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 (2)

合集下载

2022年高三语文(古代诗歌情感题)含答案

2022年高三语文(古代诗歌情感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情感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题少府监李丞山池李颀能向府亭内,置兹山与林。

他人骕骦①马,而我薜萝②心。

雨止禁门肃,莺啼官柳深。

长廊闭③军器,积水背城阴。

窗外王孙草④,床头中散⑤琴。

清风多仰慕,吾亦尔知音。

[注]①骕骦(sù shuānɡ):骏马名。

②薜萝:薜荔、女萝,两种植物。

后借指隐士服饰或住处。

③闭:关闭。

④“王孙草”出自汉《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⑤中散:指魏晋时期的嵇康。

崇尚老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能向府亭内,置兹山与林”这两句扣题并挈领下文,点出李丞山池所在位置,一个“能”字点出李丞富有才华。

B.“他人骕骦马,而我薜萝心”这两句中,“骕骦马”与“薜萝心”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与他人相异的情趣。

C.“雨止禁门肃,莺啼官柳深”这两句写李丞山池周围环境肃静、清幽的特点,运用了动静结合、以声衬静的手法。

D.“窗外王孙草,床头中散琴”这两句运用对仗与用典手法,写友人李丞宅第的外部环境与内室陈设,可见主人的雅趣。

解析:选A A项,“一个‘能’字点出李丞富有才华”错。

“能”在句中用作能愿动词,意为“能够”,联系“能向府亭内,置兹山与林”这一联的意思看,诗人说少府监李丞能够在有限的府亭空间内布置这些山林风景,以寄托自己的山林隐逸之思。

这样一种生活状态与他人的汲汲于荣利是不一样的。

这种情怀或说精神怀抱,在诗人看来,是一种“清风”。

从诗篇整体结构看,“能”字居于首句句首,有“警策”全篇,奠定感情基调之意味,所谓“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个“能”字伏笔下文的“而我薜萝心”,以及末尾的“清风”。

★(2)“清风多仰慕,吾亦尔知音”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答:解析:“清风多仰慕”一句,“清风”是诗人的化身,也暗含高洁之意,联系前面对李丞居住环境和情趣的描写,据此可以得出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李丞淡泊荣华富贵之高洁情怀的仰慕之情。

《文心雕龙》卷32熔裁诗解2删字意留辞殊义显芟繁剪秽不离辞情

《文心雕龙》卷32熔裁诗解2删字意留辞殊义显芟繁剪秽不离辞情

《文心雕龙》卷32熔裁诗解2删字意留辞殊义显芟繁剪秽不离辞情题文诗:三准既定,次讨字句.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精论要语,极略之体;游心窜句,极繁之体.谓繁与略,随分所好.引而申之,则两句可,敷为一章,约以贯之,则一章能,删成两句.思赡丰者,善敷陈也;才核实者,善删简也.其善删者,字去意留;而善敷者,辞殊义显.字删意缺,短乏非核;辞敷言重,芜秽非赡.谢艾王济,西河文士,张骏以为,谢艾文繁,而不可删,王济文略,而不可益.二子可谓,练熔裁而,晓繁略矣.至如士衡,陆机才优,缀辞尤繁;陆云思劣,雅好清省.美锦制衣,修短有度,虽玩其采,不倍领袖,巧犹难繁,况在乎拙?文赋以为;榛楛勿剪,庸音足曲;识非不鉴,情苦芟繁.百节成体,共资荣卫,万趣会文,不离辞情.情周不繁,辞运不滥,非夫熔裁,何以行之?篇章户牖,左右相瞰.辞如川流,溢则泛滥.权衡损益,斟酌浓淡.芟繁剪秽,弛于负担.【原文】全文2故三准既定,次讨字句。

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精论要语,极略之体;游心窜句,极繁之体。

谓繁与略,适分所好。

引而申之,则两句敷为一章,约以贯之,则一章删成两句。

思赡者善敷,才核者善删。

善删者字去而意留,善敷者辞殊而义显。

字删而意缺,则短乏而非核;辞敷而言重,则芜秽而非赡。

昔谢艾、王济,西河文士,张骏以为"艾繁而不可删,济略而不可益"。

若二子者,可谓练熔裁而晓繁略矣。

至如士衡才优,而缀辞尤繁;士龙思劣,而雅好清省。

及云之论机,亟恨其多,而称"清新相接,不以为病",盖崇友于耳。

夫美锦制衣,修短有度,虽玩其采,不倍领袖,巧犹难繁,况在乎拙?而《文赋》以为"榛楛勿剪,庸音足曲",其识非不鉴,乃情苦芟繁也。

夫百节成体,共资荣卫,万趣会文,不离辞情。

若情周而不繁,辞运而不滥,非夫熔裁,何以行之乎?赞曰∶篇章户牖,左右相瞰。

辞如川流,溢则泛滥。

权衡损益,斟酌浓淡。

《文心雕龙》与中国对策理论的早期建构

《文心雕龙》与中国对策理论的早期建构

《文心雕龙》与中国对策理论的早期建构作者:吴中胜来源:《中州学刊》2019年第01期摘;要:中国早在西汉时期就有比较成熟的对策机制和对策文,但理论界多年来对其缺乏深入的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刘勰《文心雕龙》为代表的成熟期的中国文论,对于对策人的才能、对策内容、对策文撰写的基本要求等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探讨,可以说是中国对策理论的早期建构。

刘勰认为,对策之人既要通政务又要擅文才,必须是一个精通古今的通才;对策文在内容上要切中时务,提出切实可行的“治道”和“政术”;对策文在行文上要以理服人,文辞质朴,不追求华藻丽辞。

这些早期的对策理论,对我们今天的对策研究和对策文的撰写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文心雕龙》;对策文;理论建构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9)01-0146-07当前,中国学界越来越重视对现实问题的研究,中国特色的智库建设迎来新的机遇。

智库的一项重要社会功能就是对策研究,要对一些重大的现实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这种直面现实问题的文字就是对策文。

与火热的对策智库相反的是,在理论界,关于对策机制及对策文理论的研究却相对冷清。

学者们普遍的观点是,对策文只是一种应用文体,不需要也没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

事实上,“对”和“策”两个字从字源学意义就决定了对策文具有鲜明的应对性和计谋性特点。

对,即应答之意。

许慎《说文解字》曰:“对,譍无方也,从丵、口,从寸。

”清人段玉裁注曰:“聘礼注曰:‘对,答问也。

’按对答古通用。

云‘譍无方’者,所谓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以大者则大鸣,叩以小者则小鸣也。

无方,故从丵口。

寸,法度也。

丵口而一归于法度也。

”①策,即计策、策略之意。

《说文解字》曰:“策,马箠也,从竹朿声。

”段注曰:“以策击马曰敇,經传多假策马为册,又计谋曰筹策者。

策犹筹,筹犹筭。

筭所以计历数,谋而得之,犹用筭而得之也。

故曰筭、曰筹、曰策,一也。

2023年湖南省长沙市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二)(含答案)

2023年湖南省长沙市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二)(含答案)

2023年湖南省长沙市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二)(全卷总分120份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学校组织同学们阅读《中国百科知识丛书》,同时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某同学阅读《神奇的汉字》后,做了以下归纳,请你帮他找出其中有错误的一项()(2分)A.应注意汉字中的一字多音现象,例如:战斗(dòu)、筋斗(dǒu)。

B.大部分的形声字可根据声旁定读音,例如:翌(yì)日、绚(xún)丽。

C.应注意区别形近字,例如:“惦量”应为“掂量”,“统畴”应为“统筹”。

D.要注意成语中的一些特殊字形,例如:“随机应变”不要写成“随机应便”。

2.某同学读完《神奇的成语》后,写了下面语段,请你帮他选出空格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2分)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每条成语背后都蕴藏着一个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

奇妙的成语接龙、成语对联等,读上去①,让你感受到成语无穷无尽的奥妙,体会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血脉深情。

不过,也要避免②地理解一些成语,或者由此③,而贻笑大方。

A.①熙熙攘攘②断章取义③气冲斗牛B.①熙熙攘攘②异想天开③高谈阔论C.①朗朗上口②异想天开③气冲斗牛D.①朗朗上口②断章取义③高谈阔论3.下面是从部分同学作文中选出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关于《西游记》的作者到底是谁,研究人员有不同说法,现在大家一般采用的是以吴承恩创作这一说法为准。

B.通过5G全新技术的支撑,让未来数据可视化成为新闻生产的关键性技术。

C.湖南省正在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分类收集、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

D.近年来,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已成为中国制造商展示其最新成果的一个重要平台。

4.“而在西方”这句话是从下面介绍“中国古代数学”的语段中抽出来的,若还原的话,放哪一处最恰当?()(2分)【甲】《九章算术》的最后一章“勾股”更是赫赫有名了。

《文心雕龙》注译20《檄移》

《文心雕龙》注译20《檄移》

《文心雕龙》注译20《檄移》《檄移》20震雷始于曜电,出师先乎威声。

故观电而惧雷壮,听声而惧兵威。

兵先乎声,其来已久。

昔有虞始戒于国,夏后初誓于军,殷誓军门之外,周将交刃而誓之。

故知帝世戒兵,三王誓师,宣训我众,未及敌人也。

至周穆西征,祭公谋父称“古有威让之令,令有文告之辞”,即檄之本源也。

及春秋征伐,自诸侯出,惧敌弗服,故兵出须名。

振此威风,暴彼昏乱,刘献公之所谓“告之以文辞,董之以武师”者也。

齐桓征楚,诘苞茅之缺;晋厉伐秦,责箕郜之焚。

管仲、吕相,奉辞先路,详其意义,即今之檄文。

暨乎战国,始称为檄。

檄者,皦也。

宣露于外,皦然明白也。

张仪《檄楚》,书以尺二,明白之文,或称露布。

露布者,盖露版不封,播诸视听也。

夫兵以定乱,莫敢自专,天子亲戎,则称“恭行天罚”;诸侯御师,则云“肃将王诛”。

故分阃推毂,奉辞伐罪,非唯致果为毅,亦且厉辞为武。

使声如冲风所击,气似欃枪所扫,奋其武怒,总其罪人,征其恶稔之时,显其贯盈之数,摇奸宄之胆,订信慎之心,使百尺之冲,摧折于咫书;万雉之城,颠坠于一檄者也。

观隗嚣之檄亡新,布其三逆,文不雕饰,而意切事明,陇右文士,得檄之体矣。

陈琳之檄豫州,壮有骨鲠;虽奸阉携养,章实太甚,发丘摸金,诬过其虐。

然抗辞书衅,皦然暴露,敢矣撄曹公之锋,幸哉免袁党之戮也。

钟会檄蜀,征验甚明;桓温檄胡,观衅尤切,并壮笔也。

凡檄之大体,或述此休明,或叙彼苛虐。

指天时,审人事,算强弱,角权势,标蓍龟于前验,悬鞶鉴于已然,虽本国信,实参兵诈。

谲诡以驰旨,炜晔以腾说。

凡此众条,莫之或违者也。

故其植义飏辞,务在刚健。

插羽以示迅,不可使辞缓;露板以宣众,不可使义隐。

必事昭而理辨,气盛而辞断,此其要也。

若曲趣密巧,无所取才矣。

又州郡征吏,亦称为檄,固明举之义也。

移者,易也,移风易俗,令往而民随者也。

相如之难蜀老,文晓而喻博,有移檄之骨焉。

及刘歆之移太常,辞刚而义辨,文移之首也;陆机之移百官,言约而事显,武移之要者也。

《古代文学》秦汉文学 常识整理

《古代文学》秦汉文学 常识整理

《古代文学》常识整理◆秦代文学一、秦代文学仅有三种样式:散文、刻石之文、诏书奏议1、完成于公元前239年,由吕不韦门客集体著作的《吕氏春秋》有一定的时代意义2、秦代文学唯一的作家是李斯,其代表作为《谏逐客书》3、现在传世的秦代刻石之文共有8篇,其中6篇在《史记*始皇本记》中总的来说,秦代文学没有什么成就。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秦氏不文”。

二、1、《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余万字,在公元前239写成。

此书内容驳杂,兼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司马迁称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

其文章常常以语言故事为譬喻,例如《荡兵》《顺说》《察今》等篇都有这样的特色。

2、《吕氏春秋》的十二纪是全书的大旨所在,是全书的重要部分,分为《春纪》、《夏纪》、《秋纪》、《冬纪》。

每纪都是5篇,共60篇。

《春纪》主要讨论养生之道,《夏纪》论述教学道理及音乐理论,《秋纪》主要讨论军事问题,《冬纪》主要讨论人的品质问题;八览,现在63篇,显然脱去一篇,内容从开天辟地说起,一直说到做人务本之道、治国之道以及如何认识、分辨事物、如何用民、为君等。

六论,共36篇,杂论各家学说。

三、秦石刻文是我国最古的碑文,对后世碑志文有很深影响;内容为歌颂秦王功德,形式则是模仿雅颂,都是四言韵文,但多以三句为一韵。

四、秦时民间有歌谣流传。

《汉书*贾捐之传》有“长城之歌,至今未绝”的话。

今之所传,仅有一首,见于晋杨泉《物理论》。

◆汉代文学汉代文学的样式主要有:赋、散文、诗歌和楚辞。

其发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汉高祖——汉景帝,是汉代文学的初创期,多种问题主要沿袭战国文学的余风,同时又有新的因素萌芽:辞赋,政论。

这时期主要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和辞赋发展上。

散文的发展史笔记摘抄(3篇)

散文的发展史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散文的起源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我国,散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当时的散文主要以寓言、语录、论述等形式出现,如《庄子》、《孟子》、《老子》等。

这些散文作品在内容上涉及哲学、政治、道德、伦理等多个方面,为后世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 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为诸子散文和史传散文两大类。

诸子散文以《庄子》、《孟子》、《老子》等为代表,史传散文以《左传》、《战国策》等为代表。

这些散文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2. 秦汉散文秦汉时期,散文开始向更加成熟的方向发展。

这一时期的散文以《史记》、《汉书》等为代表,具有严谨的史实记载和丰富的文学价值。

同时,散文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如赋、诏、表、记等。

二、魏晋南北朝散文魏晋南北朝时期,散文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散文以抒情性、议论性、叙事性三种类型为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1. 抒情散文魏晋南北朝的抒情散文以《文选》为代表,如《兰亭序》、《桃花源记》等。

这些作品以抒发作者的情感为主,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2. 议论散文这一时期的议论散文以《论衡》为代表,如《世说新语》、《颜氏家训》等。

这些作品以议论时事、批评社会为主,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3. 叙事散文魏晋南北朝的叙事散文以《搜神记》为代表,如《洛阳伽蓝记》、《水经注》等。

这些作品以叙事为主,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描绘。

三、唐宋散文唐宋时期,散文发展达到了鼎盛。

这一时期的散文以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为代表,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

1. 韩柳散文韩愈、柳宗元是唐代散文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散文以议论为主,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如韩愈的《师说》、《进学解》,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等。

2. 欧苏散文欧阳修、苏轼是宋代散文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散文以抒情、议论、叙事相结合,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苏轼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文心雕龙祝盟第十》原文翻译及赏析

《文心雕龙祝盟第十》原文翻译及赏析

《文心雕龙祝盟第十》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文心雕龙祝盟第十》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语】:文心雕龙祝盟第十原文天地定位,祀遍群神,六宗既禋,三望咸秩,甘雨和风,是生黍稷,兆民所仰,美报兴焉!牺盛惟馨,本于明德,祝史陈信,资乎文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心雕龙》的作者是?C刘勰出生于哪一年?A刘勰主要生活于哪几个朝代?A是谁看了《文心雕龙》后“大重文,谓为深得文理”。B《文心雕龙》约写于何时?A《文心雕龙》在南北朝时代为什么没有取得就有的地位?C韩柳的孟文运动,其主张与刘勰一致,为什么不重视《文心雕龙》?B《文心》体存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达,是谁说的?C刘勰的出身是:A《文心雕龙》主论绵密,与何有关?B“江左篇制,溺乎玄风”,是指:C刘勰论文的根本观点是:A《序志》中“论文叙笔”是讲:C杂文这种文体是:B从《原道》可以看出,刘勰是个:C“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识器”,出自于:B“幽厉昏而《板》《荡》怒,平王微而《黍离》哀”,《黍离》出自于:刘勰提出“圣因文而明道”,唐代李汉提出“文者贯道之器”,宋代周敦颐提A认为刘勰论文明道“所见在六朝文士之上”的是谁?C《征圣》里提到的“夫子文章,可得而闻”的夫子是谁?A“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是谁说的?B刘勰提出为文要“体乎经”,是:C对于《楚辞》,刘勰既说它“异乎经典”,又说它“气径轹古,辞来切今。惊A刘勰对民间文学是什么态度?B“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是谁说的?C“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出自于:A《才略》篇是讲:B“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是说:A“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出自于:C说陶渊明“文章不群,辞彩精拔”的是:A认为“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是指谁说的?C什么叫神思?C“寂愁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出自于:C《体性》篇提出“八体”,是指:B“嗣宗俶傥,帮响逸而调远”,嗣宗是指A“怊怅述情,必始乎风”,“风”是指:B故魏文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不可力强而致”,魏文是:B“三百三蔽,义归无邪”,典出:A“师旷觇风于盛衰,季札鉴微于兴废”,季札是:C“乐府”是指:B“然则赋也者,受命于诗人,而拓宇于楚辞也”出自于:C“四始之至,颂居其极”,“四始”是指:C“自七发以下,作者继踵”,“七发”的作者是:A《诸子》篇“太上立德,其次立言”,此句出自于:A“魏之初霸,术兼名法,傅瑕王粲,校练名理”,王粲是:B诏策是什么文体?C“观剧秦的文,影写长卿”,剧秦是:B“陈思之表,独冠群才”,陈思是:A“奏者,进也。言敷于下,请进于上也”,“奏”是:B《通变》篇“魏晋浅而绮,宋初讹而新”,宋是指:B“故文反正为乏,辞反正为奇”,出自于:A“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出自于:B“刚柔以立本,变通以趋时”,出自于:C“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是讲:A上林赋云:“修容乎孔园,翱翔乎出圃”,上林赋的作者是:C言对、事对、反对、正对,“对”是指:B“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是讲:A《夸体》篇“夫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此句引自:C“言峻则嵩高极天,论狭则河不容舠”,是讲:B《是类》篇,大畜三象“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大畜是指:B“夫以子云之才,而自奏不学,及观出石室,乃成鸿采”,子云是指:A什么叫隐秀?C《指瑕》篇:“无翼而飞者声也,无根而固者情也”,是引用谁的话?A“意得则舒怀以命笔,理伏则抽笔以卷怀”出自于:B《总术》篇是关于:B“故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原始以要终,虽百世可知也”,此句出C“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此句出自于:C《物色》篇是讲:A《才略》篇是讲:C“景纯艳逸,足冠中兴”,景纯是:B“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识器”,出自于:A《知音》篇是关于:C什么叫程器?C《序志》篇:“魏典密而不周”,魏典是指:A注本中有黄叔琳辑注,范文澜注本,杨明照校注,以何本注最为详备?B《文心雕龙》评本有曹学佺评本,曹是哪个时代人?A萧统把经子史排斥在文外,刘勰则把经子史纳入文中,从文论角度看,哪个更B“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C“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凋,则清丽居宗”,此句:C“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出自于:A“登山则情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是讲什么的?B《总术》篇:“精者要约,匮者亦鲜;博者该赡,先者亦繁;辩者昭晰,浅者C“故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书抄”是谁说的?B刘勰提倡“风骨”,对唐代哪个作家最有影响?A“神道难摹,精实不能追其极;形器易写,壮言可以喻其真”,此句出自于:B“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即“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分”,这话是谁说的?C《物色》篇:“写云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这里A赞美屈原的《离骚》是“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法,其行廉”,是谁说的?C沈约重声律,钟嵘否定声律,刘勰既不同于钟嵘的否定声律,也不同于沈约的A《通变》篇指出从“楚汉侈而艳”到“宋初讹而新”,这种观点认为文学是:B刘勰认为“渐靡儒风”“中朝贵玄”,按照一种思来创作,这对创作来说是:B“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这两句出自于:A刘勰认为文学鉴赏既“文情难鉴”,又是可以理解的,这种观点,你认为是:A刘勰对当时盛行的文学的态度是:C《序志》说“言不尽意,圣人所难”,《定势》又说“绘事图色,文辞尽情”C在对五言诗的看法上,刘勰与钟嵘谁更推重?B在对待陶渊明的态度上,萧统、刘勰、挚虞谁更有识力?A《文心雕龙》总共多少篇?B刘勰除了《文心雕龙》还有一部著作是:A你认为《文心雕龙》是一部体系性的空前绝后的巨著,这一说法对吗?AA、钟嵘B、萧统C、刘勰A、公元465B、公元466C、公元467A、宋齐梁B、齐梁陈C、梁陈隋A、昭明太子B、沈约C、挚虞A、496-497B、498-499C、501-502A、不重声律B、把经、子、史C、把经、子、史纳入文中A、《文心雕龙》B、《文心雕龙》C、《文心雕龙》是骚体A、谭献B、梁启超C、章学诚A、素族B、士族C、皇族 A、儒学B、佛学C、道学A、江左创作的诗B、北朝的创作风C、批评当时文风的流弊A、本乎道,师乎B、若无新变,不C、务先大体,鉴必穷源,乘一总万,举要治繁。A、有韵文B、无韵文C、有韵文和无韵文A、无韵文B、有韵文C、韵散相杂A、道是客观规律B、道是神理,刘C、道是客观规律,又是神理,刘勰C、是心物二元论者A、《才略》B、《知音》C、《程器》A、《诗经》B、《楚辞》C、《乐府》A、刘勰B、李汉C、周敦颐A、杨慎B、曹学佺C、纪昀A、孔子B、孟子C、刘勰的老师A、刘勰B、陆机C、曹丕A、用儒家思想来B、学习经书的语C、学习经书里隐显说略的修辞手法A、肯定B、否定C、既肯定又否定A、重视B、轻视C、既重视又轻视A、刘勰B、沈约C、陈子昂A、《诗品序》B、《金楼子》C、《文心雕龙》A、文学史B、作家论C、鉴赏论A、文学的兴衰与B、文学的兴衰与C、文学的兴衰与时代既有关又无关A、《辨骚》B、《诠赋》C、《明诗》A、萧统B、钟嵘C、刘勰A、曹丕B、陆机C、刘勰A、精神与思想B、用心去思考C、创作前的构思A、《定势》B、《风骨》C、《神思》A、作品的风格B、修辞的风格C、作家的风格A、阮籍B、阮咸C、嵇康A、《国风》B、对作品内容的C、自然界的风A、曹操B、曹丕C、曹植A、《论语》B、《老子》C、《周易》A、南朝人B、战国时代的人C、春秋时代的人A、音乐的府库B、配乐的诗歌C、音符A、明诗B、辨骚C、诠赋A、四次开始B、四个始祖C、风、大雅、小雅、颂A、枚乘B、司马相如C、杨雄A、《左传》B、《论语》C、《战国策》A、战国时人B、汉末时人C、晋朝人A、诗B、赋C、应用文A、人名B、杨雄的文章C、秦朝的戏剧A、曹植B、姓陈名思C、陈朝的思想A、演奏B、文体C、通“揍”A、春秋时的宋国B、南朝的宋C、唐宋元明的宋A、《定势》B、《通变》C、《诏策》A、《明诗》B、《情宋》C、《诸子》A、《变通》B、《时序》C、《熔裁》A、声律B、两人之关系C、唱歌A、贾谊B、张衡C、司马相如A、对策B、对偶C、对待A、比B、兴C、夸张A、《左传》B、《尚书》C、《周易》A、比拟B、夸饰C、对偶A、大牲畜B、大畜卦C、都不是A、杨雄B、东方朔C、班固A、隐逸的秀才B、一种修词手法C、婉曲与精警A、管仲B、子产C、孔子A、《童句》B、《养气》C、《附会》A、文体论总论B、创作论总论C、全书总论A、《神思》B、《物色》C、《时序》A、《比兴》B、《风骨》C、《物色》A、景物描写B、物象色彩C事物的本质A、文学史论B、批评论C、作家论A、潘岳B、郭璞C、陆云A、《知音》B、《事类》C、《情采》A、作家论B、批评论C、鉴赏论A、人名B、前程与器度C、论人的品德A、曹丕的《典论B、人名C、曹魏的典章制度A、黄注B、范注C、杨注A、明代B、清代C、近代A、萧统B、刘勰C、都好A、《颂赞》B、《奏启》C、《明诗》A、重四言轻五言B、重五言轻四言C、讲四言五言的不同风格A、《文赋》B、《文心雕龙》C、《诗品》A、游览风景B、神与物游C、带着情意看山水A、八种风格B、四种风格C、各种风格都有两面A、刘勰B、钟嵘C、颜之椎A、陈子昂B、白居易C、李商隐A、《指瑕》B、《夸饰》C、《声律》A、刘勰B、叶燮C、王国维A、互文B、衬杞C、对偶A、司马迁B、刘勰C、刘安A、刘勰B、钟嵘C、沈约A、发展的B、倒退的C、既未发展也没倒退A、有利B、不利C、既有利也不利A、《辩骚》B、《诠赋》C、《明诗》A、对的B、不对的C、既对又不对A、采纳B、批判C、既采纳又批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