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毕业设计毕业论文

合集下载

最短路径问题网络分析毕业论文(可编辑)

最短路径问题网络分析毕业论文(可编辑)

最短路径问题网络分析毕业论文摘要第一章绪论二十世纪中后期,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图论的研究得到广泛重视,最短路径问题是图论中的一个典范问题,它已经被应用于众多领域.最短路径问题最直接的应用当数在地理信息领域,如:GIS 网络分析、城市规划、电子导航等.在交通咨询方面,寻找交通路网中两个城市间最短的行车路线就是最短路径问题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在网络通信领域,信息包传递的路径选择问题也与最短路径问题息息相关.举个例子,OPSF开放路由选择协议,每个OPSF路由器都维护一个描述自治系统拓扑结构的数据库,通过这个数据库构建最短路径树来计算路由表,从而跟踪自治系统范围内到每个目标的最短路径.在图象分割问题中,最短路径也有直接的应用:在语音识别中,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区别同音词,例如,to、two、too.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建一个图,顶点代表可能的单词,边连接相邻的单词,边上的权代表相邻的可能行大小.这样图中的最短路径,就是对句子的最好解释.由于最短路径问题的广泛应用,很多学者都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也产生了一些经典的算法.近些年来,对最短路径研究的热度依然不减,并且时间复杂度降得越来越低.所以在本课题中我们将提出不仅是以前我们学习过的一些经典的算法,我们还将提出一些以前没有学习过的更有应用空间的算法.以及各算法之间的比较.最后还将把这些算法在现实中的应用最一些简单的介绍.第二章网络的最短路问题的基础知识2.1 图的基本概念(1)图定义:一个(无向)图G 是一个有序二元组(V,E),其中是顶点集,是边集,且是一个无序二元组,它表示该边连接顶点与.图1就是一个图说明:在保持图的点边关系不变的情况下,图形的位置、大小、形状都是无关紧要的.若,则称连接与;点和称为的顶点,称或与关联,与是邻接的顶点;如果两条边有一个公共顶点,则称这两条边是邻接的;(2)环定义:两个顶点重合为一点的边称为环如图图1中.图1(3)重边定义:如果有两条边的顶点是同一对顶点,则称这两条边为重边(如图1中与中有两条边相连).(4)孤立点定义:不与任何边关联的点称为孤立点(如图1中);(5)无环图定义:没有环的图称为无环图;(6)简单图:定义:既没有环也没有重边的图称为简单图.设G(V,E)是一个简单图,则显然有.(7)完全图定义:若上式中等号成立,则说明该图中每对顶点间恰有一条边相连,称此图为完全图.(8)补图定义:一个简单图的补图是与有相同顶点的简单图,且中两个点相邻当且仅当它们在中不相邻.(9)二分图定义:一个图G(V,E),若存在V 的一个分划(,),使得每条边有一个顶点在中,另一个在中,则称为二分图.(10)子图、支撑子图定义:设有两个图,,如果,,则称为的支撑子图.(11)点导出子图定义:设有图G(V,E),是的非空子集,若以为点集,以两点均在中的所有边为边集的子图称为由导出的的子图,记为,简称点导出子图.(12)边导出子图定义:若是的一个非空子集,则以为边集以中边的所有顶点作为点集的子图,称为由导出的的子图,记为,简称边导出子图.(13)度:定义:图中顶点的度为与关联的边的数目(与关联的每个环算作两条边),记为.结论:设G(V,E)是一个图,则,即度数为奇数的顶点有偶数个.2.2有向图(1)有向图定义:一个有向图是一个有序二元组,其中是顶点集,称为的弧集,为一个有序二元组.称为连向的弧,为的出弧,的入弧;称为得尾,称为的头;称为的前继,称为的后继.图2就是一个有向图.图2(2)环定义:头和尾重合的弧称为环.(3)重弧定义:若两条弧有相同的头和尾,则称这两条弧为重弧.(4)简单有向图定义:没有环和重弧的有向图称为简单有向图‘(5)基图定义:把有向图中每条弧用边来代替,得到一个无向图,称为得基图.(6)完全有向图定义:设G(V,E)是一个简单有向图,则,若等号成立,则称这样的图为完全有向图.(7)出度、入度定义:有向图中顶点的出弧的数目称为的出度,记为;顶点入弧的数目称为的入度,记为.结论:设G(V,E)是一有向图,则类似地可以定义有向图的子图,支撑子图,点,边导出之子图的概念.(8)网络定义:设是一个图,若对的每一条边都赋以一个实数,称为边的权,则连同边上的权称为一个网络,记为.同样可以定义有向网络.在此主要讨论网络上的各种优化问题.无向网络可以转化为有向网络,具体做法为:把无向网络中每条边代之以一对弧()和(),且两条弧的权都等于边的权.2.3连通性途径、迹、路定义:设有图 G(V,E),如果它的某些顶点与边可以排成一个非空的有限交错序列,这里该途径中边互不相同,则称为迹;如果顶点互不相同,则称它为路.显然路必为迹,但反之未必.闭路径定义:如果某途径至少含一条边,且起点与终点重合,则称它为一条闭途径.类似可定义闭迹和回路(又称圈).注意:若为简单图,则两个顶点间边若存在必是唯一的,故由到的一条途径可以用顶点序列表示.连通图:定义:图中若存在一条从顶点到的途径,则称与是连通的.如果图中任何两个顶点都是连通的,则称是连通图.例如,完全图是连通的.二分图,,则只要,中有一个大于1,则一定不是连通图.连通子图定义:如果是的子图,且是连通的,则称为的连通子图.极大连通子图定义:如果为的连通子图,且不存在连通子图,使是的子图.图的极大连通子图又称为的连通分支.有向途径定义:设有一个有向图,中某些顶点与弧组成的非空有限序列这里,,且,则称它为从到的有向途径.类似可定义有向迹,有向路,有向闭途径,有向闭迹,有向回路(有向圈).当是简单有向图时,从到的一条有向途径可简记为().强连通定义:中若既存在一条从顶点到的有向途径,又存在从到的有向途径,则称和是强连通的.如果中任意两顶点都是强连通的,则称是强连通的.强连通分支定义:的极大强连通子图称为强连通分支.注:若强连通,则恰有一个强连通分支.结论:若为有个连通分支的简单无向图,则的邻接矩阵为准对角矩阵若为有个强连通分支的简单有向图,则的邻接矩阵为准上三角矩阵2.4割集割边定义:设有图,是的一条边,如果从中删去,使它的连通分支数量增加1,则称是的割边.显然,的一条边是割边当且仅当该边不包含在的任何闭迹中.边割定义:设是的一个非空子集,,记,如果,且从中删去这些边后,的连通分支至少增加1,则称是的一个边割.割集定义:若是一个边割,且的任何真子集都不是边割,则称它为极小边割,的极小边割又称为割集.结论:任给图,设是图的圈,是图的割集,用表示的边集.如果,那么.弧割定义:设是一个有向图,记,如果,则从中删去这些弧以后,的强连通分支数至少增加1,称它为的一个弧割.的极小弧割称为有向割集.2.5最短路问题定义:所谓最短路径是指如果从图中某一顶点称为源点到达另一顶点称为终点的路径可能不止一条,如何找到一条有向路径使得沿此路径上各弧的权值总和达到最小.第三章网络的最短路问题的算法研究3.1最短路问题的提出某旅客要从杭州乘飞机前往奥地利的萨尔斯堡,因为他害怕乘飞机,所以要选择一条航线,使得在空中飞行的时间尽可能的少.问题是如何选择航线以达到要求.为此构造一个无向网络总可以化成有向网络,故下面只讨论有向网络的最短路问题.设是一有向网络,为中一条有向路,称为路的权或路长.现寻找网络中自某一指定顶点到另一指定顶点的最短有向路.3.2 Bellman最短路方程设有一个有向网络,.若用表示自顶点到顶点的最短有向路长,用表示弧()的长度,若,则定义,则对一切有且当且仅当弧在自顶点到顶点的最短有向路上.因为所有均表示自到的最短路长,因此这些最短路必有最后一条弧(),且该有向路上自到的一段也是最短路,故有Bellman最短路方程:即自点到各点最短路长度必满足Bellman最短路方程.反过来,Bellman最短路方程的解是自点到其余各点最短路的长度.3.3无负回路网络的最短有向路的Ford算法3.3.1 Ford算法的基本思想Ford算法的思想是逐次逼近,每次逼近求出网络从到其余各顶点的带某种约束的最短路,这里的约束是路中弧数.第一次逼近是从到其他任意顶点由一条弧组成的所有路中找一条最短路,记其长度为;第二次逼近是从到由不多于两条弧组成的所有路中找一条最短路,记其长度为.一般地,第次逼近是从到由不多于条弧组成的路中找一条最短的,记其长度为.因为中自到的最短路至多含个顶点, 条弧,所以最多次逼近即可. 即为中自到的最短路长.3.3.2 Ford算法的步骤为方便起见,定义.第一步置,,.第二步令.第三步若,停止;否则令,返回第二步.3.3.3实例求如下图所示网络中从顶点到其余各点的最短路.解求解过程如下:因此从到的最短路径分别为,,,,,路长分别为1,2,-3,0,2.3.4求正权网络中有向最短路的Dijkstra算法3.4.1Dijkstra算法的基本思想对网络中每个顶点赋以一个标号,用来记录从顶点到该顶点的最短路的长度(此时称为永久标号)或最短路长度的上界(此时称为暂时标号).算法开始时,只有顶点被赋予永久标号,其它顶点被赋予暂时标号.一般地,算法在被暂时标号的顶点中寻找一个顶点,其暂时标号最小,然后将赋予永久标号,且对其余暂时标号的顶点按方式修正其标号.算法在所有顶点均被赋予永久标号终止.3.4.2Dijkstra算法的理论依据对于中任一顶点,其永久标号是从顶点到该顶点的最短路的长度.对于中任一顶点,其暂时标号是从顶点出发,只经过中顶点到达该顶点的最短路的长度.3.4.3 Dijkstra算法的算法步骤最短路径问题是指在一个赋权图的两个指定节点和之间找出一条具有最小权的路.Dijkstra 算法是一个解最短路径问题的算法,这个算法不仅可以找到最短的,路径而且可以给出从到图中所有节点的最短路径.其基本步骤如下:1 设,对所有的节点来说,设,并将标号为0, ,为和w之间的权值距离.2按照每个未标号的节点w计算, ,表示点t 到点w 之间的权值距离 .若被修改了说明在当前得到的到w 的最优路径上t 和w 相邻用记录下来在所有中选择一个最小的即,未标号.将s 标号为, 表示节点到s的最优路径的长度为且与s 相邻.3 若终点v 已标号,则停止.得到一条从到v 的最优路径,否则,转向2再计算.3.4.4 Dijkstra算法的应用举例以具体实例说明Dijkstra 算法的具体应用.例 1. 利用Dijkstra 算法求图1 中节点A 到其它各节点的最优路径 202.9 3.218 4.4 3.5 3.2 4.516 Y 4.1 2.2 14 4.22 3.4 4.512 5.62.9 3 4.22.2 10 3.4 3.5 4 2.23 8 0 24 6 X 8 图1 101214相应的权值为:根据Dijkstra 算法的实现步骤其计算过程可归纳为表1 所示.从表1 中可以看出从到的最短路径为且到的距离为18.3 在求到最短路径的过程中到其余各点的最短路径也相应求出.若以计算一次为计算单位,则利用Dijkstra算法计算到最短路径时所需的计算次数15+14+13+ +2 119次表1采用Dijkstra 算法求解A到其他各节点最优路径的过程序号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1 - 4.2 3.42 - 4.2 3.4/A9.0 6.93 - 4.2/A - 8.6 8.3 6.94 - - - 8.6 8.3 6.9/C 11.9 10.95 - - - 8.5 8.3/B -10.3 11.2 10.96 - - - 8.6/B - - 11.5 10.3 11.2 10.97 - - - - - - 11.5 10.3/D 11.2 10.9 13.513.78 - - - - - - 11.5 - 11.2 10.9/F 13.5 13.713.19 - - - - - - 11.5 - -11.2/E - 13.5 13.713.110 - - - - - - 11.5/D - - - 13.5 13.713.111 - - - - - - - - - - 13.5 13.713.1/J16.112 - - - - - - - - - - 13.5/H 13.7 -18.0 16.113 - - - - - - - - - - - 13.7/H - 15.916.114 - - - - - - - - - - - - - 15.9/L16.1 18.715 - - - - - - - - - - - - - - 16.1/M18.33.4.5 Dijkstra算法的不足在现行电子地图中,网络模型的规模常常较大,节点数多达上千或上万,并且对网络模型的查询也要求实时性,因此Dijkstra 算法虽然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在实际应用中不尽人意,当网络模型中节点数和边数较多的情况下,算法的计算量较大时间花费较多效率非常低.3.4.6 改进Dijkstra 算法的基本思想及实现表1 中的数值大多数是,都是无用运算,如果节点数量很大,将极其浪费运算时间.由于,节点是否在上次已经被计算出最短路径未知,当前节点是否与节点是否相连也未知,也就是未知,这时是已知的,故本次计算的到底是不是,取决于上一步数值和的数值,从表达式可以看出,只要这两个数值不都是,本次计算的就不会是,所以在上面Dijkstra 算法的实现步骤第2 步时,先判断一下,只要原来的, 的数值中至少有一个不是,才进行下面的计算,这样就保证了当预见是时,不对它进行计算,避免了大量无效的计算,提高了搜索效率.下面仍以一个具体实例来说明改进的Dijkstra算法的具体应用.例2 利用改进的Dijkstra 算法求图1中节点A到其他各节点的最优路径,此例的计算过程和Dijkstra 算法基本一致,只是表 1 中所有标记的部分在改进Dijkstra 算法中被省去了,利用改进的Dijkstra 算法计算到最短路径时所需计算次数为次,由此可见,改进的Dijkstra 算法确实减小了计算量在程序设计中,判断语句所花费的时间可以忽略,并不增大计算量.3.4.7 实验对比为了更好地说明改进的Dijkstra 算法的有效性,利用C语言自行编制了最短路径搜索程序并进行了仿真实验,采用自绘制的地图,共5 张,第一张图16个节点,共24条弧;第二张图32个节点,共55条弧;第三张图43个节点,共75条弧;第四张图62个节点,共111条弧;第五张图78个节点,共139条弧,计算结果如表2 所示.从表 2 可以看出,两种算法的计算量有很大的区别,改进的Dijkstra 算法较之经典Dijkstra 算法在计算量方面有很大幅度的减少,而且这种减少的程度在节点数目增加地图更大,更复杂时,会变得越来越明显.对于实际系统,由于地图都会很大,使用改进Dijkstra 算法的改进效果将非常显著.表2 改进Dijkstra 算法和经典Dijkstra 算法计算次数比较节点数经典Dijkstra 算法改进的Dijkstra 算法16 119 4739.5%32 465 13428.8%43 861 23427.2%62 1830 44124.1%78 2926 54018.5%注:表中的百分数表示改进算法计算量与经典算法计算量的百分比3.5 算法的问题和改进3.5.1算法的基本思想算法在人工智能中是一种典型的启发式搜索算法.通过选择合适的估价函数,指导搜索朝着最有希望的方向前进,以求得最优解. 算法中关键是求估价函数:其中, 是从起点到当前节点已付出的代价, 是从当前节点到目标节点的代价估计函数,必须保证其中是从当前点到目标点的实际最小代价.3.5.2算法的步骤算法的搜索步骤如下:1给起始节点标记,对它的没有标记过的子节点进行扩展;2对每一个子节点计算评价函数值,按评价值的大小进行排列,找出评价值最小的节点,并给它作标记,如果当前节点就是目标节点,则停止搜索;3 否则,对最新被标记的节点进行第2 步处理并记录最短路径.3.5.3算法分析算法是利用对问题的了解和对问题求解过程和解的了解,寻求某种有利于问题求解的启发信息,从而利用这些启发信息去搜索最优路径.它不用遍历整个地图,而是每一步搜索都根据启发函数朝着某个方向搜索.当地图很大很复杂时,它的计算复杂度大大优于Dijkstra 算法,是一种搜索速度非常快、效率非常高的算法.但是,相应的算法也有它的缺点.启发性信息是人为加入的,有很大的主观性,直接取决于操作者的经验,对于不同的情形要用不同的启发信息和启发函数,且他们的选取难度比较大,很大程度上找不到最优路径.下面通过一个具体加以实例说明.例3 利用算法求图1 中从点出发到点的最优路径.解:在本例中将评价函数中的取为当前节点到起始节点的最短距离,而取为当前节点到目标节点的欧氏距离,在应用算法时除采用上面Dijkstra 算法所用过的拓扑结构外,还应该再给定所有节点的坐标如各点坐标为0,13, 3,16, 3,11,….根据算法的具体实现步骤可求得从到的最短路径其距离是16.6.查看表1可知,用Dijkstra 算法搜索的最优路径是, 路径长度15.9 ,很明显算法没有找到最优路径,而且通过比较两条路径可以发现:当采用算法搜索路径时,从第二个节点就把最优路径舍弃了.3.5.4 算法改进思想及实现为了克服最优路径可能被轻易舍弃的缺点,本文提出采用多次搜索的方法,用增大计算量为代价来换取尽量多的最优路径备选结果.具体的方法如下:将经典算法搜索出原始最优路径中的节点依次进行封堵后,再按照经典算法搜索在每一次封堵情况下的最优路径.最后将这些新的最优路径与原始最优路径进行对比以便确定最后的最优路径.现举例说明改进算法的具体应用.例4.利用改进的算法求图1中从点出发到点的最优路径.1 按算法寻找路径得到: ,路径长度16.6;2 封闭此路径中节点后得到的最优路径为:, 路径长度15.9;3 封闭此路径中节点后得到的最优路径为: , 路径长度17.1;4 封闭此路径中节点后得到的最优路径为: ,路径长度17.2;5 封闭此路径中节点后得到的最优路径为: ,路径长度18.7;对前面求得的5 种路径长度进行对比,得到最优路径,其长度为15.9 ,从而将此路径定为改进算法求得的最优路径.查看表1可知此路径正是采用Dijkstra算法时求得的最优路径.3.5.5 实验对比为了进一步验证改进算法的有效性利,用C 语言自行编制了最短路径搜索程序并进行了仿真实验.以78个节点含1个起始节点,77个待规划节点的地图作为对象得到的仿真结果.采用经典算法对77个节点分别进行路径规划,有45个找到了最优路径而采用改进的算法对77个节点进行路径规划时,有68个找到了最优路径,有8个节点虽未找到最优路径但得到了比经典算法更短的路径,只有1个节点和经典算法结果一致.这充分说明改进的算法较之经典的算法在搜索最优路径的成功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3.6 结论本文对经典Dijkstra 算法和算法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算法具有以下特点.1改进的Dijkstra 算法能在很大程度上节省计算量,提高路径规划的速度.2改进的算法虽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计算量但远远小于Dijkstra 算法的计算量, 却大大增大了搜索到最优路径的成功率.3.7 混合步长网络漫游最短路算法3.7.1引言网络最短路问题一直是网络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是在工农业生产及各项经济活动中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一门计算技术,是系统工程和运筹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枝.随着图与网络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和计算技术、计算手段的不断进步,为新的网络最短路算法的研究提供了前提和条件.经过深入的研究探索和实践,本文提出一种任意路权网络最短路的新算法??混合步长网络漫游法.3.7.2 网络漫游法原理在一个给定的任意路权网络图中,为该网络的点集合,为该网络的弧集合,为网络各弧的权数集合.确定一个点作为漫游网络的起点,并记该点的漫游路长为零 ,其余各点的漫游路长 ,以此作为初始状态.之后,每一步都以当前漫游点的路长来修正其余相关连点的路长,并选择一个新的漫游点,如此往复,直至不再有可以漫游的点为止.若从起始点到任意点的直接路长为 (为网络的顶点数,若两点和之间没有直接的弧连接,则),则以修改各点的初始漫游路长, 作为第一步各点的漫游路长,并选择所对应的点作为第一步的漫游点,称之为当前漫游点.一般而言,经过步漫游到达第点,则第点为当前漫游点,该点的当前漫游路长为 .为寻找下一步的漫游点,要计算 ,并以作为点第步的漫游路长,选择点作为第步的漫游点,如此循环,直至各能够到达的点均已漫游过且各点已不存在更短的漫游路长时,漫游终止.同时得到了从起始点到各点的最短路.3.7.3网络漫游法的特点3.7.3.1 混合步长每次从当前漫游点寻找下一漫游点时,采用了算式,所以,下一漫游点的路长不只是第步中的最短路,而且是在第步、第步、…、第1步、第0步中的最短路,是当前步长内所有步数能够到达该点的最短路.3.7.3.2路长递减性由于采用了算式作为第点的第步的路长,它小于等于步之内任一步长的路长,具有递减性.3.7.3.3条件记忆性由第k步的当前漫游点寻找下一漫游点时,是在除当前点之外的其它点中寻找.其余的点分为两类,一类是还没有漫游过的点,它自然属于寻找的范围;另一类是已经漫游过的点,这类点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该点记录的步步长之内的最短路值是该点作为漫游点时的路长,则该点不在寻找之列,即该点已漫游过这件事是在记忆之中的,其二是该点虽然已漫游过,但在其后的漫游中更新了该点漫游时的路长值,则该点在寻找范围之列,即对该点已漫游过这一事实失去记忆,如同没有漫游过的点一样.也就是说,若该点作为漫游点时的路长值一直保持为该点的最短漫游路长,则对该点保持记忆;若该点作为漫游点时的路长值已发生变化,则对该点的漫游失去记忆.3.7.4 网络漫游法的算法对于给定的任意路权网络,按照如下步骤进行网络漫游,只要网络中不含负回路,最终总可以求得从起始点到其所能到达的所有点的最短路.当然,也可以从终点反向漫游,以求得从网络的任意一点到终点的最短路.3.7.4.1 确定漫游起始状态若求从某点到其它各点的最短路,则以作为漫游的起始点(当前漫游点),并记该点的起始漫游路长为零,其余各点的漫游路长为无穷大(注:若求其它各点到终点的最短路,则以作为漫游起点,进行反向漫游即可).3.7.4.2 从当前漫游点向外探索计算从当前漫游点走到其它各点所产生的路长3.7.4.3确定各点新的漫游路长将各点的与其当前的最短路长进行比较,选取较小者作为该点新的漫游路长,即.3.7.4.4 作漫游标记当从本漫游点向外探索之后则对其作一标记,表示此点已漫游过.在以后的漫游中保持此标记,直到该点有更短的漫游路长出现时,则除去该点的漫游标志.3.7.4.5 确定新的漫游点在当前没有作漫游标记的点中,选取所对应的点作为新的漫游点.返回3.2继续漫游.。

毕业论文--现代变形监测的技术分析与发展趋势

毕业论文--现代变形监测的技术分析与发展趋势

毕业论文--现代变形监测的技术分析与发展趋势现代变形监测技术:现状分析与未来发展趋势摘要:随着现代工程建设的飞速发展,变形监测技术的需求日益增长。

本文首先分析了现代变形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然后讨论了新的监测技术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最后预测了变形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研究结果表明,现代变形监测技术正朝着自动化、网络化、多层次的方向发展。

一、引言变形监测是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保障工程安全、预防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变形监测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现有的变形监测技术,探讨新型技术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现代变形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现代变形监测技术已经从传统的手动测量和定性描述转向自动化、定量测量和数据分析。

其中,空间信息和近景摄影测量为变形监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这些技术能够实现大范围、高精度的数据获取和处理,极大地提高了变形监测的效率和精度。

此外,基于GIS的变形监测数据管理和分析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GIS能够实现数据的集成、可视化与分析,为研究人员提供强有力的决策支持。

三、新型技术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型的变形监测技术也在逐步得到应用。

其中,基于近景摄影测量的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基于GPS的自动化监测系统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技术。

近景摄影测量结合了传统的摄影测量和计算机视觉技术,可以实现大范围、高精度的数据获取和处理。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则可以获取高精度的三维地形数据,对建筑物等对象的变形进行精确分析。

GPS技术则以其高精度、高效率的优点,广泛应用于自动化监测系统中。

通过接收GPS信号并处理分析,可以实现对建筑物的实时、自动化监测。

四、未来变形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变形监测技术将进一步实现自动化、网络化和多层次化。

具体来说,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期待:1.自动化:未来的变形监测将更多地依赖自动化设备和技术,如自动测量机器人、智能传感器等,以实现数据的自动获取、处理和分析。

降雨量预测模型研究与应用

降雨量预测模型研究与应用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降雨量预测模型的应用与研究姓名:学号:院(系):专业:地理信息系统指导教师:职称:教授评阅人:职称:年月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障、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学位论文管理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评选机构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1、保密□,在____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作者签名:年月日导师签名:年月日摘要对于农业、水利、防灾减灾等多种行业来说,年降雨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气象因素[1]。

年降雨量也称年平均降雨量,为一年降雨量总和(mm)除以全年天数求得,这一气象因素能够反映某一地区降水的基本状况。

因此,年降雨量的中长期预测是在众多行业中均十分重要。

本文建立了一个气象信息系统。

气象业务与地理数据的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气象数据信息都是地理信息,因为气象中的风速、温度、气压等都是相对于具体的空间域和时间域而言的[2],因此该气象管理信息系统是基于GIS 建立的。

研究中采用MapGIS K9作为开发平台,C#作为开发语言,Access 2005作为数据库,系统初步实现了气象信息的统计、查询等工作。

为服务于文中建立的气象信息系统,增添其在降雨量分布预测上的功能,本文采用基于均值生成函数的时序组合预测法来拟合和预测年降雨量,并用matlab语言实现这一算法。

基于该算法,文中采用某地区1970-2002年的实测降雨量数据预测了该地区2003-2007年的降雨量,并与实测值做以比对和精度分析,验证了该算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6东西...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6东西...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5万数字地质填图及某些问题的探讨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指导教师:***20090501摘要1:5万数字地质填图及某些问题的探讨作者简介:严枫,性别:女,1983年9月生,师从成都理工大学刘登忠教授,2009年6 月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获得硕士学位。

摘要区域地质调查对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素来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在现代信息技术和空间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过程的数字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它能够更好地实现信息共享和数据的更新,为地质工作服务。

我国的数字地质填图工作已经推广开来并稳步发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这些不足之处影响了填图工作的准确度和速度,不利于数字地质填图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通过总结四川省名山等4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的经验,结合数字地质填图的工作方法,综合研究了该项工作从野外数据采集到室内数据资料整理、再到最后1:5万地质数据库的建立这3部分中容易遇到的问题,讨论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

通过研究,本文肯定了数字地质填图方法相较于传统区调填图方法的优势,但并不表明数字地质填图方法就没有缺陷。

文中列举出了投影转换、野外数据采集、生成剖面图、柱状图等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反映出数字地质填图硬件和软件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可供填图工作人员作为参考。

希望在今后的数字地质填图过程中,大家能少走弯路,更好更快地进行填图,为以后数字地质填图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

关键词:数字地质填图PRB 系统缺陷填图精度解决办法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The discussion about 1:50000 digital geological mapping andsome of the issues of this methodIntroduction of the author:YanFeng, Female, was born in September,1983, whose tutor was Professor Liu Dengzhong, She graduated from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 Cartography an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major and was granted the Master Degree in June, 2009.Abstract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 has always bee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the various areas of the basic and public Geological work of nation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of welfare.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pace technology today, The process of digitization of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it can achieve better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data updates, for geological work.Digital geological mapping ha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open and steady in our country, but still there are some inadequacies, these deficiencies affect the accuracy and speed of our mapping work,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digital geological mapping of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such as by summing up the projects of 1:50000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 in MingShan town of Sichuan Province, combined with the working methods of digital geological mapping,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problems of the three parts of work from the field data collection, collation of data to indoor and then to establish the database of final 1: 50,000 Geological map. to Discuss the reasons for these problems and propose solutions.Through research, this article affirms the method of digital geological mapping in comparison to traditional methods of regional geological mapping of the advantages, but does not mean that the digital geological mapping method is not defective. The article cited a projection conversion, field data collection, generate profiles and histograms and other issues. On the one hand, reflects the hardware and softwareAbstractlimitations of digital geological mapping, on the other hand, the discussion of these issues to the future work of the digital geological mapping as a reference. I hope in the future the digital geological mapping process, we can less detours, better and faster to carry out the future work of digital geological mapping to support the smooth.Key words:Digital geological mapping PRB system defect Mapping accuracy Solution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测绘工程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测绘工程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测绘工程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一、引言测绘工程是利用各种测量手段获取、分析和处理地球表面和地下空间信息的学科,被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土地规划、城市建设、资源管理等领域。

本文旨在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系统地介绍测绘工程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测绘技术的发展在过去几十年中,测绘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进展。

从传统的地面测量到航空摄影测量、卫星遥感和激光雷达测量等遥感技术的应用,测绘工程的效率和准确度得到了显著提升。

例如,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进行地形建模和三维可视化,可以更好地支持城市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

三、数字测绘与地理信息系统数字测绘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发展为测绘工程带来了全新的技术和方法。

数字测绘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卫星遥感数据等数字化工具,实现了对地球表面空间信息的高效获取和处理。

而GIS则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相结合,实现了对地理空间现象的综合分析和管理。

这两个领域的结合为测绘工程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四、测绘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测绘技术在城市规划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土地利用、交通规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测量和分析,可以实现城市发展的科学规划和管理。

例如,基于GIS技术的城市土地利用信息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和评估土地利用情况,为城市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五、测绘技术在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资源管理是测绘工程的另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通过获取和分析土地、水资源和自然环境等数据,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

例如,在林业资源管理中,利用激光雷达测量树木的高度和体积等参数,可以实现森林资源的快速调查和评估。

六、测绘技术在灾害监测和预警中的应用测绘技术在灾害监测和预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地下水位监测、地面形变监测和遥感图像分析等手段,可以实现对地震、洪水和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及时监测和预警。

这些监测数据可以为灾害事前规划和事后救援提供重要支持。

七、结论本文对测绘工程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

随着测绘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测绘工程在城市规划、资源管理和灾害监测等领域的应用将愈发广泛。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前期准备:收集与整理渔业相关数据并且对其进行分析,收集数据库设计、渔业地理信息系统、影像数 据管理等方面的相关文献与资料。
数据库要求:熟悉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学习数据库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实现渔业相关数据(调查数 据、影像数据、地图数据等)的一体化管理。
七.主要参考文献 [1] 黄巧珠,吕俊霖,麦丽芳.我国渔业科学数据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安徽农业科学, 2009(5): 15977—-15978。 [2] 杨宁生.现阶段我国渔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重点[J].中国渔业经济,2005.2:15-17 [3] 段辛斌, 陈大庆, 刘绍平等. 长江渔业资源动态监测网数据的管理[J]. 水生生物学报, 2002, 26(6): 713-715. [4] 毕健,陈新军.西北太平洋鱿鱼钓数据库的开发和应用[N].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996,5(3): 205-208 [5] 陈卫忠, 李长松, 胡芬, 凌建忠, 李圣法. 东海区海洋渔业资源研究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和实现[J]. 中 国水产科学,2001,7(4) :91-94 [6] 杨宁生,葛常水,欧阳海鹰,袁永明.我国水产种质资源信息系统建设[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3,5(3):47-50 [7] 史磊,高强.我国远洋渔业发展的困境及支持政策[J].中国渔业经济 ,2009 ,2(27) :69-73 [8] 陈新军主编.渔业资源与与渔场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329-330 [9] 邵桂兰,张希.我国远洋渔业国际合作初探[C].见:第二届渔业论坛暨现代农业与食品经济国际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第二届渔业论坛暨现代农业与食品经济国际学术研讨会, 上海, 2007: 179-183 [10] 王珊,李胜恩编著.数据库基础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1-6 [11] 吕祥,李璐,骆乐.我国远洋渔业的发展浅析渔业经济研究[J].2007 ,3 :20-22 [12] Shuikai Zhang.ICCAT Assessment Results of the Important Tunas from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n Research&Statistics in 1997.international Fisheries Information[J].1998.061: 38 —44.(in Chinese) [13] 孙满昌主编.海洋渔业技术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64-65;193-212 [14] 胡家辉.中国金枪鱼渔业发展研究[D].上海水产大学,硕士论文,2007:10 [15] 欧瑞木编著.鱿鱼[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1-70 [16] 曹宁.东海竹荚鱼的开发利用和区域共同管理探讨[J].渔业经济研究.2006 ,5:241-147 -2-

东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示例

东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示例

基于WebGIS的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作者姓名:张三一指导教师:李四二教授单位名称: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东北大学2008年6月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WebGIS-Based Logistics Information Systemby ZHANG SanyiSupervisor: Professor LI SierNortheastern UniversityJune 2008东北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基于WebGIS的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通信技术的提高,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被广泛认为是企业在降低消耗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重要的利润源泉,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在物流企业的正常运营中,基于GIS的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

在对WebGIS技术和物流企业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不同企业的业务流程的具体特点,设计了一套扩展性较强的基于WebGIS的物流信息系统。

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将企业管理人员与运输车辆之间通过服务器连接起来,实现物流系统的监控和管理。

系统采用B/S架构,服务器端通过网络与车辆终端通信,向车辆发送控制信息并获取车辆的当前状态。

同时它还和Web客户端进行交互,向客户端提供地图服务,并执行Web客户端的请求。

Web客户端采用Ajax 技术与服务器端进行通信,通过动态地图监控车辆。

它还实现了发送货物、编辑线路、发送消息等功能。

考虑到可扩展性,系统重点实现了服务器端进行消息中转的消息队列,建立了Web客户端到车辆终端之间的消息通路,并可以随时更新消息队列中消息处理方式。

本系统实现了物流系统的主要功能,极大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本文首先进行了系统的需求获取和业务分析。

然后,采用分层的方法对系统进行设计,叙述了消息队列框架的详细设计与实现,并叙述了服务器端和客户端功能模块的设计和实现。

地理学毕业论文题目

地理学毕业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学院学院专业学生姓名学号年级级指导教师教务处制表二〇一五年九月二十日一、论文说明本团队专注于原创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论文写作300起,所有定制的文档均享受免费论文修改服务,具体价格信息联系,同时也提供对应的论文答辩辅导.二、论文参考题目地理学硕士毕业论文中学地理空间观教育研究《荆州万城堤图说》地理学辩考语境主义编史方法论中的中国地理学史清代内蒙古地区的汉人移民史研究行为地理学视角的小城镇集聚力研究生物地理学优化算法的改进研究及其应用金融地理学视角下西北五省区金融创新能力研究基于文化地理学的历史村镇保护开发策略研究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著出版研究(1958—2009)《总统先生》的文学地理学解读中国海蟹守螺科Cerithiidae的系统分类和动物地理学研究锡林郭勒盟察哈尔口语语言地理学研究地理学视角下西宁东关回族社区转型研究基于叶绿体DNAtrnL-FB序列研究天然红松的分子系统地理学明代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学银杏(Ginkgo biloba)叶绿体DNA系统地理学研究基于自然地理学下的豫西地区窑洞民居研究石蒜属(Lycoris)种间系统发育关系及石蒜(L。

radiata)的亲缘地理学研究基于金融地理学的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黄山松的谱系生物地理学研究秦岭地区蠋步甲(Dolichus halensis)谱系地理学及群体遗传结构初步研究东亚草木菝葜的物种分化和亲缘地理学研究汉江上游地区小稻蝗的谱系地理学研究秦岭地区隆肛蛙谱系地理学及群体遗传结构初步研究从气象地理学角度探讨中医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的科学内涵李属樱亚属植物分子亲缘地理学研究武夷山脉Potamidae和Parathelphusidae淡水蟹类的动物地理学意义基于叶绿体DNA非编码序列的天然红松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狼的分子系统地理学及保护遗传学研究金钱槭属植物谱系地理学研究中国岩羊分子系统地理学初探从《自然史》看古希腊罗马的地理学秦岭地区蜜蜂科昆虫生物地理学研究一个新经济地理学拓展模型:比较优势与工业集聚的理论与实证从民族地理学视域下看《徐霞客游记》我国竞技体育项目的地理学特征解析日治时期(1895—1945)的“岛都”台北意象:一个人文地理学取向的研究京津冀地区汉代墓葬的历史地理学研究演化视角下的地理环境引导论秦岭山区蝎蛉科昆虫生物学及生物地理学研究地理学的一般方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改革开放后山区农村人口跨境迁移的地理学分析:基于福建省明溪县沙溪村的调查李旭旦与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基于微卫星标记的秦岭地区日本弓背蚁(Camponotus Japonicus Mayr)分子生物地理学研究元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紧张与亲密:环境史与历史地理学南宋历史地理学研究翻译地理学视角下的旅游文本汉英翻译探析山蜡梅复合种亲缘地理学初步研究四川绵阳地区方言音系实验语音学分析及方言地理学研究流动的歌声福建省信息产业人才空间分布与开发研究布罗代尔长时段理论观照下的阿提卡基于Agt1序列及nSSR的黄精叶钩吻属亲缘地理学研究满族先民海洋文化的历史记忆大眼华鳊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地理学研究西部城市金融辐射力实证研究与多层级金融增长极的构建湖南省茶叶生产与对外贸易的地理学分析巴山松与油松的谱系地理学及其物种形成研究我国斑翅山鹑遗传多样性与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新经济地理学视域下的中印纺织服装业发展研究基于Web的实验经济地理学平台开发与探讨旅游地理学教学的人文素养培育研究中国文学地理学论著的数理统计与分析宜昌市猇亭区犯罪问题的地理学防控基于文化地理学视角的我国边境线城市形态研究启发式教学在本科旅游地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北宋历史地理学研究考据时风下的征实地理学家《会展地理学》课程内容体系研究2000~2012年中国大陆历史地理学研究之发展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老工业区的创意转型路径研究中学地理教学中应用GIS的实践与探索地理学视野下的武汉城市形象演变研究媒介地理学视域下的中国舆论监督研究基于Internet的人文地理学信息资源及其利用研究基于文化地理学视角的楚雄城市特色景观风貌研究地理学困生学习动机影响因素与激发策略研究天津FDI空间集聚的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消费性服务产业空间结构研究消费模式和空间集聚—基于Swarm的仿真研究《绿山墙的安妮》的文学地理学解读人文地理学视野下的乡土聚落研究地理学视角下的国家与西南边疆新疆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差异研究襄樊南漳地区传统民居的人文地理学研究基于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八年级地理学案设计地缘东方的“异托邦"基于北斗和GIS的地理学野外实习服务平台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中国地区差距媒介地理学视角下的手机传播研究中国及东北亚地区林蛙分子系统学及生物地理学研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跨国企业选址影响因素研究历史地理学知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人文地理学课程网络教学模式的构建日本FDI在华空间集聚的新经济地理学分析基于文化地理学的河源客家传统村落及民居研究媒介地理学视阈下的《星暹日报》研究明清时期西方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金融地理学视角下贵州省银行业区域发展差异研究体育地理学视域下地理环境对民族传统体育影响的研究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明清苏州村落的景观要素及其变迁过度聚集是否可能抑制经济增长晋城市城区刑事案件犯罪地理学分析浙江省制造业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研究改进生物地理学优化算法及其在甲醇合成转化率软测量的应用东亚岛屿特有濒危植物舟山新木姜子(Neoltisea sericea)的亲缘地理学研究基于生物地理学优化算法的输电网规划鞍山市高中文科区域地理学困生产生的原因研究杨慎与西南地区地理学生物地理学优化算法及其应用研究从文化后现代主义到地理学后现代主义的转变千岛湖岛屿特征对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及其保护研究基于文化地理学的潮安县传统民居研究彼得·阿克诺德的伦敦:不正义空间基于WebGIS的野外实习教学辅助系统研究我国东中西部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西北太平洋边缘海厚蟹属的物种界定与历史地理学三种云杉的谱系地理与物种界定零售商业区位理论及其对零售业选址的指导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论《广志绎》的人文地理学贡献金融地理学视角下东北区域金融创新能力研究基于金融地理理论的区域金融中心研究孟德斯鸠地理学说的法哲学意义初探福州市盗窃犯罪空间分析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区域经济集聚研究高中地理学案编制的改进策略研究关于中学生心理地图建构的研究解非线性双层规划的算法研究乌珠穆沁土话语言地理研究媒介地理学视角下的区域城市媒体中国大陆黑斑侧褶蛙种群的线粒体DNA分岐与建群历史:上新世隔离事件与独立的避难所扩张全球合作减排行为的计算机人文地理学实验北京历史街区建筑环境色彩定性分析与评价秦巴山区小稻蝗种群分化研究明代词人地域分布研究人教版《地理1》学习障碍研究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中国地区工资差距研究基于行为地理学的城市交通规划初探区域产业集聚与转移的影响因子的实证研究阔亦田之战若干问题研究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距分析考虑全寿命周期成本的配电网多目标规划研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区域经济增长极研究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研究金融地理学视角下环渤海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研究北京传统街区环境色彩设计研究出口开放与市场潜能对我国地区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ORD版本 . GIS毕业设计毕业论文 目录 摘要 ............................................................................. 1

ABSTRACT ........................................................................ 2

第1章 绪论 ..................................................................... 5

1.1 课题背景及目的 ......................................................... 5

1.2 GIS信息的输入 ......................................................... 6

1.3 AutoCAD数据格式与GIS如何相结合 ..................................... 6

1.4数据的质量检查 ......................................................... 7

第2章 市兴宁市地形图属性入库 ............................................... 8

2.1农村地籍调查 ............................................................ 8

2.2农村地籍调查容 ......................................................... 8

2.3农村地籍调查分类 ....................................................... 8

2.4农村地籍调查单元 ....................................................... 8

2.5权属调查 ................................................................ 9

2.5.1土地权属调查的具体容 ............................................ 9

2.5.2土地权属调查的程序............................................... 9

2.5.3土地权属界址 ..................................................... 9

2.5.4宗地的划分 ....................................................... 11

2.5.5宗地的编号 ....................................................... 12

2.5.6土地权属来源调查 ................................................ 13

2.5.7土地权属界线、界址调查 ......................................... 14

2.5.8其他要素的调查 ................................................. 15

2.5.9地籍调查表 ....................................................... 15

2.5.10土地权属界址的审核 ............................................ 19 WORD版本 .

2.5.11宗地草图的绘制 ................................................. 19

2.5.12调查注意事项 ................................................... 21

2.6地籍测量 ............................................................... 22

第3章 基于GIS的地籍调查 ................................................... 23

3.1概述 .................................................................... 23

3.2 ArcGIS 9.3、MapGIS K9 ................................................ 23

3.3基于GIS的地籍调查作业流程 ........................................... 25

3.3.1创建数据文件绘制宗地 ........................................... 26

3.3.2 ArcGIS 9.3拓扑检查 ............................................ 29

3.3.3 MapGIS K9建库系统操作流程 .................................... 38

第4章 总结 .................................................................. 42

致谢 ............................................................................ 43

参考文献 ....................................................................... 44 WORD版本 .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目的 1996年第一次全国土地完成以来(不是所有省市都是1996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土地信息已难以满足新形势下节约集约用地的需要。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是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迫切需要,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完成“十二五”规划的任务,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具有重要意义。要通过新一轮土地调查,查清城乡每一块土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具体情况,建立和完善我国土地调查、土地统计和土地登记制度,实现土地的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开展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地理信息系统收集数据的方法不断地得到发展,这些方法提供了与信息本身应用程度相一致的准确性和可信性。深入的地籍调查和地籍测量是确保数据准确性和价值性的基础,作为权属依据的扫描图像也是数据收集的一个主要容,遥感资料也可作为图形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土地确权调查是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一项基本容,是全面查清全国农村围的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土地基础数据的重要手段。农村土地调查数据是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的重要容之一。 农村土地调查是指对城镇围以的土地开展大比例尺调查。依据地籍调查技术规程,充分利用已有地籍调查成果,查清城镇部建设用地的使用权状况,确定城镇部每宗土地的界址、围、界线、数量、用途等。通过汇总分析,掌握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金融商业服务用地、房地产用地、开发园区等土地利用状况。 WORD版本 .

本文研究了ArcGIS二调农村版在农村土地调查的应用,及介绍了MapGIS的各个功能的作用和操作方法。

1.2 GIS信息的输入

对于现代地籍测量而言,外业测绘采点的数据,可以通过全站仪传输到计算机的点号,结合外业采集的各地物点的拓扑关系数据等信息进行编辑成图,然后结合地籍调查资料的输入,可达到直接数据化的效果。在此基础上,CAD图形文件所含有的信息经过适当的改造可通过中间文件格式转换到GIS系统中,地籍调查表及相关的其他权属材料可通过扫描或直接输入,达到直接与GIS相衔接的目的。图形和文本文件可通过相同的属性进行关联

1.3 AutoCAD数据格式与GIS如何相结合

如何在不同系统之间进行实现交换,目前存在着3种交换方式。第1种是外部数据交换,即通常定义一种外部数据交换格式,如AutoCAD的DXF,GIS的E00格式等。与其他软件的数据转换采用输入/输出方式;第2种是数据互操作,即制定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空间数据格式标准,遵循这一标准,不同软件就可以共享对方的数据。如美国空间数据转换标准SDTS和我国的国家空间数据转换标准CNSDTF。通过通用数据转换接口,在不同应用系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得不同应用系统之间数据互操作成为可能。这种方法比上述的外部数据交换要方便;第3种是地理信息互操作,与此相对应的是OpenGIS,即开放式地理信息系统,是为了在异构分布数据库中实现信息共享而采取的方法,这是一种最好的空间数据共享方式。但目前实现起来比较困难。本文主要讨论了第1 种方法,即基于AutoCAD平台上的数据互操作。基于AutoCAD平台上开发的各种软件作图往往只强调出图效果,也即是图面上的效果,对各种地物的线型、颜色、编码、图层和汉字注记等要求不严,直接转换成与GIS系统相衔接的中间文件时,会产生数据丢失或不符合GIS格式要求等情况,因此必须对已有的测量成果进行改造,即严格按照同一类型的地物赋予相同的编码、图层、颜色、线型等相同的地物属性是面状地物还应严格闭合且单一物体不重复出现,对各种文字注记也应赋予相应的编码。 由于AutoCAD具有更强大的编辑功能,尤其是在大批量的修改编辑方面。因此在AutoCAD中对原有数字化图形做编辑修改等规化工作比用GIS软件提供的编辑功能更省力省事,且精度高。在转换成中间文件时应充分考虑编码对照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