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史知识大纲

合集下载

大一摄影理论知识点归纳

大一摄影理论知识点归纳

大一摄影理论知识点归纳摄影作为一门艺术形式和专业技能,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大一的摄影爱好者来说,了解摄影理论知识点是开始学习和实践摄影的第一步。

本文将对大一摄影理论知识点进行归纳,帮助读者快速了解和掌握摄影基础知识。

1. 光线与曝光光线是摄影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

在拍摄过程中,合理利用光线可以制造出不同的效果。

了解曝光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是必备的基础知识。

常用的曝光参数包括快门速度、光圈值和感光度。

掌握这些参数的作用,可以根据不同的拍摄环境选择合适的曝光设置,以获得理想的照片效果。

2. 焦距和景深焦距是指镜头的视角范围,可以影响画面中的远近感。

较长焦距的镜头能够放大远处的景物,使其更加清晰突出;而较短焦距的镜头则能够呈现更广阔的视野。

景深是指照片中被视为清晰的范围,它受到焦距、光圈值和拍摄距离等因素的影响。

理解焦距和景深的关系,可以帮助摄影师合理运用镜头,创造出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的作品。

3. 構圖原則构图是指在拍摄过程中,摄影师对画面元素进行有意识的排列和布局。

合理的构图能够有效地引导观众的目光,突出主体或表达摄影主题。

一些常用的构图原则包括对称构图、三分法则、前景布局和斜线构图等。

通过学习和实践这些构图原则,可以提高自己的拍摄技巧,创造出更有吸引力的照片作品。

4. 色彩与白平衡色彩是照片中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不同的色彩可以传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了解色彩的基本属性和搭配原则可以帮助摄影师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

此外,白平衡是指调整照片中白色和其他颜色之间的相对关系,以实现真实还原或创造特殊效果。

掌握白平衡的调整方法,可以使照片色彩更加准确自然。

5. 拍摄主题和故事性好的照片往往具有鲜明的主题和生动的故事性。

摄影师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主题和运用构图技巧来表达自己的视觉想法。

无论是风景、人物还是静物,都可以成为拍摄的主题。

通过捕捉瞬间、记录生活,摄影师可以通过照片传递自己的情感和观点,打造出富有意义的作品。

3、中国摄影史

3、中国摄影史

4、三友影会。1930年,郎静山、黄仲长和徐祖荫成立三人
影会,目标:出于民族自尊,立志将中国的摄影作品打到国 际影坛中。据不完全统计,自1931~37年间,他们三人的摄 影作品入选国际摄影沙龙的达千余幅。 5、广州摄影工会。1919年,广州市的照。广州起义失败后,摄影
艺术的“六法”(气韵生动 、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
营位置 、传移模写),创作了具有中国水墨画韵味的”集锦照
相“,自成一种超逸、俊秀的风格。他被列为世界十六摄影 名家之首。
3、黑白影社。1930年成立于上海,成员有陈传霖、林泽苍、 沙飞、吴印咸、吴寅伯等168名会员,于1936年创办《黑白 影刊》。比之光社和华社,黑白影社更加接近普通人民的生 活。抗日战争轰炸上海时,活动结束。
片,这被认为是开创了国内报刊使用照片之先河。
当时由于摄影设备所限,摄影记者基本上是由照相
馆师傅兼任。直到30年代,各报社才开始聘用专职
摄影记者。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建立了中央通讯 社,下设摄影部。但照相馆并没有失去原有的光环, 它仍为报刊提供新闻、人像照片。
此时,虽然还有人认为照相会被摄去灵魂,但是已
一部重要著作;
4、1844年,中法在澳门举行五口贸易谈判,法国人
于勒.艾吉尔随谈判团为签订《黄埔条约》来到中国。
谈判中,他拍摄了清政府五口通商大臣耆英的肖像照
片。正是这张照片,开启了中国摄影历史,标志着摄 影术在中国开始传播。
5、1844年,清代科学家邹伯奇(广东南海人)先后 完成两篇摄影著作《格术补》和《摄影之器记》, 并独立制作了中国第一架照相机。
构图和广泛的题材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第二、奠定了二
三十年代的摄影理论基础。1927年,刘半农出版了我国历史 上第一本关于摄影的理论著作《半农谈影》。半农把当时的 摄影分成写真摄影、写意摄影和照相馆三大类。他认为摄影 艺术美的核心是“作者的意境”,摄影艺术创作“乃是要把 作者的意境,借着相机表露出来”。他还从艺术的高度论述 了眼见事物的美和照片所表现出来的形象美的不同、主体和 陪体的关系、照片形象清与糊的关系、光线软硬深浅的选择 和运用、摄影构图、取形、色调等等摄影技术问题。

摄影考试大纲

摄影考试大纲

摄影考试大纲一、摄影基础理论1. 摄影的定义与历史- 摄影的起源与发展- 摄影的主要流派与代表人物2. 摄影器材与技术- 相机的分类与选择- 镜头的基本知识- 曝光三要素:光圈、快门速度、ISO3. 摄影构图原则- 构图的基本原则- 构图的常见形式与技巧4. 色彩理论与应用- 色彩的基本概念- 色彩在摄影中的应用与影响5. 光线与影调- 自然光与人造光的特点- 影调的控制与运用二、摄影实践技巧1. 人像摄影- 人像摄影的构图技巧- 人像摄影的光线运用- 人像摄影的情感表达2. 风光摄影- 风光摄影的拍摄时机与地点选择 - 风光摄影的构图与视角- 风光摄影的后期处理技巧3. 新闻与纪实摄影- 新闻摄影的现场捕捉技巧- 纪实摄影的主题选择与深度挖掘 - 纪实摄影的伦理与责任4. 商业摄影- 商业摄影的市场定位与客户需求 - 产品摄影的布光与拍摄技巧- 广告摄影的创意与执行5. 创意摄影- 创意摄影的构思方法- 创意摄影的技术实现- 创意摄影的个人风格塑造三、摄影后期制作1. 图像编辑基础- 色彩校正与调整- 图像的裁剪与修饰2. 后期处理软件应用- Photoshop等软件的基本操作- 后期处理的高级技巧3. 图像输出与展示- 数码打印的基本知识- 展览的策划与布置4. 版权与法律知识- 摄影作品的版权保护- 摄影作品的合法使用四、摄影作品分析与评价1. 摄影作品的鉴赏能力- 摄影作品的审美标准- 摄影作品的风格与流派辨识2. 摄影作品的技术分析- 摄影作品的技术细节分析 - 摄影作品的创作过程解读3. 摄影作品的社会影响- 摄影作品的社会意义- 摄影作品与时代背景的关系4. 摄影批评的方法与实践- 摄影批评的理论基础- 摄影批评的写作技巧五、摄影专业发展与职业规划1. 摄影行业的发展趋势- 当前摄影行业的热点与挑战- 未来摄影行业的发展方向2. 摄影师的职业发展路径- 摄影师的职业定位与发展规划- 摄影师的自我提升与终身学习3. 摄影教育与学术研究- 摄影教育的体系与课程设置- 摄影学术研究的方法与实践4. 摄影社团与组织- 摄影社团的作用与活动- 摄影组织的影响力与社会责任六、考试形式与评分标准1. 理论知识测试- 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2. 实践操作考核- 现场拍摄、后期制作、作品展示3. 作品分析与评价- 作品分析报告、批评文章撰写4. 综合面试- 个人陈述、专业问题回答、职业规划讨论5. 评分标准- 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实践操作的熟练度与创新性- 作品分析的深度与广度- 综合面试的表现与沟通能力请注意,本大纲仅供参考,具体的考试内容和形式可能会根据教学计划和考试要求有所调整。

中国摄影通史史料简目

中国摄影通史史料简目

中国摄影通史史料简目本简目根据中国摄影出版社的《中国摄影史1840-1937》(1987年8月第一版)、《中国摄影史1937-1949》(1998年6月第1版)整理,仅为粗略线索,提供给大家,以助思考。

1840-1849 (2)1850-1859 (2)1860-1869 (2)1870-1879 (3)1880-1889 (4)1890-1899 (4)1900-1909 (4)1910-1919 (6)1920-1929 (8)1930-1939 (15)1940-1949 (23)1840-18491843年我国首次用照片进行外交活动的官员,是两广总督兼五口通商大臣耆英。

1844年《格术补》、《摄影之器记》(邹伯奇,1819-1869)1844年于勒•埃及尔(法)最早来中国拍摄的外国人1846年香港报纸刊登广告:“香港银版摄影和锌版印刷公司有香港及中国彩色与黑白照片出售。

”1846年《思益堂日礼》(周寿昌,湖南进士)《听雨丛谈》(福格,卒于1856年)林箴(1824-?)中国早期的银版摄影师《救回被诱潮人记》(1847)、《西海纪游草》(1849)吴嘉善(?-1879)我国早期摄影爱好者1850-18591851年“广州镇海楼”(约翰•麦克希)南格禄(法)、李阁朗(法)在中国开设照相馆咸丰年间(1851-1961)画师周森峰、张老秋、谢芬三人开设照相馆罗森1854年对日本进行了半年的采访摄影赖阿芳1859年在香港开设一家摄影社,并连续营业82年之久。

罗以礼(1802-185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征集到其两幅作品,“自摄像”、“广东老妪像”。

1860-1869费利斯•比特(意大利)在中国一年,留下很多有历史价值的作品,《失陷的大沽炮台》(1860年8月)、《联军占领下的广州镇海楼》(1860年4月)、《北京联军驻地》(1860年10月)、《北京城墙的东北角》、《安定门附近的雍和宫》等。

1861年《观西人以镜取影歌》(倪鸿)1861年王韬客居上海,《瀛壖杂志》提到早期著名摄影师罗元佑的情况。

摄影基础教学大纲

摄影基础教学大纲

摄影基础教学大纲摄影基础教学大纲摄影是一门艺术,通过摄影可以记录下生活中的美好瞬间,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摄影的基础知识和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份摄影基础教学大纲,帮助初学者系统地学习摄影。

一、摄影的起源与发展摄影术起源于19世纪初期,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已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

了解摄影的起源与发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摄影的本质和意义。

二、摄影器材的选择与使用1. 相机类型的选择:单反相机、微单相机、傻瓜相机等。

2. 镜头的选择:广角镜头、标准镜头、长焦镜头等。

3. 快门速度、光圈和感光度的设置与调整。

4. 使用三脚架、滤镜等辅助器材。

三、构图与视角1. 了解构图的基本原则:平衡、对称、重点、比例等。

2. 掌握不同的构图方法:对角线构图、黄金分割构图、层次感构图等。

3. 切换不同的拍摄视角:鸟瞰视角、虫瞰视角、平视角等。

四、光线与曝光1. 了解不同类型的光线:自然光、人工光、逆光等。

2. 掌握曝光的基本原理:快门速度、光圈和感光度的关系。

3. 使用曝光补偿功能进行合理曝光。

4. 利用光线的变化创造不同的氛围和效果。

五、色彩与白平衡1. 了解色彩的基本概念:主色调、对比色、冷暖色等。

2. 掌握白平衡的调整方法:自动白平衡、预设白平衡、手动白平衡等。

3. 利用色彩的变化表达不同的情绪和主题。

六、焦距与景深1. 焦距对照片效果的影响:广角、标准焦、长焦的特点与应用。

2. 景深的概念与调整:浅景深、大景深的使用技巧。

3. 利用焦距和景深的变化创造独特的视觉效果。

七、主题与故事性1. 选择合适的主题进行拍摄:人物、风景、建筑等。

2. 通过构图和光线表达主题的内涵和情感。

3. 利用摄影讲述故事:通过一系列照片传递信息和情节。

八、后期处理与展示1. 了解后期处理的基本原则:调整曝光、对比度、饱和度等。

2. 掌握常用的后期处理软件和技巧:Photoshop、Lightroom等。

关于摄影的一些基础知识

关于摄影的一些基础知识

基础摄影知识点——复习题纲1、摄影术诞生时间;1839年8月19 法国政府2、机背取景式照相机;大片幅照相机,胶片面积较大。

最大限度的发挥作者对风光摄影的理解。

4×5、5×7、8×10英寸3、直视取景式照相机;旁轴平视取景式照相机,早期手动调节(目测距离或借助光学测距系统),现代自动对焦。

4、双镜头反光照相机;具有两只焦距相同的镜头,上面的镜头用于取景和构图,而下面的镜头则用于拍摄,一般为120照相机。

观察被摄体时,必须竖起遮光罩,俯视照相机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用同一个镜头进行取景和拍摄,基本避免了取景视差问题,拍摄时,反光镜翻起,开门开启,通过镜头的光线使胶片感光,常见片幅有24×36mm (135照相机),以及6×4.5cm,6×7cm和6×8cm(120照相机)等。

6、数码照相机;利用电子传感器把光学影像转换成电子数据的照相机。

单反,卡片,长焦,家用相机7、镜头;照相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作用是成像,决定像素。

8、光圈;位于镜头内由若干金属组成的大小可调的光孔。

(调节光线强弱)光孔开的大,光线强度就强;光孔开的小,光线强度就弱。

9、光圈系数;表示光圈光孔的大小,也成f系数。

f=镜头的焦距/镜头光圈的直径。

光圈系数即“相对孔径”的倒数,常用有5.6,8.0,11,16,22等10、快门;快门是控制光线与胶片作用时间的装置。

快门速度慢,光线与胶片作用时间长;快门速度快,光线与胶片作用的时间短。

照相机常见快门速度分别为:1/1000、1/500、1/250、1/125、l/60、/30、1/15、1/8、1/4、1/2和1秒;11、B门或T门;都是自由控制快门速度的方式。

B:手控快门,是指按下快门时,相机开始曝光,直到松开快门为止。

T门:则是在第一次按下快门时开始曝光,松开快门曝光继续进行,在第二次按下快门时停止曝光。

12、取景器;用于观察拍摄画面、确定构图的装置。

摄影基础知识讲座提纲

摄影基础知识讲座提纲

摄影基础知识讲座提纲一、画面构成,也称作景别。

摄影,说来说去就是与画面打交道,看不懂画面的人是不会拍摄出好作品来的。

一般来说,画面大致分为五种场景。

即: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

作为一名摄影人,都必须熟知这五种景别,否则你就没办法和业内人士进行画面交流。

下面我就逐一简单介绍一下。

(1)远景:远景是各类画面中表现空间范围最大的一种景别。

是用来交待大景、场面、渲染特定艺术气氛的。

如:地理环境、自然风貌、高山大川、河流走向、蓝天白云、大型群众集会、开工典礼、田园风光,还有我们的桥群等就要用远景来表现,近了表现不出气势来,也体现不出景物所处的背景。

远景一般的不适应于照人像,而适用于照风景。

(2)全景:全景画面表现的是某一个被拍摄对象的全貌画面。

如果以成年人为尺度的话,人物身体全部都处在画面之中,同时周围保留着一定范围的环境。

表现一个相对完整的画面也叫做全景。

如:开会会场全貌,重大活动时一个主席台;一座正在施工的桥墩;一个隧道洞门等,都是用全景手段来表现。

(3)中景:中景是表现人物膝盖以上部分或场景局部的画面。

中景与全景相比范围缩小啦,表现的意思更加活跃了,有利于交代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比如:领导人之间握手、上级领导人到工地接见职工等都采用中景画面表现手法。

中景在我们工作中用的比较多的场景之一。

(4)近景:近景表现的是人物胸部以上部分或物体局部的画面,简单说,就是加重渲染体现。

近景比中景的画面范围更加缩小,表现内容更加单一,空间进一步缩小,主题更加突出,是表现局部神态常用的表现手法。

比如:我们在施工中,要表现一个工人搬石头、拧螺丝的表情,通过镜头就能看到工人汗流浃背、面部的表情,要用远景和中景就达不到这种效果。

(5)特写:特写画面表现的范围更加突出,画框范围进一步接近被摄物体,将被摄对象的某一局部进一步放大,常用来从细微之处解释被摄对象的内部特征及本质内容。

如果用来表现人局部表情的话,就是体现在肩部以上的头像。

《中外摄影史》(课程代码01196)自学考试大纲

《中外摄影史》(课程代码01196)自学考试大纲

《中外摄影史》(课程代码01196)自学考试大纲《中外摄影史》(课程代码01196)自学考试大纲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中外摄影史》是图片摄影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外摄影的发展过程,了解各种摄影风格、摄影流派的成因及特点,了解著名摄影家的代表作品,了解各种摄影理论之间的继承和演变,通晓摄影艺术的渊源与现状,开阔眼界,打开创作思路。

Ⅱ.课程内容与考试目标外国摄影史部分第一章摄影术的诞生及初创期的艺术探索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摄影术产生的过程,知晓摄影术的最初来源。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摄影术的诞生1.尼埃普斯的“日光刻蚀法”2.摄影术的正式诞生———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法”3.“负正系统”与塔尔博特的“卡罗摄影法”第二节摄影初创期的艺术探索1.摄影术的应用和改进2.早期肖像摄影与希尔、亚当森3.早期风光摄影与勒·格雷4.地志考察摄影与汤普逊、奥沙利文三、考核知识点(一)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法及其作品(二)早期肖像摄影的特点及其代表摄影家(三)早期风光摄影的特点及其代表摄影家(四)地志考察摄影及其代表摄影家四、考核要求1.识记:摄影术的正式诞生时间、发明人、代表作品。

2.领会:早期肖像摄影、风光摄影、地志考察摄影的特点。

3.应用:从早期摄影术出现,了解摄影创作的分野;联系后来摄影艺术的发展,了解不同类型摄影的本质内涵。

第二章画意摄影的崛起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画意摄影的概念及其内涵,了解画意摄影的具体创作技法和美学观念,学习其早期摄影家及其代表作品。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情景画意摄影与雷兰德1.高艺术(High Art)摄影(1)观念:“掩盖平凡和丑陋”,阐述道德,给人教益。

(2)题材:避免表现日常生活,常用流行诗、历史传说、《圣经》故事、寓言、基督生活为题材。

(3)前期拍摄:搭置精巧布景、精心安排模特。

(4)后期制作:采用叠印法,制作较难。

2.雷兰德及其代表作品第二节风俗画意摄影与罗宾逊1.画意摄影特点(1)表现个性和才华,反对刻板的传统模式;(2)美感比题材本身重要,影调、线条、平衡等因素的重要性超过画面的现实意义;(3)为了美的效果,世俗和丑陋的题材要避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墨经光学八条:开辟格致之学,世界公认最早光学文献,为摄影光学成像奠定基础(1)光的直线传播(2)影子成因及其变化规律(3)针孔成像原理(4)针孔暗箱成像,物象成像大小取决物距和相距关系(5)平面镜反射现象及平面镜成像原理(6)凹/凸面镜成像原理2.墨子:摄影史学家公认摄影光学理论开创者原理:小孔成像3.北宋科学家沈括在著作《梦溪笔谈》进一步对小孔成像理论作分析,解释4.元陶宗仪在笔记《辍耕录》中说:平江虎丘阁......非幻出者。

5.邹伯奇中国近代科学先驱,1884年作《格术补》,《摄影之器记》(将绘画暗箱定义为摄影之器)是中国系统、全面论述摄影术的第一人6.《脱影奇谈》中国第一部摄影术专著,编译者:德贞7.康有为《摄影指南·题词》8.中国第一个民间摄影组织——精武体育会摄学部上海1913主要活动:研究摄影科学原理9.20世纪2,30年代,是中国摄影艺术发展历史上第一个繁荣期,北京光社,上海华社,黑白影社等文艺研究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10.中国早期摄影实践者:邹伯奇,罗森,赖阿芳11.1922,5月,梁启超为诗学研究会所做《情圣杜甫》演讲,谈论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对喜情的描述所说,那种手舞足蹈情形——用摄影对瞬间捕捉的擅长来比喻诗歌对于瞬间情感的表达。

12.鲁迅《论照相之类》1924 《从孩子的照相说起》1934 从照相角度剖析“国人之灵魂”和“社会病态”,分为“材料”“形式”“无题”13.周瘦娟《摄影第一课》,以轻松谐趣的笔调论述作者业余学习照相的过程和心态。

14.陈万里(光社四杰)中国早期摄影艺术先驱《大风集》1924 第一个出版个人摄影艺术作品集,代表陈万里其摄影艺术性的探索。

敦煌考古,作《西行日记》1926,游记文献典范之作。

15.刘半农《新青年》主要撰稿人,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之一。

1926年加入光社,是中国摄影艺术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在中国早期摄影艺术史上,刘半农占重要地位。

其摄影论著《半农谈影》是中国第一本摄影艺术理论专著。

他在摄影艺术创作实践与摄影美学理论的建树,对中国近代摄影艺术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是摄影学科系统的理论概括和探索第一人。

16.《半农谈影》中国第一本摄影艺术理论专著,与《光社年鉴》是中国20年代摄影艺术理论的代表著作,为中国摄影艺术理论的发展奠定基础。

17.摄影从‘为艺术而艺术’到‘为人生而艺术’18.郎静山:把中国传统美学观点与摄影相结合,独创“集锦摄影”,中国早期画意摄影代表人物之一,对20世纪50年代中国摄影艺术的发展发生深远影响。

作品:《春树奇峰》第一幅集锦作品《静山集锦》19.张印泉:从唯美主义摄影向现代主义摄影转型的摄影家,尤擅长风光,人物摄影,对摄影科学和摄影艺术都有精深的研究和深厚造诣,曾组织北平摄影学会。

作品:《摄影与绘画》,《摄影经验谈》,《艺术摄影成功之要诀》研究摄影艺术的经验总结《现代美术摄影趋势》:我国现代摄影艺术风格转变的里程碑式论文整理出版《摄影原理与实用》等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摄影工作者的启蒙教材,为培养新中国新一代摄影工作者做出卓越贡献。

20.于勒.埃及尔法国人最早来中国拍摄的外国人,作为和中国进行“贸易谈判”的代表回到法国,1848年出版《中国旅行报》——《澳门南湾风光》成为澳门霍英东基金会的藏品21.费利斯.比特英国人他是最早拍摄东亚地区的摄影师之一,参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地摄影工作,被誉为“现代战争摄影的先驱”采访克里米亚战争——印度和阿富汗——印度反英民族起义作品《记录中华帝国衰亡的图片》英法联军侵略《北京联军驻地》,建筑《北京御花园》21.约翰·汤姆森22.胡适注重摄影在认识世界中的价值《嘉华露摄影集》,是中国人最早接受美学角度对摄影艺术的社会功能及其鉴赏特征进行论述。

23.庄学本中国地理摄影开拓者《十年西行记》开创中国人文地理摄影的先河,填补了中国摄影史上的一个空白——摄影应用于社会考察的实践。

24.金石声《杭州灵音罗汉堂》,《鸬鹚》,《古寺春回》,组织鹰社,出版《金石声摄影集》25.延安抗日革命根据地新闻摄影事业:由吴印咸,徐肖冰等人创立。

用摄影反映了边区的经济建设和大生产运动,记录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实况,出版《街头画报》等26.徐肖冰1932年投身上海学习拍电影作品:《夜袭途中》28.1939吴印咸应沙飞邀请,作《摄影常识》。

1942,作为延安电影界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以“以高度的摄影艺术技巧去表现革命的主题内容”。

29.郑景康延安摄影工作开创者之一,他作为唯一摄影界代表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提三条建议:①举办摄影训练班,培训人才②建立摄影通讯网③成立图片资料室30.摄影研究小组聘请吴印咸,郑景康担任研究小组教师,讨论“摄影如何为人民服务”,进行摄影创作,摄影技巧不断提高。

31.郑景康为毛泽东拍摄一副肖像,《毛主席在延安》,成为毛泽东第一张标准像。

他认为,“摄影是技术加文艺的修养,如果艺术家从民众学会他们心灵的语言,此契合会造成一种真正的民主创作......”上升到真善美的结合。

32.1948年在《摄影初步》的基础上,大连光华书店出版了《摄影讲话》,成为解放区摄影培训班的重要摄影器材。

33.1945年重庆谈判,延安机场郑景康拍《挥手之间》,1945年与胡耀邦离开延安奔赴前线,在晋察冀画报社,山东画报社,东北画报社从事摄影采访并担任摄影领导和培训工作。

34.延安电影团,新闻摄影社,《军政杂志》是最为活跃的三个单位,在摄影培训,展览,出版工作上各尽其能。

35.1943年,大生产运动中,延安电影团办“三五九旅...大生产”的专题摄影展览作者:吴印咸,郑景康,徐肖冰此展览被认为是延安文艺座谈会成果之一。

36.沙飞,罗广达,石少华,雷烨等是晋察冀各抗日根据地摄影工作的开拓者和发展者,为出版第一本画报《晋察冀画报》奠定基础。

37.南京解放,邹建冬任《新华日报》摄影记者,1952调入新华摄影社中央组。

主要任务:报道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活动和重大会议。

作品:《百万雄师过大江》,《我送亲人过大江》,《占领伪总统府》,《历史的踪迹》38.叶挺:拍摄不少新四军战士操练,部队文娱活动等具有历史文献性照片。

为提高摄影室,合作社,暗房技术水平,他亲自到摄影室同大家交流冲卷技术。

39.延安文艺座谈会,吴印咸作为电影界代表出席。

40.吴印咸(名词解释)是杰出的摄影理论家,电影艺术家和摄影家。

他是中国革命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参与者和纪录者。

他用手中的摄影机和照相机,纪录着壮丽的祖国山河、多彩的人民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的作品,讴歌了新时代。

涉及的题材广泛,擅长人物摄影。

1994年获港澳摄影协会颁受的‘摄影大师’名衔。

41.石少华革命战争年代,拍摄了大量记录党的革命活动,反映解放区军民英勇战斗的光辉事迹的摄影作品。

作品题材广泛,新闻摄影,人像、风光、舞台造诣颇深。

作品表现形式新颖多样,具有真实,自然,生动,质朴的特色《坎儿井》《山林之晨》等。

石少华不仅富有探索和创新精神,而且善于总结实践经验,撰写大量摄影理论文章,如《中国摄影简史》,《论新闻摄影》等,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42.陕西摄影群体(名词解释):将视角对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西北农民,带有强烈的回归本土,本名族文化诉求的欲望。

将镜头对准孕育着中华文明的西部沃土,不断追寻着传统文化的根。

43.沙飞(名词解释)中国革命摄影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革命摄影事业的开拓者,奠基者和杰出的战地摄影记者。

45.黑白影社(名词解释)由陈传霖,林泽仓,林雪怀,卢施福等在1930年元旦上海创办的摄影艺术团体。

1932年举办第一届摄影展览会。

不仅比华社“研究摄影艺术为宗旨”笼统提法明确的多,而且洋溢着一股爱国主义的热情和振兴中华的精神。

46..延安电影团(名词解释)1938年,应周恩来的邀请,电影工作者袁牧之、吴印咸等于8月到达延安,筹备拍摄纪录片《延安于八路军》,在八路军总政治部成立了延安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简称延安电影团。

47.中国卡帕——小方(名词解释)20世纪30年代中国杰出的战地摄影记者,活跃于《申报》,《北晨画报》,《大公报》。

在国难当头的时刻奋起参加抗争,把照相机、画笔作为武器,为抗战历程纪实写照,为中国影芫增添光彩。

在抗日救亡的烽火中,能文善舞、出生入死,始终活跃在第一线。

他在山西前线为国捐躯,以这样的勇气到最前线报道中华民族全民抗战史,鼓励民族士气堪称中国卡帕。

48.简庆福(名词解释)早期拍摄社会纪实摄影,后热衷于艺术风光创作。

《水波的旋律》获香港摄影学会国际沙龙展金奖,是华人首次在该展获得金奖,轰动香港摄影界。

1998年先后三次出版《简福庆摄影集》作品受绘画影响,似画非画,许多作品在暗房制作上具有独到和创新之处,对国内摄影界产生广泛影响。

49.光社光社是中国摄影史上第一个摄影团体,1923年成立于北京大学,创办者黄振玉,陈万里,吴辑熙,褚保衡等。

初名“艺术写真研究会”,后更名光社。

于1924-1927年,在中央公园举办4次摄影作品展览,并在1927年编辑了我国第一部摄影年鉴《北京光社年间》。

1937年因日本侵占北京停止活动。

50.全国摄影公开赛组织“艰巨历程”的全国摄影公开赛,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开,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摄影作全景式回顾。

使认识到新闻摄影必须坚持真实原则,让群众参与监督新闻摄影报道。

提升当时人们对“纪实性”的认识。

《中国摄影四十年》50.论述题中国早期摄影特性:(1)早期中国职业摄影师借此作为谋生手段,以开照相馆拍摄人物肖像为主,拍摄的照片‘匠气’明显。

其文化水平和经济水平限制他们有意识的吧摄影作为一种社会记录工具或艺术创作手段。

(2)早期摄影主要作为留真写实的工具,摄影能否作为一种艺术创作的手段,早期摄影师还没有认真去思考和探索。

(3)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摄影观念的革新,一些摄影开始利用照片反映社会现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