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90年代到现在的财政制度

合集下载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回顾及未来趋势分析(一)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回顾及未来趋势分析(一)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回顾及未来趋势分析(一)引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是指对我国财政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的过程,旨在提高财政管理效能,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回顾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历程,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未来的趋势和发展方向。

一、财政体制改革的历程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在那个时候,我国的财政制度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财政收入过分依赖于间接税、地方政府财政相对薄弱、支出管理不规范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开始启动财政体制改革。

1. 分税制改革分税制改革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起点。

1994年,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分税制,实行中央和地方税收权力的划分,明确税务收入的归属。

这一改革不仅促使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还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权,加强了财政管理能力。

2. 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是财政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为了加强财政管理,我国建立了现代财政制度,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财政权限和责任,完善了财政预算制度和财政会计制度,提高了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和财政信息的透明度。

3. 支出责任制改革支出责任制改革是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建立和完善支出责任制,我国从根本上解决了财政支出过程中的管理问题。

支出责任制明确了政府各级部门的支出权限和责任,规范了财政支出的程序和管理机制,有效地防止了财政资金的浪费和滥用。

二、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尽管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1. 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增大由于分税制改革的实施,地方政府在财政收入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同时也面临着财政压力的增大。

一方面,地方政府需要承担更多的财政支出责任,如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的支出;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面临着财政收入增长乏力的问题,尤其是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2. 政府债务风险加大财政体制改革过程中,地方政府因为需要筹集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往往通过举债来满足资金需求。

注册会计师制度变迁历程(3篇)

注册会计师制度变迁历程(3篇)

第1篇一、引言注册会计师(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简称CPA)作为一种专业职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自19世纪末以来,注册会计师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普及。

本文旨在梳理注册会计师制度的变迁历程,分析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二、注册会计师制度的起源与发展1. 起源注册会计师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美国。

当时,美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会计工作日益复杂。

为了规范会计行业,保障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美国各州开始设立注册会计师制度。

2. 发展(1)美国注册会计师制度的发展自19世纪末以来,美国注册会计师制度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①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各州设立注册会计师制度,初步形成了注册会计师行业。

②20世纪20年代:美国证券市场兴起,注册会计师行业开始承担审计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职责。

③20世纪50年代: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成立,标志着注册会计师行业走向规范化、专业化。

④20世纪80年代: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成立,推动了全球会计准则的统一。

(2)全球注册会计师制度的发展除了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也建立了注册会计师制度。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各国注册会计师行业逐渐实现国际化,形成了全球注册会计师网络。

三、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的变迁1. 初创阶段(1918年以前)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起源于1918年,当时由中华民国政府设立“会计师公会”。

这一阶段,注册会计师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服务于少数企业和个人。

2. 发展阶段(1918年至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1953年,我国成立了中国会计学会,标志着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开始走向正规化。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注册会计师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3. 复兴阶段(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进入复兴阶段。

日本的产业政策

日本的产业政策

该构想建议用“需求的收入弹性标准”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标 准”作为选择理想产业结构的标准。所谓“需求的收入弹性标 准”,即以需求的收入弹性大小作为标准,重点开发那些因收入 的提高而需求人幅度增长的产品及产业,以促进出口及经济的增 长。所谓“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标准”,即根据动态比较优势的原 理,着重培育那些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较高的产品及产业,充分 发挥其潜在优势,使之成为出口的支柱。
(三)稳定增长时期的产业政策
1973—1985年是日本稳定增长时期时期。由于重化学工业的 迅速发展,产业的公害和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为此,日本政府 提出要把产业结构由当前重化学工业转换为知识密集型的工业结 构,提出了“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政策。
一是以据此实行的行政措施为基本的政策支柱;二是调整 长期萧条产业;三是调整国际间的贸易摩擦;四是提出综合能源 对策,确保石油的稳定供应、节能对策以及石油替代能源的开发 与利用;五是资助尖端技术领域的技术开发并扶植有关产业;六 是限制公害和中小企业对策。
这一阶段,日本产业政策的变化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 政策重心从经济恢复转向来经济振兴;二是政策手段从直接控制
转向间接控制。
(二)高速增长时期的产业政策
1960—1973年是高速增长时期,这一时期产业政策的目标就 是实现赶超。1963年,日本政府发表了《关于产业结构的长期展 望》,把发展重化学工业、提高产业的竞争能力作为实施产业政 策的重要目标。这一时期日本产业政策在政策体系、目标、手段 和功能上都开始向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方向发展并逐步完善。一是 为适应贸易自由化和资本自由化而建立产业新秩序的政策。二是 调整设备投资政策。三是在机械产业中,调整生产领域、确立专 业市场体制和实行共同化市场。四是继续推行产业扶持政策。最 终成功地实现了目标,超越英、法、德等国家,跃居为世界第二 经济强国。

试析日本行政体制改革_翁启文

试析日本行政体制改革_翁启文
(一) 制 度 疲 劳 无可 否 认 , 日 本 的 行 政 体 制 在 战 后 日 本 经 济
高速发展 时期 曾 发挥 过 巨大 作 用 , 最 大 限度 地 满
足了 大 量 生 产 型 工 业 社 会 的 要 求 。 但 是 , 随 着 信
19 世 纪 6 0 年 代 的 明 治 维 新 使 日 本 走 上 了 现 代的发展 道路 , 并于 80 年代建 立起了 日本行政 体 制的 雏 形 。 在 这 之 后 的 一 个 多 世 纪 里 , 这 套 体 制 历经 风 风 雨 雨 , 基 本 没 有 大 的 变 化 , 为 日 本 经 济 和社会的 发展 提 供了 强 有力 的 、 稳定 的 组织 和 政 治保障 。 但 是 , 进 入 2 0 世 纪 90 年 代后 , 日 本 的 行 政 体 制 开 始 出 现 严 重 的 “ 制 度 疲 劳” , 对 社 会 和 经济发展 的推 动 力逐 渐 减弱 , 社 会要 求 变革 的 呼 声日渐高涨 , 是到对其动 大手术的时 候了 !
(三) 行 政 体 制 改 革 :日 本 在 21 世 纪 国 家 战 略的需要
随着信息产 业的兴 起 , 知 识 经济 的迅 速发 展 , 日美经济现实 的和发展潜 力的差 距都 在逐步 拉大 , 日本经济已 不复 80 年代和 90 年代初 的强劲 势头 。 全球化浪 潮也 要 求削 弱 中央 政 府的 权 限 , 增 强 企 业的主观 能动 性 与竞 争 力 。 日 本 国内 各 界也 在 对 传统 的 “ 日 本 模 式” 进 行 深 刻 反 思 : 日 本 应 该 以 什么样的姿 态出现在新 世纪 ?
“ 泡 沫 经 济” 的 破 灭 以 及 新 近 亚 洲 金 融 危 机 的
状态 。 再 加 上 官 僚 腐 败 使 国 民 对 政 治 的 依 赖 感 降 到最低点 , 极大 地 影响 了 各政 党 政治 家 们的 政 治 前 途 。① 在 经 济 长 期 低 迷 、 政 局 不 稳 的 情 况 下 , 政 治家迫切 希望 由 自己 主 导决 策 过程 , 削 弱官 僚 手 中的 权 力 , 表 明 政 府 惩 治 腐 败 的 决 心 , 缓 解 社 会 舆论的强 大压 力 , 借机 建 立政 治 主导 型 的行 政 体 制 。 在这一 方 面 , 桥 本 内 阁 、 小 渊 内 阁表 现 出 了 前所未有 的坚 决 姿态 , 有 力地 加 速了 日 本行 政 体 制 改 革 的 进 程 。②

日本介护保险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介护保险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介护保险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作者:杨慧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07期摘要: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就在不断探寻养老模式,并提出了介护保险制度,有效缓解了财政压力,解决了照顾老年人的难题,促进了就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日本的介护保险制度一方面在减轻家庭负担、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降低政府财政压力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对促进就业、拉动介护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日本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已步入老龄化的人口大国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关键词:日本;介护保险制度;老龄化中图分类号:F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7-0065-04一、介护制度产生的背景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进入老龄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增长迅速。

2010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7.3%,到了2016年这一比例发展为27.3%,预计2025年将超过30%。

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如1963年颁布的《老人福祉法》,规定设立养老院并免费收容低收入老人;1973年实施老年人免费医疗政策;1982年废止免费医疗政策,颁布的《老年人保健法》规定了老年人就医的自付比例,要求医院提供医疗与护理的一体化服务,费用由医疗保险承担;1989年颁布的《高龄者保险福祉推进10年计划(黄金计划)》,提出进一步完善养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居家型养老服务业发展。

这些政策对稳定社会、改善老年人生存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客观上加大了政府的公共开支。

特别是实施老年人免费医疗以来,住院老人激增。

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财政尚可满足医保需求,但是自90年代经济泡沫破灭以来,日本经济由高增长转变为低增长、负增长,在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日本医疗保障财源出现“空心化”。

在此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后期日本对医疗保障制度进行了结构性改革,介护保险制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日本债务问题化解(3篇)

日本债务问题化解(3篇)

第1篇一、引言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其债务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特别是近年来,日本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担忧。

本文旨在分析日本债务问题的成因、化解措施以及未来展望,为我国在应对类似债务问题提供借鉴。

二、日本债务问题成因1. 经济增长放缓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低迷,导致财政收入增长缓慢,而政府支出却持续增加,从而加剧了债务问题。

2. 财政赤字不断扩大为刺激经济增长,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财政赤字不断扩大。

据统计,日本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已超过200%。

3. 社会保障支出增加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日本社会保障支出不断增加,进一步加剧了财政压力。

4. 银行体系坏账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导致大量银行坏账。

虽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化解坏账,但债务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三、日本债务问题化解措施1. 财政改革(1)调整税收政策:提高消费税、扩大税基,增加财政收入。

(2)控制政府支出:削减非必要支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3)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高退休年龄、改革养老金制度,减轻财政负担。

2. 金融改革(1)处置银行坏账:通过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剥离等方式,化解银行坏账。

(2)改革金融监管:加强金融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3. 经济结构调整(1)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提高经济增长动力。

(2)推进产业升级: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业竞争力。

4. 国际合作(1)加强区域合作:积极参与区域合作,推动经济增长。

(2)吸引外资: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进入,缓解债务压力。

四、日本债务问题化解的经验与启示1. 长期性、系统性治理日本债务问题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问题,需要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多方共同努力,通过综合措施加以化解。

2. 财政改革与金融改革并重在化解债务问题的过程中,既要推进财政改革,也要加强金融改革,以确保金融体系稳定。

90年代中国的经济状况

90年代中国的经济状况

90年代中国的经济状况关键词日本经济中国经济企业治理社会保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日本经历了一次堪称现代经济史上规模最大的泡沫经济过程。

但是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经济从此一蹶不振。

一般认为,日本经济之所以经历了从繁荣到停滞的巨大转变,关键是日本经济的制度性缺陷本身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并不试图解释日本经济这一由盛而衰的过程,而是力图通过揭示日本经济逆转的因果机制,比较中日两国经济体制的相似点,这种比较涉及到微观的企业治理层面,也涉及到宏观的政府的财政政策及社会保障乃至国际经济环境。

一、企业治理结构中国的企业治理与日本的企业治理相似,也向来有重协调轻监督的传统,尽管两国在形成这一机制的制度性安排方面有很大差异。

首先,我们知道,计划经济的一个特点就是在国家层面对生产进行统一协调,对监督机制的构建并不热心。

尽管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已经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善的监督机制,但是这种现象依然比较严重。

另外,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问题依然普遍存在,因此国企经理往往倾向于过度投资,因为第一,规模越大的国有企业就意味着越高的行政等级以及社会地位;第二,他们可以从工程承包商那里收取回扣;第三,过度投资获得政府的资金支持,保证企业的运转比掩盖其损失。

这三种因素重叠的结果,也就使得国有企业一直有盲目扩大自身规模的冲动,而这往往使得资本的边际效率很低。

另一方面,在当代中国的民营企业中,家族企业至少占90%以上(其余为集体所有制企业和股份制企业)。

这种企业往往也表现出对监督机制的轻视而更重于协调的倾向。

比如,企业的绩效制度难以完善建立,所出现的问题使得整个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低水平重复。

虽然机制不同,但与日本性质相同的重协调轻监控的中国企业治理,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可能不会出现大规模的问题,但是一旦实体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则很容易出现问题。

而且由轻视监控的企业的肆无忌惮的投资模式很容易在股票市场与房地产市场制造大规模的危机。

第十章 日本90年代的萧条 《国别与地区经济 》PPT课件

第十章 日本90年代的萧条 《国别与地区经济 》PPT课件
成的新增不良债权”; – 其三是由于经济长期衰退、低迷而形成的不良债权
• “伴随泡沫的破裂而产生的不良债权”——指在80年代, 日本的商业银行对那些以土地为担保的不动产业、建筑业、 金融中介机构,也即“泡沫三产业”所作的大量融资因为 地价和房地产市场的暴跌而变为不良债权的部分。
12
银行相继倒闭
• 在巨额不良债权的压力下,日本一些实力单薄的金融机构 从1992年起相继走向倒闭。
7
第四阶段(2000—2001)为景气起伏期
为了防止经济陷入通缩萧条怪圈,当时的小渊内阁采取 了稳定金融秩序、救助中小企业、扩大就业等一系列紧急 政策使急剧恶化的经济得到控制,到2000年经济出现复苏 的迹象,2000年度经济增长率达到2.9%。然而好景不长, 2000年秋季以后,随着美国经济的减速,日本经济也开始 滑坡,重新跌入冰川。
• 设备的过剩又与雇用的过剩紧密相关。在这一时期,许多 日本的大企业发表了大规模的裁员计划,这些计划大都是 针对中高年龄的白领阶层的。
• 失业人口的增加是经济萧条的必然产物,而失业人口的迅 速增加又会加重经济萧条。其道理很简单,失业人口增加, 个人收入减少,必然会引起个人消费减少,进而引起企业 生产减少,效益降低,甚至倒闭。没有倒闭的企业为了生 存,也必须提高效益,进一步裁员。其结果是失业人口又 复增加,使经济状况更加恶化。
(二)不良债权处理的拖延搁置
• 不良债权——指因企业的经营恶化而无法回收的风险系数 较高的债权
• 许多研究日本问题的经济学家都一致认为,“不良债权” 是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长期停滞、低迷的主要原因之一。
• 不良债权的影响——不良债权的增加不仅使借方企业倒闭 破产,导致企业的雇用与设备投资的收缩,而且使银行 “惜贷”,出现信用收缩,进一步引起金融机构的倒闭, 危及整个金融系统,从而打击实体经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90年代到现在的财政制度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陷入“资本泡沫”破灭后的长期萧条期,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财政政策,总体上讲是扩张性的。但是,日本政府十分注重财政政策的转向问题,被称为“教训”的1997年《财政结构改革法案》的出台与冻结,以及小泉首相的经济结构改革设想等,都反映了政府的这一意图。日本扩张性财政政策还能走多远?小泉改革的前途如何?无疑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本文拟就此谈一些看法。 一、日本90年代以来的财政政策回顾 1.背景。 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在土地和股市两大泡沫(一般称“资本泡沫”)的推动下,实现了较长时期的经济增长。在当时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有所谓一枝独秀的美誉。然而,进入90年代后,以地价下降为导火索,资本泡沫逐步破灭,日本经济陷入长达10多年的徘徊或萧条期。1990年GDP增长率达5.1%,1993年下降到0.3%,其后除1996年增长5.0%外,其余年份增幅在1.6%以下,1998年为-2.5%,2001年为-0.5%。失业率由1990年的2.1%,2001年上升为5.3%,为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最高。而且,同期日本经济出现了明显的通货紧缩。其一是1995年以后物价连续下跌,批发物价1995年以后7年里,除1997年为0.6%外,其余年度均为负数;消费物价虽不象批发物价那样长期下跌,也有两个年度为负数,基本上在0值周边波动。其二是泡沫经济时期泡沫化了的资本严重缩水。股市缩水:日经平均指数由最高的1989年的38916日元,2000年跌破10000日元,与1989年相比缩水70%以上。其间,虽在1993年和1999年出现过反弹,但均在20000日元以下波动,目前为11500日元左右;土地缩水:土地价格从1991年开始连续11年下跌,2002年1月1日的政府公市地价(日本中央政府国土交通省调查的价格)与最高价格的1991年相比,住宅用地价格共下跌了36.0%,商业用地价格共下跌了62.0%,而且在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圈,下跌幅度更大,同比下跌52.1%和76.1%。http://www.GwyOO.com 2.政策基调。 针对国民经济出现的长期停滞,尤其是通货紧缩,日本政府采取了以扩大国内需求为主要目标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这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预算扩张。税收占国民收入比重下降(由1990年的27.4%,下降到1999年的22.1%,参见表1)。同时,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中央财政预算的债务依存度由1990年的8.4%,上升到2000年的38.4%(参见表2)。另一方面,1992年至1999年,政府共采取了12次以扩大政府公共投资为中心的经济对策。采取经济政策,是在政府感觉到预算安排的扩张力度仍不够,需采取追加预算时的特殊措施,可以理解为对预算扩张的强化或补充。在1992年至1999年的8年里,除1996年和1997年未实施政府经济对策(这两年预算安排仍是扩张的)外,其余6年里每年两次,反映了日本政府对经济的担忧和“关心”程度。据估算,这些政府经济对策共动用资金(包括增发国债和减税等)130多万亿日元。 3.主要政策措施。 日本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主要措施是扩大国债发行、减税、扩大公共投资和增加社会保障支出等。 (1)扩大国债发行。90年代初期日本公债规模不算大,1992年中央和地方公债余额(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公债,下同),占GDP比重为61.4%。但在90年代国债规模迅速扩大,2002年公债余额占GDP比重上升为139.6%,约1.4倍。从绝对额上看,日本GDP约为500万亿日元(90年代用现价计算的GDP基本上没有扩大),1990年公债余额约为300万亿日元,2002年为700万亿日元(其中中央政府国债占70%以上),10年增加了400万亿日元,年平均增加40万亿日元,年均递增9%。公债余额增大速度快,无疑是大量发行公债的结果。 表1日本租税负担率(单位:%) 税收社会保障负担合计 国税地方税小计 199017.99.527.411.338.8 199315.49.O24.41236.4 199414.58.723.212.235.3 199514.58.923.413.236.6 199614.2923.213.336.5 199714.29.223.413.637.O 199813.49.522.91436;8 199912.99.222.113.835.9 200013.99.323.214.O37.2 2001149.623.614.938.5 1997年美国15.811.727.59.236.7 有关国家英国37.51.839.39.348.6 德国25.53.729.225.254.3 情况法国29.86.536.325.762.O 注:负担率为与国民收入相比。资料来源[日]日本银行国际局编{国际比较统计}2000年版;[日]财务省2002年4月编发的宣传材料《财政的现状与今后的方针》。 表2日本财政赤字与政府债务 中央财政预算债务依存度(%)公债余额(中央与地方政府)占GDP比重(%) 美国意大利 19908.461.455.3105.4 19917.658.259.5109.3 199210.159.861.9118.3 199311.26363.4119.9 199418.769.462.6126.1 199517.776.O62.2125.2 199628.O80.661.3124.3 199721.684.759,1122.4 19982097.356.7119.9 199937.9116.954.2118.5 200038.4125 200134.3128.5 200236.9139.6 资料来源[日]财务省2002年4月编发的宣传材料(财政的现状与今后的方针);[日]财务省财务综合政策研究所编(财政金融统计日报)2001年第5期。 (2)减税。在90年代,日本政府除在每年实施一些临时性减税措施外,1994年进行了一次税制改革。其主要特点是提高消费税税率,决定从1997年4月1日起将消费税税率由3%提高到5%(在提高的两个百分点中一个百分点作为地方消费税),同时从1995年开始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1999年再次下调了个人所得税和法人税(公司所得税)的税率。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300万日元提高到330万日元,低税率(10%)的适用范围由300—600万日元,扩大到350—900万日元,最高税率由50%下调至37%。与此同时,以个人所得为税基的地方居民税(都道府县民税和市町村民税)也采取了减税措施。一般经营性法人的所得税(即法人税)税率也由37%下调至30%。在增税减税同时进行的税制改革中,减税的力度明显大于增税,税负呈不断下降趋势。日本税负1990年为27.4%,1999年下降为21.1%,其后略有上升,2002年为22.9%。1997年因提高消费税税率税负略有反弹,但总体上未能阻止税负下降趋势。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政府的减税主要是针对国税的,地方税的税负在90年代保持了相对稳定,甚至稳中有升,1993年为9.0%,2002年上升为9.6%,国税下降幅度增大,1990年国税税负为17.9%,1999年下降为12.9%,2002年为14.0%。 (3)扩大公共投资。扩大公共投资是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重点支出项目。在90年代,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公共投资支出保持了较快增长,每年比上年度增长5%左右(1997年为1.3%,1998年为-7.8%),其在中央财政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为10—15%。加上综合经济对策等追加预算,政府公共投资规模相当可观。如1998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公共投资比上年度下降7.8%,但是经过两次追加预算后,公共投资支出比上年度实际增长41.1%。日本中央政府公共投资除一般预算安排资金外,还通过财政投融资提供资金。在90年代财政投融资保持了较大规模。1990年财政投融资计划总规模为34.6万亿日元,1999年上升为52.9万亿日元,年平均递增4.8%。由于财政投融资是有偿资金,其投向与私人资本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进入90年代后受到批判和质疑,其增长受到了一定的抑制,近年下降幅度更大。 地方政府公共投资支出规模也较大,1999年都道府县和市町村政府预算中公共投资支出分别占22.5%和11.3%。日本公共投资主要用于交通、城乡基础设施,治山治水和社会福利设施建设等方面。由于日本政府加大公共投资力度,政府固定资产形成规模也大,1998年政府总固定资产形成占GDP比重达6.2%,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平均2%左右的水平。 (4)增加社会保障支出。日本社会保障实行收费制,其运营原则上独立于财政,由社会福利部门管理。但这并非意味着财政不承担社会保障支出,相反财政资金在社会保障制度运营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除负责公共救助、公共卫生医疗等职责外,对于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医疗保险、年金保险和失业保险也提供资金援助。在90年代,政府资金占社会保险制度给付总额的20—30%。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期间,把增加社会保障支出、提高老年人群、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也作为重要的措施。1998年,政府曾对低收入家庭提供7000亿日元购物券,这在发达国家中是罕见的。90年代各级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增长较快,以中央财政为例,1990年社会保障支出为11.63万亿日元,2000年上升为16.8万亿日元,10年增加5.2万亿日元,年平均递增3.8%。在中央财政支出中,除作为国债成本的国债费外,社会保障支出增长最快,其在中央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也由1990年的17.5%,2000年上升为19.7%。 二、财政政策效果及“微效”的原因分析 90年代以来日本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发了400多万亿日元的公债,相当于GDP总额的80%。目前公债余额已相当于GDP的1.4倍。扩张性财政政策对日本经济的恢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1995—1996年和2000年两次出现了恢复性增长。但是,90年代日本经济呈现出复苏短期化特点。1995年和1996年GDP增长率分别达到1.5%和5.0%后,1997年出现了下降(-2.5%);2000年实现了1.2%增长后,2001年又出现了下降(-0.5%)。长期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虽然给日本经济带来了两次暂短的复苏,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强化日本经济增长的基础,没有把日本经济推向正常的增长轨道。正因如此,在日本学术界,有人称90年代以后日本财政政策“微效”(即效果不大)。 众所周知,日本政府善于运用经济政策,在战后经济发展过程中,各项政策的运用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那么,为什么90年代以来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运用效果不理想呢?根本原因在于财政政策运用缺乏针对性,而财政政策孤军作战,以及公共投资效率下降进一步影响了财政政策的效果。 90年代日本经济的问题主要发生在国内经济,其对外经济基本上保持了较好的态势。如进出口总额,1990年至2000年年平均递增3.7%,其中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