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笔记重点总结

合集下载

现当代文学史笔记重点

现当代文学史笔记重点

40年代的文学
国统区 沦陷区 解放区 三大文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张爱玲
特点:内容:多写变态人生 陌生畸形的亲情 欺骗 阴谋 背叛
以婚恋为体裁 多描写女性
创作方式:1.为意象的灵活运用
2.喜欢用反衬手法
3.说书的开头和结构
4.电影的蒙太奇手法 分镜头 片断式
内容:1.追求光明与自由的理想
2.抒发爱与美的追求
艺术:1.构思精巧 意象新
2.音律和谐 具有音乐美
3.章法整饬 灵活多样
4.词藻华美 风格明丽
左翼文学家(丁玲、柔石、张天翼、茅盾)
丁玲:左翼文学的女性开拓者
柔石:革命家、文学家
张天翼:反虚伪、反庸俗、反彷徨(人物刻画、情节设置、语言风格三方面的讽刺)
他们主张“为艺术的艺术”,反对艺术的功利性,立场鲜明地区别于文学研究会,但它的文学实践前后曾发生过比较大的转折和变化。前期创造社以建设新文学为已任,在美学立场上,推崇直觉、灵感和天才,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需求”和艺术个性,主张“文学是自我的表现”。郭沫若的诗歌、郁达夫的小说,以及田汉的戏剧,都典型地代表了创造祈这种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精神上的孤独、愤懑和反抗;表现上的主观、抒情。)创作方法上提倡浪漫主义、表现主义,同时还吸取某些现代主义手法。无论其诗歌或小说都更直接也更强烈地表现了“五四”的个性解放的要求,因而规模虽不及文学研究会,却在青年中引起广泛的反响。
茅盾:左翼文学巨匠(被誉为中国20世纪的别林斯基,巴尔扎克)
艺术成就:
1. 题材:《子夜》以开放的现代意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现代都市文学
2. 体式:叙事模式(错综复杂的情节,庞大的人物群像,纷繁复杂的蛛网式的复合式结构) 史诗性 时代性 重大性 全知全能型的作者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完整版重点讲义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完整版重点讲义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名词解释1,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学革命是不仅是一次中国文学的革命运动,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

经过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以来近20年的云雨孕育,五四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终于在文学革命的催生下,以崭新的姿态诞生了。

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正式发端。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相继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的文章,标志着文学运动的正式兴起。

二人的文章从理论上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

很快得到了有识之士的响应。

文学革命的实践也迈开了步伐,1918年初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

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都从形式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旧貌。

五四文学革命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社团,刊物,并确立了白话文的地位。

这次文学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大变革,他的成功从形式上根本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从此中国文学走上了崭新的道路。

2,革命文学运动:新成立的太阳社和经过整顿的后期创造社于1928年初正式发起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

他们大力宣扬文学是宣传的武器,要为革命斗争服务,要实现大众化,革命作家要努力改造世界观,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为千千万万劳动群众服务。

从文学革命都革命文学,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入发展和变化。

3,抗战文艺运动:抗战的爆发给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

全馆范围的抗战文艺运动充分表明了中共现代文学始终与时代社会相辅相成,同步共进的根本特征。

抗战文学的主要特点是:形成了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文学主题;出现了大量充满热情,易于宣传和富有鼓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如街头诗,街头剧,多人合作的大型戏剧和报告文学等;出现了众多的文学中心4,解放区文艺运动:5,延安文艺座谈会:1942年5月由中共中央主持在延安召开。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汇总【文学背景】1.鸦片战争与近代化进程:中国在鸦片战争后逐步接受西方近代文化与思想,促使文学呈现出新的面貌。

2.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推翻了封建文化的束缚,呼唤新的思想与艺术表达方式,为现代文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3.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对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侵略的运动,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新文学的追求,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代表作品】1.《狂人日记》: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以自由、解放和反抗为主题,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自身矛盾,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2.《红楼梦》:曹雪芹的巨著,描绘了一个封建家族的衰落与复兴,以及人性的复杂和现实的残酷,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3.《家》:巴金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一个普通家庭的命运,探讨了家庭关系、社会矛盾和个体的价值观念,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

【思潮与创作手法】1.反封建思潮:现代文学在思想上与封建主义进行了彻底的决裂,开始关注社会问题、人权平等与个体解放的思想。

2.真实主义与自由主义:现代文学强调真实与自由,在揭示社会现实的同时探索个体的内心世界,注重塑造鲜明的现实人物形象。

3.民族复兴思潮:作家们对于中国的民族感情表达愈加浓烈,文学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

【文学成就】1.现代白话小说的兴起: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代白话小说的兴起是一大突破,取消了文言文的束缚,更贴近人民群众,使小说能够在更广泛的读者中传播。

2.现代性意识的觉醒:中国现代文学通过剖析社会现实,塑造真实的人物形象,使文学作品具有现代性的审美观念和感受方式,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3.新的艺术实验和形式创新:现代文学关注形式的创新,大胆尝试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艺术可能性。

以上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当然还有很多细节和具体作品值得深入研究。

通过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的历程和现代中国社会的变迁。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笔记总结。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笔记总结。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笔记总结。

什么是中国当代文学: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生活、情感、心理的文学。

现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古代:鸦片战争之前(1840年)、近代:1840—1919、现代:1919—1949、当代:1948—至今五四运动:1919、5、4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抨击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文学革命:文学领域的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初文学革命的背景:思想文化背景: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西学东渐,变革思想萌生(中体西用—洋务运动、政治维新—维新、伦理道德—新文化);辛亥革命后复古逆流的出现,导致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变革思想。

《青年杂志》1915、9上海,陈独秀。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1、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2、反对封建迷信,宣传近世科学思想;3、倡导文学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

文学革命的内容:1、反对文言文。

提倡白话文;2、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3、介绍翻译外国文学,吸收外国文学的影响。

特点:1、理论预设,创作滞后;2、功利为主,审美为辅;3、反封建,启蒙为主,文学自身,本体追求为辅;4、语言形式变革为主,内涵更新相对滞后。

功绩:1、宣告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2、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取得正宗地位;3、建立了与世界文学的联系。

社团流派:1、文学研究会(1921北京为人生的艺术现实主义《小说月报》);2、创造社(1921北京为艺术而艺术浪漫主义)文艺论争:新旧之争:1、对国粹派的论争(林纾);2、对《学衡》派的论争(梅光迪);3、对《甲寅》的论争(章士朝)。

“问题”与“主义之争”(胡适、李大钊)。

五四文学创作实绩:1、文学研究会:发起人: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12人。

主张:“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史_考研知识点梳理笔记(完整)

中国现代文学史_考研知识点梳理笔记(完整)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名词解释】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

《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

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个性,以白话代替文言。

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酝酿期:1840-1898;发生期:1898-1917;发展期:1917-1949(1)1917五四运动前夕—1927大革命失败(2)1927大革命失败—1937抗日战争爆发(3)1937抗战爆发—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二)现代文学的源头、前奏—近代文学(1)民族危机、社会危机导致哲学思潮上的“求变”,外来哲学思潮(如《天演论》的进化论思想)的引进,推动了文学思潮的更替、发展。

(2)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维新运动和思想解放高潮兴起,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五四新文学的质变(从封建贵族文学向平民大众文学的转变),早已蕴藏于近代文学的量变之中,《官场现形记》等现实主义谴责小说出现。

(3)近代鸳鸯蝴蝶派文学、言情文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成为现代言情文学的源头。

(4)近代翻译文学是产生五四新文学的外因。

大量西方文学作品的译介,强化了民主意识、自由精神和科学精神;外来文体、文风、口语特点成为白话文运动的外因基础。

(三)近代对文学优秀传统的激活和发展(1)文学发展观的启示;强调“变易”的思想,康有为的“善变以应天”、龚自珍的“自古及今,法无不变”等求新求变思想与传入的西方进化论思想影响结合,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学思潮的发展。

(2)“经世致用”传统的发展;主张文学应与“当世之务”相结合,为社会现实服务。

(3)启蒙文学思想的影响;反对程朱理学对人的情感和个性的束缚;摒弃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温柔敦厚”的美学原则;对世俗生活和普通人情的注意;人物塑造的个性化趋向。

“诗界革命”——梁启超提出。

他以为,中国如果没有“诗界革命”,那么诗运就将断绝。

他认为“诗界革命”应达到三个标准:“新意境”,“新语句”,“要以古人之风格入之”。

所谓“新意境”:就是“理想之深邃闳远”;所谓“新语句”:指来自欧美,表现新思想的名词术语。

所谓“古人风格”,就是要“渊含古声”。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笔记(全)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笔记(全)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导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相关解释一、关于“现代”二、分期问题三、现代化的基础(近代文学的铺垫)导论一、关于“现代”古代-----近代-----现代------当代1、不仅仅是时间概念(包含诸方面,也不仅是经济)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学,是中国文学自身的一种变革,不仅反帝反封,还具有启蒙性质2、与“传统”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①表现对象:现:普通人,现代社会、全人类的问题(农民、知识分子是重点)传:英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②创作手法:现:现实主义为主,也有其他探索,但回归现实主义(因为中国现实问题太多)传:套路化的浪漫主义③重视思想理论现:有逻辑和理论体系传:感悟式、评点式(2)联系①发愤著作:“移情”(西说法),欲有所为②实录精神:忠实于现实③抒情意识:古代诗文固有的传统,现代诗、散文也有充分表现,有些小说抒情味道也很浓④追求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浑然忘我3、小结:现代是一种从创作理念到表现形式的现代化;重视学习、吸收、借鉴一个民族性矛盾:学西方,但不可质变二、分期中国现代文学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进行变革的、力图塑造现代民族灵魂、具现代艺术形式的文学。

时间段:1917-19491、1917-1927: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2、1928-1937:左翼文学与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3、1937-1949:以全民抗战文学为开端及承续、发展的多地域、多文化的40年代文学三、文学现代化的基础(19世纪末——1917,文学革命兴起前的近二十年)1、文化、政治、世界、本土、现实、历史等各方面的影响和折射政治:维新——革命,封建统治飘摇,帝制结束;经济:工业化,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新的社会力量增长,物质、阶级基础文化:产生具备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现代思想、革新意识的知识分子以文学改良政治、变革社会,探索、发现人生,是纯文学意识。

2、对人的发现人的观念的演变,贯穿与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自我的认识动力“人”的观念:包括人的本质、个性,人的价值、自由、权利,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爱情婚姻观、友谊观等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知识点完整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知识点完整整理)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十年代文学思潮要点1、基本概念30年代文学也称现代文学第二个10年(1928-1937年)是第一个十年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1928年始,新文学队伍发生了新的组合,两种文学思潮及其创作构成了30年代文学基本面貌(1)新兴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2)继承五四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人文主义文学;30年代左翼文学发展轮廓(三个阶段):(1)1927大革命失败-左联成立前,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期。

(2)1930-1936年,左联成立-左联解体。

(3)1936年春-1937/7抗战爆发,文学的转折过渡期。

2、“左联”概况“左联”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

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茅盾、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蒋光慈、田汉、阳翰笙、丁玲、冯也频、姚蓬子等。

左联的理论和行动纲领根据前苏联“拉普”纲领而制定。

纲领宣告:“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左联的成立有其国际和国内的背景,国际上,苏日英法等国都有左翼文学组织;国内,经过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培养了左翼作家队伍,为左联成立提供了思想组织上的准备。

“左联”于1936年自动解散。

“左联”的文学活动及主要功绩(1)创办了许多有影响的文学刊物,如《拓荒者》(蒋光慈主编)、《北斗》(丁玲主编)、《文学导报》(创刊号名《前哨》)、《萌芽》月刊(鲁迅、冯雪峰主编)、《十字街头》(鲁迅主编)。

续办了左联成立前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等刊物。

(2)翻译、介绍、传播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左联成立后,瞿秋白俄文翻译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理论著作,并写了《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等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思想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与阐述。

他说明了反对席勒化,提倡莎士比亚化的意义,批评了初期无产阶级文学作品中的“主观主义的理想化”和“革命浪漫蒂克”情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一、什么是中国现当代文学?1、中国现当代文学指“五四”前至今的文学,即包括现代文和当代文学。

二、什么是中国现代文学?1、中国现代文学又称“新文学”,指1917年到1949年间的文学。

同时也是用“现代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的文学。

”三、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1、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有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等。

三分法:1917-1927,1927-1937,1937-1949。

四分法:1917-1927,1927-1937,1937-1945,1945-1949(另有后两期1937-1942,1942-1949五分法:1917-1921,1921-1927,1927-1937,1937-1945,1945-1949。

•第一章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准备一、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情形二、晚清以来的文学变革1898年“公车上书”要求变法维新。

三、文学革命前的文学作品林纾的翻译小说哺育了一代新文学作者。

★民初小说以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最为著名。

鸳鸯蝴蝶派“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

“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

★《江湖奇侠传》它是中国第一部正宗的武侠小说。

★《啼笑因缘》本书采用一男三女的爱情模式为故事的核心结构。

《啼笑因缘》的精致在于作者讲故事的技巧,章回小说的布局更为作品增添了一份古色古香的意蕴。

第二节文学革命的发生★文学革命的发生,既是清末民初中国文学变革的必然,又是外国文学思想影响的结果。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提出“民主”和“科学”,以对抗家长专制的封建文化,开启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大力介绍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社会进化等思想学说。

发生于1917年的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开端。

“五四”文学革命 1五四文学革命是清末民初20年来文学现代化的历史准备的必然,承继了梁启超、黄遵宪等人提倡的“新民”、救国的近代文学改良精神,有着“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与“白话文运动”的基础,且有西方文学的译介培养成形的对西方新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心理。

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必然会转向对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成了一场文学革命运动。

2★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首先发难,提出“八事,要求以白话文学为正宗,是五四文学革命的一个发难的信号,也是这场革命的第一篇宣言。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三大主义”,对整个封建旧文学宣战。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改革韵文、散文和使用标点符号等建设性意见。

钱玄同从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指斥旧文学为“选学妖孽,桐城谬种”。

他俩在《新青年》上发表“双簧戏”。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周作人《人的文学》提倡人性、人道主义的文学,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提出“社会写实的文学”。

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宣布白话文为“国语”,通令国民学校采用。

白话文取得了胜利。

3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A文学观念上,文以载道、文笔不分、游戏消遣的传统观念被破除了,借鉴于西方的严肃的文学观念得到了确立。

B新文学的理论倡导者和实践者对封建思想文化体系的彻底否定改变了文学仿古的风气,表现人生的求真精神得到发扬,文学从审美内容到语言形式都接近于生活和人民。

C僵化的文言被摒除,白话从俚俗的边缘进入文人创作的中心,成为文学语言的正宗。

D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与手法,丰富着新文学的创作,新诗的创立、小说的革新、话剧的传入、美文的倡导,使文体得到了大解放与大丰富。

第三节外来文学的影响一、理论渊源1五四文学思想的根本是对“人”的发现,西方文化刺激了中国对“人”的不断发现,启发了五四文学如何表现人。

2文学革命的发难者们从西方文艺思潮中汲取理论源泉,提倡文学革命。

胡适、陈独秀的文学史观也是来自于西方的社会进化思想。

文学历史进化论是它们文学革命理论的基础。

3如何建设中国的新文学,文学革命的发动者们主要也是借鉴外国文艺运动与创作的经验。

二、翻译作品与文艺思潮引介相伴而行的是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介绍。

这些作品影响着新文学作家的创作,形成了中国文坛由封闭向开放、由本土向世界努力的真正起点。

第四节新文学社团与流派一、文学研究会中国现代第一个纯文学社团。

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

周作人、耿济之、郑振铎、沈雁冰等12人发起。

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目标。

主张文学“为人生”,提倡现实主义,被目为“人生派”。

以《文学旬刊》、《小说月报》为机关刊物开展活动。

1932年自行解散。

二、创作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

郭沫若、郁达夫、田寿昌、成仿吾等发起。

主张写“内心的要求”,表现自我,抒情色彩浓,追求“全”与“美”,被目为“艺术派”。

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

以1925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提倡革命文学。

1929年2月被当局查封。

三、新月社1923年在北京开始活动。

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等均为英美留学生。

初为俱乐部,后创作诗歌,以《晨报·诗镌》为阵地,致力新格律诗创作,取得较好成绩。

1926年离散。

1927年徐志摩在上海创《新月》,是为后期。

1932年停止活动。

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或“新月派”。

四、流派与文学研究会倾向相近的语丝社、未名社等构成现实主义流派,与创造社倾向相近的南国社、弥撒社、浅草-沉钟社构成浪漫主义流派。

新月社、湖畔诗社大约可以归为格律派。

★第五节文学思想论争一、与守旧派的论争二、与“学衡派”的论争三、与“甲寅派”的论争★第六节文学革命的意义一、头十年的阶段划分二、头十年的创作实绩三、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1、思想意义。

否定封建,提倡民主与科学,进行思想启蒙。

2、文学观念。

白话文,“人”的文学,审美多样,革命使命。

3、联结中外。

继承了中国文学传统,吸收了外国文学营养,形成开放态势。

4、形象更新。

帝王将相、秀才英雄、才子佳人被农民、市民、劳动者、新型知识分子取代。

四、文学革命的特点1、理性精神的显现。

启蒙、改造社会人生、人生探索、“问题小说”。

思想大于审美。

2、感伤情调浓厚。

问题、乡土、自叙传小说,以及诗歌、小说、戏剧都有。

因生活痛苦和醒来后无路可走所至。

3、个性化追求。

写个人,“表现自我”、主观情怀、个人心理、独特风格。

4、创作方法多样。

第二章鲁迅第一节生平和思想创作道路:鲁迅从《天演论》接受进化论。

关注人性和国民性问题。

后弃医从文。

企图以文艺改造国民灵魂,写论文,译小说,个性主义为主要思想主要思想是启蒙主义和唯物史观。

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成熟。

在革命文学论争,“左联”工作和反击国民党“文化围剿”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朝花夕拾故事新编彷徨呐喊野草第二节《呐喊》和《彷徨》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

他影响了中国现当代几代作家和研究家。

《呐喊》,《彷徨》它们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第一座高峰。

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同时在鲁迅手中成熟。

一、思想与内容1、反封建:《呐喊》《彷徨》的总主题。

《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

2、批判国民性:《阿Q正传》《示众》《风波》等。

3、探索出路:《伤逝》《故乡》《离婚》等。

★两大题材和形象:1、农民:由《故乡》《风波》《祝福》《离婚》《社戏》及《阿Q正传》构成。

2、知识分子:由《孔乙己》《白光》,《高老夫子》《肥皂》,《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构成。

二、艺术手法1、“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形象构成法。

2、“画眼睛”:人物描写方法。

3、“白描”:景物描写和行文方法。

如《风波》里的农村晚景,《孔乙己》的文风。

以上是鲁迅具有中国特色的创造。

其他还有选材严、开掘深,注意环境描写,人物语言刻画等等。

第三节《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一、狂人形象1、狂人是“迫害狂”。

其表现不同常人。

2、发狂原因是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

3、狂语里能够闪烁着真理的光芒,是他发狂前的思想存留。

4、狂人形象的意义:说明封建势力的强大(说真话必疯);揭示出中国社会的“吃人”,并把实现不”吃人”社会的希望寄托给孩子。

★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

中国的小说,只有到了鲁迅那里,才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这个更广大的题材领域,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

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

他们深受生活的折磨,但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

这样,鲁迅就把残酷扭曲的社会充分的展示在读者面前,引起我们改变这个世界的那种强烈的情感。

第四节《野草》和《朝花夕拾》第三章20年代的小说现代文学以小说开端。

最先取得成就的是鲁迅,后形成气候,于是出现了问题小说、乡土小说、浪漫抒情小说等创作思潮。

现代小说从起步到形成高峰,有许多代表性作家。

第一节文学研究会的小说一问题小说1、用小说的形式提出社会、政治、人生、生活等问题,引起读者的思考,共同寻求解决方法的小说。

2、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俞平伯《花匠》、叶圣陶《这也是一个人》等最早,冰心《斯人独憔悴》揭竿,二乡土文学五四”以后出现的描写乡间人生现实的小说。

移居京沪等大都市的作家,以现代思想反观家乡农村,描写农村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暗与农民的痛苦、乡风民俗的醇厚,表现出淡淡的乡愁。

鲁迅开路,继起的王鲁彦、彭家煌、台静农、许钦文、蹇先艾、许杰等,《柚子》、《怂恿》、《地之子》、《故乡》、《朝雾》、《惨雾》。

三冰心谢婉莹(1900-1999)福州人。

诗歌、散文、小说俱佳。

以问题小说闻名。

《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国》:社会问题,《超人》:人生是什么?爱-母爱-“爱的哲学”,《分》:阶层意识,憎爱皆有。

《关于女人》等赞美女性。

以人物心理刻画和主观感受表达见长四叶圣陶叶绍钧(1894-1988)苏州人。

文学研究的代表作家。

小说和儿童文学著名小说以表现小市民的灰色生活和学校题材见长。

《这也是一个人?》《晨》《隔膜》《遗腹子》;《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

特点客观、朴实、冷静,不动声色,将见解隐藏于“不著文字的处所”。

中国儿童文学开山人:《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五许地山落华生,1893-1941,小说、散文俱佳。

浪漫主义色彩:1、异域色彩,2、宗教氛围,3、爱情线索;后走向现实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