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基因检测行业分析

2016年基因检测行业分析
2016年基因检测行业分析

2016年基因检测行业分析

一、市场分析

如果是基因测序产业上游的公司,产品销售的目标客户广泛,横跨科研、医疗、商检领域,产品包括测序仪、DNA提取试剂盒、捕获试剂盒/多重子扩增试剂盒、建库试剂盒、上机测序试剂盒,其中测序仪、上机测序试剂盒两者是绑定的,DNA提取试剂盒、捕获试剂盒/多重子扩增试剂盒、建库试剂盒是可以用第三方的产品,国内企业可以从这三个方向切入,但是试剂盒中的最关键的工具酶以及分离材料等都还是以进口产品为主,壁垒较高,如果能实现这两个产品的进口替代,说明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

目前全国涉及基因检测概念的公司有200余家,按照业务范围划分,这些公司可以分为:

①最上游的基因检测仪器开发企业(测序仪、芯片扫描仪、PCR设备);

②提供样本处理试剂和耗材的中上游企业(建库试剂盒、检测试剂盒、工具酶、基因芯片);

③提供第三方基因检测服务的中游企业;

④提供测序数据存储、分析和出具报告的下游企业;

⑤还有将这三部分整合起来提供CRO服务的商业公司

当然如果公司研发实力和经济实力允许,大部分公司会选择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盈利能力。

按照基因检测公司的服务内容,主要可以分为四类:科研服务、第三方临床基因检测服务、直接面向个人的检测服务、非医疗基因检测服务(例如食品、环境、刑侦等方面的应用)。我们今天的分享的内容重点关注的还是基因检测在医学诊断上的运用,这个领域受众广,附加值高,市场空间大。包括以下这些方面:

以科研的名义为患者提供医学诊断服务:医生在其中起主导作用,推荐有需要的患者去做基因检测,医生在其中所获得的好处是得到用药指导依据、科研数据、获得销售提成,这是当前肿瘤基因测序普遍采用的手段,因为目前国内只有NIPT获批临床的肿瘤高通量检测试剂盒,其他只能以科研的形式变相的进行医学诊断从而获取收益。纯科研基因检测市场在百亿级别。

批准为医院提供检测外包服务的第三方独立医学检验实验室:这些机构都能开展分子诊断服务(需通过临检中心的PCR实验室认证),例如QPCR、ddPCR、基因芯片等,但是高通量测序在临床检测上的应用当前受到限制,只有在试点名单上的机构才能出具正式的临检报告,目前出台了第一批四个领域的试点名单,分别是遗传病诊断、产前筛查与诊断、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肿瘤基因测序,试点单位名单由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和妇幼司共同制定。临床基因检测的市场空间在千亿级别。

商业化B2C基因检测:提供面向个人基因检测服务的商业公司一般提供的是非诊断性基因检测,而我国有许多直接面向个人的基因检测商业机构,业务范围甚至包括疾病风险、天赋基因、个性特征分析等一系列基因分析服务,未来有加强监管和整合的压力。市场空间在十亿级别。(相对而言市场空间较小但是门槛相对较低,但是怎么看也不止十亿级别)

非医疗基因检测服务:包括食品、环境微生物、刑侦检测、检验检疫等方面,属于碎片化市场,涉及领域多,空间在百亿级别。

二、基因检测行业的监管情况和趋势分析

我国基因产业处在市场兴起的初期阶段,监管制度还十分不完善,给人的感觉十分混乱。2014年以前,我国基因测序行业处于无监管状态;2014年2月,CFDA和卫计委叫停所有基因测序业务,对行业进行集中整顿;2014年3月,卫计委发布《关于开展高通量基因

检测技术临床应用试点单位申报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已经开展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且符合申报规定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申请试点,同时明确申请试点的基因测序项目。2014年12月,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发布遗传病诊断、产前筛查与诊断、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这三个专业的第一批基因测序临床试点名单;随后2015年1月,卫计委妇幼司正式批准108家医疗服务机构开展NIPT高通量测序技术临床试点,并审核通过13家机构开展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临床试点;2015年3月,医政医管局发布了第一批肿瘤诊断与治疗项目高通量测序临床试点名单。此后CFDA批准了几款用于高通量测序的仪器、检测试剂等。

那么基因检测产业到底由谁监管,怎么监管,监管的范围是什么?我们做了以下梳理。

监管部门:整个基因检测行业涉及细分产业众多,包括医院、临检中心、仪器试剂、商业公司、不同的技术平台等,所以涉及的监管部门也较多。

①发改委,从宏观上制定基因检测产业的发展规划:2015年6月,发改委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实施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包的通知》,其中提到要重点发展基因检测等新型医疗技术,并将在3年时间内建设30个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快速推进基因检测临床应用以及基因检测仪器试剂的国产化;此外地方发改委还参与基因检测项目的定价,例如四川发改委定价无创产前2400元/次。

②卫计委主要是对开展基因检测机构的资质进行审查和规范,具体由三个部分监管,分别是医政医改局、妇幼司、临检中心:医政医改局先后发布遗传病诊断、产前筛查与诊断、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肿瘤诊断与治疗这四个专业的第一批基因测序临床试点名单,《药物代谢酶和药物作用靶点基因检测技术指南(试行)》,《肿瘤个体化治疗检测技术指南(试行)》等规范;妇幼司则针对产前检测在医政医改局试点名单的基础上增加了108家医疗服务机构开展NIPT高通量测序技术临床试点,并审核通过13家机构开展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临床试点;临检中心的职责是承担临床检验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运行全国临床检验室间质

量评价计划,建立、应用临床检验参考系统,对开展基因检测服务的医学实验室进行评估和验收。

③CFD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基因检测链上的仪器、试剂、分析软件进行监管,例如EGFR、KRAS、BRAF、C-KIT、CYP2C9、CYP2C19等基因的检测试剂盒、基因芯片等;在高通量测序方面,CFDA先后批准了几款应用于NIPT的测序仪和检测试剂,但是在肿瘤的诊断方面,目前还没有高通量测序仪和高通量检测试剂盒获批,试点单位只能以自制试剂(LDTs)的形式开展检测。

技术的监管:基因检测中的技术平台主要有PCR(qPCR、ddPCR)、FISH(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基因芯片、测序(一代测序、高通量测序),目前除高通量测序临床服务制订了限制政策,只有试点单位才能出具临检报告,其他基因检测技术,如PCR、FISH、一代测序等的使用没有限制,临检单位只要通过了PCR实验室、病理学实验室认证就可以应用这些技术。

机构的监管:什么样的机构能够开展高通量测序临床服务?除了医政医改局和妇幼司发布的试点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试点单位名单外,还有卫计委批准的“个体化医学检测试点单位“(业内常简称为LDT试点),首批试点单位包括中南大学湘雅医学检验所、北京博奥医学检验所和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这3家机构,个体化医学检测试点的广度和范畴,要高于高通量基因测序试点;此外还有一些地方卫生部门所批准成立的检验所,例如“南京高新精准医学检验所”。但是即使没有这些资质,测序服务机构也能以科研报告的形式提供检测服务(规避医学检验的限制),或者与试点医院成立联合实验室,享受利润分成。这些都折射出当前我国基因行业监管的不成熟,美国临检机构采取的是CLIA/CAP认证的形式,很大可能我国未来也会采取类似的认证资质。

应用领域的监管:目前高通量测序临床上的应用还只能试点应用于遗传病诊断、产前筛查与诊断、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和肿瘤诊断与治疗四个专业方向。但是在心血管领域、感染性疾病、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学等领域,二代测序都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当前的临床高通量测序试点只是LDT试点在某个专业方向的具体应用,未来应用领域会越来越广。

仪器试剂的监管:由CFDA进行审批,高通量测序中需要申报的有测序仪(绑定上机试剂)、建库试剂盒、检测试剂盒、分析软件等。NIPT方面,CFDA先后批准了华大基因(BGISEQ-100基于life的Ion Torrent技术、BGISEQ-1000基于华大基因之前收购的Complete Genomics的测序技术)、达安基因(DA Proton基于life的Ion Torrent技术)、博奥生物(BioelectronSeq 4000基于life的Ion Torrent技术)、贝瑞和康(与Illumina合作的NextSeq CN500)的NIPT二代基因测序仪和配套试剂(13、18、21号染色体三体检测试剂盒、上机测序试剂);在肿瘤方面,目前目前还没有高通量测序仪和高通量检测试剂盒获批,试点单位只能以自制试剂(LDTs)的形式开展检测服务。从长远来看,多目标基因panel(几十上百个基因或靶点)高通量检测试剂盒基本没有获批的可能,因为位点突变率很低,很难找到足够的病人开展临床试验,并且检测结果也无法去验证,所以这类试剂盒只能以LTDs的形式在临检实验室使用,无法外售;而少量目标基因(数个基因,少量突变位点)的检测试剂盒可能会被CFDA审批,但是从检测成本来说,少量目标基因的检测成本不会比多目标基因检测低,所以终端价格相差不大,当与多目标基因panel一起进行市场推广的时候,并不具有优势。

总结:当前国内高通量测序在临床上的应用监管还很不成熟,试点名单是名义上具有出具临床检验报告资质的机构,并不是其他机构开展测序服务的限制条件(能以科研的形式开展服务),仪器、试剂的审批也不具备限制性,市场处于洗牌阶段,基因检测公司需要积极进行两手准备,一方面筹备临检资质的申报,积极布局医院终端,一方面着手仪器、试剂的审批。

我国未来可能采取和美国类似的CLIA/CAP审批,优先布局医院渠道的有望受益。

案例(美国CLIA认证):在美国,只要通过了CLIA(Clinical Laboratory Improvement Amendments,临床实验室改进法案)认证,第三方实验室就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出各种新的诊断试剂或服务,即自建项目或者自制试剂(LDTs)。这种检测只能在该实验室内使用,不能外传或者出售给其他任何实验室或者医疗保健机构,从而将风险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因而不需要FDA的批准。同时,由于CLIA认证的是实验室,所以并不需要对每个新服务或产品作出审批申请。医院或者病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诊断项目。这个政策给了第三方实验室极大的自由空间,也带来了美国独立实验室的繁荣发展。CLIA 认证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实验室自建项目即使在没有FDA批准的情况下,也完全可以在其实验室范围内提供分子检测业务来指导临床。只要是有CLIA执照的实验室,他们自己研发的制剂、技术等也可以合法地进入临床,合理收费。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在巨大的医疗需求、和日新月异的新技术面前,所有的CLIA实验室可以跟据市场需求,快速地开发出各种新的诊断应用。同时,美国政府不必对应接不暇的每个新应用做出回应。而病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即时得到新的诊断服务。同时FDA可以选择FDA认为真正好的诊断方法做进一步认证,并以FDA的名义发布认证,以加速FDA认为好的诊断方法在市场上的应用。申报企业只要通过了CLIA认证,并能保证产品的质量,那么就可以直接应用于临床上。

三、基因测序的行业焦点:重在服务

基因测序重在服务,很难单独依靠商品(检测试剂盒、芯片)来建立优势,这与免疫诊断、化学发光有所不同,因为基因检测归根结底都是DNA一级序列的检测,与二级、三级结构无关,检测原理相对简单,都是通过DNA引物靶定待测序列,然后通过引物延伸来实现序列的测定;相反,样品DNA的提取、建库和捕获的操作倒是比较繁琐,需要专业的技术人

员去操作。上游仪器已然被少数几个公司所垄断,中上游的试剂盒产品并不具有很高的技术壁垒(当然如果能在建库环节和捕获环节形成明显技术优势,或者是开发出效率更高的工具酶,也是很有发展前景的),而且高通量基因检测试剂盒的审批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未来可能参照美国CLIA认证的方式,具有资质的检测机构以LTDs自制试剂的形式使用,但是不通过药监局的审批就无法对外销售),医院样本量有限,先进入的肯定会占据诸多优势,NIPT市场已经接近饱和,肿瘤医院的争夺也日趋白热化,所以率先通过服务来抢占市场,这或许是较为稳妥的选择。

医院是否会自行购置测序仪开展高通量测序?如果医院自己测序,那么临检测序机构势必难以竞争,所以思考这个因素是有必要的。这个问题要分开来看,一方面考虑用户的数量和需求,一方面考虑测序成本。以当前高通量测序用的最广泛的是NIPT和肿瘤诊治为例进行分析:

在无创产前诊断领域,我国每年的新生儿在1500万人左右,潜在客户基数大,NIPT能够给出明确的诊断结果和对应的防治措施,而且结果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检测价格在2400元左右,受众广泛;此外,NIPT对测序的精度要求不是特别高(目前主要是针对13、18、21号染色体的三体检查),检测是一个定量的过程,通常采用life ion torrent平台(目前获批的5款仪器里面3家申报的是ion torrent,而且美国已经有机构采用基因芯片来做NIPT),很多大型医院能够自行开展NIPT服务,第三方测序机构的目标市场应该在中小型医院。

但是高通量测序在肿瘤领域的应用就不太一样,我国每年新增肿瘤患者在450万人左右,肿瘤panel测序的价格在8千到2万之间,而且现在做肿瘤panel测序的患者主要目的是获得靶向药物用药指导,靶向药物价格比较昂贵(每个月的用药开销在5万左右),所以目标人群就更加狭窄了;此外,肿瘤检测对测序精度要求比较高,主要针对点突变或者微缺

失微重复,对技术平台的要求高,通常采用Illumina Hiseq/next Seq测序仪,仪器设备昂贵,并且开机试剂耗材的花费高(一次开机在15万左右),如果没有足够的样本量,基本上每次开机都是亏损;并且肿瘤数据的分析比较复杂,需要专门的生物信息学人才和数据库,所以在肿瘤领域(在其他病患更少的领域更是如此),我们认为高通量测序还是以第三方临检机构为主,目标市场在大型医院。

四、基因测序公司(NGS)的发展方向

如果是基因测序产业上游的公司,产品销售的目标客户广泛,横跨科研、医疗、商检领域,产品包括测序仪、DNA提取试剂盒、捕获试剂盒/多重子扩增试剂盒、建库试剂盒、上机测序试剂盒,其中测序仪、上机测序试剂盒两者是绑定的,DNA提取试剂盒、捕获试剂盒/多重子扩增试剂盒、建库试剂盒是可以用第三方的产品,国内企业可以从这三个方向切入,但是试剂盒中的最关键的工具酶以及分离材料等都还是以进口产品为主,壁垒较高,如果能实现这两个产品的进口替代,说明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在科研和商检领域,试剂盒的审批门槛较低,但是需要提供定制化服务;在医疗诊断领域,多基因的捕获试剂盒/多重子扩增试剂盒不大可能通过CFDA审批(前面已经说明原因),只有通过认证的临检实验室才能够以自制试剂使用,因此这部分企业(思路迪、世和基因、燃石生物等)需要做两手准备,筹备建设临检中心,向服务端布局。

测序是起点而不是终点,做中游测序服务的机构,最大的市场还是在医疗诊断领域,除了通过提供服务获得收益外,测序机构最大的潜在优势是能够获得特殊患者的组织样本,并且获得基因数据的积累,这对于药物开发是十分便利的条件。比如说,肿瘤患者在使用某靶向药物后出现耐药性,测序机构通过基因测序发现了新的耐药位点(这是PCR、基因芯片这种检测已知突变位点的技术所不具备的优势),那么这个位点就是下一款靶向药物的开发方向,并且测序机构还可以获得患者的肿瘤组织,以此培养原代细胞株,作为药物开发的细胞模型,

这就比其他的药物研发机构拥有更多的先发优势。我个人看好思路迪的发展模式,以自己的测序服务为桥梁,打通患者、医院、CRO企业,测序结果提供用药指导,同时反过来链接下游药物开发和临床试验,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

案例(美国肿瘤测序公司Foundation Medicine):Foundation Medicine是一家专注于肿瘤高通量测序的商业公司,该公司专有的平台可产生对病人的个体癌症可操作的基因组信息,使医生能够在临床实践中优化治疗,使生物制药公司制定有针对性的癌症疗法更加有效。该公司以二代基因测序技术为基础,根据癌症基因测序结果给肿瘤患者提供精准的用药指南。该公司的基因测序技术能够发现导至患者罹患癌症的基因突变,让“个体化用药”走进了新领域,让医生能够根据患者的遗传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癌症治疗。

Foundation Medicine的服务需要医生订购,患者只需提供10余个病例组织切片或者一管几毫升的血液。从提取肿瘤细胞的DNA到最终的报告,持续时间14-21天,其中包含了检测出来的癌症基因突变情况,以及针对每一种突变基因给出的用药指导建议。

Foundation Medicine提供两种产品,FoundationOne和FoundationOne Heme。两种产品均是以二代基因测序为基础,使用的测序仪包括Illumina HiSeq 2000 system和Life Technologies' Ion Torrent。FoundationOne检测适用于所有实体瘤,检测315个癌症相关基因的编码区域以及28个基因的内含子重排,费用为$5800。FoundationOne Heme检测针对血液恶性疾病、淋巴瘤、白血病等,检测405个基因的编码区序列和31个基因的内含子重排,以及265个基因的RNA序列来检测基因融合,费用为$7200。FoundationOne检测的方法在2013年10月时发表在了Nature Biotechnology上。

进行癌症基因测序检测需要癌症基因的数据库,公司因而建立了数据库FoundationCORE。公司在2014年12月推出了浏览器ICE 2,该浏览器的一大特点是“患者匹配”功能。临床医生可以通过它在已有的知识库FoundationCORE中搜索,寻找与患

者肿瘤基因组类似的其他患者的信息。ICE 2的一个新的组成部分是PatientMatch,是一种利用FoundationCORE来增加FoundationOne和FoundationOne Heme使用率的技术工具。通过PatientMatch,使用ICE 2网络的医生可以与在治疗具有类似基因资料病人的医生相联系,和他们分享诊断结果合治疗方案。根据公司2015年第三季度的报告,FoundationCORE已包含6万个临床病例信息。

Foundation Medicine一直在努力的一个领域是医保问题。2014年,密歇根州的大溪城重点卫生部门宣布把Foundation Medicine的癌症基因组分析服务纳入医保范围;Google 表示谷歌公司将该公司的癌症基因的DNA检测服务,作为其员工福利计划的一部分。Foundation Medicine还通过了McKesson诊断交易所和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的认可,能够对非小细胞肺癌进行全基因组检测,并且收到了独特的Z-code标识符。此外,Foundation Medicine首席财务官Jason Ryan表示,医保范围不仅在肺癌中逐步扩大,还将会逐步涉及到其他疾病服务。

Foundation Medicine的营业收入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来自生物制药公司,另一个是来自临床诊断。2015年第三季度,来自生物制药公司的收入为1170万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75%;来自临床诊断的收入为1370万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0%,营收增长非常明显。

2020年细胞和基因治疗CDMO行业研究报告

2020年细胞和基因治疗CDMO行业研究报告 一、细胞和基因治疗:创新疗法的新方向 (一)细胞治疗:CAR-T 是目前商业化的主流方向 细胞疗法的原理是通过向患者移植正常或生物工程改造过的人体细胞以替代失去正常功能的细胞。人体中包含200多种不同的特殊细胞类型,例如肌肉,骨骼或脑细胞。这些细胞在体内执行特定功能,疾病或衰老可能导致人体细胞失去这些分化细胞。在许多情况下,这种缺失是不可逆的,也就意味着患病或丢失的细胞不再能被健康的细胞所补充。细胞疗法旨在将新的健康细胞人为地引入患者体内,以替代患病或缺失的细胞。 细胞治疗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30年代,而近代细胞治疗的快速兴起则是在2011年之后。2011年10月,法国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因“发现树突状细胞和其在后天免疫中的作用”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标志着生物免疫治疗成为癌症治疗的新型疗法。此后,细胞治疗迅速兴起,在一些复杂的肿瘤疾病治疗中率先进行临床试验,被Science杂志评为2013 年10大科技突破之首。 细胞疗法按照引入的细胞种类可以分为干细胞治疗和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是利用人体干细胞的分化和修复原理,把健康的干细胞移植到病人体内,以达到

修复病变细胞或重建功能正常的细胞和组织的目的。干细胞是一类具有无限的或者永生的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能够产生至少一种类型的、高度分化的子代细胞,具有多能性和全能性、自我更新能力和高度增殖能力等优点。患者自体干细胞较易获得,致癌风险也很低,同时也没有免疫排斥及伦理争议等问题,被更多地应用于临床。用于临床治疗的干细胞种类主要有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神经干细胞等。干细胞治疗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类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血液类疾病、器官移植、心血管系统疾病、肝脏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组织创伤等方面。 免疫细胞治疗的原理是采集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扩增,同时加强其靶向性和杀伤力,最后再输入到病人体内以消灭病原体、癌细胞。免疫细胞是指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包括NK细胞、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等。目前免疫细胞疗法主要被运用于癌症的治疗,根据所使用的的免疫细胞不同,分为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疗法、API生物免疫治疗、DC+CIK细胞疗法、自然杀伤细胞(NK)疗法、 DC-T 细胞疗法等。 免疫细胞疗法在癌症治疗上的应用主要是通过过继性免疫治疗实现的。过继性免疫治疗是指从肿瘤患者体内分离免疫活性细胞,在体外进行扩增和功能鉴定,然后

中国建筑工程行业市场现状 行业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

2016年中国建筑工程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 目前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我国也将面临向消费型社会转换,我国经济应该已经进入一个长期的下降通道,至少投资是这个趋势。而对于建筑行业而言,需求方的变化对于行业、企业盈利几乎是决定性的。而目前投资、需求的前景黯淡势必给建筑行业带来较大压力。 从建筑行业各子行业近年的收入增速可看出,投资的不景气对建筑企业的负面影响十分明显。传统业务快速下沉已经引起企业家的重视,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筑企业未来转型与改革是必然趋势。 我国15-64 岁劳动人口占比开始下降(% ) 我国国民总储蓄率下降会影响投资增速

投资增速下行对建筑企业的影响已经十分明显 2015年10月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累计同比为%,高出9月个百分点,表明资金面的紧张状况较之前有所缓解。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额累计同比连续6个月回升,10月为%。 固定资产到位资金累计同比

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累计值及同比 2015年前11月沪深两市定增的募集资金为9218亿,远超过2014年的6824亿,可见我国资本市场融资功能逐渐增强。就建筑行业而言,债务直接融资量继续下降,偏好定向增发的企业越来越多。2016年定增募集金额已为历年最高,另外还有亿的定增方案正在审核之中(如果考虑349亿的优先股融资就达到了591亿)。2016年建筑行业定增融资将持续增加,资本市场将为建筑企业并购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建筑行业融资情况(单位:亿元)

整体来看,由于投资下行,建筑公司经营承压,大部分企业通过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股权和债权融资以度过难关。稳定的资本市场为建筑企业转型提供充足的融资支持。 建筑行业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增加 一、深化“一带一路”建设,完善城市功能 自“一带一路”这一概念提出后,全国各地区抓住这一历史契机,寻找输出过剩产能的机会,以期实现更多价值。从各省市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带一路” 的建设工作在获得各省市的关注,现在已经有多项项目在“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启动,预计未来将首先在铁路、航运、水运等基建投资方面得到切实地落实。

中国第三方检测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1.近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新版ISO 8124-3标准ISO 8124-3:2010,本次发布的是该标准的第二版,它取代了之前的1997版标准。 ISO 8124-3:2010明确了玩具材料和零部件中元素锑,砷,钡,镉,铬,铅最大迁移量要求和分析前取样和处理的方法。 ISO技术委员会主席表示,ISO 8124系列将不断扩展,未来还会增加对玩具产品中某些元素总含量、增塑材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含量的要求。 News from ISO 2.自然环境委员会希望FDA为三氯沙和三氯卡班的管控最终定稿 时间:2016-03-25 17:09:00 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目前递交了一份反对食品药品监督局没有很好的制定管控三氯沙和三氯卡班的诉讼文件。这两种物质一般可以在抗菌肥皂中使用。这些化学物质被怀疑对生殖的内分泌干扰有影响,在实验室研究中又是有害的。 Jennifer Sass是NRDC健康和环境部的一位资深科学家,他表示用所谓的包含有三氯沙或三氯卡班的抗菌肥皂洗手事实上效果和一般的肥皂和水是一样的。使用包含这些物质的肥皂根本不会对消费者产生消费者想象中好处,而事实上却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危害。FDA应该首先禁止这些有害化学物质加入产品中。 消费者使用的声称是抗菌的或抗微生物的肥皂大多数是包含有三氯沙或三氯卡班的。FDA早在1978年就第一次提出了会从肥皂中去除这些化学物质。直到这个规则被定稿前,这些物质可以被广泛的使用。随着这些物质在产品中的使用的增长,这些物质已经被广泛的残留在了环境和人体中。目前的生物监视结果显示在美国75%六岁以上人都会有这些物质残留。这些化学物质是通过与皮肤接触而被吸收的,通过检测发现这些物质会存在于人类的血液、尿甚至母乳中。 这份诉讼要求法院给FDA一个强制的期限来为32年未决定的规定最终定稿。在FDA目前的建议下,这个规定将禁止在许多抗菌产品中使用三氯沙和三氯卡班。

基因检测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2019年基因检测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前全国涉及基因检测概念的公司有200余家,按照业务范围划分,这些公司可 以分为: ①最上游的基因检测仪器开发企业(测序仪、芯片扫描仪、PCR设备); ②提供样本处理试剂和耗材的中上游企业(建库试剂盒、检测试剂盒、工具酶、基因芯片); ③提供第三方基因检测服务的中游企业; ④提供测序数据存储、分析和出具报告的下游企业;⑤还有将这三部分整合起来提供CRO服务的商业公司当然如果公司研发实力和经济实力允许,大部分公司会选择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盈利能力。 按照基因检测公司的服务内容,主要可以分为四类:科研服务、第三方临床基因检测服务、直接面向个人的检测服务、非医疗基因检测服务(例如食品、环境、刑侦等方面的应用)。 我们今天的分享的内容重点关注的还是基因检测在医学诊断上的运用,这个领域受众广,附加值高,市场空间大。包括以下这些方面: 以科研的名义为患者提供医学诊断服务:医生在其中起主导作用,推荐有需要的患者去做基因检测,医生在其中所获得的好处是得到用药指导依据、科研数据、获得销售提成,这是当前肿瘤基因测序普遍采用的手段,因为目前国内只有 NIPT获批临床的肿瘤高通量检测试剂盒,其他只能以科研的形式变相的进行医学诊断从而获取收益。纯科研基因检测市场在百亿级别。 批准为医院提供检测外包服务的第三方独立医学检验实验室:这些机构都能开展分子诊断服务(需通过临检中心的PCR实验室认证),例如QPCR、ddPCR、基因芯片等,但是高通量测序在临床检测上的应用当前受到限制,只有在试点名单上的机构才能出具正式的临检报告,目前出台了第一批四个领域的试点名单,分别是遗传病诊断、产前筛查与诊断、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肿

2016年中国建筑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2016年中国建筑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独家发布机构: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报告简介 主要内容:建筑行业的国内外发展概况、行业的发展环境、市场分析(市场规模、市场结构、市场特点等)、生产分析(生产总量、供需平衡等)、竞争分析(行业集中度、竞争格局、竞争组群、竞争因素等)、产品价格分析、用户分析、替代品和互补品分析、行业主导驱动因素、行业渠道分析、行业赢利能力、行业成长性、行业偿债能力、行业营运能力、建筑行业重点企业分析、子行业分析、区域市场分析、行业风险分析、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相关的经营、投资建议等。 本报告为专业版(十六章),研究框架全面、严谨,分析内容客观、公正、系统,真实准确地反映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市场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是企业进行市场研究工作时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资料,同时也可作为金融机构进行信贷分析、证券分析、投资分析等研究工作时的参考依据。以下是报告的详细目录: 中国建筑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2016版(专业版)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建筑行业界定和分类 1.行业定义、基本概念 2.行业基本特点 3.行业分类 第一章建筑行业国内外发展概述 一、全球建筑行业发展概况 1.全球建筑行业发展现状 2.主要国家和地区发展状况

3.全球建筑行业发展趋势 二、中国建筑行业发展概况 1.中国建筑行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2.中国建筑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2015-2016年中国建筑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一、宏观经济环境 二、国际贸易环境 三、宏观政策环境 四、建筑行业政策环境 五、建筑行业技术环境 第三章建筑行业市场分析 一、市场规模 1.2011-2015年建筑行业市场规模及增速 2.建筑行业市场饱和度 3.影响建筑行业市场规模的因素 4.2016-2020年建筑行业市场规模及增速预测 二、市场结构 三、市场特点 1.建筑行业所处生命周期 2.技术变革与行业革新对建筑行业的影响 3.差异化分析 第四章区域市场分析 一、区域市场分布状况 二、重点区域市场需求分析(需求规模、需求特征等) 三、区域市场需求变化趋势

2020年检验检测行业分析报告

2020年检验检测行业 分析报告 2020年5月

目录 一、行业管理 (4) 1、行业主管单位和监管体制 (4) 2、行业主要法规和政策 (5) 二、行业发展概况和趋势 (7) 1、行业发展概况 (7) 2、行业发展趋势 (9) (1)检验检测服务业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 (9) (2)检验检测服务业结构布局不断优化 (10) (3)检验检测服务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 (10) (4)环保检测领域潜力巨大 (10) 三、行业竞争格局 (11) 1、国有检测机构占主流,民营机构发展势头强劲 (11) 2、企业制检测机构成为市场主流 (13) 3、检测行业集约化发展势头显著 (13) 4、细分检测领域竞争状况差异较大 (13) 5、检测机构区域分布不平衡 (14) 四、行业壁垒 (16) 1、技术壁垒 (16) 2、人才壁垒 (17) 3、资金与规模壁垒 (17) 4、业务资质壁垒 (17) 5、品牌壁垒 (18)

6、市场销售渠道壁垒 (18) 五、行业市场规模 (18) 1、检测行业与宏观经济环境相关,增速快于GDP且波动较小 (19) 2、产业转移促进繁荣 (20) 3、第三方检测 (20) 六、行业风险特征 (22) 1、公司公信力、品牌和声誉受不利事件影响的风险 (22) 2、人才流失风险 (22) 3、政策和行业标准变动风险 (23) 4、技术进步带来的创新风险 (23) 5、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23)

一、行业管理 1、行业主管单位和监管体制 行业地方行政主管部门是各地质量技术监督局,各地质量技术监督局受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领导,负责对辖区内的检测企业进行管理和监督。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负责市场综合监督管理,统一登记市场主体并建立信息公示和共享机制,组织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工作,承担反垄断统一执法,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组织实施质量强国战略,负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统一管理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工作等。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实施管理。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是国务院授权的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统一管理、监督和综合协调全国认可工作的主管机构,其主要职责包括管理相关校准、检测、检验实验室技术能力的评审和资格认定工作,组织实施对出入境检验检疫实验室和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实验室的评审、计量认证、注册和资格认定工作;负责对承担强制性认证和安全质量许可的认证机构和承担相关认证检测业务的实验室、检验机

2020年细胞和基因治疗CDMO行业调查报告

2020年细胞和基因治疗CDMO行业调查报告 1 细胞和基因治疗:创新疗法的新方向 (一)细胞治疗:CAR-T 是目前商业化的主流方向 细胞疗法的原理是通过向患者移植正常或生物工程改造过的人体细胞以替代失去正常功能的细胞。人体中包含200多种不同的特殊细胞类型,例如肌肉,骨骼或脑细胞。这些细胞在体内执行特定功能,疾病或衰老可能导致人体细胞失去这些分化细胞。在许多情况下,这种缺失是不可逆的,也就意味着患病或丢失的细胞不再能被健康的细胞所补充。细胞疗法旨在将新的健康细胞人为地引入患者体内,以替代患病或缺失的细胞。 细胞治疗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30年代,而近代细胞治疗的快速兴起则是在2011年之后。2011年10月,法国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因“发现树突状细胞和其在后天免疫中的作用”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标志着生物免疫治疗成为癌症治疗的新型疗法。此后,细胞治疗迅速兴起,在一些复杂的肿瘤疾病治疗中率先进行临床试验,被Science杂志评为2013年10大科技突破之首。 细胞疗法按照引入的细胞种类可以分为干细胞治疗和免疫细胞治疗。 干细胞治疗是利用人体干细胞的分化和修复原理,把健康的干细胞移植到病人体内,以达到修复病变细胞或重建功能正常的细胞和组织的目的。干细胞是一类具有无限的或者永生的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能够产生至少一种类型的、高度分化的子代细胞,具有多能性和全能性、自我更新能力和高度增殖能力等优点。患者自体干细胞较易获得,致癌风险也很低,同时也没有免疫排斥及伦理争议等问题,被更多地应用于临床。用于临床治疗的干细胞种类主要有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神经干细胞等。干细胞治疗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类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血液类疾病、器官移植、心血管系统疾病、肝脏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组织创伤等方面。 干细胞的全能型可以被用于细胞治疗 免疫细胞治疗的原理是采集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扩增,同时加强其靶向性和杀伤力,最后再输入到病人体内以消灭病原体、癌细胞。免疫细胞是指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包括NK细胞、T细胞、B 细胞、巨噬细胞等。目前免疫细胞疗法主要被运用于癌症的治疗,根据所使用的的免疫细胞不同,分为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疗法、API生物免疫治疗、DC+CIK细胞疗法、自然杀伤细胞(NK)疗法、DC-T细胞疗法等。 免疫细胞疗法在癌症治疗上的应用主要是通过过继性免疫治疗实现的。过继性免疫治疗是指从肿瘤患者体内分离免疫活性细胞,在体外进行扩增和功能鉴定,然后向患者回输,从而达到直接杀伤肿瘤或激发机体的免疫应答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过继性免疫治疗主要分为三大类:一种方法是利用从患者的肿瘤中分离出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在实验室中扩大其数目,然后再注入患者体内;第二种方法是改造从患者身上收获的T细胞,使其表达肿瘤抗原特异性T细胞受体(TCR),以便T细胞可以识别和攻击表达这种抗原的肿瘤细胞;第三种方法与TCR类似,区别在于其在T 细胞上构建的是一个嵌合型抗体受体(CAR),从而让免疫T细胞不仅能够特异性地识别癌症细胞,同时可以激活T细胞杀死癌症细胞。 目前CAR-T是唯一被FDA批准的过继性免疫疗法。TIL和TCR治疗只能靶向和消除在特定情况下(当抗原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或MHC结合时)呈递其抗原的癌细胞。而CAR的主要优势在于,即使不通过MHC将抗原呈递到表面,

2016年-2017年中国建筑行业分析报告(完整版)

中国建筑行业分析报告(完整版)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目录 第一章建筑业基本情况 (1) 第一节建筑业的定义及分类 (1) 第二节行业主要产品分析 (2) 一、产品结构 (2) 二、主要产品及应用领域 (2) 第三节行业地位及重要性 (2) 第二章 2011年建筑业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4) 第一节 2011年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4) 一、国内宏观经济形势 (4) 二、国内经济趋势判断 (10) 第二节 2011年建筑业政策环境分析 (11) 一、主要政策汇总 (11) 二、重点政策及重大事件分析:稳中求进的政策基调,绿色化和信息化的发展 方向 (12) 三、产业政策发展趋势:优化结构,加强信息化,推进绿色化,实现安全化15 第三节 2011年建筑行业社会环境分析 (15) 第四节 2011年建筑行业技术水平及工艺流程 (16) 一、行业主要技术术语及简要解释 (16) 二、行业生产工艺技术 (17)

三、2011年行业劳动生产率:平稳提高 (18) 四、行业技术发展方向:注重科技创新,实现绿色节能 (20) 五、行业最新技术动态:多项成果填补我国建筑业技术空白 (21) 第三章 2011年建筑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21) 第一节供给分析及预测 (21) 一、供给总量分析 (21) 二、供给结构分析 (22) 三、供给预测 (25) 第二节需求分析及预测 (25) 一、需求总量分析 (25) 二、需求结构分析 (26) 三、需求预测 (28) 第三节市场分析及预测 (29) 一、建筑业供求平衡分析及预测 (29) 二、建筑业产值效率分析 (31) 第四节 2011年全球市场及我国进出口情况分析 (32) 一、全球市场情况分析 (32) 二、我国建筑业海外市场分析 (34) 第五节投融资分析及预测 (35) 一、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35) 二、兼并重组情况分析 (37) 第六节经营情况分析及预测 (38)

检测行业发展分析报告

2016检测行业最新发展及分析报告 2016年3月

目录 1.引言........................................................................................................................... 2.行业模式................................................................................................................... 3.国外检测行业分析................................................................................................... 3.1国外检测体系概况 ............................................................................................ 3.2国外检测机构 .................................................................................................... 3.3国外检测企业对比 ............................................................................................ 3.4小结 .................................................................................................................... 4.国内检测行业分析................................................................................................... 4.1国内检测体系概况 ............................................................................................ 4.2我国检测行业的特点 ........................................................................................ 4.3国内代表检测机构分析—华测 ........................................................................ 4.4小结 .................................................................................................................... 5.国内外检验检测机构优劣势比较...........................................................................

我国基因测序行业研究

我国基因测序行业研究 (一)行业政策 当前,生物技术在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现代生物 技术的一系列重要进展和重大突破正在加速向应用领域渗透。我国政府为加快推进生物技术与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打造国家科技核心竞争力和产业优势,对于生物产业,尤其是基因测序领域,加大了产业扶持力度,先后推出了多项相关政策、 规划等产业指导。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6 年3 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发布“十三五”规划指出,支持新一代信 息技术、生物技术、精准医疗等新兴前沿领域创新和产业化,形成一批新增长点。 加强前瞻布局,在生命科学等领域,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加快发展合成生物和 再生医学技术,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行动指出,加速推动 基因组学等生物技术大规模应用,建设网络化应用示范体系,推进个性化医疗, 新型药物,生物育种等新一代生物技术产品和服务的规模化发展,推进基因库细

胞库等基础平台建设。 (2)“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2016 年7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规划指出:加快推进基因组学新技术、合成生物技术、生物大数据等生命科学前 沿关键技术突破,加强生物产业发展及生命科学研究核心关键装备研发,提升我 国生物技术前沿领域原创水平,抢占国际生物技术竞争制高点;把握生物技术和 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机遇,建立百万健康人群和重点疾病病人的前瞻队列,建立多 层次精准医疗知识库体系和国家生物医学大数据共享平台,重点攻克新一代基因 测序技术、组学研究和大数据融合分析技术等精准医疗核心关键技术,开发一批 重大疾病早期筛查、分子分型、个体化治疗、疗效预测及监控等精准化应用解决 方案和决策支持系统,推动医学诊疗模式变革。 (3)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6 年6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 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依托现有资源建设一批心脑血管、肿瘤、老年病和

基因检测行业调研

基因检测行业调研 继上次基因检测产业调研之后,这两周我们再次调研了几家基因检测公司,并且拜访了一些行业专家,现将调研的重点内容整理如下,欢迎大家交流探讨。 一、基因检测公司梳理 目前全国涉及基因检测概念的公司有200余家,按照业务范围划分,这些公司可以分为:①最上游的基因检测仪器开发企业(测序仪、芯片扫描仪、PCR设备),②提供样本处理试剂和耗材的中上游企业(建库试剂盒、检测试剂盒、工具酶、基因芯片),③提供第三方基因检测服务的中游企业,④提供测序数据存储、分析和出具报告的下游企业,⑤还有将这三部分整合起来提供CRO服务的商业公司,当然如果公司研发实力和经济实力允许,大部分公司会选择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盈利能力。 按照基因检测公司的服务内容,主要可以分为四类:科研服务、第三方临床基因检测服务、直接面向个人的检测服务、非医疗基因检测服务(例如食品、环境、刑侦等方面的应用)。 1 科研中的基因检测服务又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纯科研服务,检测目的纯粹是满足科研需要,不作为医学诊断的依据;第二种是以科研的名义为患者提供医学诊断服务,医生在其中起主导作用,推荐有需要的患者去做基因检测,医生在其中所获得的好处是得到用药指导依据、科研数据、获得销售提成,这是当前肿瘤基因测序普遍采用的手段,因为目前国内还没有一种获批临床的肿瘤高通量检测试剂盒,只能以科研的形式变相的进行医学诊断从而获取收益。纯科研基因检测市场在百亿级别。 2 第三方临床检测机构是指批准为医院提供检测外包服务的独立医学检验实验室,大部分第三方临检机构都能开展分子诊断服务(需通过临检中心的PCR实验室认证),例如QPCR、ddPCR、基因芯片等,但是高通量测序在临床检测上的应用当前受到限制,只有在试点名单上的机构才能出具正式的临检报告,目前出台了第一批四个领域的试点名单,分别是遗传病诊断、产前筛查与诊断、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肿瘤基因测序,试点单位名单由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和妇幼司共同制定。临床基因检测的市场空间在千亿级别。 3 提供面向个人基因检测服务的商业公司,提供的是非诊断性基因检测,例如23andMe是美国本地唯一一家被FDA批准的能够直接向个人提供基于基因检测分析服务公司,业务范围也仅仅提供祖源分析、遗传病筛查、酒精耐受、基因寻亲这四类遗传分析服务,23andMe此前的疾病风险筛查和药物过敏分析被禁止,而我国有许多直接面向个人的基因检测商业机构,业务范围甚至包括疾病风险、天赋基因、个性特征分析等一系列基因分析服务,未来有加强监管和整合的压力。商业化B2C基因检测的市场空间在十亿级别。

2017年中国建筑行业发展趋势及市场前景预测

2017年中国建筑行业发展趋势及市场前景预测 从固定投资来看,投资完成额增速目前仍旧在下滑,截至2016年10月,全社会固定投资约40万亿,同比增速约8%。和建筑业最相关的房地产固定投资累计同比增速目前仍旧在低位徘徊,截至2016年10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增速约7%左右,基建投资增速较快,累计同比增速近几个月一直维持在20%左右的水平,在PPP加速,地产投资增速有可能进一步下滑的情况下,预计2017年基建投资增速中枢将向上提升。 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速下滑 房建基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速下滑

和固定投资完成额不一样的是,建筑业产值和新签合同额近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反弹。建筑业总产值累计同比增速在经过2015年10月之后出现了连续几个月的向上提升,且目前仍旧在向上通道之中,截至2016年9月,建筑业整体产值累计同比增速约7%左右。从建筑业新签合同额来及增速来看,新签合同额累计增速也处于向上提升通道,截至2016年8月,建筑业新签合同额累计同比增速提升至10%左右。原因可能是基建投资加码,PPP落地加速所致。合同是产值的先行指标,新签合同的提升将会反映到2017年建筑业产值的继续提升上。 建筑业总产值累计同比增速近期出现下滑 建筑业新签订合同额累计增速仍在提升之中

Q3建筑板块预收创历史新高,预示Q4建筑板块营收大幅提升预收款和预付款的分析是营收增长的先行指标。从预收款来看,建筑板块2016年前三季度预收账款平稳增长,增速约10%。但从Q3单季度预收账款来看,2016年建筑板块Q3预收账款达到历史新高,且同比增速高达90%,同样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2016年1-9月建筑板块预收账款同比稳增约10% 2016年Q3单季度预收账款大增90%达历史新高 从单季度预收账款环比来看,当季预收账款和下一个季度营业收入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例如:1)2015年建筑板块Q2单季度预收账款92亿元,较2015

2020年中国细胞和基因疗法市场分析报告

2020年中国细胞和基因疗法市场分析报告 简介:全球范围内,细胞和基因疗法(CGT)不仅改变了人类治疗遗传疾病和疑难杂症的方式,同时也正在颠覆整个制药生态圈。至2019年底,全球共推出超过27种CGT产品,约990家公司从事下一代疗法研发和商业化,全球CGT市场规模有望在2025年超过119.6亿美元。 对于志在赢占中国细胞和基因疗法市场的国内外企业,必须采用独特的商业模式解决这些本土问题在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CGT 发展的沃土,2017年至2019 年期间共有 1,000 多项临床试验已经开展或正在进行,中国政府授予数千项相关专利,位居全球第二。45 家本土企业以及四家合资公司引领中国CGT 生物技术行业蓬勃发展,并拥有获批的CGT 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 尽管CGT行业繁荣发展,但外商投资监管、报销时间的不确定性、技术和知识产权本土化要求、医疗服务机构的能力差异等中国CGT生态圈的多个环节,均为CGT产品的顺利商业化带来重大挑战。对于志在赢占中国细胞和基因疗法市场的国内外企业,必须采用独特的商业模式解决这些本土问题,并且需要围绕市场准入、监管、产品组合与知识产权、以及商业化能力建立卓越发展框架,制定相应战略并衡量成效。此外,这些企业还应考虑如

何有效获取日益丰富的本土创新技术,培养专业能力,依托生态圈合作在全球开发此类知识产权。 本文将探究影响中国 CGT 行业的关键因素和主要趋势,助力投资者、企业和研究人员塑造不断创新且可持续发展的中国CGT行业,并且从中受益。 一、应对新冠疫情危机 随着全球新冠疫情危机继续蔓延,并将持续数月或更长时间,预计将为CGT行业带来如下影响: CGT基础生物医学研究相关的资金支持会继续增加。CGT不仅可能治疗甚至治愈非传染性的疑难杂症,例如遗传疾病或晚期肿瘤,也有可能通过恢复人体的自然免疫力防治新型传染病。例如,一家致力于为遭受威胁生命的病毒性疾病患者开发细胞疗法的波士顿公司AlloVir近期宣布,和美国贝勒医学院合作开发针对新冠病毒的异体T 细胞疗法。 在中国推动CGT产品商业化的企业将面临更多不确定性。正在开展或计划中的临床研究可能会被中断,与国家药品审评中心的沟通和监管审批或将推迟,涉及CGT生产原材料进出口的供应链可能受到影响,而且市场准入相关事宜也将延期。 企业需要重新调整其产品发布时间安排,基于对监管审批流程、供应链应对能力和目标医院在降低新冠病毒影

2017年二代基因测序市场分析

二代基因测序市场分析 目录 一、二代测序资本市场融资火爆 二、二代测序为何如此受市场追捧? 三、测序市场当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四、未来趋势判断及启示 一、二代测序资本市场融资火爆 在整个体外诊断市场,生化和免疫经过多年的发展,市场格局已基本形成;分子诊断目前市场规模还不大,但增速较快,潜力被广泛看好。在分子诊断的不同技术平台中,又以近两年随着“精准医疗”概念迅速崛起的二代测序(NGS)领域最受关注,国内就存在上百家同类企业,且资本市场融资火爆,估值也是居高不下。简单梳理了几个较有代表性的融资案例如下: 1、华大基因 华大基因是国内基因测序领域的领导者,在NGS产业链上、中、下游均有所布局。2012 年-2015 上半年营收分别为7.95亿、10.47亿、11.32亿、5.65亿,净利润对应 8500万、1.73亿、5900万,8200万。2015 年最近一轮融资引进 PE机构以 191 亿估值作为增资及转让的定价基础,引入和玉高林及中国人寿,融资20 亿元,投后估值 210亿。而华大基因按照其IPO的计划定价得出估值约为156亿元,相当于相较一级市场的估值,华大基因的估值实际已缩水超过50亿元,出现了一二级市场的倒挂。

2、贝瑞和康 贝瑞和康成立于 2010 年,利用二代测序平台,在 NIPT 领域占据了主要的市场,全国 100 家医疗机构获得 NIPT 试点资格,70%使用贝瑞和康的仪器及试剂。2015 年底最近一轮融资估值 100 亿,融资金额 3.3 亿左右,引入了海通兴泰、尚融宁波、中信锦绣等机构;2016 年 12 月,上市公司天兴仪表作价 43 亿元购买贝瑞和康 100%股权,若交易完成,贝瑞和康将成功借壳上市。值得关注的是,贝瑞和康 43 亿的借壳价与此前一级市场百亿估值相比,有着较大的出入,同样出现了一二级市场的倒挂,其原因在于市场对贝瑞和康的预期降低还是之前 PE入股时估值过高,也是值得思考推敲的。 3、碳云智能 2015 年 10 月成立,由原华大基因 CEO 王俊等联合创办,定位在“医疗+人工智能”方向,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据处理,目标是打造智能健康管理大数据平台。成立半年左右,即 2016 年 3 月完成 A 轮融资,融资金额 10 亿元,估值约 65 亿元,腾讯、中源协和、天府集团等机构领投。碳云智能所锚定的大数据积累及解读这个细分相对而言存在一定的门槛,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但存在的难度及障碍也很大,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天使期就以如此高的估值融到资更多的还是王俊的“名人”效应,但即使是 65 亿的高估值,王俊依然表示:这只是碳云智能最便宜的时候。 4、燃石医学 2014 年成立,定位于基于 NGS 平台的肿瘤精准医疗基因诊断领域,产品线包括基于组织层面的靶向药物用药指导、易感基因筛查及液体活检,目前以 LDT的形式进行检测。2015 年下半年曾以 15 亿估值获投资机构 1.5 亿元投资,今年正以 30 亿估值融资 2 亿元,进展未知。

2016年建筑行业VR技术分析报告

2016年建筑行业VR技术分析报告 2016年3月

目录 一、VR技术快速发展,已经具备普及性应用条件 (4) 1、VR技术最早发源于上世纪60年代 (4) 2、VR技术快速发展,已经具备普及性应用条件 (6) 3、2020年国内VR产业或超550亿元 (7) 二、建筑领域内在矛盾驱动引入VR技术 (8) 1、建筑设计方案复杂,改动成本高 (8) 2、建筑物效果图展示感不强 (9) 3、客户参与感弱 (10) 三、建筑行业应用VR的三种基本模式 (11) 1、建筑设计新解决方案:BIM+VR (11) 2、利用VR技术改善前端客户体验 (12) 3、借助VR技术涉足创意文化产业 (14) 四、建筑行业加速应用VR技术的三大驱动力 (16) 1、商品房销售规模持续上涨,存量市场改造设计需求大 (16) 2、装饰市场快速发展,前端客户体验改善需求大 (17) 3、创意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18) 五、建筑上市公司VR应用情况 (19)

VR技术逐渐成熟,已经具备普及性应用的条件。2014 年,随着Facebook 斥资20 亿美元收购VR 设备商Oculus,VR 技术开始被广泛关注。2015 年,微软、三星、HTC 等国外电子巨头纷纷进军VR 领域,国内也诞生了数百家VR 创业公司,VR 技术从设备到内容研发都得到了长足发展。据预测,2020 年国内VR 产业或达550 亿元以上。目前,国内VR 技术已经开始在建筑、医疗、影视等领域展开具体应用,这种趋势或将随着VR 产业的逐步成熟而加速。建筑领域三大内在矛盾驱动VR 应用加速推广。 目前,建筑领域存在设计方案复杂且修改成本高、设计效果图展示感不强以及客户参与感弱等三大矛盾。而VR 技术与BIM 结合可以有效解决设计方案复杂、修改成本高的问题,而且更易于为客户所理解,方便客户了解其中设计理念和细节,增强客户参与感;同时VR 技术在前端样板板房展示中应用可以增强效果展示、减少客户体验偏差带来的后期客户纠纷。这些因素或将驱动VR 技术在建筑领域加速推广应用。 建筑领域应用VR 技术包括建筑设计新解决方案“BIM+VR”、前端改善客户体验以及涉足文化创意产业三个方向。根据我们的梳理和总结,建筑领域应用VR 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方向:一是将VR 技术和BIM 结合,打造更加高效便捷的建设设计新解决方案,不仅可以提高效率,也便于客户认知并掌握设计方案的细节;二是在销售前端应用VR 技术,让客户更直接感知建筑成品效果,让客户所见即所得;三是利用VR 技术涉足文化创意产业。目前,这三个方向仍处于起步

检验检测行业现状

检验检测行业现状 作者:庞增华 一、检验检测行业简况 检测行业的需求源于“认知”,它是社会发展催生的新兴服务业。检测行业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基于全社会对使用产品的质量、对生活健康水平、对生产生活的安全性、对社会环境保护等方面要求的不断提高,并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行业。比如消费者越来越关注食品中的添加剂是否有害健康、穿的衣服和室内空气是否含有过量甲醛、工厂排出的废水废物对环境造成的危害程度,或者手机电池是否会爆炸等。这些庞杂的“认知”需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是社会生活复杂化和认知水平现代化后的产物,全社会对QHSE(质量:Q、健康:H、安全:S、环境:E)的要求的不断提升是技术检测行业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为了迎合这种需求,各国政府和机构通过不断加强对这些领域的立法、制定各种产品标准以满足社会需求;而检测,即通过对这些领域各种产品的技术验证,告知使用者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或是否符合一定的标准。

检验检测行业是以工业化为开端,自人类进入工业时代起,全球检验检测行业便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开始发展。发展至今,欧洲国家、日本、美国等均已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检验检测市场,并形成了一批在国际上比较有名望、有权威的民间商品检测机构;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起步较晚且进程较慢,检验检测行业的发展也要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20年中国第三方检测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决策支持研究报告》数据显示,近年来全球检测行业市场规模平均增速约10%,即使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检测行业也仍然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 图表1:2008-2013年全球检测行业市场规模及走势图(单位: 亿元) 二、国外检测行业分析

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以及应用前景分析

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以及应用前景分析 摘要: 基因治疗是一种通过基因水平的操作而达到治疗或预防的高新技 术。可治疗包括遗传性疾病、癌症、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和自身 免疫性疾病在内的多种疾病。近几年来基因治疗在全球范围内虽然取 得了快速发展,但也遇到了很多技术、伦理以及法律问题。未来基因 治疗的主要目 标是在法律和伦理要求范围内,开发更加安全高效的基因导入系统, 更好的服务于人类。本文主要论述了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 础上分析了其应用前景。 关键词:基因治疗,研究现状,应用前景 Abstract: ?Gene therapy is a new technology by which people can cute and prevent many diseases at the level of genes, such as,genetic disease,infectional disease,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autoimmune disease.At the past years , gene therapy has been developed all around the world , however , it has also come across some probloms , including technology ,laws and ethics. At the future , the main aim of gene therapy is to develop more safe and efficient gene delivery system within the limits of laws and ethics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gene therapy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基因检测试剂行业分析资料

基因检测试剂行业分析 一、行业与市场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中国基因检测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表示,基因检测在我国的发展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正在越来越快速,虽然中国的基因公司数量众多,但实力强大的主流公司只有华大基因、贝瑞和康、安诺优达、达安基因、诺禾致源、百迈克、凡迪生物等,数量不超过十家。在1999年,华大基因公司成立,该公司的核心人物全部来自人类基因组的中国部分。目前员工数量超过5000人,最近几年公司的收入规模已经达到10亿元级别。公司业务范围广泛,几乎囊括了其余公司的所有业务种类。而行业中其他各基因公司所涉及的业务范围都没有明显差异,他们主要靠的科技服务和医学服务的收入起家。华大基因公司业务涉及面广,主要包括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辅助生殖、单基因病、新生儿筛查、肿瘤个体化治疗、遗传性肿瘤筛查、心血管病筛查、血液病筛查等项目。无论从测序仪器还是人才储备来说,都是中国基因检测行业的老大。而同行中贝瑞和康的业务主要集中在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NIPT)和科技服务,很少涉及其他领域,在中国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这个行业中只有华大基因的市场占有率高于贝瑞和康。 1、产业综述

(1)近几年来基因测序市场飞速发展,从2007年的7.94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4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3.5%,预计未来几年依旧会保持快速增长,2018年将达到11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1.1%。 (2)基因测序技术以二代基因测序技术为主,三、四代测序技术产业化还在探索中,由于第三、四代DNA测序技术目前面临测序成本高和测序结果准确度相对较低的市场化瓶颈,其大规模商业化仍然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二代测序在5-10年内仍然是基因测序的主流技术。 (3)目前国内企业大多集中在测序服务市场,壁垒低,小企业增长迅速,竞争较为激烈。中国测序平台拥有量仅次于美国,全世界规模较大的基因组研究中心有多个在中国,其中华大基因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种类最齐全的第二代测序仪,产能约占全球的10%-20%。 (4)基因测序行业的下游产业主要包括医院应用、科研应用、商业应用等,目前科研应用占比最大,其次是商业应用,医疗应用占比最小。 (5)行业平均盈利水平比较高,产业链上游企业掌握大部分话语权。

2016年建筑工业化发展前景分析报告(完美版)

(此文档为word格式,可任意修改编辑!) 2016年5月

目录 1、建筑工业化概述 5 11、预制PC 结构 6 111、起步早,过程坎坷,至今落后 6 112、相对于日本、欧美,我国PC 结构工业化率不高,但发展迅猛8 12、钢结构8 121、起步晚,但标准体系完善、产业配套齐全9 122、相对日本、美国,我国钢结构用钢占钢铁产量小,有很大发展空间10 123、3D 打印建筑10 2、工业化建筑自身优势明显12 21、设计环节—工业化建筑贯穿整个施工过程13 22、节水、节材、节能环保—工业化处处优于传统建筑13 23、建造速度、建筑物质量—工业化建筑遥遥领先传统建筑15 3、国家政策全力支持建筑工业化17 31、保障房建设促进建筑工业化的发展17

32、工业化建筑达标绿色建筑指标,国家政策补贴18 33、住宅工业化示范工程有助建筑工业化推广20 34、容积率奖励和城市配套费的减免有利于冲抵建造成本21 4、工业化建筑的“领头羊”—万科、远大住工22 41、万科—预制PC 的先行者22 42、远大住工—国内第一家住宅制造工业企业24 5、建造成本高是工业化建筑发展缓慢的首要原因25 51、部品标准化不完善25 52、短期建造成本高26 53、认知度低、关注度局限27 6、未来1-2 年,工业化建造成本劣势将消失29 61、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工业化建筑成本高的劣势在逐渐消失29 62、规模经济生产节约建造成本31 7、建筑工业化市场前景分析32 8、催化剂—国家层面系列政策的出台33

9、重点公司分析33 91、精工钢构—绿筑GBS 集成建筑进入市场化阶段33 92、鸿路钢构—大力发展农村钢结构别墅34 93、杭萧钢构—着力发展高层及超高层钢结构住宅34 94、东南网架—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加速发展34 95、亚厦股份—建筑3D 打印走向世界,逐步得到认可35 96、宝业集团—努力打造千亿级工业化之梦35 10、风险提示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