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一)
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与研究范式

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与研究范式目录摘要 (1)引言 (2)一.“现代性”概念 (3)二.现当代文学及现代性转型1.现当代文学概述 (7)2.现当代文学划分 (7)3.现代性转型 (12)三.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多种范式 (16)1. “轻性”现代性的提出 (16)2.“中产阶级”的现代性 (18)3、反现代性的现代性:积极的和否定的 (19)4、被遮蔽的现代性或审美现代性问题 (19)5、革命的现代性 (20)6、多重现代性的省思 (22)7.“新现代性”的提出及意义 (23)结论 (24)参考文献 (24)【摘要】近年来,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得到迅速发展,随着它的发展变化,对文学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目前,人们更加注重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问题进行研究,本文主要是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内涵出发,本文结合文化思潮、作家创作的现代性审美特征,分别论析晚清和“五四”文学的“现代性”形态,并对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理论及现当代文学的几种范式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 现代性; 研究引言文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
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
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
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
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 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
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艺术的范畴。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文学是由语言文字组构而成的,开拓无言之境),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由于出版和教育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全面发展,已经失去其垄断地位成为大众文化的一支。
产生了所谓的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或大众文学之分。
高等院校里一种学科,包括新闻与传播,汉语言学等小类。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借助各种修辞以及表现手法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或者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内涵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内涵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于20世纪初,从“新文学运动”开始,持续进行到今日,逐步形成丰富多样的现代文学体系,体现出了不同时期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现代性特征。
现代性,是当今文学发展的主旋律,影响着文学的实践和诠释,也是指导甚至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本文将从社会实践角度把思想、文学表达、情感体验三个层面对现代性的内涵进行浅析。
首先,从文学的社会实践角度来看,现代性彰显就是一种解放思想、批判价值观以及关注社会关怀的精神,以新颖、开拓的文学表达形式,来回应、关注大社会背景下的浮躁与动荡,给出激发思想、抒发情感的文本以及适应社会制度变迁的正态化辩证思维,这种社会实践令中国现代文学体系更具有时代性和古代思想的拓展性,为了帮助民众获得真正的社会发展,也不断给予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解放人们的思想活动的批判性。
其次,从文学表达角度来看,中国现代文学在其表达形式上体现出现代性,包括尝试适用不同技巧应用于具体情况,比如在新古典主义时期,主流作家带领读者把这种思想应用于文学表达,以反映工业时期的中国史诗抑或现代当代主题;在多元文学流派的作品中,文学创作者追求多样性具有属于当代中国的审美;甚至可以采取多种谐调的方式来表达新的艺术效果,以展示对现代主题的关注,只有把文字的表现形式、思想内涵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在抽象文本中体现现代性。
最后,从情感体验角度来看,中国现代文学表现出批判和理性思维的一致性,它有助于塑造让具体读者能够识别和理解的情感内涵。
作品中对于累累篇叙的叙事技巧,对着细微和复杂的思想变化以及隐喻的表现,无不具有强烈的现实情感,能够引人共鸣,多种文体中体现的生活细节,也能够使读者沉浸其中参与于分析释析,激发情感和参与意识,从而增进现代性的理解。
因此,现代性是一种积极和动态的性质,是人们对现实的思考、反思和实践的指引,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背景下,现代性意味着以普遍性作为读者行动准则,以持续性作为读者探索目标,以全新性作为现代性文本诠释方法,而以传承性作为深化现代性诠释的手段;综上所述,现代性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现代性文学的发展是有效把握历史走向的不变法则,更加深层次地体会实践中的解放思想、批判价值观和社会关怀,使中国可以有更大的国际影响力。
什么是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什么是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1. 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1) 内容多元化:在文学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包括新闻报导、社会调查、宇宙思想在内的多种新元素将增加到作品中,使作品的内容更具
多元性。
(2) 形式多样性:中国文学写作从传统的诗文、小说、儿童文学、散文、剧本等形式发展出新的电子文学、表演文学、语言文学等形式,
越来越多的具有现代观感的形式出现。
(3) 语言改革:对传统文学语言也进行现代化改革,让作品更容易被
读者接受,而不会因为文学语言过于生硬而使读者感到厌烦。
(4) 结构改变:现代作品不仅仅有层层叙述与精致的细节描写,还采
用更加具有现代精神的结构,悬疑、谜团等结构使作品更具现代性。
(5) 文学创作无所畏惧:中国文学创作者拒绝对时代的虚伪装模作样,勇于揭示社会问题,勇于探索社会问题,挑战时代和社会常规,探索
出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学语言,书写出现代文学作品。
2. 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代表人物:
(1) 作家:鲁迅、郭沫若、老舍、茅盾、朱自清、费孝通、石庆禄等;
(2) 诗人:毛泽东、袁钢、贤梅、徐志摩、钱钟书、季羡林等;
(3) 小说家:周作人、林海音、巴金、金庸、陈忠实、钱钟书等;
(4) 儿童文学家:胡适、冰心、余光中、冯文礼、张爱玲、兰欣等。
3. 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的意义:
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不仅体现在整体写作技巧上,更多的是体现在特
定的文化创意中,在文学写作过程中,作者使用当下时代具有代表性的现象进行传播,让该作品更加丰满完整。
它不仅反映出中国文学发展的趋势,更引发普遍关注,提升大众文化素养,它可以表现出社会历史质变,深入开发人性情感,这就是文学永恒的价值。
什么是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什么是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中国文学现代性:
一、表现主义
1、叙事客观透彻——着力反应现实社会,以角色及其摆设批判现实社会;
2、文学表现形式多样——重视包容性,倡导多元文学风格,接受流行文艺形式;
3、写作风格强调个性——强调写作者的独特性,用新眼光表达生活感受;
二、审美把握
1、紧凑及活泼的表达——简明地表达复杂的内容,合理运用押韵及诗性元素;
2、强调创造的投入与精神价值——强调创新的意识,强调文学作者对社会精神价值的投入;
3、信息量大同时叙述丰富——故事中详细叙述情节及人物把握各蕴含的意义;
三、超越被动
1、从用词到面向表达——从传统用词到多元语言,突出文本的创新性及多元性;
2、由纸面理论到跨文化理论——文学的创作不仅要局限于轻型文学剧本,而是要融入新的文化;
3、打破写作极限——文学不再仅局限于语言,融入多种文学形式及超越现有的方式;
四、探索当代性
1、关注当代道德及价值——探讨社会道德及婚姻价值,反思当代社会价值及挑战;
2、结合当代生活因素——突出当下社会新闻事件及时事文学,利用现代生活经历结合文学创作;
3、因素交融各色新面貌——融入思想碰撞,不断摒弃旧表现形式创造新形象。
当代文学的现代性问题

该理论既为大陆思想界和现当代文学研究界提供了
“自由主义”之间的激烈论争与对立。而单纯从文学
多重的视角和丰富的灵感,成为进入当代文学的一
史研究的角度看,“反现代的现代性”观点一方面有
种重要而有效的认识角度,同时也引发了严重的分
力地解构了 1980 年代“新启蒙主义”思潮所形成的
歧与论争,从而在不知不觉间将当代文学带入日益
论,以“未完成的现代性”之说强调中国“现代
历史经验和实践活动的某种误读,故而在其经过跨
性”的特殊性,认为与西方的已经获得充分发展的
文化旅行来到中国之后,难免出现脱离中国当代的
“现代性”不同,“现代性”在中国的发展尚任重道
具体语境和国人切身的经验感受、回避和掩饰部分
远;而正是因为文化启蒙和现代性发展的滞后,
现代性”观点则因为将中国改革前的社会主义实践
来解读当代文学历史的不同的总体性范畴。由于
纳入现代性视野之中重新进行考察和评价,并且全
“现代性”自身的多维构成及其包容性和含混性,特
别是中西语境的历史性差异,自 1980 年代到今天,
面质疑和挑战 1980 年代“新启蒙主义”的历史观和
文学叙事,从而引发了大陆知识界“新左派”与
题聚讼纷纭,但它所掀起的头脑风暴却深化了人们
识 (意识现象学)、依据无意识 (性/话语/希望)、依
对当代中国及其文学之独特性和复杂性的认识与思
据 情 绪 (生 存 现 象 学)、 依 据 身 体 (身 体 现 象
考。而且随着“现代性”理论资源的不断引入和讨
学) ……张志扬认为,人“依据理性”所建立的形
论的渐趋深化,现当代文学研究界不少的学者倾向
而上学本体论可以说是神义论的人本化或人义论的
简述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一)

简述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一)论文关键词:现代性启蒙断裂反思理想的现代性论文摘要:“现代性”是20世纪后期西方哲学所广泛关注的概念,对于“现代性”的界定,学术界至今未能达成统一的认识中国的有识之士在引入“现代性”这一概念时,即是为了实现启蒙国民,救亡图存的目的;然而,由于中国的实际情况与西方相差甚远,以至于“现代性”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严重的断裂;在“文革”之后,人们开始了一系列的反思,以求在中国实现理想的现代性。
关于“现代性”,吉登斯曾言简意赅地提出:“现代性之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的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这影响…”。
而法国学者伊夫·瓦岱从反面意义上对现代性进行了定义:“现代性可定义为那种主要特征与传统文化特征相对立的文化状态”。
这种宽泛而概括的定义方式对众说纷纭的现代性来说,是一种比较客观而折中的界定。
在中国文献中,“现代性”一词最早在1918年《新青年》中出现。
周作人在一篇译文中首次把“modernity”译成“现代性”。
20世纪9O年代初,“现代性”概念开始进入中国文学批评领域。
概言之,现代性是在欧洲社会母体中孕育出来的以科学和理性为代表的一种社会文化形式。
因为“现代性”在产生之初即有启蒙的性质,中国的有识之士在引人“现代性”这一概念时,即是为了实现启蒙国民,救亡图存的目的;然而,由于中国的实际情况与西方相差甚远.以至于“现代性”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严重的断裂:在“文革”之后,人们开始了一系列的反思,以求在中国实现理想的现代性。
一、启蒙“现代性”走进中国,已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事情。
其时,当西方诸国已迈着现代化的步伐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却依然沉浸在“泱泱大国”的骄傲与自大里,固执地守候在自给自足的落后的农业文明里。
一大批有识之士,在目睹了自身的落后、屈辱和西方的先进后,决定在中国开始“现代性”,用“现代性”唤醒围人的意识,以期达到救亡图存,救国救民的目的。
什么是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什么是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一、中国文学的现代性1、民国文学的发展主要构成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20世纪初期在中国大陆出现了一股民国文学运动,由蔡元培、郭沫若等人领导的的新文学运动在以新文学作品的形式展现着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其刻画人性,审视社会的努力催生出一批优秀的小说家、剧作家和诗人。
民国文学运动把中国文学拓宽到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宗教、社会等领域,把中国文学发展到一个新的现代水平。
2、社会主义文学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在中国社会主义的鼓舞下,毛泽东思想影响下的文学不断深化,形成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学作品,加上中国文学正在被国外对象影响的变化,将中国文学的变化的发展把中国文学带入了现代。
社会主义文学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创作形式,冲淡了冷僻、自负的传统思潮,打破了封建文学界所倡导实用性无法实现的水准。
3、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彰显了它的现代性:21世纪,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迅速,中国的作家开始注重艺术市场,以及更开放的思想,用文学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广大读者了解中国的发展。
当代作家们把多元文化融入到作品中,使作品更加丰富,充满着现代人类的感受,弥漫着一股活跃的文学气息。
二、现代性文学形式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1、融合多种文化:新形式的文学出现,多元文化挤压,中国文学融合了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西方元素完全贯穿在传统文学之中,使中国文学充满了现代性,具有时代性,使中国文学更加接近现代文明。
2、增强现实感:现代文学以现实为基础,以现今的社会结构为结构,这种与现实息息相关的话题和技巧,增强了作者诉说的现实感,从而使中国文学更加贴近当代社会,更加有生命力。
3、求新求变:现代中国文学在着眼实际需要的前提下自觉推陈出新,加上应用多种文学手法,将中国文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让它变得更具有现代性,更具有时代性,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形式的文学精神。
总之,中国文学在独立民主情怀中耕耘、发展,发展出了崭新的文学现代性,将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出了精彩的现代中国文学。
文学流派知识:解读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现代性”概念

文学流派知识:解读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现代性”概念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至中期的一种文学流派,它对传统文学形式进行了颠覆和挑战,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和实验性。
现代主义文学对“现代性”的理解和表达是其核心特征之一。
本文将对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现代性”概念进行解读,并探讨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表现,以及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
1.现代性的多重内涵现代性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涵盖了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在现代主义文学中,对现代性的理解呈现出多重内涵。
首先,现代性意味着对传统的批判和颠覆。
现代主义文学家对传统的文学形式和价值观提出挑战,试图打破固有的文学规则和结构,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和价值取向。
其次,现代性还表示对现实的关注和反思。
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常常试图揭示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探讨个体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处境和困境。
此外,现代性还包含着对个体主体性和自我认知的探索,以及对时代精神和文化认同的反思。
总体而言,现代性在现代主义文学中表现为对传统的颠覆,对现实的反思,以及对自我和时代的探索。
2.现代性的文学表现在现代主义文学中,现代性通过多种文学形式和技巧进行表达。
首先,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常常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和模糊的时空边界,以展现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错位和迷茫。
例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就采用了多重叙事视角和错综复杂的时间结构,展现了都柏林市民在一天之中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流转。
其次,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还常常使用了内心流的手法,以展现人物内心的断裂和混乱。
例如,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至灯下》即以内心流的形式呈现了主人公克拉丽莎·唐斯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
此外,现代主义文学还注重对语言和文字的实验,以突破常规的表达方式和传统的文学结构。
总的来说,现代主义文学通过多元化的文学形式和语言技巧,表达了对现代性的多重理解和反思。
3.现代性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现代主义文学中对现代性的表达与20世纪初至中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一)
论文关键词:现代性启蒙断裂反思理想的现代性
论文摘要:“现代性”是20世纪后期西方哲学所广泛关注的概念,对于“现代性”的界定,学术界至今未能达成统一的认识中国的有识之士在引入“现代性”这一概念时,即是为了实现启蒙国民,救亡图存的目的;然而,由于中国的实际情况与西方相差甚远,以至于“现代性”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严重的断裂;在“文革”之后,人们开始了一系列的反思,以求在中国实现理想的现代性。
关于“现代性”,吉登斯曾言简意赅地提出:“现代性之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的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这影响…”。
而法国学者伊夫·瓦岱从反面意义上对现代性进行了定义:“现代性可定义为那种主要特征与传统文化特征相对立的文化状态”。
这种宽泛而概括的定义方式对众说纷纭的现代性来说,是一种比较客观而折中的界定。
在中国文献中,“现代性”一词最早在1918年《新青年》中出现。
周作人在一篇译文中首次把“modernity”译成“现代性”。
20世纪9O年代初,“现代性”概念开始进入中国文学批评领域。
概言之,现代性是在欧洲社会母体中孕育出来的以科学和理性为代表的一种社会文化形式。
因为“现代性”在产生之初即有启蒙的性质,中国的有识之士在引人“现代性”这一概念时,即是为了实现启蒙国民,救亡图存的目的;然而,由于中国的实际情况与西方相差甚远.以至于“现代性”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严重的断裂:在“文革”之后,人们开始了一系列的反思,以求在中国实现理想的现代性。
一、启蒙
“现代性”走进中国,已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事情。
其时,当西方诸国已迈着现代化的步伐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却依然沉浸在“泱泱大国”的骄傲与自大里,固执地守候在自给自足的落后的农业文明里。
一大批有识之士,在目睹了自身的落后、屈辱和西方的先进后,决定在中国开始“现代性”,用“现代性”唤醒围人的意识,以期达到救亡图存,救国救民的目的。
而这一切,在文学上都有着集中的反映。
中国现代文学的核心精神是启蒙,以鲁迅和郁达夫的文学作品为例:两人的小说创作都反对封建文化和专制制度,揭露和批判国民的劣根性,努力塑造民族新性格,维护和张扬人的个性.呼唤人的解放。
为了从文化的角度实现中国的整体变革和“国民性”的改造,鲁迅力倡文学启蒙运动。
在鲁迅这里,“立人”包括确立人的自我意识和国民意识,某种程度上,人的觉醒是以国民意识的获得为旨归的,“国民”不只属于自己而且属于“国家”.因此“人”的觉醒所注重的不仅仅是作为国民的自由权利.更是责任。
如果说鲁迅是从国民精神改造的整体出发、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出发,走向了对现代知识分子个人命运的表现。
郁达夫则主要是从个人的情爱追求、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个人地位的提高等个体的角度去批判封建社会给人造成的阻碍、探寻“立人”问题的。
其笔下的主人公所表现出的对个人幸福的追求,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追求过程中巨大深刻的痛苦,正是当时知识分子渴望国家和民族富强独立,渴望获得做人的尊严的心里的真实写照,郁达夫试图借着这些鲜明的个体,唤起民众的民族责任和社会责任。
如果说鲁迅小说属于“五四”宏伟叙事的一部分.是在讲一个民族的大故事.郁达夫小说则以自己的感同身受为依据.多在讲个人的小故事,前者的视点是整体。
后者的视点是个体,二者殊途同归地迈向现代之路。
二、断裂
对于“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
“现代性”一直是一个倍受肯定的概念。
它是2O世纪中国文学合法性的前提和基础。
“现代性”贯穿了整个“新文学”(所谓“新文学”就是指“五四”时代开始建
立的一套文学体制的总体概括,是“五四现代性”的集中体现)的发展历程。
“五四”先贤们一直标举“现代性”中的建立在民主与法治基础上的制度文明和建立在个性自由基础上的精神文明,并因此开启了中国的现代性历程。
“五四”时期“救亡”和“启蒙”双重变奏的思想,正是现代性中“民族国家”与“个人主体”观念的表现。
然而,其时的现实是:中嗣的现代性是在西方现代化已经运行200多年之后。
在列强的坚船利炮的强力攻击下,从外部强行注入的现代性。
这是一种后发型的外生型的国家现代性进程,要把西方国家在前此阶段几百年内发生的历史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里重演一遍。
这种消化不良的加速度运动,刺激了一种激进的现代性现象:建国前。
对旧的文化和传统进行彻底的否定,誓死与封建主义划清界限:建国后,国人不遗余力地利用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的思想源泉,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展开彻底批判。
尤其是所谓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潮和与之相关的人性论.试图以此与资本主义现代性决裂。
由此造成阶级斗争畸形扩张,到“文革”期间发展成一种极端形态,从而上演了一段悲剧性的历史荒谬。
中国当代文学的最初l7年里。
其叙事理念虽与西方现代性时问价值尺度一脉相承.对历史现实更加坚定.而个人经验与愿望却被排斥在写作范围之外,完全丢弃了道德批判与“审美现代性”立场,其现代性被人为地不可遏止地狭隘化了。
这一时期。
文学陷入了一种双重的现代性断裂:一方面。
与西方现代性断裂——全盘否认由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既往历史创造的、事实上已经成为现代化过程中普遍价值体现的启蒙理性的各种思想观念:另一方面,与自身现代性断裂——它背离了现代中国革命的目标: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是为中国自身的现代化发展创造前提,而不是退回到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农业社会的理想(包括一种封闭的工业化理想的变体)。
三、反思
关于现代性,福柯认为它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气质。
这种态度和气质就是批判的特征。
他想通过现代性对启蒙批判性的继承来反思各种现代的限制和界限,通过批判来预示、把握和超越种种的存在可能性。
从这个定义出发,就现代性的思想内涵而言在于它的反思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