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实验理论课件
合集下载
大学基础物理实验投影PPT课件

随机误差概率密度分布函数(正
态分布函数)的归一化条件
概率密度函数为:
f
(
)
1
(2
)1/ 2
exp
2
/
2
2
概率是随机事件出现可能性大小
的量度
f
( )
1
(2 )1/ 2
exp
2
/
2
2
n
n
方差---
2
2 i
/
n
(xi a)2 / n
i1
i1
标准误差---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对一定的测量条件而言, σ有确定的数值;而且参 数σ的值决定了正态分布 曲线的形状
测量不确定度是正确表示实验测得量的需要。
x x ux x 1 Eux
§3.1 基本概念
测量不确定度:表征被测量的真值所处的量值范围的评 定,是用以表述测量结果分散性的参数。
测量不确定度可理解为测量结果有效性的可疑程度或 不肯定程度,从统计意义上来理解,它是待测量真值 所处范围的估计。
真值--被测量客观存在的真实值。(理想化的概念) 约定真值--给定目的、具有一定不确定度的、赋予特定 量的值。
表3 测量数据统计表
组序
数据区间 0.002cm
“正”字
j c ( j 1)x c jx 统计
k j j k j / n f j j / x k j
(100%) (% / cm)
j
(%)
1 2.997 5~2.999 5
4
2.67
1 335
4
2.67
2 2.999 5~3.001 5 正 3 3.001 5~3.003 5 正 4 3.003 5~3.005 5 正正
大学物理(简谐振动篇)ppt课件

通过图表展示实验结果,如位移-时间 图、速度-时间图等,以便更直观地分 析振动特性。
波动方程验证性实验设计思路分享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Βιβλιοθήκη 测量波动现象,验证波动方程的正确性。
实验原理
利用波动方程描述波的传播规律,通过实验数据验证理论预测。
波动方程验证性实验设计思路分享
实验设计思路
选择合适的波动源和测量仪器,如振动台、激光 干涉仪等。
01
实验步骤
02
搭建实验装置,包括弹簧、振子、测量仪器等。
调整实验参数,如弹簧劲度系数、振子质量等,以获得不同条
03
件下的振动数据。
弹簧振子实验设计思路分享
使用测量仪器记录振动的位移、速度 、加速度等数据。
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简 谐振动的基本特征。
单摆实验数据处理技巧指导
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和测量单摆的运动,研究简谐振动的基本规律。
波动传播速度
波动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称为波动传播速度。对于简谐振动 形成的机械波而言,波动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如弹 性模量、密度等。同时,波动传播速度还与振动的频率有关 ,频率越高则波动传播速度越快。
02
简谐振动的动力学特征
回复力与加速度关系
回复力定义
指向平衡位置的力,大小与位移成正比,方 向始终指向平衡位置。
1 研究非线性振动现象
通过设计和实施非线性振动实验,探索非线性振动的基 本规律和特性,如混沌现象、分岔行为等。
2 探究复杂系统中的振动传播
研究复杂网络中振动传播的动力学行为,揭示网络结构 对振动传播的影响机制。
3 开发新型振动传感器件
结合微纳加工技术和振动理论,设计并制作具有高灵敏 度、高分辨率的振动传感器件,应用于精密测量和工程 领域。
波动方程验证性实验设计思路分享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Βιβλιοθήκη 测量波动现象,验证波动方程的正确性。
实验原理
利用波动方程描述波的传播规律,通过实验数据验证理论预测。
波动方程验证性实验设计思路分享
实验设计思路
选择合适的波动源和测量仪器,如振动台、激光 干涉仪等。
01
实验步骤
02
搭建实验装置,包括弹簧、振子、测量仪器等。
调整实验参数,如弹簧劲度系数、振子质量等,以获得不同条
03
件下的振动数据。
弹簧振子实验设计思路分享
使用测量仪器记录振动的位移、速度 、加速度等数据。
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简 谐振动的基本特征。
单摆实验数据处理技巧指导
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和测量单摆的运动,研究简谐振动的基本规律。
波动传播速度
波动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称为波动传播速度。对于简谐振动 形成的机械波而言,波动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如弹 性模量、密度等。同时,波动传播速度还与振动的频率有关 ,频率越高则波动传播速度越快。
02
简谐振动的动力学特征
回复力与加速度关系
回复力定义
指向平衡位置的力,大小与位移成正比,方 向始终指向平衡位置。
1 研究非线性振动现象
通过设计和实施非线性振动实验,探索非线性振动的基 本规律和特性,如混沌现象、分岔行为等。
2 探究复杂系统中的振动传播
研究复杂网络中振动传播的动力学行为,揭示网络结构 对振动传播的影响机制。
3 开发新型振动传感器件
结合微纳加工技术和振动理论,设计并制作具有高灵敏 度、高分辨率的振动传感器件,应用于精密测量和工程 领域。
大学普通物理学经典课件——气体动理论

出现的可能性大小 .
归一化条件
i
i
Ni iN
1
§7.2 平衡态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一 气体的物态参量及其单位(宏观量)
1 气体压强 p :作用于容器壁上
单位面积的正压力(力学描述).
p,V ,T
单位: 1Pa 1N m2
标准大气压:45纬度海平面处, 0 C 时的大气压.
1atm 1.013 105 Pa
~ 107 m; z ~ 1010次 / s
对于由大 量分子组成的 热力学系统从 微观上加以研 究时,必须用 统计的方法 .
小球在伽 尔顿板中的分 布规律 .
............ ........... ............ ........... ............ ........... ............
2mvix
两次碰撞间隔时间
2x vix
单位时间碰撞次数 vix 2x
单个分子单位时间施于器壁的冲量 mvi2x x
y
A2o
z
- mmvvvxx
x
单个分子单位时间 施于器壁的冲量
A1 y
mvi2x x
大量分子总效应
zx
单位时间 N 个粒子
对器壁总冲量
mvi2x ix
m x
i
vi2x
Nm vi2x x iN
pV m RT M
例1 在水面下深为50.0m的湖底处(温度为4.0 ℃ ), 有一个体积为1.0×10-5m3的空气泡升到湖面上来,若 湖面的温度为17℃,求气泡到达湖面的体积(取大气 压p0=1.013×105Pa)。
§7.3 理想气体压强公式 一 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
1)分子本身的线度比起分子之间的距离小 了很多,以至于可以忽略不计(可视为质点)
大学物理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pptx(2024)

2
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
3
2024/1/29
13
圆周运动
2024/1/29
01
变速圆周运动
02
变速圆周运动的特点和性质
03
变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
14
相对运动
2024/1/29
01 02 03
参考系与坐标系 参考系的选择和建立 坐标系的种类和应用
15
相对运动
2024/1/29
相对速度与牵连速度 相对速度的定义和计算
2024/1/29
简谐振动的动力学特征
分析简谐振动的动力学特征,包括回复力、加速度 、速度、位移等物理量的变化规律。
简谐振动的能量特征
讨论简谐振动的能量特征,包括动能、势能 、总能量等的变化规律,以及能量转换的过 程。
32
振动的合成与分解
2024/1/29
同方向同频率简谐振动的合成
分析两个同方向同频率简谐振动的合成规律,介绍合振动振幅、合 振动相位等概念。
5
大学物理的研究方法
03
观察和实验
建立理想模型
数学方法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通 过实验可以验证物理假说和理论,发现新 的物理现象和规律。
理想模型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研究 方法,它忽略了次要因素,突出了主要因 素,使物理问题得到简化。
数学是物理学的重要工具,通过数学方法 可以精确地描述物理现象和规律,推导物 理公式和定理。
2024/1/29
适用范围
适用于一切自然现象,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 、光学等各个领域。
应用举例
热力学第一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爱因斯坦的 质能方程等。
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
3
2024/1/29
13
圆周运动
2024/1/29
01
变速圆周运动
02
变速圆周运动的特点和性质
03
变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
14
相对运动
2024/1/29
01 02 03
参考系与坐标系 参考系的选择和建立 坐标系的种类和应用
15
相对运动
2024/1/29
相对速度与牵连速度 相对速度的定义和计算
2024/1/29
简谐振动的动力学特征
分析简谐振动的动力学特征,包括回复力、加速度 、速度、位移等物理量的变化规律。
简谐振动的能量特征
讨论简谐振动的能量特征,包括动能、势能 、总能量等的变化规律,以及能量转换的过 程。
32
振动的合成与分解
2024/1/29
同方向同频率简谐振动的合成
分析两个同方向同频率简谐振动的合成规律,介绍合振动振幅、合 振动相位等概念。
5
大学物理的研究方法
03
观察和实验
建立理想模型
数学方法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通 过实验可以验证物理假说和理论,发现新 的物理现象和规律。
理想模型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研究 方法,它忽略了次要因素,突出了主要因 素,使物理问题得到简化。
数学是物理学的重要工具,通过数学方法 可以精确地描述物理现象和规律,推导物 理公式和定理。
2024/1/29
适用范围
适用于一切自然现象,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 、光学等各个领域。
应用举例
热力学第一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爱因斯坦的 质能方程等。
大学物理实验-杨氏模量PPT课件

实验内容和步骤
1、调节仪器:调节光杠杆和望远镜:
(1)调整望远镜水平,光杠杆平面镜竖直
(2)调整望远镜与光杠杆平面镜高度相同
(3)沿望远镜外侧边沿上方使凹口、瞄准星、 平面镜在同一直线上,左、右移动望远镜 在镜子里找到竖直尺的像;若找不到,可 微调镜子的角度,直到找到为止。
(4)旋动望远镜目镜,使十字叉丝清晰;再旋
L bl 2D
光杠杆的作用在于将微小的伸长量L放大为竖
尺上的位移l。 l 叫ΔL 的光杠杆放大量
l 2D
L b
叫光杠杆放大率
l
△L
θ
b
θ θ
D
光杠杆放大原理图
E FL SL
d 2
S 4
L bl 2D
ESFLLdF2
L bl
8Fd2bLlD
4 2D
尺读望远镜组:
测量时,望远镜水平 地对准光杠杆镜架上 的平面反射镜,经光 杠杆平面镜反射的标 尺虚象又成实象于分 划板上,从两条视距 线上可读出标尺像上 的读数。
动聚焦手轮,直到看清竖直尺的像。
可编辑课件
14
实验内容和步骤
2、观察金属丝伸长变化
逐次加360g砝码,在望远镜中读计对应 标尺的位置,共7次;然后将所加砝码逐 次去掉(每次减360g),并读取相应读 数。
可编辑课件
15
实验内容和步骤
3、测量金属丝长度L、平面镜与竖尺之间的距离D, 金属丝直径d,光杠杆常数b。
r 7
减砝码
r 0
r 1
r 2
r 3
r 4
r 5
r 6
平均值 r 0
r 1
r 2
r 3
r 4
r 5
大学物理《光电效应》精品课件

表明锌板在射线照射下失去电子而带正电
在一定频率的光照射下,电子从金属或金属 化合物表面逸出的现象称为光电效应,逸出的 电子称为光电子。由光电子形成的电流叫光电 流,使电子逸出某种金属表面所需的功称为该 种金属的逸出功。
•外光电效应
由于金属表面的电子吸收外界的光子,克服金属的束缚而逸出金属表面 的现象。
量子”理论的正确。
实验内容
1、测量I-U伏安特性曲线(3650A、4047A) 先测3650A的伏安特性曲线 顺时针旋转“电压调节”旋钮,使电压由-3V逐 渐升高到30V,观察光电流的变化(每隔1V记一 个电流值),记下一组I-U值,然后再将电压从 30V降到-3V。换上4047A的滤色片,再测一遍。 2、测量五个光频率的抬头电压 电压由-3V升高到6V,间隔1V测一个点。当电流 开始变化(急剧变化)时细测几个点(间隔0.1V 或0.2V)。电流起始点所对应的电压值为反向遏 止电压,即抬头电压。
光子的能量和频率成正比:
E h
h 6.631034 J·s
爱因斯坦对光电效应的解释(1905年)
光束由光子构成,频率为v的光束,光子能量为 E h
当光子照到金属表面时,其能量一次为金属中的电子全部吸收, 而不需积累能量的时间。
电子把这能量的一部分用来克服金属表面对它的束缚而作功,余 下的就成为电子离开金属表面后的动能。
和值;对于不同的光强,饱和电流与光强成正比。
(3)当加反向电压时,存在遏止电压,遏止电压的大小反映
光电子初动能的大小。截止电压U0 与入射光频率具有线性关
系。
E k max
1 2
mv
2
e|
U0
|
(4)光电效应是瞬时效应。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 几乎立即就有光电子逸出,不超过10–9秒。
在一定频率的光照射下,电子从金属或金属 化合物表面逸出的现象称为光电效应,逸出的 电子称为光电子。由光电子形成的电流叫光电 流,使电子逸出某种金属表面所需的功称为该 种金属的逸出功。
•外光电效应
由于金属表面的电子吸收外界的光子,克服金属的束缚而逸出金属表面 的现象。
量子”理论的正确。
实验内容
1、测量I-U伏安特性曲线(3650A、4047A) 先测3650A的伏安特性曲线 顺时针旋转“电压调节”旋钮,使电压由-3V逐 渐升高到30V,观察光电流的变化(每隔1V记一 个电流值),记下一组I-U值,然后再将电压从 30V降到-3V。换上4047A的滤色片,再测一遍。 2、测量五个光频率的抬头电压 电压由-3V升高到6V,间隔1V测一个点。当电流 开始变化(急剧变化)时细测几个点(间隔0.1V 或0.2V)。电流起始点所对应的电压值为反向遏 止电压,即抬头电压。
光子的能量和频率成正比:
E h
h 6.631034 J·s
爱因斯坦对光电效应的解释(1905年)
光束由光子构成,频率为v的光束,光子能量为 E h
当光子照到金属表面时,其能量一次为金属中的电子全部吸收, 而不需积累能量的时间。
电子把这能量的一部分用来克服金属表面对它的束缚而作功,余 下的就成为电子离开金属表面后的动能。
和值;对于不同的光强,饱和电流与光强成正比。
(3)当加反向电压时,存在遏止电压,遏止电压的大小反映
光电子初动能的大小。截止电压U0 与入射光频率具有线性关
系。
E k max
1 2
mv
2
e|
U0
|
(4)光电效应是瞬时效应。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 几乎立即就有光电子逸出,不超过10–9秒。
大学物理ppt课件完整版

物理学的发展历史
01
02
03
古代物理学
以自然哲学为主要形式, 探讨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 律,如古希腊的自然哲学。
经典物理学
以牛顿力学、电磁学等为 代表,建立了完整的经典 物理理论体系。
现代物理学
以相对论、量子力学等为 代表,揭示了微观世界的 奥秘和宇宙大尺度的结构。
大学物理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1 2
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放射性衰变
阐述了α衰变、β衰变、γ衰变等放射性衰变过程及 其规律。
粒子物理简介
介绍了基本粒子、相互作用、粒子加速器等基本 概念。
THANKS
感谢观看
麦克斯韦-安培定律
将磁场的变化与电场联系起来,是电磁场理论的基础。
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
麦克斯韦方程组 描述电磁场的基本规律,包括高 斯定律、高斯磁定律、法拉第电 磁感应定律和麦克斯韦-安培定律。
电磁波的应用 如无线电通信、雷达、微波炉等。
电磁波 由变化的电场和磁场相互激发而 产生的在空间中传播的电磁振荡。
大学物理ppt课件完 整版
目 录
• 绪论 • 力学 • 热学 • 电磁学 • 光学 • 近代物理学基础
01
绪论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
物质的基本结构和相互作用
研究物质的基本组成、性质以及相互作用,包 括微观粒子和宏观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规律
研究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运动状态、变化过程 以及相应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
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其完全转换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也就是说,热 机的效率不可能达到100%。
卡诺定理和热力学温标
大学物理学课件完整ppt全套课件

现代物理学
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代表,揭示了 微观世界和高速运动物体的规律。
经典物理学
以牛顿力学、热力学和电磁学为代表 ,建立了完整的经典物理理论体系。
大学物理学的课程目标
01
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通过学习大学物理课程,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
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02
气体动理论
气体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假设
气体由大量分子组成,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 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气体压强与温度的微观解释
气体压强是由大量分子对容器壁的频繁碰撞产生的;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气体动理论的应用
气体动理论可以解释许多宏观现象,如气体的扩散、热传导等。同时,它也为研究其他物 质的微观结构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和实验
01
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进行实验研究,获取物理现象的数据和信
息。
数学建模
02
运用数学工具对物理现象进行描述和建模,以便更深入地理解
物理规律。
理论分析
03
通过逻辑推理和演绎,对物理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内在
规律。
物理学的发展历史
古代物理学
以自然哲学为主要形式,探讨宇宙的 本质和构成。
位置矢量的定义、位移的计算、路程与位移 的区别。
02
速度与加速度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平均加速度与瞬时加 速度、速度与加速度的矢量性。
04
03
01
牛顿运动定律
1 2
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定律、力的概念、力的性质。
牛顿第二定律
动量定理的推导、质点系的牛顿第二定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常用仪器示值误差(限)举例
物理天平
天平的示值误差通常取天平的感量
电表
ΔINS = 量程 × k%
电阻箱
ΔINS = R × k %
k :仪表的精度等级 k :电阻箱精度等级
大学物理实验⊙网络课程建设课题组
22
间接测量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设直接测量量 x1, x2 ,", xn与间接测量量 N 的函数
大学物理实验⊙网络课程建设课题组
11
直接测量量不确定度
什么是t 分布
测量次数趋于无穷只是一种理论情况。根据误差理论,当 测量次数少于10次时,测量列的误差分布将明显偏离正态分
布,这时测量值的随机误差将遵从t 分布,也称学生分布。t 分布的函数式比较复杂,但t 分布曲线与正态分布曲线类 似,两者的主要区别是:t 分布的峰值低于正态分布,而且
ρ ±σρ = (5.11± 0.08)×10−7Ωm
首位数 <3 时,宜保留两位,如
D ±σD = 0.136± 0.013mm
结果表达式中,测量量的最佳值与合成不确定度 的末位数字 一般要对齐
大学物理实验⊙网络课程建设课题组
不确定度-应用例2
已知金属丝电阻率为 ρ = π D2R / 4L
关系为
N = f ( x1, x2 ,", xn )
各直接测量量的最佳值为 x1, x2 ,", xn
则间接测量量 N 的最佳值为
N = f ( x1, x2 ,", xn )
大学物理实验⊙网络课程建设课题组
间接测量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因为不确定度是一个微小量,故可借助微分手段来 研究
对 N = f ( x1, x2 ,", xn ) 两边全微分
大学物理实验⊙网络课程建设课题组
评定间接测量量结果的步骤
用不确定度合成公式,求出间接测量量N的 不确定度或相对合成不确定度
或
∑ U =
n i =1
( ∂f ∂xi
Ui
)2
∑ U r
=U N
=
n i =1
( ∂ ln f ∂xi
U i )2
大学物理实验⊙网络课程建设课题组
不确定度-注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不确定度值和相对不确定度值的有效数字一般 取1~2位 其首位数 ≥3 时,一般取一位,如
∴电阻率的测量结果为 ρ ± U = (5.1± 0.3) ×10−7 Ωm
大学物理实验⊙网络课程建设课题组
大学物理实验
大学物理实验-有效数字
省级精品课程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建设课程
物理系⊙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大学物理实验⊙网络课程建设课题组
有效数字
测量中得到的全部可靠数字和欠 准数字,总称为有效数字
系统误差特点:具有确定性、有规律性、可修 正性。(不可通过多次测量抵消)
大学物理实验⊙网络课程建设课题组
系统误差主要来源
仪器因素 理论(方法)因素 环境因素 人员因素
大学物理实验⊙网络课程建设课题组
2随机误差(random error)
测量过程中还存在一类不可避免的误差,来自于 大量的、微小的、干扰的合成。其影响程度表现 为随机特性,增加测量次数可减小其对测量结果 的影响。
18
直接测量量不确定度
B类不确定度分量ΔB:用其它非统计方法估算的不
确定度分量
在只考虑计量器具误差这一主要因素的前提
下,可以用仪器的示值误差(限)ΔINS来表示测量
量的B类不确定度分量,即
Δ B = Δ INS
一般情况下,仪器出厂时最大示值误差限的置 信概率为95%。
大学物理实验⊙网络课程建设课题组
若金属丝长度测量结果为 L±UL =3.000±0.005m
直径测量结果为
D ±UD = 0.136± 0.004mm
电阻测量结果为
R ± UR = 105.5 ± 0.1Ω
求:1. 电阻率测量最佳值 2. 推导出电阻率的相对不确定度公式 并计算出其数值
3. 电阻率的测量结果
大学物理实验⊙网络课程建设课题组
∑ dN
=
∂f ∂x1
dx1
+
∂f ∂x2
dx2
+"+
∂f ∂xn
dxn
=
n i =1
∂f ∂xi
dxi
大学物理实验⊙网络课程建设课题组
间接测量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或先取自然对数,再求全微分,得到
∑ dN
N
=
∂ ln f ∂x1
dx1 +
∂ ln f ∂x2
dx2
+"+ ∂ ln f ∂xn
dxn
=
大学物理实验
物理实验-测量误差
省级精品课程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课程
物理系⊙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大学物理实验⊙网络课程建设课题组
测量分类
测量
直接测量
间接测量
单次测量
多次测量
等精度测量
非等精度测量
大学物理实验⊙网络课程建设课题组
测量的误差
误差的概念
系统误差及主要来源
随机误差及其处理
粗大误差
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Uncertainty)
在报告物理量的测量结果时,不但要写明计量单 位,还要给出结果可信赖的程度——用不确定度表 示。 如用量程为25mm的1级外径千分尺测一根铅笔的直 径,其测量值为7.475mm,则测量结果可写为如下 形式:
D = D ± U = (7.475 ± 0.004 ) mm
还有一类误差,由于外界干扰、操作读数失误等原因而明显超出规定 条件下的预期值,称为粗大误差。包含粗大误差的测得值或粗大误差 称为异常值。测量中要避免出现高度显著的异常值。已被谨慎确定为 异常值的个别数据要剔除。
大学物理实验⊙网络课程建设课题组
1系统误差 systematic error
系统误差 systematic error 系统误差:在相同条件下重复测量同一物理量 时,保持恒定或以可预知方式变化的测量误差分 量,就叫系统误差。
大学物理实验⊙网络课程建设课题组
17
直接测量量不确定度
不确定度的分量
在修正了可定系统误差之后,把余下的全部误 差归为A、B两类不确定度分量。
A类不确定度分量ΔA:多次重复测量, 用统计学方
法求出的不确定度分量。
在正态分布下 Δ A = uA
u A :测量列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大学物理实验⊙网络课程建设课题组
n i =1
(
∂f ∂xi
Ui
)2
Ur
=
U N
=
∑n
i =1
∂ ln f (
∂xi
Ui )2
不确定度传递系数
不确定度传递系数
大学物理实验⊙网络课程建设课题组
评定间接测量量结果的步骤
按照评定直接测量量 xi的测量结果的步骤求 出各直接测量量的测量结果
xi ± Ui
求间接测量量的最佳值
N = f ( x1, x2 ,", xn )
随机误差 :指在对同一物理量进行多次等精度测 量的过程中,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的方式变 化着的测量误差分量。
大学物理实验⊙网络课程建设课题组
8
2随机误差(random error)
许多物理测量中,当测量次数趋于无穷多时,
随机误差服从正态分布(或称高斯分布)规律。
对称性: 单峰性:
y(δ)
234.8
×
5.4
9392 11740
1 2 6 7.9 2
234.8×5.4=1.27×103
大学物理实验⊙网络课程建设课题组
三角函数运算规则
结果中有效数字的取法为:将自变量欠 准位变化1,运算结果产生差异的最高位 就是应保留的有效数字的最后一位。例
如: sin 30002' = 0.50050374 8 sin 30003' = 0.50075555 9
正态分布曲线
有界性:
抵偿性:
ζO ζ δ
大学物理实验⊙网络课程建设课题组
9
贝塞尔公式
贝塞尔公式
∑ σ =
( ) 1 n
n −1 i=1
xi − x 2
σ 称为测量列的标准偏差,其值直接体现了随机误差的分布特征。
σ 大——测量值很分散,随机误差分布范围宽,精密度低;
σ 小——测量值很密集,随机误差的分布范围窄,精密度高。
大学物理实验⊙网络课程建设课题组
34
加减运算规则
运算结果末位数字所在位置,与参与加减运 算的各数中末位数字位置最高的一个相同。
278.2 + 12.451
290.651
278.2+12.451=290.7
大学物理实验⊙网络课程建设课题组
乘除运算规则
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的位数,与参与运算 各数中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那个数相同。
19
合成不确定度-强调
除特别申明,置信概率均取约等于或大于0.95 , 即按下式计算合成不确定度
U=
σ
2
+
Δ2 INS
上式表示被测量的真值位于区间 (x −U, x + U ) 内的置信概率约等于或大于95%
当置信概率 约0.95 时,不必在结果表示式后面注 明置信概率值
大学物理实验⊙网络课程建设课题组
= 4(UD )2 +(UR )2 +(UL )2 DRL
= 4(0.004)2 +( 0.1 )2 +(0.005)2 =5.9×10−2 =6% 0.136 105.5 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