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道实验习题引发思考论文
做实验以后的感悟和启发作文

做实验以后的感悟和启发作文从小到大,咱也做过不少实验了。
每次做完实验,那感觉就像是经历了一
场奇妙的冒险,总有一堆的感悟和启发在心里头冒泡。
记得有一次做物理实验,研究那个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
一开始,我觉得
这能有多难?不就是让小车跑一跑,测测数据嘛。
可真操作起来,才发现问题
一堆。
小车不听话,老是跑偏;数据测不准,急得我满头大汗。
但就在我手忙
脚乱的时候,突然灵光一闪,调整了一下实验装置,小车居然乖乖听话了!那
一刻,我明白了,遇到问题别慌张,多琢磨多尝试,办法总比困难多。
还有一回化学实验,要制取氧气。
我小心翼翼地按照步骤来,眼睛紧紧盯
着仪器,就怕出岔子。
当看到集气瓶里咕噜咕噜冒出气泡,最后收集到纯净的
氧气时,心里那个激动啊!这让我深深感受到,科学是实实在在的,只要认真
对待每一个步骤,就能收获惊喜的成果。
做实验也让我明白了细节的重要性。
有时候就因为一个小小的操作失误,
整个实验就得重来。
这就好比人生,一个小细节没注意,可能就会带来大麻烦。
而且做实验还得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
就像等待化学反应的发生,你急也没用,该花的时间一点儿都不能少。
做实验这事儿,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还让我变得更细心、更有耐心,也
更懂得如何去解决问题。
每次从实验室出来,我都感觉自己像是又升级了一样,
充满了能量,准备迎接更多的挑战!以后啊,我还会继续在实验的世界里探索,谁知道还会有什么神奇的发现等着我呢!。
由课堂演示实验引发的思考

由课堂演示实验引发的思考文/安卓在一次校内公开课上,我请学生参与发生装置气密性的检验操作,所使用的实验发生装置是锥形瓶、双孔橡皮塞、长颈漏斗、导气管。
按照实验基本操作部分所学习的知识,学生先将实验装置连接好,接下来将导管的一端浸在水里,然后双手紧贴锥形瓶外壁,结果没有出现任何的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的学生产生了困惑,实验操作是正确的,但为什么导管口没有气泡冒出呢?坐在下面的学生多数也和他一样质疑着,但是很快有几名学生发现了问题所在,快速地举起了手。
这时演示实验的学生请求说需要下面同学的帮助,我批准了他的请求,并由他自己选择了助手。
经过短暂的交流,两名学生协作开始了新的检验。
先将实验装置连接好,然后沿长颈漏斗向锥形瓶内注入水至浸没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此时用止水夹夹住导气管中间的橡胶管,使得容器内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接下来又沿着长颈漏斗向装置内注入少量的水,结果观察到在长颈漏斗颈内形成了一段高于锥形瓶内水面的水柱,而且长颈漏斗颈下端管口内的水柱高度不变。
由此得出结论:这套发生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发现,这个班级的学生在装置气密性检验的知识点上没有再犯过错误。
公开课结束了,但我的思绪却久久无法平静下来。
我一直在思考:是不是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就不可以犯错误?只有那些正确的演示实验才能起到示范和启发的作用呢?我认为不然,理由有五:一、正确理解失败对化学发展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任何一种化学规律的发现,任何一种新物质的研制与开发,都要经过成百上千次的反复推理和实验,最终的成功是建立在无数次失败的基础之上的。
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不怕失败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获取真知。
二、宽容学生失败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经常会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检验所学知识,探究化学反应原理,发现化学规律。
因此,在进行课堂演示实验时不可避免会出现实验失败,而面对学生演示实验的失败,教师要正确地处理,发挥出失败演示实验的特殊作用。
中学生实验小论文4篇

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作文频道XX特整理了中学生实验小论文4篇,欢迎阅读参考,也希望大家平时能多动手尝试。
分子势能之谜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实验,书上说这是一个谜题,其实可以用现在的物理学已有的知识来解释。
原题是这样的,用一条透明的塑料管,在管子的一头接上一个漏斗,并将其接在1m左右的支架上,将另一头接在一个圆柱体物体上,并绕5~6圈,注意不可以折管,要保持管的畅通,更值得注意的是,漏斗一端的水平高度大于另一头出口的高度,然后从漏斗的那一头放进水。
会发现,漏斗一端的水平很高时,远高另一端的水平线,水竟然不会从另一端流出来。
这个实验以谜题的形式刊登在书上,大家都认为很难解释这个实验,其实在这个实验中,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螺旋管中的空气。
假如没有空气,将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解释这个实验,要从气体压缩的知识入手,我们知道气体压缩产生了内能,而内能是由分子势能和分子动能组成的。
压缩气体使分子间的距离减少,水管中水的重力对气体做功,一部分表现为分子动能,以热量的形式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另一部分以分子势能的形式存在,根据能量守恒定律,高水平的水就不能穿过带有空气的螺旋管,当然气体的分子势能也有限,当具有更高的重力势能的水可以从中通过。
分子势能在自然条件下恢复需要能量,假如没有分子势能,气体将被无限压缩,而不会恢复原来的体积这并不符合实际的现象。
这在工业,生活上很有应用价值的。
保证管道运输的压力足够,必须排尽管道中的气体,才能保证运输的顺利。
分子势能还广泛运用在汽车上有人们熟知的安全气囊,还有气囊悬挂系统,气囊起到一个反冲的作用,从微观意义上讲,就是压缩做功与分子势能的转化。
在小的时候我曾玩了一个游戏,在一个空的玻璃瓶中,放入一个点燃的鞭炮,瓶不会破,而在一个相同的玻璃瓶中,加入水,再放入一个鞭炮,瓶就会破,当然这样很危险,希望大家不要模仿。
当时只是好玩,并不知道其原理,水的分子势能变化小,气体变化大,从另一个意义上说明了,分子势能起缓冲作用。
一个后进生所做实验引发的思考

斗、 玻璃杯代替烧杯 。此时学校大名鼎鼎的后 进生小 明 突然大声插嘴说漏斗可用鸡蛋壳代替 在潜意识里笔者
对 于本案例中的小明同学之所 以开始破罐子破摔 , 笔者有三点认识 :
认为他 在故意扰乱课 堂纪律 . 我便 想让他“ 出丑” 于是 , 让他来 回答此问题 。他说在鸡蛋壳钻一个小孔 , 内放纱 布作 漏斗、 小酒杯代替烧杯 、 筷子代替玻璃棒。当时我惊 得 目瞪 口呆 在我 的备课 中. 根本 没想 到鸡 蛋壳 可以代
Hale Waihona Puke 原来的 2 0多分到二模得 6 分 。后来他在 周记中写到 : 5 “ 进入初 三以来 。 从没有 老师关注我 、 扬我 . 了引起 表 为 别人的注意我才 和老师对着干 。 反正我学 习不好 . 天生
不 是学 习 的料 。而 化 学 老 师 如 此 关 注 我 , 我 在 课 堂 上 让
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 、 例 过程 案
演示过滤实验 我怎么能不把化学学好? 他 的周记深深 ”
在粗盐提纯的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后 . 我提问在家庭
刺痛了我 . 使我汗颜 , 自始至终我都 想教训他 , 想不到反
而是他 “ 教训” 了我
三 、 例 分 析 案
中如何寻仪 器来完成过 滤的操作 经过 同学们交流讨论
生 。在肯定 了他 的答案后 , 我顺便说 了一句让 他回家做 下. 明天在课堂上演示过滤实验。
一
( )小明 同学从我不是读 书的料到化学成绩优异 , 3
只是因为一个 成功 的化学实验 . 可看 出化学后进生 的学 习困难是暂 时的 . 是可 以转化 的, 只要 我们化 学教师用
实验思考感悟心得体会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石,是探索未知领域的重要途径。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还能培养严谨的思维方式、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近期,我参加了一次化学实验,通过这次实验,我对实验过程有了更深的理解,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和心得体会。
二、实验过程本次实验的主题是“探究酸碱中和反应”。
实验过程中,我们首先了解了酸碱中和反应的定义和原理,然后按照实验步骤进行了操作。
具体步骤如下:1. 准备实验器材:试管、滴管、酚酞指示剂、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等。
2. 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盐酸溶液。
3. 用滴管滴加酚酞指示剂,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4. 慢慢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边滴加边振荡试管。
5. 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当溶液颜色由红色变为无色时,记录所用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
6.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三、实验感悟1. 实验的严谨性实验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实验的严谨性。
每一个步骤都必须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否则实验结果可能不准确。
例如,在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必须缓慢滴加,边滴加边振荡,以确保反应充分进行。
此外,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现象,记录数据,为后续分析提供依据。
2. 团队合作精神本次实验是团队合作完成的。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了实验任务。
这使我认识到,团队合作精神在实验中至关重要。
只有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才能顺利完成实验。
3. 观察与分析能力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这要求我们具备良好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通过这次实验,我学会了如何从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合理的结论。
4. 创新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完成既定的实验任务,还要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实验结束后,我们可以思考如何改进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效率。
这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创新意识,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
四、心得体会1.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石,是探索未知领域的重要途径。
物理毕业论文关于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物理实验探究题的几点思考

关于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物理实验探究题的几点思考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以及物科作为一门的特点,注定了命题必需围绕实验探究这上根本主题。
那么,在新课标视角下实验与探究题有哪些特点,由这些特点引发我们的思考又是什么呢?实验探究;题型特点;思考Along with new course standard of implement, "process and method" in"3D target" and physics the academics b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natural science and destined examination to set question essential around experiment investigation this top root topic.So, at new lesson mark under the angle of view experiment and investigation have which characteristicses, is caused our thinkings by these characteristicses and is what?Experiment investigation;Type characteristics;Thinking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实施,各科目的教学要求已由传统的“教学大纲”向“课程标准”方向转化,初中物理学科也不例外。
近年来,作为学校教学“指挥棒”的中考招生考试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物理试题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尤其以考实验的题型及命题的角度为亮点。
“过程与方法”以及物理学科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特点,注定了命题必需围绕实验探究这一根本主题。
物理中考试题中的实验与探究题题型所占分值远比课改前要多,内容在不乏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基础上,使经典内容题型不断创新;增加的实验探究题(专题),成为整个中考试题的亮点。
关于初中化学实验问题情景创设的几点思考的论文

关于初中化学实验问题情景创设的几点思考的论文摘要:问题情景创设的教学价值为什么要创设问题情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具体的情境或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激发.所谓的问题情景实际上就是我们教师站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这两个视角进行思考,着力与在这两者之间制造一种冲突或“不协调”,关键词:关于,初中,化学实验,问题,情景,创设,几点,思考,论文,问一、问题情景创设的教学价值为什么要创设问题情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具体的情境或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激发.所谓的问题情景实际上就是我们教师站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这两个视角进行思考,着力与在这两者之间制造一种冲突或“不协调”,继而将学生的思维从已知弓丨人到未知问题的思考之中,激起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欲望.二、创设问题情景的具体策略如何创设问题情景?笔者认为,问题情景的创设应该从学生初中学段的学龄特点和思维的特点出发:(1)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开始活跃,但还不是很成熟;(2)初中生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现象具有较强的好奇心,能够主动地关注身边和社会中的一些化学问题,同时对问题还能说出一些自己的看法.结合这些特点,笔者认为我们的初中化学实验课教学应该从如下几点出发进行问题情景的创设.1.设计“实”景所谓“实”景就是问题情景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注重提取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1)因为“实”景为学生所熟悉,所以学生有亲近感,更容易发现平时所不太关注的环节,发现新问题并萌生出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2)生活化的实验情景,让学生的设计思路大开,同时也便于学生的科学探究从课堂走向课外.(3)因为化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就在平常的生活中,能够有效渗透环保意识和正确的化学观.怎样通过实验情景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呢?笔者认为可以按照以下思路来进行:教师首先要经常性地和学生沟通,熟悉学生的生活背景,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将他们某些错误的认知、特别是化学方面错误的前概念记录下来,然后在对应章节教学设计时,精心选择与他们的认知经验有严重反差的演示实验,通过在课堂上的操作给学生的视觉和思维带来冲击,而学生的勤学心理和好胜心理会点燃他们一探究竟的欲望,这对化学学习会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例如,我们可以在化学课上提出如下几个具体而真实的问题.问题1如何除去热水壶中的水垢?”问题2: “漂洗衣服或头发,怎样能做到既漂洗干净又节约用水?”问题3:“溶液酸碱性对我们的头发有怎样的影响?”2.设计“新”景化学学科是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的,加上现在信息来源广、传播快,因此,我们教师在创设化学实验学习的情景时,选择的视角和内容一定要新,可以是链接最新发生的社会事件,也可以是跟踪化学界最新研究的科学成果,通过这些情景的创设,促进学生了解最新的化学学科发展趋势,关心当前的社会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最新信息并分析最新信息的意识•往往因为“新”,所以学生的兴趣容易受到激发.新景未必是高大上,很前沿的,也可以是对教材实验的创新,尤其是微型化实验和绿色实验能够给学生带来新意,同时也起到了节约药品,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的作用.例如,微型化实验到目前为止,化学实验的微型化在国内外已有长足的进展,各种微型化学实验仪器也应用而生.让学生设计微型化学实验,并不一定让学生用现成的微型化学实验仪器,而关键在于鼓励学生用日常生活用品、以及适当的化学药品设计具有科学性的微型化、简约化的实验装置.此外,新景也可以是对旧知识、旧实验做法的一种批判和反思,通过这种反思,实现新景的自主构建.例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这节课就设计了一张空表,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与学习,最后笔者发现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思考到的真多(如表1所示).学生通过讨论,那么较为理想的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是什么呢?探究就有此展开.3.设计“奇”景受主流媒体的影响,现在孩子的心里都藏着一个小小的柯南,他们对充满神秘感和悬念的东西都有刨根究底的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充满悬念的演示实验,可以成功抓住学生的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探求原因的无穷欲望,启动他们的思维.悬疑性演示实验可以结合以下环节进行教学设计:提出一个对学生而言悬而未决的化学问题,类似于一个谜面抛给学生,从而酝酿出一个充满悬疑色彩的氛围;回避问题的直接解答,以强化学生求知欲望,对学生进行实验演示,让他们自己来感悟实验的奥妙所在;单刀直人,破解谜题,解开学生心中的悬疑,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拨开疑云、豁然开朗的舒畅和痛快.例如如下几个实验就属于“奇”景.实验1:烧不坏的手帕(具体做法将手帕用75%酉精浸湿,然后点燃);实验2:魔棒点灯(其实质是高锰酸钾的氧化性);实验3:海底火山(观察到的现象是白磷在水下燃烧);实验4:白纸作画(其实质是酚酞遇碱变红);实验5:清水变牛奶(只需要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这些奇妙的化学变化都与特定的化学物质及其性质有关,通过这些现象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课堂自然在笑与乐中向前推进轻松而愉快地探究化学的奥秘.。
蜡烛实验引发的思考

蜡烛实验引发的思考作者:徐悦来源:《读与写·中旬刊》2016年第09期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9-0027-02最近碰到一道习题说:"将一支蜡烛倾斜倒置火焰会越烧越旺,但如果竖直倒置,便会立刻熄灭,试分析原因。
"预感这道题将会惹来麻烦,所以我事先做了准备。
正当大家焦灼之际,我变魔术般取出一支蜡烛,结果事实胜于雄辩,教室内瞬间鸦雀无声。
不过中间还是出了点小插曲,直立倒置时,蜡烛并没有如期熄灭,反而烧的更旺。
大家面面相觑,难道是题出错了?由实验本身引发的生成性问题摆在了学生面前,在有了感性认识之后,他们不那么盲目了,理性的分析占了主流。
后经多方探究发现,哦,原来是蜡烛捣的鬼,因为旧蜡烛本身上截面是倾斜的,因此效果会与倾斜倒置时一样。
经过重新整形后的蜡烛,果然不负众望,在直立倒置后立即熄灭。
学生就跟看魔术般眼睛一眨不眨。
一个原本要费五分钟唇舌都不知能否讲明白的问题,用实验不到一分钟就解决了。
之后学生自动梳理好了答题思路。
面对学生张大的嘴巴、惊异的眼神、专注的神情,就一个字"爽",一个难题就这么破解了,教学要都能如此,为师者岂不都乐翻了。
但事情真的并不都如此,随即我就又碰到了困扰我很长时间的问题:同类问题甚至同一道题反复错,经反复分析原因可能如下:1.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总复习不仅要夯实基础更要进行能力提升,而实验设计是提升学生能力的一个绝佳突破口,它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经验告诉我,这类问题必须要进行专项训练,利用典型例题,明确思路和方法,再强化训练,可是结果总差强人意。
这次我又着重关注这类问题的教法及学法设计(本班级学生的素质比较好),结果与预期还是有一定差距。
为什么掰开了揉碎了一次、两次、三次去讲,还是得不了满分?(应该说效果还是有的,至少三分之二的人思路已经很清晰了,但是代价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值得吗?)终于在一次一对一的提优辅导中,我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我真的该好好感谢这位同学!这是在大班授课时不可能发现或即便是发现了也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因为毕竟学生层次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一道实验习题引发的思考
一、问题呈现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配套练习,七年级下作业
本b,第19页有一道练习:如图所示,将集气瓶内的二氧化碳沿烧
杯内壁缓缓地倒入烧杯中。
(1)看到的现象是_____,这现象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
空气_____,而且不能_____。
(2)蜡烛火焰熄灭的原因是_____。
参考答案:蜡烛自下而上熄灭;大;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缺少
氧气二熄灭。
这个实验的原型来自于其他版本的科学(化学)教科书中,如
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三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中,就有这个演
示实验。做过实验的老师知道,该实验成功率极低,经常会出现以
下几种情况:1.两支蜡烛同时熄灭;2.上面蜡烛先熄灭,下面的
蜡烛后熄灭;3.只熄灭其中一支蜡烛;4.两支蜡烛都不熄灭;5.实
验成功,即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
二、实验现象有多种情况,而标准答案只有唯一的一种,这样
设计合理吗
在实际的实验操作中会出现多种情况,而标准答案中却是唯一
的,只能答低概率的一种情况,合理吗?也许有人会说,失败是由
于实验没有按照题意严格操作,那么,严格按照题意操作了,就一
定能成功吗?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实验失败的原因。若倒入过快或
者玻璃片拉开太多,两支蜡烛熄灭的时间间隔短,看起来是同时熄
灭;若在离上面蜡烛较近的地方倒入,会出现上面的蜡烛先熄灭,
同时二氧化碳量又不够时,会出现只熄灭上面一支蜡烛;若二氧化
碳量少,会出现两支蜡烛都不熄灭。根据上面分析,好像实验失败
都是没有规范操作造成的。其实失败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二氧
化碳没有水那么重,在倾倒过程中,不易下沉,有一部分向四周扩
撒。加之正在燃烧着的蜡烛,尤其是蜡烛燃烧时间较长时,热空气
向上运动,二氧化碳更不易倒进而导致实验失败。所以,严格操作
也未必会出现唯一的标准答案的现象。实际上还可能出现两支蜡烛
都不熄灭或者只熄灭下面一支蜡烛的现象。
由此可见,只能回答“标准”的实验现象是不尊重实验事实的,
违背了实验实事求是的精神。
三、烛火熄灭“异常”,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吗
该实验烛火“异常”熄灭,往往被认为实验失败。让我们进一
步分析,设计此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二氧化碳的二个性质,“二
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显然有
烛火熄灭已足够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但真的
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吗?
二氧化碳能从高于蜡烛顶端的烧杯口倾倒下来,有蜡烛火焰熄
灭了,不管是熄灭几支,也不管是哪支先熄灭,不就说明了二氧化
碳能像水一样很快地下沉,也不就说明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吗?生活中我们用二氧化碳来灭火,就是应用了“二氧化碳密度比
空气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这两个性质。而且还可
以做一个实验,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比如氮气或氨气,能不能如
此倾倒将烛火熄灭吗?把氮气或者氨气装在软质塑料瓶中,用手缓
缓挤出,不管是正对着蜡烛还是沿着烧杯壁部都无法将蜡烛熄灭。
这也就是不用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氮气来灭火的原因。
所以,该实验中的蜡烛“异常”熄灭不但能证明“二氧化碳不
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也能证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四、改进的实验方案合理吗
根据上面的分析,在高处倾倒二氧化碳,只要能出现烛火熄灭,
实验就算成功了。但失误率很高的原实验失败了,教师会非常的痛
苦因为作业、考试中只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即使实验不能成功,还
是会用嘴巴来讲述本应该出现的标准现象。不少一线教师对这个实
验进行了改进,如图,加一个漏斗,使二氧化碳能顺利地倒入烧杯
的底部,实验成功率迅速提高。这种改进是值得肯定的。
还有一种改进,直接向烧杯底部通入发生装置生成的二氧化碳。
这显然是违背了科学原理。如果把二氧化碳换成密度比空气小的氮
气或者氨气,通过发生装置内的压强把气体压入烧杯底部,气体也
会缓缓上升并向四周扩散,使烛火自下而上熄灭。所以这种改进不
能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只能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
支持燃烧。实验中二氧化碳能向下倾倒,下沉入烧杯底部就是为了
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五、实验及习题的建议
如果仅仅是为了得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不能
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这两个性质,最简洁的实验方案是,向一支燃
着的烛火倾倒二氧化碳并使其熄灭。原实验“向两支燃着蜡烛倾倒
二氧化碳”是否需要摒弃呢?那倒不必,毕竟该实验具有较强的观
赏性。笔者建议:在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之后,教师轻松地来做
两支蜡烛熄灭实验。不管出现哪种情况,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来分
析,根据以上分析,教师根本不用担心蜡烛异常熄灭,都能验证二
氧化碳的这两个性质。这样更符合实验事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
科学精神。
建立在该实验基础上的习题,笔者建议作适当的修改,在回答
看到的实验现象时,不再要求答唯一的“标准”现象;或者题目中
直接给出其中的现象之一即“标准”现象,再来分析co2的性质。
修该后的习题为:将集气瓶内的二氧化碳沿烧杯内壁缓缓地倒
入烧杯中。
(1)如果看到“蜡烛自下而上熄灭”,此现象说明二氧化碳的
密度比空气_____,而且不能_____。
(2)蜡烛火焰熄灭的原因是_____。
参考答案:大;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缺少氧气二熄灭。
六、结束语
科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的精神就是“求
真”,实事求是,去伪存真。如果为了完美的标准答案去“做实验”,
也就失去了实验的意义。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会有很多不确定因
素,出现了不同的实验现象或结果,我们应该科学分析产生相应实
验现象的原因,而不能迷信教材,更不能盲目相信习题的标准答案。
【参考文献】
[1]《科学(作业本七年级下b)》,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写,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
[2]《科学(第四册)》,朱清时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
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