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气象探测第六章习题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 课时练习题及章末测验含答案解析

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一节气象灾害.......................................................................................................... - 1 - 第二节地质灾害.......................................................................................................... - 7 - 第三节防灾减灾........................................................................................................ - 13 - 第四节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 19 - 第六章测评 ................................................................................................................... - 26 -第一节气象灾害合格考达标练1.下列关于图中自然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A.主要发生在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地区B.集中在中高纬度地区C.发生在地形陡峻地区D.多发生在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河流两岸,多发生在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河流两岸,地势平坦地区。
山洪是指由于暴雨、冰雪融化或拦洪设施溃决等,在山区沿河流、溪沟形成的暴涨暴落的洪水及伴随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的总称。
据此完成2~3题。
2.暴雨引起的山洪在我国极为常见,主要原因是()A.受季风环流影响,降水变率大,夏季多暴雨B.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C.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D.地壳运动活跃,断裂构造发育3.我国山洪频发的地带集中分布在()A.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区B.第一级与第二级阶梯过渡地带C.南方低山丘陵地区D.河流纵横交织、河网密度较大的地区2题,山洪是由局部地区强降水及径流迅速汇集造成的。
人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六章 自然灾害 重难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重难点练习题重点练1.2021年5月14日晚19时前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盛泽客运站以北出现异常极端大风,硕大的漏斗云疯狂旋转,风声震耳欲聋;“漏斗”所到之处电光闪烁,外围碎屑飞舞。
截止到15日5时排查搜救结束,经统计,灾害共造成4人死亡、19人轻伤、130人轻微伤;受损农户84户,受损面积1500平方米;受损企业17户,受损面积13000平方米。
苏州其他地区未发生灾情。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根据材料描述,江苏盛泽镇此次遭遇的极端天气是( )A.台风B.反气旋C.龙卷风D.冷锋(2)此次灾害性天气发生的原因可能有( )①该地上热下冷,大气层结稳定②温度高,湿度大,对流强③该地多山地丘陵,对气流抬升作用强④该地地势平坦,对气流旋转阻挡作用弱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此类气象灾害目前难以进行准确监测预报的原因是( )①属于小尺度气象灾害,现有气象台站不够密集难以准确捕捉②属于大尺度气象灾害,现有技术手段难以精细监测③移动速度慢,影响时间长,难以提前监测预报④生消过程短暂,形成环境复杂,监测预报难度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2019年10月29—30日,一轮冷空气自西向东影响我国。
下图为2019年10月30日8时—31日8时全国雨区及霜冻线(0℃等温线)预报图。
图中丙地此季节会有长时间连绵细雨,被称为华西秋雨。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甲、乙两地霜冻线分布状态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 )A.地形、寒潮B.寒潮、纬度C.经度、纬度D.地形、海陆位置(2)华西秋雨对丙地的影响是( )A.利于缓解冬季旱灾B.易造成洪涝灾害C.来年农业收成减少D.来年病虫害减少3.下图示意我国西南某地区等高线分布和地质灾害发生频率高低分区。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该地区地震频发的主要原因是( )A.地壳较薄,且内部结构脆弱B.山体高大,对地壳的压力增大C.位于板块边界的火山地震带D.区域多断层且呈西北一东南走向(2)该地区D点发生强震时,甲乙丙丁四地中,丁地的破坏程度最大,其主要原因是丁地( )A.震级高B.距离震源近C.海拔高D.地处断层带4.2019年春季,西南5省区面临世纪大旱,5000多万人受灾。
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教案:第六章 第1节 气象与水文灾害 含答案

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一节气象灾害与水文灾害一、教学目标1.能了解气象灾害的概念。
2.了解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等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危害,以及监测防御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各种气象灾害的危害及其防御措施。
2.难点:各种气象灾害的原因及时空分布。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问答法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记者谭红报道:2020年7月14日,记者从江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获悉,根据各地上报,截至14日11时统计, 7月6日开始的洪涝灾害有南昌、景德镇、九江、上饶等10个设区市和赣江新区共99个县(市、区,含功能区)635.1万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64.2万人,需紧急生活救助25.7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583.4千公顷,绝收108.6千公顷,倒塌房屋656户1477间,严重损坏房屋1258户2729间,一般损坏房屋4401户7896间,直接经济损失112.9亿元,灾情还在进一步统计核查中。
师:同学们,新闻中提到的洪涝灾害属于哪种类型的灾害呢?生:气象灾害。
[新课教学]:(板书)概念: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称为气象灾害。
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等。
下面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台风这种气象灾害。
(板书)一、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洪涝灾害的分布主要受气候因素和地形因素的影响。
从气候因素看,洪涝灾害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从地形因素看,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常受洪涝威胁。
洪涝危害巨大。
洪水常常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洪涝还会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此外,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高一物理必修二_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复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高一物理必修二_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复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高一物理万有引力与航天第一类问题:涉及重力加速度“g ”的问题解题思路:天体表面重力(或"轨道重力” )等于万有引力,即mg =G MmR【题型一】两星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比较1、一个行星的质量是地球质量的8倍,半径是地球半径的 4倍,这颗行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是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多少倍?解:忽略天体自转的影响,则物体在天体表面附近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即有【题型二】轨道重力加速度的计算【题型三】求天体的质量或密度A.月球绕地球运行的周期 T i 及月球到地球中心的距离R iB.地球“同步卫星”离地面的高度C 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 T 2及地球到太阳中心的距离 R 2D.人造地球卫星在地面附近的运行速度 V 和运行周期T 34、若有一艘宇宙飞船在某一行星表面做匀速圆周运动,那么该行星的平均密度为()对地球:M地m金mg 地二G2……①R 对行星: M 行m mg行=G2……②R 行因此:Mm mg =G-R^,则由②/①可得,2g行 M 行 R地—= -------- *—Σ g 地 M 地 R 行I 2 422、地球半径为R ,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 0 ,则离地高度为h 处的重力加速度是(h 2g ° (R h)2R 2g ° (R h)2Rg o 2(R h)hg ° 2(R h)3、已知下面的数据,可以求出地球质量M 的是(引力常数G 是已知的)(已知其周期为T ,引力常量为G ,A.GT2B. C. D.3GT24二GT2第二类问题:圆周运动类的问题【题型四】求天体的质量或密度5、继神秘的火星之后,今年土星也成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经过近7年35.2亿公里在太空中风尘仆仆的穿行后,美航空航天局和欧航空航天局合作研究的“卡西尼”号土星探测器于美国东部时间6月30日(北京时间7月1日)抵达预定轨道,开始“拜访”土星及其卫星家族。
大气探测复习题

第五章、温度
1、试述液体玻璃、热电偶、金属、热敏电阻温度表测温原理。 2、酒精和水银温度计的优缺点。 3、试述最高最低温度表测温原理。 4、说明温度热滞系数的物理意义及特性。 5、一支热滞系数为 100S 的温度表,温度 30℃时,观测环境 20℃的 空气温度,精度要求为 0.1 ℃,需要多少时间才能观测? 6、气温测量中一般采用哪些方法预防辐射误差?
第十一章、高空风的探测
1、测定高空风有哪几种方法?这些方法有什么特点? 2、测风气球的总举力和净举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要保持净举力不随 气球的上升而改变,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3、测风气球的理论升速与实际升速是否相同?为什么? 4、由气球的升速公式讨论影响气球升速的诸因素。 5、试述单经纬仪测风的基本原理,并说明单经纬仪测风中风向、风 速是如何确定的。 6、双经纬仪测风原理和单经纬仪有何不同?它有什么优点?
3、激光云高仪基本原理和结构
激光器测云高 激光器发射光束到云体,反射回来被接收所用的时间为 t,光速为 c,
则
激光云高仪原理:发射低功率的激光束遇到云层将往下反射或者散射 回波,检测发射激光与回波信号的时间差 △t ,即可得到检测云层的 高度 h = c△t/2 (c 为光速)
第三章、能见度 1、气象光学视程、白天能见度,有效水平能见 度的定义?
积雪和冻土
1、何谓积雪,气象站积雪的观测项目有那些? 2、常用来观测积雪的仪器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3、何谓冻土,用于冻土观测的仪器是什么,有何特点? 4、何谓电线积冰,气象站电线积冰的观测项目有哪些? 5、何谓一次积冰过程,一次积冰过程包括那几个阶段? 6、用于电线积冰观测的主要设备有哪些? 7、影响电线积冰重量的主要因子有哪些?
·提高探测精度难题
1、提高温度观测中防辐射设备的反射率和通风 2、增加湿度元件在低温、低湿条件下的灵敏度 3、降低高空风测量的测风仰角下限
高空气象探测基础知识试题和标准答案

高空气象探测基础知识试题和标准答案1、基测时观测的本站气压是指________。
( C )A、探空仪所在高度的气压B、观测场所在高度的气压C、气压表水银槽所在高度的气压2、500百帕以下,温度连续漏收,可疑时间4.7分应________。
( C )A、重放球B、连实线,记录照常整理C、连虚线,供计算厚度用,记录作失测处理3、热带气旋中心附近的最大平均风力达________时,定为台风。
( D )A、9级或9级以上B、10级或10级以上C 、11级或11级以上 D、12级或12级以上4、雷达与经纬仪同步对比观测是为了________。
( B )A、检查雷达的测距精度B、检查雷达的测角精度C、检查雷达的测距和测角精度5、记录500mb以下,哪种情况记录做失测处理。
( B )A、气压15~19.5分钟缺测B、温度9~11.5分钟缺测C、湿度8~13.2分钟缺测,且此段温度低于0℃6、如果测风记录39~41分钟漏收,应如何处理?( A )A、记录照常整理B、记录做失测处理7、某次探测,调入的探空仪参数文件数据与厂家配发的纸质所列参数不一致,以________为准。
( C ) A:以调入计算机的参数为准 B:以配发的纸质为准C:不存在以谁为准,应立即更换探空仪8、GTS1型数字探空仪由________、智能转换器(含气压传感器)、________等部分构成。
( A B C D )A:温度传感器 B:湿度传感器 C:发射机D:电池 E:放球器9、GFE(L)1雷达采用了________工作体制,实现了角度的自动跟踪、自动测距、自动数据处理、近距离抓球与近距离测距。
( C ) A:一次雷达 B:二次雷达 C:加单脉冲二次雷达10、L波段(1型)高空气象探测系统规定在110—100hpa之间,如果没有温湿特性层,应_______处理。
( B )A:不做处理 b:加选一层 C:加选两层 D:加选100hpa为特性层。
人教版(2019)必修1《第6章 自然灾害》训练卷(1)(附答案详解)

人教版(2019)必修1《第6章自然灾害》训练卷(1)题号一二总分得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0分)1.遥感图象是地物反射特征在图象上的反映,地物在某波段反射率高,则其在遥感图象上的亮度高(图中显示为浅色),反之亮度低(图中显示为深色)。
图1是不同波段红树林的遥感图象。
图2是红树林反射率曲线。
据此回答2~4题。
图2反射率波段与图1遥感图象对应正确的是()A. ①-丙②-乙③-甲B. ①-乙②-丙③-甲C. ①-丙②-甲③-乙D. ①-乙②-甲③-丙2.遥感图象是地物反射特征在图象上的反映,地物在某波段反射率高,则其在遥感图象上的亮度高(图中显示为浅色),反之亮度低(图中显示为深色)。
图1是不同波段红树林的遥感图象。
图2是红树林反射率曲线。
据此回答2~4题。
如果用遥感技术来监测火灾,可以()A. 预测引起火灾的原因B. 预测森林火灾的发生地点C. 预测森林火灾所造成的后果D. 及时探知火灾地点和范围3.遥感图象是地物反射特征在图象上的反映,地物在某波段反射率高,则其在遥感图象上的亮度高(图中显示为浅色),反之亮度低(图中显示为深色)。
图1是不同波段红树林的遥感图象。
图2是红树林反射率曲线。
据此回答2~4题。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直接()A. 分析旱灾损失B. 判断人口分布C. 监测滑坡灾害D. 确定环境污染类型二、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0分)4.我国是洪灾多发国家。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20世纪90年代长江上游西南林区的森林面积比50年代减少了50%以上,地处长江上游的四川省已有50多个县的森林覆盖率只剩3%~5%.金沙江、雅砻江和岷江流域坡度大于25°的旱地占34%,坡度大于35°的坡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23%.洞庭湖的面积从1825年的6000平方千米减少到1985年的2690平方千米。
(1)据图归纳我国雨涝灾害频率的分布特点。
(2)比较黑龙江省与广东省雨涝发生频率的差异,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二-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一、单选题1.“嫦娥三号”探测器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首次实现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 “嫦娥三号”的部分飞行轨道示意图如图所示. 假设“嫦娥三号”在圆轨道和椭圆轨道上运动时, 只受到月球的万有引力.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嫦娥三号”沿椭圆轨道从P点运动到Q点的过程中, 速度逐渐变小B. “嫦娥三号”沿椭圆轨道从P点运动到Q点的过程中, 月球的引力对其做负功C.若已知“嫦娥三号”在圆轨道上运行的半径、周期和引力常量, 则可计算出月球的密度D. “嫦娥三号”在椭圆轨道经过P点时和在圆形轨道经过P点时的加速度相等2.假设地球可视为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已知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在两极的大小为g0, 在赤道的大小为g;地球自转的周期为T, 引力常量为G, 则地球的密度为( )A.B.C.D.3.“空间站”是科学家进行天文探测和科学实验的特殊而又重要的场所. 假设“空间站”正在地球赤道平面内的圆周轨道上运动, 其离地球表面的高度为同步卫星离地球表面高度的十分之一, 且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 “空间站”运行的加速度等于其所在高度处的重力加速度B. “空间站”运行的速度等于同步卫星运行速度的倍C. 站在地球赤道上的人观察到它向西运动D. 在“空间站”工作的宇航员因受到平衡力而在舱中悬浮或静止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以牛顿运动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因其局限性而没有存在的价值B. 物理学的发展, 使人们认识到经典力学有它的适用范围C.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出现, 是对经典力学的全盘否定D. 经典力学对处理高速运动的宏观物体具有相当高的实用价值5.设在地球上和某天体上以相同的初速度竖直上抛一物体的最大高度比为k(均不计阻力), 且已知地球与该天体的半径之比也为k, 则地球与此天体的质量之比为( )A. 1B.k2C.kD.6.将火星和地球绕太阳的运动近似看成是同一平面内的同方向绕行的匀速圆周运动, 已知火星的轨道半径r1=2.3×1011m, 地球的轨道半径为r2=1.5×1011m, 根据你所掌握的物理和天文知识, 估算出火星与地球相邻两次距离最小的时间间隔约为( )A. 1年B. 2年C. 3年D. 4年7.2012年10月10日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龙”飞船已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 “龙”飞船运抵了许多货物, 包括实验器材、备件、空间站宇航员所需的衣服和食品以及一个冰箱, 冰箱里还装有冰激凌, 下列相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A. “龙”飞船的发射速度, 国际空间站的运行速度均小于第一宇宙速度B. “龙”飞船欲实现对接, 必须在国际空间站的后下方, 伺机喷气减速变轨, 实现对接C.“龙”飞船喷气加速前, “龙”飞船与国际空间站的加速度大小相等D. 空间站中收到的冰激凌处于完全失重状态8.设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0, 物体在距离地心4R(R是地球的半径)处, 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而产生的加速度为g, 则为( )A. 1B.C.D.9.关于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第一宇宙速度是物体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B. 第一宇宙速度又叫脱离速度C. 第一宇宙速度跟地球的质量无关D. 第一宇宙速度跟地球的半径无关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伽利略在探究物体下落规律的过程中用到的科学方法是: 提出问题、猜想、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B.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情况, 所以, 牛顿第一定律可以不学C. 牛顿在寻找万有引力的过程中, 他既没有利用牛顿第二定律, 也没有利用牛顿第三定律, 只利用了开普勒第三定律D.第谷通过自己的观测, 发现行星运行的轨道是椭圆, 发现了行星运动定律二、多选题11.(多选)“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动机关闭, 轨道控制结束, 卫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 图中MN 之间的一段曲线表示转移轨道的一部分, P是轨道上的一点, 直线AB过P点且和两边轨道相切,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卫星在此段轨道上, 动能不变B. 卫星经过P点时动能最小C. 卫星经过P点时速度方向由P指向BD. 卫星经过P点时加速度为012.(多选)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 许多物理学家的科学发现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 下列表述符合物理学史实的是( )A.开普勒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 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B. 伽利略用“月—地检验”证实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C. 卡文迪许利用实验较为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G的数值D. 牛顿认为在足够高的山上以足够大的水平速度抛出一物, 物体就不会再落回地球上13.(多选)宇宙中, 两颗靠得比较近的恒星, 只受到彼此之间的万有引力作用互相绕转, 称之为双星系统.在浩瀚的银河系中, 多数恒星都是双星系统.设某双星系统P、Q绕其连线上的O点做匀速圆周运动, 如图所示.若PO>OQ, 则( )A. 星球P的质量一定大于Q的质量B. 星球P的线速度一定大于Q的线速度C. 双星间距离一定, 双星的质量越大, 其转动周期越大D. 双星的质量一定, 双星之间的距离越大, 其转动周期越大14.(多选)有a, b, c, d四颗地球卫星, a还未发射, 在地球赤道上随地球表面一起转动, b处于地面附近的近地轨道上做圆周运动, c是地球同步卫星, d是高空探测卫星, 各卫星排列位置如图所示, 则有( )A. a的向心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gB. b在相同时间内转过的弧长最长C. c在4h内转过的圆心角是D. d的运动周期可能是30 h15.(多选)已知地球质量为M, 半径为R, 自转周期为T, 地球同步卫星质量为m, 引力常量为G.有关同步卫星,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卫星距地面的高度为B. 卫星的运行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C. 卫星运行时受到的向心力大小为GD. 卫星运行的向心加速度小于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三、计算题16.经过天文望远镜长期观测, 人们在宇宙中已经发现了许多双星系统, 通过对它们的研究, 使我们对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分布情况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双星系统由两个星体组成, 其中每个星体的大小都远小于两星体之间的距离, 一般双星系统距离其他星体很远, 可以当作孤立系统来处理(即其它星体对双星的作用可忽略不计). 现根据对某一双星系统的光度学测量确定: 该双星系统中每个星体的质量都是m, 两者相距L, 它们正围绕两者连线上的某一点做匀速圆周运动.(1)试计算该双星系统的运动周期T1.(2)若实际中观测到的运动周期为T2,T2与T1并不是相同的, 目前有一种流行的理论认为, 在宇宙中可能存在一种观测不到的暗物质, 它均匀地充满整个宇宙, 因此对双星运动的周期有一定的影响. 为了简化模型, 我们假定在如图所示的球体内(直径看作L)均匀分布的这种暗物质才对双星有引力的作用, 不考虑其他暗物质对双星的影响, 已知这种暗物质的密度为ρ, 求T1∶T2.17.为了研究太阳演化进程, 需要知道太阳目前的质量M.已知地球半径R=6.4×106m, 地球质量m =6.0×1024kg, 日地中心的距离r=1.5×1011m, 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g=10 m/s2,1年约为3.2×107s, 试估算太阳目前的质量M.18.假设在半径为R的某天体上发射一颗该天体的卫星.若它贴近该天体的表面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为T1, 已知万有引力常量为G.(1)则该天体的密度是多少?(2)若这颗卫星距该天体表面的高度为h, 测得在该处做圆周运动的周期为T2, 则该天体的密度又是多少?四、填空题19.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广阔的领域, 包括天体力学的研究中经受了实践的检验,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地球赤道上的物体A, 近地卫星B(轨道半径等于地球半径), 同步卫星C, 若用TA.TB.TC;vA.vB.vC;分别表示三者周期, 线速度, 则满足________, ________.21.宇航员在某星球表面, 将一小球从离地面h高处以初速v0水平抛出, 测出小球落地点与抛出点间的水平位移为s, 若该星球的半径为R, 万有引力常量为G, 则该星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__________, 该星球的平均密度为__________.22.两行星A和B各有一颗卫星a和b, 卫星的圆轨道接近各自行星表面, 如果两行星质量之比MA∶MB=2∶1, 两行星半径之比RA∶RB=1∶2, 则两个卫星周期之比Ta∶Tb=________, 向心加速度之比为________.23.已知绕中心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星体的轨道半径r, 运动周期为T,(1)中心天体的质量M=____;(2)若中心天体的半径为R, 则其平均密度ρ=____;(3)若星体在中心天体表面附近做匀速圆周运动, 则其平均密度ρ=____.答案解析1.【答案】D【解析】“嫦娥三号”沿椭圆轨道从P点运动到Q点的过程中, 月球对卫星的引力做正功, 动能增大, 则速度增大, 故A.B错误;根据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 有G =m , 得M=, 据此可知若已知“嫦娥三号”在圆轨道上运行的半径、周期和引力常量, 可求出月球的质量, 但月球的体积未知, 不能求出月球的密度, 故C错误;对于“嫦娥三号”, 有G =ma, a=, 在P点, M和r 相同, 则嫦娥三号在椭圆轨道经过P点时和在圆形轨道经过P点时的加速度相等, 故D正确. 2.【答案】B【解析】根据万有引力与重力的关系解题.物体在地球的两极时: mg0=G ;物体在赤道上时mg+m2R=G.以上两式联立, 解得地球的密度ρ=.故选项B正确, 选项A、C、D错误.3.【答案】A【解析】由v同步=, v空间站=, 则B错. 再结合v=ωr, 可知ω空间站>ω地球, 所以人观察到它向东运动, C错. 空间站的宇航员只受万有引力, 受力不平衡, 所以D错.4.【答案】B【解析】牛顿运动定律能够解决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问题, 在生产、生活及科技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解决问题时虽然有一定误差, 但误差极其微小, 可以忽略不计;故经典力学仍可在一定范围内适用. 虽然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更加深入科学地认识自然规律, 它是科学的进步, 但并不表示对经典力学的否定, 故选项B正确. A.C错误;经典力学不能用于处理高速运行的物体;故D错误.5.【答案】C【解析】在地球上: h=某天体上;h′=因为=k所以=k根据G =mg, G =mg′可知=又因为=k联立得: =k6.【答案】B【解析】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可得=, 解得=≈, 因为T地=1年, 所以T火≈1.9年, 火星与地球转过的角度之差Δθ=2π时, 相邻再次相距最近, 故有( -)t=2π, 解得t≈2.1, 近似为2年, 故B正确.7.【答案】D【解析】第一宇宙速度是人造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 所以“龙”飞船的发射速度介于7.9 km/s与11.2 km/s之间, 故A错误;“龙”飞船欲实现对接, 必须在国际空间站的后下方, 伺机喷气加速做离心运动, 可以实现对接, 故B错误;“龙”飞船喷气加速前, 在国际空间站的后下方, 根据a =得“龙”飞船与国际空间站的加速度不相等, 故C错误;空间站中收到的冰激凌只受重力, 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故D正确.8.【答案】D【解析】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和离地心高4R处的加速度均由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产生, 所以有:地面上: G=mg0①离地心4R处: G=mg②由①②两式得=( )2=, 故D正确.9.【答案】A【解析】第一宇宙速度是物体在地面附近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 A对, B错;根据G =m 得v =, 可见第一宇宙速度与地球的质量和半径有关, C.D错.10.【答案】A【解析】A项是伽利略在探究物体下落规律的过程中用到的科学方法, A正确;牛顿第一定律指出, 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 或者是静止不动, 或者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第二定律: 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成正比, 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B错误;牛顿在寻找万有引力的过程中, 他利用了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和开普勒第三定律, C错误;开普勒在第谷观测数据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行星运动三定律, D错误.11.【答案】BCD12.【答案】CD【解析】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 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 故A错误;牛顿用“月-地检验”证实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 故B错误;卡文迪许利用实验较为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G的数值, 故C正确;牛顿认为在足够高的高山上以足够大的水平速度抛出一物体, 物体就不会再落在地球上, 故D正确;故选C.D.13.【答案】BD【解析】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m1ωr1=m2ωr2, r1>r2, 所以m1<m2, 即P的质量一定小于Q的质量, 故A错误. 双星系统角速度相等, 根据v=ωr, 且PO>OQ, P的线速度大于Q的线速度, 故B正确. 设两星体间距为L, O点到P的距离为r1, 到Q的距离为r2, 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m1 r1=m2 r2, 解得周期T=2π, 由此可知双星的距离一定时, 质量越大周期越小, 故C错误;总质量一定, 双星之间的距离越大, 转动周期越大, 故D正确. 故选B.D.14.【答案】BCD【解析】a受到万有引力和地面支持力, 由于支持力等于重力, 与万有引力大小接近, 所以向心加速度远小于重力加速度, 选项A错误;由v=知b的线速度最大, 则在相同时间内b转过的弧长最长, 选项B正确;c为同步卫星, 周期Tc=24 h, 在4 h内转过的圆心角=·2π=, 选项C正确;由T=知d的周期最大, 所以Td>Tc=24 h, 则d的周期可能是30 h, 选项D正确.15.【答案】BD【解析】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G =m (H+R), 卫星距地面的高度为H=-R, A错;根据G =m , 可得卫星的运行速度v=, 而第一宇宙速度为, 故B对;卫星运行时受到的向心力大小为Fn=G , C错;根据G =man, 可得卫星运行的向心加速度为an=G , 而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G , D 对.16.【答案】(1)T1=2π(2)T1∶T2=∶1【解析】(1)两星的角速度相同, 故F=mr1ω;F=mr2ω而F=G可得r1=r2①两星绕连线的中点转动, 则=m··ω解得ω1=②所以T1===2π③(2)由于暗物质的存在, 双星的向心力由两个力的合力提供, 则G+G=m·L·ω2④M为暗物质质量, M=ρV=ρ·π( )3⑤联立④⑤式得: ω=⑥T2==⑦联立③⑦式解得: T1∶T2=∶1⑧.17.【答案】1.90×1030kg【解析】地球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有G =mr ①对地球表面附近质量为m′的物体有G=m′g②联立①②两式解得M=≈1.90×1030kg.18.【答案】(1)(2)【解析】(1)设卫星的质量为m, 天体的质量为M, 卫星贴近天体表面运动时有G =m R, M=.根据数学知识可知天体的体积为V=πR3, 故该天体的密度为ρ===.(2)卫星距天体表面距离为h时, 忽略自转有:G=m(R+h)M=ρ===.19.【答案】宏观低速弱引力【解析】略20.【答案】TA=TC>TB v B>v C>v A【解析】卫星A为同步卫星, 周期与C物体周期相等, 根据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 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得周期T=2π, 所以TA=TC>TB;AC比较, 角速度相等, 由v=ωr, 可知vA<vC;BC比较, 同为卫星, 由人造卫星的速度公式v=, 可知vB>vC,故TA=TC>TB, vB>vC>vA.21.【答案】(1)(2)【解析】(1)设该星球的密度为ρ、重力加速度为g, 小球在该星球表面做平抛运动则: 水平方向: s=v0t, 竖直方向: h=gt2, 联立得: g=.(2)该星球表面的物体受到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mg=G , 该星球的质量为:M=ρ·πR3, 联立得:ρ=22.【答案】1∶48∶1【解析】卫星做圆周运动时, 万有引力提供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有: G=mR, 得T=2π.故=·=, 由G=ma, 得a=G,故=·=.23.【答案】(1)(2)(3)【解析】(1)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圆周运动向心力有G =mr , 可得中心天体的质量M=.(2)根据密度公式可知, 中心天体的平均密度ρ===.(3)当星体在中心天体附近匀速圆周运动时有r=R, 所以中心天体的平均密度ρ=.Welcome To Download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GFE(L)1型测风雷达
1、GFE(L)1型高空气象探测雷达的用途、功能、特点、整机组成。
2、GFE(L)1型高空气象探测雷达室内与室外连接要求、天线装置的组成、基本工作原理和测距测角原理。
3、GFE(L)1型高空气象探测雷达主要性能指标。
4、L波段测风雷达的标定项目有哪些?雷达三轴一致是指哪三轴,定义如何?
5、L波段雷达开机及检查步骤如何:
6、简述实现L波段雷达对探空仪信号的调整及自动跟踪检查方法。
7、L波段雷达系统接收软件界面上主要按钮的作用如何?
8、利用放球软件施放气球前、放球瞬间应做好哪些准备?为了获得近地面层的资料,在大风时保证施放气球成功,值班人员应做好哪些工作?
9、L波段雷达定期维护的种类和基本任务以及雷达精度标定检查的时间规定如何?
10、雷达使用注意事项有哪些?
11、L波段雷达小发射机、高压、全高压按钮的作用。
答案
1、GFE(L)1型高空气象探测雷达的整机组成。
由天线装置、主控箱、驱动箱、计算机、示波器、UPS电源等。
2、GFE(L)1型高空气象探测雷达的测距、测角原理。
测距原理是:雷达发射的“询问”脉冲被回答器的天线所接收,回答器就发射一个“回答”脉冲被雷达所接收。
由于雷达对探空仪发射与接收采用同一通道,即询问和回答采用大致相同的频率,所以当雷达发射的询问脉冲被探空仪接收后,加到高频振荡器,此时在询问脉冲作用下使超再生作用加强,即“超杂波”的幅度稍稍增大即产生“鼓包”,在询问脉冲作用后的一段很短的时间内超再生振荡停止即“缺口”,这个“鼓包”与“缺口”就是探空仪对雷达询问脉冲的回答信号,测定回答信号相对雷达主波的延时,即可测定探空仪与雷达间的斜距。
测角原理是:当目标偏离雷达时,接收机将经放大、解调后得到的且受角误差调制的800KHz副载波送至天线控制分系统,在那里,角误差被解调出来经放大后去控制驱动电机,使天线对准目标。
此时天线的方位俯仰位置通过同步发送机把位置信息变成电信号送到测角分系统的轴角变换电路,把模拟量变成为数字量并实时地送到数据终端,从而完成了角度的测量。
3、GFE(L)1型高空气象探测雷达主要性能指标。
工作频率范围:1675±6MHz,距离:100m—200km;断电保护:确保断电20分钟内探空记录不中断。
4、GFE(L)1型高空气象探测雷达架设场地的选择。
⑴场地周围360°范围内(特别是高空风的下风方向)不要有仰角高于5°的地物(如山包等)。
在半径为500米的场地内无高大的建筑物(如楼房、铁塔、高压线等)。
如在山区难以找到上述架设场地时,则在高空风的主要下风方向最好能满足上述要求。
⑵天线应尽可能架设在一高坡上,当雷达的天线架设在地面上时,在半径30-50米范围内的地面要平坦,天线的位置不应放在工作室的上风方向,架设的地周围必须有良好的霹雷装置,远离其他微波信号源,有良好的接地措施,天线装置的金属外壳对地电阻小于5Ω。
⑶在发挥雷达性能的情况下,应照顾生活和工作的方便,如:水源、市电、通信联络等问题。
5、GFE(L)1型高空气象探测雷达开机及检查步骤。
⑴打开UPS主控箱电源开关,其面板上和各指示灯显示都应正常。
⑵开启微机电源后,系统软件应能正常运行。
即,仰角30°,方位角60°。
⑶开启驱动箱面板上的电源开关,指示灯亮;在天控手动状态下,推动内控盒上操纵杆,雷达天线应能转动自如。
⑷按动接收软件界面上的“高压”开关,“电源”指示表应有指示(若是刚开机,则大约等待3分钟)。
⑸打开示波器,应能看到四个亮点。
置系统接收软件界面上的“增益手/自动”按钮于“自动”状态,能在示波器上看四条亮线(噪声)。
⑹点击系统接收软件界面上的摄像机图标,应能看到摄像机所摄入的画面。
⑺检查中,若发现有异常现象应立即断电,排除故障后方可继续进行。
6、简述实现L波段雷达对探空仪信号的调整及自动跟踪检查
⑴准备好一个工作正常的探空仪。
⑵将探空仪固定在离雷达天线30m外,高度5m以上的位置。
⑶根据摄像画面将雷达天线粗略地对准探空仪,并将系统接收的软件界面上的“基测”开关打开。
⑷将“增益手/自动”按钮置为手动,点击增益调整按钮,使示波器上的四
条亮线调整在2—3V。
⑸将系统接收软件界面上的“频率手/自动”按钮置手动状态,点击频率调整按钮,将信号调整为幅度最大,此时界面上频率显示值就是探空仪的载波频率值。
若在规定的频率范围内无法进行上述调整,请更换探空仪。
⑹将“增益手/自动”按钮置为“自动”状态,在系统接收软件界面的左下角处的“气象脉冲指示!”框中有脉冲波形行进,表示探空码已被接收软件正常接收。
然后将基测开关关掉,此时示波器上将看到四条竖线。
⑺先将内控盒设置为手动状态,扳动内控盒上的操纵杆,使天线往任意方向偏离中心2°左右,观察示波器上四条亮线的变化;再将界面上的“天控手/自动”按钮设为“自动”,此时天线应能回到指向探空仪的方向,而且示波器上的四条亮线回复两两平齐。
⑻打开系统接收软件界面上的“小发射机”按钮,将显示方式切换为距离显示,此时应能在示波器上看到距离答标志“凹口”,若此标志不清晰或很浅,可向下微调接收机频率,如信号没有改善,则更换探空仪。
然后调整距离控制按钮,使斜距显示为最小值,按下“距离自动”按钮后,距离上应能自动跟踪到固定的探空仪目标,此时显示的斜距值即为探空仪目标离开雷达的实际距离。
7、L波段雷达系统接收软件界面上主要按钮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增益”控制按钮的作用:用于接收机增益的“手动/自动”转换控制。
在“手动”状态时,点击增益‘增加’或‘减少’图标,可实现对接收机增益的调整,增益指示表头应有相应指示。
“频率”控制按钮的作用:用于接收机频率的“手动/自动”转换控制。
在“手动”状态时,点击频率“增加”或“减少”图标,可实现对接收机频率的调整,频率指示表头应有相应的指示。
“小发射机”按钮的作用:用于开启小发射机,以实现近距离测距,小发射机在目标斜距达到1Km时被自动关闭。
“高压”按钮的作用:用于开启大发射机,以实现远距离测距。
大发射机在目标斜距达到1Km时自动开启。
“全高压”按钮的作用:用于将大发射机的高压加至额定值,它在目标斜距达到10Km时被自动开启。
“基测”按钮的作用:在进行探空仪作基测时,打开此按钮,即可关断天线
波瓣扫描,确保探空码正常进机。
8、气球的施放时,应做哪些工作?
①接通雷达电源,使用对讲机,以便放球联络。
试收探空仪信号,调整雷达接收的增益、频率,直到探空码正常进机,且基测合格为止。
②将雷达天线转向探空仪,以便于起始抓球,增益、天控均置自动状态,打开小发射机,此时,基测开关一定要关掉。
③在放球瞬间,点击系统接收软件界面上或手控盒上的“放球”键,即可使系统的时间复零。
放球时,一般需要三人协同工作,一人负责手持探空仪,另一人负责数据接收和雷达工作的监视,在放球瞬间按下“放球”键,第三人在天线座附近观察雷达天线角跟踪是否良好。
在正常情况下,数据接收、距离跟踪及角跟踪均为自动化,不需人工干预。
但为了防止意外情况发生,仍需注意观察。
在大风时,一旦雷达没跟踪上探空仪,第三个人负责进行引导指挥,并用对讲机通知室内操作员立即将雷达天线转入手动跟踪,跟踪上以后再转入自动跟踪。
9、遇有大风天放球时,须做好哪些工作?
(1)掌握当地近地面层中风向、风速的大致规律,对气球施放后的初始运动轨迹心中有底;气球施放地点应尽量在下风方向,距天线30m以上,在场地允许的情况下,气球施放点尽量远离雷达天线。
(2)假定向比真定向的系统威力大为缩短,角度上会有8°以上的差异。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数据终端会根据雷达测高和气压反算高度的差异发出警告,可点击“搜索”按钮,使雷达天线主瓣自动跟踪对准探空仪。
(3)在气球施放后的一分钟内,有一个人在天线座处密切注视雷达跟踪状况。
10、雷达使用注意事项有哪些?
(1)推动天线操纵杠时,不要用力过猛,速度要均匀。
仰角接近0°或90°时,速度要慢,转到两个极限(0°或90°)后,不准再继续向极限方向推动操纵杠,以免损坏内轴等元件。
(2)推动操纵杠时,若感到突然加重或有意外声音时,应立即停止转动,进行检查。
(3)由于该雷达天线高度较低,在转动时容易碰及人员或物体,因此在维
护或维修时应多加注意,以免伤及人员或损坏天线。
(4)使用观测中,因某种特殊原因电源中断时,必须将各电源开关关掉,待重新供电后,再按开机步骤开机,严禁各开关在开的位置,等待供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