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校点注译简论读书笔记

古文校点注译简论读书笔记
古文校点注译简论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书名:古文校点注译简论

著作者:范进军:

出版者:辽宁古籍出版社

版次:1997年1月第1版

定价:16.80元

作者简介:范进军,湖南长沙人,1955年生,1997年入湖南师大中文系。主要著作有《说文解字古今音读》、《词

诠校注》(与王术加合著)、《中国名人胜迹诗文碑联

鉴赏辞典》,现主要从事《说文解字》研究和古典诗

词研究。

杏子

于2008年12月

31日22:38

目录

精讲·多练·辨异·探源(代序)

绪论

第一章校勘

第一节校勘的对象(一、脱文二、衍文三、讹文四、倒文五、错简六、有意篡改)

第二节校勘的方法(一、对校法二、本校法三、他校法四、理校法五、文物校勘法六、校勘方法的综合运用)

第三节校勘的用语(一、脱文用语二、衍文用语三、讹文用语四、倒文用语五、校法用语)

第四节校勘的功用(一、为阅读古书铺平道路二、为科学研究提供正确的依据三、为文化传统恢复本来面目)

第五节校勘示例(一、古人校勘示例二、今人校勘示例三、今人校笺示例四、校勘记的撰写)

第二章标点

第一节标点古书的原则(一、客观性原则二、科学性原则三、规范性原则)

第二节标点古书致误的原因(一、不明词义二、不明语法三、不明典章制度四、不明自然常识五、不明引述六、不

明姓氏名号)

第三节标点古书的步骤和方法(一、泛读全文,把握大意二、划分结构,点断白文三、反复揣摩,增加标点)

第三章注释

第一节古书注释的类型(一、传注类二、章句类三、音义类四、集解类五、义疏类六、补注类)

第二节古书注释的内容(一、解释词义二、疏通文义三、分析句读四、阐述语法五、讲析篇章六、诠释典故七、

说明背景八、考证名物九、阐明修辞)

第三节古书注释的常用术语(一、释义术语二、注音术语三、其他术语)

第四节古书注释的缺陷(一、增文成义二、望文生义三、穿凿附会四、随意破字五、误虚为实六、以今律古)

第五节注释示例(一、古人注释示例二、今人注释示例三、注释的体例)

第四章翻译

第一节古文翻译的原则(一、忠实原文的原则二、通顺明白的原则三、优美典雅的原则)

第二节古文翻译的方法(一、对译二、替换三、保留四、删减五、增补六、调整)

第三节古文常见结构及特殊用法的翻译(一、所字结构~二、者字结构~三、介词结构~四、双宾语结构~五、固定结构~

六、使动用法~七、意动用法~八、词类活用~)

第四节翻译示例

附录一每日一篇

附录二参考书目

后记

代序(浅谈古代汉语教学的八字方针)

一、精讲:在讲授中以较短的时间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

重难点,而将较简单的部分稍作提示后留给学生钻研。

二、多练:多做练习(以220篇《每日一篇》为例)

三、辨异:运用对比的方法,对古汉语语言中似是而非或既近

乎此又类乎彼的现象进行辨析,找出两者的不同之处,使

学生明确二者之间的界限。(以文字篇中:“独体为文的合

体象形字”“果”和“合体为字的会意字”“男”的辨析为

例)

四、探源:对某些结论的来源、过程进行探索。(以《广韵》为

例)。

第一章校勘

校勘:《辞源》中特指“将书籍的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对比,审定原文的正误真伪”。

校勘的必要性:阅读古书,整理古籍。

第一节校勘的对象

一、脱文:古书在流传过程中脱漏字句或行页等现象。

有脱字、脱句、脱行页和脱简等情况,分别以《左转·昭

公十四年》、王念孙《读书杂志》、张舜徽《中国古代史

籍校读法》和刘向《尚书欧阳经叙录》为例。

二、衍文:古书在流传过程中误增字的现象。以俞樾《古书疑

义举例》为例。

三、讹文:古书在流传过程中抄错或印错的字。

四、倒文:古书在流传过程中前后次序出现颠倒的字句。

五、错简:古书在流传过程中出现的句子、段落乃至篇章的颠

倒错误现象。

六、有意篡改:由于避讳、伪造等原因而有意对古籍进行篡改

而造成的错误。包括“避讳”和“为了某种目的”两种情

况。

校勘古籍的名家及著作:清代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念孙《读书杂志》、阮元《十三经校勘记》、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等人《古书疑义举例五种》。

第二节校勘的方法

清孙德谦著《刘向校雠学纂微》,将刘向校书的方法归纳为二十三条。对前人的校法作出概括、形成完整体系的,首推陈垣的《校勘学释例》中的《校法四例》,即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

一、对校法: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校,即选择一个内容、文字、

刻印及整理完整的版本作底本,同其他版本对照校勘。特

点:长处在于易发现错误,不参己见;短处在于不负责任,

即使祖本有讹,亦照式录之。主旨是在校异同,不校是非。

以阮元《十三经校勘记》为例。

二、本校法:用本书校本书,即用同一本书的前后史实和文义来

相互参校,以发现并改正谬误。特点:在未得祖本或别本

以前,最宜用之。对史料来源不同的历史著作,不宜。

三、他校法:以他书校本书,即根据其他文献与本书内容有关的

记载,与本书相互参证,以发现和改正错误。例:丁国钧

《晋书校文》、岑刻《旧唐书校勘记》。此法弥补对、本校

法之不足,不足在于:古人引书时经常改动原文,或凭记

忆引书,故引文与原文有时会有差异。

四、理校法:运用分析、综合、类比等手段,根据文字音韵、语

法、文例等常识和逻辑事理来推断古书文字讹误的一种校

勘方法。特点:遇无古本可据,或数本互异,须用此法。

以通识为主,最高妙者此法,最危险者亦此法。理由愈充

分,可靠性愈强。

五、文物校勘法:利用出土文物的资料与底本比较,以发现和纠

正原文讹误。例如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

书《战国策》。

六、校勘方法的综合运用:是校勘古书时最可信赖的方法。

第三节校勘的用语

一、脱文用语:某本某字下(或上)有某字/某本某字下(或上)

有某某几字/某字下本无其字,据某本改/某字下疑脱某某

字。

二、衍文用语:某本无某字/某本某字下无某某几字/“当衍”或

“不必有”/疑衍。

三、讹文用语:某当作某/某疑作某。

四、倒文用语:某本某某二字互乙/某本作某某/某本某句在某句

下。

第四节校勘示例

一、古人校勘示例(选自《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中华书局1980

年10月影印版)《毛经注疏》。

二、今人校勘示例(选自《韩非子》校注组《韩非子校注》,江

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11月第1版)。

三、今人校笺示例(选自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五册,

中华书局1995年10月出版)。

四、校勘记的撰写:1、在书前标明校勘的底本和参校的各种善

本;2、一般在每篇末撰写校勘记或校勘,校勘记离正文

越近,越便于读者的检索阅览;3、补、改、删、乙者,

均应在校勘记中标明,并说明已校改或应校改的理由。凡

他书确有参考价值者,可在校勘记中说明。凡前人校记已

发现的问题,在校勘记中采用时,应在校勘记中说明是

谁的意见。凡改字慎之又慎,凡不易肯定或底本可通者,

都不必改。凡底本不误而他本误者,不必写在校勘记中。

4、校勘记的文字和体例必须前后一致,尤其是采用各本、

各家、各书之说的称谓要统一,力求眉目清楚。5、每个

校勘必须编写号码,并注意与正文中注出的号码相对应,

以便读者对号检索。6、校笺为校勘和笺证的结合,在撰

写校笺时,要结合校笺和注释两者的写法,行文大多逐条

进行,以利读者阅读。

第二章标点

古人所使用的断句符号有两个“、”是语意略有停顿的地方所加的标记,叫“读”;“L”是语意完整地告一段落的地方所加的标记,叫“句”。

第一节标点古书的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标点要符合古书所表达内容的真实情况,而不

能带上标点者的思想倾向。以杨伯峻《论语译注》中《论

语·泰伯》为例。

二、科学性原则:标点后的文字不但要和客观事物的情理相符,

而且要和上下文所叙述的事理相合。以中华书局1956年

版《资治通鉴》“献布”为例。

三、规范化原则:标点必须符合古代汉语的规范,不能以今律古。

以陆德明《经典释文》中的《论语·乡党》为例。

第二节标点古书致误的原因

一、不明词义:由于对词义的理解有误而造成标点的错误。以中

华书局1956年版《史记》“项籍学书”为例。

二、不明语法:注意句子成份之间的关系和虚词所表示的意义。

以中华书局1982年版《戒庵老人漫笔》为例。

三、不明典章制度:以中华书局1983年版《归潜志》“程御史”

为例。

四、不明自然常识:掌握天文地理等自然常识。以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6年版《松窗梦语》“候至次年”为例。

五、不明引述:古人著书立说,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而不标明出

处,直接引用、间接引用和叙述语交织在一起,很难分辨。

以1956年版《资治通鉴》“伊那莫演”为例。

六、不明姓氏名号:以中华书局1979年版《履园丛话》为例。

第三节标点古书的步骤和方法

一、泛读全文,把握大意:在泛读过程中,粗略了解文章的内容,

表达的意思、内在的逻辑关系、段落层次及词语和句式。

以张华《列异传》“宋定伯捉鬼”为例。

二、划分结构,点断白文:根据词语之间的亲疏远近关系,把每

个此划入最近的结构,将白文断开。下列地方可断:判断

句的主语后/主谓结构不充当句子成分时/动宾结构不充当

句子成分时/句首状语后/并列结构之间/叹词后/独立语后/

语气词后。点断白文借助的标志有:动词/虚词(盖、惟、

粤、繄、诞、夫、今夫、且夫、若夫、至则、至若、也、

矣、乎、耶、哉)/句式(固定句式“××者××也”,“为

××所××”,“见××于××”,与其××,“孰若××”,

“何××为”;结构类似,字数整齐的句式)/韵脚。

三、反复揣摩,增加标点:在最后标点时,反复揣摩文章和句子

的结构、语义和语气,所加标点要正确地体现文章的内容,

恰当地反映文章的语气和感情色彩,做到结构完整清楚,

语义准确显豁,语气流畅通顺。要做到标点工作,一要熟

悉新式标点符号的用法,二要透彻了解文章表达的内容。

四、古代汉语标点符号用法的规律:1、句号用于表陈述语气的

“也”、“矣”、“焉”、“耳”和语气较弱的祈使句后。2、

问号用于表疑问语气的“乎”、“耶”、“哉”、“与”字后和

含疑问词的固定结构(若××何)之后。3、叹号用于表

感叹语气的“哉”、“夫”和语气较弱的祈使句后以及叹词

后(乌)。4、逗号用于主语、句首状语、独立成分、非并

列分句后。5、顿号用于并列的词语或词组之间。6、分号

用于并列的分句之间。7、冒号用于引述原话的“曰”字

后。

第三章注释

第一节古书注释的类型

一、转注类:是以解释文献词句意义及名物为主的注释。常见名

称有“诂”(用今语释古语)、“训”(对古代词语进行形象

的描绘、说明)、“注”(注释)、“传”(传述)、“笺”(标

在原文一侧的文字)。

二、章句类:通过离章辩句来解释古书的意义。以赵歧的《孟子

章句》和王逸的《楚辞章句》为例。

三、音义类:兼释字音和字义的注释。以陆德明《经典释文》为

例。

四、集解类:包括集注、集传、集释,是汇集众说的一种注释。

以何晏的《论语集解》、朱熹的《诗集传》和《孟子集注》

为例。

五、义疏类: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释。以黄侃的《论语义

疏》为例。

六、补注类:补充。订正前人注释的一种注释。如洪兴祖的《楚

辞补注》和王光谦的《汉书补注》。

七、札记类:以多方面进行研究和注释。以王念孙的《读书杂志》

和王引之的《经义述闻》为例。

第二节古书注释的内容

一、解释词义:古代注释中保存着词的古义和古代方言、俗语的

含义。主要方法有“以形索义”、“因声求义”和“据文正

义”。

二、疏通文义:对句子大意进行解释,对篇章主旨进行归纳。

三、分析句读:以孔颖达疏《左转·昭公十六年》为例。

四、阐述语法:阐述虚词、句式、词序变换、词类活用。

五、讲析篇章:以孔疏《礼记·礼运》为例。

六、诠释典故:李善《文选注》是典范之作。

七、说明背景:以杜预注《左转·昭公三年》为例。

八、考证名物

九、阐明修辞:曲说、互文同兴等。

第三节古书注释的常用术语

一、释义术语:1、曰、为、谓之(解释词语意义);2、谓(有

“说的是”的意思);3、貌、之貌(“······的样子”)4、

犹、犹言(“如同说”)。

二、注音术语:1、之言、之为言(被释词与用来释词的话在意

义上相通,在声音上相同或相近);2、读为、读曰(用本

字来解释借字,“当成某字来读”的意思;3、读若、读如

(标明被注释的读音);4、如字(在特定语境中,字读本

音)。

三、其他术语:辞、词(注释虚词);属、别(表明被释词的种

类与类别);浑言、析言,对文、散文(辨析同义词)。对

=析,浑=散。

第四节古书注释的缺陷

一、增文生义:在注释古籍时,妄加一些原文未包含的词语,以

求圆通。以杜预注《左转·隐公元年》为例。

二、望文生义:注释者不了解行义关系,依字面勉强解说,以歪

曲原文意义。以成玄英疏《庄子·至乐》为例。

三、穿凿附会:把不相通的义理随意牵合,把无关之事强加比附,

以求圆通。以董仲舒释《说文解字·王部》为例。

四、随意破字:滥用通假,用本字来改读古文中的借字。以陈其

猷《集释》:“《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为例。

五、误虚为实:把虚词当作实词来解释。以邢昺疏《论语·颜渊》

为例。

六、以今律古:不懂古义,不懂古代用法而盲目地按后代的语言

习惯去解释古代的语言现象。以《中华大字典·心部》释

《汉书·黥布传》为例。

第五节注释示例

一、古人注释示例(选自《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10

月影印版)“附释音《毛诗注疏》卷第一[一之一]”。唐

孔颖达撰《周南·关雎故训传》第一。

唐疏主要语句摘抄如下:1)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2)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3)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4)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声成之谓之音。6)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之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7)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8)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9)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10)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11)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12)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性情。以风其上。13)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先王之泽

也。14)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15)雅者、正也。言王政治所由兴废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由大雅焉。16)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乎神明者也。17)是谓四始。诗之至也。18)然而《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雀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19)《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20)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爱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求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2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22)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23)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乐哉。辗转反侧。24)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25)笺云:琴瑟在堂,钟鼓在庭,言共荇菜之时,上下之乐皆作,盛其礼也。

二、今人注释示例(选自《国语·越语上》“句践灭吴”)。

三、注释的体例:1、古注的体例(①清代阮元主持校刻的《十

三经注疏》代表了我国清代以前古代注释的最高水平。它

们是:《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

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伪],唐孔颖达等正义;《毛

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注

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

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

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

注疏》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

注,杨士勋疏;《论语注疏》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孝

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

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汉赵歧注,宋孙昺疏。②《毛诗

注疏》包括四家的注解:西汉毛亨的《毛诗故训转》;东

汉郑玄的《毛诗笺》;唐陆德明的《毛诗音义》;唐孔颖达

的《毛诗正义》。③夹在注文中的大圆圈是一种起区别作

用的间隔标志)。2、今注的体例(书前或篇章前有作家或

专书的扼要介绍;注释力求准确鲜明,通俗易懂;注释一

般采用传统的说法和有定论的新的科研成果;不作繁琐的

考证,简明扼要,一看就懂;注释的次序是先串句,后释

义,在进行一些适当的语法、修辞分析。

第四章翻译

第一节古文翻译的原则

严复《天演论·译例言》提出过信、达、雅三原则。

一、忠实原文的原则(译文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风格和语气)。

二、通顺明白的原则(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用词造句的规律,使

现代人能看得懂)。

三、优美典雅的原则(译文要行文得体,不可油滑俗气)。

第二节古文翻译的方法

大的方面:直译(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紧扣原文,按照古今汉语之间语言规律的对应关系,尽可能地把原文的思想内

容、叙述方式如实地翻译出来)。意译(在忠实于原文的基

础上,按照原文词语的意思进行融会贯通的翻译)。

具体方法:一、对译(将古文的单音节词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来翻译)。二、替换(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来替换原文

中意义相当的单音词)。三、保留(把古文中的某些词语[基

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原封不动地照搬到译文中来)。四、删

减(翻译时,可将古文中的某些无实在意义或不影响理解的

多余的词语删去不译)。五、增补(在翻译时,根据原文表

达的需要,适当在译文中增加一些原文所没有的词语,以保

证译文句意的完整)。六、调整(为了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

的习惯,翻译时对原文的语句作一些必要的调整)。六法简

称(对、换、留、删、增、调)。

第三节古文常见结构及特殊用法的翻译

一、所字结构的翻译:是一个名词性结构,对译为现代汉语的“的”

字结构及相应的定中结构。

1、所+动—>“(所+)动+中心语”或“(所+)的字结构”;

2、所+动宾词组—>“(所+)动宾词组+的+中心语”;

3、所+形(形容词性词组)—>“(所+)名词性词组”或“的

字结构”;

4、所+介+动—>“(所+)名词性词组”;

5、所以+动词性词组—>“名词性词组”。

二、者字结构的翻译:性质与名词相当,翻译成“的”字结构或

其他名词性词组。

1、动(动词性词组)+者—>“的”字结构或“······的

人、事、物)”;

2、形(形容词性词组)或主谓词组+者—>“······的人、

事、物)”;

3、数词+者—>数词+名词、量词+数词指称的对象;

4、表时间的词+者—>时间名词。

三、介词结构的翻译:

1、介词结构作补语时,翻译时有时要将它移动到动词前面

作状语;

2、有些介词结构,省略了其中的宾语,翻译时要将它补出。

四、双宾结构的翻译:

1、对译成现代汉语的双宾结构;

2、译成“把”字句;

3、译成连动式;

4、译成介词结构作状语的句式。

五、固定结构的翻译:

1、如何、若何、奈何:①用作状语时,多表示反问,译为

“怎么”、“为什么”;②用作谓语时,多表示商量可否

或询问办法情状等,译成“怎么样”、“怎么办”;③用

作主语,多表办法、方法、情状的不确定性,译作“怎

么样”、“怎么办”。

2、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①“如之何”、“若之何”中

的“之”虚化,失去指代作用,翻译时与“如何”、“若何”一样;②“奈之何”中“之”的指代作用明显,多作谓语,可译成“把······怎么样”。

3、如······何、若······何、奈······何:译为“把

(对)······怎么样(怎么办)”、“怎么样对待”。中间插入“如”、“奈”、“若”的宾语,整个结构作谓语,表示询问和反诘。

4、有所······、无所(亡所、靡所)······:①“所“字

指代动作行为的对象,译为“有······的人(物)”,“有什么······”,“有的······”和“没有什么······人(物)”,“没有什么······”;②“所”指代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条件、方法时,可译为“有······的原因(办法、地方)”、“有时”和“没有什么原因(办法、地方)”、“有时”和“没有什么原因(地方、办法)”。5、有以······,无以······,分别译为“有什么来”和“没

有什么用来”。

6、何以(奚以)······为,何(曷)······为:后者为前

者的省略,可译作“为什么······呢”、“怎么······呢”

或“哪里用得着······呢”。

7、无乃(毋乃)······乎,得无(得毋)······乎:①前

者用较委婉的语气表示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对某种事

物的认识,带有感叹和反问的语气,译为“恐

怕······吧”;②后者表示说话人对提出的问题已有所

估计,希望对方加以证实,或用反问的形式表示对某种

情况的肯定,译为“该不会······吧”、“恐怕······吧”

或“能够没有······吧”。

8、卒以、遂以、遂用、卒用:用在动词前,表示由于上面

的原因而导致了某种结果。可译为“终于”或“最后”。

六、使动用法的翻译:

1、一般可用现代汉语的“兼语式”来翻译;

2、也可用动词(动补式合成词)和宾语组成的动宾词组来

翻译;

3、吃透文意,灵活处理。

七、意动用法的翻译:将动宾式改为认定式,译为“以······为”、

“把······当作”、“认为······怎么样”。

八、词类活用的翻译:

1、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动宾词组、状动词组和动补词组。

2、动词活用为名词:译为偏正词组或偏正式合成词。

3、动词活用为名词:多翻译成偏正词组。

4、形容词用为动词:①翻译为动宾词组或动补词组;②形容词活用后,意义与原意距离较大时,可灵活翻译。

第四节翻译示例

句践灭吴(选自《国语·越语上》)。“越王句践栖于会稽之上”

至“遂灭吴”。

课堂转型读后感

读完《课堂在转型》,深深觉得教育的核心是“人”,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要更好地掌握知识,还要更快地掌握学习方式。从“知识的课堂”到“能力的课堂”再到“创新的课堂”“生命的课堂”,课堂在转型,都关注了“学生”。课堂正进行着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的革命。从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课堂更是创造新知、激发创新潜能、实现心灵沟通的乐土。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师担当起协调、分析、整合等的重任。赢在课堂才能赢在未来。 回想以前自己的课堂,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少;师生一问一答多,学生探讨研究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死记硬背多,鼓励创新少。这些倾向限制了学生与生俱来的个性和潜能,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地正视这一问题,要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新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有较全面的素质结构,更需要具备创新的活力,以承担知识创新的重任,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自己语文课堂教学不足是家长作风。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敏感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其次是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讲读一篇课文时,往往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漏,让学生写作文,起承转合,不偏不倚,层层设防;学生做练习,.认为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场所,要变“授”为“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的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要着眼于人的全面长远发展。小课堂大视野,把“以人为本”作为变革课堂的原点,把守望儿童幸福,作为变革课堂的核心。现代课堂,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课堂的中心从教师、从学科转移到学生,强调学生学得完整,而不是教师教的完整。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们真的讲得太多了?”强调让学生与学生、与教师、与自己充分地议论,让教育走向对话。学生自己学得会的,或者部分学生自己学得会的,教师不讲。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仅有“书中学”,还有“做中学”(即研究性、实践性学习)。我现在备课关注点不再是我自己能在哪个地方上的出彩,而是关注哪些是学生学得会的、哪些是学不会的,我会预先准备多套方案以应对学生突然迸发的奇思妙想。从文化认同到文化自觉,当教师的观念发生改变时,行为的跟进就水到渠成了。从“书中学”一种方式,到“做中学”两种学习方式并存。学生能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尽可以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尤为关注学生“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学生先学”,还强调学生先学的方式。“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到“教师为了不教”“讲是为了不讲”。以学为中心,基于预学单科前、课中、课后做学教合一。以预学习为基础,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教师少讲,学生多动的课堂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建立起了课堂教学的四大基本环节:预学、讨论、展示、检测。开始相信学生,并放手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让教室成为学室”。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要带着更多、更高级的问题走出课堂。只有这样,才会有怀疑的精神的树立、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一节课下来,如果教师没有学到东西,这节课就是失败的。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首先必须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里动起来。教师少教,学生才可以因此而多学。学生8成(32分钟),教师2成(8分钟)。一堂课只讲8分钟。这就是釜底抽薪的颠覆性措施。教师让出“舞台”之后,角色发生变化,从“自编自导自演”退居二线,专心做好“编”和“导”。这“编”就是教学设计,这“导”就是上课时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分析及时进行点拨、指导。预学环节是保证课堂有效学习的前提。逼着教师在理念上、学识上、实作上适应学生的学习,做好学生学习的伙伴。“教”的课堂变成了“学”的课堂,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习惯、兴趣获得了大大提升,学习负担减轻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更融洽了。连师生的脸色都变得生动了。以学定教的课堂转型,将朝着以学生的学习为重心这一核心内容发生转型。要么是鼓励学生自觉学习,要么是探索班级体制下不同类型的学生如何区别对待。课堂教学开始与学生的独立学习和预学准备,开始于老师了解学生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美国德.鲍拉说:“教重要的在于听,学重要的在于说。”课堂转型最为核心的一句话就是“以学生的学习为重心来组织教学”。着力点从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做到以学定教。都将朝着以学生的学习为重心这一核心内容发生转型,也就是“以学定教”。教师要钻研每一堂课,这一点可能是潜在的一个生长点。 我的课堂教学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问题。第一,课堂要求总体上还是有点偏高,学生负担还是有点重。第二,学生的独立分析和探究常常是被窒息的。第三,至今,学习的兴趣和幸福感还不是多数学生的事情。任何一种教学改革,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能够让学生产生对自身水平的挑战性期望,它所带来的学习效果一定是最好的。合适的学习时间和有效的学习机会结合加上教师的针对性教学。所以教师的

《古文观止》读书心得体会2000字

《古文观止》读书心得体会2000字初次了解到这本书是缘于儿子的语文老师,她让学生暑假读《古文观止》说有利于学习好文言文。于是将《古文观止》看一遍下来。看这本书的初衷是帮助儿子提高文言文的水平,可看过后才知道我收获的不止是这些。 这是本书是一本古老而有深度的书籍。《古文观止》的编选者为清代吴楚材、吴调侯,他俩是叔侄关系。据记载,吴楚材天性孝友,潜心力学,尤好读经史,于寻常讲贯之外,别有会心。他们二人才气过人,而他们想这些都是得益于之前祖先留下的古文读物,从而就想把这些文字发扬光大,书名取为观止,意在力图选编达到尽善尽美,无以超越。我粗略的数了一下初中教材从中共选了12篇文章,高中教材共选了16篇,而且新课改又加大了文言文篇幅。从春秋到明末两千年之间都有作品入选,且大多数都是非常优美的文章。这部书既重视文章的思想内容,又重视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的锤炼,把说理、记叙、抒情、写景熔为一炉,搜集了许多名篇。从一个教师的眼光出发,我读此书的感想如下: 一、亲情传孝道 本书记载孝道的较少,但李密的《陈情表》使人深受感动觉得自

己不够孝顺。李密写《陈情表》本是推辞、拒绝入朝为官,但他情真意切的话语,使晋武帝明白其心志,不仅不被治罪,还受到皇恩沐浴。“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孝心,本是人之常情,但“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赤诚又另人同情。这种言论,我将其概括为“感恩”。作为一个教师,我深知感恩教育十分重要,也经常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而观我自身,实在是做得不够:父母年迈,却不在身边。他们有病痛时,我却不能侍其汤药。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每一个人一生都难以报答的。因此,工作再忙、离家再远,我们都当常回家看看。 二、忠义弘美德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的“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思江海下百川、虚心纳下、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知足”、自谦自制、“慎始而敬终、”三思适度的思想使人受益非浅。这些浓缩而有提醒意义的言论像一面镜子,使唐太宗从中照出了自身的不足,从而创造了贞观之治。 我以教师的眼光来看,也觉得很有意义。“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提醒着我们在学校与学生交往中,教师处理任何问题都要三思而后行、客观公正。然而,人非圣贤,难免不被自身的情绪所影响。因此,我们要学会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文中的“知足以自戒”也是我们每个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警示牌。知足常乐,学会淡

古文翻译的方法

古文翻译的方法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读后感经典古文60篇读后感精选多篇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 (精选多篇60《经典古文篇》读后感60篇》读后感?第一篇:《经典古文在这个假期里,我读了很多书,也知道了很多道理。但其中,告诉60篇》了。我最多道理的书就是这本《经典古文篇》通过故事、古文告诉了我许多道理,比如:60这本《经典古文怎样学习成绩才好、要尊敬师长、耍小聪明是行不通的、要爱学习、1 它交给我的道理数都数不清。我印象最深的生活,还有要怎样做人………. 一篇古文就是《劝学》了。学习《劝学》的讲的是学习的意义。文章一开篇就引用了君子的话“,这是全片的中心。接着又从几个方面具体叙述了学习的重不可以停止”的比喻,说明学习能使人进步、提高,学生也可以”1.要性:用“青出于蓝以木料以木匠取材

的事例,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气质。超过老师。2.3.用墨线可以取直,刀剑磨了之后会锋利的比喻,说明人如能博学多识,并能天天反省检查自己,就能提高道德修养。整日冥思1.空想不如学习。而后面的第二段又告诉了我们几个道理:借助工具学习。2.苦想,不如学习一会儿得到的东西多。要善于利用外物,有修养的人,也并非天生聪明,只是在学习上善于利用工具罢了。最令学习1.我受启发的是第三段,第三段讲了学习的态度。这里强调了三点:要循序渐进,不断积累,就像积羽成舟一样,没有一步步的行走就不能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学习要勤奋不息,持之2.到达千里之外,这就是逐步渐进、积累的效果学习要专心致志。就像蚯蚓,它的道理一样。”3.以恒,就如“铁杵磨成针既无尖利的的牙齿,也无坚硬的骨头,但它却能钻到几十米深的地下,靠吃土,往下饮深泉,关键在于它用心专一。这篇文章

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 读书笔记 AUTUMN

《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读书笔记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可以说中国急剧地全球化了,而作为一个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必须更好地把握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全球化给中国经济与政治的各方面带来了突变。在中国的全球化进程中,显然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举措,它使得改革开放的政策后资本主义作为一种主要的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合法的。南巡讲话引发了持续性的经济增长和中国全球化的加速,最直接的经济作用是1992年以后流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呈爆炸式增长。 另外,中国的全球化不仅为外商投资和对外贸易所推动,而且也为信息社会的迅猛发展所推动。在书中的一系列图标和数据已经足见一斑。 但是除了大量的经济利益,中国也经受着诸多曾经预料的和未曾预料到的社会、政治后果。失业问题严峻;经济转型也削弱了国家的伦理基础,导致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减弱;而党政官员腐败的许多形式都与全球化关系密切,其中走私这一例就非常严重。所以,全球化越深入,所带来的挑战也就越多越严峻。 全球化所产生的力量彼此矛盾,由此需要改革派领导人采取保守主义的全球化策略。作为领导人,必须把政治风险最小化,而且应该能很好地代表各方利益。领导人不仅必须使国家适应新的条件开发额外资源,提高政治合法性。此外,还必须把现代性表达为中立和普遍的范畴。而中国的领导人也应该有选择地输入西方国家产品。这也是领导人在变革国家时选择西方国家的经济产品而非政治产品,因为还必须考虑的问题是:对中国的适用性如何?对输入产品又要有怎么样的创新?。。。。。。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而在历史的回顾后,让我认识到:中国的政治精英其实一直都在试图找到一条捷径来复兴中国的尊严,而且他们一直认为应该建立一个强大的现代国家,才能够以最有效的方式追求财富和权力,并且为人民服务。那么要避免政权崩溃的命运,领导人必须要推进激进的经济改革,不断为人民提供经济福利由此扩大政治合法性资源。其次不推动任何政治改革由此控制社会力量与政治过程或者表达政治需求的机会。而这次激进的经济改革就是从邓小平的1992南巡讲话开始。他围绕了改革开放政策作出了多次讲话也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全国性影响。这首先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大量好处,使民众情感增强来提高自身的合法性。其次,江泽民及其同僚设法解决社会政治稳定问题,再次增强政权的政治合法性。其三,国家统一成为最敏感的话题,香港澳门的回归容易地唤起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对增强江泽民领导权威的有利影响不可低估。邓小平坚持

古文观止读书心得

《古文观止》的读书心得 林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邓明明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其中选有222篇文章,其时间与空间跨度极大。这两百多篇的文章上起先秦,下至明末。作者也是各个时期的典型流派的典型代表人物,从而较客观及全面地反映了其所属时代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而正是因为文选时间跨度大,其文化也有很大的不同,故而在我读这本书的时候,确实是绞尽脑汁。 因为喜欢中国古代文化的缘故,所以对蕴含丰富古文知识的《古文观止》也是情有独钟,但是,因为毕竟文学基础不够,所以读起来也是很费劲的,但是也在苦恼之中增长了很多知识。 首先,《古文观止》中涉及到很多的古代礼仪方面,而且很多都是在现代被简化或者废除了的,所以要了解一篇文章,必须要借助于其他的书籍以求读懂、读透。但是,五柳先生曾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有时我觉得他说的是对的,况且要是每篇课文都这样读下去,那得读多久啊。然而,我很快又否定了这个想法,因为一篇时代的文章,它不止是一篇文章,仅仅局限于辞藻、语段,只局限在文学史,更多的是见证并记载着时代文化,反应当时的人文内涵。在《古文观止》中更能体现出来。尤其是先秦时期的文学,如所选的《左传》的几篇文章。在国君,诸侯,士大夫等人的对话当中感受到上古时期即使衰落但仍充满魅力的严谨儒雅的礼仪。每每因此了解了一种新的礼仪时,总是不自禁地想象着那些画面,并由衷的为之感叹。 其次,在文学语言上也能有所领略。本以为学了几年的古文,那么就可以无甚阻碍地阅读其他的古典文献了。但是在读《古文观止》的时候却屡屡碰壁。因为这里涉及了很多的古文知识,是我之前不曾接触到的。尤其在读比较前时期的文章时,有很多字都是较为生僻,但是在古文中却是经常出现的。初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本想抱着侥幸的态度不去管这些不曾见过的家伙的,却总在后面的文章中遇到,最后只能乖乖地扛着本厚厚的古代汉语词典奋战。 并且,之前也曾说到,这本书的时间与空间的跨度很大,所以可以很直观地比较古代文章的一些体裁。本书所选的大部分是精湛短小的名篇,可以在接触忍耐底线之前把握其内涵和形式之美。 总而言之,《古文观止》汇聚了中国古代的社会背景,礼仪文化,文学知识,哲学精神,故而须继续细读,深读,而不只是不求甚解。想来,要是能将此书读透,那么与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更近一步了吧。 文章千古事,《古文观止》不过200余篇,但却洋洋洒洒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读书读人,要读经天纬地大文章,也要读气壮山河真丈夫. 我钟爱这些流芳百世的名篇,但更痴想和这些伟丈夫走得近些更近些,想从中探知为什么在往事逾千年的今天每当我们读起这些篇章的时候心弦总是跟着大家的拨瑟而抖动.

文言文翻译方法

文言文翻译方法 教学目标:1、懂得翻译的基本原则 2、掌握常见的翻译方法 3、练习全面、准确、流畅的翻译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生对翻译方法的掌握能力与应用能力的提高。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ppt 教学设想: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①热身练习,翻译几个学过的文段。 ②兴趣练习——读下面的文言语段,给老师的翻译找错误。 ③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错误解析,并给出恰当的翻译。 二、教师小结: 1、译文做到“信、达、雅” 信:即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 达:即译文明白通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没有语病。 雅:即译文用词造句比较考究,文笔优美。 2、翻译时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即严格按照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特点,力求表达方法一致。 意译:即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 3、文言翻译的两个标准: 直译为主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 意译为辅文从句顺: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三、举例讲解:ppt 四、课堂练习 读下列文章,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1. 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自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①令以为贤,举为孝廉。”②——《后汉书·袁安传》 译文①: 译文②: 2.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而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2)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3)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3.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②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4. 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庄子·杂篇》) ① ② ③ 5、翻译下面古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水船绝湘水,中济,船破,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后何为?①”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遇之

《银行转型》读后感

推动业务转型把握时代机遇 ——读《银行转型2025》有感未来十年,中国银行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来自互联网、实业、房地产行业的跨界竞争者持续涌现,数字变革带来的行业转型升级是各大银行必须把握的历史发展态势。而在我国大环境下不断转变行为的消费者,即将抛弃在洪流中未做出敏捷变革的银行团队。在《银行转型2025》一书中,作者着力强调“存量提升、增量创新、能力重塑”三大关键词,而高效和灵活对银行的重要性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我们必须充分依托金融平台优势,力争打造把握时代机遇的先进股份制银行。 一、巩固基础能力,打造差异化经营特色 在巩固基础能力的过程中,网点的客户拓展能力、业务效率提升是拥有大量实体网点资源的银行面临的难题。波士顿咨询在欧洲和美国市场研究中,网点分销成本几乎占据银行运营成本的一半,中国也是类似的情况。我行在XX地区网点基数大,分布广,但部分网点由于位置、人员、业态的各种原因导致营运低效。对大连地区来说,需要着重判断网点各区域布局是否合理、网点营业能力是否高效。对低效网点进行具体诊断,并通过相应措施促进网点营运效率的提升。 零售银行和公司银行业务是银行业的基础业务。零售业务能够给银行提供稳定、低成本的资金来源,能够平衡对公业务和同业业务的波动性和风险。2014年,零售银行业务收入占比33%,预计在2020年,零售银行业务将上升至35%。其中,小微贷款、消费贷款、理财等业务将成为主要的增长点。银行在支付转账、储蓄、贷款、投资、咨询等各项个人金融业务中面临着来自其他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的竞争。在未来,银行必须从客户需求出发,不仅通过网点、客户经理了解客户,还要通过“互联网+”时代中的内外部各种渠道网络和数据了解客户。客户获取需要满足其生活诉求,包括从不同生活场景、多样服务渠道接近客户。借助不同机构之间的渠道进行合作、共享数据资源,能够快速、经济地获取客户信息。而对于产品开发、服务设计,必须创造更为快捷的应变措施和低成本的交付方式,争取在某一环节上深耕细作,打造精品服务和差异化经营特色。 建设精品私人银行是差异化经营的前进方向,提供数字化服务及定制化投资

古文观止读后感

古文观止读后感 作者:无名氏 所谓“古文观止”,就是“尽将古文之精华选编其中”之意。翻开厚厚的一本,时而读之。难懂的文言文还是让我望而却步,但是根据所给的注释,我还是可以勉强读下来的。 《古文观止》中的文章,总共不过两百余篇。但正是这两百多篇文章却洋洋洒洒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我们读书读人,就要读气动山河的文章,要读有伟大抱负的英雄。我钟爱流芳百世的名篇,但更痴想和这些伟丈夫走得更近些,想领略他们的胸襟和气度,想从中探知为什么在往事逾千年的今天每当我们读起这些篇章的时候心弦总是跟着他们的思想而抖动。我读这本书,如同跨入了中国古籍文化的绝美殿堂,触目所见,所有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真知灼见,叫人爱不释手,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它们给予我们以启发,诉说着千古流传的真理。我特别喜爱一些名篇,例如,李密的《陈情表》,王勃的《滕王阁序》,魏征的《该大宗十思疏》方孝孺的《深虑论》等等。这些名篇中不仅包含了许多哲理,对我们的人生更是有很大的启发。 我认为,《古文观止》是一部人生的百科全书。书中的哲理,小到修身养性,大到治国平天下,无所不含。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至理名言,如珍珠一样光彩夺目,掷地有声。虽寥寥不过数十字,却胜似万卷诗书。尤其是范老先生的那种人生境界,那种旷世情怀,早已被后人奉为立身做事的楷模。总之,我认为读这本书,能够使我警醒,使我振奋,使我坚强。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这本书我一定要好好读下去,而且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读它,从中学会怎样做人。学会在任何处境下,都能好好做人。 记得以前学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后来又读了几次,很有感悟。这篇文章中,在开篇描绘了兰亭周围山水之美时写道:“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句话描绘了山水相间的美丽景色。特别是其中的“映”字,让人好像看到了波光粼粼与日光同曜的美景。之后作者生动地记叙了这次集会的盛况,“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在流水边饮酒取乐,听水流之声,咏人生之感慨抱负,与同道之人畅谈古今之事,一时快乐至极,又何必需要丝竹管弦之类相伴呢?文章中写道“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者最后就生死大事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既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又叹息了生命的短促,让人思绪万千。“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文章最后俯仰生死,明白了生与死的大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者不甘虚度岁月的积极进取的思想,这也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的地方。感怀至此,我们怎能“每览

各种文言文最常用的翻译方法整理

最常用的翻译方法——古文今译六字法:对译法、增删法、移位法、保留法、替换法、意译法,简括为“对、增、移、留、换、意”六字。 对译法:就是用现代汉语中对等的词去对换被译的文言词。如“野芳发而幽香”,可译为“野花开散发出清幽的香味”。 增删法:就是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变成双音节词。如“齐师伐我”,可译为“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对少数没有相当的词表示的文言虚词可以不译或删去。“夫环而攻之”中的“夫”在译文时可以删去。 移位法:对一些与现代汉语句式结构不相同的文言句子,在译文时应换成现代汉语的语序加以调整。如“何陋之有”,是“有何陋”;又如“战于长勺”,应按照“于长勺战”的语序来翻译。 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国号、帝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不必另作翻译。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庆历四年春”“滕子京”“巴陵”可照录不译。 替换法:对少数文言词语所表示的意义,在译文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如“吾欲之南海”中的“吾”替换为“我”,“之”替换为“去”,全句应译为“我想要去南海”。 意译法:对少数文词不能紧扣原文逐字逐句翻译的,要能在理解句子大概意义的前提下,找出相近的含义加以表示。如“鸢飞戾天者,望峰叹心”,直译为“鸢飞到天上,看到山峰,就会平息那心”,意译为“那些追逐名利想要飞黄腾达的人,远远望见这些雄奇的山峰,就平息那些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两相比较联系上下文意义,显然意译要比直译更准确。又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倘直译则为“不因为外物的变化而高兴,不因为自己的得失而悲伤”显然不符合语境,此处作者采用的是互文,因此要译为“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 二、正确解释文言实词的技巧 1、由字形、字音推求字义 由象形、会意、指示三种造字法造出的汉字,其字义均和字形有关,这些字占了汉字的绝大部分,分析其字形结构,能帮助我们准确的理解词义。 如“日”构成的汉字多于光和时间有关,据此可以推知《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日星隐曜”中的“景”和“曜”分别为“日光”和“光芒”。 由于古汉语中存有大量的同音假借现象,我们在解释词义时就不能字字拘泥于本字本义的分析。当“疑于义者,以声求之”,这就是说一个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用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不妨从字音方面去考虑。 如《三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其中的“阙”若用本义解释为“宫阙”在此显然不通,从字音考虑与“缺”通假,意思就准确了。 2、利用句子结构推断词义 句式的整齐、语意的对应是汉语一大特点,文言文中表现尤为突出,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推知词义,进而准确地理解原文。 如《捕蛇者说》“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竭”的含义是“使……竭”,即“尽”的意思,那么与其对应的“殚”的含义也可为“使……殚”,即“尽”的意思。 3、利用词的构成推断词义 在文言文里,结构相同的词语或者作同一句子成分的词,往往在意义上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的特点,利用这一特点,可以正确解释词语。 如:“优柔寡断”,“优”对“寡”,“柔”对“断”,后面的“寡断”是“少果断”,那么前面的“优柔”就应该是“多柔和”。

波兰尼大转型读书笔记

读书随笔—波兰尼的《大转型》 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出生于19世纪80年代的奥匈帝国。他终其一生致力于寻找一种人道主义的新社会:一个欣欣向荣、但经济标准和价值并非至高无上的社会,一个公有共享且不是马克思集体 主义的社会。 波兰尼努力破译他所处时代问题的答案,首先因为他是一个艰难时世的见证者。他目睹了金本位制的崩溃、充分就业的瓦解、法西斯独裁的崛起、两次世界大战的惨剧、罗斯福新政与斯大林五年计划,以及自由放任主义的损害和凯恩斯预算干涉主义的胜利。经历了众多的灾难,热情而富于使命感的波拉尼转向历史和比较的证据以确认社会 脱节的经济原因。 波兰尼揭示了市场资本主义并非仅凭演化力量就可以实现。其实,市场资本主义的起源是由于国家权力的占有者一方出于有意的努力和战略利益的考虑,创造出了最适合于市场经济的各种制度及管理上的安排,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劳动力的市场化。因而,资本主义以及作为其必要条件的劳动力的商品化都是一种政治上的建构。在波兰尼眼中,“市场是政府一方有意的、并且常常是暴力介入的结果。这个

政府出于非经济的目的把市场组织强加于社会之上。”波兰尼根据人类学研究成果指出,市场虽然是调节经济生活的一个非常古老的制度,但是在现代社会之前,从未成为社会经济组织的中心,甚至很少成为重要的制度。19世纪之前的人类经济活动史表明,除了体现市场功能的交换之外,人类经济活动方式还有互惠、再分配以及家庭, 后三者甚至是主导性的。 在此,波兰尼的矛头直指亚当·斯密开启的古典经济学。正是亚当·斯密这样的思想家提出,社会劳动分工依赖于市场的存在,或者,像他所说的那样,社会劳动分工依赖于人类“以此物换彼物的倾向”。这句话后来产生了经济人的概念。而实际上,亚当·斯密关于早期人类之经济心理的见解,与卢梭关于原始人之政治心理的观点一样,都是错误的。劳动分工,作为一个与人类社会同时出现的现象,源自于性别、地理和个人禀赋这些事实上的固有差异;而所谓的人类天生倾向于交换的说法,几乎完全是虚假之言。波兰尼认为,在传统社会里,利润的想法是受到禁止的;临机应变和讨价还价行为会被谴责;慷慨的赠予是一种美德;所谓的以物易物、实物交换和对换的自然倾向是不会出现的。经济制度实际上仅仅是社会组织的一个职能而已。“尽管19世纪的学术界主旋律如此执着,但通过交换获益和得到利润从未在人类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尽管自石器时代晚期以来市场制度相当普遍,但其对于经济生活来说不过是偶尔发挥作用。”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400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古文观止读书笔记400字 篇一:古文观止读后感 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编的《古文观止》,被誉为自清代以来最美散文集。它选录自先秦到明朝末年的200余篇名篇佳作,荟萃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古文观止》篇篇焕发奇光异彩,闪耀灼见真知,包含着大量的立身做人的人生哲理。 一、自古英雄皆爱国。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它体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一种深厚感情,与为国奉献、对国家尽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古文观止》中有大量的爱国名言,读来催人奋进。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寥寥数语,光华夺目,掷地有声。当然,古人的爱国往往与忠君结合在一起,但又都从忠君出发,体现出恤民的精神。如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写下至

理名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提醒人君注重人事,与民休息。 二、百善孝为先。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家思想认为忠孝是大德,是立家立国的根本,其他各种道德观念,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都是围绕忠孝这一核心提出来的。《古文观止》中写孝道的内容很多。汉朝旧臣 李密,因为要照顾自己卧病在床的祖母,不愿到朝廷为官,向当时的晋武帝写下了有名的《陈情表》。文章从自己幼年 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围绕想要尽孝的心意陈述不能应诏的苦衷。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两人,相依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文章叙述委婉,情真意切,今天读来仍然感受颇多。虽然父母在,不远行在交通和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已不再必要,但常回家看看仍然是长辈的期望,特别是在自己需要与孝亲敬老发生矛盾时,当代人是如何取舍的呢? 三、为政在于得民。 得民心者的天下,民贵君轻,这些思想和理念在《古文观止》中比比皆是,也是古代志士仁人的人生理想。《左转??季梁谏追楚师》中写道: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这是在神权盛行时代可贵的民本思想。《古

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

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 文言文翻译方法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三、考试文言文翻译方法十字诀例析 (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作文范文]《古文观止》读书笔记800字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800 字 我有过两套《古文观止》。一套是高中时在学校门口地摊上买的盗版的,一套是这版中华书局1959 年出版的竖排书。 那个时候正在农村上高中,穷,不仅穷钱,更穷书。我记得一个寒风凛冽的深秋下午我花了8 块钱买了一本盗版的《古文观止》,如获至宝。接下来的半年里,我拿着一本王力编的《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一字一句地读那本盗版质量很差的《观止》。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就是一句话,怎么也读不通,查才发现原来印错了一个字。我非常喜欢王力的《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它的例文证字所出自引文大多在《观止》里。所以,我一边读书,一边作注,一边“校改”这本错讹颇多的《观止》。 等读到《送李愿归盘谷序(韩愈)》时候,我就上高三了。那种不管上什么课我都不听,只顾看我自己闲书的生活实在是不能再继续了。于是就把她放下,想着等上了大学再完成剩下的半本吧。后来大学学的是英语专业,虽然把后面的文章都读了,但是高中的那种一字一句、每个字都查查它的释义、用典、出处的研读是再没有了。这一放就是10 年,我终究也没有完成当年的“遗愿”,研读完剩余的《观止》。

后来的一版《古文观止》,是我从我的姑姑家里“巧取 豪夺”来的。我跟我爸爸说,要高考了,我很喜欢读古文,姑姑家里有一套《古文观止》,你去帮我借过来看看吧 (多 么苍白的借口)。借来之后我就没打算再还,这么一套竖排古朴经典的书,谁都会“心生不良意”的。 我心里悄悄地有这样一个标准:如果拿起《古文观止》,随便抽出一篇,你都能从头讲到尾,讲它的构思,讲它的文义,讲它的用典,讲它的历史背景,讲得滔滔不绝行云流水??达到这种程度说明你的古文功底,至少是古典散文的功底算是扎实了,可以得80 分了。 我心里悄悄地有这样一个秘密:这么多年来,我作文布局谋篇、构思立意的能力完全归功于那一百多篇古文。她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滋养,你不自觉地就会被她哺育。做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时候,我觉得,一大篇几万字的论文,其结构和构思与几十字的论证仍是大同小异。 如果你想涉猎一下古文,体会古典语文的魅力,《古文观止》绝对是不二选择。如果你是字斟句酌研究古文,吃的就是这碗饭,那么读精读透《古文观止》是个门槛,跨过去才能登堂入室吧。

读书笔记 读《学校转型—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后感[学习资料]

读书笔记读《学校转型—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后感 1.点亮心灯,理念先转型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院士,在谈及什么是好的教育时,他说“教学是一种心灵的感动,而非灌输知识的手段,学生是教育者试图点亮的一盏灯,而不是去注满水的一只杯子。”李希贵校长在此书中也说“教育的另一种诠释是发现和唤醒”,无怪乎他在书中的第一章就谈了“教育的价值选择:让每一位学生成为自主发展的主体”的话题。 育人理念陈旧模糊,学校就不可能真正转型。从书中随处可见的“育人目标”、“学生提案”、“学生自我负责教育机制”、“校园机会榜”、“校长奖学金”、“咖啡厅董事长”等可知,学校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大舞台。经过几年时间的努力,北京十一学校已初步形成了相互作用、和谐共生的校园生态。 有了适切的育人理念,才能制定出准确的育人目标,由此才会选择最优的育人策略,最终产生良好的育人效果。那么学校转型,应从理念转型起始,吸收、沉淀、论证、归纳,扎扎实实走好第一步。 2.成为自己,关键在课程 十一中学构建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相结合的课程体

系,满足全部学生的发展需求,让学生成为自己,做最好的自己。课程的构建,又以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为重中之重,通过重组、补充、取舍、替换、拓展和调整等策略对课程进行适当的处理,使之更加适合学生学习,也更契合学校的育人目标。 崔永元曾说:“让孩子们觉得学校是他们的,我认为这件事太重要了。因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这样,当孩子们在学校时认为学校是他们的,当他们走上社会时,他们才会觉得国家是他们的,才会真正做到‘匹夫有责’,否则他们永远只是旁观者。”人之所以喜欢一件事情,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源自于自我的认同和选择。十一学校努力让课程成为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仅数学就有九个层面的课程可供不同需求的学生选择,围绕学校育人目标“志远意诚、行圆思方”设置的综合实践课程充满自主性和选择性,真正能够启动学生发展的内动力。正如李希贵所说:“所有的选择,都因为我们的立场。没有学生立场,选择就不会是真正的教育。” 3.目标一致,资源来补充 书中有句话令我印象深刻:“致力于统一目标,而不必奢望统一思想。”我们应该清楚并坚守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重心,把气力用在最要劲的地方。 十一中学对资源的配置、优化、运用令人艳羡,这也是

古文观止读后感800字

古文观止读后感800字 鲁迅先生曾说过:“选本所显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读的眼光”。《古文观止》便是一部优秀的书本。 《古文观止》的编选目的是“正蒙养而裨后学”,即给青少年的我们提供一个学习文言散文的入门读物。孙洙在《唐诗三百首》的序言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如果读了《古文观止》中的此文章,一定会受益非浅。《古文观止》的选文是比较全面而又有重点的。从春秋到明末两千年之间都有作品入选,且大多数都是非常优美的文章。这部书既重视文章的思想内容,又重视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的锤炼,把说理、记叙、抒情、写景熔为一炉,搜集了许多名篇。 《古文观止》吸取了前代选家之成果,其作品大都是比较优秀的,全书表现出两个方面的特色,这部书对一部作品与一位作家选择了可以代表其思想和艺术风格的篇章。它宣扬了当时具有时代进步意义的民主思想,以及反对重神轻民,反对当时一些流治者的荒淫残暴,昏庸无道。在这部书,它择取的有唐宋八大家之散文,是具有独特物思想与艺术风格的,其中,韩文气势磅礴,曲折自如,善于发不平之呜,又善于在论说中插入对人情世态的典型刻画;柳文能突破儒家的某些思想的禁区,充满了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和对人民的同情,他的山水游记在写景中寄托着忧愤,意境幽深,语言精粹。欧文善于跌宕唱叹,一往情深,风神疏淡自然,语言流畅清新:三苏父子都善于纵横议论,特别是苏东坡的散文,思想活跃,立论新奇,境界开旷,前人有“韩潮苏海”的赞誉,语言也很清丽,像行云流水,流转自如,往往在散文中创造出诗意盎然的新界;曾恐之散文,立论平实,笔力沉着,论述如层层剥笋,在明清两代影响极大;王安石散文则以见解深刻著称,表现出了一个杰出政治家眼光。在从《古文观止》收集的《左传》文章中,描写出了战场场面和记叙外交政治家辞会,都是婉转曲折的文章。则第二特色就是对同一作品的不同体裁或不同作品的同一体裁从不同角度着眼在其书中,选文大多不是应酬之作,而是各具特色,情义并茂的作品。如李斯的《谏逐客书》,路温舒的《戒兄子严敦书》等。 此书影响广泛。鲁迅说:“评选本子,影响于后来文章力量是不小的”。正是这书的作用。

古文观止读后感(共10篇)

古文观止读后感(共10篇) 本文目录 1.古文观止读后感 2.人生的百科全书-《古文观止》读后感 3.初中生的读后感:读古文观止有感700字 4.初二年级读后感:读《古文观止》有感 5.初一年级读后感:《古文观止》读后感言 6.《古文观止》读后感 7.读古文观止有感800字的作文精选 8.初二读后感:读《古文观止》后的心得体会 9.优秀读后感:《古文观止》的读后感400字 10.《古文观止》读后感:人生的百科全书 高三读后感作文:《古文观止》读后感 文章千古事,《古文观止》不过200余篇,但却洋洋洒洒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读书读人,要读经天纬地大文章,也要读气壮山河真丈夫。 我钟爱这些流芳百世的名篇,但更痴想和这些伟丈夫走得近些更近些,想从中探知为什么在往事逾千年的今天每当我们读起这些篇章的时候心弦总是跟着大家的拨瑟而抖动。李密的《陈情表》,字字入理,句句动情。一个父亲早丧,母亲改嫁的顽童,一个体弱多病的老妪。李密此时被举孝廉,家里的老祖母已经是年

逾九旬,犹是风中之烛,摇摇欲坠。树欲静而风不止,恩欲报但亲不在,最为人生憾事。儒风自汉武一朝已经吹拂了几百年,“百善孝为先”的思想早已经在知 识分子心中生根,更何况乌鸦尚能反哺。可以想象李密接到晋武帝任命的当天晚上一定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从他早时任职蜀汉以及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仕的表现来看,李密不是一个隐者,但如果此时弃老祖母而去又于情何以堪?于心何以忍?另一方面,当时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其中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举孝廉,让道德上的优者来管理国家。如果欣然赴命的话,是孝还是不孝?于理何以问?治国平天下是每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想,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不能断定当时李密的心情和想法,但一点可以肯定:李密是一个克己的光辉典范。 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与武昌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无独有偶,王 勃的《腾王阁序》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也同成千古绝唱。但细品下来却是两种人生轨迹。王勃才华横溢,诗文俱佳,四杰之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名句传诵至今。且年少得志,14岁就被表为官。总觉得一个人太早的成功要伴随一些苦果。当王勃在腾王阁上高呤“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又不知道有多少同僚因才生嫉。王勃的两次获罪大致都与他才情傲物,文人相轻有关。后一次获罪还连累到他老父被贬到南荒做县令,27岁的王勃在去探望他父亲的途是溺水身亡。他的陨落和他的升起一样迅速,实在是令人心痛。范仲淹青少年贫苦,在日食两餐冷粥的困境中坚持刻苦攻读,甚至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庆历新政改革的主持者。而他写《岳阳楼记》的时候已经被贬出京,庆历新政宣告失败,正是人生失意的时候。然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丝毫不见潦倒之义,反而光华夺目,掷地有声,矍烁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