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小板治疗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替罗非班与传统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疗效对比

药物与临床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 中外医疗替罗非班与传统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疗效对比高洋,冯艳梅邳州市中医院神经内科,江苏邳州 221300[摘要] 目的 分析替罗非班与传统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疗效对比。
方法 随机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邳州市中医院收治的9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单双数法进行分组,单数分到观察组(n =45,行替罗非班治疗),双数分到对照组(n =45,行传统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
对比两组血小板指标、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
结果 治疗前,两组血小板指标、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血小板黏附实验结果、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为(3.53±0.89)分,低于对照组的(5.71±1.28)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为(67.20±5.89)分,高于对照组的(60.23±3.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9.380、6.870,P <0.05)。
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替罗非班的疗效更显著,可显著改善血小板指标和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不会增加用药风险。
[关键词] 替罗非班;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功能;不良反应[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23)11(c)-0103-04Comparison of the Efficacy of Tirofiban and Traditional Oral Antiplatelet Aggregating Drugs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GAO Yang, FENG YanmeiDepartment of Neurology, Pizhou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izhou, Jiangsu Province, 2213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icacy of tirofiban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oral antiplatelet aggregating drugs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Methods A total of 90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dmitted to Pizhou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January 2022 to June 2023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 They were grouped according to the odd-even method, with the odd num⁃ber assigned 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n =45, treated with tirofiban) and the even number assigned to the control group(n =45,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oral antiplatelet aggregation drugs). The platelet indexes, neurological function and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bility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platelet indexes, neuro⁃logical function and ability to perform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 >0.05). After treatment, the results of platelet adhesion test and 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oth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3.53±0.89) points, which was lower than (5.71±1.28) points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score of the ability to perform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was (67.20±5.89) points, which washigher than (60.23±3.41) points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 =9.380, 6.870, P <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otal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DOI :10.16662/ki.1674-0742.2023.33.103[作者简介] 高洋(1988-),女,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
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的抗血小板治疗

发作 4 8小 时 内开始 口服 阿 司匹 林 1 6 0 ~3 0 0 mg / d , 可 显 著 降低 2 3 的 缺 血 性 脑 卒 中复 发 风 险 ( P <
非 心源性 缺血 性 卒 中 的血 栓 形成 过 程 是 动 脉 粥 样 斑块 的破 裂 或 侵蚀 ,引 起 血 小 板 的激 活 、 黏附、 聚 集 及 内源性 凝 血 系 统 的 激 活 。2 0 1 4年 发 表 的《 中 国 缺 血性 脑卒 中 和短 暂 性 脑 缺血 发 作 二 级 预 防指 南 》 ( 后简 称“ 中 国卒 中二 级 预 防 指 南 ” ) 及《 美 国心 脏 协
相似建 议 ( 工级 推 荐 ,A 级证 据 ) [ 5 ] 。多 项 大 型 临 床
试 验 和 me t a分析 的结 果 也 证 实抗 血 小 板 药 物 可 降
低脑卒 中 、 血 管 事 件 再 发 风 险 。近 年 随 着 新 型 抗 血 小板 药物 的研 发和 治疗 方案 的优 化 ,NC I S患 者 的预 后将 得到 进一 步 的改善 。
林无 反应 ” , 其发 生致 死 性 或非 致 死 性 血 管事 件 的风
AHA/ AS A卒 中二级 预 防指南 ” ) 均肯 定 了抗 血 小板
中 图分 类 号 :R 7 4 3 文 献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4 — 5 8 3 X( 2 0 1 7 ) 0 1 — 0 0 8 2 — 0 4
d o i : 1 0 . 3 9 6 9 / i . i s s n . 1 0 0 4 — 5 8 3 X. 2 0 1 7 . 0 1 . O 2 1
2024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卒中的进展及诊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卒中的进展及诊疗答案2024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目录丹参与丹参多酚酸—急性脑缺血治疗研究 (1)急性缺血性卒中神经重塑研究进展 (3)《中国缺血性卒中和TIA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22)》最新解读 (7)缺血性卒中早期治疗策略与中药注射剂应用 (9)脑血管病的救治策略与用药 (1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规范化诊疗策略 (13)脑梗塞血运重建策略的评价 (15)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诊治策略 (17)急性脑梗死血管再通治疗 (19)低NIHSS评分大血管闭塞的血管内治疗 (21)中西医结合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策略 (23)缺血性脑卒中免疫机制研究进展及潜在新药物靶点的展望 (25)女性卒中的特点及中西医结合诊疗策略 (27)丹参与丹参多酚酸—急性脑缺血治疗研究1.丹参中作用最强的有效成分是()A.丹酚酸AB.丹酚酸BC.丹酚酸CD.丹酚酸DE.丹参多酚酸参考答案:A2.根据《中国药典》2020版,丹参的质量评价标准中,丹酚酸B的含量不得少于多少()A.0.1%B.0.5%C.1.0%D.2.0%E.3.0%参考答案:E3.丹参的应用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哪本历史文献()A.《神农本草经》B.《新修本草》C.《日华子本草》D.《妇人明理论》E.《本草纲目》参考答案:A4.发现丹参中首个水溶性成分的时间是()A.1934年B.1980sC.1984年D.1988年E.1993年参考答案:B5.丹参多酚酸的药理作用机制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抗血小板聚集及凝集B.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C.抑制细胞凋亡和保护神经元D.促进细胞凋亡E.促进损伤后血管及神经元增殖参考答案:D急性缺血性卒中神经重塑研究进展1.神经重塑不包括以下哪部分()A.基因表达改变B.轴突生长C.突触不可再生D.大脑网络重组E.神经元再生参考答案:C2.关于缺血性脑卒中与神经重塑过程,以下哪项描述是正确的()A.缺血性脑卒中不能诱导轴突发芽或生长B.轴突生长通常在缺血性脑卒中后30天会出现C.轴突生长形成的皮质回路可以在缺血后立即观察到D.卒中可诱导对侧运动皮层轴突发芽,进入同侧梗死周围皮层、对侧纹状体、红核等E.卒中只能诱导与梗死部位相邻的皮层中的轴突发芽,不能涉及同侧皮层参考答案:D3.1990年-2019年缺血性卒中年龄标化的发病率最高的国家是()A.中国和印度B.美国和印度C.印度与埃及D.美国与埃及E.中国与埃及参考答案:E4.神经重塑主要发生在卒中后的哪个时期()A.慢性期B.超急性期C.急性期D.亚急性期E.稳定期参考答案:D5.在轴突生长过程中,表达上调的信号有()A.Nogo-AB.NgRC.RhoAD.ROCKE.BDNF参考答案:E星形胶质细胞CX43、半通道及缝隙连接对脑缺血性神经炎性反应调控及丹参多酚酸的干预1.AMPK/mTOR/ULK1通路在自噬中的主要作用是()A.抑制自噬B.控制基因表达C.促进细胞分裂D.激活自噬E.维持细胞稳态参考答案:D2.半通道是由多少个Cx43蛋白质构成的六聚体()A.4个B.5个C.6个D.7个E.8个参考答案:C3.缝隙连接(GJ)主要作用是什么()A.神经细胞传导B.细胞间物质交流与通讯C.神经元修复D.血管生成E.能量代谢参考答案:B4.丹参中活血作用最强且含量最高的水溶性化合物是()A.丹酚酸AB.丹酚酸BC.丹酚酸CD.丹酚酸DE.丹参酮参考答案:B5.丹酚酸B(SalB)的主要作用不包括哪一项()A.改善微循环B.抗炎C.促凝D.抗氧化E.对缺血性卒中有保护作用参考答案:C《中国缺血性卒中和TIA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22)》最新解读1.根据2022版指南,对于既往未接收降压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发病数天且病情稳定后,如果收缩压多少mmHg以上,建议启动降压治疗?A.120B.130C.140D.150E.160参考答案:C2.卒中患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的比例有多少?A.<40%B.<50%C.<60%D.>70%E.>90%参考答案:D3.对于非心源性TIA或缺血性卒中患者,推荐使用的预防卒中及其他心血管事件的药物是什么?A.口服抗血小板药物B.抗凝药物C.溶栓药物D.钙通道阻滞剂E.利尿剂参考答案:A4.对于具有活动能力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在急性期后,推荐的体育锻炼频率和时长应为?A.每周至少1次,每次至少5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B.每周至少2次,每次至少10分钟的有氧运动C.每周至少3-4次,每次至少1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D.每周至少5次,每次至少30分钟的高强度运动E.每周至少2次,每次至少2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参考答案:C5.筛查隐源性卒中的栓子来源的金标准是()A.经胸超声心动图B.心电图筛查C.血液检测D.颈部血管超声E.食道超声心动图参考答案:E缺血性卒中早期治疗策略与中药注射剂应用1.下列哪项不属于丹参多酚酸注射液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A.有效减少脑梗死面积B.选择性增加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脑血流C.促进神经功能恢复D.不能联合溶栓治疗,会增加出血风险E.有效改善患者认知和运动功能参考答案:D2.下列哪项不是痰热腑实的常用药()A.瓜蒌B.胆南星C.大黄D.芒硝E.黄芪参考答案:E3.生地用于治疗阳闭时,其作用是()A.凉血清热B.清肝熄风C.育阴潜阳D.使火降风熄,则气血下归E.益气养血参考答案:A4.关于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用药安全,说法错误的是()A.一次一支,一日一次B.滴速控制在每分钟40滴及以上C.药液配置后,应在4小时内用完D.不宜与藜芦及其制剂同时使用E.在静脉输液时,建议选择精密输液器参考答案:B5.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是()A.高血压B.高血糖C.血脂紊乱D.动脉粥样硬化E.炎症参考答案:D脑血管病的救治策略与用药1.目前我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是()A.糖尿病B.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心肌梗死D.高血压E.脑卒中参考答案:E2.下列哪项不属于中风病的危险因素()A.高血压B.糖尿病C.体力活动过多D.吸烟E.肥胖参考答案:C3.中风病痰热内闭清窍证的治法是什么()A.熄风化痰,活血通络B.清热化痰,醒神开窍C.平肝熄风,清热泻火D.益气活血,养阴通络E.益气回阳,固脱参考答案:B4.在中风病的战略防御阶段,主要治则是什么()A.活血化瘀B.益气养阴C.检测和支持D.熄风通络E.清热化痰参考答案:C5.下列哪种中成药适合在中风病急性期和恢复期应用()A.参麦注射液B.醒脑静注射液C.刺五加注射液D.脉络宁注射液E.丹参多酚酸注射液参考答案:E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规范化诊疗策略1.STAIR推荐意见中提出,卒中病理的级联瀑布反应涉及多重途径,可能需要哪种策略进行有效调控()A.单一机制药物B.手术治疗C.联合多种药理作用的药物D.增加药物剂量E.延长治疗时间参考答案:C2.缺血性卒中全流程规范化管理的内容不包括()A.公众教育卒中一级预防B.院内急性期救治C.院内二级预防D.门诊复查卒中后认知等功能障碍识别与管理E.长期康复卒中三级预防参考答案:C3.关于不同类型患者采取不同降脂方案,说法错误的是()A.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推荐给予低强度他汀治疗B.合并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证据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高强度他汀治疗,需要时联合依折麦布高强度他汀治疗,需要时联合依折麦布C.极高危缺血性卒中患者给予最大耐受剂量他汀治疗后,LDL-C仍高于1.8 mmol/L,推荐与依折麦布联合应用D.若他汀与依折麦布联合治疗后,LDL-C 水平仍未达到目标水平,推荐联合使用PCSK9 抑制剂治疗以预防 ASCVD 事件发生E.他汀不耐受者,根据LDL-C水平目标值,可考虑使用PCSK9抑制剂或依折麦布参考答案:A4.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什么作为国家医疗质量安全十大改进目标之一()A.提升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率B.提升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率C.降低癌症死亡率D.推广疫苗接种E.扩大慢性病筛查范围参考答案:B5.大脑中动脉M2或M3段闭塞的患者,可以考虑在发病6h内进行哪种治疗方法()A.动脉溶栓B.静脉溶栓C.机械取栓D.保守治疗E.抗血小板治疗参考答案:C脑梗塞血运重建策略的评价1.首要DNT的时间目标是()A.≥50%患者在60分钟内溶栓B.≥50%患者在55分钟内溶栓C.≥50%患者在50分钟内溶栓D.≥50%患者在45分钟内溶栓E.≥50%患者在40分钟内溶栓参考答案:A2.脑梗塞治疗策略不包括()A.静脉溶栓B.动脉溶栓C.促进血小板聚集D.抗凝E.改善侧支循环参考答案:C3.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所首次分离得到丹参多酚酸的时间是()A.上世纪80年代B.上世纪90年代C.2000年D.2001年E.2010年参考答案:A4.对于轻型卒中患者,在发病24小时内启动哪种治疗对预防90天内的早期卒中复发有益?A.单一阿司匹林治疗B.单一氯吡格雷治疗C.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抗治疗D.替罗非班治疗E.抗凝治疗参考答案:C5.下列哪项检查应在静脉溶栓前进行()A.基线心电图B.血糖测定C.肌钙蛋白评估D.胸片检查E.血小板计数参考答案:B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诊治策略1.下列哪项不是AIS核心理论——挽救缺血半暗带的基础()A.局部血流B.组织氧分压C.全脑血流D.时间窗E.组织窗参考答案:C2.AIS静脉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内,rt-PA的使用剂量是多少()A.0.6mg/kgB.0.7mg/kgC.0.8mg/kgD.0.9mg/kgE.1.0mg/kg参考答案:D3.关于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ECASS分型,说法错误的是()A.HI1沿梗死灶边缘小点状出血B.HI2 :梗死区内片状无占位效应出血或多个融合的点状出血C.PH1:血肿≤梗死面积的30%并有轻微占位效应的出血D.HI3由HI4.HI2共同组成E.血肿>梗死面积的30%并有明显占位效应的出血或远离梗死灶的出血参考答案:D5.丹酚酸通过何种方式展现其主要的药效学特点?A.抑制细菌生长B.单纯抗氧化作用C.通过改善侧支循环、抗炎、抗氧化、抗凋亡、保护血脑屏障、改善线粒体功能、抗血小板聚集等一系列作用机制D.单一改善线粒体功能E.仅具有抗炎效果参考答案:C6.丹酚酸在AIS治疗中的主要作用不包括()A.改善侧枝循环B.抗炎、抗氧化C.抑制肿瘤细胞生长D.保护血脑屏障E.抗血栓形成参考答案:C急性脑梗死血管再通治疗1.WAKE-UP试验中,对于醒后卒中患者,如果MRI显示DWI-FLAIR不匹配,推荐使用哪种治疗()A.血管内机械取栓B.口服抗血小板药物C.阿替普酶静脉溶栓D.安慰剂E.抗凝治疗参考答案:C2.急性脑梗死治疗中,哪个区域与神经功能缺失加重和恢复密切相关()A.梗死核心区B.缺血半暗带C.良性缺血区D.静脉系统E.动脉系统参考答案:B3.对于醒后卒中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如果距最后正常时间远超(),MRI显示DWI-FLAIR不匹配,且不适合或未计划进行机械取栓,指南推荐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A.0.5hB.1.5hC.2.5hD.3.5hE.4.5h参考答案:D4.脑梗死静脉溶栓加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的主要作用机制不包括()A.增加出血风险B.改善脑部微循环C.减轻神经元损伤D.抗氧化应激E.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参考答案:A5.在溶栓治疗过程中出现疑似脑出血的情况,应采取的措施是()A.立即给予6-8个单位血小板输注B.血液科会诊,注意目前的凝血功能C.停止溶栓药物输注,立即抽血进行检查,立即行平扫头颅 CT 检查D.立即给予ε-氨基己酸4-5g静脉注射E.有关外科和/或内科治疗需要商讨共同决定参考答案:C低NIHSS评分大血管闭塞的血管内治疗1.有研究表明,有轻度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占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的比例是()A.9.9%B.0.26%C.>50%D.0.8%E.10%参考答案:C2.关于低NIHSS评分ASI-LVO症状进展的病理机制,说法不正确的是()A.梗死灶扩大B.开始侧枝循环良好,紧跟着侧枝循环衰竭,症状加重C.再发梗死D.梗死灶缩小,远端大血管闭塞E.栓子逃逸会导致失语参考答案:D3.丹酚酸的作用机制不包括()A.抗炎B.促进血小板凝集C.抗氧化D.抗凋亡E.保护神经单元参考答案:B4.建议NIHSS评分为()时候进行影像学检查,可筛查出90%的LVOA.≥1分B.≥2分C.≥3分D.≥4分E.≥5分参考答案:B5.对于大脑中动脉M1段及颈动脉闭塞而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前NIHSS评分()时可考虑动脉取栓治疗A.≥6分B.<6分C.>5分D.≤5分E.>7分参考答案:B中西医结合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策略1.脑卒中急诊救治体系中,关于诊断和评估的下列哪个步骤描述不准确()A.按照诊断流程处理疑似脑卒中患者B.对疑似脑卒中患者无需进行头颅平扫CT/MRI检查C.进行必要的血液学、凝血功能和生化检查,并尽量缩短检查时间D.进行心电图检查,有条件时应持续心电监测E.使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参考答案:B2.导致脑血管疾病过早死亡和疾病负担的首要原因是()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B.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C.脑血管性痴呆D.卒中E.高血压脑病参考答案:D3.以下关于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主要通过单一靶点干预发挥药效B.丹参多酚酸无法改善微循环和侧支循环C.丹参多酚酸不具备抗炎和抗氧化的作用D.丹参多酚酸能改善脑部循环、保护脑神经和抗血栓形成E.丹参多酚酸无法保护血脑屏障和改善线粒体功能参考答案:D4.AHA/ASA建议超过多少比例的静脉溶栓患者DNT应缩短至60分钟以内()A.30%B.40%C.50%D.60%E.70%参考答案:C5.2018年中国居民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占我国居民总死亡率的多少()A.10%B.15%C.20%D.22%E.30%参考答案:D缺血性脑卒中免疫机制研究进展及潜在新药物靶点的展望1.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由于什么引起的?A.脑出血B.动脉粥样硬化C.脑部肿瘤D.脑炎E.癫痫参考答案:B2.在缺血性脑卒中中,低氧状态主要激活哪种细胞?A.神经元B.星形胶质细胞C.少突胶质细胞D.小胶质细胞E.内皮细胞参考答案:D3.豨莶草最早记载于我国哪本医术()A.《唐本草》B.《本草纲目》C.《本草图经》D.《本草蒙筌》E.《中国药典》参考答案:A4.国家卒中登记数据显示,卒中患者1年内的复发率为多少?A.5.9%B.10.9%C.13.4%D.14.7%E.19.1%参考答案:D5.以下哪项不是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重点?A.溶栓治疗B.抗栓治疗C.改善脑循环D.切除梗死脑组织E.脑保护治疗参考答案:D女性卒中的特点及中西医结合诊疗策略1.根据中医理论,女子多少岁进入绝经期()A.35岁B.42岁C.49岁D.56岁E.63岁参考答案:C2.女性卒中的死亡率在女性死因中排名第几()A.第一B.第二C.第三D.第四E.第五参考答案:C3.偏头痛与先兆脑卒中关系的可能机制不包括()A.遗传倾向B.内皮功能障碍C.神经传递功能障碍D.凝血异常E.经卵圆孔未闭的反常栓塞参考答案:C4.雌激素对人体的影响说法错误的是()A.雌激素对血管有抗氧化作用B.雌激素使NO生物利用度增高C.雌激素使氧自由基产生升高D.内源性雌激素有利于维持绝经前妇女的正常血压E.雌激素可能通过抑制交感神经影响血压参考答案:C5.下列哪项是妊娠期的生理变化之一()A.全身血管收缩与静脉阻滞B.血液动力学与血管系统保持稳定C.凝血系统呈现低凝状态D.全身血管舒张与静脉瘀滞E.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参考答案:D。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现状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现状【摘要】进展性脑梗死(PCI)即在出现脑梗死后,脑缺血梗死、神经功能损伤症状渐渐加重,以阶梯状恶化。
溶栓治疗对治疗时间窗以及适应证有严格的要求,易引起较多副作用,不适合PCI治疗。
目前所用的抗血小板治疗发挥的作用显著,对PCI的治疗作用显著。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可有效对神经进行保护,可使脑卒中后神经组织尽快复原。
现对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进展进行归纳。
【关键词】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进展性脑梗死进展性脑梗死(PCI)在临床十分常见,常因脑部缺乏血液供应,神经功能受损引起,临床表现为原有神经功能缺损的加重或出现同一血管供血区受损的新症状,可持续数天至2周以上,属于难治性脑血管病。
占脑梗死总数的20-40%。
药物是治疗PCI的主要方式,常用药物有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人体血小板聚集可得以抑制,能够减轻其病情,患者脑供血改善不明显。
经研究[1]发现: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经对脑组织的保护,可对血小板聚集进行控制,以免脑部微循环加重,对受损的神经元进行修复。
还有研究[2]表示:氧化应激反应在PCI的参与,人体会出现较多的自由基,无形中会加重其病情。
上述药物相联合治疗PCI的疗效缺乏较多的文献支持。
鉴于此,本研究现就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现状做好总结。
现报道如下。
1 进展性脑梗死(PCI)发病机制有研究[3]表示:PCI发病机制有:①原发动脉位置血栓蔓延出现全新的狭窄,既往狭窄的血管会出现闭塞,渐渐使脑缺血区域增加,或经阻断侧支血管促使侧支循环消失。
丁苯酞能够消除微血管痉挛,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效用显著,可使脑组织微血管数量增多,迅速创建侧支循环,遏制血栓逐步扩张,缩小梗死面积,控制病情恶化。
②原发梗死领域虽然未扩大,脑水肿会使神经功能缺损加重,丁苯酞可减轻脑水肿。
③患者一般状态心肺功能、电解质调节变化与周身感染均会对脑代谢造成影响,神经功能缺损会变重,特别是脑梗死进展需控制于3d后。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进展

PTA/PTAS
卒中单元 溶栓治疗 架桥 抗血小板治疗 降纤治疗? 抗凝治疗? 脑保护剂的应用 其他治疗手段
内膜剥脱
血小板激活通道
凝血酶
血小板
纤维蛋白结合位点
纤维蛋白原
血小板激活
抗血小板制剂
血栓素 A2 抑制剂 – 乙酰水杨酸 (阿司匹林,ASA)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 潘生丁 糖蛋白 (GP) IIb/IIIa 阻滞剂 – 经静脉: abciximab, eptifibatide, tirofiban ADP-受体拮抗剂 – 氯吡格雷(波立维) – 噻氯吡啶(抵克力得)
卒中单元 溶栓治疗 架桥 抗血小板治疗 降纤治疗? 抗凝治疗? 脑保护剂的应用 其他治疗手段
内膜剥脱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
一般治疗
营养支持 调控血糖
针对性治疗
调控血压
脱水治疗 呼吸支持 防并发症
溶栓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 抗凝治疗 降纤治疗 血液稀释 脑保护 手术治疗
这些细胞在此期内能及时获得再灌注,其 中的一些细胞可以获得修复,脑损害减少,神 经功能获得改善。如果不能在 此期获得有效的血液供应,脑 细胞就将逐步死亡,随之大量 的细胞毒释放。此时如果再溶 栓,坏死的脑组织获得再灌注, 细胞毒被释放反而进一步造成 脑损害。因此,目前已经确认 急性缺血性中风存在一个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1) --阿司匹林
何时改药?
不能耐受ASA 服药期间仍有TIA
常用抗血小板药物(2) --潘生丁
作用机制:
抑制磷酸二脂酶、增加前列环素、 减少血小板生成TXA2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2)
--潘生丁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对临床疗效、ADL评分及不良反应的价值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对临床疗效、ADL评分及不良反应的价值引言缺血性脑卒中是造成全球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因素之一。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
本文将就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ADL评分及不良反应的价值进行探讨。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药理作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抗血小板药物,都能够通过干扰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作用,干扰血小板内的血小板聚集素合成,从而减少血小板聚集。
氯吡格雷能够阻断ADP受体,减少血小板的激活,从而起到抗血栓的作用。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可以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
在已经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中,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联合用药可以进一步降低患者的复发风险。
一项meta分析发现,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组中,相对于单独使用阿司匹林的组别,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心脏事件及总体死亡率降低了1/3左右,有效率也要显著高于单用阿司匹林组(1)。
ADL评分活动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主要用于评估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情况。
随着缺血性脑卒中后的康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一些研究发现,通过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联合治疗,在缺血性脑卒中后的康复过程中,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ADL评分。
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在运用了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的患者中,其末次随访时ADL分数为94.5分(IQR:85.5-98.5分),而单用阿司匹林的患者末次随访时ADL分数为85分(IQR:65-95分),差别显著(2)。
不良反应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出血和消化不良。
阿司匹林的副作用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可能包括胃肠溃疡和出血;而氯吡格雷的主要副作用是增加出血的风险。
一些研究也表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联合使用在容易出血的患者中可能会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因此使用过程中应该小心监测患者的出血情况。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因素及治疗研究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因素及治疗研究作者:陶焕唐来源:《中国医药科学》2013年第06期[摘要]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的相关因素与颈内动脉颅外段动脉斑块和狭窄度、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发热及感染、生化指标及细胞因子、OCSP分型及CT分型等密切相关;治疗包括溶栓治疗、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自由基清除剂治疗、阿片受体拮抗剂治疗、合理的血压调整、降温、降糖、治疗脑水肿及外科治疗等。
[关键词]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因素;治疗[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06-32-03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约占脑卒中患者的20%~30%。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progressive ischemic stroke,PIS)是指发病后缺血所致的神经系统症状在6 h~2周仍逐渐加重的脑卒中[1]。
其给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命安全带来严重的影响,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为了更进一步地认识此病,笔者就近年来对该病的相关因素及治疗研究作一综述,旨在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1 相关因素1.1 颈内动脉颅外段动脉斑块和狭窄度有研究显示,颈内动脉颅外段动脉有斑块和狭窄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主要血管病变因素为大血管狭窄,在狭窄的基础上血栓附着并逐渐增大使血管腔完全堵塞,脑缺血区域也逐渐扩大,导致临床症状加重。
杨宁等[2]观察9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现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内动脉斑块和狭窄出现率明显高于普通脑卒中患者,分别为75.6%与42.2%。
而张革等[3]观察另一组患者,也发现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和普通型卒中患者中经TCD显示有颈内动脉斑块及狭窄出现分别为87.2%和36.3%。
1.2 血压血压过低或过高对脑卒中均有影响。
在缺血性脑卒中初期,缺血区丧失了脑血流的自动调节,此时脑灌注完全依赖动脉压来维持,因此常有血压反应性升高,特别是高血压脑动脉动硬化患者,脑血流的自身调节范围窄,若降压过低,则会加重脑灌注不足,进一步减少缺血半暗带区的血流量,从而使病情加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损伤机制及其治疗药物研究新进展

·综述及个案报道·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9月第19卷第18期206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损伤机制及其治疗药物研究新进展谭冉1,2 邓立普2△(1.南华大学附属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湖南 怀化 418000) (2.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危重症医学部,湖南 衡阳 421200)【摘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疾病,可导致患者残疾、死亡,加重社会的负担。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疾病的发生是脑动脉闭塞,引发脑组织缺血梗死,伴有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等激活后损伤的情况,病理生理涉及的机制较多,包括兴奋毒性、钙离子超载、细胞能力衰竭。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损伤机制可能与神经元凋亡、钙超载、炎症反应等有关,临床主要是采用抗凝药物、溶栓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为患者治疗,以此改善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损伤机制;治疗药物【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18-0206-03作者简介:谭冉(1981.01-),男,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急危重症方面△通讯作者:邓立普(1963.08-),男,本科,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急危重症方面,邮箱*****************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也可称之为急性脑梗死,有着较高的残疾率、死亡率以及发生率,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水平造成影响[1-2]。
脑卒中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糖尿病、心房颤动、高脂血症、摄入酒精、吸烟、年龄等。
药物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方法,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使得临床治疗药物的研究有所进展,神经保护类药物、抗凝药物、溶栓药物等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应用,均可获得一定的效果[3]。
本文主要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损伤机制及其治疗药物研究新进展作综述,如下。
1 发病机制1.1 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在缺血损伤后,会使得细胞发生凋亡以及坏死[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0, 10(7), 1531-1536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20 in Hans.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acm https://doi.org/10.12677/acm.2020.107229
文章引用: 高喜斌, 康乐乐, 高学军. 抗血小板治疗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J]. 临床医学进展, 2020, 10(7): 1531-1536. DOI: 10.12677/acm.2020.107229
Progress of Antiplatelet Therapy in Ischemic Stroke
Xibin Gao, Lele Kang, Xuejun Gao*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Yan'an University Hospital, Yan'an Shaanxi
Received: Jul. 13th, 2020; accepted: Jul. 23rd, 2020; published: Jul. 30th, 2020
Abstract Ischemic stroke is caused by various causes of regional blood supply disorders in brain tissue, re-sulting in ischemic hypoxic lesions necrosis of brain tissue, and then produce clinical correspond-ing neurological deficit manifestations, seriously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Antiplate-let therapy can reduce the early recurrence rate, early mortality rate and improve the long-term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This article will review the mechanism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mmonly used antiplatelet drugs in ischemic stroke.
Keywords Antiplatelet, Ischemic Stroke
抗血小板治疗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高喜斌,康乐乐,高学军*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陕西 延安
收稿日期:2020年7月13日;录用日期:2020年7月23日;发布日期:2020年7月30日
摘 要 缺血性脑卒中系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抗血小板治疗能够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复发率、早期死亡率,并能改善患者长期预后。本文将对缺血性脑卒中常用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机制及药物特征进行综述。
*通讯作者。 高喜斌 等 DOI: 10.12677/acm.2020.107229 1532 临床医学进展
关键词 抗血小板,缺血性脑卒中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相对常见的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高[1] [2] [3] [4] [5]。当代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年轻人脑梗死发病率增加,对家庭和整个社会都产生负面影响[6] [7] [8],对家庭和整个社会都产生负面影响[2] [3] [9]。中国疾控中心2014年发布的一份情况说明书显示,中国的脑梗死发病率几乎是世界上最高的,脑血
管病自2008年以来一直位列中国主要死因之列[2] [10] [11],已成为仅次于恶性肿瘤和心脏病的第三大死因。系统分析估计,中国每年约有17亿患者死于脑梗死,存活个体的复发率超过17.1% [9]。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关键是挽救缺血性脑组织,包括溶栓、桥接取栓恢复脑血流灌注,但大多数患者到院时已经错过治疗时间。因此,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在缺血性脑卒中中治疗至关重要。抗血小板治疗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和脑卒中的预防。抗血小板治疗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高危患者和已知有脑血管疾病症状的患者的卒中发生率。 2. 缺血性脑卒中时血小板的作用
缺血性脑卒中是由脑血栓形成、栓塞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脑功能不全的疾病。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可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害有效和及时的治疗是降低这种疾病造成的死亡率和残疾的关键。当血管内皮受损时,激活血小板和凝血酶,活化的血小板进一步激活更多的血小板,并表达组织因子,产生促凝作用,并形成凝血酶。在血液循环中。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进而形成血凝块,从而使得血栓生成堵塞血管。因此抑制血小板可有效减少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发生,有效的血小板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至关重要,本文将对临床上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进行论述。 3. 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及研究进展
3.1. 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是一种乙酰水杨酸,属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这些药物减少了炎症的迹象和症状,并表现出广泛的药理作用,包括止痛、解热和抗血小板特性。1899年,拜耳(Bayer)公司首次推出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和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在用于缓解症状的情况下通常不会改变疾病的进程。低剂量阿司匹林(100~150 mg)不可逆的抑制乙酰化环氧合酶(COX)-1的530位丝氨酸。这种作用抑制血小板生成的血栓素A2,从而产生抗血栓作用。 阿司匹林是一种有效的药物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及其抗血栓作用主要是由于乙酰化环氧合酶(COX1)的不可逆抑制,而COX1又抑制血小板中前列腺素H2 (PGH2)的生成。阿司匹林还抑制血管内皮细胞中的PG合酶,导致PGI2生成减少,部分抵消了其抗血栓作用。尽管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缓释双嘧达莫复方制剂治疗对于脑卒中二级预防都是可以接受的选择,但阿司匹林是唯一已确定对急性缺高喜斌 等 DOI: 10.12677/acm.2020.107229 1533 临床医学进展
血性脑卒中极早期治疗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12]。一项2014年的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卒中得出结论,在假定缺血性脑卒中发作的48小时内开始使用阿司匹林(160~300 mg/d),降低了早期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并且没有早期出血性并发症的重大风险,还改善了长期结局。对于基线时存在轻度和中度脑卒中相关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阿司匹林降低了复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但重度神经功能障碍患者未见此效应[13]。对于轻度和中度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到开始阿司匹林治疗后第3日,风险降低最显著。我国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也推荐[14],对于不符合静脉溶栓或血管内取栓适应症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在发病后尽早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50~300 mg/d治疗,急性期后可改为预防剂量50~300 mg/d。 阿司匹林最长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出血,其他不良反应还包括头痛、眩晕、耳鸣、恶心、皮下瘀斑和颅内出血等。由于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出现支气管痉挛、血管神经性水肿或尿路感染及Reye综合征,对非甾体类抗炎药过敏以及哮喘、鼻炎和鼻息肉的患者或患有病毒感染的儿童和年轻人禁用阿司匹林[15]。
3.2. 氯吡格雷
氯吡格雷是另一种抗血小板药物,与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不同,是一种血小板P2Y12受体阻滞剂,其代谢产物通过二硫键与血小板表面的P2Y12编码的ADP受体特异性、不可逆性结合,阻断ADP对腺苷酸环化酶的抑制作用,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16]。研究表明,在治疗开始后1 d内,当患者计划进行血管内再通时,常常给予300或600 mg的负荷剂量以加速发挥其抗血小板作用[17],对高危患者,氯吡格雷预防效果可能更明显,不良反应更少[18]。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阿司匹与氯吡格雷–联合用药是目前推荐用于心脑血管缺血事件二级预防的唯一抗血栓药物[19]。双重抗血小板方案可以相对减少中风,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全身出血事件[19]。 然而不幸的是,并不是所有患者对氯吡格雷具有良好的反应,部分患者存在抵抗现象,并且有研究认为,CYP2C19是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预测因素[20]。Gu等[21]也证实,CYP2C19 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及复发有关。氯吡格雷治疗失败的最佳定义是在氯吡格雷治疗高血小板反应性的患者期间发生血栓事件/缺血性事件。治疗失败可能是由于病人不服从和/或对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反应不充分。由于多个信号通路介导血小板活化和血栓事件的发生,不能指望针对单一通路的治疗策略可以预防所有事件的发生。因此,并不是所有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的缺血性事件都是由于缺乏氯吡格雷的药效学效应。血栓事件的发生涉及多种机制。这些机制可能克服氯吡格雷的药效学效应。 与阿司匹林相比,氯吡格雷的副反应较好,出现皮疹和腹泻的频率略高,但出现胃不适或消化道出血的频率略低[22]。
3.3. 其他抗血小板药物
双嘧达莫抑制血液循环中红细胞和血管内皮对腺苷的摄取和代谢作用,从而使腺苷在血管内皮内浓度增加。腺苷酸环化酶被激活,血液中环磷酸腺苷浓度升高,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缓释片双嘧达莫之间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患者的耐受性、禁忌症、可用性和成本。这三种方法都是可接受的预防复发性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的方法[24] [25]。建议抗血小板治疗使用氯吡格雷(75毫克每天)作为单一疗法或联合阿司匹林缓释双嘧达莫(25毫克/200毫克每天两次),而不是单独使用
阿司匹林[23]。与阿司匹林用于严重血管事件的长期二级预防(即非致死性中风、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血管死亡)相比,单独使用氯吡格雷和使用阿司匹林缓释双嘧达莫[25]的益处似乎要大一些。 阿司匹林加双嘧达莫已在多个试验中被证明在二次中风预防中有效,尽管早期的结果并没有显示出单独阿司匹林的任何有益作用[26] [27] [28]。“第二次欧洲卒中预防研究”[27]和可逆性脑缺血试验[28]中的欧洲和澳大利亚卒中预防研究表明,阿司匹林中联合双嘧达莫可显著降低卒中复发率。双嘧达莫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