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高空气象探测业务

合集下载

多普勒天气雷达原理与业务应用

多普勒天气雷达原理与业务应用

多普勒天气雷达原理与业务应用摘要:多普勒雷达是世界上目前为止最先进的雷达,有“超级千里眼”之称。

相较于传统天气雷达,多普勒天气雷达能够监测到与地面垂直距离在8-12公里范围内的对流云层的产生和变化,能够判断云层的移动速度,对于天气的预报结果而言会极大的减小误差。

为了对天气进行精准预测,各类型的天气探测设备不断涌现,本文主要是对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原理和应用范围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多普勒天气雷达、原理、应用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不可控事物的掌控欲望逐步增强。

天气的变化是影响人们劳作、改变人们生活规律的主要原因,以前天气的不可预测性使人们不能够根据天气进行合理的劳作安排。

因此人们开始向探测天气方面进行研究,多普勒天气雷达是目前为止最有效的天气探测设备。

其应用范围宽泛,探测效果优良。

天气雷达的工作原理和普通的雷达一样,通过定期向高空发射电磁脉冲,之后通过接收器接受被高空气象反射回来的电磁脉冲,并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和显示,达到探测天气的目的。

1842年,奥地利数学家多普勒在经过铁路交叉处时,发现了火车由远及近时汽笛声变响,反之亦然。

他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这种现象时由于震源与观察者之间产生了相对运动。

后人为了纪念,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多普勒现象。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多普勒效应被广泛用于武器火控和天气探测等方面。

多普勒天气雷达比一般天气雷达发射的电磁脉冲波长更短,并且能够在探测降雨位置、强弱基础上可以帮助分析天气的性质以及对流天气等[1]。

多普勒天气雷达的主要应用领域1.强对流天气的监测和预警强对流天气包括雷暴、雷暴大风、冰雹、暴雨和龙卷风等天气现象。

一般而言,强对流天气都是危险天气,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会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对于强对流天气的监测显得尤为重要,多普勒天气雷达对于研究强对流天气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风暴的研究,不同的角度具有不同优劣性,从简单的二维回波区域到具备显示具有物理意义的三维虚拟体,为强对流天气的跟踪和提前预测展开了新的发展层面。

浅谈大气探测技术

浅谈大气探测技术

浅谈大气探测技术摘要:大气探测是利用各种探测手段对大气中的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及气象要素等进行观测、探测并使用不同的载体记录下来。

大气探测所获取的气象记录、资料是进行天气预报、气候分析、气象科学研究和为各行各业服务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自然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国际气象探测技术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本文在此阐述了以下几种探测技术。

.关键词: 大气探测技术气象探测.大气探测又称气象观测,是对地球大气圈及其密切相关的水圈、冰雪圈、岩石圈(陆面)、生物圈等的物理、化学、生物特征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和测定,并大气探测对获得的记录进行整理的过程。

气象观测是气象科学的重要分支,它将基础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独立学科,处于大气科学发展的前沿。

气象观测信息和数据是开展天气预警预报、气候预测预估及气象服务、科学研究的基础,是推动气象科学发展的源动力。

发展一体化的气象综合观测业务是气象事业发展的关键。

大气探测主要包括:地面观测、高空探测、特种观测和遥感探测等。

1、地面气象观测主要是对近地层范围内的气象要素进行观察和测定,大气探测主要观测的项目有:气温(离地1.5米高处,百叶箱内的气温)、地温、湿度、气压、风(包括风向风速)、云、天气现象、能见度、降水、蒸发量、日照时数、太阳辐射等。

2、高空气象探测一般是用探空气球携带探空仪器升空进行,可测得不同高度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并以无线电信号发送回地面。

利用地面的雷达系统跟踪探空仪的位移还可测得不同高度的风(风向、风速)。

3、特种观测主要包括大气本底观测、酸雨观测、臭氧观测、紫外线观测等。

遥感气象探测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雷达等设备进行气象要素探测。

下面介绍三种具体的大气探测技术:一、利用微波折射率仪探测探测对流层中大气时,折射率仪是众多测试手段中的唯一一种直接测量大气折射率的设备。

它的研制可上溯到40年代。

历史上有以谐振腔为传感器和以电容为传感器的两类折射率仪。

高空气象探测中重放球操作及信号重叠处理

高空气象探测中重放球操作及信号重叠处理

高空气象探测中重放球操作及信号重叠处理高英杰;顾黎燕;郭义涛;刘洁【摘要】L波段雷达高空气象探测中,重放球是影响高空探测质量的因素之一,重放球操作及信号重叠问题一直困扰着高空气象观测员,是影响高空探测质量的难题.基于此,文章结合工作实践总结了一些重放球的操作经验和技巧,为更好的完成高空气象综合探测工作提供参考;其中对信号重叠问题做了重点分析,并提出具体解决方法:即通过调整施放探空仪频率的方法错开两探空仪回答器的发射频率,使L波段雷达只能接收与之对应频率的探空仪回答器发射的频率,此方法从根本上有效解决了重放球引起的信号重叠问题,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验证,效果良好;大大提高了高空气象探测业务质量.【期刊名称】《气象水文海洋仪器》【年(卷),期】2016(033)001【总页数】6页(P20-25)【关键词】高空气象探测;重放球;信号重叠;解决方法【作者】高英杰;顾黎燕;郭义涛;刘洁【作者单位】河北乐亭县气象局,乐亭 063699;河北保定市气象局,保定 071000;河北乐亭县气象局,乐亭 063699;河北乐亭县气象局,乐亭 0636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12.23高空气象探测系统作为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天气预报、气候预测预报和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依据之一,在天气预报和气候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L 波段雷达高空气象探测系统是由 GFE(L)1 型二次测风雷达(以下简称L波段雷达)与 GTSl 型数字式电子探空仪(以下简称探空仪)组成[1],此系统基本实现了探测数据采集、监测和集成的自动化,提高了探测资料的质量和精度,有效减少了错情率和值班员的工作量;台站使用的L波段数据处理软件是V3.32版[2],虽然此探测系统和处理软件解决了不少技术难题,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仍然会造成雷达丢球、旁瓣抓球、缺测,甚至重放球的发生,严重影响记录的完整性和连续性,直接影响探测质量。

高空气象探测应急系统的备份、实施和故障排除

高空气象探测应急系统的备份、实施和故障排除
波 段系统 的故 障检查 、 析和 排 除方法进 行 了详细 描述 。并根 据具 体 业务 , 分 制定 出各种 情况 下 的应 急措施 以确保 高空 气象探 测业 务的 正 常运 行 。
关 键词 : 空探 测 ; 高 系统备份 ; 急措 施 ; 应 故障排 除
中图分 类号 :4 52 P 1 . 文 献 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0 6O 9 2 1 ) 30 9 —4 1 0 一0 X( O 2 0 —0 00
年代 中期 的手工 接 收 信 号 P 一5 0整 理 记 录 ; 0 C10 9 年代 中后期 到 2 0 0 0年 初期 的 5—0 97 1系统 接 收 信 号和整 理记 录 ; 0 0年代 初期 到现 在 的 L波段 系 20
统 的 自动 接收 和整理 记录 。
务工 作 , 分类论 述 了各 种 高 空气 象 探 测 系 统应 备 配 的备 份仪器 设备 及其 性能 、 特点 和操 作方 法 , 重 点介 绍 了 目前 国内较普 及 的 L波段业 务 系统 。
第 3期
21 0 2年 9月
气 象 水 文 海 洋 仪 器
M e e ol ial H y ol iala d M a i n t u e s tor og c , dr og c n rne I s r m nt
NO 3 .
Se . 0 2 p 2 1
高空 气 探 测 应 急 系 统 的备 份 、 施 和 故 障 排 除 象 实
分 , 是 天气 、 候 预报 , 象 科 学试 验 和 气象 服 也 气 气
务 的基础 ] 。高空 气 象 观 测在 突 发 事 件 、 型 公 大 益活 动 、 学试 验 及 对 多 轨 道业 务 的气 象 服务 保 科

气象局综合业务竞赛基础理论试卷(答案)

气象局综合业务竞赛基础理论试卷(答案)

气象局综合业务竞赛基础理论试卷(答案)(满分2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单选题(共50题,共50分,每小题1分。

)1.影响能见度的主要因子是 ( )A.目标物和背景的亮度对比B.观测者的视力C.大气2.太阳辐射是()辐射。

A:全辐射B:短波辐射C:长波辐射D:半波辐射3.高空气象观测业务的重放球应在正点放球后()进行,A:75分钟内B:76分钟内C:77分钟内D:80分钟内4.现在天气和过去天气以及地面状况主要用于对天气事件的()A.一般B.详细C.定性D.定量5.某日17-00时正点时次的现在天气为霾,则日数据文件文()A. 记录在日界前B.记录在日界后C.日界前后均记录D.日界前后均不记录6.由省级气象主管机构指定台站观测的项目()。

B.雪压C.冻土D.电线积冰7. 某气象站,四周积雪已达到记录积雪标准,但因某种原因( )。

A.不测量雪深(雪压),在观测簿备注栏注明B.在就近有积雪的地方,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地点测量雪深C.以上均可8.当冻结层的下限深度超出最大刻度范围时,在ISOS业务)A.500B.最大刻度值C.500 最大刻度值D.500-最大刻度值9. 日落后换日照纸,20时至23时45分上传日照数据文件,复验日照需更正的,在次日()前更正上传A.7时B.8时C.9时D.10时10. 新型自动气象站微机终端大风采集数据文件,达到大风标准的数据只保留最近()条的大风记录。

A:40B:60C:80D:10011. 若已自动发送的日数据异常(或分钟数据文件未按时上传),在次日()前通过业务软件更正(或重新)上传。

A.7时B.8时D.10时12. 气象设施建设规划的调整、修改,必须报()批准。

A.国务院B.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C.省气象主管机构13. 《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规定,气象台站探测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失去治理和恢复可能的,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可以按照职责权限和先建站后迁移的原则,决定迁移气象台站。

大气探测概论(基础知识班)

大气探测概论(基础知识班)
要大力加强气候观测系统、气象卫星系统和天气雷达、 雷电监测网、农村和重点林区及海域气象站网等基础设施 建设,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保证其稳定可靠运行, 不断提高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和水平。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统筹规划, 做到统一布局、共同建设。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重点加强中小尺度区域气象 观测系统建设,提高区域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
信息网络系统
基本气象信息 加工预测系统
气象服务系统
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
通过深化改革,力争在3到5年内,建立基本满足 国家需求、功能先进、结构优化的多轨道、集约 化、研究型、开放式业务技术体制,增强气象业 务和服务能力,提升气象科技水平。
发展多轨道业务 完善预报预测体系 强化信息与技术保障体系 加强气象教育培训体系 健全综合观测体系 构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完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 调整业务组织机构
发展简史
气象要素定量测量阶段:16世纪中叶 高空大气探测发展阶段:20世纪20年代 大气遥感探测发展阶段:20世纪40年代后期 现代大气综合探测系统的发展
发展简史 气象要素定量测量阶段
1593年,意大利 伽利略 (G.Galileo)发明 气体温度表 1643年,意大利 托里拆利( E.Torricelli)发明 水银气压表 1662年, 英国 列恩(C. Wren)设计了雨量器 1664年, 法国 巴黎天文台开始气象观测 1667年, 英国 胡克(R. Hooke)制作了风压板 1674年,英国 波义耳(R.Boyle)制作了自记湿度计 1706年,德国 华伦海特(G.D.Fahrenheit)制作了酒精温度表 1774年,瑞士德索修尔(H.B.de saussure)发明太阳温度表 1802年,法国 拉马克(Lamarok)提出云的分类法 1820年,德国 勃伦特斯(H.W.Brandes)绘制第一张等压线图 1385年,中国 南京北极阁司天台改为观象台,观天象,测风雨、 物候和地震地磁,24小时观测。1669年迁至北京。 1872年, 中国 上海徐家汇建立观象台,开始气象观测工作 1912年, 中国 在北京成立中央观象台,1915年开始绘制天气图

气象行业内参-气象业务简介

气象行业内参-气象业务简介

GPS/MET水汽遥感探测
利用高精度的地面GPS基准站的信号分析 测量整层水汽总量、倾斜路径水汽总量及 时间变化层析技术反演大气水汽量垂直分 布。 全国已经实现了418个GPS/MET站的资料获 取。
气象卫星技术及应用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卫星定位技术世界领先
高可靠、长寿命、业务化 静止卫星双星运行互为备份 风云三号极轨气象卫星部分技术世界先 进 应用广、效益高 气象卫星数据实现全球共享
气象预报预测业务
8
综合气象观测业务
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包括 地面观测和地基遥感系统 以气球和飞机等为观测平台的空基遥感系统 以卫星为观测平台的天基遥感系统 以及由运行监控、维护维修、计量检定等组成的技术装备保障业务,也是综 合气象观测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天基探测
地基探测
空基探测
信息网络业务 由数据收集及分发、信息加工处理、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等组成的气象信息业务。
气象业务简介
由资深气象专家提供 (限内部使用)
一、认识气象工作
气象业务
气象业务基本构成
用 户
需 求 服 务
公共气象服务业务
信息网络系统
气象预报预测业务
管理系统
综合气象观测业务
科技创新体系
现代业务体系
气象人才体系
气象现代化体系
公共气象服务业务 气象灾害防御管理
面向政府的决策气象服务 面向社会的公众气象服务 面向行业的专业气象服务 涉及到防灾减灾、气候变化应对、生态文明建设、国民经济建设、人民生 活水平提高等方面。
风廓线雷达
风廓线雷达利用大气湍流对电 磁波的散射作用,可探测水平 风廓线、垂直风廓线、温度廓 线、合成风资料、风切变状况 等。利用风廓线仪还可以探测 大气边界层厚度的变化,推断 大气运动的湍流结构等。风廓 线仪在天气预报、气候预测、 城市环境气象服务以及火箭发 射保障、航空器起降、弹道修 正以及等许多方面都有着广泛 的用途。

探空火箭探测系统简介

探空火箭探测系统简介
10
三、70公里探空火箭探测系统
11
三、70公里探空火箭探测系统
12
三、70公里探空火箭探测系统
(1)探测要素 直接测量量:温度、基点气压(20㎞)、风速、风向, 间接测量量:气压(基点以上)、密度。 (2)探测高度:70㎞~20㎞。 (3)量程范围:温度-90℃~+55℃。 (4)落速:≤150m/s(70㎞~20㎞)。 (5)工作频率:400MHz~406MHz(可调)。 (6)采样周期:0.5s。。
各国通过有计划、经常性的气象火箭发射,获取大量高空气象数据, 形成了高空标准大气数据库,为航天发射、导弹研制、空间科学研究以及 临近空间发展提供了系统的、准确的数据基础。
6
二、国内外发展现状
2.国内气象火箭发展现状
我国高空气象火箭探测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至今 已发展到第四代。
• 第一代:T-7、T-7A气象火箭,液体发动机火箭,主要以火箭技术和高空 探测技术研究为主; • 第二代:HP-2,两级双基固体动力,定型后建站小批量使用50余发,探 测数据仅有高空风具有使用价值; • 第三代:HP-6、ZN-1气象火箭,复合推进剂固体火箭,无线电探空仪, 雷达测风,可以获得中层大气的气象要素,大气密度误差小于15%; • 第四代:TK-1G、TY-4A气象火箭,高精度GPS探空仪。
14
三、70公里探空火箭探测系统
(9)保障性 首次发射时间110分钟,应急发射时间间隔≤15分钟。 (10)测试性 探空仪电路、时序分离机构电路、点火器发射现场 均可检测。 (11)环境适应性 环境温度-40℃~+50℃,地面风速≤12m/s、降雨 ≤2.5mm/h可正常发射,发射时无雷电。
3
一、概况
面向不同探测需求,需提供满足不同发射环境的陆地 车载和海洋船载平台设计,1公里至300公里不同探测 高度的运载火箭族谱,温度、气压、风速风向、空中能 见度等气象要素和电子密度、地磁场、宇宙射线、微重 力环境等要素的载荷选择或组合,在配套建设方面,应 提供安全轻便的运输存储方式、简单可靠的操控平台、 稳定便捷的数据传输链路和丰富实用的数据产品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编)高空气象探测业务 目录 值班和交接班制度3 (一)值班制度3 (二)交接班制度3 业务学习制度4 数据质量预审和上传制度5 场地、仪器设备维护制度5 工作检查和报告制度6 (一) 工作检查制度6 (二)报告制度7 高空探测业务应急处理办法8 水电解制氢岗位职责和工作制度10 (一)岗位职责10 水电解制氢安全生产制度11 QDQ型水电解制氢设备维护维护制度12 QDQ型水电解制氢设备操作程序14 GX型水电解制氢系统设备维护制度16 GX型水电解制氢设备操作流程18 附 表20 高空气象探测系统值班工作日志21 高空气象探测系统设备维护登记簿22 高空气象探测系统日常维修工作日志25 台站环境检查报告书26 高空气象台站站址勘察报告书29 电解水制氢装置安装(大修)验收证书35 电解水制氢机设备安装(大修)测试检验报告36 水电解制氢设备值班记录表37 水电解制氢设备维护工作日志38 值班和交接班制度 (一)值班制度 1.严格执行高空气象探测规范和技术规定,做好施放前各项准备工作,及时准确完成本班各项工作任务。 2.值班时严守岗位,不擅离职守,集中精力工作,不做与值班无关的事;不私自代班、调班,无关人员严禁随意进入值班室;保持值班室整洁。 3.每次探测必须2人以上值班。大风、大雾、雷雨等异常天气,根据情况适当增加人员协助放球。值班人员应在规定放球时间前半小时到班(使用59-701系统的提前45分钟),不迟到。 4.熟悉本站不同季节的盛行风向,适时选择放球场地,确保雷达跟踪无误,避免丢球的现象发生。 5.数据采集、雷达操作、经纬仪观测要集中精力,严守规定,熟练各种设备和计算机程序操作,取准取全第一性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6.严格操作规程,记录处理准确、及时,班内必须互校,按时发报,确保内在质量的提高。 7.所用钟表、计算机时间,每天定点对时,按时校正。备份设备(包括701系列雷达、59型探空仪及检定设备、经纬仪等)时刻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遇有特殊情况能随时开机和正常工作。 8.认真填写纸质和电子文档值班工作日志。 (二)交接班制度 1.接班员在班前注意休息,严禁酗酒,按时到岗,认真做好值班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2.交班员要备足气球、探空仪、氢气等,将各种值班用工具、规范、数据存储设备交给下一班,并在值班日志上填写本班仪器设备工作情况和下一班应继续完成的任务及注意事项。 业务学习制度 1.业务学习采取集体学习和自学相结合,集体学习每周不得少于一次。 2.学习内容要密切联系业务工作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达到“四懂得”、“两熟练”,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 (1)懂得设备的性能原理,做到会操作,会调试,会维护。 (2)懂得探空仪的性能、基本工作原理,做到会检查,会使用。 (3)懂得各种参数的计算公式和含义。 (4)懂得防制氢、用氢爆炸,防静电、触电、雷击等安全措施,会处理应急情况,遇到停电,能及时启动备份电源或油机供电。 (5)熟练操作技术,在各种恶劣天气下能放出气球,雷达、经纬仪能在一分钟内抓到气球,不丢失第一分钟记录,气球过顶时不丢球,不发过时报。 (6)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原理,努力学习相关的计算机知识。 3.努力学习本专业的基础知识,熟记记录处理、报表计算、各项计算规定。不断提高理论基础和实际业务工作能力,随时掌握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和相关知识。 4.业务学习要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并定期考核,作为测报人员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5.定期进行质量分析和技术交流,总结前一阶段高空工作的经验不断提高业务人员的自身素质。 数据质量预审和上传制度 1.预审人员要熟悉本站高空气候背景,认真对待各类原始数据,特别是地面人工采集的数据和探空仪基本参数、雷达标校数据等。 2.掌握天气系统的变化过程,遇有记录异常,特别是探空仪传感器变形、球坐标数据异常等,要对前后记录进行比较,认真分析,查找原因。 4.数据检查、校对、预审,要在数据上传前完成,发现记录可疑等提示信息,要认真分析、查找原因,保证出站资料合格。 5.需要上传的各类原始数据、设备状态监控数据等数据文件,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上传,其时效纳入业务质量考核。 6.各类报表打印制作要定人、定时、明确责任,做到日清、旬清、月清。打印要规范整洁,字迹、符号要清晰、美观,严禁出现人工更改痕迹。 7.定期对各类数据文件进行存储,归档。 场地、仪器设备维护制度 1.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气象设施和探测环境保护办法》保护好探测环境。 2.现用放球场地和备用放球场地平整、开阔,严禁堆放杂务,确保异常天气放球。 3.严格按要求对仪器、设备进行日、旬、月、季、半年、年的维护与检查,保证仪器设备处于良好状态。定期检定仪器,及时排除仪器障故,及时撤换超检仪器。损坏仪器设备要及时查明原因,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报告装备保障部门,如果影响业务应同时向业务管理部门报告。 4.备份计算机、基测检定箱等设备保持良好工作状态。 5.地面观测用的气压表、通风干湿表、风向、风速仪等设备要定期进行检查。机械通风干湿表每月检查一次风扇转速。每二周换一次湿球纱布,遇有风沙,及时更换。 6.定期检查GPS探空系统、雷达、经纬仪等仪器装配的各项技术指标,正确调整,按规定进行维护。 7.测站周围的电磁环境发生变化时,及时与当地无线电管理部门取得联系,对测站的电磁环境重新进行测试,并采取措施。 8.认真填写各类仪器设备的维护、维修登记薄。 工作检查和报告制度 (一)工作检查制度 1.高空气象探测台站检查工作应按照规范、技术手册等有关内容,对业务情况、台站环境和设施、设备安全等每年进行一次自检。 2.业务情况自检由探空组(台、站)长主持,按《高空气象探测业务检查报告书》内容逐项进行。自检主要办法: (1)集体检查仪器设备性能是否良好,安装、操作使用是否正确,边检查,边排除隐患。 (2)轮流操作互相观摩,总结经验,指出不足,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台站环境检查在每年6月份进行,并填写《台站环境检查报告书》。 4、对各类仪器设备的防雷、防静电、供电系统的安全检查可邀请相关专业部门或专家共同进行。防雷设施的检测必须由乙级以上资质的部门组织进行,并出具检测证书。凡不符合要求的,要限期整改。 5.定期完善台站业务技术档案,确保技术档案的完整。 6.省级业务管理部门根据台站的自查情况每年应按台站或项目的一定比例进行抽查,3-4年对所有台站进行一次全面检查。 (二)报告制度 1.每年向业务管理部门呈报高空探测业务工作总结和下一年度工作设想。 2.每年按规定时间向装备保障部门编制并呈送下一年度高空物资器材计划。 3.检查工作结束后15天内向上级业务管理部门递呈检查报告和相关检查报告书。按月上传高空探测质量考核月报表。 4.按规定时间和要求上传实时数据和监控数据文件。 5.不定期专题报告 (1)典型经验,先进事迹,好人好事。 (2)发明创造,技术革新成果。 (3)新设备(技术)试运行阶段小结。 (4)集体或个人争先创优申报表。 (5)台站发生重大问题,如发生伪造涂改记录、贵重仪器损坏被盗、丢失原始记录资料、氢气安全问题等,及时书面报上级业务管理部门。 高空探测业务应急处理办法 1.为了在复杂天气、突发事件出现时,确保高空气象探测业务工作的正常运行,特制定本办法。 2.在探测前1小时预计可能出现复杂天气过程或在探测过程中出现突发性事件,执行本办法。 3.本办法中所指的复杂天气主要包括:强降水、大雪、沙尘暴、大风或台风、雷暴雨等;突发性事件包括:探测设备故障、突然停电、业务软件瘫痪、通信故障和外界环境突变的干扰等。 4.当复杂天气、突发事件发生时,业务人员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通知台站领导,同时,按照本办法作好应急处理的各项工作。 5.当复杂天气、突发事件发生时,台站领导必须亲自指挥本次探测工作。业务人员不能应对时,必须亲临现场,组织作好应急处理的各项工作。 6.当复杂天气、突发事件发生时,按以下方法处理: (1)当遇有强降水、大雪、积雨云过境等影响气球正常升速的天气现象时,业务人员必须适当增加气球的氢气充气量,保证气球正常升空。探测过程中,如500hPa以下出现气球下沉时,迅速根据各方面的情况判断气球是否有上升的可能,做好在规定时间内重放球的准备,杜绝缺测等事故的发生。 (2)出现大风(台风)、沙尘暴、大雾等影响气球施放的天气现象时,必须增加辅助人员,保证顺利放球和施放后气球的正常跟踪。出现丢球,造成低空(距地3000米以下)测风记录缺测时,应设法补测。 (3)出现积雨云过境或雷暴等可能影响探空仪正常工作的天气现象时,应尽量避开施放时间。在探测过程中,未达500hPa出现探空仪遭雷击或传感器变性等情况,应立即重放球。 (4)当地面接收(跟踪)设备出现故障时,应立即启用备份探测设备。 (5)遇有突然停电时,应立即启动自备电源。 (6)探测过程中出现业务软件瘫痪等,使数据采集不能正常进行时,应使用最有效的办法进行处理和恢复。 (7)出现通信故障,致使报文和探测资料不能正常上传时,应采取其它辅助通信手段,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报文和探测资料的上传。 (8)遇有其它突发事件发生时,要力保500hPa以下探测资料的正确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