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价值

美学价值
美学价值

石窟艺术审美浅谈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印度石窟的格局大抵是以一间方厅为核心,周围是一圈柱子,三面凿几间方方的“修行”用的小禅室,窟外为住廊。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群是甘肃敦煌、麦积山、大同云冈,洛阳龙门。在四大石窟艺术中最早的是南北朝开凿的敦煌石窟,其次是云冈石窟,它比敦煌石窟大约晚八十多年,龙门石窟是云冈石窟的延续,麦积山石窟大规模的开凿则在北周至隋统一期间。石窟艺术主要包括窟形结构、壁画、雕塑及装饰美术等。佛像雕塑作品是其中的主要部份。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谈我国的石窟艺术:

一、在我国兴起石窟造像的历史

四大石窟都是佛教艺术,故石窟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与佛教艺术紧密相连。由于印度的佛教盛行,教义远播中亚和西亚。佛教石窟造像艺术作为佛教艺术的产物也随即传入中国,与华夏文化相融,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绽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世人所称慕。中国的石窟开凿约始于3世纪,盛行于5~8世纪,到16世纪基本结束。佛教石窟造像艺术自汉魏传入我国新疆地区至元明,经历了千余年的发展历程,是世界上石窟造像最发达的国家,石窟开凿时间之长,规模之大,造像数量之多,分布之广,举世罕见。这些石窟,主要分布在西北、中原地区、东南地区、西南地区,这与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有关。“艺术之始,雕塑为先”。而石窟寺中雕塑是石窟的主体。由于有体系化的造像,在多个文献中都有关于:“汉魏之后,像教浸兴。”“像教郁兴,灵仪遍峙。”的记载,因此亦被称为“像教”。佛教石窟造像艺术是历史的产物,是历代无名或有名的工匠们依据佛教经典创作的艺术品,从雕刻作品艺术角度来看,佛教石窟造像史则是一部“像”的艺术发展演变史。由于有较长的历史,石窟造像数量相当多,形式有石雕和彩塑两种。

二、我国石窟艺术的风格和特色

佛教石窟造像作为“舶来品”,虽然在制作上有着仪轨量度的限制。但是,他更受到时代审美趣味的影响,不断为各时代艺术匠师所丰富,进而呈现出吸收和借鉴的一个转化过程。佛教石窟造像经历南北朝,逐渐形成适合中国人审美意趣的风格和特色。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有各种不同的审美标准和美的理想,日趋注重表现现实人物的性格和情态。从至今存留的许多历代佛教石窟造像作品中可看出,佛、菩萨的面貌、形态、服装、衣饰等都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同时体现了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下面从四大石窟对我国石窟艺术风格与特色做一次介绍。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境内,距敦煌市城东南25 公里处。这是中国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莫高窟处于中国西北的荒漠之中。不过,当公元3 65 年,乐樽和尚在此开凿第一个石窟时,这里却是中西方交流之要冲,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其香火之盛,客商、僧侣之多可以想见。敦煌莫高窟以壁画、泥塑著称。这里的壁画有 4.5 万多平方米,其内容除了佛经故事外,还有大量的人类渔猎、耕作、制陶的生活场景;也描绘了当时的生产交通工具,如车船、农具、织机等;还保留了大量的亭台楼阁、塔寺店铺、桥梁水榭等古建筑形象。除壁画和泥塑,莫高窟藏经洞(第17 窟)中发现的经文也有着举世闻名的价值,它的存在及发现,使国内外学者研究敦煌有了丰富的依据,遂形成了专门学科“敦煌学”。敦煌莫高窟有五座唐宋木结构窟檐建筑,是中国现存建筑中的珍贵标本。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16 公里处的云冈石窟建于北魏

时期。它以壮观的石刻闻名。“雕饰奇伟,冠于一世”是古人对云冈石窟的赞美。云冈石窟现存洞窟53 个,东西绵延一公里,洞内大小佛像 5.1 万多身,是中国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云冈石窟最大的雕像高17 米,这尊佛像的脚上可容12 人站立。大佛的周围有小佛围绕,甚为壮观。云冈石窟的石刻之所以有名,在于它的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丰富多彩的内容。这里五万多尊塑像,大至十几米,小至几厘米,形态、神采都很动人。有些石佛,透过他们薄薄的罗纱可见其优美身段;有些飞天、乐伎明显地流露出波斯的色彩。龙门石窟,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区南12 公里处的伊水河畔。这里的特色之一是景色极佳,龙门石窟所在的龙门山被誉为洛阳地区最好的风景区。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时期,现存窟龛2100 多个,佛塔近40 个,造像题记和碑碣3600 多块,造像十万多尊。龙门石窟有着与上述三个石窟不同的一个特色,即它是历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皇窟”使它的地位得天独厚。其源流是这样的:公元493 年,时白寤帝北魏孝文帝入主中原,迁都洛阳。此皇帝极为开明,除极力推行“汉化政策”处,还尊崇佛教,发愿营造已初步开凿的古阳洞——这是龙门石窟最早开凿的洞窟。继孝文帝之后,历代皇室纷纷效法,北魏隋唐长达400 多年的连续大规模营建开始,“皇窟”遂成规模。麦积山石窟也处于甘肃省境内,距天水市东南45 公里处。这个石窟开凿于十六国时期,麦积山石窟有两大特色:一是其地势险峻,在中国现存石窟中绝无仅有;二是其泥塑艺术出类拔萃。

三、石窟艺术的欣赏价值

观赏佛像艺术是件赏心悦目的雅事,能在信仰中增进美学,在美学中增进信仰,只要我们有真诚、喜悦的心,能正确的了解观赏佛像,不仅是对美学的欣赏及历史文化的肯定,也必能被其高雅、安祥、慈悲之美所薰陶净化,体会生命更深一层的感动与法喜自在。四、石窟艺术对旅游的影响

在旅游业日渐繁荣的今天,宗教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国宗教旅游资源丰富,佛教石窟艺术的出现是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并和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结果,作为宗教文化的一部分,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具有巨大的旅游魅力和开发价值。

关于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

关于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 关于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 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1 在没有上美学这门课时就感觉到这门课程不是那么的容易去懂,虽然说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是和美有关的事物,但是当自己真正来体会是却很难。就像有一句话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几乎所有的人都说过,我也常说,但也就是一说,从来没有深究过为什么人皆有爱美之心。生活中也很少有人来想这些,而美学这门课就带我们深入的了解为什么是美。 上之前自己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美学这方面的内容,做了初步的入门。老师的讲解中给我们介绍了几本关于美学这方面的书籍,就拿《美学原理》来讲,虽然不是太深入的去读这本书。但通过阅读自己也学习到了不少东西。这本书主要介绍的是: 一,美的本质及特征。人们在自由创造活动中和看到体现人的自由创造特性的事物时就会产生引起喜悦的美感。所以,美的最终根源、美的本质是自由创造。自由创造是人类珍贵的特性自由创造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必然性、规律性的基础上,能动地去改造世界,以实现人

类的目的和要求的活动。自由创造能够成为美的根源,是因为人能在他所创造的对象和产品中”直观自身”,看到自身力量、智慧和才能以及目的和理想的实现,可以感到自由创造的巨大喜悦,产生美感。所以我们可以说,美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在人类的劳动实践中产生的。 二,美的产生。美具有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实用价值是指事物能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价值。审美价值是指事物能够通过使人产生美感而带来精神喜悦的价值。人们对实用价值的认识先于对审美价值的认识,审美价值是在实用价值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们早期的审美价值观和产品的实用价值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直接联系才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美是怎样产生的呢?1、美产生于劳动2、在美的产生过程中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3、从实用价值到审美价值的过渡中,人类的观念形态起了中间环节的作用4、在创造美的实践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是一种辩证关系。 三,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它经常表现为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社会美是美的形态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种,也是美的最早存在的形态之一。社会美的形态包括:人的美。劳动产品的美。劳动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美。社会美与自然美的最大区别在于:自然美以形式取胜,在社会美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而不是形式。社会美的具体特点表现为:具有直接的实践性。具有鲜明的社会功利性。

《美学原理》模拟试卷一

《美学原理》模拟试卷一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120分钟 站点:_________ 姓名:学号:成绩: 一、填空题:(将下列美学名言及名著的作者填入括号内。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20分。) 1、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 子) 2、《大希庇阿斯篇》。(柏拉 图) 3、自然的人化。(马克思) 4、大音稀声。(斯宾塞·约翰逊) 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6、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孟子) 7、《为诗辩护》 (柏拉图) 8、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 子) 9、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马克思) 10、《Aesthetik》(鲍姆加登) 二、解释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比德观所谓比德,即是把自然看作人情感和精神的象征,用某种自然物来比拟人的品德、情操、抱负,把自然物拟人化和美化,开创比德观的是孔子,与之相关的还有兴,即感物起兴,兴与比可以联结在一起,成为比兴,比兴不仅是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国周秦时代对自然界的一种审美方式。主体并没有进入其中进行直接的审美观照,其指向主要是人的道德和人格的精神,而不是对自然的纯审美态度,人在其中所达到的也主要是一种道德境界,而不是一种纯粹的审美境界。 2、“美是生活”说: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关于美的本质的学说,在其著作《艺术和现实的审美关系》(又译《生活与美学》)中得以系统论述。该学说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出发,通过对黑格尔和费肖尔的美学理论的批判来构建理论体系并论证美的本质。他认为“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看来,无论是人的生活,还是自然界的生活,因其展示了“活的东西”的本性即“应当如此”的理想美,最终浓缩为生活美,简言之,生活是美的本质所在。 3、崇高:审美范畴的一种。又称壮美。就审美对象而言,崇高具有强大的威力,表现在人格与道德行为中、自然界事物的状貌样态中、艺术作品的形态与格调中;就审美经验而言,它使主体受到震撼,带有庄严感或敬畏感,甚至伴有某种程度的恐惧或痛苦。 4、审美意识:指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射和能动的反映,一般通称为“美感”。美感就其内涵来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审美意识是广义的美感。它包括审美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等。狭义的美感,专指审美感受,即指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主体,在接受美的事物刺激后,所引起的一种综合着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等因素的复杂心理现象。 三、论述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具体的审美现象,论述立普斯移情论美学。

论文论美学和人生

论审美与人生 【摘要】米兰?昆德拉说过,生命的时间不是重复循环的圆,而是飞速向前的一条直线。我们的人生以时间为度量衡,也是如直线般向前延伸。表面上,我们经历了种种曲折坎坷,人生似乎是一条曲线;本质上,一切的欢乐与不幸,得意与失落都将随时间匆匆流去,如直线飞速向后,永不复返。 哲人说,人生三重境界。一位作家将这三重境界用一般充满禅机的语句来说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关键词】人生,得意与失落,境界 Life with aesthetic theory [Abstracts] Milan kundera, say, of life is not to repeat the cycle time round, but the fast forward in a straight line. Our life in time weights and measures, such as straight line is a straight line. On the surface, we experienced the twists and turns of bumpy, life seems to be a curve; In essence, all the happiness and unhappiness, proud and loss will be in a hurry to flow over time, such as linear rapid back, never return. A wise man says, life three levels. A writer will the three levels of statements with general full of zen to illustrate: see mountain is mountain, see water is water; See mountain is not a mountain, see water not water; See mountain or mountain, see water or water. [Key words] Life, proud and lost, realm 1.审美的魅力 1.1 审美的理解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审美的对立显而易见,体现为他的个体性,审美的统一则通过客观因素对人们心理的作用表现,即在每个时代或阶段,人们所处的环境,或多或少会对人们的审美观造成影响。由于审美是一种主观的活动,因此很多人会认为,审美只是人的一种特殊的行为,在其他动物中不存在审美。其实不然,人们对动物是否存在审美这一行为的推测,很大程度上被人们的思维所左右,而并不是真正从动物的角度出发,因此难免存在偏差,也很难说审美仅为人类所特有。审美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饮食、装饰、绘画等等。审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走在路上,街边的风景需要我们去审美;坐在餐馆,各式菜肴需要我们去审美。当然这些都是浅层次上的审美现象,我们需要审美,研究审美,更应从高层次上进行探讨,即着重审人性之美。我们不断追问自己的心灵,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美是事物促进和谐发展的客观属性与功能激发出来的主观感受,是这种客观实际与主观感受的具体统一。人的审美追求,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与实现人的发展,在于促进和谐发展、

词的美学价值

词的美学价值 13中文一班吴东碧201330040117 摘要马克思提出“艺术生产的概念”,将文艺生产视为人类精神对世界和对自我 的一种特殊的把握方式,这就是审美的对想象的把握。而中国词的产生,一方面属于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另一方面属于精神存在的审美创造,它是文学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结果,是以文学为主体、音乐为辅佐的艺术形式。词,体现了雅文化与俗文化的和谐结合,推动了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所以,宋代以词作为文化的价值核心之一和重要的审美形式之一。而词的审美价值除了具有寓教于类、怡情养性、潜移默化之外,还具有婉转倾侧、柔美徘徊、荡气回肠等审美特点。所以,我们可以从词的审美文化地域、特征、艺术论、审美倾向以及批评史等几个角度浅层探讨一下词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雅俗韵律美 引言词,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文本,它经历了一个由余技而正宗,由边缘而中 心的审美流变过程。然而,在深层底蕴中主宰着这种审美流变的基因究竟是什么,虽经一千多年的探讨、质询、论争,可至今仍无定论。在这些探索中,有两个很著名的论点:一是苏轼提出来的“自是一家”说。后世对此的解析也颇多,而就它的主旨而言,子瞻乃“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他的目的,是为小词“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另一个论点李清照的“别是一家”说,她纯从音律立说,认为词应从内容风格上有别于诗,而词之字声亦主动与音乐相协调从而求得高度谐美的审美效果。可惜,易安此论严而狭,那么,词体的独特审美价值究竟是什么? 一、词的文化地域 江南都会是词的发祥之地,江南丰腴的土壤培植、滋润着词的内容和形式发展,随着江南审美文化的成熟并居于主导地位,词的主位审美资质日益显露成为江南审美文化的结晶和表征。因而江南文化显示出了两大特征:注重形式美(在文学上反映则是讲究声律)和尚婉媚(可从“汉魏风骨”转到“齐梁绮靡”可看出)。人们对词的品格,往往以“柔美”“婉约”概括,而这种阴柔软媚的“婉约”,常被归因于词产生于歌儿舞女在灯红酒绿中演唱,以及中晚唐以来社会混乱、文人士大夫逃避现实的特殊背景。但事实也并不全如此。从文化演进的角度来说,这也是中国文化渐次南移表现为江南主位文化的原因,就是说受地域环境的影响,词的格调也发生了变化。唐代的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时,对江南审美文化魂牵梦绕,他的名作《长相思》,就散发着浓郁的江南文化气息: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再看温庭筠的《望江南》: 梳洗罢,独椅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才子词人们所流露出的浓厚向往、留念江南的情怀,意味着中华文化的重心的南移。而宋词的雅正审美风韵建构于北宋,成熟于南宋,所谓“词至南宋,始极其

美学学习方法

第二节学习美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为什么学习美学 为什么要学习美学?简而言之,为了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当代人在呼唤着美学,在发展着美学,在把美学变成一门与人类幸福有着密切关系的科学。”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学习美学能够使我们从本质上认识人类产生美感的根源,从而使学习者能够更自觉地按照美感产生的规律追求美、创造美。每天都在说话的我们,并不会意识到我们在说着“散文”;每天都在追求美和创造美的我们,也往往意识不到我们与美学的密切关系。学习美学之后,能够增强追求美、创造美的自觉性。 第二,学习美学能够使我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审美观与伦理观、真理观一起构成人们对世界、对人生的总的看法,审美观是人们从审美的角度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判断和评价。审美观直接指导着人们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活动。只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才能确立正确的审美标准,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胸怀崇高的审美理想,明辨美丑善恶的界限,实现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 第三,学习美学,掌握审美活动规律,能够提高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审美能力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发现、感受、判断、评价和欣赏美的能力,主要包括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审美理解能力、审美鉴别能力、审美欣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等。2 2参见顾建华主编:《美育新编》,14页,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 3转引自钱学森等著:《文艺学、美学与现代科学》,39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二、怎样学习美学 美学的精髓是关于美的一系列观念和理论,它们高度概括了关于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的内涵和规律。但美学同时也是一门建立在人类审美实践和创造美的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是一门与每个人的现实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密切相关的科学。因此,学习美学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习美学时要自觉联系自身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实践理解美学理论。古人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追求美。一个人的审美观和审美实践体现在众多方面:从每天的着装、发式到说话、做事的方式,从家居饮食到工作学习,从收看电影、电视到欣赏音乐、画展,从具体小事到为人处世的哲学观念等。学习美学时,一方面可以结合自身的审美实践和审美体验加深对美学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要自觉地在美学理论指导下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感知和审美判断的能力。通过美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应该能够不断认识到自己在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第二,学习美学理论要掌握正确的哲学思考方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观是我们解析美的根源、美的本质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我们认识人类审美实践和美的创造活动的指导思想。因此,学习美学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正确的方法论。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认识、分析客观事物的基本方法,对美学现象的认识和分析就不会偏离大的方向,许多看似复杂难解的疑难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取代美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它只是指导性的方法论;另一方面,美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如心理分析法、实证法等,是对审美活动进行科学分析的具体方法,它们也不能取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美学研究方法论上的指导作用。 第三,学习美学原理要结合人类历史,尤其是审美实践的历史、审美创造的历史、美学自身的发展史。不了解人类的过去,就无从认识人类的今天和未来。不了解人类审美实践的历史,就难以从本质上认识美、美感、审美活动的本质和意义,也不能全面理解审美的规律。美学原理不是单就眼前的事实就能得出的理论概括,而是研究了人类有史以来的审美活动及其与人类其他社会活动的关系、与人类不同时期的生存环境的关系之后才得出的理论概括。因此,在学习美学时,我们应尽可能多地了解有关历史知识。从原始社会的服饰、居舍、劳动工具、家具用品,到古代社会、近现代社会的各种艺术品,世界各国的文学史、建筑史、雕塑史、绘画史、音乐史乃至延续了数千年的中外政治、经济、文化变迁史,都应该成为我们广泛涉猎的

《谈审美移情》阅读练习及答案

谈审美移情 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是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

美学与人生教程考试2015年11月25日(1) (1)

美学与人生教程考试2015年11月25日 1 【单选题】(2分) “美学之父”是(C) A. 柏拉图 B. 亚里士多德 C. 鲍姆嘉通 D. 莱辛 2 【单选题】(2分) 康德的主要美学著作是(B) A. 《纯粹理性批判》 B. 《判断力批判》 C. 《实践理性批判》 D. 《反思批判》 3 【单选题】(2分) 第一次把优美与崇高并列,将其作为两个主要审美范畴进行论述的是(D) A. 哈奇生 B. 夏夫兹博里 C. 休谟 D. 博克 4 【单选题】(2分) 黑格尔的美学观是(A) A. 美是理念的感性现象 B. 美是和谐 C. 美是鲜明的颜色 D. 美是数的和谐 5 【单选题】(2分) 提出“劳动创造了美”的是(C) A. 别林斯基 B. 车尔尼雪夫斯基 C. 马克思 D. 列宁 6 【单选题】(2分) 最早区分“美本身”与“美的东西”的人是(D) A. 毕达哥拉斯 B. 德谟克利特 C. 苏格拉底 D. 柏拉图

7 【单选题】(2分) 提出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与明确”的人是(A) A. 亚里士多德 B. 伊壁鸠鲁 C. 巴门尼德 D. 朗吉弩斯 8 【单选题】(2分) 庄子的美学观是(B) A. 君子成人之美 B.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C. 充实之谓美 D. 美在虚实 9 【单选题】(2分) 认为崇高在于“无形式”的人是(A) A. 康德 B. 黑格尔 C. 费希特 D. 叔本华 10 【单选题】(2分) 汉代《说文解字》里“美”字的意思是(D) A. 羊人为美 B. 羊综合感觉为美 C. 羊生殖崇拜为美 D. 羊大为美 11 【单选题】(2分) 提出“诗言志”的著作是《B》 A. 《诗经》 B. 《尚书》 C. 《庄子》 D. 《论语》 12 【单选题】(2分) 强调“尽善尽美”的是(B) A. 老子 B. 孔子 C. 韩非子 D. 荀子 13 【单选题】(2分)

美学选择题整理

选择题: 题目: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的观点是把认识的重点放在了 A.审美主体上 B.审美客体上 C.主客体关系上 D.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 解题指南:“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的观点是黑格尔提出的,认识的重点放在了审美客体上 题目: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 | A.哲学的方法 B.社会学的方法 C.考古学的方法 D.名俗学的方法 解题指南: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题目: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创立于 A.古希腊时期 B.古罗马时期 C.十八世纪 D.十九世纪 解题指南: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创立于1750年,所以选18世纪。 题目:把理念论作为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的哲学家 … A.赫拉克利特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贺拉斯 解题指南: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以其理念论为哲学基础的

题目:最基本、最普通的形式规律是 A.均衡对称 B.对比调和 C.节奏韵律 D.多样统一 解题指南:多样统一是最基本、最普通的一种形式规律。 @ 题目:在“生物本能说”中影响最大的人物是 A.德谟克利特 B.博克 C.达尔文 D.弗洛伊德 题目:把美分成“秀美”和“威严”两大类的哲学家是 A.西塞罗 B.博克 C.康德 D.黑格尔 题目:不属于优美形式特征的是 A.秀丽 B.柔媚 C.娇小 D.粗狂 ) 题目:把体积数量的大称为“数学的崇高”和力量的巨大称为“力学的崇高”的哲学家是 A.博克 B.康德 C.黑格尔 D.席勒 解题指南:“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是康德提出的。(多选出现过) 题目:把解释学与生命哲学结合起来并使其发展成为人文科学的普遍方法论的哲学家是 A.施莱尔马赫 B.狄尔泰 C.海德格尔 D.伽达默尔 ; 题目:属于类似联想的诗句是 A.“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B.“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C.“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瓦片” D.“马后桃花马前雪” 解题指南:类似联想:指两件事物时间和空间上比较接近。

景观小品美学价值论文

论景观小品的美学价值 摘要:在我国,园林中的小品在园林建筑工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与建筑、山水、植物等共同构筑了园林环境的整体形象。本文阐述了景观美学理论,继而从形式美及意境美两方面分析景观小品的美学价值。 引言: 园林小品在园林景观中虽然不是主角,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其在现代园林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园林小品在园林中主要有可观赏性和组景作用,及分隔空间与联系空间的作用,使步移景异的空间增添明确的变化标志;更重要的是景观小品可渲染气氛,合理地将小品与周围环境相结合产生不同的效果,使环境更具感染力。园林小品和建筑一样,都为城市良好形象的建立发挥重要作用,具有方便实用、美化环境和优化空间的功效。 1、景观美学理论 追求美感是人的天性,美学的理论指导着景观设计发展的方向,如何将景观美学理论完美的应用到园林小品的设计中是人们一直探索的课题。人们在审美的过程中,对美的体验和感受有着不同的的理解、感知和评价,从最初的形式层面通过想象和联想上升到精神层面。侠义的美感就是人们对美的具体感受,比如苹果会有圆润的感觉或者对看到某些造型合理、颜色搭配很和谐的作品时,我们会觉得视觉很舒适,很吸引眼球,从心里感觉到美好。广义的美感可以称之为审美意识,从最初的侠义上的美感升华到意识层面,会唤起你心底的感触、

回忆、经历、联想和共鸣,我们经常说“触景伤情”就是这个道理。 2、形式美 形式美是人们最常见的美感形态,是审美的初级层次,用形式感来给人一种感官的愉悦。形式美可以归纳总结为两种形态,一种是有规律、有秩序的美,对应人们的审美习惯、内容及表达方式,非常固定的造型、经常使用的颜色和广为流传被人们所熟知的包括比例尺度、均衡稳定、节奏韵律、多样统一的形式美法则。在景观中,传统的园林设计基本都遵循这种规律的秩序的美;另外一种是不规律的、流动变化的美,也可以说是非传统形式的美,和传统的形式美法则走不同的风格路线,无序的、混搭的、抽象的表现特征,给人眼前一亮的别致效果。景观形式美因不用考虑深层面的意境的表现,所以可以以直接的、自由的方式来自我表现。比较简单易行,因而被大多数设计师所掌握;比较蓄意直白,因而被很多公众所接受。没有过多的制约,很容易实现。缺乏深度和内涵,是形式美的一个美中不足之处。对于景观的形式美的审美活动,可以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是“感觉”,通过我们的听觉、嗅觉和感觉对园林小品的造型、色彩和空间产生一个综合的评价结果,属于第一印象;第二是“知觉”,“知觉”通常在“感觉”之后产生,条件反射性,我们的大脑在此时迅速将第一印象进行整合。在整合的过程当中或会抽象所感知的内容,通过个人不同 的经历阅历、价值观及审美观的影响,想象和联想成为概念里的形象和内容,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或进行简化,将原来的形态转换

《美育书简》在美学中的价值和意义

《美育书简》在美学中的价值和意义 《审美教育书简》基本上囊括了席勒关于美和艺术的全部文献,包括了 26 封信,我们以前就叫它《美育书简》。 谈美和艺术从哪儿切入去谈?席勒很聪明,他选择了从审美切入。讲审美就必然要落到人身上。传统形而上学谈论美,就直接从美和艺术起步,结果往往与人本身有一定距离。席勒的 26 封信的核心则是思考人,人的现状如何。所以读这本书不必急于从里边找到对美、对艺术的定义,可以说这本书就不是直接回答这个问题的。 那么该如何定位这本书在美学中的价值和意义呢?我引用别的学者的话,叫做“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美育宣言书’”.尽管席勒之前人们很早就谈及过这个美育问题,例如毕达哥拉斯,但是把“美育”作为一个明确概念提出,这是第一次。这个概念带给我们一个新思路,即,从人入手去理解美和艺术。席勒是历史上最早认识到人的危机的一个思考者。他谈这个问题的时候就面对着当时人的现代性危机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他给出的路径是:走艺术的道路。 要知道席勒所在的 18 世纪,大多数思想家都考虑过人的问题,考虑什么样的人是理想的人、幸福的人、自由的人。我把他们的思想归为两类,一类是强调感性自然的,另一类强调理性自律的。人身上永远都带有浅层次的感性层面的东西,但理性的发展才使得文明得以形成。说白了,文明就是禁忌,禁忌越多,文明程度越高;禁忌越合理,这个文明就越好。但文明终究是理性范畴,文明发展太快了,就出现人的危机问题。 席勒是最早提及人的危机的,他的观点倾向于把上面所说的两类观点进行统一、调和。他谈国家权利理性,与这个对应的是人的生活感性层面的自然。如果谈两者都单方面地强调自己那一极,结果都会造成人性的异化。席勒思考问题是针对着当时的现实问题。他的最终理想落实到审美的国度,我们称之为审美乌托邦。可见,他没有最终否定国家的理性的管理作用。 他倡导的仍是古希腊人身上的那种理性和感性的统一,强调一个整体的人。古希腊人自身就既是艺术家又是思想家(那样的希腊人有一大批,就不列举了),理性和感性二者兼备才使人进入一个理想的境界。 席勒在权力理性和感性状态之间想要找到一个中介,使人进入这个状态,使感性和理性、内容和形式都达到统一。

电视新闻的传播特性【电视新闻传播中的审美价值】

电视新闻的传播特性【电视新闻传播中的审美价值】 在日常生活中,审美活动无处不在。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同样体现着人们的审美追求。美是新闻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了美学价值的新闻,会失去对受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电视新闻的传播过程与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有相似之处。接受分析研究认为,受众具有解读、诠释新闻的能力。受众可以根据自身日常生活的经验,与新闻文本产生互动,共同协商出意义。 那么,如何开发电视新闻的审美价值,让电视新闻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呢?本文拟在接受美学的视角下,通过分析央视《社会记录》栏目及《东方时空》栏目对华南虎照事件所作的报道,来阐述这一问题。 接受美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接受美学是20世纪德国康斯坦茨学派创建的一种新的文艺理论。1967年。姚斯在其题为《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的就职演说中,全面提出了接受美学的基本思想和理论构架。确立了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美学理论。20世纪60年代末,伊瑟尔在康斯坦茨大学发表了《本文的召唤结构》的著名讲演,同样引起轰动。姚斯借用阐释学“视野”的概念,以“期待视野”为中介,以“视野融合”为途径,将文学史转化为一种阅读者的积淀,在文学与社会、美学与历史之间的鸿沟上架起了一座桥梁,接通了文学与现实、过去和未来。“期待视野”是解读者面对文本时,调动自己的经验并产生的思维定向及其所希望的文本对他的

满足。“视野融合”则是指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或生活实践视野的交融和相互影响。 伊瑟尔与姚斯建设接受美学理论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将注意力从传统的对作者――本文关系的关注,转向对本文――读者关系的研究,都将读者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点。接受美学的基本理论观点是这样的:第一,认为作品不是在所有时代在读者面前都以同一面貌出现的自在客体,而像乐谱,只有经过读者演奏才能成为一曲优美的音乐。伊瑟尔认为:“文学本文具有两极,即艺术极和审美极。艺术极是作者的意义,审美极是由读者来完成的一种实现。从两极性角度看,作品本身与本文或具体化结果并不同一。而是处于二者之间。”“暗隐的读者”描述的就是这个处于二者之间的情况,这表明伊瑟尔认为作品的意义是由文本和读者共同建构的。第二,作品的价值与作家的历史地位由作家与读者共同构成。作家的创作意识能否实现,依靠读者的接受意识。第三,作家必须考虑读者的期待视野。第四,接受美学认为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是连接读者的创作意识和接受意识的必要条件。意义不确定性召唤读者参与作品再创造。伊瑟尔认为这种召唤结构,能提供最广泛的联想空间。是最能激发读者想象的框架结构。 与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接受过程相类似。受众在接受新闻时也表现出不同的状态和效果。有学者指出,受众在接受新闻时,表现为三种不同的效果:其一,赞同记者的想法而改变或强化了原有态度;其二。拒绝记者的倾向而坚持自己的立场;其三强烈反对记者的倾向,对记者的陈述持否定的态度。 电视新闻的美学价值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电视新闻议题设置――传播――受众接受的全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审美活动。它具有以下审美特征。

2019美学与人生章节答案有答案

第一章 1.美的诞生是从实用性向非实用性转化的。 2.美学作为一门学科诞生在十八世纪。 3.殷商时代的()文里就有“美”这个字。A A.甲骨 B.金 C.小篆 D.隶书 4.()的《说文解字》认为“美”是“羊大,味甘也。”D A.毛苌 B.荀子 C.董仲舒 D.许慎 5.意大利美学家()认为维科才是真正的“美学之父”。 A.鲍姆嘉通 B.克罗齐 C.柏拉图 D.维科 6.认为“美”字的意思是羊给中国人的综合感觉为美的是C A.毕达哥拉斯 B.莎夫 C.笠原仲二 D.苏格拉底 7.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时间是1750年。 8.下面哪位学者提出了“美是难的”。苏格拉底 9.冯友兰将人生分为哪几重境界ABCD A功利境界B自然境界C道德境界D天地境界 10.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哪一部着作中提出了“美是生活”A A《生活与美学》 B《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C《怎么办》 D《俄国文学果戈理时期概观》 第二章测试

1柏拉图提出了“美的东西”与“美本身”的分别。2康德的美学代表作是《判断力批判》。 3休谟认为美的判断标准是人的主观趣味。 4提出美是“数的和谐”的人是D A高尔吉亚 B苏格拉底 C芝诺 D毕达哥拉斯 5马克思论述美的重要着作是B A《法哲学》 B《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C《私有制的起源》 D《共产党宣言》 6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 7亚里士多德认为美的三原则是高华、匀称、明确X 8一首诗和一篇散文之间的关系属于A A事物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 B个别事物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C事物内部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 D事物与人之间的情境关系 9布洛在对实验美学批判的基础上,创立了心理距离说。 10柏拉图的哪一篇着作集中讨论了美的本质问题B A《克拉底鲁篇》 B《大希庇阿斯篇》 C《小希庇阿斯篇》 D《曼诺篇》 第三章测试 1儒家强调尽善尽美,注重社会人格之美 2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是法家X 3具有禅宗意味的诗人是B A屈原 B王维 C辛弃疾

美学原理第六章 审美心里复习题

第六章审美心里 一.审美心理结构的主要因素 审美心理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审美心理产生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作用之中。现当代的大量研究成果表明,审美心理结构中包含着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基本要素。 感知包括简单的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所谓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审美感受的心理基础。所谓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综合的、整体性的把握。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等基本特征,它是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感觉和知觉和称为感知。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想象是指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心理学上把想象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两大类。所谓再造性想象,是人类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再现出记忆的客观事物的形象;所谓创造性想象,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对记忆进行加工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在审美心理中,既有再造性想象,也有创造性想象。在审美活动中,人们总是把从感觉、知觉所得到的关于对象的完整表象,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的活动再造出来,或创造出新的形象。身后经验越丰富、学识教养越多,想象的翅膀也就越丰满,所得到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也就越强烈。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是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态度。情感在审美心理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前面我们已经讲到,审美心理是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的统一体。那么,这些心理因素是如何在审美心理中统一起来的呢?它们不是机械的相加,而是以情感作为中介所形成的有机统一。 理解是审美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是因为,美的事物不仅具有感性的形式和生动形象,而且还有内在的本质和深刻的意蕴。审美心理的理解因素主要包括:首先,对于审美对象的认识内容,不能脱离理解因素;其次,对于审美对象形式的认识,也不能脱离理解因素;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对于审美对象内在意蕴和意味的认识,更不能脱离理性因素。 二.移情说与审美活动中的移情作用 自世纪下半叶到世纪上半叶的近百年时间里,“移情说”美学在西方许多国家具有很大影响力。移情说的先驱是德国美学家费希尔(-)和他的儿子,他们有关审美中移情作用的论述,为后来的“移情说”开了先河。一般认为,移情说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立普斯(-),他的主要美学著作有《空间美学和几何学·视觉的错觉》、《论移情作用》、《再论移情作用》等。立普斯的移情说成为早期西方审美心理学流派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 移情说的功绩在于对审美活动中的移情作用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什么是移情作用呢?就是指人在观察客观事物时,往往不自觉地将无生命、无情感的事物当作是有生命、有情感的,与此同时,人自身又受到这种错觉的影响,进而和事物发生共鸣。立普斯是从心理学出发研究美学的,他重点研究了审美欣赏心理,他认为审美欣赏实证上就是一个移情过程。立普斯认为,审美感受的根源并不是来自客观事物,而是来自审美主体的内在情感,也就是一种令人愉悦的“同情感”。只有这时,审美客体才在审美主体心目中成为审美对象。由物我分离、物我对立

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功能

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功能 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功能 1我国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功能 1.1自然美 自然环境可以为人类生存提供所需求的氧气,同时也是多种植物生存的家园,自然环境中的植物、阳光、空气,也是城市环境艺术 设计工作开展的基础元素,从中可以了解到自然才是城市环境设计 的基础,自然美也是城市环境设计中的主要美学功能。城市环境设 计中,设计人员将技术与艺术进行良好融合,从而使得城市环境可 以更为良好的满足城市居民精神世界追求。特别是在环境污染严重,节能环保理念渐渐深入人心,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的今天,城市环 境设计所具备的自然美美学功能,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实现可持续发 展的必然需求,同时还可以现代城市居民的审美观。 1.2社会美 城市是人们生存的重要空间,城市环境设计通过科学化、系统化的设置,对城市建筑群体重新组合,加强城市绿地景观建设,对城 市生存空间进行生态haunted的改造,从而使得城市环境更加具有 人文化的特性,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城市生活环境。 1.3建筑美 建筑是城市环境设计中的重要构成元素,对我国传统的城市环境设计理念进行分析,就是对城市建筑群体进行合理化的改造,加强 不同建筑物之间的协调性,不仅可以将建筑物个体具有的特点良好 呈现出来,同时也可以保证建筑群体具有良好的美观性,生化建筑 群体的内涵。现代城市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对区域文化给予了充 分尊重,建筑物不仅具备了时代特性,同时还可以将区域特性良好 呈现出来。在此基础上通过城市环境设计对城市建筑物进行塑造,

可以加强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使得城市具备良好的个性化特征,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也会起到积极影响。 1.4文化美 城市环境不仅包含了社会的、自然界的物质,同时也含有民族的、历史的、区域的文化内涵,这些内容通过城市环境设计可以更为良 好的表现出来,加强城市居民的审美体验。文化美也是城市环境设 计中非常重要的美学功能,城市环境设计想要实现这一功能,不仅 需要将自然美、社会美、建筑美进行整合,同时还需要融入城市环 境设计相关理论,以及城市区域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将实现城市 环境设计的文化美。文化美不仅可以促进城市环境设计领域发展, 同时还可以彰显城市文化内涵与城市独有的精神。城市居民会因生 活在这样的城市感到骄傲、自然,也会让城市居民自主的`去保护生 存的家园,进一步强化城市环境保护力度,为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奠定良好基础。 2我国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反思 城市环境设计工作开展中,设计人员要从城市整体面貌进行思考,对城市居民精神世界追求进行分析。城市化建设脚步不断加快,但 是随之也带来了很多不良问题,其中工业、建筑领域发展迅速,导 致城市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为严重。对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现状 进行分析,虽然经过相关人员的不懈努力,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取得 了一定可观成就,但是城市环境设计中的利益分配矛盾问题仍然不 能忽视,众多理论性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 2.1权利审美问题 改善城市居民环境,缓解城市污染现状是城市环境设计的主要目的,想要顺利实现这一目的对城市环境设计的民主性必须要给予充 分尊重,城市环境设计决策也必须要实现民族化的特点。但是对以 往城市环境设计工作开展进行分析发现,无论是决策阶段还是设计 阶段,都是由我国政府部门已经相关企业最终决定的,并没有吸取 广大民众的意见和建议,导致城市环境设计民主性较差。也正因如此,很多城市景观建设都是根据主观意见决定的,城市景观建设缺

在新闻采编中实现新闻美学价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f4249327.html, 在新闻采编中实现新闻美学价值 作者:邹海霞 来源:《科技传播》2012年第19期 摘要新闻报道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美的新闻不仅仅能给新闻工作者带来收益,还能给社会带来和谐,促进社会的进步。新闻美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新闻采编上。本论文通过对新闻采编、新闻美学的探讨,得出如何在新闻采编中体现新闻美学的价值。 关键词新闻采编;新闻美学;新闻美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6—0023—02 新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很大的分量,人们通过观看、阅读新闻来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新闻所表达的内容、精神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 新闻美学,是一门研究新闻实践活动中的美学现象和美学据律的科学,是将新闻与美结合起来的科学,使人在新闻中感受美、享受美。新闻美可以对新闻作品起到升华作用,美的新闻有更好的宣传效果。 新闻采编是新闻的生产过程,从采访、写作到编辑等的新闻业务范畴都属于新闻采编,它包括了新闻产生的整个过程,是新闻能否做好的关键。新闻采编的重要性决定了新闻美学的实现途径必须是通过新闻采编,只有在新闻采编的各个流程中都体现、坚持了新闻美学,才能实现新闻美学价值的统一。 如何在新闻采编中实现新闻美学的价值? 1新闻要真实 真是新闻的本质属性,也是写作的基本准则。新闻之真的根本要求是要事实真实。不真实的新闻是不美的,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访时,要实事求是,认真鉴别,同时也不能为了能吸引人而乱编乱造。 真的更深一次含义是要合乎事物的发展规律,有些新闻事实是真实的,包括人物、事件、时间等,但在新闻描述中夸大了事实,在事件中人物神话,将他们写成品德高尚、无私奉献,没有一点人格缺点的完美人物。新闻是要求与事实完全符合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在新闻采编中要得到真实的信息,还需要考虑被采访者的心理,如果受访者出现逆反心理,那得到的新闻真实度将大打折扣,作为新闻工作者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选对采访对象,在采访时要用自己的行动向受访者表达自己对他的尊重,消除他的逆反心理,另外在采访时也要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适度的宣传对于消除逆反心理也有作用。还有在采访时还要

浅谈审美体验中的移情

浅谈审美体验中的移情 1 审美与移情的关系 1.1 形式自身的审美价值通过移情来实现 绘画艺术由于其多重功能,如记录历史、宗教崇拜、肖像流传、旅游留念等的影响,绘画少有脱离真实形象而存在,线条、色彩等形式是藏在具象的形象里。19世纪后半叶,摄影艺术兴起之后,取代了绘画的一部分功能,绘画艺术便开始摆脱具象的影响,开始自觉地探索形式的各种变化,形成了20世纪中叶异彩纷呈的现代流派。现代艺术强调本身的形式语言和材料自有的特性形成的意味,挖掘形式自身的生命力、表现张力和感染力。形式自身的审美价值是通过移情来实现的。 1.2 移情能够带来审美意义 相似形态带来相同认知感,并将我们的意识投射到这种指代物上,形成情感体验。我们称之为移情。以原始艺术为例,我们不了解的土著的纹身,不会觉得它有多么美,但对土著来说,纹身指代了勇敢繁衍等有意义的内涵,在审美过程中,真挚的情感是艺术的灵魂。对于原始社会的人类来说,艺术形象的创造活动是一件非常严肃而又神圣的工作。所以,他们也就必然怀着极大的热情,花费许多心血,全力以赴,精益求精地去从事图像的制作工作,这种态度必然提高形象本身的感染力。原始人类在形象的创造活动中,必然把对形象的神秘力量和原型生命力的恐惧、敬畏等真实情感注入图像之中,从而使它们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正如真实打动人的原因是让人能真切感受到作品内蕴藏的情感,所谓感同身受。能让人感动或打动,进入到情感领域,便也进入了审美的范畴。这就是移情带来的审美意义。 2 移情的替代物有几个特性 2.1 形似 如喜好对称性,是因为健康的生命体都是对称的。通常对称性在进化生物学上是这么解释的:人的脸和身体的不对称性是由病媒所导致的,而愈能抵抗病媒的个体,即对称性越好的个体,便是择偶的最佳选择。我们看到的艺术作品喜爱运用这种形式,如器皿,建筑等等,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舒适体验,这是将健康移情到作品中给我们带来的。 再如对食物的喜好,食物是有利于我们生存的,何为美,“大羊曰美”。在生物学意义上,动物展现美的时候,都是对食物形态的模仿,有研究表明,孔雀的尾巴模仿的是它喜欢的果树,鸳鸯模仿的是它喜欢吃的蚌壳,率兽而舞,原始人模仿的是他们狩猎的对象等等。 2.2 谐音 谐音出现表明了语言正在取代形象来表达我们对事物的理解。越原始的状态对形象的认知度越高,而越发达的社会对符号的认知度越高。发达的文明只要是符号就能达到相同的目的。这种符号在形态上与所指的对象一点相似性也没有,有一种只是由于名称上的相似。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好生活的含义可以用四个字概括——福禄寿禧,出现的艺术作品就有葫芦、寿桃、鹿、蝙蝠、石榴、蜘蛛、牡丹等等有寓意性的中国画。试想黑黑的蝙蝠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