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Ⅰ、Ⅱ、Ⅲ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各时期知识点总汇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影响:有利于防止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但容易产生暴政、腐败;实行思想文化专制;后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发展。

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经济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四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第五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六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七单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第八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第九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第十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

中国近代史结构图

中国近代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主革命时期(1840—1949)

1840—1842: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割香港岛;近代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开端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

新思想的萌发(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51—1864:太平天国运动: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南京)、《天朝田亩制度》、

天京事变、《资政新篇》、天京陷落

1861—1895:洋务运动:中体西用;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海军、教育

19世纪70年代前后: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代表: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

海继昌隆缫丝厂

1894—1895: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马关条约》割台湾

1898:戊戌变法运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

1900: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190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完全形成

1905: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三民主义革命纲领

1911: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1912:中华民国成立和清朝的覆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1919: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1915:新文化运动开始。陈独秀提倡民主科学;批判封建正统;思想解放运

动、文化转型运动、片面性

1919: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1921.7: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中共成立 1922: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1924: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新三民主义)、大革

命开始

1926:北伐战争:珠江流域→长江流域

1927:蒋介石四一二政变、汪精卫七一五政变,大革命失败

1927:南昌起义(第一枪;建军节)、秋收起义(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 1931:九一八事变(沈阳)→伪满洲国

1934.10—1936.10:红军长征

1935.1: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毛泽东核心地位、独立成熟、转折 1936.12: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关系转折,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7: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1937.9: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国民党积极抗战:淞沪会战(打破日本3个月灭亡中 国计划)

平型关大捷(最早)、台儿庄大捷(最大) 南京大屠杀

百团大战(1940)

中共七大(1945延安、毛泽东思想确立)

中国抗战胜利意义(第一次、奠定基础、世界贡献、地位)

1946夏:全面内战爆发

1947.6: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反攻序幕 1948年底—1949年初: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 1949.4: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推翻国民党统治) 1949.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第十一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十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十三单元: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世界历史各时期知识点总汇

雅典民主政治:梭伦、克利斯提尼、伯里克利;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少数民主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

《十二铜表法》: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薄伽丘、莎士比亚;思想解放

西方人文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因信称义;打击天主教会势力

精神发展启蒙运动:理性主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开辟新航路:迪亚士→好望角;哥伦布→美洲

世界市场荷兰、英国殖民扩张:建立海外商品市场;世界市场形成主要途径;日不落帝国逐步形成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完善

欧美代议制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联邦、共和、总统制;第一部成文宪法

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的确立: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总统制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专制、军国主义科学社会主义1848年《共产党宣言》: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理论和实践1871年巴黎公社: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经典力学体系:牛顿的机械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近代自然科学形成

进化论:达尔文《物种起源》;冲击“神创说”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

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工业全部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

新经济政策:固定的粮食税;允许中小企业私营、外资经营;自由贸易

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后期弊端严重,导致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勃涅日列夫、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摸式弊端→苏联解体

背景: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金融、工业、农业、以工代赈、社会保障;特点:国家干预经济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北约、华约组织的成立为标志

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发展:欧共体形成;日本高速发展;中国振兴;不结盟运动

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1991年苏联解体为标志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美元为中心;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当今世界经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的全球化趋势世界贸易组织:前身是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中国于2001年底加入

经济全球化:实质是发达国家主导的新一轮资本扩张;机遇和挑战并存

现代科技爱因斯坦相对论和普朗克量子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标志成果;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第十四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第十五单元: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十六单元: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十七单元:二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二战后世界经济贸易关系的三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第十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今)

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民主革命胜利;过渡时期开始

1950—1952土地改革运动: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1953: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开始;一五计划;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

1954:一届人大召开(通过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确立);日内瓦会议召开 1955:亚非会议(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 1956:“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出 1956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1956中共八大召开:社会主义主要矛盾、主要任务 1958:“大跃进”、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4:原子弹

1967:氢弹

1970: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1:26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席位

1972: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结束对抗走向正常化;中日关系正常化 1973:袁隆平杂交水稻 1977:恢复高考

1978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邓小平理论形成标志

197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安徽凤阳小岗村自发包产到户

1979:中美正式建交,两国关系正常化;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 1983:“银河”巨型计算机 1991: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992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邓小平理论形成完整体系 1997.7香港回归

1997中共十五大: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99.12澳门回归

2000: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思想

2001: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亚太经合组织上海会议;中国加入WTO 2003:神舟五号

第十九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二十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二十一单元:现代中国对外关系

第二十二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二十三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二十四单元: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会议

⒉党的指导思想形成:七大(毛泽东思想)、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十六大(三个代表)。

⒊“八大”即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即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建国后四次调整农村生产关系

示意图表:

1952

1956 1958 1978 ———→ ———→——→ 土地改革 责任制

近现代各派别探索活动一览表

⒈农民阶级:由于小生产者兼小私有者的本性,旧式农民战争最终归于失败

⒉地主阶级:主张学习西方的长技来维护封建统治

⒊资产阶级:两面性和软弱性,不敢依靠、发动群众,在内外反动势力的打击下最终失败

⒋无产阶级:先进生产力代表,具有彻底的革命性,革命必将成功

⒌探索的进步性:器物→制度→思想;西方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含答案,DOC

2016年春季2014级半期检测历史试卷 1、墨子、商鞅、韩非子思想的相似之处是() A反对兼并战争B主张互爱互利 C反对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D主张中央集权 2、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已有诸侯。赖宗庙,天下初定, C引种占城稻增加粮食产量D清查为逃避赋税而隐瞒的土地数目 6、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①封建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性质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 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④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因素的考虑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7、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A.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B.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C.保证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8、魏晋时期的民族融合实质上是() A.胡汉民族布局被打乱B.各族人民互相交流与学习 C.少数民族封建化D边疆地区的大开发 9、魏晋时期的民族融合对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影响是() A.促进了民族间的迁徙与杂居B.使北方经济恢复,北魏兴盛一时 收入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14、关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 B.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 C.法家备受统治者推崇 D.道家最受欢迎 15、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成为"显学"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 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②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④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一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C.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D.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 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制天命而用之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22、《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这反映了()A.牛耕的出现B.井田制瓦解C.铁农具的使用D.周王室的日益衰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第一部分先秦 【阶段特征】从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前是我国的先秦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三个历史时期。由于原始社会的内容不列入高考范围,故本单元主要涉及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完成期间的历史变化。其间依据社会性质的变化,划分为两个时期,其特点有:1、夏朝、商朝和西周(公元前2070年──前771年)这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强盛时期。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表明中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商朝奴隶制文明有新的发展;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奴隶制国家走向强盛。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势力上升,展开广泛的变法,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逐步建立。B大国争霸。统一的封建国家在形成之中。C分封制瓦解。D 民族融合。(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使得私田扩大A 井田田制瓦解。B 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剥削制度得以确立,社会经济因之得到发展。C 封建经济初步繁荣。(3)文化上,社会思潮相当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也取得一系列成就。

第二部分秦汉【阶段特征】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到公元220年曹丕建魏的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的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秦统一后首次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西汉武帝时期,得到巩固,封建大一统局面出现了。B 封建中央和地方官制初步建立。C 统治思想:秦朝是法家思想,西汉初年是道家思想,至汉武帝时期用儒家思想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秦朝的措施和西汉的“王国问题”解决及东汉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E 选官制度的进步:废除世卿世实禄的制度。秦朝:按军功授爵;两汉是察举制和皇帝征召。2.经济上:①基本特征:封建经济初步发展;②秦朝实现国家统一,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暴虐统治又破坏了生产力发展,两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③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经济重心在北方);④对外贸易开始:丝绸之路。 ⑤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3.民族关系:A 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的版图大大开拓。B 中原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北方:主要是与匈奴的关系,以战争为主。西方:与西域的关系,开始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南方和西南:主要是越族和西南夷,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4.对外关系:A 对外交往初步发展,

中考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教师参考)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①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③分封对象:功臣,王族,先代贵族。 ④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⑤义务: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⑥作用:前期加强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但是随着兼并战争的开始,削弱了周王室的地位。. 2.宗法制: ①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②含义: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 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③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④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⑤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⑥与分封制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他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3.西周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祭祀)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③以血缘关系为纽 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由来:秦始皇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构成了皇帝.②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朕、制或诏、玺) 2.秦朝的中央机构:①三公:丞相:皇帝的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分左右两名.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地位次于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但没有实权.②丞相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它们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3.郡县制:①由来:春秋时期,就已有县和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②内容: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最新中考历史基础知识填空训练---中国古代史

最新中考历史基础知识填空训练---中国古代史 第1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1.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________的山洞里,距今约___________年,过着______生活,能够制造和使用________,会使用________火,还会保存火种。 2.距今约________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________流域,住________房屋,过着定居生活,使用________石器,用________耕地,种植________。 3.距今约________年的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________流域,住___________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________,使用________石器,会制造________陶。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______和______的国家。 5.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________流域的部落首领,后来黄帝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从此,炎帝、 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________。 6.相传,黄帝建造_______,制作______,还教人们挖井,发明________,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后人尊 。 称________为“人文初祖”,海外华人称自己为“__________” 第2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1.西周为巩固统治,实行________。周天子把________和平民、奴隶,分给________、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________,平时镇守疆土,战时________随从天子作战。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________ 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_______和_______两个时期。 3.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________、大发展时期。具体表现:经济上,________和________的推广,推动了________的发展。政治上,争霸和变革。 (1)春秋时期:________逐步瓦解,________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诸侯________局面出现,齐桓公是春秋 第一个霸主。 (2)战国时期:形成____、楚、燕、韩、赵、魏、____七雄并立的局面。 (3)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思想上,出现_________局面,是思想大解放的时期。 4.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私田的出现,新兴__________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秦孝公初期,秦国比较落后, 秦孝公广纳人才,变法图强。 5.公元前356年,商鞅在________支持下开始变法。经济上,国家承认________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________,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________。政治上,奖励______,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 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____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________得到发展,

考研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_提纲式_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提纲式) 一、基本概况 一)起止时间;(识记) 二)都城:(识记) 三)疆域:(识记) 四)重要君主:(总结,见附文) 二、政治状况 一)制度(魏晋南北朝除外) 1、官制(分为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 1)先秦:王位世袭制、分封制(略) 2)秦汉:皇帝、三公诸卿、郡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皇帝独尊,大权总揽 ②丞相(行政,出将入相,万担)、太尉(军事,秦虚位,万担)、御史大夫(掌奏令、监察,副相,五千担) 诸卿(分掌政务:奉常—礼仪,廷尉—刑法,典客—少数民族) [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君臣共治天下”、“有封驳、谏争之权”,能开府、有属官机构“十三曹”(长官的奉禄千担,相当于县令,而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台”六百担)。隋朝前,权臣篡位史不绝书。] ③郡县长官(郡守、县令/县长),皇帝直接任免;县下设乡、里。 刺史制度(行监察权,“州”作为监察区;东汉增加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变为“州、郡、县”三级制)3)隋唐三省六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①尚书省(执行,下辖六部)、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 吏部(官员考选任免)、户部(户口、财税)、礼部(礼仪、教育)、兵部(军政)、工部(建设)、刑部(刑法) [六部长官为“尚书”] ——独相→群相、分权制衡。唐初左、右仆射(尚书省)及中书令、侍中(门下省)并为真宰相,左仆射居首;政事堂为宰相议政之处(三省长官合署办公),先设在门下省后设在中书省。“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皇帝加授的,便于从中级官吏中选拔亲信以分相权,不受资历限制;后来尚书仆射也需加授后才能进政事堂议政、成为真宰相。中唐始置枢密使,宦官为之。 4)宋朝两府三司、漕宪帅仓诸监司——铲除藩镇割据,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①中书门下(政事堂,“政府”,民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院(“枢府”,军政、调兵,枢密使)(集中军权、“强干弱枝”)、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财政,三司使“计相”) ②(节度使成虚衔)知州由京遣(朝官)文官担任、通判牵制,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使、安抚使、

《中国古代史》期末综合测试题2

《中国古代史》期末综合测试题2 人类产生以后,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时期。根据我国古代原始人类生产和生活状况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山顶洞人和半坡氏族不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居住方式不同②社会组织形式不同③使用工具不同④社会生产方式不同 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考古学家认为,大约在公元前1万年左右,我们的远古祖先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约至前3500年)。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石器时代的基本特征是() ①出现长期定居的村落②在生产中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③烧制陶器和纺织麻布④经营原始农业及饲养家畜 A.①③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的青铜时代。据此,请回答3-6题:3.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相传都城在阳城,即今() A.河南登封 B.河南郑州 C.陕西西安 D.河南安阳 4.《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注:即“周六师”,是周王室的主力军,驻镐京一带)移之。”此 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西周时周王与诸候的关系 B.周王室对诸侯失控 C.春秋时诸侯争霸 D.周代分封制崩溃 5.下列关于夏商周三代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目前已知最早的夏朝青铜器是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 B.商和西周遗址中出现了原始瓷器 C.三星堆考古发现的大型青铜铸像是西周时古蜀国青铜艺术的杰作 D.西周的丝织品已出现斜纹提花,还出现刺绣 6.商代历法的最大成就是() A.日食、月食的记录 B.干支纪日法 C.关于闰年的规定 D.发现五大行星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实现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社会转型,结合有关史实回答7-9题: 7.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A.周王室衰微 B.民族融合加强 C.井田制逐渐瓦解 D.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8.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其导致的后果是() ①增加了国家的收入②承认了土地私有 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9.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根本原因是() A.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B.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 C.剧烈的社会大变革

中国古代史基础知识过关答案

中国古代史基础知识过关(一) 1、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是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 位于黄河流域的半坡聚落,种植粟,建造半地穴式房屋。位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聚落,种植水稻,建造干栏式房屋。 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炎帝号称神农氏,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后人尊称黄帝、炎帝为“人文始祖”。相传尧舜禹是通过禅让制当选部落首领的。 2、禹建立夏,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3、西周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 4、春秋五霸:__齐桓公__;___宋襄公__;__晋文公__;___秦穆公__;___楚庄王___。首先称霸的是:____齐桓公____ 。首先称霸的原因:①任用___管仲__为相改革内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②提出了“___尊王攘夷__”口号,积极开展对外活动。标志:公元前651年,在___葵丘___举行诸侯盟会,确立了霸主地位。 战国七雄:东___齐___;西、___秦___;南、____楚__;北、___燕___;中间、__赵魏韩_____。 5、大思想家家、大教育家、儒家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论收集在《论语》一书①思想:提出“仁”和“礼”的学说,主张“仁政”、“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②教育:创办私学,主张“温故而知新”、“有教无类无类”等。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儒家家代表人物孟子主张“施仁政于民”。道家代表人物庄子主张“道法自然”。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法治”、中央集权。 6、商鞅得到秦孝公的支持,开始变法,称为商鞅变法。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_铁器牛耕________引发社会变革,地主______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主要内容有:体现顺应历史潮流的措施是:承认土地私有;体现法家思想的是:编制户口、加强刑罚、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富国的措施是:奖励生产、承认土地私有;强兵的措施是:奖励军功。 影响:秦国通过变法富强起来,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7、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秦朝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四川省宜宾市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一编教材知识梳理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3讲古代文化习题

第三讲古代文化 ,课标要求 1.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2.了解隋唐时期的诗歌、书法和绘画成就。 3.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 4.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5.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6.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名著,了解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响。 7.以《红楼梦》和京剧为例,了解清代文学艺术的成就和特色。 ,自主复习 自主复习七年级上册教材第16课和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二)》,七年级下册教材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光耀千古的诗坛、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第13课和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二)》、第21课和第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二)》,并完成下列基础练习。 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是甘肃天水出土的__西汉__早期用麻做的纸。东汉时期,__蔡伦__改进了造纸术;张衡制造的__地动仪__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后世尊称为“医圣”的是__张仲景__,其代表作是

《__伤寒杂病论__》。 2.佛教起源于__古印度__,在__西汉__末年传入中国;__道教__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__东汉__时兴起。司马迁代表作《史记》记述了从__黄帝__到__汉武帝__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__纪传体__通史。 3.唐代阎立本的代表作品有《__历代帝王像__》和《步辇图》;吴道子的代表作品是《__送子天王图__》;开后世__写意画__先河。 4.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__高峰__时期,重大科技成就有:活字印刷术的发明、__指南针__和__火药__的应用。北宋司马光的《__资治通鉴__》记叙了从__战国__到__五代__时期的历史,是一部__编年体__通史。北宋张择端的《__清明上河图__》,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成为__风俗画__的代表。 5.明长城东起__鸭绿江__,西至__嘉峪关__,全长六千余公里。明李时珍的《__本草纲目__》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__药物学__巨著,被译为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宋应星的《__天工开物__》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是__罗贯中__的《__三国演义__》。曹雪芹的《__红楼梦__》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具有高度的__思想性__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是__汤显祖__,其代表作为《__牡丹亭__》。 ,知识梳理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 含答案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卷共有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然而历代商品经济仍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据此回答1-4题。 1.我国古代商品经济最初产生于( ) A.原始社会后期B.商朝C.春秋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所以孔子是主张重农抑商的 B.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始作俑者,所以战国时法家都是主张重农抑商政策的 C.重农抑商政策的经济基础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结果,因而它长期的实行,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 D.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从事工商业者作传记(《货殖列传》),说明秦汉以前工商业者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而后世的正史中再也看不到专门为工商业者作的传记,说明由于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工商业者不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了 3.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 ①封建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性质 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 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 ④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因素的考虑 A.①②③B.①②④ C ②③④D.①③④ 4.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A.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B.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C.保证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对北方边疆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据此回答5-6题。5.下列情况不符合两汉时期匈奴历史的是( ) A.经济生活由畜牧业发展到农牧业 B.铁器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等领域 C.从分裂走向统一,形成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D.西汉对其进行了有效的管理 6.两汉与秦朝对匈奴采取的相同措施是( ) A.修建防御工事B.和亲与互市 C.进行战争D.迁民屯边 张骞出使西域,促成当时世界几大文明在西域的碰撞与交融,使当地文化丰富多彩。据此回答7-8题。 7.司马迁称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主要是由于( ) A.张骞没有完成使命B.西域不愿同西汉夹攻匈奴 C.了解到西域的历史地理与风俗人情D.开辟了西汉同西域的交通 8.当时,西汉传人西域的物品与技术是 ①丝织品与金属工具②铸铁技术③井渠法④葡萄与石榴

历史常识--中国古代史基础知识

中国古代史 一、先秦时期 考点一:原始社会时期 (一)旧石器时代 1.元谋人:云南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已知的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2.山顶洞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上的山洞里,懂得人工取火。 (二)新石器时代 1.母系氏族 ①半坡遗址:陕西西安。 ②河姆渡遗址:浙江余姚。 2.父系氏族公社(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阶段) ①龙山文化遗址:也称为“黑陶文化”,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 ②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山东泰安地区大汶口,已出现私有财产,有明显的贫富分化。考点二:夏商周时期 (一)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中国由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 夏历:是我国最早的历法,以正月为岁首的记历分法,流传至今。 家天下:由“公天下”变成“家天下”,采用父子兄弟相传的世袭制。 二里头文化:青铜爵是目前所知的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 (二)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 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商朝。 后母戊鼎:中国殷代青铜器的代表作。 (三)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0年) 定都镐京(今西安)。牧野之战:中国最早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分封制:西周的政治制度。 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周公吐脯: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天下大治。 烽火戏诸侯:周幽王——褒姒。

考点三:春秋战国时期 (一)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城濮之战:晋文公为解救宋国之围,在城濮击败了楚成王的军队。 退避三舍:晋文公。 卧薪尝胆:勾践。 楚王问鼎:楚成王。 (二)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奖励军功,按功授爵;建立县制;奖励耕织,禁止弃农经商。变法使秦国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初中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 一、科学技术: 1商朝司母戊鼎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杰作(图片) 2数学成就: (1)、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涉及到现代初等数学中的算术、代数和几何的大部分内容,其中某些内容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领先世界近以前年。 (2)、南朝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第一次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数,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3、医学成就: (1)、东汉名医华佗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2)、“医圣”张仲景(东汉末年人),写成《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 (3)、明朝李时珍。写出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后来陆续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4、重要著作: (1)、农学著作《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者:北朝,贾思勰。 (2)、地理学著作《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作者:北魏,郦道元。(3)、科学著作《天工开物》,书中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和自然力想配合。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5、建筑工程及发明: (1)、都江堰,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位于四川成都,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与人民。成都也因此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2)地动仪,东汉科学家张衡制造的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是世界公认最早的。 (3)大运河,隋朝时开凿,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它的开通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4)、赵州桥,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七百多年后,欧州人才建成类似的桥。 (5)、长城,(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是世界上的建筑奇迹。 (6)北京城,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6、古代四大发明; (1)、造纸术:东汉蔡伦它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巨大贡献。 (2)、印刷术:隋唐时雕版印刷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约400年它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后传入世界各地。 (3)、指南针:战国时司南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北宋时开始运用与航海事业后有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欧洲航海家 的航海活动(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 (4)、火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末开始用于军事上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加上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是 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二、思想文化 1汉字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_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卷共有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然而历代商品经济仍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据此回答1-4题。 1.我国古代商品经济最初产生于 ( ) A.原始社会后期 B.商朝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所以孔子是主张重农抑商的 B.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始作俑者,所以战国时法家都是主张重农抑商政策的 C.重农抑商政策的经济基础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结果,因而它长期的实行,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 D.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从事工商业者作传记(《货殖列传》),说明秦汉以前工商业者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而后世的正史中再也看不到专门为工商业者作的传记,说明由于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工商业者不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了3.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 ) ①封建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性质 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 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 ④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因素的考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③④ 4.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 A.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 B.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C.保证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 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对北方边疆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情况不符合两汉时期匈奴历史的是 ( ) A.经济生活由畜牧业发展到农牧业 B.铁器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等领域 C.从分裂走向统一,形成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D.西汉对其进行了有效的管理 6.两汉与秦朝对匈奴采取的相同措施是 ( ) A.修建防御工事 B.和亲与互市 C.进行战争 D.迁民屯边 张骞出使西域,促成当时世界几大文明在西域的碰撞与交融,使当地文化丰富多彩。据此回答7-8题。 7.司马迁称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主要是由于 ( ) A.张骞没有完成使命 B.西域不愿同西汉夹攻匈奴 C.了解到西域的历史地理与风俗人情 D.开辟了西汉同西域的交通 8.当时,西汉传人西域的物品与技术是 ①丝织品与金属工具②铸铁技术③井渠法④葡萄与石榴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公共基础知识之中国历史常识大全

公共基础知识之中国历史常识大全 1、已知的在中国境内生活的最古老的原始人类,是“元谋猿人”。在中国云南省元谋盆地发现的颗古人类牙齿化石,经科学鉴定,距今约有70多万年了。 2、约70——20万年前,“北京猿人”(简称“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里。 3、北京人已经知道使用天然火。人类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种自然力的能力。 4、到了大约18000年前,仍然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里,生活着一批被称作“山顶洞人”的远古人类。他们已经具有明显的黄种人的体态特征。 5、山顶洞人不仅会人工取火,而且制造出了中国缝制工艺史上的第一枚骨针,骨针约同火柴棍般粗细,长82毫米。 6、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出现了古老的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 7、陕西西安半坡文化的彩陶,十分精美。人面网纹盆上各种纹饰,是原始美术、原始文字和原始艺术的结晶。 8、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乌黑光亮,有着金属器皿一样的光泽。 9、长江流域的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文化,与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同样古老,7000年前那里的人们已经会用大型木构件建筑房屋。 10、大约4000多年前,发生了一些部落战争。黄帝是其中一个部落的首领,因为他深得人心又聪明勇敢,取得了最后胜利。 11、在古老的华夏族逐渐形成的过程中,黄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黄帝也就被后世尊为华夏族(即中华民族前身)的“人文初祖”。司母戊大方鼎 12、黄帝之后,中华民族先后又出现了几位杰出的人物:尧、舜、禹。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 13、尧舜禹的时代,洪水泛滥成灾。大禹奉命治水,终于治服了洪水。 14、后来,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 15、相传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开始有了历法,所以人们都把中国古老的传统历法叫夏历。 16、夏历是按月亮的运行周期制订的,又叫阴历。由于历法中有节气变化和农事安排,所以又称农历。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复习提纲

2017年中国古代史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上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一、中考考点:1、秦兼并六国、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 2、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 3、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二、基础知识复习: (一)秦王扫六合 1、秦统一六国: ⑴时间: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东方六国。 ⑵人物:赢政⑶都城:咸阳。 ⑷影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愿望,利于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⑴目的:适应统一的新形势,加强封建统治。 ⑵措施:①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②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③地方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这一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3、思想上:焚书坑儒①目的:加强思想控制。 ②内容:秦始皇接受李斯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它书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处死刑;后又把暗中批评他的儒生在咸阳活埋。 ③影响(或评价):采取巩固统一的措施是必要的,但“焚书坑儒”这种做法是既残暴又愚蠢的,它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郭沫若:“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4、经济上: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铜钱),统一度量衡 5、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

6、军事上:北修长城抵御匈奴,南平越疆修灵渠 ⑴目的:为抵御匈奴,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的统一。 ⑵人物:秦始皇、蒙恬。⑶起止: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⑷地位: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同时,也是秦暴政的 历史见证。 7、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8、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二)大一统的汉朝 1、文景之治 (1)出现原因:①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兵役和徭役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②奖励耕作,劝诫百官关心农桑③提倡节俭,以身作则④重视“以德化民” (2)表现:①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②国家的粮仓丰满③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出现的这种局面,叫文景之治) 2、汉武帝的大一统 政治上: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 ⑴背景:西汉初年,分封的诸侯国势力相当大,严重威胁中央政权。 ⑵措施: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准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⑶影响:解决了汉初以来的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⑴背景:诸子百家各派人物聚集诸侯门下,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⑵目的:加强思想统治,巩固中央政权。⑶提出者:董仲舒。 ⑷内涵: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排斥。 ⑸相关措施:在长安设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太学是我国古代最高学府。 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三)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张骞通西域: ⑴西域的地理位置:今天的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⑵经过:①第一次: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时间:公元前138年。结果:未达到预期目

古代史编年体-整合人教版必修中国古代史部分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一、祖国历史的开端—先秦 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大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启夺取了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了。 西周实行了分封制(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宗法制(嫡长子为大宗,余子为小宗) 2、经济 (1)农业 生产工具:耒耜—商周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战国开始推广铁农具和牛耕 耕作技术:春秋战国时期,垄作法使用。 农业灌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耕作方式: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2)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发达:原始社会晚期掌握冶铜技术—商周青铜铸造繁荣—西周已有铁器。 原始瓷器在商朝已经开始烧制。 商朝已有了织机。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3)商业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 (4)经济政策 a、土地制度 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夏、商、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井田制。 春秋时期:私田发展。 战国时期:各国进行了变法,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 、重农抑商 商周时期:国家鼓励和支持商业发展 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 3、文化 (1)思想 商周时期:学在官府。 春秋战国时期:学在民间,百家争鸣。出现了诸子百家。 (2)发明和发现 书写材料:龟甲和牛骨—青铜铭文—竹书和帛书 天文学: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和哈雷彗星的记录 战国时期石申用赤道坐标记录了800多颗恒星的位置。 历法:夏朝的《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3)文学 《诗经》、屈原和《离骚》 (4)书画和戏曲 书法: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的体系。

中国画: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 二、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1、政治制度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自称“始皇帝”。 虎符制度 皇帝制度: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以皇权为中心的的中央政权组织:三公九卿 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 (2)汉朝 中央集权发展:郡县和封国并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 君主专制演进: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 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选官制度:察举制。 2、经济 (1)农业 生产工具: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后来出现犁壁。耦犁到东汉推广到珠江流域。 耕作技术:赵过推行代田法。 (2)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烧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西汉开始我国丝绸远 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誉称。 (3)商业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比较艰难。 西汉的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 (4)经济政策 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包括: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 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税收等。抑制富商大贾势力。 3、文化 (1)思想。 汉初,实行无为而治。、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任用儒士,习“五经”, 兴办太学。 (2)发明和发现。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九章算术》 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 战国问世、西汉编订的《黄帝内经》、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3)文学。 汉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 张衡的《二京赋》

2018年中考历史复习教材梳理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九主题中国古代文化(下)课时作业

主题训练(九)___中国古代文化(下)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图所示文物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项重大科技发明( ) A.造纸术 B.雕版印刷术 C.活字印刷术 D.指南针 2.北宋王安石的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隐含的科技发明是( ) A.印刷术 B.指南针 C.火药 D.造纸术 3.“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说的是赵州桥( ) A.设计科学 B.造型美观 C.桥面平坦 D.坚固实用 4.《天工开物》是我国的一部古典科技巨著,对于它的正确评价是( ) A.“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B.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C.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 D.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巨著 5.《史记》和《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两部著名的史学著作。下列选项中,哪一史实在这两部书中都能查阅到( ) A.郑和下西洋 B.秦始皇统一六国 C.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D.唐太宗被各少数民族称为“天可汗” 6.目前,在预防和治疗埃博拉等疫病过程中,下列著作中可能提供医治方法的是( ) A.《本草纲目》 B.《天工开物》 C.《梦溪笔谈》 D.《齐民要术》 7.端午节到了,青青想上山采些艾草(一种中药),她应查阅的著作是( ) A.《天工开物》 B.《本草纲目》 C.《水经注》 D.《齐民要术》 8.全书网罗“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历史事实,以与历代朝政兴衰得失相关的政治、军事、民族关系为主要内容,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该著作是( ) A.《史记》 B.《资治通鉴》 C.《金刚经》 D.《贞观律令》 9.唐朝时期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唐诗高度繁荣的原因不包括( ) A.科举考试重视考核诗赋内容 B.繁荣的经济为唐诗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C.唐朝实行宽松的政治政策对唐诗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D.隋朝亡国的教训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10.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题材源于( ) ①史书《三国志》②民间传说③民间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11.“齐天大圣”孙悟空是下列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 A.《水浒传》 B.《西游记》

2021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检测卷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一、选择题 1.西周时期,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战国时期的《管子》一书中说:“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战国时期的这种城市规划思想 A. 反映当时城市规划很混乱 B. 促进了市坊分区制度的形成 C. 说明城市以经济职能为主 D. 打破了礼制对城市发展的束缚 2.公元前6世纪中叶,许多诸侯国内公室衰微、世卿执政,卿大夫争相兼并土地、占有财货,美其名日求富。各大卿族以已之“富"在不同阶层中吸附私属,最终使得上至公子王孙,下至土庶人都有机会求富。这一现象 A. 得益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B. 表明官僚政治体制逐渐成型 C. 根源于周王室的腐败和衰微 D. 推动了新型政治关系的形成 3.白狄鲜虞氏所建的中山国处于赵、燕、魏之间。在河北平山中山1号墓出土的三篇铜器铭文中有大讲忠、孝、仁、义、礼、信的内容。在中山王方壶铭文中也“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故辞礼敬则贤人至,宠爱深则贤人亲,籍敛中则庶民附”的记录。由此可知 A. 鲜虞氏将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指导思想 B. 反映出礼乐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C. 体现了中山国文化对华夏文化的认同 D. 战国时期已经实现了高度的民族融合 4.《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载,晋六卿灭祁、羊舌氏,于是“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任命十人为县大夫。所举十人中,其中两人因为“有力于王室”,四人因为“余子之不失职,能守业者也”,另四人则“以贤举”。这反映出当时 A. 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君权 B. 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C.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D. 国家政治建构的转变 5.《淮南子》论述先秦某思想家时说:“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该思想家 A. 受教于孔子 B. 重义轻利 C. 集法家思想之大成 D. 主张兼爱、非攻 6.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史前时代 一、旧石器时代(300万年前-1万年前) 直立人:云南元谋人(最早的人类)、陕西蓝田人、北京周口和北京山顶洞人 .特征:保留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使用天然火,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群居生活。 二、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四、五千年前) 新石器时代基本要素:磨制石器、制陶术、农业、畜牧业 母系氏族: 黄河流域:陕西半坡和河南仰韶文化。半坡居民已种栗等农作物,饲养猪、狗等家畜。此外,去打猎,捕鱼。已经开始有彩陶了。使用的工具有骨耜,石铲,石斧等。河南仰韶种植水稻。 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河姆渡文化的社会经济是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畜牧、采集和渔猎。 共同特征 原始种植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制造陶器、定居村落。 父系氏族: 山东大汶口文化,开始出现了私有制,有了贫富之分 三、古史传说 三皇伏羲、神农、轩辕黄帝 五帝:黄帝、颛顼(高阳氏,绝地天通改革)、帝喾(高辛氏)、尧、舜(有虞氏)

第二章、夏商西周 口诀: 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夏,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公元前2070年禹的儿子启建立,从此,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商:商朝的王盘庚曾迁都到殷,史称“盘庚迁殷”代表:甲骨文和青铜器。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周武王牧野之战杀商纣王,灭商,国号周 西周:周朝实行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礼乐制。分封制周王将宗族、姻亲、贵族、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子国的封国制度。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礼乐制指的是庙宇和祭祀。 二里头文化:典型遗址位于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于1959。 第三章、春秋战国 一、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77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那位)被杀,次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历史生平王东迁前为西周,后为东周,东周又分春秋和战国。 春秋时期(五霸)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有一说法:最后两位是吴王和越王勾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