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毒理学

合集下载

动物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动物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动物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动物毒理学是研究毒物对动物生物系统影响的一门科学,是评估人类和生态系统健康风险的重要环节。

在进行动物毒理学研究时,需要采用一系列科学严谨的方法来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以下是10条关于动物毒理学研究方法的详细描述。

1. 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在进行动物毒理学研究前,需要对目标毒物产生有反应的动物进行选择,最常用的是实验大鼠、小鼠和兔子。

选择实验动物需要考虑到其生理、代谢、解毒和排泄特性等方面,以及相应毒性机制和与人类的关系。

2. 设计和选择实验操作:在进行动物毒理学研究时,需要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和相关法律法规,确保研究过程中动物的生命、健康和福利得到保护。

在实验设计时,还需要考虑到毒物的暴露途径、剂量、频率和持续时间等因素,以及控制组和实验组的设置。

3. 毒性测定方法:毒性测定是动物毒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毒性测定中,可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如急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和亚慢性毒性试验等。

这些试验方法需要根据实验目的和所需数据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

4. 选取合适的毒物浓度:在进行动物毒理学研究时,需要选择适当的毒物浓度进行试验,毒物浓度可以通过剂量反应曲线等方法确定。

需要在进一步研究中考虑到毒物浓度对动物生理状态和行为的影响。

5. 采取合适的样本:在进行动物毒理学研究时,需要采取合适的样品进行实验,如血液、尿液、粪便、肝组织和肾组织等。

在采样前需要考虑到样品的稳定性和保存条件,以便后续的实验分析。

6. 毒性影响的评估方法:在进行动物毒理学研究时,需要对毒物的毒性影响进行评估,评估方法可采用多种指标和手段,如生化指标、组织切片、行为测试等。

需要根据实验目的和所需数据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

7. 统计学分析方法:在进行动物毒理学研究时,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常用的统计学分析方法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

8. 安全措施:在进行动物毒理学研究时,需要加强实验室及实验动物的安全管理。

补:毒理学动物实验基础PPT课件

补:毒理学动物实验基础PPT课件

重复性原则
实验应进行多次重复,以提高结果的稳定性 和可靠性。
实验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确定研究目的
明确实验的目标和研 究问题,为后续实验 设计提供指导。
选择实验动物
根据研究目的和实验 需求选择合适的动物 种类、品系、年龄、 性别和数量。
设计实验分组
根据实验需求将实验 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 和对照组,确保两组 动物具有可比性。
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审查
实验动物福利
关注实验动物的福利,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和护理,尽可能减轻动 物的痛苦和不安。
伦理审查
进行实验动物伦理审查,确保实验方案符合伦理原则,审查实验的 必要性、替代方法、动物数量、痛苦程度等方面。
记录与报告
对实验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包括实验动物的基本信息、实验操作、药 物使用、动物反应等,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客观、准确、及时的报告。
补毒理学动物实验基础
目 录
• 毒理学动物实验概述 • 实验动物的选择和管理 • 毒理学动物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 毒理学动物实验的安全与防护 • 毒理学动物实验的评估和报告 • 毒理学动物实验的伦理和法规
01 毒理学动物实验概述
毒理学动物实验的定义
毒理学动物实验是指通过使用动物作为实验对象,研究外来物质对动物和人类的 毒性作用、作用机制和剂量-反应关系的实验方法。
应急处理
实验室应制定应急处理预案,确保实验人员在遇 到突发情况时能够迅速、正确地应对。
05 毒理学动物实验的评估和 报告
实验结果的评估和分析
数据分析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 描述性统计和推断性统计,以评 估实验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实验结果解读
根据实验结果,解读其对毒理学 研究的意义和潜在影响,以及其 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

研究生《动物毒理学》教案

研究生《动物毒理学》教案

研究生《动物毒理学》教案第一章:动物毒理学的概述1.1 动物毒理学的定义1.2 动物毒理学的研究内容1.3 动物毒理学的研究方法1.4 动物毒理学的应用领域第二章:毒理学的基本概念2.1 毒物的定义和分类2.2 毒性作用的机制2.3 毒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2.4 毒物的剂量-反应关系第三章:毒性评价方法3.1 急性毒性评价3.2 亚慢性毒性评价3.3 慢性毒性评价3.4 遗传毒性评价3.5 致癌性评价第四章:毒理学实验设计4.1 实验设计的原则4.2 对照组的设置4.3 实验动物的选择4.4 剂量确定和给药方式第五章:毒理学数据处理与风险评估5.1 毒理学数据的统计分析5.2 风险评估的方法5.3 安全性评价和风险管理第六章:化学毒物毒性机制6.1 概述化学毒物的毒性机制6.2 毒性作用的靶器官6.3 化学毒物的代谢和毒性相互作用6.4 化学毒物的毒性预测和结构活性关系第七章:生物毒物毒性机制7.1 生物毒物的分类和特征7.2 生物毒物的毒性机制7.3 生物毒物的代谢和毒性相互作用7.4 生物毒物的生态风险评估第八章:环境因素对毒性的影响8.1 环境因素的分类和作用8.2 温度和压力对毒性的影响8.3 水质和土壤质量对毒性的影响8.4 食物链对毒性的传递和放大第九章:毒理学实验技术9.1 实验动物的饲养和管理9.2 实验操作技术和注意事项9.3 生物材料采集和处理9.4 现代毒理学实验技术第十章:毒理学研究的伦理和法规10.1 毒理学研究伦理10.2 实验动物福利和保护10.3 毒性测试的国际法规和标准10.4 毒理学研究中的数据真实性和完整性第十一章:毒理学在食品安全评估中的应用11.1 食品安全与毒理学的关系11.2 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与评估11.3 食品安全标准与风险管理11.4 毒理学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第十二章:毒理学在环境污染评估中的应用12.1 环境污染与毒理学的关系12.2 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检测与评估12.3 环境标准与风险管理12.4 毒理学在环境监管中的作用第十三章:毒理学在药品安全评估中的应用13.1 药品安全与毒理学的关系13.2 药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与评估13.3 药品安全标准与风险管理13.4 毒理学在药品监管中的作用第十四章:毒理学在职业健康评估中的应用14.1 职业健康与毒理学的关系14.2 职业有害物质的检测与评估14.3 职业安全标准与风险管理14.4 毒理学在职业监管中的作用第十五章:毒理学研究的前沿与未来15.1 毒理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15.2 毒理学在生物标志物和分子毒理学领域的发展15.3 毒理学在纳米毒理学和再生毒理学领域的发展15.4 毒理学在全球环境和公共健康问题中的挑战和机遇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毒理学的基本概念、毒性作用的机制、毒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剂量-反应关系等。

动物医学专业的兽医毒理学与毒物处理

动物医学专业的兽医毒理学与毒物处理

动物医学专业的兽医毒理学与毒物处理兽医毒理学与毒物处理动物医学专业的兽医毒理学与毒物处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

兽医毒理学涉及研究动物身体对化学物质的反应和作用机制,以及对动物中毒事件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本文将介绍兽医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动物中毒的常见原因以及有效的处理方法。

一、兽医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兽医毒理学是兽医学科中重要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动物对毒物的吸收、代谢、转运、排泄以及对毒物的反应和损害机制。

毒物可以是化学物质、药物、生物毒素、重金属等。

兽医毒理学的目标是研究动物对毒物的敏感度,评估对动物健康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二、动物中毒的常见原因1. 食物中毒:动物摄入受污染的食物或饲料,导致中毒症状的发生,例如霉菌中毒、重金属中毒等。

2. 药物中毒:动物误食或过量使用药物,导致药物中毒,常见的有抗生素中毒、镇静剂中毒等。

3. 环境污染:动物在接触受污染土壤、水源、大气等环境中的化学物质时,吸收了毒物而导致中毒的情况。

4. 毒蛇咬伤:被毒蛇咬伤后,毒液会对动物的身体产生直接损害,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三、动物中毒的处理方法1. 紧急处理:当发现动物中毒症状时,应立即将其转移到安全的环境,并防止其继续接触毒物。

如果是食物中毒,应停止使用受污染的食物或饲料。

2. 寻求专业帮助:立即联系兽医进行咨询和治疗。

兽医会根据动物中毒的原因和临床症状进行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3. 毒物排除:在兽医的指导下,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排除体内的毒物。

这可能包括洗胃、使用解毒药物、透析等。

4. 对症治疗:根据动物中毒症状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

例如,对于中毒引起的呼吸困难,可以给予氧气治疗;对于过量用药引起的中毒,可以使用解毒药物进行治疗。

总结:兽医毒理学与毒物处理在动物医学专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了解动物对毒物的反应和处理方法,不仅可以及时处理动物中毒事件,还能预防中毒的发生。

在处理动物中毒时,紧急处理和寻求专业帮助是首要的步骤,随后根据兽医的指导进行毒物排除和对症治疗。

兽医毒理学讲义

兽医毒理学讲义

兽医毒理学讲义目录第一章绪论···································································- 2 -第一节概论 ·································································- 2 -第二章毒物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 3 -第一节毒物的生物膜转运 ···············································- 3 -第三章毒作用···································································- 7 -第一节毒作用的分类 ·····················································- 7 -第二节毒作用机理 ························································- 7 -第三节影响毒作用的因素 ·············································- 12 -第四章动物性食品中兽药及化学物残留································- 14 -第一节概述······························································- 14 -第五章毒理学的研究与方法···············································- 15 -第六章外来化学物的安全性···············································- 18 -第一节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 ·······································- 18 -第二节兽药临床前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试验指导原则···········- 21 -附:名词解释 ··································································- 23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概论一、毒理学的目的其目的在于评价工业化学物,环境污染物和其它的物质对人、畜所致的危害。

兽医毒理学重点

兽医毒理学重点

毒理学重点1.毒理学:研究外源化学物及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的有害作用及其作用机理的一门科学。

2.就毒物本生而言,各种毒物之间毒性的差异主要有毒物分子的化学结构所决定的。

3.按研究领域分:描述毒理学、机制性毒理学、管理毒理学(法规毒理学)三部分。

4.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能对活的机体产生毒害作用或市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毒物。

5.要区分一种外源化学物质有毒或者无毒,主要决定于机体与之接触的途径和剂量。

6.毒性:指外源化学物质对机体的易感部位引起有害生物学作用的能力。

对机体的损害作用愈大,则其毒性就愈高。

7.毒物结构:化学物的毒性大小主要由其化学结构决定。

8.相同剂量的同一种化学物质以不同途径染毒,毒性大小的顺序为:静脉注射(1)>腹腔注射>肌内注射>经口>经皮。

9.危险性:表示外源化学物在特定的接触条件下,在机体内引起有害生物学的可能性大小。

10.毒性作用:指化学毒物本身或代谢产物在靶组织或靶器官达到一定数量并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结果。

11.毒性作用的分类:根据毒作用特点、发生时间和部位、机体对化学毒物的敏感性分为下列几类:1.速发作用与迟发作用。

2.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3.可逆作用和不可逆作用4.过敏性反应5.高敏感性与高耐受性6.特异体质反应。

12.损害作用: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13.损害作用的特点:(1)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生物学改变市持久和不可逆的。

(2):造成机体功能容量(如进食量、工作负荷能力等)的各项指标改变、维持体内稳态的能力下降。

(3)对额外应激状态的代偿能力降低及对其他环境有害因素的易感性增高。

(4)使机体正常形态、结构、功能、生长发育过程均受到影响,寿命缩短。

(5)使生理、生化、和行为方面的指标的变化超出正常值范围。

14.效应:外源化学物与动物机体接触后引起的有害生物学改变,又称毒效应。

研究生《动物毒理学》教案

研究生《动物毒理学》教案

研究生《动物毒理学》教案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名称:动物毒理学1.2 课程性质:研究生课程1.3 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动物毒理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和解决动物毒性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动物毒理学的定义、发展史和研究方法2.2 毒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2.3 毒物的毒性评价和毒性作用机制2.4 常见动物毒物及其毒性作用2.5 实验动物的选择和饲养管理三、教学方法3.1 讲授:讲解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最新研究动态。

3.2 实验:进行毒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3.3 讨论:组织学生针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要求4.1 学生应掌握动物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方法。

4.2 学生能独立完成毒性实验,掌握实验操作技巧。

4.3 学生能分析毒物毒性作用机制,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价5.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5.2 实验报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5.3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6.1 动物毒理学实验技术:包括毒物剂量测定、毒性效应观察、生物样品分析等。

6.2 短期毒性实验:急性毒性试验、亚急性毒性试验等。

6.3 长期毒性实验:亚慢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等。

6.4 特殊毒性实验:遗传毒性试验、生殖毒性试验、发育毒性试验等。

七、教学内容7.1 毒物代谢与毒效关系:研究毒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其对毒效的影响。

7.2 毒物毒性与剂量-反应关系:探讨毒物剂量与毒性效应之间的关系。

7.3 毒物毒性与时间关系:分析毒性效应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7.4 毒物联合毒性:研究两种或多种毒物共同作用时的毒性效应。

八、教学内容8.1 动物毒理学应用领域:环境保护、食品安全、药品评价等。

8.2 实验动物福利与伦理:了解实验动物的福利要求,遵守实验动物伦理原则。

8.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掌握毒理学实验数据处理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动物毒理学

动物毒理学

动物毒理学拮抗作用:2种或2种以上的化学毒物对机体的交互作用小于各化学毒物作用之和最大无作用剂量:指某种外源化学物在一定的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用现代的检测方法和最灵敏的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对机体产生不良效应的最高剂量生物转化:指化学毒物通过不同途径进入机体后,经多种酶催化而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变化,病形成一些分解产物或衍生物危险度评定:以定量的概念,在人类接触环境危害因素后,对健康的潜在损害的程度进行估测或鉴定致畸指数:是评价外来化合物致畸强度的一种参考指标一级速率过程:外来化学物在体内速率过程变化与浓度成正比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其改变的基础是DNA链的断裂外源化学物: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化学致癌作用:指化学物质引起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发展成肿瘤的过程脂水分配系数:化学毒物在脂相和水相中的相对溶解能力毒物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研究化学毒物在体内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等过程及其量规律的科学毒效应:在毒理学研究中,外源化学物与动物机体接触后引起的有害生物学改变急性毒性:人或动物一次或于24h之内多次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在短期内所发生的毒性效应阈值: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源化学物按一定的方式与机体接触,使机体产生不良效应的最低值发育毒性:指在到达成年之前诱发的任何有害影响,包括在胚胎期和胎儿期诱发或显示的影响,以及出生后诱发或显示的影响,即对出生前的胚胎、胎儿以及出生后的幼子的结构及功能的影响蓄积系数:当外源化学物反复多次与机体接触,化学物吸收进入体内的速度或数量超过代谢转化和排泄的速度或数量时,化学物或其代谢物在体内的浓度或量将逐渐增加并贮留毒理学:外来化学物对机体的损伤及作用机理的科学诱导作用:凡能使一种酶活性增强或含量增多及催化反应速度加速的现象独立作用:两种药物同时进入机体,所作用的靶器官和靶细胞不同,所表现的毒力效应不能叠加,称为独立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毒理学一、名词解释毒物: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给予时就能对机体造成损害的物质。

一定条件包括:毒物本身毒性、机体的生化代谢和机能状态、给予毒物的剂量、给药方式等。

毒性:指毒物引起机体损害的能力。

能力大的毒性大,能力小的毒性小。

毒理学:研究毒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毒病:指机体与毒物接触后引起的疾病称为中毒病。

绝对致死量(LD100):能引起一群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

半数致死量(LD50):能引起一群动物半数死亡的最低剂量。

LD50衡量毒物毒性大小的依据,LD50越大,毒物毒性越小。

最小致死量(MLD):使一群动物虽然发生严重中毒但全部存活,无一死亡的最高剂量。

最大无作用剂量:指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根据目前认识水平,用最灵敏的实验方法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最小有作用量:对机体开始产生毒性作用的最低剂量,又称中毒阈剂量。

人体每日容许摄入量(ADI):指人类终身每日摄入该物质后而对机体不产生任何已知不良效应的剂量,以人体每公斤体重的该物质摄入量[mg/(kg·bw)]表示。

内在活性:能干扰机体组织、生理、生化代谢过程的特性。

肝肠循环:甲基汞在肝脏中代谢,代谢物和原形随胆汁进入肠道,一部分随粪便排出,一部分被肠道黏膜重吸收,经门静脉到达肝脏,再次进行以上的循环过程。

迟发性神经毒作用:动物发生急性中毒症状已治愈1~2周或数周,又出现一种肌肉无力、麻痹、共济失调、食欲丧失等中毒症状,此种神经症状在摄入有机磷农药8天之内一般不会出现,故称迟发性神经毒作用。

二、填空及简答题1、毒理学研究范围⑴、毒物来源、化学结构、理化性质⑵、毒性,影响毒物作用的因素⑶、毒物动力学,毒物的生物转化⑷、中毒机理、临床症状、病理变化⑸、中毒的诊断,毒物检验方法⑹、中毒的治疗及预防2、毒理学研究方法:⑴、动物毒性试验⑵、毒物检验⑶、群体调查3、畜禽中毒分类⑴、饲料中毒⑵、霉菌毒素中毒⑶、有毒植物中毒⑷、农药、化肥、杀鼠药中毒⑸、金属毒物及微量元素中毒⑹、动物毒中毒4、中毒病的诊断⑴、临床诊断:了解情况,临床症状检查⑵、病理剖检:体表→血液→皮下脂肪→肌肉→骨骼→体腔→内脏器官,尤其是消化器官⑶、毒物检验:可疑的饲料、饮水、呕吐物、胃肠内容物、血尿、粪便⑷、动物试验⑸、防治试验:预防试验、治疗试验5、中毒病的治疗原则⑴、使动物脱离有毒环境,阻止毒物继续侵入⑵、尽快排除体内未吸收的毒物:①、催吐②、洗胃③、导泻④、灌肠⑶、破坏和阻止毒物吸收:吸附剂,沉淀剂,粘浆剂,络合剂⑷、促进已吸收毒物的排泄:①、输液②、利尿③、放血,输血⑸、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6、畜禽群体中发生中毒时表现特点⑴、疾病发生与摄入某种饲料、饮水有关⑵、病畜主要症状一致⑶、此病无传染性7、动物毒理学试验方法⑴、急性毒性试验⑵、亚急性毒性试验⑶、慢性毒性试验⑷、蓄积性毒性试验⑸、代谢试验⑹、繁殖试验⑺、致癌试验⑻、致畸试验⑼、致突变试验8、试验动物和试验毒物准备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㈠、试验动物准备⑴、动物的选择1)、种类的选择:寿命、敏感度2)、个体的选择:年龄、性别、体重⑵、动物的分组:随机化的方法(抽签法、完全随机分配法)⑶、试验过程中动物的饲养管理:条件应恒定,多价饲料,温湿度,公母分开㈡、试验毒物准备:了解其理化性质、实际应用情况,制成易染剂型,确定几个剂量组9、实验毒物染毒方法:经口染毒、吸入染毒、皮肤染毒、注射染毒10、寇氏法德实验设计要求⑴、剂量必须按等比级数设计⑵、各组动物数必须相等⑶、试验动物对受试物反应符合常态分布一半组反应率:10~50%,另一半组反应率:50~90%,最好还含有反应率为0%和100%的组。

11、毒物检验途径⑴、根据临床诊断提供依据:定量分析、定性分析⑵、根据毒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进行检查⑶、根据毒物对器官的选择性损害,进行相应器官的机能检查12、亚硝酸盐中毒的临床症状⑴、最急性型无症状,即倒地死亡⑵、急性型①、消化道症状:流涎、呕吐、腹痛、腹泻、排尿频繁②、缺氧症状:心跳快而弱、呼吸困难、可视网膜发绀(gān)③、运动障碍:肌肉震颤无力、共济失调、卧地不起、四肢划动、临死前发生缺氧性惊厥④、耳鼻、四肢末端发凉⑤、体温正常或下降⑶、慢性病例发育不良、流产、死胎、腹泻、跛(bǒ)行、V A缺乏症、甲状腺肿大13、亚硝酸盐中毒的病理变化血液和组织呈酱红色,血液凝固不良特征性病理变化皮肤和黏膜发绀肺气肿、水肿、淤血;胃肠黏膜出血;肝脾肾等脏器呈黑紫色,切面淤血;心机变性,坏死14、氰化物存在形式:⑴、无机盐形式存在⑵、以糖甙形式存在于一定植物中⑶、游离的HCN15、氰中毒的临床症状⑴、消化道症状:流涎、流泪、腹痛、排粪排尿、反刍动物瘤胃鼓气⑵、呼吸系统症状:呼吸急促、困难,甚至张口喘息,呼出的气体有苦杏仁味,可视黏膜鲜红色⑶、神经系统症状:先兴奋,全身肌肉震颤→肌肉痉挛,甚至角弓反张→全身衰竭无力,卧地不起,后肢麻痹,瞳孔散大→动物很快死亡16、氰中毒的病理剖检尸体:尸僵缓慢、不易腐烂血液:鲜红色、凝固不良胃内容物:胃内容物混有大量含氰甙的饲料,散发苦杏仁味肺、气管:气管和支气管内充满大量淡红色泡沫状液体,肺水肿,切面大量暗红色液体组织器官:组织器官的黏膜和浆膜有点状出血,肝脾肾肿大、充血17、棉酚及其存在形式棉酚:萘的衍生物;化学式:C30H30O8;存在形式:游离棉酚:具有活性醛基和活性羟基,对动物具有毒性作用,对中毒起主导作用结合棉酚:与蛋白质、氨基酸等结合失去毒性18、棉籽饼中毒的临床症状⑴、消化系统症状:严重时食欲废绝,瘤胃积食,腹痛,先便秘后腹泻,排恶臭稀粪,剧烈口渴,排红尿,可视黏膜发绀⑵、呼吸系统症状:呼吸困难、急促,腹式呼吸,可视黏膜发绀⑶、神经消化系统症状:先兴奋、狂躁后沉郁,瞳孔扩大甚至失明⑷、其他症状:鸡厌食、翅膀无力、抽搐,蛋鸡蛋黄颜色变淡,蛋白变成粉红色19、棉籽饼中毒的病理剖检⑴、胃肠:出血性炎症⑵、体腔:胸腔、腹腔、心包腔积有大量淡红色透明液体⑶、组织器官:各器官充血、出血、水肿⑷、心脏:心脏扩张,心内外膜散步点状出血⑸、肝脏:中毒性肝营养不良病变特征:肿大,淤血,土黄色,质脆,伴有坏死⑹、气管:气管、支气管充满泡沫状液体⑺、膀胱:膀胱内充满红色尿液⑻、骨骼肌:猪骨骼肌苍白,变性,呈现“白肌病”变化20、棉籽饼去毒方法:⑴、水煮法⑵、碱浸去毒法⑶、FeSO4浸泡法(1% FeSO4)21、菜籽饼中毒的临床症状⑴、急性中毒症状①、伴有胃肠炎的消化紊乱症状②、伴有肺气肿的呼吸紊乱症状③、伴有血红蛋白尿的溶血性贫血④、伴有目盲为特征的神经症状⑵、慢性中毒症状消瘦、甲状腺肿大,怀孕母畜产仔畜畸形,大脖子、秃毛。

鸡严重时有骨短粗症,产蛋减少,蛋中有鱼腥味22、菜籽饼中毒的病理剖检⑴、外表:皮肤青紫色,腹围增大⑵、血液:暗褐色,凝固不良⑶、胃肠:胃肠黏膜出血性炎症,胃肠内菜籽饼残渣和血凝块⑷、肝脏:肝肿大,变性,色黄,质脆⑸、肾、膀胱:肾出血性炎症,膀胱内积有血尿⑹、肺、气管:肺气肿、水肿,气管、支气管内充满大量红色泡沫⑺、心脏:心脏扩张,心内外膜出血,心室内积有暗红色血凝块,心肌变性⑻、甲状腺:甲状腺明显肿大,个别重量几乎是正常的两倍23、菜籽饼去毒方法:⑴、碱去毒法⑵、蒸煮去毒法⑶、坑埋去毒法24、食盐中毒的特征性症状:胃肠炎、口渴、神经症状25、猪食盐中毒的神经症状⑴、瞳孔散大,失明,耳聋⑵、(多数)向前直冲,遇到障碍物时,头和鼻抵于障碍物上⑶、有的呆滞,无目的的徘徊,步态不稳或单向转圈(以一肢为轴)⑷、有的头颈痉挛,头向上抬起,几乎垂直。

身体重心移向后躯,并向后运动,像负重的马上述症状反复阵发性发作,体温正常,发作时替我升高,但不超过39.5℃⑸、后期强直性痉挛,后躯麻痹或不全麻痹26、食盐中毒病理剖检的慢性中毒症状以脑组织水肿、变性、甚至坏死为病理变化基础猪脑组织学病变特征:脑血管周围出现多量嗜酸性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故曾称“嗜酸性白细胞性脑膜脑炎”。

此点对慢性食盐中毒有重要诊断意义。

27、黄曲霉毒素(AFT)发蓝紫色荧光称为B族毒素如:B1、B2AFT在紫外线中发荧光分为:发黄绿色荧光称为G族毒素如:G1、G2四种最基本的AFT:B1、B2、G1、G2AFTB1的毒性和致癌性最强28、黄曲霉毒素中毒的敏感性差别幼龄畜禽>成年畜禽雏鸭>雏火鸡>雏鸡>仔猪>犊牛>肥育猪>成年牛>羊29、黄曲霉毒素中毒的中毒症状AFT属肝脏毒,以肝脏损坏为主→黄疸(dǎn)、肝癌黄疸(dǎn)、肝癌严重破坏血管壁通透性→出血、水肿特征:出血、水肿损坏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症状中枢神经症状消化功能障碍家禽:嗜睡、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羽翼下垂、脱毛、凄叫、呆立、腹泻、角弓反张、颈肌痉挛。

死相特殊:头向后背、脚向后伸。

雏鸭除上述症状外,还表现:腿趾部发紫和严重跛(bǒ)行。

猪:渐进性食欲减退、口渴、血便、异嗜,粪干呈球状,择食青绿饲料,生长缓慢,发育停滞,皮肤充血、出血,尿呈浓茶色,可视黏膜黄染,全身皮肤黄染,俗称“黄膘病”,胸腹和四肢内侧皮肤出血性紫斑。

30、黄曲霉毒素的去毒方法:⑴、剔除霉粒法⑵、连续水洗法⑶、碱处理法31、牛霉稻草中毒病特点⑴、主要发生在舍饲牛,尤其是水牛,黄牛发病较轻⑵、哺乳犊牛,一般不发病,青壮年牛和营养差的牛发病多,公牛多于母牛⑶、明显的季节性①、一般10月中旬开始发病②、11~12月为发病高峰期③、次年初春病势逐渐减弱④、4月份放牧后即自行停止⑷、发病率高达85%以上,死亡率约25%,但多数致残32、牛霉稻草中毒的致病菌及主要病理特征致病菌:镰刀菌主要病理特征:耳尖、尾尖干性坏疽;蹄腿肿胀、溃烂,以致蹄匣和指(趾)骨腐脱33、氨中毒机理抑制三羧酸循环→无氧酵解代偿→血糖,乳糖升高→酸中毒→中枢神经系统能量供给不足,先有神经症状34、尿素中毒的主要症状:全身肌肉强直,腹胀35、尿素中毒的病理剖检⑴、胃肠:胃肠鼓气,瘤胃内容物有强烈的氨臭味,消化道黏膜充血、出血⑵、积液:胸、心包腔积液⑶、肝肾:肝肾脂肪变性⑷、心肺:心肺出血、肺水肿⑸、脑:脑膜充血⑹、血液:粘稠,毛细血管扩张36、尿素中毒的解毒剂及预防解毒剂:Na2S2O320g配成20%溶液静注预防:⑴、采取逐渐增量法⑵、不可将尿素配成水溶液或混于稀薄饲料中饲喂,饲喂尿素后1h内不能饮水⑶、限量饲喂⑷、禁与豆科植物混喂⑸、家禽及其他动物应禁止饲喂尿素37、有机磷中毒与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的区别⑴、有机磷农药的化学结构与乙酰胆碱相似,与胆碱酯酶反应生成磷酰化胆碱酯酶。

而氨基甲酸酯类的立体构型与乙酰胆碱相似,以它的整个分子与胆碱酯酶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