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在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随饮食结构不合理、生活节奏加快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

据国内统计,自2001年来,脑梗死、冠心病、心肌梗死一直在疾病死亡排位中位居前 4 位,以心血管疾病为例,我国冠心病发病率高达77人/10万,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为42人/10万,大城市脑梗死发病率也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而且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

一、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血小板参与血栓形成过程的许多环节,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正常循环血液中,血小板处于静息状态。

当血管破损或血液中出现血小板活化因子时,血小板即由静息状态转为功能状态,称血小板活化。

血小板在破溃部位黏附、聚集形成白色血栓,黏附聚集的血小板活化释放多种物质,同时为凝血因子活化提供平台,凝血因子瀑布式活化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网罗红细胞等形成红色血栓。

可见血小板在血栓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如果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即可阻止或延缓血栓的形成。

二、抗血小板药物的分类1.血栓素A2(TXA2)抑制剂阿司匹林是最早被应用于抗栓治疗的抗血小板药物,也是联合用药治疗动脉血栓的基本药物。

阿司匹林是血栓素A2(TXA2)生物合成的抑制剂,能促进环氧化酶(COX)活性部位第529 位丝氨酸乙酰化,不可逆抑制COX 的活性,进而导致TXA2生成减少,从而阻止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反应。

此外,阿司匹林还能减少凝血酶的生成,加强纤维蛋白凝块的通透性与溶解,促进血小板内NO 的生成。

阿司匹林的主要缺点在于对环氧化酶的特异性,这意味着其在抑制血栓素形成的同时并不影响血小板的分泌和粘附,因而既不缓解动脉硬化的进程也不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分裂。

另外,阿司匹林对ADP等其他刺激产生的血小板激活也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同时,阿司匹林会引起严重的胃肠道反应, 较大剂量可引起胃溃疡,无痛性胃出血。

2.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的代表药物主要有双嘧达莫(Dipyridamole)和西洛他唑(Cilostazol)。

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研发及其应用前景

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研发及其应用前景

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研发及其应用前景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治疗疾病的方法和药物也越来越多元化。

其中,血液循环系统的疾病一直是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因为血液对于身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针对血小板凝聚这种常见的疾病,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研发和应用就成为了研究热点之一。

一、抗血小板药物发展历程早在20世纪50年代,第一批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就问世了。

阿司匹林的主要作用是抑制血小板的凝聚,从而预防并治疗血小板原性的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脑血管病、外周动脉疾病等。

而且由于阿司匹林便宜易得,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治疗。

然而,尽管阿司匹林是一种高效的抗血小板药物,但是它也存在着严重的副作用问题。

例如,长期大量的服用阿司匹林会增加胃肠道出血的风险,从而导致溃疡性结肠炎、胃黏膜病变等疾病。

因此,研发出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就显得尤为迫切了。

二、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研发现状1. P2Y12 ADP受体拮抗剂P2Y12受体是一种ADP受体,它是一种与血小板形态、功能等密切相关的受体。

因此,P2Y12 ADP受体拮抗剂就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

目前,市面上比较常见的P2Y12 ADP受体拮抗剂有普拉格雷、替格瑞洛、咔地喹等。

2. GPIIb/IIIa受体拮抗剂GPIIb/IIIa受体是一种胞膜蛋白,它在血小板聚集和凝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针对这种受体开发的药物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目前,市面上比较常见的GPIIb/IIIa受体拮抗剂有依匹拉韦、阿巴格雷勒等。

三、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前景1. 安全性更高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相对于阿司匹林来说,拥有更好的安全性。

例如,普拉格雷的使用可以大大降低胃肠道出血的风险,而同时也不会影响药物的抗血小板效果。

2. 疗效更佳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相对于传统药物来说,其抗血小板效果更佳。

例如,研究表明,替格瑞洛可以在不增加出血风险的情况下,显著降低血栓的形成。

3. 有助于个性化治疗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研发,有望为个性化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

阿司匹林抵抗的研究现状

阿司匹林抵抗的研究现状

阿司匹林抵抗的研究现状王林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中国300211)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8-0086(2009)031934年,德国费利克斯·霍夫曼在其上司阿图尔·艾兴格林的指导下第一次合成了构成阿司匹林的主要物质,宣布了阿司匹林的问世。

英国科学家John R. V ane爵士提出低剂量的阿斯匹林可以有效抑制血小板中血栓素(thromboxane)的分泌,并于1982年发现阿斯匹林抗炎机制,同另两位发现前列腺素及其相关活性物质的科学家共同获得当年诺贝尔生理暨医学奖。

自20世纪70年代起,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药物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1980年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核准阿司匹林用于脑卒中预防。

1985年,美国FDA又核准阿司匹林用于预防心肌缺血发作。

l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建议,年龄超过30 岁的糖尿病病人除非有过敏、胃肠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凝血功能障碍等危险因素外都应该服用阿司匹林。

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证实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可使心脑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脑卒中减少25%。

但是,近年研究发现仍有部分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不能充分抑制血小板功能而致临床血栓事件的发生,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

1 阿司匹林抵抗的不同定义及相关临床研究阿司匹林抵抗可能在开始服用阿司匹林时即出现.也可能在服用一段时间阿司匹林(有效)后才出现。

目前尚未有公认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和诊断标准,通常从两方面来定义AR :①服用常规剂量阿司匹林不能有效抑制血小板功能及血栓素合成者,即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及以5×10-3mg/ml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20%,有学者称为“生化阿司匹林抵抗(bioc hemical aspirin resistance)”;②临床上使用治疗剂量的阿司匹林仍发生血栓事件,称为“临床阿司匹林抵抗(clinical aspirin resistance)”。

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临床实验

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临床实验

02
实验设计与方法
受试者选择与分组
1. 入选标准
选择患有心血管疾病或具有高危 因素的患者,年龄、性别、种族
等因素需考虑代表性。
2. 排除标准
排除患有严重肝肾疾病、血液系统 疾病、恶性肿瘤等可能影响实验结 果的患者。
3. 分组方法
按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原 则,将受试者分为实验组(抗血小 板药物治疗)和对照组(安慰剂治 疗)。
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性的定义与现状
定义
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性是指在使用常规 剂量的抗血小板药物后,患者血小板 功能仍然亢进,未能达到预期的治疗 效果。
现状
目前,随着抗血小板药物的广泛使用 ,药物抵抗性的问题逐渐凸显。发生 率因个体差异和所用药物不同而有所 差异,但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
实验原理
本实验基于以下原理进行
04
结果讨论与临床意义
结果讨论与解释
药物反应多样性
在临床实验中,不同患者对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存在多样性,部分 患者出现药物抵抗现象。
抵抗机制探讨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药物抵抗可能与患者的基因变异、代谢酶活性 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导致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药效受到影响。
结果意义
这些发现揭示了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临床医 生提供了更加全面的视角,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患者的药物反应。
药效评估重要性
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接受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病人,定期进行药效评估 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药物抵抗性问题。
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深入研究抵抗机制
针对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性的具体机制,未来可以进一步开展基础研究,如研究药物代谢酶的活性、药物转运体的表达 等,以揭示抵抗性产生的具体分子机制。

2024年抗血小板药物市场规模分析

2024年抗血小板药物市场规模分析

2024年抗血小板药物市场规模分析引言血小板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血细胞,负责停止出血并帮助伤口愈合。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过多的血小板聚集会导致血栓形成,进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抗血小板药物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对抗血小板药物市场规模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发展趋势。

市场规模分析1. 全球抗血小板药物市场规模抗血小板药物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据市场研究公司统计,2019年全球抗血小板药物市场规模达到XX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增长到XX亿美元。

这一增长得益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数量的增加以及对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的重视。

2. 区域市场分析(这是一个例子,下同)2.1 北美地区北美地区是全球抗血小板药物市场的主要消费地区之一。

高发病率和高收入水平是该地区抗血小板药物市场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根据市场研究数据,2019年北美地区抗血小板药物市场规模达到XX亿美元,并有望在未来几年保持稳定增长。

2.2 欧洲地区欧洲地区也是全球抗血小板药物市场的重要消费地区。

在欧洲,心脑血管疾病是主要的健康问题之一,促使了抗血小板药物的需求增加。

据报道,2019年欧洲地区抗血小板药物市场规模达到XX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继续保持增长。

2.3 亚太地区亚太地区的抗血小板药物市场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

这可以归因于人口增长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数量的增加,以及提高医疗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

据市场调研数据显示,2019年亚太地区抗血小板药物市场规模达到XX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继续增长。

3. 市场驱动因素分析3.1 心血管疾病患者增加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加剧,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数量不断增加,这促进了抗血小板药物市场的发展。

3.2 医疗水平提高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的重视程度增加,从而提高了抗血小板药物的需求。

4. 市场挑战因素分析4.1 国家法规限制不同地区的国家法规对抗血小板药物的销售和使用有着不同的限制和规定,这对市场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临床实验研究

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临床实验研究

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临床实验研究
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是指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等药物后,由于某些原因引起药物失效或不起作用。

这一现象在临床中广泛存在,给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因此,对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目前,针对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主要治疗手段仍然是药物治疗。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

对于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患者,需要根据不同的原因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

例如,一些人因为遗传因素致使药物不起作用,此时需要考虑改用其他药物或增加药物剂量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而对于一些患者而言,需要进行血栓彩超检查或其他检查,以确定血栓的位置和密度。

2、手术治疗
由于一些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后仍然容易出现血栓形成现象,因此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对于血栓坏死的患者,手术治疗可以有效地清除血栓,预防血栓脱落或形成新的血栓。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手术治疗前,需要先停止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以避免手术中出现出血等问题。

3、营养治疗
一些研究表明,一些特定的营养素可以通过降低血小板活性等方式,缓解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症状。

例如,增加鱼油、钙、维生素D等营养素的摄入可以有效地降低血小板活性,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

此外,也可以通过减少饮食中的脂肪和糖的摄入来降低血小板活性,达到预防血栓的效果。

总的来说,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是一个复杂的研究领域,不同的原因会导致不同的治疗方案和效果。

在临床治疗中,需要针对每位患者的个体化情况,综合考虑多种治疗手段,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2024年抗血小板药物市场调研报告

2024年抗血小板药物市场调研报告

2024年抗血小板药物市场调研报告1. 概述抗血小板药物是指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药物。

由于血小板的异常聚集容易导致血栓形成,进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所以抗血小板药物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报告将对抗血小板药物市场进行调研分析。

2. 市场规模根据数据分析,抗血小板药物市场在近几年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

在2019年,全球抗血小板药物市场的总体规模达到了X亿美元。

预计到2025年,该市场规模将达到Y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Z%。

3. 市场驱动因素抗血小板药物市场的增长主要受以下因素驱动:3.1 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率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老龄化的加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来预防血栓的形成,这促进了抗血小板药物市场的增长。

3.2 新药研发推动市场增长近年来,抗血小板药物领域不断涌现出新的药物研发成果,如P2Y12受体拮抗剂、COX抑制剂等,这些创新药物的问世推动了市场的增长。

3.3 医疗技术发展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得到了提高,有效减少了药物的不良反应。

这引导了更多患者选择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进一步推动了市场的增长。

4. 市场竞争格局抗血小板药物市场竞争激烈,主要的竞争企业包括A公司、B公司和C公司等。

这些公司通过不断研发创新药物、加强合作伙伴关系和市场推广来提升自身竞争力。

5. 市场机会与挑战抗血小板药物市场存在以下机会和挑战:5.1 市场机会•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率为市场提供了增长机会。

•新药研发为市场带来创新机遇。

5.2 市场挑战•抗血小板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仍然是市场的挑战之一。

•经济因素对市场增长的影响不能忽视。

6. 市场前景与建议抗血小板药物市场前景广阔,预计未来几年将保持稳定增长。

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企业需要加强研发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并加大市场推广力度。

此外,与医疗机构和相关行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也是提高市场份额的关键。

抗血小板药物临床应用现状及展望

抗血小板药物临床应用现状及展望

抗血小板药物临床应用现状及展望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全球死因排序中,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居前两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而血栓性疾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血栓性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合理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成为研究热点,本文试从其临床应用现状及展望等方面加以阐述。

1 血小板激活与血栓形成作为外周血的三种有形成分之一,血小板的基本生理功能包括黏附、变形、聚集、释放和分泌颗粒内容物(如ADP,5-HT)等。

静息状态的血小板转变为生理功能的状态即为血小板的激活。

血小板激活后能提供磷脂表面,加速血液凝固,最终纤维蛋白包绕血小板聚集体形成血栓。

1. 1 血小板黏附血管内膜内皮细胞损伤暴露了内皮下的胶原纤维,血小板膜表面的糖蛋白受体(GPⅠb-Ⅸ-Ⅴ)通过与已黏附在胶原纤维表面上的vWF结合从而黏附在受损内皮表面。

此外,血小板也可直接通过胶原受体与胶原纤维结合。

1.2 血小板激活、释放在来自红细胞的ADP和已形成的起始凝血酶诱导下,黏附后的血小板被激活,释放α颗粒和δ颗粒(致密颗粒),其中α颗粒又可释放纤维蛋白原、纤维连接蛋白、凝血因子V (FV)、vWF、血小板β2球蛋白(β2TG)、血小板衍生生长因(PDGF)、血小板第4 因子(PF4)和转化生长因子等活性物质,δ颗粒可释放ADP、ATP、血栓烷A2(TX A2)、Ca2+、组胺、5-HT及肾上腺素等活性物质。

1.3 血小板聚集在ADP、肾上腺素、凝血酶、胶原纤维等诱导下,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形成,血小板之间通过GPⅡb/Ⅲa受体与纤维蛋白原相互连接,形成可逆性的血小板聚集体。

1.4 血栓形成血小板的膜磷脂(PF3)提供凝血反应表面,加速凝血酶原酶和凝血酶(FⅡa)的形成,后者可进一步使血小板聚集,变为不可逆性血小板聚集体,在整个血小板聚集体中,凝血酶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从而使血小板紧紧交织在一起,逐渐形成血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噻氯匹定
氯吡格雷
普拉格雷 替格瑞洛
• 2009年FDA批准 • P2Y12受体拮抗剂,不可逆结合 • 快速起效,更强血小板抑制 • 2011年FDA批准 • P2Y12受体拮抗剂,可逆性结合 • 快速起效,更强血小板抑制,主要 出血与氯吡格雷相当
Ueno M, et al. J Atheroscler Thromb. 2011;18(6):431-42. /NewsEvents/Newsroom/PressAnnouncements/ucm263964.htm

治疗期间高血小板反应性 high on-treatment platelet reactivity HTPR
1 血管舒张刺激磷蛋白-磷酸化(VASP-P)检测显示血小 板活性指数(PRI)>50%; 2 快速血小板聚集功能(VerifyNow P2Y12)检测P2Y12反应 单位PRU>230; 3 5μ mol/L PLADP >小板药物抵抗的临床意义 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可能机制 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处理策略
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现象的定义
抗血小板药物抵抗常见于
阿司匹林抵抗 (Aspirin Resistance, AR)
氯吡格雷抵抗 (Clopidogrel Resistance, CR)
临床抗血小板药物抵抗
抗血小板药物不能防止患者发生血栓并发症
即使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情况下冠心病患者血栓形成事件(包括支架内血栓) 发生率仍高达10%
实验室抗血小板药物抵抗
抗血小板药物对血小板的一种或多种功能没有抑制
实验室定义者倾向于同时有临床抵抗
定义与发生率
目前对AR和CR均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 一般认为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20%也就 是抑制率<80%定义为AR CR的定义为经验性 比较普遍应用的是是治疗前后ADP诱导的 血小板聚集率下降≤10%.
血小板对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反应多样性
血小板反应多样性 (Variability Of Platelet Response VPR):不同患者对同一种抗 血小板药物所产生的不同抗血小板效应
112 96 80
患者数
低反应者缺血性 事件率更高?
高反应者出血 风险更高?
64 48 32 16 0
≤ -20 [-10,0] [11,20] [31,40] [51,60] [71,80] [91,100]
快代谢型 中间代谢型 慢代谢型
我国汉族人中约14%的人群属CYP2C19慢代谢者,这部分人体内的 活性氯吡格雷生成速率缓慢 其中纯合子 *2/*2比例为9.0%
血小板功能测定和基因检测尚未在我国临床上广泛开展,目前主要用于科研
Xie HG. Life Sci 2000;66:175–181 Chen M, Liu XJ, Yan SD, et al. Atherosclerosis. 2012;220(1):168-71.
心肌坏死
OR=2.20 (95%CI: 0.93-5.22) P=0.07
所有事件
OR=8.00 (95%CI: 3.36-19.05) P<0.00001
Am Heart J 2007;154:221231
治疗前的高反应性是HTPR的重要预测因素
三 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可能机制
依从性差/剂量不足
2013;61(15):1601-6.
二 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临床意义
AR病人临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高
Gum PA,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2003; 41:961-965
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临床意义
2.0
AR病人临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高
1.8
P=0.01
心血管死亡/MI/中风
抗血小板药物抵抗与基因多态性
CYP2C19 3A4
氯吡格雷
代谢产物
ADP受体 ADP受体
P2Y12
P2Y1
阿司匹林
信号传导通路
COX-1
TXA2 研究靶点多 多为单基因研究 目前仍无确切证据
AA
GPIIb - IIIa
COX-2
我国汉族CYP2C19基因型分组的构成比
14%
N=573
37% 49%
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可能机制
药物相互作用 PPI与氯吡格雷
氯吡格雷
CYP2C19
活性代谢产物
奥美拉唑
兰索拉唑 泮托拉唑
CYP2C19
代谢
争议:PPI与氯吡格雷
目前对于PPI在PCI术后的使用存在争议:
• 2009年初发表的两项大规模研究显示(CMAJ 2009,180:713)、(JAMA 2009,301:937), 氯吡格雷与PPI联用增加患者再发心梗和再入院的 风险。
PRU=P2Y12反应单位
RAPID研究: 替格瑞洛或普拉格雷LD后2小时仅半数STEMI患者达有效血小板抑制,大 多数患者需至少4小时
普拉格雷与替格瑞洛LD后2小时: 残留血小板反应无显著差异 高残留血小板反应 (PRU值≥240)的发生率为替格瑞洛60% vs.普拉格雷44%
p=0.258 60% 44%
药物相互作用 布洛芬与阿司匹林
ASA
ASA+布洛芬
ASA与COX-1不可逆结 合,阻断AA生成TXA2; 布洛芬与COX-1可逆结 合,减弱ASA的作用
(存活率下降)
NEJM 2001; 345:1809-17 Lancet 2003;361:573-4
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可能机制
药物相互作用 他汀与氯吡格雷
血栓弹力图 对氯吡格雷反应性的检测 血小板抑制率评价标准: <20%为无作用, 20%~50%为反应不良 50%~75%为有效 >75%为显效
CR发生率
CR的发生率波动于4.2%~31%。各家报道 不尽一致,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缺乏公认的统一标准; (2)判定标准及研究样本的不同; (3)血小板PLT聚集的检测方法不同; (4)患者本身存在导致血小板反应基线值增 大的因素。
阿司匹林抵抗的产生机制
阿司匹林抵抗的机制有许多,但并未完全 阐明,部分可控,部分仍有待探索。 研究显示,依从性差有可能是其中最重要 的危险因素之一。 高CRP、高血糖、高血脂与阿司匹林抵抗 有关。 AR与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比较低不超过1%-5%
氯吡格雷抵抗的各种诊断标准
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研究现状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心血管内科 赵玉英
FDA批准的口服抗血小板药物
阿司匹林
• 1988年FDA批准 • 单用疗效有限,剂量过大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 1991年FDA批准 • 第一个噻吩并吡啶类不可逆P2Y12受体拮抗剂 • 副作用: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1998年FDA批准 • P2Y12受体拮抗剂,不可逆结合 • 2001年中国上市,ACS常用药物之一
• 亦有研究持相反的观点,认为两者合用并不增加 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Lancet 2009,374: 989-997)、(Circulation 2008; 118: 815A)。
不同PPI对氯吡格雷的影响
奥美拉唑 起效速度 生物利用度% 半衰期h 对CYP2C19的依赖 30-40 0.5-1 ++++ 兰索拉唑 泮托拉唑 +++ 80 1.5 +++ 77 1.9 ++ 埃索美拉唑 雷贝拉唑 +++ 64 1.2-1.5 ++ ++++ 52 0.7-1.5 +-
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临床意义
CR发生率及临床意义 ——Meta分析
25项研究3688例冠脉支架术后病人
CR发生率21% (95% CI:17%~25%)
亚急性血栓
OR=7.03 (95%CI: 0.63-79.1) P=0.11
临床缺血事件
OR=12.02 (95%CI: 5.91-24.42) P<0.00001
1.5 1.3 1.4
1.0
1.0
N=967
0.5
0.0 <15.1 15.1~21.8 21.9~33.8 >33.8
尿 11-脱氢TXB2浓度(ng/mmol肌酐)
*尿 11-脱氢TXB2为血TXA2代谢产物,间接反映机体对阿司匹林的反应性
Circulation 2002;105:1650~1655
采用VerifyNow分析法检测
接受治疗后2h (临界值208PRU): 替格瑞洛组46.2%出 现血小板低反应
230PRU (研究设计中的临界值) 208PRU (事后分析的临界值)
普拉格雷组34.6%出 现血小板低反应
替格瑞洛与普拉格雷在 ACS患者中存在 起效延迟及个体间差异
Alexopoulos D, Xanthopoulou I, Gkizas V, et al. Circ Cardiovasc Interv. 2012;5(6):797-804.
患者达到PRU值<240的平均时间,替格瑞洛5±4h vs.普拉格雷3±2h
• 研究纳入症状发作12小时内的STEMI患者,行PPCI前(急诊室或导管室)随机给予普拉格雷(n=25)或替格瑞洛(n=25)负荷剂量(LD),在 基线及LD后2、4、8、12h时通过VerifyNow方法评估残留血小板反应,高残留血小板反应 (HRPR) (PRU)≥240。 Parodi G, Valenti R, Bellandi B, 定义为血小板反应单位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对CYP2C19的抑制强度:兰索拉唑>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