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护理常规

咳嗽护理常规
咳嗽护理常规

咳嗽护理常规

咳嗽指外感六淫,脏腑内伤,影响于肺所致有声有痰之证,病位在肺,涉及脾肾。呼吸道感染、急性及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脓肿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临床表现

以咳嗽、咳痰为主要临床表现。

(二)护理评估

1、咳嗽的声音、时间、性质及伴随症状。

2、咳痰的量、性状、颜色、气味。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风寒束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伤肺证、痰热壅肺证、肝火犯肺证、痰湿

蕴肺证、肺阴亏虚证、肺气亏虚证。

(三)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慎起居,适寒暖,以防外感时邪。咳嗽严重者卧床休息,痰多者取侧卧位,经常变换体位,将痰排出,必要时协助翻身拍背。

(2)保持室内一定的温湿度,室温保持在22℃~24℃,湿度50%~60%。空气流通,禁止室内吸烟,防止灰尘和特殊气味的刺激。

(3)生命体征的监测,做好护理记录。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4)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及时告知患者检查前后注意事项。

(5)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6)做好入院介绍。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注意观察咳嗽声音、时间、性质、节律和咳出痰的量、性状、颜色、气味等特征,以及有无恶寒发热、发绀、汗出等伴随症状。

(2)胸痛气促、久咳、痰中带血,应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痰呈黄绿色脓性痰,或大咯血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年老久病,痰不易咯出,出现体温骤降、汗出、尿少、头昏、心悸、嗜睡、四肢不温等脱证时,及时报告医师,积极配合抢救。

3、给药护理。

(!)遵医嘱准确给药,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服止咳糖浆药时不宜饮水,以免冲淡药物,降低疗效,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时,最后服用止咳糖浆。

(2)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风寒、阳虚者中药宜热服,药后加盖衣被以助微微汗出。

4、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谈、易消化、富营养,忌肥甘、油腻、煎炸、辛辣刺激性饮食及烟酒。

(2)风热、燥邪犯肺者宜食清热、润肺、化痰之品。

(3)肺肾阴虚咳嗽者宜食生津、润肺、止咳之品。

5、临证施护。

(1)风寒束肺咳甚者,遵医嘱给予背部拔火罐或镇咳药。

(2)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多干咳少痰、粘稠难咳出者,遵医嘱用中药雾化吸入。

6、情志护理:保持精神愉快,对久咳不愈和肝火犯肺咳嗽的患者,做好情志调护,避免精神刺激,学会自我调节。

7、健康教育。

(1)积极提倡戒烟,改善环境卫生,消除烟尘及有害气体的污染,保持空气新鲜,加强劳动保护。

(2)鼓励患者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可以做保健操、呼吸操、打太极拳,以增强体质,改善肺功能。

(3)适当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4)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口腔清洁。早晚刷牙、漱口。

(5)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中医护理常规_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1、接待患者,初步分诊。根据患者病情,送至抢救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师。 2、做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相应准备。 3、急诊室环境 (1)环境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 (2)根据病症性质,调节病室内温湿度。 (3)每日定时空气消毒。 4、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 (2)介绍就诊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5、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即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新入急诊室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3日。 (3)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5)留观患者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促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6、每日记录大小便次数1次。 7、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注明执行时间。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2)根据病情,给予正确体位。对烦躁不安患者加床栏或用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发生意外。 (3)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对疑似服毒、诊断不明的昏迷患者,按病情及时收集相应标本送检。 (4)注意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5)随时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6)对诊断不明的急腹痛患者禁用镇痛药物。 (7)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8)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中风病人的中医护理常规

中风病人的中医护理常规 因素体痰热内盛、阴虚阳亢或气血亏虚,遇饮食、情志、劳倦诱因等所致。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仅见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脑,涉及肝肾。脑血管意外可参照本病护理。 护理评估 1、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语言表达等情况。 2、生活方式及休息、排泄等状况。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风火蔽窍、痰火闭窍、痰湿蔽窍、元气衰败之中脏腑证;肝阳暴亢、风痰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之中经络证。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卧床休息,取适宜体位,避免搬动。若呕吐、流涎较多者,可将其头偏向一侧,以防发生窒息;对烦躁不安者,应加床档保护。 3)注意患肢保暖防寒,保持肢体功能位置。 4)加强口腔、眼睛、皮肤及会阴的护理。用盐水或中药液清洗口腔;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湿纱布;保持床单位清洁,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尿失禁者给予留置导尿,定时进行膀胱冲洗。 5)伴神昏者参照神昏护理。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四肢活动等情况。 2)发生头痛、颈项强直、呕吐、呕血时,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3、给药护理 1)服中药后避免受风寒,汗出后用干毛巾擦干。 2)服药后观察患者病情的逆顺变化。 3)及时记录服至宝丹、牛黄清醒丸、苏合香丸等辛香开窍、急救醒脑之品的时间,神志清醒后立即报告医师。 4)服降压药、脱水药时,应观察血压变化,防止头晕,注意安全。 4、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以新鲜蔬菜、水果为主。 2)昏迷和吞咽困难者,可采用鼻饲,以保持营养。 5、情志护理 1)中风患者多为心火暴盛,应耐心做好情志护理。解除患者的恐惧、急躁等情绪,避免不良刺激。 2)对神志清醒患者及家属进行精神安慰,使其消除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积极治疗。 6、临证(症)施护 1)高热者,头部给予冰袋冷敷。 2)元气衰败者,突然出现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手撒

咳嗽中医护理的方案.doc

咳嗽中医护理方案 1、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咳嗽(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病)患者。 2、观察要点 2.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痰清稀色白。舌苔薄白,脉浮紧。 2.2、风热犯肺:咳嗽频剧,咳痰不爽,痰黄粘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2.3、风燥伤肺:干咳无痰,或痰少粘稠,或痰中带血。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 2.4、痰湿蕴肺:咳嗽痰多,尤以晨起咳甚,咳声重浊,痰白而粘。舌苔白腻,脉濡滑。 2.5、痰热郁肺:咳嗽、痰多质稠色黄,咳吐不爽,甚或痰中带血。舌苔黄腻,脉滑数。 2.6、肝火犯肺:气逆作咳阵作,咳时面赤,量少质粘或如絮条。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2.7、肺阴亏耗:干咳、咳声短促,痰少粘白或痰中夹血,舌红少苔,脉细数。 3、临症施护 3.1、咳嗽 3.1.1、观察咳嗽的性质,咳嗽的时间与规律,咳嗽的声音,痰的颜

色、性质、量,是否易咳出。 3.1.2、剧烈咳嗽时,协助患者取坐位或半坐位,告知患者有效咳嗽及咳痰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3.1.3、痰液黏稠难咳时,可遵医嘱给予药物雾化吸入,雾化后用空掌心自下向上轻叩患者背部协助排痰。 3.1.4、咳痰多、呼吸有浊气时,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3.1.5、耳穴埋籽 主穴:肺、气管、平喘等;配穴:交感、神门、大肠等。 3.1.6、穴位按揉 重按风门、肺俞、中府、膻中等穴位3~5分钟。 3.1.7、年老久病,痰不易咳出,出现体温骤降、汗出、尿少、头晕、心悸、嗜睡、四肢不温等脱证表现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2、胸痛 3.2.1、频繁咳嗽引起胸痛时,可以手按住胸部痛处,减轻胸廓活动度,减轻胸痛。 3.2.2、指导采用放松术,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3.3、发热 3.3.1、病室凉爽通风,光线明亮,湿度适宜。 3.3.2、卧床休息,避免劳累,注意保暖。 3.3.3、协助多饮温开水,漱口液漱口。 3.3.4、及时擦干汗液,温水清洗皮肤,勤换内衣。 4、中医用药护理

一 咳嗽 咳痰的护理

一咳嗽咳痰的护理 (一)定义 1 咳嗽(cough):呼吸道受到刺激后引发的紧跟在短暂吸气后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 2 咳痰(expectoration):借助咳嗽将呼吸道内过多的分泌物排出体外的动作。 (二)护理评估 1 评估咳嗽的发生时间,诱因,性质,节律,与体位的关系,伴随症状,睡眠等。 2 评估咳嗽的难易程度,观察痰液的颜色、性质、量、气味和有无肉眼可见的异常物质等。 3 必要时评估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心理状态等,评估有无发绀。 4 了解痰液直接涂片和染色镜检(细胞学、细菌学、寄生虫学检查)、痰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等检查结果。 (三)操作要点 1 提供整洁、舒适的环境,温湿度适宜,减少不良刺激。 2 保持舒适体位,咳嗽剧烈时应取半卧位,咳痰多的患者应取侧半卧位或经常交换体位,使痰易于咳出。避免诱因,注意保暖。 3 对于慢性咳嗽者,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足够热量的饮食,瞩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一般在1500ml以上,保持呼吸道黏膜的湿润,利于痰液稀释和排出。 4 促进有效排痰,及时清除呼吸道的痰液,防止呼吸道堵塞而突发窒

息,包括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湿化和雾化疗法、胸背部叩击与胸壁震荡、体位引流以及机械吸痰等。 5 记录痰液的颜色、性质、量,正确留取痰标本并送检。 6 按医嘱指导患者正确用药,观察药物疗效和副作用。 (四)指导要点 1 指导患者识别并避免诱因。 2 告知患者养成正确的饮食、饮水习惯。 3 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咳嗽方法。 4 教会患者有效的咳痰方法。 5 指导患者正确配合雾化吸入或蒸汽吸入。 (五)注意事项 1 患儿、老年体弱者慎用强镇咳药。 2 患儿、老年体弱者取侧卧位,防止痰堵窒息。 3 保持口腔清洁,必要时行口腔护理。 4 有窒息危险的患者,备好吸痰物品,做好抢救准备。 5 对于过敏性咳嗽患者,避免接触过敏原。 二胸痛的护理 (一)定义 胸痛是指位于胸廓(颈与肋骨下缘之间)的疼痛。 (二)评估和观察要点

中医护理常规

头痛 因风寒温热等邪外侵、风阳火毒上扰、痰浊瘀血阻滞,致经气不利、气血逆乱,或气血营精亏虚、清阳不升、脑神失养等所致。以患者自觉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经络、气血及脑髓。脑血管意外、颅内占位性病变、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1.1观察头痛部位、性质、头痛发作时间及有无伴随症状。 1.2 观察患者瞳孔、体温、二便、舌脉。 1.3 头痛加重,出现口眼歪斜、瞳孔大小不等、肢体麻木震颤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1.4 饮食护理 以清淡、利湿、易消化为原则,勿过饱,忌食肥腻、黏滑及烟酒刺激之品。 1.5 临证(症)施护 1.5.1 头痛剧烈时,遵医嘱给予针刺止痛。 1.5.2 高热性头痛可用冷毛巾敷前额部。 1.5.3 出现壮热、项背强直、喷射性呕吐、抽搐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1.5.4 伴有恶心、呕吐者,遵医嘱给予针刺。 肺胀 因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使肺气胀满,不能敛降所致。以胸中胀满,痰诞壅盛,喘咳上气,动后尤显,甚者面色、唇舌发绀,心慌浮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肺,涉及心、脾肾。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 1.1咳嗽、咳痰、喘息及痰量、性质、颜色和气味。 1.2生活自理能力。 1.3心理社会状况。 1.4辩证:寒饮束肺证、痰湿壅肺证、痰热郁肺证。痰蒙心窍证、肺肾气虚证。 2.护理要求 2.1一般护理 2.1.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1.2重症患者卧床休息,胸闷喘息取半卧位,病情缓解或轻症可适当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不宜过劳。 2.1.3重症患者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浮肿者记录出入量。 2.1.4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必要时体位引流。 2.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2.2.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喘息、浮肿、咳嗽、咳痰等变化。 2.2.2出现神志恍惚、面色青紫、痰声漉漉、四肢发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2.2.3出现面赤谚语、胸中闷胀、烦躁不安、舌强难言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2.2.4出现神志不清、气促、冷汗、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2.3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服药后观察效果和反应,并做好记录。 2.4饮食护理 2.4.1饮食宜清淡可口、富营养、易消化,忌食辛辣、煎炸或过甜、过咸之品。

咳嗽中医护理常规

咳嗽中医护理常规 咳嗽指外感六淫,脏腑内伤,影响于肺所致有声有痰之证,病位在肺,涉及脾、肾。呼吸道感染、急性及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脓肿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病因 外感咳嗽为六淫之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侵袭肺系,或因吸入烟尘、异味气体,或起居不慎,或过度疲劳,以致在天气冷热失常,气候突变的情况下,外邪入客于肺导致咳嗽。 内伤咳嗽由脏腑功能失调、内邪肝肺所致,可分为其他脏腑病变涉及肺和肺脏自病。他脏及肺由于饮食不调,或过食肥甘辛辣炙,或嗜烟好酒,或平素脾运不健,或情志不遂。肺脏自病者,常因肺系疾病迁延不愈,阴伤气耗,肺的主气功能失常,以致素降无权,肺气上逆作咳。 二、临床表现 以咳嗽、咳痰为主要临床表现。 三、护理评估 1、咳嗽的声音、时间、性质及伴随症状。 2、咳痰的量、性状、颜色和气味。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风寒束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伤肺证、痰热雍肺证、肝火犯肺证、痰湿蕴肺证、肺阴亏虚证、肺气亏虚证。四、护理要点 四、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咳嗽严重者卧床休息,痰多者取侧卧位,经常变换体位,将痰排出,必要时协助翻身拍背。 2、病情观察,作好护理记录 (1)注意观察咳嗽声音、时间、性质、节律和咳出痰的性状、颜色气味 等特征,以及有无恶寒发热、紫绀、汗出等伴随症状。 (2)胸痛气促、久咳、痰中带血,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痰呈黄绿色脓性痰,或大咳血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年老久病,痰不易咳出,出现体温骤降、汗出、尿少、头昏、心悸、嗜睡、四肢不温等脱证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2)风寒、阳虚者中药宜热服,药后加盖衣被,以助微微汗出。 4、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之品,忌肥甘,油腻、煎炸、辛辣 刺激性饮食及烟酒。

中医常规内分泌

消渴(糖尿病) 【概念】 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根据本证“三多”症状的主次,消渴又可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一般而言,口渴多饮为上消,属肺;多食善饥为中消,属胃;多尿而浊为下消,属肾。常见症型有燥热伤津、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痰瘀阻络四个不同类型。 【临床表现】 (一)燥热伤津型: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二)气阴两虚型:神疲乏力,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多汗气短,心悸失眠,耳鸣腰酸。舌淡红苔薄或少,脉细数或弦数。 (三)阴阳两虚型:手足心热,口干喜热饮,或畏寒倦卧,胸闷纳呆,腰酸肢肿,夜尿频多,或尿浊如膏。舌紫暗、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 (四)痰瘀阻络型:面色黎黑,胸痹目糊,耳轮甲错,眩晕肢麻,或半身不遂,或肢端坏疽。舌黯淡胖,舌下脉络瘀曲,苔白腻,脉沉细涩。 【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 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 遵医嘱定期检查血糖和尿糖的变化。 3. 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每周定时测体重。 4.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①观察患者神志、视力、血压、舌脉、皮肤等情况。②患者突然出现心慌头晕、出虚汗、软弱无力等低血糖症状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③出现头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烦躁不安、呼出烂苹果气味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④出现神昏、呼吸深快、血压下降、肢冷、脉微欲绝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二)临证(症)施护 1.燥热伤津型护治法则为润肺清热、生津止渴。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肥甘,并限制饮食。烦渴时,可用天花粉、鲜芦根、麦冬等泡水代茶饮。便秘者,可多食蔬菜,或予耳穴埋豆、腹部按摩,效果不佳则用番泻叶或大黄泡水饮用。 2.气阴两虚型护治法则为滋阴补肾,养阴增液,应合理控制饮食,营养摄取平衡,满足机体所需。疲惫乏力时可卧床休息。指导病人行耳穴操,以起养生保健之功效。

最新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pdf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1. 接待患者,初步分诊。根据患者病情,送至抢救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师。 2. 做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相应准备。 3. 急诊室环境 (1) 环境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 (2) 根据病证性质,调节病室内温湿度。 (3) 每日定时空气消毒。 4. 入院介绍 (1) 介绍主管医师、护士。 (2) 介绍就诊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5. 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 测量即刻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 新入急诊室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3日。 (3) 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 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 留观患者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 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6. 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7. 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注明执行时间。 (1)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2) 根据病情,给予正确体位。对烦躁不安患者加床栏或用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发生意外。 (3) 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对疑似服毒、诊断不明的昏迷患者,按病情及时收集相应标本送检。 (4) 注意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5) 随时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6) 对诊断不明的急腹痛患者禁用镇痛药物。 (7) 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8) 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9. 遵医嘱准确给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10. 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1. 关心患者,做好情志护理。 12. 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3. 需急诊手术患者,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并通知手术室。 14. 对转科、转院的垂危患者做好护送及交接工作。 15. 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 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6. 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咳嗽患者护理常规

咳嗽患者护理常规 咳嗽是邪客系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所致,以咳嗽、咳痰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肺,涉及肝、脾、肾。多见于呼吸道感染、肺炎、急、慢性支气管炎。 辩证:风寒袭肺、风热犯肺、燥邪伤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痰湿蕴肺、肺阴亏虚。 一、评估与观察要点 1.咳嗽的病因、病性、病位、病程。 2.痰液的性状、气味及颜色。 二、护理措施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咳嗽剧烈者宜卧床休息,必要时取半卧位,痰多者取侧卧位,经常变换体位,将痰排出,必要时协助叩背。 3.注意观察咳嗽声音、时间、性质、节律和痰液的性状、颜色、气味等特征,以辩证内外虚实,观察有无恶寒发热、发绀、汗出等伴随症状;胸痛气促、久咳、痰中带血;痰呈黄绿色脓性痰,或大咯血时;年老久病,痰不易略出,出现体温骤降、汗出、尿少、头昏、心悸、嗜睡、四肢不温等脱证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4.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风寒阳虚者,中药室热服、药后加盖衣被,以助微微出汗;痰热壅肺、肝火犯肺者,中药宜温凉服。

5.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忌肥甘、油腻、辛辣、过咸之品,忌烟酒,多饮水。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宜食清热润肺化痰之品,如:藕粥、梨、枇杷等水果;肺阴虚咳嗽宜食生津、滋阴、润肺、止咳之品,如:银耳百合粥,可多食水果。 6.情志护理:保持精神愉快,对久咳不愈和肝火犯肺咳嗽的患者,做好情志调护,避免精神刺激,学会自我调节。 7.临证(症)施护:风寒束肺咳甚者,遵医嘱给予背部大椎、肺俞、风门等穴拔罐;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干咳、痰少、黏稠难咳,遵医嘱予中药雾化吸人。 三、健康教育 1.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能力。 2.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物,注意寒暖,预防感冒。 3.有咳嗽病史的患者,可做鼻部保健按摩。 四、出院回访 1.鼓励患者适当户外活动,平时注意身体锻炼,以增强体质。 2.改善生活环境,消除烟尘及有害气体的污染。 3.定期来门诊随访,病情变化及时就医。

最新中医护理常规.pdf

《常见病护理常规》 目录 1、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中风病的护理常规 3、痿症病的护理常规 4、头痛病的护理常规 5、痫证病的护理常规 6、颤证病的护理常规 7、面瘫病的护理常规 8、眩晕病的护理常规 9、神昏护理常规 10、褥疮护理常规

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1、病室环境保持整洁、舒适、安静、安全。根据病证性质适当调节温湿度。 2、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床。适时向患者(及陪送家属)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 法,介绍作息时间、探视及相关制度,介绍科主任、护士长,主管医师、责任护士。 3、即刻测量入院时体重、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询问有无过敏史,记录在三测单 上,并通知医师。 4、一般患者测体温、脉搏、呼吸、每日1次,若体温37.5℃(含37.5℃)以上者,改为 每日4次,体温39℃(含39℃)以上者改为每4小时1次,病危、病重患者测体温、脉搏、呼吸每4小时一次。或遵医嘱执行。每日记录二便次数1次,每周测体重及血压1次,或遵医嘱执行,并记录在三测单上。 5、专业护士根据首诊记录,作有关的健康、卫生宣教,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和保健知 识有一定了解,以积极配合。 6、需书写护理病历者,及时了解病情,准确、按时完成各项记录。 7、按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8、24小时留取三大常规(血、尿、便)标本送检。 9、凡做各种辅助检查,一般病人由护工护送,病危、病重病人由医护人员共同护送到相关 科室检查。 10、重危患者按医嘱须行特别护理者,应制定护理计划,认真实施,做好特护记录,并床 头交接班。 11、经常巡视,及时了解、发现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护理问题, 及时实施相应护理措施。 12、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生命体征,舌脉象等变化。若发现病情突变,可先行应 急处理,及时报告医师,并积极配合抢救。 13、按医嘱给予饮食,掌握饮食宜忌,并指导患者执行。 14、按医嘱准确给药,做到发药到口,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与反应。并向患者做好与药 物有关知识的宣教,以取得配合。 15、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预防院内交叉感染。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6、做好卫生宣教和出院健康指导,并征求意见。

咳嗽的中医护理

咳嗽的中医护理方法 一、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咳嗽(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病)患者。 二、概述 咳嗽是指肺气上逆作声,咯出痰液的病证。常见於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结核等疾病。中医将“有声无物”谓之咳:“有物无声”谓之嗽。而临床常为二者并见,故为咳嗽。三、病因病机 外感内伤导致脏腑功能失常,肺失宣发肃降则肺气上逆作咳;脾失运化,水湿内生,聚而成痰,随上逆肺气咯出,发为咳嗽。 1.外感六淫之邪:风寒、热、燥之邪乘人体正虚侵虚袭肺系,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冲出喉间作声,发为咳嗽。 2.内伤咳嗽:七情失调伤肝,郁而化火,气火上干犯肺;饮食不节、劳倦过度而伤脾,脾不健运,痰湿内生,上渍于肺;或久病伤肺,肺阴亏虚,虚火上炎,肺失濡润,功能失调发为咳嗽。 四、观察要点 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痰清稀色白。舌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肺:咳嗽频剧,咳痰不爽,痰黄粘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3.风燥伤肺:干咳无痰,或痰少粘稠,或痰中带血。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 4.痰湿蕴肺:咳嗽痰多,尤以晨起咳甚,咳声重浊,痰白而粘。舌苔白腻,脉濡滑。 5.痰热郁肺:咳嗽、痰多质稠色黄,咳吐不爽,甚或痰中带血。舌苔黄腻,脉滑数。 6.肝火犯肺:气逆作咳阵作,咳时面赤,量少质粘或如絮条。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7.肺阴亏耗:干咳、咳声短促,痰少粘白或痰中夹血,舌红少苔,脉细数

五、辨证施护 (一)一般护理: 1、观察咳嗽的时间、性质、咳声大小,有无吐痰,咳嗽时呼吸状况,以及伴随的全身症状。 2、观察咯痰多少,咯痰最多的时间,观察痰液性状、颜色、咯出难易,有无带血等。 3、痰液检查及时留取标本送验。 4、咳嗽患者最需要洁净新鲜空气,病室经常开窗通风,室内禁止吸烟,防止烟尘及特殊气味的刺激。 5、外出时戴口罩,避免外邪侵袭。注意保暖,戒烟酒。 6、准备好有刻度的痰俱,及时清理痰液和消毒痰具。 7、咳痰无力咯痰困难者要协助排痰,定时翻身拍背,体位引流排痰。必要时吸痰。 8、痰液粘稠难咯出者,可用超声雾化稀化痰液,便于排出。 9、咳嗽有痰者不能使用麻醉止咳剂,可予以化痰止咳剂,消炎化痰剂,痰出炎消咳自止。 10、针刺止咳:针肺俞、列缺、天突、丰隆穴。或耳针支气管、肺、神门穴;外感咳嗽加肾上腺穴;内伤咳嗽加脾、肾等穴。 11、年老久病,痰不易咳出,出现体温骤降、汗出、尿少、头晕、心悸、嗜睡、四肢不温等脱证表现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12、口服中药:口服中药时,应与西药间隔30min左右。静脉用药时,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与西药注射剂合用时前后须有间隔液,注意配伍禁忌 13、运动:缓解期鼓励患者坚持锻炼,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改善卫外功能。 (二)并发症护理: 1.胸痛 (1)频繁咳嗽引起胸痛时,可以手按住胸部痛处,减轻胸廓活动度,减轻胸痛。 (2)指导采用放松术,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咳嗽中医护理方案

咳嗽(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1)风热犯肺证身热无汗或少汗,微恶风寒,咳嗽痰少,头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2)痰热壅肺证身热烦渴,汗出,咳嗽气粗,咳痰色黄或痰中带血,胸闷,胸痛,口渴喜饮。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洪数或滑数。 (3)肺胃热盛证身热,午后为甚,心烦懊惊,口渴多饮,咳嗽痰黄,腹胀便秘,舌红,苔黄或灰黑而糙,脉滑数。 (4)气阴两虚证身热渐退,干咳痰少而黏,自汗神倦,纳少口干。舌红,少苔, 脉细或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咳嗽咳痰 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温度保持在18~22℃,湿度控制在50%~60%。减少环境的不良刺激,避免寒冷或干燥空气、烟尘、花粉及刺激性气体等。 2.使患者保持舒适体位,咳嗽胸闷者取半卧位或半坐卧位,持续性咳嗽时,可频饮温开水,以减轻咽喉部的刺激。 3.每日清洁口腔2次,保持口腔卫生,有助于预防口腔感染、增进食欲。 4.密切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咳痰的颜色、性状、量及气味,有无喘促、发绀等伴随症状。 5.加强气道湿化,痰液粘稠时多饮水,在心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每天饮水15 00ml以上,必要时遵医嘱行雾化吸入,痰液粘稠无力咳出者可行机械吸痰。 6.协助翻身拍背,指导患者掌握有效咳嗽、咳痰、深呼吸的方法。

7.指导患者正确留取痰标本,及时送检。 8.遵医嘱给予止咳、祛痰药物,用药期间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9.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气管、神门、皮质下等穴位。 10.穴位贴敷:遵医嘱穴位贴敷,三伏天时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俞、膏盲、定喘、天突等穴位。 11.拔火罐:遵医嘱拔罐疗法,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俞、膏盲、定喘、脾俞、肾俞等穴位。 12.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食多餐,避免油腻、辛辣刺激及海腥发物。可适当食用化痰止咳的食疗方,如杏仁、梨、陈皮粥等。 (二)发热 1.保持病室整洁、安静,空气清新流通,温湿度适宜。 2.体温37.5℃以上者,每6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体温39.0℃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3.采用温水擦浴、冰袋等物理降温措施,患者汗出时,及时协助擦拭和更换衣服、被服,避免汗出当风。 4.做好口腔护理,鼓励患者经常漱口,可用金银花液等漱口,每日饮水≥2000 ml。 5.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为原则。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进食清热生津之品,如:苦瓜、冬瓜、绿豆、荸荠等,忌煎炸、肥腻、辛辣之品。 6.遵医嘱使用发汗解表药时,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以及药物不良反应。

面瘫,中风,痹症的中医护理学常规

面瘫的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面瘫即面神经麻痹,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至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起病突然,每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口眼向健侧歪斜,闭目不能,口角下垂,面部板滞,麻木,松弛,或耳后疼痛,耳鸣,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平坦等。可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 【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 (1)病室环境应安静、舒适,保持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2)在急性期应注意休息,不可劳累过度。治疗期间,鼓励患者合理安排好工作、学习、生活、休息,调整饮食,避免情绪激动和不良因素刺激。 (3)做好心理护理:耐心的劝解安慰患者,使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积极配合治疗,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4)鼓励患者提高自护的能力:指导患者掌握一些自护的常识。如:按摩面部的皮肤、扣齿、鼓腮、皱眉;用湿温毛巾热敷面部;避免面部直接吹风,寒冷天气出门戴眼镜、口罩,避免感冒;对年龄小的患者还要做好患者家属的工作,以达到配合治疗的目的。(5)指导患者自我锻炼,自我按摩 ①表情动作训练:对镜子进行皱眉、闭眼、示齿、鼓腮、吹口哨 等运动,训练时按体操节奏进行,每个动作做二八呼或四八呼,

每天进行2-3次。 ②自我按摩,可按健侧肌运动方向按摩患侧,由于面部肌肉非常 薄,按摩时用力应柔软、适度、持续、稳重,每日早晚各进行 一次。 ③湿温毛巾热敷面部,以改善血液循环,每天可进行2-3次。 【健康教育】 1 急性期后可加强身体锻炼,以增强抵抗力。 2 夏季避免头部位于风口窗隙处睡眠,冬季注意面部和耳后保暖。 3 指导病人自行对镜按摩瘫痪的面肌,每日3-4次,每次3-10分钟,神经功能开始恢复后,可对镜练习瘫痪肌的各单个面肌的随意运动。 4 按摩方法用手掌紧贴瘫肌做环形按摩,也可顺瘫肌收缩的正常方向做按摩,手法适宜轻。

咳嗽中医护理方案

咳嗽中医护理方案 Jenny was compiled in January 2021

咳嗽中医护理方案 1、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咳嗽(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病)患者。 2、观察要点 2.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痰清稀色白。舌苔薄白,脉浮紧。 2.2、风热犯肺:咳嗽频剧,咳痰不爽,痰黄粘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2.3、风燥伤肺:干咳无痰,或痰少粘稠,或痰中带血。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2.4、痰湿蕴肺:咳嗽痰多,尤以晨起咳甚,咳声重浊,痰白而粘。舌苔白腻,脉濡滑。 2.5、痰热郁肺:咳嗽、痰多质稠色黄,咳吐不爽,甚或痰中带血。舌苔黄腻,脉滑数。 2.6、肝火犯肺:气逆作咳阵作,咳时面赤,量少质粘或如絮条。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2.7、肺阴亏耗:干咳、咳声短促,痰少粘白或痰中夹血,舌红少苔,脉细数。 3、临症施护 3.1、咳嗽 3.1.1、观察咳嗽的性质,咳嗽的时间与规律,咳嗽的声音,痰的颜色、性质、量,是否易咳出。 3.1.2、剧烈咳嗽时,协助患者取坐位或半坐位,告知患者有效咳嗽及咳痰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3.1.3、痰液黏稠难咳时,可遵医嘱给予药物雾化吸入,雾化后用空掌心自下向上轻叩患者背部协助排痰。 3.1.4、咳痰多、呼吸有浊气时,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 3.1.5、耳穴埋籽 主穴:肺、气管、平喘等;配穴:交感、神门、大肠等。

3.1.6、穴位按揉 重按风门、肺俞、中府、膻中等穴位3~5分钟。 3.1.7、年老久病,痰不易咳出,出现体温骤降、汗出、尿少、头晕、心悸、嗜睡、四肢不温等脱证表现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2、胸痛 3.2.1、频繁咳嗽引起胸痛时,可以手按住胸部痛处,减轻胸廓活动度,减轻胸痛。 3.2.2、指导采用放松术,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3.3、发热 3.3.1、病室凉爽通风,光线明亮,湿度适宜。 3.3.2、卧床休息,避免劳累,注意保暖。 3.3.3、协助多饮温开水,漱口液漱口。 3.3.4、及时擦干汗液,温水清洗皮肤,勤换内衣。 4、中医用药护理 4.1、口服中药:口服中药时,应与西药间隔30min左右。 4.2、静脉用药: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与西药注射剂合用时前后须有间隔液,注意配伍禁忌。 5、健康教育 5.1、用药:祛痰、止咳药饭后服,服药后勿立即进食水。 5.2、饮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鼓励多饮水,忌辛辣刺激、过咸、过甜、油腻食物。 5.2.1、风寒袭肺:进食辛温、清淡、宣肺止咳之品,如葱白、生姜、蒜等。食疗法:姜汁冲白蜜。 5.2.2、风热犯肺:进食清凉润肺之品,如梨、枇杷、萝卜、海蜇、荸荠等。食疗 法:冰糖炖川贝母。

咳嗽咳痰的护理常规

咳嗽咳痰护理常规 【病情观察】 1评估咳嗽的发生时间,诱因,性质,节律,与体位的关系,伴随症状,睡眠等。2评估咳嗽的难易程度,观察痰液的颜色、性质、量、气味和有无肉眼可见的异常物质等。 3必要时评估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心理状态等,评估有无发绀。 【护理要点】 1环境提供整洁、舒适的环境,维持适宜的温度(18~20C)与湿度(50%~60% 减少不良刺激。 2休息与体位保持舒适体位,咳嗽剧烈时应取半卧位,咳痰多的患者应取侧半卧位或经常交换体位,使痰易于咳出。避免诱因,注意保暖。 3饮食对于慢性咳嗽者,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足够热量的饮食,避免油腻、辛辣刺激,瞩患者多饮水,如无心、肺、肾功能受限,每日饮水一般在1500ml 以上,保持呼吸道黏膜的湿润,利于痰液稀释和排出。 4有效排痰及时清除呼吸道的痰液,防止呼吸道堵塞而突发窒息。 1)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指导病人掌握有效咳嗽德正确方法。病人尽可能采取坐位,双脚着地,身体稍前倾,双手环抱一个枕头,进行数次深而缓慢的腹式呼吸,深吸气未屏气,然后缩唇(撅嘴),缓慢呼气,在深吸一口气后屏气3?5秒,身体前倾,从胸腔进行2?3次短促有力咳嗽,张口咳出痰液,咳嗽时收缩腹肌,或用自己的手按压上腹部,帮助咳嗽。 2)湿化和雾化:湿化气道、稀释痰液,适于痰液黏稠和排痰困难者。 3)有效拍背:病人座位或侧卧位,操作者手指指腹并拢,使掌侧呈杯状,以手腕力量,从肺底自下而上、由外向内、迅速而有节律地扣击胸壁,每次扣击5?15分钟为宜,应安排在餐后2小时至餐前30分钟完成。操作中观察病人的反应,操作后指导病人漱口。 4)体位引流 ①引流前准备:向病人说明体位引流的目的及操作过程,以消除顾虑, 取得病人的合作。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可先用生理盐水超声雾化吸 入、应用祛痰药(氯化氨、溴己新等)稀释痰液,或应用支气管舒张剂,提高

最新医院神昏中医护理常规

神昏中医护理常规 因多种病症引起心脑受邪,窍络不通,神明被蒙所致。以神识不清、不省人事为主要临床表现。神昏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多种急慢性疾病危重阶段常见的症状之一。病位在脑。昏迷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生命体征、神志、瞳孔等变化。 2.既往史、现病史和服药史。 3.生活方式、排泄状况。 4.心理社会状况。 5.辨证:闭证(阳闭、阴闭)、脱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遵医嘱设专人护理,做好危重患者护理记录。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面色、肢温、汗出、二便等情况,出现异常,立即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3)昏迷程度加深、高热、抽搐、呕吐等,立即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4)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取去枕仰卧位,有呕吐者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气道分泌物,以防窒息。 (5)中暑神昏者,应将其放置在阴凉通风的病室;烦躁不安者,加床档或用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发生意外;有义齿者应取下;抽搐者用牙垫或包有纱布的压舌板置于上下齿之间,防止舌咬伤。 (6)四肢厥冷者,注意肢体的保暖,伴有肢瘫者,保持肢体功能位,定时翻身。 (7)加强口腔、眼睛、皮肤护理。可用盐水或中药口腔护理;不能闭目者,覆盖

生理盐水湿纱布;保持皮肤的清洁,定时翻身、拍背,预防压疮的发生。遵医嘱留置导尿,记录24小时出入量。 3.临证(症)施护 (1)气息急促、面色青紫、肢体抽搐者,应遵医嘱给予吸氧, (2)神昏高热者,遵医嘱给予针刺治疗。 (3)脱证亡阳者,遵医嘱迅速给药,注意保暖。 (4)突然昏迷、口噤手握、牙关紧闭、不省人事者,遵医嘱针刺人中等穴。 (5)谵语狂躁、大便秘结者,遵医嘱鼻饲中药通便,必要时灌肠。 (6)尿潴留者可按摩膀胱区或遵医嘱行导尿术。 4.给药护理严格遵医嘱用药 5.饮食护理 (1)遵医嘱鼻饲,保证足够的营养及水分。 (2)保持大便通畅,遵医嘱给予通便药或按摩腹部。 6.情志护理为清醒患者做好情志调护,避免精神刺激,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治疗与康复氛围 三、健康指导 1.保持情绪稳定乐观,避免各种诱发因素。 2.平素起居有常,作息定时,避免过劳。 3.注意饮食调摄,做到饮食有节,进食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之食物,忌食肥甘、油腻、生冷、烟酒之品。保持大便通畅。 4.积极防治有关的感染性疾病;加强原发病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症、糖尿病等的治疗;避免药物中毒,预防中暑、烫伤等意外。

咳嗽中医护理常规

咳嗽中医护理常规 【临床表现】 1、风寒束肺:咳嗽声重,痰白稀薄,常伴鼻塞流清涕, 头痛身楚,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风热犯肺:咳嗽气粗,痰黄而稠,咯痰不爽,口渴咽干,常伴发热恶风,头痛汗出, 舌苔薄黄,脉浮数。 3、痰湿蕴肺:咳嗽反复发作,痰多色白,厚而黏,容易咯出,胸脘满闷,时有呕恶,纳呆,体倦,舌苔白腻,脉濡滑。 4、痰热壅肺:咳嗽气促, 甚者胸胁满痛, 痰黄黏稠质厚, 咯吐不爽,或面赤身热, 口干喜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 脉滑数。 5、肺阴亏虚:干咳无痰,痰少而黏,或痰中带血,喉痒声哑,口燥咽干,或手足心热, 午后潮热,颧红,盗汗,消瘦,神疲,舌红,少苔,脉细数。 【辩证分型】 风寒束肺证、风热犯肺证、痰湿蕴肺证、痰热壅肺证、肺阴亏虚证。 【一般护理、生活起居】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咳嗽严重者卧床休息, 痰多者取侧卧位, 经常变换体位,将痰排出,必要时协助翻身拍背。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注意观察咳嗽声音、时间、性质、节律和咯出痰的性状、颜色气味等特征 以及有无恶寒发热、紫绀、汗出等伴随症状。

2、胸痛气促、久咳、痰中带血,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痰呈黄绿色脓性痰,或大咯血时,立即报告医师, 配合处理。 4、年老久病, 痰不易咯出, 出现体温骤降、汗出、尿少、头昏、心悸、嗜睡、四肢不温等脱证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服药调护】 1、风寒束肺:选用杏苏散(杏仁、紫苏叶、桔梗、半夏、生姜、大枣、甘草等。汤药热服,药后饮热粥、并盖被, 以加强发散之力,驱邪外出。 2、风热犯肺:选用桑菊饮(桑叶、菊花、桔梗、连翘、薄荷、甘草等。汤药宜急煎温服。 3、痰湿蕴肺:选用二陈汤(半夏、橘红、茯苓、甘草合三子养亲汤(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汤药温服。 4、痰热壅肺:选用清金化痰汤(橘红、茯苓、瓜蒌仁、知母、桑白皮、贝母、麦冬、桔梗、甘草等。汤药可凉服, 也可频服鲜竹沥加强化痰。 5、肺阴亏虚:选用沙参麦冬汤(北沙参、玉竹、麦冬、天花粉、扁豆、甘草等。汤药温服。 【饮食调护】 1、风寒束肺: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之品,忌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饮食及烟酒,可用萝卜杏仁饮,以白萝卜1个切片,甜杏仁(去皮尖10g 捣碎,冰糖30g , 共用蒸熟热服, 连用7天, 加强化痰, 减轻咽部刺激避免诱发咳嗽。 2、风热犯肺; 多饮水,保持呼吸道湿润,利于痰液排出。可少量多吃梨、橘子等含水量较高且甜度较低的水果。干咳少痰者,可用生梨1个,去皮核,加川贝10g , 冰糖适量蒸服。

中医科护理常规doc资料

中医科护理常规 第一节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护理学是运用中医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疾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的一门临床护理学科。 1.入院护理病人入院时责任护士应热情主动迎接,准备好病床单位,做好入院宣教,建立住院信息,并通知管床医生。 2.饮食护理辨证施食,合理调配,五味不偏,注意饮食禁忌。 3.分级护理根据病情和自理能力,按医嘱给予分级护理。 4.病情观察 (l)生命体征观察:测量体温、脉搏、呼吸,每天测1次。体温超过37.5℃者每天测量4次,体温超过39℃者,每4小时测量1次,正常后连测3次,改为每天1次。入院时测量体重、血压并记录在体温单上。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包括神色、精神、睡眠、饮食、主证、舌象和脉象,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5.药物应用正确指导服药,观察服药后反应和治疗效果,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药物,更须严密观察和记录。 6.心理护理保持心态平和,做好情志的转化和调护,避免情志内伤。 7.起居护理顺应四时,起居有常,劳逸结合。 8.排便护理落实排便护理,观察其形状、色泽、气味、量。便秘3天以上者,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缓泻药或灌肠处理。 9.健康指导讲解治病防病及科学养生知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戒烟酒,多运动,增强机体正气。 第二节不同病证护理常规

一、咳嗽 咳嗽是指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作声,咳吐痰液的病变。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 咳嗽病变有虚实之分。外感咳嗽属邪实,有风寒袭肺证、风热犯肺证、风燥伤肺证;内伤咳嗽属邪实与正虚并见,有痰湿蕴肺证、痰热郁肺证、肝火犯肺证、肺阴亏耗证。 1.按中医内科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2.环境:病室内空气新鲜,绝对禁止吸烟,防止刺激性气味。 3.饮食护理:进高热量、富含蛋白质的流食或半流食,风寒咳嗽忌食生冷瓜果及肥甘滋腻之品;风热咳嗽忌辛辣、肥甘、厚味,可食梨、枇杷等水果;风燥咳嗽可食用川贝、百合、银耳、梨子等;痰湿蕴肺咳嗽可食用薏米、赤豆、山药,忌食黏甜食品及肥厚油腻之品。 鼓励病人多饮水。 4.病情观察:观察咳嗽的频率、声音及痰液的性质、颜色、气味,咳嗽的伴随症状,准确留取标本并及时送检。5.呼吸道护理 (1)痰液黏稠者,行雾化稀释痰液。 (2)咳痰无力者应协助排痰,必要时吸痰。 (3)咳嗽剧烈时遵医嘱给予化痰镇咳药,慎用作用强的镇咳药,配合针刺肺俞、列缺等穴。 6.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鼓励病人咳痰、排痰和饭前、饭后均应充分漱口。 7.健康指导:指导病人加强锻炼,正确的养生指导,合理膳食,戒烟戒酒。 二、哮病

中医护理常规

中医护理常规 李文 中医一般护理包括生活起居护理、情志护理、饮食调护和用药护理。 第一节 生活起居护理 意义: 《内经》中就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近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说明要保持健康长寿,就得懂得自然发展规律,适应四时气候,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否则就会影响人的生理功能,导致气机逆乱或真精耗竭而疾病有生。 做好生活起居护理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病床安置:安置病床应根据病证性质不同而定。如寒证、阳虚证者,多有畏寒怕风,宜安置在向阳温暖的病室内,使病人感到舒适;热证、、阴虚证者,多有恶热喜凉之求,可集中在背阴凉爽病室内,使病人感到凉爽、舒适、心静,利于养病。 ?2、病室环境:安静的环境有助于病人休养。噪声的刺激常使病人烦意乱,尤其是心气虚病人常突然的声响而心悸不已。护理人员应设法消除一切噪杂之声 ?4、光线适宜:一般病室内要求阳光充足,使病人感到舒适愉快。但不宜让日光直射病从面部。但不同病证对光线要求也不一样。如热证、阳亢病人,光线宜暗;痉证、癫狂证者,强光可诱发痉作,应用黑窗帘遮挡。 ?5、动静相宜:患病后,需要适当的静心休养,以休体养息,培育正气,利于脏腑功能的恢复,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但随着病情的好转,应适当增加活动量。通过适当活动,可使经络通畅,关节滑利,气血营卫调和,增强体质和抗邪能力。尤其是恢复期或慢性病者,在病情允许情况下更应注意动静结合,但应以不感劳为原则。对虚证、体弱者,虽以静养为主,但也应在床上或室内行内养功、放松功等活动。 ?6、气象护理:四时气候变化直接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健康长寿、衰老和死亡。所谓: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有寒暑、人有虚实,天有冬夏,人有寒热 ?《素问。四气调神篇》指出:“……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阴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说明生活起居中对天时地理和四时之令,只能调之、和之,顺天而行之。因此,要根据四进气候变化,做好气象护理。如在春夏之季,天气由寒转暖、由暖转热,宇宙万物充满新生繁茂景象,应早起床,广步于庭,使阳气更加充沛;秋冬之季,气候由热转凉而寒,万物都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发泄,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这样的作息时间才有利于健康和养息。 ?此外,要随四进寒热温凉气候变化而增减衣被。春时不可遇天气转暖而顿减衣被,即不致暴伤;夏天炎热,不要纵意当风,更不应在屋檐下、过道、穿隙破窗下纳凉或睡觉,以防“贼风”所袭。夏天多困意,但不可令久眠,久眠则神昏。冬天严寒,不可轻出,触冒风寒。以上的气象护理,对疾病的预防和康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情志护理 何为七情? ?中医把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心情和情绪亦称为“七情”。在正常情况下,是人体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若外界各种精神刺激程度过重或持续时间过长,造成情志的过度兴奋或抑制,则可导致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 七情致病一般有以下特点: 1、情志致病损伤五脏 《医学正传》指出:“喜、怒、忧、思、悲、恐、惊,谓之七情,七情通于五脏:喜通心,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