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资源利用及茶产品开发现状与趋势

合集下载

云南成品茶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

云南成品茶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

云南成品茶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目录一、内容简述 (1)二、云南成品茶产业发展现状 (1)1. 茶叶种植情况 (2)1.1 种植面积与产量 (3)1.2 茶叶品种与特色 (4)1.3 茶叶产区分布 (5)2. 成品茶加工情况 (6)2.1 加工工艺与技术 (8)2.2 成品茶品牌与市场份额 (9)2.3 成品茶出口情况 (10)三、云南成品茶产业发展问题 (11)1. 产业结构问题 (13)1.1 产业集中度低 (14)1.2 产品同质化严重 (15)1.3 缺乏高端品牌和产品创新力弱的问题并存 (16)2. 市场问题 (17)一、内容简述本文档旨在深入剖析云南省成品茶产业的当前发展状况,全面梳理存在的问题,并基于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云南省作为中国重要的茶叶产地之一,其成品茶产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该产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档将从产业规模、产品结构、品牌建设、市场渠道等方面详细分析云南省成品茶产业的发展现状,深入挖掘存在的问题,如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品牌影响力不足等。

结合云南省的地理优势和资源禀赋,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推动云南省成品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云南成品茶产业发展现状资源优势:云南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适宜茶叶生长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使得云南茶叶品质优良,资源丰富。

种植规模:云南茶叶种植规模较大,茶园面积广泛,茶叶产量稳步上升,为成品茶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产业结构:随着产业的发展,云南成品茶产业结构逐渐完善,涵盖了绿茶、红茶、普洱茶、乌龙茶等多个品类,且品质各异,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品牌建设:云南成品茶在品牌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普洱、滇红等知名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产业链整合:云南成品茶产业在上下游产业链整合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包括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逐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

茶品市场调研报告

茶品市场调研报告

茶品市场调研报告
一、市场概况
1.1 市场规模
根据调研数据显示,当前茶品市场规模庞大,年销售额超过XX亿元。

1.2 发展趋势
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来看,茶品市场逐渐向特色化、精细化方向迈进,消费者
对于茶品的品质和口感要求越来越高。

二、市场分析
2.1 主要产品类型
茶品市场主要产品类型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等,其中绿茶受到消费者喜爱。

2.2 消费群体
消费群体主要以年轻人和中老年人为主,年轻人更注重茶品的时尚和品质,中
老年人更追求茶的养生功效。

2.3 竞争格局
茶品市场竞争激烈,主要竞争对手包括国内知名品牌和外资品牌,各品牌纷纷
推出新品牌以满足消费者需求。

三、市场前景
3.1 发展趋势
随着消费者对茶品品质和口味要求提高,茶品市场将迎来更多的创新和发展机遇。

3.2 市场机会
市场调研显示,消费者对于茶品的个性化需求增加,有待开发更多的茶品特色。

此外,线上销售也是一个发展趋势。

四、调研结论
综上所述,茶品市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也面临激烈的竞争。

企业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顺应消费者需求,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以上为茶品市场调研报告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进展

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进展

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进展茶叶是中国传统饮品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茶叶的开发与利用一直以来都是科研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茶文化的日益受到重视,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进展。

首先,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在生物学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茶叶中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如儿茶素、茶多酚、茶氨酸等。

研究发现,这些物质对人体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等多种保健功效。

科研人员通过提取和纯化这些生物活性物质,并将其应用于食品、医药等领域,开发出了一系列的茶叶保健品和药物。

例如国内一项研究发现,茶多酚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对预防和治疗癌症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在农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茶树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广泛的种植。

科研人员通过对茶树的遗传育种研究,培育出了多个优质品种,如黄金桂、碧螺春等。

这些品种具有较高的产量和优良的品质特点,极大地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

同时,研究人员还研究了茶叶的栽培与养护技术,比如水肥一体化、无土栽培等,提高了茶叶的产量和质量,并为茶园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再次,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在食品工程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茶叶是我国特色食品之一,茶叶加工技术一直以来都是科研的重点之一、研究人员通过改进传统的炒青、揉捻等加工工艺,开发出了一系列现代化的茶叶加工技术。

例如,利用超声波辅助炒青技术,可以显著提高茶叶的品质和产量。

此外,研究人员还研究和开发了茶叶的营养调理技术,利用茶叶加工废弃物提取茶多酚、儿茶素等有益物质,并将其应用于食品工业,开发出了一系列茶叶食品,如茶叶饼干、茶叶巧克力等。

最后,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茶树生长对土壤肥力的要求较高,茶叶产业的快速发展给土壤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科研人员通过研究茶叶生产过程中的土壤肥力调控技术,提高了茶园土壤的肥力和抗逆性。

黔南州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黔南州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黔南州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一、引言黔南州位于中国贵州省南部,拥有丰富的茶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潜力巨大的茶产业发展区域。

本文将对黔南州茶产业的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黔南州茶产业现状分析1. 茶叶资源丰富黔南州拥有广泛的茶叶种植面积,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等多个品种。

这些茶叶种植在黔南州的山区和丘陵地带,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为茶叶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 茶叶品质优良由于黔南州地处高海拔地区,气候凉爽,土壤肥沃,茶叶的品质得到了保证。

黔南州的茶叶以其独特的香气、鲜爽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成分而闻名。

3. 茶叶加工技术有待提高尽管黔南州拥有丰富的茶叶资源,但茶叶加工技术相对滞后。

目前,大部分茶叶仍然采用传统的手工加工方式,导致茶叶的品质和产量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

4. 市场开发不足黔南州的茶叶市场开发相对滞后,缺乏有效的品牌推广和销售渠道。

这导致茶叶的销售面临一定的困难,无法充分发挥茶叶产业的潜力。

三、黔南州茶产业发展对策1. 提高茶叶加工技术水平为了提高茶叶的品质和产量,黔南州应加大对茶叶加工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

可以引进先进的茶叶加工设备,培训茶叶加工技术人员,并建立茶叶加工技术研发中心,以促进茶叶加工技术的创新和进步。

2. 建立茶叶品牌黔南州的茶叶应该注重品牌建设,通过提高茶叶的品质和形象,打造具有竞争力的茶叶品牌。

可以通过参加国内外的茶叶展览会、开展茶叶品鉴会等方式,提高茶叶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 加强茶叶市场开发黔南州应积极开拓茶叶市场,寻找新的销售渠道和合作伙伴。

可以与茶叶企业、茶叶经销商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广黔南州的茶叶产品。

同时,可以利用互联网等新兴渠道,开展茶叶电商和网络营销,拓宽茶叶的销售渠道。

4. 加强茶叶产业协会建设黔南州应建立茶叶产业协会,整合茶叶企业资源,加强茶叶产业的组织和管理。

茶叶产业协会可以组织茶叶企业参加行业展览、技术交流等活动,促进茶叶产业的合作与发展。

文成县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文成县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文成县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文成县位于浙江省中部地区,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县城。

文成县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加之丰富的茶叶资源,使得茶产业成为了该县的一大支柱产业。

近年来,随着茶叶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文成县茶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但与此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文成县茶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文成县地处江南水乡地区,气候湿润,土壤肥沃,适宜茶树生长,历史上就以“一方茶一世界”而闻名。

如今,文成县茶产业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之后,已经成为了全县的重要产业之一。

县内茶叶种植面积广阔,品种繁多,主要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等,形成了以土楼、罗源和达埔为重点的全县三个主要生态茶园,茶叶产业的产值占全县农林渔业总产值的70%以上。

文成县茶叶的知名度也逐渐提升,成为了全国乃至国际上的重要产区之一。

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文成县茶叶加工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提升,传统手工技艺已逐渐变为机械化生产,茶叶加工品质和产量均得到了显著提高。

配套的茶叶品牌和产品深加工产业更是在近年来迅速发展,已经极大地提升了文成县茶叶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二、文成县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尽管文成县茶产业取得了诸多成就,但也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

茶叶生产方式仍然主要以传统种植模式和粗放式管理为主,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茶叶行业内缺乏统一的品牌市场开发和推广机制,导致了产品的差异化和高附加值利润的缺失。

茶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资源利用不充分和效率较低。

茶叶加工环节的技术与设备水平相对滞后,无法满足当下市场对于高品质茶叶的需求。

为了进一步推动文成县茶产业的持续发展,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加大科技投入,推进茶叶生产方式现代化。

引导茶叶企业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加强科研力量,研发出更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茶叶新品种,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2. 建立茶叶品牌营销体系,提高文成县茶品牌影响力。

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分析

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分析

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分析茶叶产业是我国传统的农产品产业之一,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之一。

茶叶的产业链非常长,涵盖了茶叶的种植、采摘、加工、销售等环节,与众多行业相互关联。

近年来,我国茶叶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茶叶产业现状和发展对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茶叶产业现状一、茶叶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近年来,我国茶叶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茶叶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作为传统农产品之一,茶叶一直在我国占据重要地位。

据统计,我国茶叶的总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茶叶出口额也一直保持着增长势头。

茶叶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茶叶生产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茶叶加工技术也得到了改进和完善,使得茶叶品质和产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茶文化在国内外的传播力度不断加强。

茶文化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和欢迎,成为了我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一张名片。

茶叶产业在国际市场占据优势。

由于我国茶叶的质量和种类众多,受到了世界各国消费者的欢迎,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一大亮点。

二、茶叶产业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尽管茶叶产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茶叶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生产过剩的现象。

由于一些地区过于追求茶叶产量而忽视了品质,导致了部分茶叶的品质不尽如人意,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

茶叶产业链不够完善。

虽然茶叶产业涉及茶叶的种植、采摘、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但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衔接并不够紧密,导致了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茶叶产业缺乏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方面的支持。

虽然我国茶叶种类繁多,但在国际市场上并没有很强的知名度,来自其他国家的茶叶品牌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茶叶产业面临着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茶叶种植地区由于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导致了茶叶品质下降,甚至出现了一些健康隐患。

茶叶产业发展对策分析一、提高茶叶品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为了解决茶叶产业存在的生产过剩和品质不佳的问题,需要改变以产量为主的发展模式,提高茶叶的品质。

岑溪市野生古茶树资源特征与开发利用现状调查

岑溪市野生古茶树资源特征与开发利用现状调查

岑溪市野生古茶树资源特征与开发利用现状调查岑溪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是一个著名的茶叶产区。

岑溪市境内有大量野生古茶树资源,其特征与开发利用现状备受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以下是我们的调查结果。

一、野生古茶树资源特征1. 树龄长:岑溪市的野生古茶树树龄普遍较长,有些甚至超过百年。

这些古茶树生长在湿润的山地和林地,因此茶叶品质较高。

2. 生长环境优越:岑溪市地处亚热带,气候适宜,雨量充沛,阳光充足,是茶叶理想的生长环境。

野生古茶树的生长环境条件非常优越,所产茶叶口感鲜爽,香气浓郁。

3. 品种多样:岑溪市野生古茶树的品种非常丰富,有不同的茶树种类,每种茶叶都有独特的风味和品质。

4. 无污染:由于生长在自然环境中,野生古茶树没有接触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因此茶叶是天然有机的,完全无污染。

二、野生古茶树开发利用现状1. 采摘方式落后:目前岑溪市的野生古茶树采摘方式比较落后,采摘工具简单,采摘方式传统,效率不高。

2. 加工工艺传统:野生古茶树茶叶的加工工艺比较传统,缺乏现代化加工设备和技术支持,影响了茶叶品质和产量。

3. 市场开发不足:目前野生古茶树茶叶的市场开发不足,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和销售。

相关产品缺乏知名度和竞争力。

4. 保护意识不强:由于野生古茶树资源分散分布在山区和林地中,当地居民对其保护意识不足,存在滥伐和破坏现象。

三、发展建议1. 采摘技术改进:引进现代化采摘技术和工具,提高采摘效率,保证茶叶的鲜度和品质。

2. 加工工艺升级:引进先进的茶叶加工设备和工艺,提高茶叶加工的效率和品质,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野生古茶树茶叶品牌。

3. 市场开发推广:加大对野生古茶树茶叶市场开发的投入和力度,进行品牌推广和宣传,拓展销售渠道,打造知名度和竞争力。

4. 加强保护管理:加强对野生古茶树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保护环境,遏制滥砍滥伐,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五、结语野生古茶树资源是岑溪市宝贵的自然资源,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茶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思考

茶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思考

茶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思考目录1. 内容概览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4)1.3 文献综述 (5)2. 茶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现状 (6)2.1 茶饮料 (8)2.1.1 茶饮料的发展历程 (9)2.1.2 茶饮料的分类 (11)2.1.3 茶饮料的主要成分 (11)2.2 茶提取物 (12)2.2.1 茶提取物的种类 (13)2.2.2 茶提取物的应用领域 (14)2.3 茶叶作为食品添加剂 (15)2.3.1 茶叶的添加方式 (16)2.3.2 茶叶的功能性成分 (18)2.4 茶具和茶文化在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19)3. 茶叶对食品工业的主要影响 (20)3.1 提高食品营养价值 (21)3.2 改善食品口感风味 (23)3.3 增强食品功能性 (24)4. 未来发展趋势 (25)4.1 天然绿色食品的趋势 (26)4.2 茶饮料的多元化发展 (28)4.2.1 传统茶的现代化加工 (29)4.2.2 创新茶的研发 (30)4.3 茶提取物的科技研发 (32)4.4 茶文化与食品文化的融合 (33)5.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34)5.1 原材料供应的稳定性 (36)5.2 市场竞争与品牌建设 (37)5.3 法规与标准化的滞后 (39)5.4 技术的创新与升级 (41)6. 结论与建议 (42)6.1 研究总结 (43)6.2 政策建议 (44)6.3 未来展望 (45)1. 内容概览历经数千年沉淀,不仅是文化艺术的载体,亦是健康与自然的象征。

茶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且深远,其应用领域正从传统饮料拓展至各类食品、保健品乃至化妆品领域,体现了其在现代康复营养理念与绿色低碳发展模式中的重要作用。

从多元化的产品形态到创新性的健康理念,茶叶已在食品工业中展现出了多样化的应用潜能:传统的茶饮料仍占主导地位,但市面上已有添加茶叶提取物的杂粮饼干、含茶元素的冰淇淋、甚至前沿的茶基燃料(Tea Base fuel)等创新产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资源利用及茶产品开发现状与趋势2001年世界茶叶产量达302.2万吨,出口总量达138.86万吨。

随着各茶叶生产国茶叶产量的持续增长,茶叶产供销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茶叶生产效益不断下降。

为促进茶叶消费,提高茶叶经济效益,充分利用茶树资源,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研究和开发多元化的茶叶产品,特别是在茶深加工、综合利用及茶叶有效成分的提取方面更是蓬勃发展,使茶叶这一古老的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茶资源利用及茶产品开发现状1、新型茶制品(1)高γ-氨基丁酸茶高γ-氨基丁酸茶是由日本农林水产省蔬菜茶叶试验场首次开发成功的新型茶,要求茶叶中的γ-氨基丁酸含量必须达到150 mg/kg以上,高γ—氨基丁酸茶具有明显的降低人体血压的功效。

因此高γ-氨基丁酸茶(商品名GABA)自1987年在日本投放市场以来,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正在形成叶茶、袋泡茶和罐装茶等系列产品。

该茶卖价比一般同级绿茶高1倍。

目前,肯尼亚、斯里兰卡等国也开始研究提高CTC红茶中γ-氨基丁酸的含量。

我国也研制出高γ-氨基丁酸炒青绿茶。

提高茶叶中γ-氨基丁酸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a.改变加工技术鲜叶先经氮气处理,然后用半发酵茶的加工方法进行加工。

b.用红外线照射加温处理茶鲜叶50分钟,可使其γ-氨基丁酸含量有明显提高。

c.用0.1-0.2mol/L的谷氨酸钠溶液处理茶鲜叶3小时,可使鲜叶中γ-氨基丁酸的含量提高近1倍。

d.以上两种方法结合,鲜叶中的γ-氨基丁酸可提高75%。

据此,日本提出一种新的加工工艺,该工艺的流程为:谷氨酸钠溶液处理鲜叶→搅拌、红外线加温→蒸热→粗揉→揉捻→中揉→干燥。

经该工艺加工的茶叶中γ-氨基丁酸的含量可较正常工艺加工的茶叶高1.7-2.7倍。

e.鲜叶先用微波处理(0.3-0.6kW处理10-20分钟),再加工成成茶。

实验表明,以0.3-0.4kW 微波照射20分钟的效果为最佳。

f.嫌气和好气条件轮流处理鲜叶,在10ºC温度下,先嫌气条件下处理3小时,然后好气条件下处理3小时,如此交替进行,处理5次。

(2)低咖啡因茶低咖啡因茶是一种适于神经衰弱者、孕妇、老人、儿童等特定人群饮用的茶类,它采用特定的技术手段,将茶叶中所含的大部分咖啡因脱除的同时,尽可能保留其他的有效成分和风味,以满足上述特定饮茶人群的消费需求,使他们既能享受到饮茶的风趣,又尽可能减少因茶叶中含有咖啡因而对睡眠和心脏跳动等带来的不利影响。

低咖啡因茶在欧、美市场上销售已较流行,均为低咖啡因红茶,采用超临界萃取法进行加工,而低咖啡因绿茶在国内外市场上尚未正式面市。

据报道,意大利茶叶市场上低咖啡因茶的销量占30%左右(约4000吨),加拿大低咖啡因茶的销量占到茶叶总销量的4%,约为500余吨。

德国的Halssen和Lyon Gmbh公司是德国唯一拥有多项低咖啡因茶生产专利的公司,生产多种低咖啡因茶系列产品;Plantextract饮料公司也生产低咖啡因茶。

日本也于近年开发了低咖啡因绿茶产品,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经研究获得低咖啡因绿茶的加工技术,研制成功应用热水浸渍原理的茶叶咖啡因脱除机,茶叶中咖啡因脱除率为70%,其他有效成分则可保留90%以上。

低咖啡因茶对妇女、儿童以及咖啡因过敏者是有益的,因而市场前景看好。

(3)有机茶有机农业始于17世纪,德国是开展有机农业最早的国家。

有机茶出现于1983年,斯里兰卡是世界上开发有机茶最早的国家。

目前,世界有机茶的生产量约为8100吨,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0.27%,其中65%-70%是红茶,其次是绿茶,少量乌龙茶。

有机茶的世界销量为6000-6500吨,仅占茶叶总销售量的0.5%,主要销往欧洲、美国和日本。

中国2000年有机茶产量约4000吨,2001年4500吨,出口2800吨,内销约1700吨。

内销市场主要在北京、其次在上海、广州等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

2、茶叶深加工产品(1)茶饮料美国于1972年率先开发出茶饮料(冰茶iced tea)。

冰茶是一种调味茶,以茶为基质,再调以糖、酸、风味物质等配制而成。

冰茶与过去的汽水和果汁饮料不同,它是天然类型产品,并具有清新感、口感适中的特点,颇受消费者欢迎。

因此,美国的饮料行业把冰茶划入“新时代饮料”这个范畴。

近十年来,冰茶在美国发展较快,1997年包装茶饮料已达300万t,约占饮料市场的2.2%,占世界茶饮料总量的30%。

日本伊藤园1981年以中国福建乌龙茶为原料试制罐装乌龙茶,1982年正式推向市场,是世界上最早研制纯茶饮料的国家。

随后,茶饮料市场迅速发展。

1985年仅有2.4%,1990年也不过13%的市场份额,2001年茶类饮料的总消费量为475万立升,占清凉饮料总体的30.2%的市场份额,在这15年间增长了10倍,而近10年间增长了3倍,已成为饮料领域的龙头。

另外茶类饮料在不含糖的无糖饮料领域中占25.5%,仅此一项就大大超过了比大量用糖的乳性饮料的20.4%,含可乐的碳酸饮料的17.2%和果实饮料的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欧国家茶饮料的发展也相当迅速。

1996年西欧茶饮料的消费量达150t,比1992年增长2倍。

茶饮料在软饮料市场的占有率从1991年的0.7%提高到1997年的10.7%。

茶饮料的品种以冰茶为主。

我国茶饮料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产品为碳酸型茶饮料,但由于当时受国外可乐型饮料冲击,茶饮料在市场昙花一现。

1995年,旭日升集团正式将调味茶饮料(冰茶)推向市场。

以后,日本三得利、我国台湾的统一和康师傅、可口可乐、娃哈哈等公司先后在大陆投资兴建茶饮料厂。

全国现有10余家企业生产茶饮料,1997年全国茶饮料不足20万t,2000年茶饮料185万t,2001年为约300万t。

2000年国内茶饮料消费量居瓶装水(554t)和碳酸饮料(420t)之后,列第三位。

当前茶饮料急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是避免茶汤沉淀的生成;二是香气的保持及增香。

(2)速溶茶20世纪40年代,英国首先研制出速溶红茶,1943年获得发明专利。

50年代,英、美等国工业化生产速溶茶并投放市场。

70年代,美、英等国逐渐将速溶茶生产转移到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产茶国。

目前上述三国已成为世界速溶茶生产大国,1997年其速溶茶的产量为4891t。

速溶茶加工工艺有热提取和冷提取两种方法,热提取香气低,冷提取滋味淡。

20世纪80年代以后,膜分离技术、酶技术等高新技术逐渐应用于速溶茶的制备,使速溶茶的滋味和香气有明显改善。

但迄今为止,速溶茶主要作为茶饮料的原料,速溶茶消费远不如速溶咖啡普及。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研制出速溶茶,目前全国速溶茶产量约为100t。

(3)超细微茶粉20世纪90年代,日本将绿茶研磨成末茶应用于茶道和食品,制成茶豆腐、茶面包、茶酒以及其他茶叶食品,其后又应用于冰淇淋、糖果等食品中。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制超细微茶粉,其种类有绿茶粉、红茶粉、乌龙茶粉等,当前应用最广泛的是绿茶粉,其关键加工技术为:一是对鲜叶原料采用保绿手段,即在鲜叶中添加保绿剂或使用蒸青方式杀青,加工成色泽绿翠的干毛茶;二是使用超细微茶粉技术,将茶叶粉碎成300目以下(约60μm)的微细粉末,并保持茶叶原有色泽。

超微粉茶因为粒度很细,添加于食品中,吃在口中不会有任何粒度的感觉,故可使食品中既富含茶叶的营养和保健成分,又使原来舍弃的纤维素等得以利用,同时还赋予了食品天然绿色,等于添加了绿色色素,形成具有特殊风格的茶叶食品。

(4)鲜茶汁国内1985年开始研制鲜茶汁,分为红茶鲜茶汁、绿茶鲜茶汁和乌龙茶鲜茶汁,其提取工艺如下:红茶鲜茶汁提取工艺:鲜叶→自然萎凋(18-20小时)→锤击粉碎机粉碎→发酵(约30分钟)→螺旋压榨(压强:1t/cm2)。

绿茶鲜茶汁提取工艺:鲜叶→摊放(18-20小时)→杀青→锤击机粉碎→螺旋压榨机压榨(压强:1t/cm2)。

乌龙茶鲜茶汁提取工艺:鲜叶→晒青→做青→杀青→锤击机粉碎→螺旋压榨机压榨(压强:1t/cm2)。

(5)茶酒茶酒是一种含低度酒的碳酸饮料(一般不超过5%的酒基)。

用干茶提取液,加入增甜剂、增酸剂和酒基直接配制,或者在茶叶提取液中加入酒母,进行发酵处理,产生酒香后,滤去沉淀物,再按配方加入其它的配料。

成品具有酒味芬芳甘冽的香槟风味,一般酒度在2-5度,含糖8-9度,酸度在0.2-0.8度之间,要求具有酒质,色泽明亮,香味明显,甜酸适中,酒体协调,杀口感强等特点。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生产研制的茶酒甚多。

国外以日本众多,仅静冈县茶叶试验场便研制出红茶酒、乌龙茶酒、花茶酒和绿茶酒等品种。

此系列茶酒,香甜可口,风味独特,酒度较低,又是天然植物的发酵酒,所以投放市场后深受老人、妇女的欢迎。

英美等国家主要开发应用配制酒,例如滋补茶酒混饮、果味茶酒、茶酒冷混饮、朗姆茶酒热混饮、白兰地茶酒混饮。

酒度高低不一,各具风格,特别是具有茶酒共同特点,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2.茶天然产物的提取与利用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开展茶天然产物的提取与利用研究。

1976年从茶叶中提取出“7369”防辐射物质,经临床试验有效率在90%以上。

80年代中期,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作为食品的天然抗氧化剂。

随着提取技术的进步,茶多酚含量可达80%以上,制率在1.5%左右。

茶多酚向医药拓展。

成为商品的茶多酚制品有:(1)茶色素心脑健,用于防治动脉粥状硬化;(2)维多酚,作抗氧化保鲜用;(3)亿福林心脑健胶囊,用于防治动脉粥状硬化及冠心病。

“八五期间”,提出了用一分茶叶原料同时制备茶多酚、咖啡碱、多糖和茶色素的系统分离中试工艺,生产的茶多酚含量达到95%以上,其中儿茶素含量超过60%,得率6.0%;咖啡碱含量达到80%以上,得率1.5%,通过脱色、结晶处理,纯度达到99.0%。

采用高速逆流色谱技术成功地分离出5种儿茶素单体,其中4种儿茶素单体的纯度达到97%以上。

采用酶技术可将酯型儿茶素转化为非酯型儿茶素。

茶多糖具有降低血糖、血脂,增强免疫力,抗动脉硬化,抗凝血,抗血栓的作用,因此,茶多糖可用于对糖尿病、冠心病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的治疗。

茶多糖含量随茶叶原料的老化而增加,乌龙茶中多糖含量为2.63%±0.27%,约是红茶的3.1倍和绿茶的1.7倍。

茶多糖提取工艺流程:茶叶原料预处理→浸提→过滤→减压浓缩→沉淀→离心→干燥→纯化3.茶树综合利用产品(1)茶籽的综合利用* 茶籽榨油20世纪70年代提出茶籽榨油新工艺,通过精制的茶籽油可以食用;首次成功地从茶籽饼粕中提取茶皂素。

茶籽制油的工艺流程是:清理、脱壳、蒸炒、入榨、毛油压滤、饼粕浸出、毛油精炼,最后获得精炼油。

茶籽制油工艺过程中的主要技术参数是:茶籽原料含水分≤15%;茶籽仁壳比(干重)为65∶35;茶籽入榨水分:2%-3%;茶籽入榨温度:110-1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