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药物载体制剂及前体药物制剂
11药剂学习题

第十一章靶向制剂一、问答题1、何谓靶向制剂?有何特点?有哪些类型?2、常用靶向制剂载体有哪些?有什么要求?3、何谓被动靶向制剂和主动靶向制剂?试举例说明。
4、何谓前体药物制剂?有何特点?5、何谓脂质体?有何特点?何为相变温度与相分离?它们对脂质体的质量有何影响?6、常用脂质体包封材料有哪些?有何要求?7、试述脂质体一般的制备方法、脂质体的质量要求。
8、举例说明脂质体在药学上的应用。
9、何谓微球、磁性微球?分别试述其特点。
10、名词解释:(1) 靶向制剂(2)脂质体(3)微球(4)纳米粒(5)前体药物11. 从方法上讲,靶向制剂可分哪几类?12试述乳剂靶向性的特点。
13药物制剂靶向性的主要评价参数主要有哪些14简述被动靶向制剂的种类。
15简述主动靶向制剂的种类。
16简述物理化学靶向制剂的类型。
17常用的前体药物哪几类?18试述前体药物的基本条件有哪些?二、单选题1、以下不属于靶向制剂的是()A、药物-抗体结合物B、纳米囊C、微球D、环糊精包合物E、脂质体2、以下属于主动靶向给药系统的是()A、磁性微球B、乳剂C、药物-单克隆抗体结合物D、药物毫微粒E、pH敏感脂质体3、以下不能用于制备脂质体的方法是()A、复凝聚法B、逆相蒸发法C、冷冻干燥法D、注入法E、薄膜分散法4、以下不是脂质体与细胞作用机制的是()A、融合B、降解C、内吞D、吸附E、脂交换5、以下关于脂质体相变温度的叙述错误的为:( )A、在相变温度以上,升高温度脂质体膜的流动性减小B、在一定条件下,由不同磷脂组成的脂质体有可能存在不同的相C、与磷脂的种类有关D、在相变温度以上,升高温度脂质体双分子层中疏水链可从有序排列变为无序排列E、在相变温度以上,升高温度脂质体膜的厚度减小6、以下不用于制备纳米粒的有()A、乳化聚合法B、天然高分子凝聚法C液中干燥法D、自动乳化法E、干膜超声法7、不是脂质体的特点的是()A、能选择性地分布于某些组织和器官B、表面性质可改变C、现细胞膜结构相似D、延长药效E、毒性大,使用受限制三、多选题1、药物被包裹在脂质体内后有哪些优点:()A、靶向性B、缓释性C、提高疗效D、降低毒性E、改变给药途径2、使被动靶向制剂成为主动靶向制剂的修饰方法有:()A、配体修饰B、前体药物C、糖基修饰D、磁性修饰E、免疫修饰3、制备脂质体的材料包括:()A、卵磷脂B、脑磷脂C、大豆磷脂D、合成磷脂E、胆固醇4、下列关于前体药物的叙述错误的为:()A、前体药物在体内经化学反应或酶反应转化为活性的母体药物B、前体药物在体外为惰性物质C、前体药物在体内为惰性物质D、前体药物为被动靶向制剂E、母体药物在体内经化学反应或酶反应转化为活性的前体药物5、脂质体制备中的逆相蒸发法特别适合于包裹什么药物:()A、水溶性B、脂溶性C、大分子生物活性物质D、小分子生物活性物质E、油类6、根据脂质体制剂的特点,其质量应在哪几方面进行控制:()A、脂质体形态观察,粒径和粒度分布测量B、主药含量测定C体外释放度测定D、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E、渗漏率的测定7、以下属于物理化学靶向的制剂为:()A、栓塞靶向制剂B、热敏靶向制剂C、pH敏感靶向制剂D、磁性靶向制剂E、前体药物8、可用液中干燥法制备的制剂是:()A、脂质体B、固体分散体C、微型胶囊D、微球E纳米囊答案:一、问答题1、何谓靶向制剂?有何特点?有哪些类型?答:靶向制剂一般是指经某种途径给药后,药物通过特殊载体的作用特异性的浓集于靶部位的给药系统。
药物制剂技术

药物制剂技术
药物制剂技术是指将药物原料通过一系列工艺加工的过程,制备成适合使用的药物制剂的技术。
药物制剂技术涉及药
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性质以及药物与载体(如
胶囊、片剂、注射剂等)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知识。
常见的药物制剂技术有以下几种:
1. 固体制剂技术:包括片剂、颗粒、胶囊等固体制剂的制
备技术,主要考虑药物的物理特性和稳定性。
2. 液体制剂技术:包括注射剂、溶液剂等液体制剂的制备
技术,主要考虑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和注射给药的要求。
3. 凝胶制剂技术:包括凝胶、凝胶片等半固体制剂的制备
技术,主要考虑药物的溶解度、黏度和质地的可控性。
4. 粉雾制剂技术:包括吸入剂等粉雾制剂的制备技术,主
要考虑药物在雾化器中的雾化性能和给药量的控制。
5. 控释制剂技术:包括缓释片、胶囊等控释剂型的制备技术,主要考虑药物的释放速度和稳定性。
药物制剂技术的发展旨在提高药物的吸收、降低药物的毒
副作用、改善患者的便利性和遵从性,从而提高药物疗效。
药物制剂中纳米胶束的应用研究

药物制剂中纳米胶束的应用研究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纳米胶束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载体,正在药物制剂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探讨纳米胶束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分析其在药物输送、靶向治疗和药物稳定性等方面的优势。
1. 纳米胶束的基本概念与制备方法1.1 纳米胶束的定义和特点纳米胶束是由表面活性剂分子组装形成的微型胶束结构,其内部具有水状核心和表面活性剂分子构成的亲水壳。
这种结构赋予了纳米胶束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药物承载能力。
1.2 纳米胶束的制备方法(这部分内容根据相关研究进展补充具体的制备方法,如溶剂沉淀法、薄膜溶剂挥发法等)2. 纳米胶束在药物输送中的应用2.1 纳米胶束的药物承载能力纳米胶束具有较大的内部空腔,能够有效地承载各类药物,包括水溶性药物和疏水性药物。
这种药物承载能力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并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从而增强药物疗效。
2.2 纳米胶束的药物释放特性纳米胶束的亲水壳可以有效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实现药物的缓释效果。
通过调节胶束结构和表面性质,可以实现药物的持续释放或靶向释放,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2.3 纳米胶束在靶向治疗中的应用纳米胶束可以通过表面修饰或配伍药物等手段实现对特定器官、组织或肿瘤的靶向输送。
这种靶向性可以提高药物的有效浓度,减轻副作用,并改善治疗效果。
3. 纳米胶束在药物稳定性中的应用3.1 纳米胶束的稳定性问题纳米胶束在制备和储存过程中常常面临稳定性问题,包括胶束聚集和药物溶出等情况。
这些问题会影响纳米胶束的药物输送效果和稳定性。
3.2 提高纳米胶束稳定性的策略通过优化胶束结构、改变表面性质和添加稳定剂等手段,可以提高纳米胶束的稳定性,并延长其在制剂中的有效寿命。
4. 纳米胶束在临床应用中的现状与展望目前,纳米胶束已经在某些药物制剂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难题。
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提高纳米胶束载药量、精确控制释放速率、实现组织工程化胶束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
纳米药物制剂的设计和制备技术

纳米药物制剂的设计和制备技术随着纳米科学与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药物制剂作为新一代的药物传递系统,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重点讨论纳米药物制剂的设计原理和制备技术。
一、纳米药物制剂设计原理纳米药物制剂的设计原理基于药物传递系统的关键需求: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增强目标组织或靶点的选择性,同时减轻副作用。
以下是纳米药物制剂设计的几个重要原则:1. 药物包裹:选择合适的载体材料,通过药物包裹来保护药物、增强其稳定性,并实现靶向输送。
2. 靶向策略:利用靶向分子(如抗体、配体等)来选择性地识别和结合特定的细胞、组织或病变部位。
3. 缓释性能:通过调控纳米药物释放速率,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从而实现治疗效果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4. 细胞内递送:纳米药物制剂需要能够穿越细胞膜,以便将药物有效地输送到细胞内部。
5. 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考虑到纳米材料对生物体的毒性和免疫反应,设计纳米药物制剂时需要注意其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
二、纳米药物制剂的制备技术纳米药物制剂的制备技术包括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两大类。
常见的纳米制备技术包括下述几种:1. 高压均质法:利用高压机械或气流将药物和纳米载体进行均质,制备出均匀分散的纳米药物制剂。
2. 溶剂沉淀法:通过溶剂的挥发和冷却结晶使药物在载体表面形成纳米颗粒。
3. 胶体沉积法:利用胶体化学原理,将药物分子快速聚集和固化形成纳米药物制剂。
4. 共沉淀法:将药物和纳米载体同时溶解于适宜溶液中进行共沉淀,形成纳米药物复合物。
5. 乳化法:通过乳化剂将药物和载体均匀分散在水相或油相中,制备纳米药物制剂。
6. 真空喷雾干燥法:将药物和载体溶液喷雾至真空条件下,快速干燥形成纳米药物颗粒。
7. 生物合成法:利用生物体内的细胞或酶等生物介导作用,通过生物合成方式制备纳米药物制剂。
以上只是一些常用的制备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根据具体需求和药物性质选择合适的制备方法。
总结:纳米药物制剂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传递系统,在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减轻副作用、改善药物生物利用度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靶向制剂(靶向给药)

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用某些物理化学方法可使靶向制剂在 特定部位发挥药效。包括:磁性靶向制剂、 栓塞靶向制剂、热敏靶向制剂、PH敏感靶 向制剂
磁性靶向制剂
利用体外磁场响应 导向至靶部位的制剂 (磁性微球、微囊、 脂质体、乳剂等)治 疗离表皮较近的癌症 有明显效果
动脉栓塞靶向制剂
动脉栓塞是通过插 入动脉的导管将栓塞 物输到靶组织或靶器 官的医疗技术。目的 是阻断对靶区的血供 和营养,使靶区的肿 瘤细胞坏死(类型: 栓塞微球、栓塞复乳)
被动靶向制剂
——利用液晶、液膜、脂质、类脂质、蛋 白质、生物材料等作为载体,将药物包裹 或嵌入其中制成的各类胶体或混悬微粒系 统,即自然靶向制剂。
这类靶向制剂主要有脂质体、乳剂(微乳 或复乳)、微球、纳米球和纳米囊等 被动靶向制剂的微粒经静脉注射后将聚集 于肝、脾、肺或淋巴等部位 <100nm的可缓慢积聚于骨髓 <3μm的可被肝、脾中的巨噬细胞摄取 < 7μm的通常被肺的毛细血管截留,被单 核白细胞摄取进入肺组织或肺气泡
靶向性和淋巴定向性 缓释性 细胞亲和性与组织相容性 降低药物毒性 保护药物提高稳定性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具有靶 向 性,适合于生物体内降解、无毒性 和无免疫原性,已越来越得到广泛 应用。
作为抗肿瘤药物的载体, 脂质体具有能增加与癌细胞 的亲和力,克服耐药性,增 加药物被癌细胞的摄取量, 降低用药剂量,降低毒副作 用的特点
作为前体药物的基本条件
使前体药物转化的反应物或酶应仅在靶部位 才存在或表现活性; 前体药物能同药物的受体充分接近; 酶须有足够的能量产生足够的活性物质; 产生的活性药物应能在靶部位滞留而不漏入 循环系统。
医院常见药物介绍——第20章_药物制剂新技术

(6)其它影响因素: 囊心物与囊材应有适当比例; 药物太少形成空囊,囊中无物; 速度: 控制PH调节时的加酸速度,使两 者缓慢发生凝聚而成膜均匀; 搅拌:不断搅拌下加入阿拉伯胶使酸均 匀分散.
2 . 溶剂-非溶剂法 囊心物相: 水溶性、亲水性的固体或 液体药物;必须不溶于溶剂相和非溶剂 相 囊材相(溶剂相、内相):聚合物溶液 +药物混悬于囊材中、在非溶剂相中不 溶; 非溶剂相:对聚合物溶液互不相溶、囊 材相在此相中不溶而析出。
药物
2.5-5%明胶液 2.5-5%阿拉伯胶液 (混合) 分散乳化 混悬液或乳剂(O/W) 50-55OC 5%Ac溶液 调节pH4-4.5[ 明胶等电点以下] 凝聚囊 30-40OC水稀释、用 量为成囊体系1-3倍 沉降囊
10OC以下
37%甲醛液(固化剂) 20%NaOH液(调节固化 所需pH8-9) 固化囊 水洗至无甲醛 微 囊 制 剂
3。 存在问题 (1) 平均粒径分布的精密控制 (2) 囊壁的柔软性 (3) 囊壁表面电位的控制 (4) 靶点的释药速率控制 (5) 使抗原性减至最小而组织相溶 性增至最大; (6)制备较复杂,缺乏适合所有药 物的包囊法
二、囊心物与囊材 (一)、囊心物 (芯料、核料、内相)
组成: 主药: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液体、油状
二、Β-CD包合的作用 1. 增加稳定性; 2 .增加溶解度 3. 液体药物粉末化 4. 掩盖不良气味 5. 调节释药速率 6. 提高生物利用度
三、Β-CD的制备 (一)饱和水溶液法: 方法步骤: 1。Β-CD +水 饱和溶液; ① 可溶性药物 ② 难溶性液体 ③ 难溶性药物+有机溶剂溶解
2。Β-CD含药溶液搅拌30分种以上, 得到Β-CD包合物; 3。固体包合物—滤取—水洗—干燥 4。液体包合物—浓缩——固体—干燥 举例:冰片-Β-CD包合物:
纳米药物制剂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纳米药物制剂的制备与应用研究随着科技与生物医学的不断发展,纳米药物制剂作为目前医药领域的一个热门研究方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纳米药物制剂以其优越的特性和应用前景,成为新一代药物的有力候选者。
本文将介绍纳米药物制剂的制备过程以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研究。
一、纳米药物制剂的制备方法1. 绿色合成法绿色合成法是目前研究中较为流行的纳米药物制备方法之一。
该方法以天然植物提取物或可再生资源为原料,通过环境友好的合成工艺,制备出具有良好药物载体性质的纳米粒子。
绿色合成法不仅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还有助于降低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2. 化学合成法化学合成法是制备纳米药物制剂的常见方法之一。
该方法通过合成或改性已有的化合物,制备出纳米级的药物载体。
化学合成法可以精确控制纳米药物的尺寸、形态和表面性质,从而提高药物的药效和稳定性。
然而,化学合成法常常涉及有机溶剂和高温高压反应条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风险。
二、纳米药物制剂的应用研究1. 肿瘤治疗纳米药物制剂在肿瘤治疗中展示出巨大的潜力。
由于其特殊的生物分布和渗透性,纳米药物可以将抗肿瘤药物精确地送达到肿瘤灶,减少对健康组织的损伤,提高药物疗效。
同时,纳米药物还可以通过改善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度,克服药物的多种药代动力学缺陷,提高抗肿瘤药物的疗效。
2. 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纳米药物制剂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例如,纳米载体可以通过经血脑屏障的途径将药物精确地输送到脑组织,用于治疗脑血管疾病和中风后的脑损伤。
此外,纳米药物还可以通过改善神经元细胞的内部环境,促进神经系统再生和修复,用于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
3. 感染性疾病治疗纳米药物制剂在感染性疾病治疗中显示出极高的应用前景。
纳米载体可以通过改善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度,提高抗感染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此外,纳米药物还可以通过模拟宿主细胞表面的电荷和受体,欺骗病原体,改变其生物活性,从而实现对抗感染的目的。
第十一章 药物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

渗透泵片组成:药物、半透膜材料、渗透压
活性物质、推动剂
第二节 缓释与控释制剂
三、靶向制剂
靶向制剂(TDS)是指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
给药或全身血液循环,选择性地浓集于靶组织 •被动靶向制剂是指药 、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 物利用载体被动地被 机体摄取到靶位的自 分类 然靶向制剂。 被动靶向制剂 •用修饰的药物载体作为 主动靶向制剂 “导弹”,将药物定向地 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运送到靶区浓集发挥药效。 •用某些物理化学方法可 使靶向制剂在特定部位 发挥药效。
过滤 洗净 研磨
干燥即得 洗净 即得
研磨法
β-CYD 2~5倍量水
二、包合技术
包合物的制备
冷冻干燥法
适用于制成包合物后易溶于水、且在干燥
过程中易分解、变色的药物。所得包合物外
形疏松,溶解性能好,可制成粉针剂。 喷雾干燥法 适用于难溶性、疏水性药物。
三、微囊和微球的制备技术
(一)概述
第一节 药物制剂新技术
第二节 缓释和控释制剂
第三节 经皮吸收制剂 第四节 生物技术药物
导学情景
情景描述
某男性,60岁,在一次体检中血压血糖高于正常, 后就医确诊为中度高血压伴2型糖尿病。医生给予 药物治疗,药物多达5种,均为普通制剂(盐酸二 甲双胍、非洛地平片等),一日三餐均需用药。刚 开始患者能按医嘱按时用药,血压血糖得到控制, 几个月后一次复诊中发现血压血糖均有所升高,医 生了解,原来病人一日三餐均需服药,产生厌烦心 理,未按时服药或忘记服药。于是医生给予更换长 效缓释药物(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非洛地平缓释 片等),服药量及服药次数减少。患者用药依从性 提高,病情重新得到控制。
第二节 缓释与控释制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药物载体制剂及前体药物制剂2006-06-17 作者:网络部一、概述新型药物载体制剂是将药物封于由于大分子物质形成的薄膜中间制成一种载有药物的超策粒载体。
这类新剂型特别在癌药中应用比较广泛。
因为化疗药物大多存在着毒性大,缺乏药理活性的专一性,对正常组织,特别对生长肝旺盛的消化道粘膜上皮组织,骨髓造血组织以及毛襄等。
同样有损害和抑制分裂.的药物有中枢性呕吐作用,使患者中用药期间引起恶心、呕吐、厌食等症状、有的发生口腔粘膜溃烂、腹泻、皮肤色素沉着、脱发、白细胞与血小板减少;有的发生严重的变态反应,因此被迫停药,贻误治疗时机。
为了提高抗癌药物的疗效,降低毒副作用,除了化学结构上进行改造外,设计抗癌药物的新剂型和适宜的给药途径,这是药物剂研究与生产上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一)新型药物载体制剂的载体种类繁多在生物学或医学中应用大致可归纳如以下几类:1.大分子物质如免疫球蛋白、去唾液糖蛋白、白蛋白、纤维原、脱氧核糖核酸(DNA)、葡萄糖等。
2.细胞如红细胞、白细胞、肝细胞等。
3.合成非生物降解性大分子物质如尼龙或纤维素、半渗透微襄、聚丙烯凝胶等。
4.合成生物可降解性大分子物质脂质体、静脉乳、复合型乳剂、毫微型胶襄、微球剂、含磁性球剂、β一环糊精分子胶襄以及玉脂聚糖球等。
第4类与药剂学有密切关,本章作重点讨论。
(二)在设计新型药物载体制剂时应考虑以下要求:1.具有药理活性的专一性,使药物选择性地杀伤癌细胞或抑制细胞的繁殖。
2.对正常细胞和组织无损害或抑制作用,能降低化疗药物毒副作用,如减轻对胃肠道的剌激性、骨髓抑制作用及变态反应等。
3.增加药物的表面积和溶解度,加快溶出速度,以改善药物在内的转运过程(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
4.增加药物对淋巴系统定向性、靶组织的滞留性、对组织和细胞膜的渗透性,使动物在靶组织中维持较高的浓度,以提高抗癌药疗效的作用。
5.化疗药物被载体(非活性部分)带入靶组织释放完全,载体本身必须以体内代谢成无毒物质,并排出体外。
6.增加药物的理化稳定性。
7.达到矫味臭的目的,便于服用,当然要配制一种十全十美的剂型是不可能的,但是在设计新剂型时,应充分考虑上述要求,特别是妨碍药物在体内正常转运过程的一些干扰因素和降低副作用的条件,是很必要的。
二、脂质体(一)脂质体的定义及其结构原理脂质体(或称类脂小球,液晶微襄)是一种类似微型胶襄的新剂型,1971年英国莱门(Rymen)等人开始将脂质体用药物载体。
脂质体是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包荡于药物,通过渗透或被巨噬细胞吞噬后,载体被酶类分解而放药物,从而发作用。
(二)根据不结构不同,脂质体可分为三类:1.单室脂质体球径约为≤25μm水溶性药物的溶液只被一层类脂质双分子层所包封,脂溶性药物则分散于双分子层中。
凡经超声波分散的脂质体悬液,绝大部分为单室脂质体;2.多室脂质体球径为≤100μm有几层脂质双分子层将包含的药物(水溶性药物)的水膜隔开,形成不均匀的聚合体,脂溶性药物则分散于几层分子层中;3.大多孔脂质体球径约0.13±0.06μm, 单层状,比单室质体可多包蔽10倍的药物。
脂质体结构原理与由表面活性剂构成的胶团不同,后者是由单分子层组成,而脂质体是由双分子层所组成。
胶团半溶的溶液用肉眼观察,呈透明状。
而脂体是用类脂质(如卵磷脂,胆固醇等)构成双分子为膜材包合而成。
磷脂的结构式中含有一个磷酸基团和一个含氨的碱基(季铵盐),均为亲水性基团,还有两个较长的烃链为亲油团。
分子中磷酸部分极性很强,溶于水;但烃链R与R为非极性部分,不溶于水。
其结构与肥皂的分子很相似,肥皂是长链脂肪酸(烃链非极性部分)的钠和钾盐(极性部分),把类脂质的醇溶液倒入水面时,醇很快地溶解于水,而类脂分子则排列在空气一水的界面上,它们的极性部分在水里,亲油的非极性部分则伸向空气中,当极性类脂分子被水完全包围时,其极性基团面向两侧的水相,而非极性的烃链彼此面对面缔合成双分子导骣可以形成球状。
胆固醇亦属于两亲物质,基结构上亦肯有亲油和亲水两种基团,从胆固醇的结构来看,其亲油性较亲水性强。
用磷脂与胆固醇作脂质体的膜材时,必须先将类脂质溶于有机溶剂中配成溶液,然后蒸发除去有机溶剂,在器壁上使成匀的类脂质薄膜,此薄膜是由磷脂与胆固醇混合分子相互间隔定向排列的双分子层所组成。
(三)制备脂质体的材料脂质体的膜材主要由磷脂与胆固醇构成,这两种成分不但是形成脂质体双分子层的基础物质,而且本身也具有极为重要的生理功能,由它们所形成的“人工生物膜”易被机体消化分解,不像合成微襄(如尼龙微型胶襄)那样往往在机体中难以排除。
1.磷脂类磷脂类包括孵磷脂、脑磷脂、大豆磷脂以及其它合成磷脂等都可以作为脂质体的双分子层基础物质,我国研究脂体,以采用大豆磷脂最为适宜,因其成本比卵磷脂低廉得多,乳化能力强,原料易得,是今后工业生产脂质体的重要原料。
70年代国内研制静注骼脂肪乳,曾研究过静脉注射用豆磷脂的精制方法。
虽然精制工艺并不太复杂,但产品质量特别是热原特别是热原与降压物质两项指标不稳定,使豆磷豆和脂肪乳迄今不能大量生产。
国内有的采用蛋黄卵磷脂为原料,且氯仿为溶剂提取,但产品中氯仿无法除尽也是质量上难以解决的问题,此外卵磷脂的成本要比豆磷脂高得多,不宜大量生产,磷脂为天然生理化合物,其生理功能:(1)可使巨噬细胞应激性增强,即巨噬细胞数增加,吞噬功能增中,作者等以空白脂质体作巨噬细胞天噬功能试验,发现有明显的的促进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测定其吞噬面分率为57%,吞噬指数为1.99;(2)使血红蛋白明显增高;(3)增加红细胞对抵抗力,使红细胞在低渗液中避免溶血作用;(4)磷脂与胆固醇在血液中应维持一定比例,磷脂在血浆中起着乳化剂的作用,影响胆固醇化脂肪的运输沉着,静脉给予磷脂,可促进粥样硬化斑的消散,防止胆固醇引起的血管内膜损伤;(5)能增强纤毛运动,肌肉收缩,加速表皮愈合,增强胰岛素功能骨细胞功能及神经细胞功能。
2.胆固醇胆固醇与磷脂是共同构成膜和脂质体基础物质。
近年来,有人认为胆固醇具有一定的抗癌功能,美国、瑞士的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发现,在人体血液中的白细胞中有一种称为“噬异变细胞的白血球”分泌出一种抗异变素来杀伤和吞噬异变癌细胞,从而使癌细胞去活力。
血液中的胆固醇是维持这种噬异变细胞白血球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
如果血液中胆固一过低,噬异变细胞白血球对癌症的辨别能力和分泌抗异变素的能力显著降低。
所以认为胆固醇也具有一定的抗癌能力。
还有报道指出卵磷脂能够使胆固醇阻留在血液中,使血液中,胆固醇量提高,有利于抗癌作用的发挥。
(四)脂质体的制法脂质体的制法常用的有下列几种方法:1.注入法将磷脂与胆固醇等类脂质及脂溶性药物其溶于有机溶剂中(一般多采用乙醚),然后将此药液经注射器缓缓注入加热至500(并用磁力搅拌)的磷酸盐缓冲液(或含有水溶性药物)中,加完后,不断搅拌至乙醚除尽为止,即制得大多孔脂质体,其粒径较大,不适宜静脉注射。
再将脂质体混悬液通过高压乳匀机二次,则所得的成品。
大多为单室脂质体,少数为多质体,粒径绝大多数在2μm以下。
2.薄膜分散法()将磷脂,脂胆固醇等类脂质及脂溶性药物溶于氯仿(或其他有机溶剂中)然后将氯仿溶液在一玻璃瓶中旋转蒸发,在瓶内壁上形成一薄膜;将水溶性药物溶于磷酸盐缓冲液中,加入烧瓶中不断搅拌,即得质体。
3.超声波分散法将水溶性药物溶于磷酸盐缓总督认加入磷脂,胆固醇与脂溶性药物共溶于有机溶剂的溶液,搅拌蒸发除去有机溶剂,残液以超声波处理,然后分离出脂质体再混悬于磷酸盐缓冲液中,制成脂质体的混悬型注射剂。
经超声波处理大多为单室脂质体,所以多室脂质体只要以超声波进一步处理亦能够得到相当均匀的单室脂质体。
4.冷冻干燥法脂质体亦可用冷冻干燥法制备,对遇热不稳定的药物尤为适宜。
先按上述方法制成脂质体悬液后分装于小瓶中,冷冻干燥制成冻干燥制剂,惟全部操作应在无条件菌条件下进行。
(五)脂质体的作用特点脂质体广泛用作抗癌药物载体,具有以下作用特点:1.淋巴系统定向性抗癌药物包封于脂质体中,能使药物选择性地杀伤癌细胞或抑制癌细胞的繁殖,增加药物对淋巴的定向性,使抗癌药物对正常细胞和组织无损害或抑制作用,改变药物在组织中分布。
因此,用脂质体为载体的抗癌药物新剂型能使药物的疗效提高,减少剂量,降低毒性,减轻变态和免疫反应。
如甲氨蝶呤的脂质体给小鼠性静脉注射后,被巨噬细胞天噬速度快,不象游离药物3小时内即被肾排泄;6小时后在肝、脾、肾、肠、肺等组织中的浓度比游药物高20倍。
Juliano等对放线菌素D、长春花碱、柔红霉素阿糖胞苷脂质体的的体内分布叶行了研究,发现雹成脂质体后组织内分布大大改变,组织对包封的药物部量大增加,如阿糖胞苷脂质体后16小时,包封药物在肝中的浓度比游离药物大68倍,放线菌素D或阿糖胞苷脂质体注射3小时后,各种组织中包封的药物为游离的2-20倍。
包封的阿糖胞苷在3-16小时内消除很少,尤其在肝中。
丝袭霉素C包封于脂质体中,静脉给药生,此超微粒载体能透入癌细胞内,然后逐渐释放药物,引起癌细胞裂解与死亡。
抗癌药物采用质体为载体,作体内伯报导很多,其它尚有氟脲嘧啶、博莱霉素、门冬酰酶、8一氮杂鸟嘌呤、6一巯嘌呤等。
这些化疗药物包封于脂质体中,给带瘤小鼠腹腔注射后,存活率和存活时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2.脂质体中药物释放过程(如淋巴、肝、脾、肺等)包在脂质体内药物释放,有的是通过内吞作用(Endocytosis)被体内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细胞作为外来异物所吞噬。
有的是融合作用(Fusion),即脂质体的膜材与细胞膜构成物相似而融全进入细胞内。
凡带电荷和液体中性的脂质体主要通过细胞内天作用进入溶酶体,然后裂解释放出药物。
由于溶酶体的通透性有限,故分子的药物就不能释放到细胞的其它部位,而融合作用往往不受这种限制,因此脂质体的释放药物是具有选择性的。
3.使抗癌药物在靶区具有滞留性由于肿瘤细胞中含有比正常细胞较高的浓度的磷酸酶及酰酶、因此将抗癌药物包制成脂质体,不仅由于酶使药物容易释出,而且亦可促使药物中肿瘤细胞部位特异地蓄积。
因此,如将包封于脂质体的抗癌药物直接注入瘤体,能使局部有效的药物浓度维持较长的时间,有利于杀来癌细胞。
4.脂质体在体内的生物运转静脉注射甲氨喋呤脂质体制剂,然后考察它的血药浓度及各脏器的分布浓度。
结果显示与静注单纯的甲氨喋呤喋比较,脂质体制剂长时间高浓度地滞留于血液中,而尿中排泄却显著迟缓。
并且经超声波处理后的脂质体比用薄膜分散法制成的脂全制剂维持更高的血药浓度。
如以对照(静注甲氨喋呤水溶液)4小时的血药浓度为1,则薄膜分散法制剂的血药浓度为10,超声波处理的脂质体制剂为70。
各脏器中的分布浓度差别更大,对组中,各脏器的分布浓度都很低,而脂质体制剂组中,脾和肝的分布浓度非常高,这种体内分布的奇特现象可能与脂质体所带电荷状态以及它与脏器细胞膜的相互作用形式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