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连市第六十八中王安宇黄河颂——教学案例

辽宁大连市第六十八中王安宇黄河颂——教学案例
辽宁大连市第六十八中王安宇黄河颂——教学案例

即兴范读,一石激起千层浪

——《黄河颂》朗读教学案例

大连市第六十八中学王安宇

一、主题与背景: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朗读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教学活动,也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针对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语文阅读教学应该从朗读着手,以朗读为教学的切入点。因为朗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抑制注意力的分散,同时朗读也是检验学生对课文理解程度的重要尺度。可以说“书声琅琅”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然而要使学生的朗读达到“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程度,并不是仅仅靠传统的“读书百遍”就能奏效的。在宝贵的45分钟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朗读的指导就起着“引路人”的作用。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常常会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朗读教学常常流于形式,将朗读教学抽象化、简单化甚至以录音代指导。比如:一位老师教陆游的《示儿》,理解诗句后问学生,诗中哪句最能体现诗人强烈的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愿?(但悲不见九州同)学生回答后,教师趁势指导,读这句诗时,要读出陆游的悲壮的爱国感情。学生齐读以后,教师不满意,再启发说还要读得深沉一些。学生依旧原样。假如这时老师能示范一下,或告诉学生如何深沉,再创设一下情境,学生定能读出真切的情感。针对这种情况,我在《黄河颂》的教学中做了一点尝试。

二、情景描述:

《黄河颂》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篇歌词,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她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河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但作品创作年代已离我们学生较远,许多学生未必能体会到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的主旨。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我根据课文特别适合朗读的特点,在教学中设计以读为主,以读激情,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声情并茂,培养语感,增强阅读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配合采用多媒体声像手段,创设情景,提高效率。更大胆的克服女教师羞涩的心理,毅然放弃现成的课文朗读录音,精心准备,在公开课上动情的朗诵这首语调激昂、感情豪迈的诗。通过朗读,让学生在动情的氛围里,充分感受其意蕴情操受到陶冶,从而成功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朗读教学环节如下:

一、欣赏:让我们静静地听。《黄河大合唱》第七章《保卫黄河》片段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使学生很快进入到了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中,为下面的朗读蓄势。)

二、诵读:让我们琅琅地读。

学习这首诗歌,我们首先要学会朗读,像诗人一样热情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好一首诗呢?

师生共议得出。如:

a,把握诗词的节奏、重音。(语调激昂、感情豪迈。)

b,时代背景的把握

c,对诗词语言的品味

d,调节自己的感情。

更多……(帮助学生回忆巩固老师曾做过的朗读指导知识)

1、老师配乐范读(《黄河钢琴协奏曲》),生作批注。

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无论在哪个时代,黄河都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诗人光未然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站在高山之巅,代表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我们来一起吟诵诗作,感受那澎湃激昂的黄河情、爱国心。

首先听老师读,同学们将你听到的语气旁批到书上。听完后,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节,说一说应怎样读。

例:生:我觉得朗诵词部分的“伟大而又坚强!”应重读,因为这个词开门见山的表现了黄河的特点。

生:我觉得“望黄河滚滚”中的“望”应读重音,因为它统领了下面九句话。

生:我觉得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这几个部分是在歌颂黄河。

……

师对同学们的说法予以肯定,要求每一位同学在表达自己的朗读见解后都做能大声朗读一下。

(教师激情澎湃的配乐范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都能放得开,大胆、激情的读,感受到了黄河一泻千里的气势、伟大而坚强的民族精神,达到了朗读教学和德育渗透的有机融合)。

2、学生自由颂读,合作朗诵

(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

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的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3,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最佳朗读组合,予以鼓励。

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提示:

①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②“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不妨越读越激昂,以表现的黄河的气势。

③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④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三、品析:让我们细细地品

我们学诗要读出诗的气势,读出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我们还要更深刻地领会诗的内涵,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全文各部分,理清结构,品味语言。其间穿插齐读、小组读、个别读等朗读形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分成两组分别自由诵读望黄河、颂黄河两部分,用“我喜欢本诗中的一句(词),因为这一句(词)写出了(表达了)(表现)”的句

式说说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词,并做表情诵读。

四、师生合作配乐朗读:

师读朗诵词、女生读绘黄河、男生读颂黄河、齐读尾声。

(配乐《黄河钢琴协奏曲》,播放黄河视频,在画面、乐曲声中,进一步感受黄河勇往直前的气魄、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的朗读水平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又有了大幅提高,可谓是声情并茂。)

五、颂扬:让我们美美地说

学习黄河的伟大与坚强,号召中华儿女奋起抗争,这确实是作者的心声,读到这,我们都会热血沸腾,并将保卫祖国作为至高的誓言,下面让我们也来高声赞美黄河吧!(啊!黄河!我爱你!爱你的!爱你的!爱你的!)

(请学生高声朗读自己所写的句子,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三、问题与分析:

这堂课就这样在琅琅读书声中结束了,整节课师生情绪高涨,读书声此起彼伏,连平时极不愿出声的几个学生能跟着大声朗读,积极回答。教学重难点在教师声情并茂的即兴范读和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得到了突破。整节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我大胆的激情范读,更是得到了听课老师的广泛好评,感觉震撼力很强。

“课标”说: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通过这节课的朗读教学,我感受颇深,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有效的即兴范读不仅为自己的教学对象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课堂语言环境,使学生受到五彩斑斓的语言色彩的感染,最大程度的激发了学生的朗读欲望,而且为语文教学中的学生朗读训练起到了极好的示范作用,无形中也树立了老师的“高大”形象。之所以能达到这种效果是因为教师的即兴范读,不仅有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有声语言,还有目光、姿态、表情、动作等无声的体态语言。研究表明:大量的信息需要凭借面部和肢体动作这类体态语言来传递。教师在范读中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和老师一起对朗读内容产生共鸣,这种感染作用是播放录音无法代替的。通过教师的引读、范读、朗读技能的传授等,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感悟能力。要注意的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应抓住指导的最佳时机进行即兴范读。比如(1)揭题后,范读全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2)在学生对重点句段理解的基础上,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时即兴范读,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进入情境,读出真情实感。(3)在学生朗读不到位时,通过范读起纠正作用,引导学生读出恰当的感情、语气。(4)在指导学生品赏课文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绘声绘色的范读。

吕叔湘先生说:“语言之妙,妙不可言。”《黄河颂》朗读教学中的即兴范读,一石激起千层浪,让我们体会到“朗读之妙,妙不可言”。好的朗读教学,可以达到声情并茂、韵味幽回的效果;好的朗读教学,可以进入动人心魄,耐人寻味的境界;好的朗读教学,它的感染力不亚于一幅美丽的图画,一首动听的歌曲。朗读教学搞得好,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扩大知识面,增强语感、开掘深意,提

高口头表达能力;朗读教学搞得好,能使学生在起伏跌宕、轻重有致的感情变化的波涛中受到多方面美的陶冶。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师如果都能在自己的教学中把朗读这一教学手段运用得很得体,处理得有水平,那么,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中,必能收到“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完整版)七年级语文下册6《黄河颂》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新)

《黄河颂》 教学目标: 1.掌握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了解本首歌词的创作历史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歌词中的语言;提高诗歌的朗读能力。 3.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蕴含在失重的思想感情;通过合作交流,理解诗歌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厚浓郁的思想感情。 4.在诵读中进一步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2.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黄河的文化内涵。 2.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说起黄河对于我们生活在兰州的人来说,谁都不陌生。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孕育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它以博大的胸怀滋养着勤劳朴实的炎黄子孙,又以惊涛拍岸的气势鼓舞着中华儿女。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为它唱着颂歌。同样,抗日战争时期,诗人光未然随军至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二乐章《黄河颂》。 二、黄河印象 以幻灯片的形式投放黄河的图片。 三、字词积累 1.注音 磅礴( páng )( bó) 澎湃( péng )( pài ) 气魄( pò)高山之巅( diān ) 狂澜( lán )哺育( b?) 浊流( zhuó)屏障( zhàng ) 2.解释词语 宛转:弯弯曲曲地流过。

部编版初中语文黄河颂教案优秀范

部编版初中语文黄河颂教案优秀范 黄河颂》是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了黄河颂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 部编版初中语文黄河颂教案优秀范文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本首歌词的创作历史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歌词中的语言;提高诗歌的朗读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蕴含在失重的思想感情;通过合作交流,理解诗歌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厚浓郁的思想感情。 (三)、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赞颂黄河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黄河的文化内涵。 教学设计:

《黄河颂》是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学生对本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多少有一定的了解,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教师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我设计在课堂上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在适当的音乐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读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总的来说,我设计本课的思路是以诵读为主,不过多讲解,只略加点拨,相信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与学的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大屏幕上打出黄河的图片,老师一边播放音乐,一边作出如下的解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这一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内涵,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5课《黄河颂》教案

《黄河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努力培养朗读、感悟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鉴别诗歌的能力||。 2.体味歌词的意境||,积累经典语言||。 3.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大家还知道哪些关于黄河的诗呢?(学生举手回答||,教师激情导入) 导入语:《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在这一章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在黑板上板书课文标题“黄河颂”、作者“光未然”||。) 二、读黄河 1.师示范读(教师饱含情感朗读诗文||,学生认真听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一名学生来试读(学生读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朗读指导 师:诗歌朗读需要一定的技巧||,那么读《黄河颂》我们需要把握哪些技巧呢(PPT展示朗读技巧:1.理解内容2.抓住关键词:集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词||,一般是动词和形容词3.投入情感) 5.学生选取一小节进行细读 三、品黄河 1.学生齐读朗诵词部分 师:《黄河颂》的关键词是||,也就是文章的题眼?(颂||,对黄河的歌颂) 师:朗诵词部分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呢?(学生思考回答:概括黄河精神||,引出下文) 2.师:诗人在歌颂黄河之前先对黄河进行了一段描写(学生齐读歌词第一小节) 师:如果找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统领到哪?(生:望||,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劈成南北两面”)

师:黄河以其奔涌的气势横跨中华大地||,那么我们要读出黄河的力量来要抓住哪些词呢?(学生举手回答:奔、掀、劈||,万丈狂澜、浊流宛转、九曲连环) 教师点拨学生朗读第一小节||,注意重点词语“奔”“掀”“奔”“劈”要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高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师:面对奔涌的黄河||,诗人心中万分激荡||,不禁唱出豪迈的颂歌||。 学生齐读歌词第二小节 师:这一小节诗人把黄河比作什么? (生:摇篮||,比喻黄河是中华民族生命的发祥地) 师: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让我们想起身边的谁呢?(生:母亲) 师:对于自己的母亲我们应该怎么去读呢? (生:应该深情、感激||,读得要舒缓)学生再次齐读第二小节 3.师:黄河不仅以母亲的形象深情地孕育着中华儿女||,还以另一种身姿屹立在我们面前 ||。(学生齐读歌词部分第三小节) 师:黄河以巨人的形象保卫着中华民族||,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读呢? (生:要读得高亢||,读出力量||,声音要大||,要激情)学生再次读此小节 4.黄河以母亲的形象深情地孕育着中华儿女||,以巨人的身姿保卫着中华大地||,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在黄河哺育下发扬滋长||。(学生齐读歌词第四小节) 四、悟黄河 师:那么||,诗人写《黄河颂》的目的仅仅是歌颂黄河吗?除了歌颂还有什么? (生:不是||,还有号召大家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 1.Ppt展示诗歌创作背景||,学生结合背景齐读最后一小节||。 2.展示诗歌主旨(学生齐读主旨) 3.谈黄河精神 师:其实黄河精神除了伟大坚强还有许多||,你还了解哪些黄河精神? (生:自强不息精神、爱国精神、心怀天下精神、长征精神、工匠精神) 学生齐读屏幕的文字: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最新语文教案:《黄河颂》教学设计8

最新语文教案:《黄河颂》教学设计8 黄河颂 光未然 一、导入新课,渲染气氛 (欣赏《黄河大合唱》第七章《保卫黄河》片段) 师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正式上课前请大家欣赏一段音乐,请把眼睛闭上,用心去听,用心去感受。听完这段音乐后,用语言表达你有怎样的情绪?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答:激动、热血沸腾、悲壮等。 师问:大家从音乐中感受到了激动、热血沸腾、悲壮等战斗的激情。为什么你会产生这样的情绪? 师自答:当时抗日战争已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诗人光未然在这时期创作的组诗《黄河大合唱》,反映了国难当头的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师问:全诗共有八个乐章,刚才我们欣赏的是他的第七章《保卫黄河》,另七章分别是什么?在预习作业中老师已作了布置,请一位同学回答: 《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怒吼吧,黄河》。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可以这样说,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知道黄河的,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

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在这里我们的诗人放声歌唱,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颂歌。今天我们就学习《黄河大合唱》的第二 章《黄河颂》 板书:黄河颂光未然 二、反复朗读,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在听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感情。思考: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配乐《黄河颂》) 生答:对黄河,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通过你对诗的理解,大声的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诗 人从哪几个方面赞美黄河? 3、大家在充分领悟诗的情感基础上齐读全诗。 大家读的不错,如果想要读得再好一些,这就需要同学们深入了解 课文,深刻领悟诗的内涵和意境。 二、内容研讨,赏析词语 (一)序曲 师问:文章从结构上共分为几大块? 明确:两块。第一段是朗诵词也就是序曲部分,第二段是歌词即 文章的主体部分。在第一段中,朗诵词开宗明义的说出了黄河表现 出我们民族什么样的精神? 生答:伟大坚强 读朗诵词 板书:序曲赞美黄河伟大坚强主体 师问:黄河表现了中华民族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请问这里运用 了什么修辞?

《黄河颂》公开课课件教学案设计优秀

黄河颂 光未然 第一部分:基本情况分析 1.教材分析 《黄河颂》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爱国主题的文学作品,一样的感情,不一样的表达,都富有动人心弦的力量。课标建议: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学习《黄河颂》这首诗,还要为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作基础,由课内向课外深化拓展,让学生更多地了解黄河。 诗歌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它潜藏着一定的民族文化内涵,读来情绪慷慨激昂,是七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2.学生分析 《黄河颂》是一首诗歌,一方面“情感是诗歌飞翔的翅膀”,另一方面按文学史的观点,它还是一首“思想大于艺术,情感多于形象”的“广场诗歌”,所以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这篇课文浅显易懂,更容易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激发学生胸中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强化爱国热情,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碰撞将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3.学习目标 (1)学习目标 本文是诗歌,易于朗诵,所以要加强朗读教学,不宜过多讲解,根据单元要求、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目标为: 知识能力目标: ①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②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打动学生心灵。 ②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诗歌。 ③分析诗歌的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诗歌。

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颂教案新人教版 (42)

黄河颂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巅、澎湃、狂澜、屏障、哺育、九曲连环”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美民族伟大的内涵,体会作者炽烈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美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画面美、修辞美 ●教学难点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和自豪。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笔挥洒激情赞美过它,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一句话“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黄河。著名的民族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黄河大合唱》曾感动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华儿女为祖国而战斗。 今天,让我们吟诵着《黄河颂》,走进它的词作者——著名诗人光未然那充满强烈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心灵世界。 二、作者、作品及背景、简介 1.关于作者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2.关于作品 本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由著名诗人光未然作词,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谱曲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这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河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3.关于背景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了我国的华北地区,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也积极地投入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他们通过自己创造的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光未然1939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三、美读诗歌,体味黄河雄壮的气势 1、黄河印象:多媒体播放黄河的壮阔画面 2.学习生字词 3、学生初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基调。(全诗应读出国难当头,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之中的悲壮情怀,读出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 4、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学生各自吟诵诗歌,反复练习朗读 4.请学生选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读给同学听,展示自我风采 5.学生一齐随配乐朗读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本文的题目是《黄河颂》,哪个字是关键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歌词可以分为几部分?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和自豪。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笔挥洒激情赞美过它, 毛泽东同志也曾说过一句话“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黄河。

苏版初一下册(部编版)第5课《黄河颂》教案

苏版初一下册(部编版)第5课《黄河颂》教案【目标确定的依据】 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 〔3〕能用普通话流利、有情感的朗读课文。 2.学情分析 ?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七年级的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处于萌芽阶段,对那个时代的背景没有深入的了解,没有家国之痛的经历和体验,把握黄河身上象征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有些难度,所以对于诗歌的朗读情感的把握难以到位。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联系时代背景,把握黄河源远流长、胸襟博大、气势恢宏的特点,感受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 3.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着〝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安排了诗歌、小说、散文等文体的作品,引导我学生升华爱国主义情感。?黄河颂?是一首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颂歌的形式塑造黄河形象,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情绪慷慨激昂。?黄河颂?很适合朗读,应重视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尽量做到以生传情,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文意,增强语感。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中的黄河形象,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培育爱国主义情感。 2.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中的黄河形象,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培育爱国主义情感。 2.难点: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一 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的朗读课文。 请按〝序曲——主体——尾声〞划分诗的层次。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 〔2〕作者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望〞统领哪些内容?说说作者笔下的黄河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3〕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伟大贡献的?提示性的句子是哪几句话? 2.针对目标二 〔1〕歌词主体部分反复出现〝啊!黄河!〞起什么作用? 〔2〕作者把黄河比作是〝摇篮〞、〝屏障〞;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这些比喻有什么表达效果? 〔3〕品析下面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4〕〝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入语: 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哺育了一代代的炎黄子孙。当一个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我们实在需要母亲河的召唤!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2.板书课题

黄河颂优秀教学设计方案

黄河颂优秀教学设计方案 1、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不妨越读越激昂,以表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六、内容研讨 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一往无前、无坚不摧) 2、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提示: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了黄河。 3、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

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提示: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4、课文小结。 七、再次朗读 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齐读诗歌,共同赞颂黄河,赞颂伟大的中华民族! 八、结束语 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辱。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仍然在用各种方式来欺负我们。所以,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与音乐教师协商,灵活安排学生听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增加一点艺术修养。

黄河颂优秀教学设计

黄河颂优秀教学设计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黄河颂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联系时代背景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意蕴; (2)学习本文修辞手法,使学生掌握反复的修辞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2.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调动并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件:《黄河颂》配乐朗诵及歌曲 导入新课 被誉为母亲河的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魂之所在,历来为人们所歌咏。黄河以他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人们歌咏他,因为他古老,他孕育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他厚重,他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历史。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中华大地,中华民族危在旦夕。黄河以他的雄浑力量激励他的儿女奔赴抗战前线。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日演出队来到黄河边的壶口瀑布,涛涛黄河水在诗人胸中掀起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随后又一气呵成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唱遍大河上下,激励中华儿女为祖国尊严而战。《黄河大合唱》共八个乐章,今天老师跟大家一起来学习《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黄河颂》 初读课文

1.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黄河颂。请同学们诵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师正字音)。揣摩思想感情。边读边思考边体会,诗歌结构分为几部分?诗歌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2.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赏读课文 (一)朗诵词 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师读,生画节奏,思考问题) 明确:了解黄河精神---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是英雄气魄,民族精神,伟大坚强,赞歌。 (二)品歌词 1.品读 以纵列小组为单位,赏读歌词部分,每组读一节,(第一组读望黄河,第二组颂黄河的第一层,第三组读颂黄河的第二层,第四组读颂黄河的第三层。) 2.赏析 (1)歌词部分在“颂黄河”之前,对黄河进行了怎样的描写,哪一个词总领,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明确:由“望”字总领,对黄河进行了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3.赏“颂黄河” (1)歌颂黄河的部分分为3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明确: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了黄河。 (2)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3)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明确: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写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历史贡献;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黄河颂》同步练习题

5黄河颂 基础练习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澎湃.( pài) 气魄.(pò) 山巅.(diān) B.浊.流( zhuó) 狂澜.(lán) 宛.转(wǎn) C.扮.演( bàn) 屏.障(bíng) 哺.育(bǔ) D.豪迈.(mài)滋.长(zī) 一泻.万丈(xiè)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坚强原野赞歌浩浩荡荡 B.发源劈成体魄伸出臂膀 C.朗诵奔腾摇篮学习榜样 D.发扬民族掀起九屈连环 3.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掀起万丈狂澜 ..(巨大的波浪) B.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比喻精神的城防) C.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雄壮,雄伟) D.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比喻支流) 4.文学常识填空。 (1)《黄河颂》选自组诗《________》。《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____作词, ______谱曲。 (2)光未然,本名______,湖北光化(今老河口西北)人,______、____家。 提升练习 1.下列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定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拟人) B.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比喻) C.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排比) D.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夸

张、拟人) 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B.我/站在/高山之巅 C.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D.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3.下列对《黄河颂》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定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B.诗中“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的主体部分分为了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C.全诗都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黄河,使感情抒发得更为直接、真切、浓烈!D.这首诗写得明快雄健,以长句为主,长短结合,自由奔放且错落有致。4.面对黄河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请你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呼吁大家保护我们的母亲河。要求:简明,有创意。 答: 模拟练习 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成语使用不恰当 ...的一项是( ) A.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她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 曲连环 ...。 B.一提到赵薇,人们就会想起她那双扑朔迷离 ....的大眼睛。 C.邓稼先被张爱萍将军称为“‘两弹’元勋”,是当之无愧 ....的。 D.我的叔叔很有才华,可惜锋芒毕露 ....,公司里的人都不喜欢他。 2.下面文字中的横线处,应依次填入的一组句子是( )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史,与黄河有着血肉联系。黄河流千古,流出了_______,流出了_______,流出了________。 A.生生不息的炎黄子孙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六、《黄河颂》教学设计

六、《黄河颂》 目标分析: 1.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有感情的朗读歌词,充分展开想象体会歌词中体现出的英雄气魄,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感. 3.理解词中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美民族伟大的内涵,体会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 2. 引导学生美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画面美,修辞美. 3. 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分课时设计:1 课时教学过程: 总第 ____ 课时 备课时间:3.25 授课时间:教学步骤: . 导入 播放V黄河大合唱>中的V保卫黄河>,同时展示黄河图片.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一句话"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和自豪。黄河以其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人们歌咏她,因为她古老,她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她厚重,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还因为她沧桑,她与她的人们一起经历过苦难与抗争。在上个世纪,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民族危在旦夕,黄河又以她磅礴的力量,激励她的儿女奔赴抗日前线。那是在1938 年9 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战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今天,让我们吟诵着《黄河颂》,走进诗

人光未然那充满强烈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心灵世界。 板书课题:黄河颂 . 作者、作品及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 1.关于作者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 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 徒、店员和小学教师。1936 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年8 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9 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2.关于作品: 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在结构上与 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是紧密相承的。《黄河船夫曲》描写:“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彼岸。这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于是在第二章《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学习它的榜样,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 3.关于背景: 1938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 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诗人光未然1935年8 月曾经创作出歌词《五月的鲜花》,歌中唱道:“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 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歌词经谱曲后广为传唱。1939 年诗人到延安后,又创作了篇幅与规模更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 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三.整体感知 1.认真倾听多媒体播放《黄河颂》,让学生仔细地聆听,进入诗中雄浑、壮阔的境界。 2 .深情朗读一读: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二读:有感情的朗诵,把握诗的内容,领悟诗的意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三读: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让小组的其他同学给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四

黄河颂公开课 教学设计

黄河颂教学设计 一、导入 1、课前播放歌曲《黄河颂》 2、导入语: 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黄河颂》,它诞生于抗日战争这个特殊的时期,它的传唱曾激励了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浴血奋战,用他们的生命捍卫了我们民族的尊严。而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来走进这首诗歌,一起去体会黄河带给我们的力量之美。 二、授新课 (一) 1、了解作者光未然: 原名张光年。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1936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2、检查预习 澎湃()() 气魄()高山之巅() 狂澜()哺育() 浊流()屏障() 3、朗读诗歌 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用你认为最好的方式来读一读。 出示朗读指导。 4、听读诗歌,感知课文。 其实想读好这首诗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我想请大家来欣赏一段视

频朗读,边欣赏黄河壮阔的景色,边体会诗歌的感情。来听听朗读者是否把黄河的力量之感展现出来了呢 (二)赏析诗歌 1、整体感知 (1.)标题“黄河颂”中哪个词最为关键 “颂”字,表达了对黄河的热爱和歌颂。 (2.)文章从结构上共分为哪几部分 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歌颂黄河的英雄气魄和伟大坚强,引出下文的颂歌。 2、小组合作,赏析探究 出示问题,小组内合作完成 3、全班交流 A 歌词部分并没有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这一部分,应该是哪个字统领到哪 1、出示这部分内容,找出统领的字“望” 2、指导朗读 要读出黄河奔流的力量,就要抓住关键词进行重读,哪些词体现黄河的力量奔、澎湃、掀、万丈、劈(用高吭的声音)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说明黄河在奔流过程中历经坎坷,它的奔流是艰辛的,可是,黄河并没有因此停下来奔流的脚步,这体现出了黄河的坚韧,所以,我们在读时,应该用低沉而缓慢的声音。 B、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对黄河进行赞颂的

黄河颂教学设计

《黄河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训练与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教学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调动并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渲染气氛 (欣赏《黄河大合唱》第七章《保卫黄河》片段) 师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正式上课前请大家欣赏一段音乐,请把眼睛闭上,用心去听,用心去感受。听完这段音乐后,用语言表达你有怎样的情绪?有什么样的感受? 师问:大家从音乐中感受到了激动、热血沸腾、悲壮等战斗的激情。为什么你会产生这样的情绪? 师自答:当时抗日战争已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诗人光未然在这时期创作的组诗《黄河大合唱》,反映了国难当头的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可以这样说,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知

道黄河的,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在这里我们的诗人放声歌唱,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颂歌。今天我们就学习《黄河大合唱》的第二章《黄河颂》 二、反复朗读,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在听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感情。思考: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配乐《黄河颂》) 2、通过你对诗的理解,大声的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诗人从哪几个方面赞美黄河? 3、大家在充分领悟诗的情感基础上齐读全诗。 三、内容研讨,赏析词语 (一)序曲 师问:文章从结构上共分为几大块? 明确:两块。第一段是朗诵词也就是序曲部分,第二段是歌词即文章的主体部分。在第一段中,朗诵词开宗明义的说出了黄河表现出我们民族什么样的精神? 生答:伟大坚强 读朗诵词 板书:序曲赞美黄河伟大坚强主体 师问:黄河表现了中华民族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请问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 生答:拟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5课《黄河颂》教学设计

第5课黄河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积累词语,学习本课出现的生字、词,并学会运用。 ②有感情的朗读歌词,充分展开想象,体会歌词中体现出的英雄气魄,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感。 ③理解歌词中的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朗读,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理解歌词中反复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结合语言环境的学习体会语言运用的好处。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②启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树立为中华的腾飞而发愤读书志向。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的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进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 3、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 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这一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内涵,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 二、了解背景,初读文本 (一)、创作背景: 通过阅读书下注释或自行查阅资料,完成下列各题,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1、本文作者( 光未然),现代( 著名诗人 )。早年从事抗日救亡文艺活动,创作过歌词《五月的鲜花》,还著有组诗(《黄河大合唱》) 。 2、创作背景:1938年,(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华北大地,全国掀起抗日救亡的高潮。诗人光未然奔赴延安,随八路军将士在黄河两岸抗击日寇。雄奇壮丽的山川,英勇抗敌的战士,强烈的感染了诗人。激动之余,光未然写下了组诗( 《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共分( 八)个乐章,《黄河颂》为第二乐章。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提示及要求: 1.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欣赏《黄河颂》,你听出了怎样的朗读语气和语调?

《黄河颂》公开课教案知识分享

《黄河颂》公开课教 案

黄河颂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分析诗歌的关键语句,深入理解诗歌。 3体会诗歌蕴含的爱国热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怀。 重点、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播放背景音乐《保卫黄河》。 同学们,黄河被誉为“母亲河”。她滋润了一片黄颜色的肥沃土地,哺育了一个黄皮肤的伟大民族。古往今来,众多的英雄豪杰,无数的文人墨客,来到黄河之边,站在高山之巅,歌唱着黄河,赞叹着黄河。当狼烟四起,抗战爆发之时,诗人向着黄河母亲,唱出豪迈的颂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河颂》,读一读,品一品,感受黄河的无穷魅力,学习黄河的不朽精神。 二、朗读,初步感知 1 自己放声朗读,读后正音。 2聆听名家朗读《黄河颂》,思考我们要学习黄河的什么精神? 伟大坚强。 3诗人光未然又是在什么情景下创作的这首诗?

《导学案》33页背景回放。 4小组合作放声朗读。 三、合作探究 1、本课题目为《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 颂。 2本首诗分为朗诵词和诗歌两部分,朗诵词在全诗起什么作用? 提纲挈领地概括出黄河的性格;引出下面的唱词。 3第二节是诗歌的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要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望。 4“望”字统领了哪些内容?从哪几个角度对黄河进行描写? 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望”的内容有实有虚,选择了不同的立足点,对黄河全方位地进行了描写。 近镜头描写;俯瞰全景式的总写;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 5找出“颂黄河”这一环节的明显标志,并分析这一部分可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一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标志:“啊!黄河!” 分为三层:黄河养育着中华民族; 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 黄河激励着中华民族。 6作者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民族的屏障”?

六年级音乐上册《黄河颂》教案 人音版

《黄河颂》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分析歌曲不同的音乐风格,感受体验其丰富的音乐情绪,了解作品思想内容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理解作品的审美音乐价值和社会价值。 2、能力目标:用听、唱、议等方法欣赏作品,能比较准确的把握歌曲的演唱风格特点。 3、情感目标:能够对历史题材的民族音乐感兴趣,在欣赏和演唱歌曲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的感情。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研讨、交流《黄河颂》的艺术内涵。从而培养学生音乐欣赏、感受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感受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提高对声乐作品的鉴赏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先演奏一首钢琴曲献给大家,请欣赏。 1、大家知道我刚才弹的是什么乐曲么?(黄河协奏曲第二乐章《黄河颂》) 2、很好,那么同学们对黄河了解多少呢?请大家发言。 A、黄河协奏曲共分四个乐章:《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愤》《保卫黄河》,殷承宗改编。 B、乐曲材料源于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 二、欣赏《黄河颂》: 1、首先大家先看看这几幅图片,是否知道这是什么地方? 壶口瀑布(山西省),河套平原(内蒙古省)。黄河的全长多少,流经几个省份。黄河为中国第二大河,全长5464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 2、自古以来,就有不少文人墨客对黄河有过文学绘画艺术的写真,例如李白的一句千古绝叹——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我们近代现代的艺术家则用音符的形式来抒发对黄河的敬畏之情。

A、(幻灯出示作者冼星海照片)大家认识这是谁么? B、那么大家谁知道冼星海的生平和一些作品? 3、好的,我们今天要了解欣赏的内容就是冼星海的《黄河颂》。 4、接下来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歌曲。(播放)听过之后什么感受呢?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滋润了华夏大地,哺育了炎黄子孙。伟大的党开辟了祖国的崭新的一页,让我们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歌颂黄河,振兴华夏,保卫全中国!

部编版初中语文-《黄河颂》优秀教学设计

《黄河颂》教学设计 Megan 第一课时 1. 情景导入。可以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黄河颂》,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共鸣。也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对黄河的了解,教师顺势导入课文。 2. 教师范读或听课文录音,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3. 学生识记生字词。 4. 朗读,进行方法指导:把握感情、语调、重音。先齐读,再进一步感悟。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诗歌中强烈的情感,获得直接的感性体验,有条件的可结合配乐完成朗读。明确:感情基调是激昂、豪迈。 提示:(1)“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望”应该拖长一点。后面的4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掀”“奔”“劈”要重读,读得快一点,并且这4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2)3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3)诗人反复吟唱“啊!黄河!”要读出这三个小节的情感与气魄:第一节,舒缓深沉;第二节,坚强有力;第三节,高亢激昂。(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第二课时

1. 以小组竞赛的方式,每组推荐一名学生,检查朗读情况。 2. 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可以通过这样两个步骤: (1)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歌词内容。教师应注意题目中包含的两个深浅不同的层次。第一问是从表层设问,首先应该抓住“黄河的气魄”这一关键词,引导学生反复感知课文,感受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魄。其次,应该注意到“从哪些方面”这一要点,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 (2)结合时代背景,根据诗歌内容,概括黄河精神: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创作的目的。明确:诗人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人们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家园,保卫祖国。 3. 问题探究: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1)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作者并没有直接去“颂”而是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描写黄河。文中哪个字能统领这部分? 明确:望。 (2)“颂黄河”这一部分有明显的标志,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它起什么作用?

初中语文《黄河颂》教案

6、黄河颂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作者和作品。 2.了解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方法。 3.利用字典,掌握生子词。 技能目标 1.初步学会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情感目标 感受歌词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学法指导 通过“感受——诵读——品析——运用”的四步进行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感受) (欣赏《黄河大合唱》第七章《保卫黄河》片段) 同学们,上课之前,先让我们静静地听一段音乐,请你边听边发挥想像,然后说说你听后的感受。(板书学习目标一欣赏:让我们静静地听。) (生:我感受到黄河流水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生:我听见黄河在咆哮,在奔腾。使我的情绪激动、热血沸腾、悲壮等) 师问:大家从音乐中感受到了激动、热血沸腾、悲壮等战斗的激情。为什么你会产生这样的情绪? 师自答:当时抗日战争已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希望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用以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1939年,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到了黄河岸边,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共由八个乐章组成,我们今天学习它的第二乐章《黄河颂》。 二、诵读 师:学习这首诗歌,我们首先要学会朗读,像诗人一样热情歌颂我们伟大的母

亲--黄河!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好一首诗呢? 师生共议得出。如: 1,把握诗词的节奏、重音。(语调激昂、感情豪迈。) 2,时代背景的把握 3,对诗词语言的品味 4,调节自己的感情。 更多…… 师:下面让我们高声地朗读起来,读出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板书教学目标二诵读:让我们琅琅地读。) 1、学生自由读,推荐一个代表读。 2、老师范读。 3、同学合作朗诵 1,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 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的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2,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最佳组合,予以鼓励。 注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领略歌词美感,将学生的情感逐渐引向高潮 三、品析课文 师:我们学诗要读出诗的气势,读出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我们还要更深刻地领会诗的内涵,下面同学们默读课文,通过读诗歌①你读懂了什么?②你还有哪些疑问?(学生独立思考,老师板书教学目标三品析:让我们细细地品。)1、品味课文中的语言;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并提出建议性的 意见。 2、教师总括全文 (一)序曲 师问:文章从结构上共分为几大块? 明确:两块。第一段是朗诵词也就是序曲部分,第二段是歌词即文章的主体部分。在第一段中,朗诵词开宗明义的说出了黄河表现出我们民族什么样的精神? 生答:伟大坚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