启《素问》之微,《素问》发《灵枢》之秘, 相为表里,通其义也。”《类经》分经文为十二类、 若干节,集前人注家的精要,加以自己的见解,敢 于破前人之说,理论上有创见,注释上有新鲜,编 次上有特色,是学习《内经》重要的参考书。
著书立说
《全书· 伤寒典》,补充“《内经》伤寒诸义并诸治法之 未备”,论述伤寒病的证治。 《全书· 杂证谟》列诸内科杂证的病因病机、治理方药和 部分医评,并辅有部分医案,论述系统、精采。 《全书· 妇人规》:论述九类妇科疾患,并指出妇科证多 有情志病因,尤要注重四诊合参。 《全书· 小儿则》:更述儿科诸病并治,在总论中提小儿 “脏气清灵,随拨随应”的生理特点,很有见地。 《全书· 痘疹铨》、 《全书· 外科钤》各有论病及证治。 《全书· 本草正》介绍药物二百九十二种,每味详解气味 性用,很多为自己的临症用药体会,颇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