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1915.9.15-1919.5.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1915.9.15-1919.5.4) (2)

摘要: (2)

一.是时陈独秀: (2)

二.背景: (3)

1. 政治: (3)

2.经济: (3)

3. 文化: (4)

4. 社会: (4)

三.基本内容: (4)

四.过程: (4)

五.意义与不足: (5)

六.总结与启示: (6)

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1915.9.15-1919.5.4)

摘要: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和领导者,他的身影贯穿新文化运动的始终。陈独秀的经历则造就了他的性格,坚韧执着,不屈从于权威,有自己的想法,胆大肯干。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和背景广为人知,但并不是很多人都清晰地了解新文化运动具体的过程和背景。本文以陈独秀的经历为线索,贴近新文化运动的具体过程,简要分析一些具体事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意义,呈现一个具有真实感的,贴近生活的,具体的陈独秀和新文化运动。

一.是时陈独秀:

1879年10月9日,陈独秀出生在皖西南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文化名城——安庆。陈独秀的父亲有三个兄弟,大伯父陈衍藩死于太平天国安庆保卫战,二伯父夭折陈衍藻夭折,其父陈衍中亦是在1881年于苏州染上瘟疫后去世,陈独秀由四叔陈昔凡及其母亲查氏抚养。陈昔凡在东北当官,于是平日里便是由其祖父陈章旭教育陈独秀。

祖父喜欢抽鸦片,脾气坏,但是在陈氏家族里地位至高无上,族里的人都不敢忤逆他的意思。这种家长制的作风给少年陈独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反抗精神或许便是在那个时候萌芽。而其母查氏是菩萨心肠,尽管家里贫穷,在乡人遇到急难的时候仍是鼎力相助。这种助人为乐的品质也深深地影响了年幼的陈独秀。

1896年,17岁的陈独秀参加院试①,考上了秀才。1897年7月,陈独秀协同兄弟、同学及先生一行人赴南京参加江南乡试②。其间他首次接触了梁启超办的《时务报》,对梁启超“变亦变,不变亦变”的观点十分感兴趣。

陈独秀乡试落第,1898年被回家省亲的陈昔凡带到东北,不想义和团闹得正凶,关东不得安宁。于是陈独秀又赶回安庆,其母已经去世。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沙俄出兵占领东三省。清廷派人和沙俄谈判收复东三省事宜,陈昔凡再次要他去东三省。陈独秀拒绝了陈昔凡的要求,决定走出国门,去日本留学。

1901年10月,陈独秀来到日本,参加了中国留学生组织的“励志社”。但在一次清廷官员到日本时,励志社中的章宗祥、曹汝林一帮人溜须拍马,令陈独秀非常反感。1902年春天,陈独秀回到了安庆。他和一帮先进青年往来,并成①院试是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的一种考试,也叫章试。各地考生在县或府里参加考试,由省里的提督学政主持,考取者称生员,俗称秀才(茂才)或相公。

②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均可应试。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亦在八月。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钦派。中式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中试之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中式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立了一个“青年励志社”,宣传科学与民主。这时的陈独秀,已经迈出了真正意义上跨向“新文化”的第一步。

1902年秋,陈独秀又一次来到了日本。在这次赴日过程中,他结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伙伴,他们都是日后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中坚力量。1903年4月,陈独秀回到了安庆,成立“安徽爱国会”,宣传拒俄。5月,陈独秀躲避安徽当局的抓捕,来到上海参加《国民日日报》的编辑工作(前身为《苏报》,因宣传《革命军》而被封)。1903年12月,《国民日日报》因革命色彩浓厚,被迫停刊。

1904年初,陈独秀回到安庆,和一群好友办起了《安徽俗话报》。7月31日,上海成立了暗杀团,蔡元培、章士钊和刘光汉等人都是暗杀团的成员。而后陈独秀收到章士钊的信邀请他去上海,到上海后,陈独秀加入了暗杀团。而值得一提的是正是这次去上海,陈独秀结识了蔡元培,为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受蔡元培邀请在北京大学当文科学长,并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准备了必要的前提。

1905年8月,《安徽俗话报》刊登了一则反英消息,英国驻芜湖领事胁迫清廷芜湖当局停办该刊,于是陈独秀办的报纸又一次被迫停刊。9月24日,一名暗杀团成员名为吴越刺杀清廷大臣未遂,不幸牺牲,陈独秀甚是悲痛。

1907年春,陈独秀第三次来到了日本,到1908年秋陈独秀回国期间,陈独秀充满了对革命前途的失望、茫然和无措。

1912年辛亥革命后,陈独秀任安徽都督府秘书。1913年袁世凯本性暴露,二次革命期间陈独秀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共同讨伐袁世凯。二次革命失败后陈独秀逃往上海。

1914年7月,陈独秀最后一次来到了日本。他参与了章士钊在日本创办的《甲寅》杂志的编辑,并结识了李大钊。1915年5月,陈独秀妻子染肺疾咯血,便动身回国。在回国的船上,他酝酿着办一份杂志,这就是新文化运动的摇篮——《青年》杂志。

经历了到1915年为止的从未断绝的磨难与波折,陈独秀已然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而他从事多份刊物的编辑和创办则为他创办《青年》杂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不断的出国回国以及国内躲避迫害的过程中,他结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革命者。这一切都为他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背景:

1. 政治:

帝国主义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瓜分中国的狂潮仍旧未消。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二次革命失败,中华民国名存实亡。军阀割据,政治黑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没有改变。

2.经济: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美均忙于世界大战,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工业得到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要求实行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