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及其引起的思考摘要:频发的金融危机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总共发生了四次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本文通过对这四次金融危机的比较研究,从成因背景、影响程度、各国治理措施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共性和特性分析,从而为我国经济在日后如何应付金融危机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金融危机;比较研究;启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共发生了四次比较大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分别是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2—1993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1995年)、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1998年)、美国次贷危机及衍生的金融危机(2007年至今)。
从历史进程来看,金融危机频发已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面对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普遍呼声,我国应当如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以防范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可以从方方面面来分析探讨以前各时期、各个国家和地区金融危机的特点,以期发现其中的一些共通之处,来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上面提到的四次危机都是近期在国际上影响比较大的金融危机,其产生、发展都有其自身深刻的背景原因。
因此,本文分别从危机的背景和成因、危机的传递和影响以及解决危机采取的对策三个大的方面来分别对上述四次危机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分析和比较,从中寻找一些经验和教训,希望能对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金融风险的防范等有所启示。
一、四次金融危机简介第一次是1992年9月的欧洲货币危机,又称“9 月危机”。
是年9月,在欧洲外汇市场出现了大量抛售英镑和里拉、抢购马克的风潮,一时间,英镑和里拉对马克的汇价急剧下挫,在官方干预无效的情况下,英镑和里拉先后退出欧洲货币机制,实行自由浮动。
西班牙的比塞塔、葡萄牙的埃斯库多以及爱尔兰也受到重创。
在这场危机中,英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以及瑞士等国的中央银行向外汇市场投人了近10 0亿美元的资金,损失约60亿美元。
20世纪以来历次经济危机

20世纪以来历次经济危机中国财经报 2011-08-18 09:29:24 1907年银行危机1907年10月,美国银行危机爆发,纽约一半左右的银行贷款都被高利息回报的信托投资公司作为抵押投在高风险的股市和债券上,整个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投机状态。
1929年大萧条华尔街有史以来形势最为严峻的时刻。
1922年到1929年,美国空前的繁荣和巨额报酬让不少美国人卷入到华尔街狂热的投机活动中,股票市场急剧升温,最终导致股灾,引发了美国乃至全球的金融危机,造成了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全球经济损失惨重。
1987年黑色星期一1987年,因为不断恶化的经济预期和中东局势的不断紧张,造就了华尔街的大崩溃,这便是“黑色星期一”,标准普尔指数下跌了20%。
1990年储蓄和贷款危机上世纪80年末和90年代初,银行业自大萧条以来出现了最严重的危机,超过1000家的互助储蓄银行倒闭,其资产更是超过了5000亿美元。
最终,为挽救此次危机所付出的代价超过了1500亿美元,其中1240亿美元由美国政府和纳税人承担,只有290亿美元是由互助银行业本身承担。
1996年日本楼市泡沫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破裂,房价下跌50%,使日本遭遇了长达10多年的经济低迷,房产价格跌幅超过75%。
日本政府为了拯救倒闭的房贷公司,动用了公共资金。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7月,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从而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
香港恒生指数大跌,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日本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
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雷曼兄弟破产、美林银行贱卖、摩根士丹利寻求合并,美国次贷风暴掀起的浪潮一波高过一波,美国金融体系摇摇欲坠,世界经济面临巨大压力。
摘自8月11日《江苏商报》。
从历史经济看近50年全球性金融危机

从历史经济看近50年全球性金融危机摘要:本文从历史经济角度出发,从宏观层面介绍了一种逻辑模型,以西方主导石油-美元体系货币霸权为脉络,介绍了西方资本在虚拟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下,通过对虚拟资产的炒作可以实现货币资本“账面价值”的增值,而不需要与物质生产相关联就又回到货币资本的特点,以及资本本身的逐利性,必然会导致资源错配形成泡沫的事实,西方资本为了解决周期性的累积会造成危机这一角度出发,分析1970年以来的五次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经济危机、石油一美元体系、货币霸权、虚拟经济一、五次金融危机过程概述(一)1973年经济危机1973年12月,一场二战后规模最大、程度最深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触发这场危机的是石油涨价。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石油售价从每桶2.48美元上涨至11.65美元。
在一个需求螺旋萎缩的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暴涨使需求萎缩突然加剧,生产过剩的危机爆发了。
在美国,危机从1973年12月持续到1975年5月,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在1973年12月爆发经济危机,又在1975年春或夏走出危机。
(二)1980年经济危机1979年下半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油价从每桶13.77美元涨到37.29美元。
油价上涨使成本上升,市场需求萎缩,从而触发了经济危机。
在美国,危机历时三年左右,几经起伏,工业生产指数呈现下降-回升-下降的w型曲线。
英国于1979年7月陷入危机,于1981年5月达到最低点。
企业大量破产,失业人数猛增。
1980年8月失业率达8.3%,失业人数突破200万大关,仅次于30年代的大萧条。
物价上涨率达两位数。
由于之前西德马克不断升值,其危机最严重。
从1980年3月到1982年12月,西德的危机持续了34个月,时间之长远在其他各国之上。
为了应对危机,三年里政府的财政赤字分别达到574亿、761 亿和700亿马克,并出现巨额国际收支赤字,1980年时逆差高达286 亿马克。
三次金融危机的原因及解决

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周期性生产过剩。
具体表现为产品大量积压,企业纷纷倒闭,生产大幅度下降,失业人数剧增,信用关系严重破坏,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陷于混乱和瘫痪。
1900~2008年全球发生较严重的经济危机20多次,其中最典型的经济危机有三次:1929年金融危机、1987年滞胀危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
下面分别介绍其成因及解决方案:(一)1929年金融危机:本次金融危机习惯上被叫做世界经济大危机,是1929~1933年间在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发生的、迄今涉及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破坏性最大的一次世界性生产过剩危机。
一战以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曾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但随着各国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以及开展“产业合理化”运动,生产迅速扩大,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却在相对缩小,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
由于市场调节的滞后性,使经营者忽视市场需求,而盲目扩大投资,造成生产过剩投资过度需求不足,造成生产过剩,从而影响了市场供求关系。
首先在美国爆发,并迅速波及资本主义世界。
这次危机历时近五年,其间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急剧下降,各国企业大批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失业率高达30%以上。
同时国际贸易严重萎缩,各国相继发生了深刻的货币信用危机,货币纷纷贬值,资本主义国际金融陷入混乱之中。
应对政策措施:英美法等国主要采取加强国家干预政策;德国日本主要采取军事化政策,实施对外侵略。
其中最为出色的是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首先从金融方面开始,1发行货币,授权复兴金融公司用购买银行优先股票的办法给它们提供流动资金。
2为了恢复群众对银行的信任,它规定由财政部整顿银行,并监督银行的重新开业等。
罗斯福政府维护并加强了美国金融资本的私人所有制,也加强了国家对金融制度的管理与控制。
在农业方面采取一系列奖励措施,提高了农民的购买力。
政府投资兴办公共工程,吸收大量劳动力,解决失业人员就业问题,并对失业人员进行救济。
20世纪以来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20世纪的金融危机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文桦1200800675摘要:首先笔者想对这个题目进行一点简要的解读。
题目分量部分,第一是20世纪的金融危机,我会对发生在20世纪的比较突出的几次金融危机进行一个梳理;第二部分是发生在20世纪的金融危机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解读完题目,这篇文章的重心就放在讨论了最新一次的美国次贷危机对国际关系的影响问题上,并且着重谈了在这次危机中国所受到的影响,以及面对这场危机我们应当如何应对。
关键词:20世纪次贷危机一自20世纪以来的金融危机。
进入工业时代后,经济、金融危机始终伴随着人类经济发展间歇性爆发。
20世纪以来,全球发生的重大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主要包括:1929年至1939年:大萧条。
随着1929年10月美国华尔街股市崩盘,一场毁灭性的经济大萧条席卷了几乎所有工业化国家,并在一些国家持续十年之久。
大萧条期间,美国最高失业率达到25%,德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失业率一度接近30%。
美国经济在1933年陷入谷底,工业产出下降到衰退前的65%。
1973年至1975年: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对美国等国实行石油禁运,同时联合其他产油国提高石油价格,从而导致石油危机爆发。
这场危机在主要工业国引发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超过20%。
20世纪80年代:拉丁美洲债务危机。
自20世纪60年代起,拉美国家大举外债发展国内工业,外债总额在80年代初超过3000亿美元。
1982年,墨西哥宣布无力偿还外债,触发了震动全球的“债务危机”。
债务问题严重阻碍了拉美地区的经济发展,拉美国家1988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800美元,退回到70年代的水平。
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崩溃。
1990年,日本的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在持续数年的过度增长后,开始出现灾难性下跌。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全文文/刘鹤(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本次危机爆发之后,我们一直在思考这次危机可能延续的时间、可能产生的深远国际影响和我们的对策。
从2010年起,我们开始启动对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和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比较研究,邀请了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参加,这些单位都完成了十分出色的分报告,本文是此项研究的总报告。
总的看,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发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之一。
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危机频繁发生,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和本次国际金融危机是其中蔓延最广、破坏力最大的两次,它们都是资本主义内生矛盾积累到无法自我调节程度后的集中爆发。
一.研究的目的、方法和基本逻辑1. 这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试图通过历史比较来理解过去,推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
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工作任务之一是应对本轮金融危机,我们希望通过历史比较使自己的工作获得主动性。
当我们开始进行这项工作后,立刻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对结论的好奇使我们对这项研究工作的兴趣全面上升。
2. 在一些自然科学领域,理解和判断往往在实验室进行,而社会科学没有研究实验室(自然科学中,一些学科也无法通过实验室验证,比如宇宙天体学、气候学、生命科学等),当统计数据不充分、研究对象又十分泛化时,替代的研究方式可能是进行历史比较。
正如在自然界存在着气候变化长周期一样,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只要时间的跨度足够大,也会发现历史的重复现象或者相似之处(康德拉季耶夫1925年提出,资本主义世界存在以固定资产投资为驱动的大约45~50年的经济周期。
熊彼特1939年提出,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存在大约48~60年的经济长周期。
范杜因在1979年的《经济生活中的长波》中提出,技术创新具有寿命周期,并将长技术周期分为四个阶段。
弗里曼在1982年的《失业与技术创新——关于长波和经济发展的研究》中,着重从技术创新扩散与就业关系的角度对长技术周期进行了分析)。
20世纪90年代末3次金融危机讲解

20世纪末三个金融危机案比较分析及思考20世纪90年代,世界范围内共发生了三次比较大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分别是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2—1993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1995年)、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1998年)。
从历史进程来看,三次危机都是在国际上影响比较大的金融危机,其产生、发展都有其自身深刻的背景原因。
本文将从盯住固定硬币的汇率制度角度分析比较三次危机,从中寻找一些经验和教训,希望能对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有所启示。
三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一)危机的背景和成因的比较分析1、危机的本质不同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本质是货币危机。
在危机爆发前,欧共体内部僵化的汇率机制使各国在经济和财政状况上的差异并没有在其货币的汇率上体现出来,成员国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货币政策自主权,不能根据国内经济条件随意调整利率和汇率,中央银行的干预能力有限,更主要的是缺乏政策的合作性,核心国德国的货币政策主导了整个欧洲的货币政策,德国实力的增强打破了欧共体内部力量的均衡。
政策上的非协调一致导致一些国家的货币如马克趋于坚挺,另一些国家的货币如英镑则呈弱势。
德国政府由于东西德统一财政出现巨额赤字并担心引发通货膨胀,便提升了贴现率。
过高的德国利息率引起了外汇市场大幅抛售英镑、里拉而抢购马克,这些弱币便受到重大冲击,最后不得不退出欧洲汇率机制,实行贬值。
而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东南亚各国均实行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在国际投资基金冲击下,以泰国为首的东南亚各国相继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由于美国与东南亚国家没有根本利益联系,同时也希望能够亚洲快速发展,因此也不会出手援助,故而引起东南亚国家本币大幅度贬值,房市、股市严重动荡,这是典型的货币危机。
墨西哥金融危机的本质是流动性危机。
由于墨西哥一个发展中国家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后,主要贸易伙伴是美国等富裕的邻国,引进外资但被外资抽取了大量利润,存在着长期的外贸逆差, 墨西哥政府用投机性强、流动性大的短期外国资本弥补巨大的经常项目赤字,当大量的短期国际资本迅速外逃时, 引发比索大幅贬值, 墨西哥政府拿不出大量的外汇储备来支撑其比索汇率,从而引起股市和借贷市场行情的大幅下跌,进而波及全球经济, 最终酿成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
美国当前金融危机与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比较研…

比较研究:美国当前金融危机与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引言经济危机是全球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一个方面。
自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以来,各国都经历了多次经济危机。
本文将对美国当前的金融危机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进行比较研究。
通过对这两个时期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危机的性质和发展趋势,并借鉴历史经验以应对当前的挑战。
1. 背景介绍1.1 两个时期的背景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即大萧条)起源于1929年的美国股市崩盘,随后迅速蔓延到全球。
此次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导致了大规模的失业和贫困。
而美国当前的金融危机起源于2008年的次贷危机,主要是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崩溃引发的金融系统崩溃,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1.2 两个时期的影响范围大萧条是一次全球范围的经济危机,几乎所有国家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而当前的金融危机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其影响范围相对较小,主要集中在金融领域。
2. 经济因素比较2.1 金融体系2.1.1 大萧条时期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金融体系遭受重创。
银行倒闭、信贷市场冻结等问题导致了货币供应的紧缩,使得经济更加衰退。
2.1.2 当前金融危机相比之下,当前的金融危机中,美国的金融体系更为健全。
尽管金融系统遭受了剧烈冲击,但得益于政府的干预和监管机制的改进,金融体系的恢复速度相对较快。
2.2 货币政策2.2.1 大萧条时期在大萧条时期,美联储(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货币政策反应较为迟缓,导致货币供应紧缩,进一步加剧了经济衰退。
2.2.2 当前金融危机相比之下,当前金融危机中,美联储采取了更加积极的货币政策。
通过降低利率、扩大货币供应等手段,美联储试图刺激经济复苏,并减轻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3. 政府应对措施比较3.1 支出政策3.1.1 大萧条时期在大萧条时期,政府采取的政策主要是紧缩性的,即削减支出和增加税收。
然而,这种政策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衰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以来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1929年至1939年:大萧条
随着1929年10月美国华尔街股市崩盘,一场毁灭性的经济大萧条席卷了几乎所有工业化国家,并在一些国家持续十年之久。
大萧条期间,美国最高失业率达到25%,德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失业率一度接近30%。
美国经济在1933年陷入谷底,工业产出下降到衰退前的65%。
1973年至1975年: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对美国等国实行石油禁运,同时联合其他产油国提高石油价格,从而导致石油危机爆发。
这场危机在主要工业国引发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超过20%。
20世纪80年代:拉丁美洲债务危机
自20世纪60年代起,拉美国家大举外债发展国内工业,外债总额在80年代初超过3000亿美元。
1982年,墨西哥宣布无力偿还外债,触发了震动全球的“债务危机”。
债务问题严重阻碍了拉美地区的经济发展,拉美国家1988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800美元,退回到70年代的水平。
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崩溃
1990年,日本的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在持续数年的过度增长后,开始出现灾难性下跌。
由于资产全面缩水,日本在10年中经历了漫长的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
9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增长停滞,进入“零增长阶段”。
1997年至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
在美国提高利率、美元增值的背景下,货币与美元挂钩的亚洲国家出口不断下降。
1997年7月,随着泰国宣布泰铢实行浮动汇率制,亚洲国家普遍出现货币贬值,爆发金融危机。
此次危机中,印尼、泰国和韩国是遭受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
三国GDP在两年内分别缩水83.4%、40%和34.2%。
2007年至2011年:美国次贷危机及全球金融危机
长期以来,美国金融机构盲目地向次级信用购房者发放抵押贷款。
随着利率上涨和房价下降,次贷违约率不断上升,最终导致2007年夏季次贷危机的爆发。
这场危机导致过度投资次贷金融衍生品的公司和机构纷纷倒闭,并在全球范围引发了严重的信贷紧缩。
美国次贷危机最终引发了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
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和美林公司被收购标志着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
随着虚拟经济的灾难向实体经济扩散,世界各国经济增速放缓,失业率激增,一些国家开始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
2011年1月10日,国际清算银行在巴塞尔召开成员央行行长双月例会及全球经济会议,分析全球经济形势。
全球经济会议主席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表示,世界经济已走出危机阴影,全球经济复苏已经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