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核算第五章

国民经济核算第五章
国民经济核算第五章

5-1什么叫经济交易?它有哪些基本分类?

5-1解答:经济交易是指实际发生在机构单位之间或机构单位内部的各种经济活动。国民经济核算中,可以从不同角度对经济交易进行分类。

(1)根据经济交易的发生是否伴随货币流量可以分为货币交易和非货币交易。

(2)根据经济交易的对象性质不同分为货物与服务交易、分配和资本转移交易、金融交易和其他积累交易四类;或者,经常交易与积累交易、金融交易与非金融交易,以及资本交易与金融交易。

5-2资金流量核算的含义是什么?它有哪些基本模式?

5-2解答:资金流量核算(又称资金循环核算)是以整个社会的资金运动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的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围绕收入分配、消费支出、非金融投资和资金融通等经济交易,考察社会资金的流向、流量、余缺及其调剂平衡等问题。

资金流量核算模式有三种:即金融交易核算模式、全部积累交易核算模式和积累交易与经常交易综合核算模式。

5-3什么是收入初次分配?初次分配收入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5-3解答:收入初次分配是指生产过程创造的增加值在参与生产过程各要素之间进行的分配和因生产而向政府做出的支付。初次分配收入的主要形式有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本消耗、营业盈余、财产收入。

(1)劳动者报酬,在SNA中称为雇员报酬,是指劳动者运用其劳动力参与生产过程、直接提供生产服务而获得的收入,包括货币形式和实物形式的报酬。

(2)生产税净额是指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差额。生产税是政府对生产单位生产、销售和从事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土地、劳动力所征收的各种税、附加费和规费;

生产补贴是政府向生产单位的单方面无偿转移,可以看作是一种负生产税。

(3)固定资本消耗是指有关企业或部门对投入生产过程而被损耗掉的那一部分固定资产提取的补偿基金(折旧基金)。

(4)营业盈余不是一个独立的分配项目,而是收入初次分配第一阶段的剩余项或平衡项。

(5)财产收入是指机构单位向其他机构单位提供金融资产、土地和地下资源等有形非生产资产以及无形资产应获得的收入。在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财产收入简单地分为利息、红利和土地租金三类。

5-4国民经济核算中的转移是指什么?它有哪些分类?

5-4解答:国民经济核算中的转移是指一个机构单位(或部门)向另一个机构单位提供货物、服务或资产,而同时又不从后者那里收取任何货物、服务或资产作为相应回报的交易。

转移有两种基本分类:一是根据转移的目的和性质不同,转移可以分为经常转移和资本转移;二是根据转移的内容不同,转移可以分为现金转移和实物转移。

5-5什么是经常转移和资本转移?如何区别经常转移和资本转移?

5-5解答:经常转移亦称为现期转移,是指经常地和有规律地发生并会影响转移双方现期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无偿转移。

资本转移是指以资产所有权被转让造成转移双方资产增减为前提而不涉及现期收入的转移支付。

区别资本转移和经常转移的主要标准有两个:一是转移额的使用目的,是积累还是消费;二是转移的频率是否具有经常性和规律性。如果转移的目的是增加接受方的投资和积累,不增加其现期收入,而且不是经常发生,那么这种转移就是资本转移,否则就是经常转移。

5-6简述再分配收入的基本形式。

5-6解答:再分配收入的基本形式有收入税、社会缴款与社会福利,以及其他经常转移。

(1)收入税也称直接税,是指对各种初次分配收入(如工资、奖金、利润、分红等)、有关财产项目以及其他对象来征收的税赋。它由纳税人实际负担,通常不能转嫁。收入税通常分为所得睡、财产税和其他所得税三种。

(2)社会缴款是住户部门为保证在未来某个时期能获得社会福利,而对政府组织的社会保险计划或各单位建立的基金所缴纳的款项。在新SNA中,社会缴款主要分为雇主的实际社会缴款、雇员社会缴款、和自我雇佣者的社会缴款。

社会福利是居民从政府及其他部门获得的经常转移,形成住户部门的转移性收入,政府和其他部门的转移性支出。具体形式有社会保险(保障)福利和社会救济福利。

(3)其他经常转移是指除了上述转移之外的各种经常性转移。如提供的援助、捐赠、缴纳的会费等。

5-7什么是收入支配?收入支配核算应注意什么问题?

5-7解答:收入支配就是指有关部门获得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满足最终消费需要和储蓄的一种活动。

收入支配核算应注意以下六个问题:

(1)居民消费应该包括一般耐用消费品的内容;

(2)居民消费应该包括自有住房的虚拟服务价值;

(3)居民消费应该包括自产自用产品和实物劳动报酬;

(4)居民消费还应该包括他们支付的金融中介服务和保险服务等费用;

(5)政府部门和私人非营利机构的服务产出在使用上都属于消费;

(6)由政府部门或私人非营利服务部门付款购买、然后直接提供给住户的货物和服务,都应作为政府部门或私人非营利服务部门的最终消费支出。

5-8什么是最终消费支出和实际最终消费?

5-8解答:最终消费支出是指购买者在购买货物和服务时向销售者所支付的价值,不考虑他所购买的货物最终供谁消费使用。它是以货物和服务的最终购销行为发生为标准来定义的。

实际最终消费是指消费者实际获得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不考虑他获得的货物和服务是否来自于自己的支出。它是以消费对象的实际获得为标准来定义的。

5-9简述资本转移的主要形式?

5-9解答:资本转移是一个机构单位无偿地向另一个机构单位提供用于固定资本形成的资金或实物,而不从后者获得任何对应物作为回报的交易。资本转移的主要形式有资本税、投资补助和其他资本转移三种。

(1)资本税是指政府财政部门对机构单位所拥有的资产或净值不定期地征收的税款,以及当机构单位之间发生资产转移时所征收的税款。前者如政府对房地产商征收的土地增值税,后者有时也称为资本转移税,如遗产税、赠与税等。(2)投资补助是指由本国政府或国外政府以货币或实物形式向常住或非常住机构单位提供的,用于获得固定资产的全部或部分资金,包括转移的机器设备,或直接提供的房屋或其他建筑物。(3)其他资本转移。是指除上述各项之外的一切资本转移。其中包括经债权人和债务人共同协商后对债务的取消,它作为债权人对债务人的资本转移处理,其价值等于债务取消时为偿清债务的价值。

5-10试述国民经济总体的非金融交易核算流程。

5-10解答:从国内生产总值开始,通过与国外之间的收入初次分配,得到国民总收入;又通过与国外之间的收入再分配,得到国民可支配收入;然后由各有关部门(住户、政府和非营利机构)进行消费。国民可支配收入扣除国民消费支出,余下的部分即为国民储蓄,它是国民经济总体的经常交易差额或经常结余(注意这不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的经常差额);再通过与国外之间发生的资本转移,就形成国民经济总体从事金融和非金融投资的全部自有资金来源,这同时也将最终影响到经济总体资产负债表上净值的变化。在进行了资本形成和其他非金融投资之后,整个经济总体可能出现资金剩余,形成对国外的净贷出,也可能出现资金短缺,引起从国外的净借入。

5-11简述资金流量平衡表的主要平衡关系。

5-11解答:资金流量表是一张纵横交错的核算表,表内数据彼此关联、相互制约,存在着两种类型的平衡关系:

一是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的纵向平衡或内部平衡。对于任何一个机构部门、整个经济总体或国外,只要有资金来源就必然有其运用,有资金运用也必须有其来源,因而,它们各自的资金来源总额与运用总额应该是总量平衡的。

二是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的横向平衡或外部平衡。(1)对于每一种纯粹的资金流量(不包括消费支出和非金融投资等与实物流量直接联系的资金流量),其资金来源合计恒等于资金运用合计;(2)对于那些与实物流量直接联系的资金流量,在国民经济总体和国外的总计水平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平衡关系;(3)至于那些不属于交易流量的核算平衡项,尽管不存在来源与运用的对应平衡,但在不同环节、不同层次的总计水平上,仍然存在严格的核算衔接关系。

5-12资金流量资料有何应用价值?

5-12解答:根据资金流量表提供的资料可以进行以下分析:

(1)资金来源和运用分析。即从收入分配、收入支配、资本交易和金融交易的角度,分别考察各机构部门、经济总体和国外的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情况,以及原始收入、可支配收入和储蓄等重要指标的形成过程;(2)资金流量和流向分析。即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深入考察各机构部门之间、经济总体与国外之间在各种经济交易上的收支流量和流向,充分揭示社会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及其平衡关系;(3)资金余缺分析。以上述分析为基础,进一步从整体角度考察各机构部门和经济总体在积累过程中的资金余缺情况,以及资金余缺的调剂和弥补过程,具体揭示社会资金怎样通过各种金融交易从资金剩余部门流向资金短缺部门;(4)资金流量的结构和比率分析。主要分析投资率的水平、非金融投资的内部结构和部门分布,以及金融交易流量的内部结构和部门分布,等等。

2021年《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3参考答案(整理)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3参考答案 (第七章———第十章) 一、简答题 1.简述国际收支平衡表与国外账户的主要联系与差别。 答:国际收支平衡表与国外账户的主要联系为:(1)二者关于国外和对外交易的定义、范围、核算原则的规定具有一致性。(2)在核算层次上,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经常项目与国外账户中货物与劳务对外账户、原始收入和经常转移对外账户基本对应,资本和金融项目与对外积累账户中资本账户、金融账户也是基本对应的。 2.人口核算包括哪些内容?人口的经济构成包含哪些内容? 答:人口核算包括三部分内容: (1)人口总量统计。包括常住人口统计和现有人口统计。 (2)人口变动统计。包括人口自然变动统计和人口机械(迁移)变动统计。 (3)人口构成统计。包括:人口的性别与年龄构成;人口的经济构成;人口地区构成统计;人口的社会构成。 人口的经济构成包括两方面:(1)按人口所从事劳动的性质,将人口区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2)按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提供者分为:雇主、雇员自给劳动者和财产及转移收入的接受者。 3.简述国民经济指数核算的主要内容。 国民经济核算物价指数包括按国民经济核算基本内容设置的各方面物价指数,主要有投入产出方面的物价指数、最终需求方面的物价指数和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指数。国民经济核算物价指数采用紧缩法编制。采用紧缩法编制国民经济核算物价指数的两项基础工作。 二、计算分析题(写出计算公式及过程) 1. 某国2002年国际收支平衡表 (2)根据上题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数据,计算该国2002年的国际收支总差额、经常项目收支差额、资本和金融项目收支差额,并简单分析该国2002年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 解: 经常项目收支差额=货物差额+服务差额+收益差额+经常转移差额 =-6670.50+0.75+45.00+25.5=-6599.25 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贷方金融项目-借方金融项目=7116.75-502.5=6614.25 国际收支总差额=经常项目差额+资本和金融+净误差与遺漏 项目差额 =-6599.25+6614.25+7.5=22.5 该国在2002年度的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收支差额呈现逆差,资本和金融项目收支差额呈现顺差,在数额上前者稍小于后者,使储备资产略有增加。该国经常项目有大额的逆差,说明该国在这一核算年度进口的商品远远大于出口的商品,这对一国的对外贸易来说很不利;资本和金融项目有大额的顺差,说明该国吸引了很多投资,或者是借了很多的外债。因此,从长远看,该国必须注意提高本国商品出口的竞争力,注意所吸引外资的合理利用,并且密切注意外债的规模和偿还能力。 2.某国有如下资料: (1)劳动报酬20000亿元,生产税21000亿元,所得税6000亿元,生产补贴16000亿元,固定资产折旧12800亿元,营业盈余9260亿元,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60亿元。 (2)国民可支配收入50000亿元,总消费36000亿元,总投资11000亿元,进口1380亿元,出口1440亿元,来自国外的资本转移,净额-30亿元。 要求:(1)用两种方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国民净收入等指标; (2)计算总储蓄、净金融投资指标。

2018年中级统计师考试《统计工作实务》章节试题-国民经济核算含答案

2018年中级统计师考试《统计工作实务》章节试题:国民经济核算含答案 第三章国民经济核算 一、单项选择题 以下每小题各有四项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下列单位中不属于我国常住单位的是( )。 A.国外在华投资的企业 B.我国驻外援助机构 C.短期出国访问、旅游的中国公民 D.外国驻华使领馆 [答案] D [解析] 在我国的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称为

我国的常住单位,也称常住机构单位。这里所说的经济领土由我国政府控制的地理领土组成,不包括位于我国地理领土范围内,通过正式协议为外国政府所拥有或租借、用于外交等目的、具有明确边界的地域,如外国驻华使馆、领馆用地及国际组织用地。 2.2007年我国海关统计的货物出口为12177.8亿美元,货物进口为9559.5亿美元;服务出口为1222.1亿美元,服务进口为1301.1亿美元。另外已知2007年我国进口过程中发生的运输和保险等费用为51 3.3亿美元。请问2007年按国际收支平衡表口径计算的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为( )亿美元。 A.2539.3 B.2026.0 C.3052.6 D.3210.6 [答案] C [解析]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货物出口+服务出口-货物进口-服务进口+运输和保险等费用=12177.8+1222.1-9559.5-1301.1+513.3=3052.6(亿美元)。 3.2007年上海市最终消费支出为6016亿元,资本形成总额5569亿元,货物和服务净流出为604亿元,合计为12189亿元。这是根据( )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

A.生产法 B.收入法 C.支出法 D.混合法 [答案] C [解析]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反映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一种方法。最终使用包括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及净出口三部分,所以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6016+5569+604=12189(亿元) 4.在《中国统计年鉴》中可以发现,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货物出口与货物进口的差额与海关统计中货物出口与货物进口的差额有所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出口和进口都按离岸价计算;而在海关统计中,出口按离岸价计算,进口按到岸价计算 B.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出口和进口都按离岸价计算;而在海关统计中,出口按到岸价计算,进口按离岸价计算

国民经济核算练习题加答案[优质文档]

第一章总论 一、简答题 1.什么是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的功能有哪些?它为何能够赢得来自经济学界和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如此重视? 2.何谓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区分它们的简要原则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3.如何区分国民经济核算中的机构部门和产业部门?列举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单位,分别将其归入所属机构部门和所属产业部门,并比较机构部门分类与产业部门分类在国民经济核算及其分析中的作用。 二、单项选择题 1.国民经济核算是对_____所进行的系统定量描述。 A. 物质生产活动 B. 非物质生产活动 C. 社会经济活动 D. 国民经济活动总体2.下列属于我国常住单位的是_______。 A. 外商投资企业 B. 外国领事馆 C. 季节性来华务工人员 D. 外国机构在中国的临时办事处 3._____反映了生产过程中各产业相互之间的生产与使用关系,对产业部门之间的货物服务流量做了详细的描述。 A. 国民收入与生产核算 B. 资金流量核算 C. 投入产出核算 D. 资产负债核算 答案:1.D 2.A 3.C 三、多项选择题(答案有两项或两项以上) 1.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特点是_____。 A.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 B.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 C.引入工商企业会计的复式记账原理 D.以一国经济总体为核算对象 E.提供一套完整的数据体系 2.国民经济核算与工商企业会计的关系表现为________。 A.国民经济核算运用了工商企业会计的账户形式 B.两者在核算方法及核算原则上一致 C.国民经济核算数据主要来源于工商企业会计核算 D.两者的核算对象和目的不同 E.国民经济核算引入了工商企业会计的复式记账法 3.下列企业和单位中,属于中国经济领土范围内的常住单位的是_____。 A.日本驻华大使馆 B. 中国驻洛杉矶领事馆 C. 正在利比亚执行为期三个月维和任务的中国工兵小分队 D. 深圳的一家中韩合资网络游戏开发公司 E. 海尔集团在美国新收购的一家冰箱生产企业. 答案:1.ABCDE 2.ACDE 3.BCD

国民经济统计学一到三章习题

+ 国民经济核算复习题(第一章到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最终成果的统计指标是()。 A、国内生产总值 B、社会总产值 C、国民生产总值 D、社会最终产品 2、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基础是()。 A、会计学 B、统计学 C、经济学 D、哲学 3、划分国内经济活动和国外经济活动的基本依据是()。 A 基层单位和机构单位 B 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 C 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 D基层单位和产业部门 4、一个国家的经济领土,()在国外的领土飞地。 A、包括 B、不包括 C、可以包括也可以不包括 D、以上都对 5、有权拥有资产和承担负债,能够独立从事经济活动和与其它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称为()。 A、常住单位 B、非常住单位 C、基层单位 D、机构单位 6、常住单位是指()。 A、在一个国家地理领土内的经济单位 B、在一个国家经济领土内的经济单位 C、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D、在一国地理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7、机构单位可以分为两类()。 A基层单位和机构单位B住户和法人单位C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D基层单位和产业部门 8、常住单位定义中的经济领土不包括()。 A.领土、领海、领空 B.具有海底开采管辖权的大陆架 C.驻外使馆和领馆用地 D.国外驻该国的使馆和领馆用地 9、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属于()。 A.第一产业B.第二产业C.第三产业D.前者属于第二产业,后者属于第三产业 10、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划分国内经济活动和国外经济活动核算的基本依据是()。 A.住户和法人单位B.营利性机构单位和非营利性机构单位 C.常住机构单位和非常住机构单位D.基层单位和产业部门 11、国民经济基层单位根据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分类形成()。 A.机构部门 B.产业部门 C.行业部门 D.综合部门

2013年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题目与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 (第一章—第三章) 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它,各自的内容是什么 根据上述资料,计算我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国内生产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 2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包括哪些内容 3. 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及三种计算方法各有什么特点?列举近两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的排名。

二、计算分析题(写出计算公式及过程) 1、某企业2003年各项生产活动支出的全部劳动报酬32亿元,提取的全部固定资产折旧4亿元,向政府交纳的全部生产税净额8亿元,企业全部营业盈余21亿元。要求计算企业2003年增加值。 2已知某地区2001年以下统计资料: (1)总产出15000亿元; (2)最终消费8110亿元,其中居民消费5600亿元,公共消费2510亿元; (3)资本形成总额2037亿元,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010亿元,库存增加24亿元,贵重物品净获得3亿元;(4)出口1200亿元; (5)进口1060亿元; (6)固定资本消耗1480亿元; (7)劳动者报酬5240亿元; (8)生产税610亿元; (9)生产补贴15亿元; 要求:(1)根据以上统计资料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中间消耗、营业盈余; (2)编制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账户。

3已知如下我国实际最终消费统计数据资料: 要求:(1 (2)计算各年度最终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并做出分析。 (3)计算各年度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并做出分析。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 (第四章—第六章) 一、简答题 1、简述收入分配过程的基本内容及其核算的账户组成。 2、结合收入初次分配的各个流量,解释收入分配账户中“收入形成账户”和“原始收入分配账户”之间的关系。

国民经济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根据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填写表中数据并回答问题: 指 标 单位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全年粮食产量 万吨 46251 45264 45706 43070 46947 48401 全部工业增加值 亿元 39570 43581 47431 54946 65210 76190 全国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89404 109655 120333 135823 159878 182321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 资 亿元 32619 37214 43500 55567 70477 88604 (1)什么是增加值?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如何计算增加值? 答:增加值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之和。 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计算增加值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生产法和收入法。 生产法:某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增加值=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总产出-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中间消耗 收入法:某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增加值=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营余) (2)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它,各自的内容是什么? 答: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单位所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或总量。 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即生产过程的结果或成果价值总量,具体包括劳动者报酬价值、资本报酬价值(固定资本消耗、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和

服务价值总量,具体包括最终消费(居民最终消费、政府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存货 增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出口减进口)。对生产过程结果分配形式的收入总量,具体包括劳动要素的报酬收入、资本要素的报酬收入。 (3)根据上述资料计算我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 答: 我国“十五”时期: 粮食产量的年平均发展速度=(48401/46251) 1/5=100.91% 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182321/89404) 1/5=115.32% 2. 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包括哪些内容? 2 答: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主要包括生产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国民储蓄、投资与资本形成、金融资产与负债、产业结构和消费水平、以及国际经济往来的国际贸易、国际劳务、国际投资、国际资本和金融等内容。 二、计算分析题 1.某企业 2003 年各项生产活动支出的全部劳动报酬 32 亿元,提取的全部固定资产折旧 4 亿元,向政府交纳的全部生产税净额 8 亿元,企业全部营业盈余 21 亿元。要求计算企业 2003年增加值。 解:企业 2003 年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32+4+8+21=65(亿元) 2. 已知某地区 2001 年以下统计资料: (1)总产出 15000 亿元; (2)最终消费 8110 亿元,其中居民消费 5600 亿元,公共消费 2510 亿元; (3)资本形成总额 2037 亿元,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2010 亿元,库存增加 24 亿元,贵重物品净获得 3 亿元; (4)出口 1200 亿元; (5)进口 1060 亿元; (6)固定资本消耗 1480 亿元; (7)劳动者报酬 5240 亿元; (8)生产税 610 亿元; (9)生产补贴 15 亿元; 要求:(1)根据以上统计资料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中间消耗、营业盈余; (2)编制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账户 解:(1)(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8110+2037+(1200-1060)=10287(亿元) (生产法)中间消耗=总产出-国内生产总值=15000-10287=4713 亿元) (收入法)营业盈余=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本消耗-劳动者报酬-生产税 净额 3 =10287-1480-5240-(610-15) =2972(亿元) (2)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账户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账户 单位: 亿元 使 用 来 源 总产出 15000 最终消

国民经济核算第一章

1-1何谓“国民经济”?它包括哪两个紧密联系的方面? 国民经济是一个规模庞大、层次繁多、结构复杂的系统。在这一大系统中,职能各异、数不胜数的经济主体运用各种经济资源、遵循一定的社会分工规则,从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各司其职又互为条件的经济活动,形成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 从分析的角度,可将“国民经济”这一概念理解为互有联系的两个方面。 首先,从横向看,国民经济包括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微观单位──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社团组织、民间机构和住户,以及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等等。 其次,从纵向看,国民经济又包括上述经济单位和部门运用各种资源要素所从事的形形色色的经济活动──生产经营、市场交易、收入分配、消费支出、资金融通及资本积累,等等,这些活动彼此衔接、相互影响、不断循环,就形成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 但是,国民经济又并非上述各单位、各部门与各环节、各要素的简单总和。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所有这些方面总是纵横交错、相互渗透、紧密联系的。研究国民经济系统的运行状况,就是要考察各单位、各部门所从事的各种经济活动,考察这些经济活动的条件、过程、结果和影响,考察国民经济各环节、各部门以及本国与国外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经济联系。 1-2试简要说明国民经济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的基本过程。 从运动形态上区分,国民经济循环表现为两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运动过程:一方面是“生产-流通-使用”这一过程,属于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因为在这里,社会产品的价值是与其使用价值一起运动的:若商品售出则货币流入,若商品购入则货币流出,也就是说,伴随着实物(货物和服务)流通还存在着货币流通,两者相辅相成,但运动方向相反。国民经济的实物运动形成商品市场的供给。 另一方面是“生产-分配-使用”这一过程,属于国民经济的“价值运动”。因为在这里,社会产品的价值已

国民经济核算@第二章

第二章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一、基本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生产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固定资本消耗工厂法产品法居民个人消费支出公共消费支出资本形成固定资本形成存货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 二、思考题 1.在计算增加值过程中,要将中间投入价值从总产出价值中扣除掉,那么在核算中间投入时应该注意哪些要点? 2.从理论上看,净增加值比总增加值更符合增加值的定义,但是,实践中更广泛应用的却是总增加值,为什么? 3.现代管理中常常倡导要提高生产的附加值,或者要投资于有较高附加值的产业,如何在核算中体现这些要求? 三、练习题 (一)填空题 1.经济生产不同于自然生产之处在于,它是在________之下为获得产出而进行的生产。2.无论该单位所有权关系如何,只要属于该地的常住单位,其生产就应该包括在该地生产总值之中,这就是生产核算的“_____”原则。 3.从价值构成上看,国内生产净值是一时期各经济单位所生产的______总和;从实物构成上看,它是一时期各经济单位所生产的_______总价值。 答案:1.人类参与之下 2.属地 3.净增加值净产品 (二)单项选择题 1.理论上说,下列不属于生产核算范围的是______。 A.企业自制设备 B.住户自有住房服务 C.家务活动 D.毒品生产 2.上海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在广州建立了一家分公司,从事服装生产,根据生产核算的原则,该分公司实现的增加值应计入_______的国内生产总值。 A. 上海 B. 广州 C. 上海兼广州 D. 国外 3.在国民经济范围内,面粉是中间产品,这一命题________。 A. 总是对的 B. 总是错的 C. 对于企业来说是对的 D. 当企业用作当期生产原材料时才能成立 答案:1.C 2.B 3.D

国民经济核算

第一章总论 简答2.何为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区分它们的简要原则是什么?是举例说明。(P13-14)答:(1)常住单位:如果一个单位在一国经济领土上拥有一定的活动场所(住宅、厂房或其他建筑物),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超过一定的时期(一般以一年为标准),那么,就可以认为该单位在这个国家具有经济利益中心,是该国的常住单位。只有常住单位的活动才构成该国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 非常住单位:一单位如果不具备上述特征,就被称为该国的非常住单位而被视为国外,其活动不能纳入该国国民经济的范围。 (2)区分它们的简要原则:该单位所处的位置以及与该国经济的密切程度。 (3)例如,在中国领土上的外商投资企业,尽管从财产所有上看不属于中国(而是属于国外),但由于该企业位于中国经济领土范围内并从事长期的经济活动,与中国具有密切的关系,从而应视其为中国(即企业所在国)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而不是按其财产所有关系将其划归国外。 第二章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简答:三种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的原理及计算公式(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P45、P55-56、P63-64) 答:(1)生产法:从形成过程看,增加值是生产者当期生产的产品价值扣除所消耗的其他产品价值后的余值,即总产值出减去中间投入之差,这是生产法增加值核算的思路。 计算公式:生产法GDP=总产出-中间投入

(2)收入法:从分配角度看,增加值被各生产参与者所获得,由此可以通过各不同要素收入项目加总来计算增加值,这是收入法增加值核算的思路。 计算公式:收入法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本折旧+营业盈余 (3)支出法:立足最终产品核算国内生产总值,需要从最终产品的去向入手。从使用者角度看,这样的最终使用就是最终支出,这样计算GDP的方法称为支出法。 计算公式:支出法GDP=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服务出口-货物服务进口 第三章投入产出核算 简答1.试述投入产出表中三个象限(一、二、三象限)各自所包含的内容。(P87) 答:(1)第一象限:中间流量数据,反映各部门间的投入产出关系,也是投入产出核算的核心。这些数据都具有双重含义,都可以从使用与投入两个方向解读。 (2)第二象限:各部门最终使用(又称最终需求)数据。 3)第三象限:各部门最初投入数据。 简答3.直接消耗系数与完全消耗系数的经济含义是什么?二者有何区别?(P122、P128)答:(1)直接消耗系数:aij=Xij/Xj,Xij为j部门当期为获得其总产出而对i部门产品的消耗量,除以j部门总产出Xj,aij就表示j部门生产1单位总产出对i部门产品的直接消耗量。 完全消耗系数bij:为生产j部门单位最终产品,对第i部门中间产品的完全消耗量。换言之,i部门必须为整个经济系统提供bij数量的中间产品,j部门的1单位最终产品才有可能生产出来。 (2)区别:直接消耗系数是用来测度一个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直接关联程度的,而完全消耗系数是用来测度一个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完全关联程度的。 第四章资金流量核算(实物交易)

《国民经济核算》期末复习(判断题部分)

国民经济核算判断题的复习范围 注意:判断题在考试中是25分,无论对错,不仅判断,还应该改错,即使是对的也要说明理由。 以下一共是40个判断题,请同学们务必好好复习。 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 1.市场价格中的基本价格是根据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和营业盈余确定的价格形式。 2.国民经济中的基层单位根据其主要经济职能、行为和目的的基本特征分类形成国民经济机构部门。 3.国民经济账户体系主要是揭示机构部门之间在生产、收入分配和消费、积累使用以及资产负债等方面的有机联系。 4.一月末银行存款余额加二月末银行存款余额即为一、二月月份银行存款的总余额。 5.农民生产的粮食,其中拿到市场上销售的部分应统计为生产的产出,计入国内生产总值;而自用的部分不能统计为生产的产出,不计入国内生产总值。 1.×。国民经济核算是以现期市场价格作为计价原则的,市场价格的主要价格形式有要素价格、基本价格、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根据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和营业盈余确定的价格形式是要素价格;而基本价格是根据要素价格和产品税以外的生产税确定的价格形式。 2.×。应该是机构单位根据其主要经济职能、行为和目的的基本特征分类形成国民经济机构部门。而基层单位是根据其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分类形成国民经济产业部门。 3.√。机构部门账户是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的重要部分。机构部门账户是按经济活动的生产、分配、消费、积累和资产负债存量设置账户体系的,反映机构部门之间在生产、收入分配和消费、积累使用以及资产负债等方面的有机联系。 4.×。银行存款期末余额属于存量指标,不能简单相加。 5.×。国民经济生产核算依据的是市场原则。该原则强调:凡是为市场交换目的所组织的生产活动,而不论其产出在市场上销售,还是自用都统计为生产的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参考答案新版.doc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 3 参考答案 (第七章———第十章) 一、简答题 1.简述国际收支平衡表与国外账户的主要联系与差别。 答 :国际收支平衡表与国外账户的主要联系为: (1)二者关于 国外和对外交易的定义、范围、核算原则的规定具有一致性。 ( 2 ) 在核算层次上,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经常项目与国外账户 中货物与劳务对外账户、原始收入和经常转移对外账户基本对应 , 资 本和金融项目与对外积累账户中资本账户、金融账户也是基本对应 的。 2.人口核算包括哪些内容? 人口的经济构成包含哪些内容? 答: 人口核算包括三部分内容 : ( 1)人口总量统计。包括常住人口统计和现有人口统计。 ( 2)人口变动统计。包括人口自然变动统计和人口机械(迁移) 变动统计。 ( 3)人口构成统计。包括:人口的性别与年龄构成;人口的经济 构成 ;人口地区构成统计;人口的社会构成。 人口的经济构成包括两方面: ( 1)按人口所从事劳动的性质,将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人口区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 ; ( 2) 按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提供者 分为 : 雇主、雇员自给劳动者和财产及转移收入的接受者。 3.简述国民经济指数核算的主要内容。 国民经济核算物价指数包括按国民经济核算基本内容设置的 各方面物价指数 , 主要有投入产出方面的物价指数、最终需求方面的 物价指数和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指数。国民经济核算物价指数采用紧缩 法编制。采用紧缩法编制国民经济核算物价指数的两项基础工作。 二、计算分析题 (写出计算公式及过程) 1. 某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单位 : 万美元 项目差额贷方借方 经常项目-6599.25 424.50 7023.75 货物与服务-6669.75 342.00 7011.75 资本和金融项目6614.25 7116.75 502.50 储备资产-22.50 90 112.50 7.50 7.50 - 净误差和遗漏 ( 1)填出上表中带?处的数字。

国民经济核算@第八章

第八章国民经济账户体系和矩阵表 一、基本概念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经常账户资本负债账户积累账户平衡项经济交易账户非金融账户生产账户收入形成账户收入初次分配账户收入再分配账户 收入使用账户资本账户金融账户资产其他物量变化重估价账户 资产负债账户货物服务账户国外账户国民财产(国民财富)国民经济核算矩阵社会核算矩阵 二、思考题 1.国民经济核算中各个部分的核算内容是相对自成体系的,但各个子体系又是如何联系在 一起的? 2.在国民经济账户体系中,划分经常账户、存量账户和积累账户的依据什么?它们各自包 括哪些子账户? 3.试述国民经济核算矩阵的构造原理,以及如何解释行列交叉点上对应项目的具体含义。 三、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构造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的基本依据是关于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概括,即以____________ 为起点和终点的_________过程。 2.每个交易账户的平衡项既是各特定经济活动环节的_________,同时又作为下一个经济活动环节的_________,在下一个经济环节被利用或被解释。 3.国外账户是国民经济综合账户体系中的一类账户,它与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国际投资头寸 表的主要区别在于_________。 答案:1.资产负债存量生产-分配-消费-投资 2. 结果起点 3. 立足国外设置各个项目 (二)单项选择题 1.从内容上看,收入形成账户中的劳动者报酬与原始收入账户中的劳动者报酬之间的差额 为_______。 A. 对国外支付的劳动者报酬净额 B. 从国外获得的劳动者报酬 C. 对外支付的劳动者报酬 D. 零 2.应该如何获知有关一时期支付的劳动报酬和获得的劳动报酬?答案是________。 A. 收入形成账户 B. 收入初次分配账户 C. 劳动报酬获得见收入形成账户,劳动报酬支付见收入初次分配账户 D. 劳动报酬支付见收入形成账户,劳动报酬获得见收入初次分配账户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复习(2019春)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复习(判断题) 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 1.市场价格中的基本价格是根据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和营业盈余确定的价格形式。 2.国民经济中的基层单位根据其主要经济职能、行为和目的的基本特征分类形成国民经济机构部门。3.国民经济账户体系主要是揭示机构部门之间在生产、收入分配和消费、积累使用以及资产负债等方面的有机联系。 4.一月末银行存款余额加二月末银行存款余额即为一、二月月份银行存款的总余额。 5.农民生产的粮食,其中拿到市场上销售的部分应统计为生产的产出,计入国内生产总值; 而自用的部分不能统计为生产的产出,不计入国内生产总值。 参考答案: 1. X。国民经济核算是以现期市场价格作为计价原则的,市场价格的主要价格形式有要素价格、基本价格、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根据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和营业盈余确定的价格形式是要素价格;而基本价格是根据要素价格和产品税以外的生产税确定的价格形式。 2. X。应该是机构单位根据其主要经济职能、行为和目的的基本特征分类形成国民经济 机构部门。而基层单位是根据其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分类形成国民经济产业部门。 3.£机构部门账户是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的重要部分。机构部门账户是按经济活动的生产、 分配、消费、积累和资产负债存量设置账户体系的,反映机构部门之间在生产、收入分配和消费、积累使用以及资产负债等方面的有机联系。 4.X。银行存款期末余额属于存量指标,不能简单相加。 5.X。国民经济生产核算依据的是市场原则。该原则强调:凡是为市场交换目的所组织的生产活动,而不论其产出在市场上销售,还是自用都统计为生产的产出。 第二章生产总量核算 1.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和小型工具前者属于中间消耗,后者属于固定资本消耗。2.劳动者的货币工资、劳动者的实物报酬及劳动者获得的侨汇收入都可以记入国内生产总值。3.在当期粮食产量中,用做畜牧业饲料消耗的粮食属于最终产品。4.生产账户的平衡项是中间消耗。 5 .国民经济核算的生产范围只包括货物的生产。 6.工业总产出在本企业内可以重复计算。 7.国民总收入一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8.工业总产出是按“工厂法”计算的,该方法的特点是:在工业企业内部产品价值不允许重复计算,但在工业企业之间可以重复计算。 9.生产成果的价值测度指标有两种,即总产出和增加值。两个指标的主要区别是前者包括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其它部门的产品价值,后者不包括。 参考答案: 1 . X。中间消耗与固定资产消耗的共性在于都是货物和服务价值向产出的转移,但二者有较大的区别。中间消耗通常是一次投入到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换的有形物质产品,而固定资产是在生产过程中被反复使用的货物,其价值逐渐转移到产出中。因此,在企业部门的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很明显属于中间消耗,大型工具如机床等属于固定资产,而小型工具属于中间消耗。 2.X。根据收入法国民生产总值计算的内容来看,应该包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等。题中的劳动者的货币工资、劳动者的实物报酬属于劳动者报酬,可以记入国内生产总值,而劳动者获得的侨汇收入为来自国外的转移性收入,不应该记入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经济核算》作业 1参考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作业 1参考答案 (第一~三章) 一、简答题 1.根据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填写表中数据并回答问题: (1)什么是增加值?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如何计算增加值? 答: 增加值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之和。机构单位增加值的核算方法有: 生产法:机构单位增加值=机构单位总产出—机构单位中间投入 收入法:机构单位增加值=机构单位(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产业部门增加值的核算方法: 某产业部门增加值=该产业部门总产出—该产业部门中间消耗 某产业部门增加值=该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该产业部门固定资产折旧+该产业部门生产税净额+该产业部门营业盈余 (2)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它,各自的内容是什么? 答: 国内生产总值是为了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生产活动成果而设计的统计指标或经济变量。英文简称为GDP。 国内生产总值所核算的最终产品,从实物构成看包括三部分:用于最终消费的消费品及服务;用于总积累的生产资料,包括用于替换固定资产磨损部分的生产资料;净出口的货物及服务。 国内生产总值不仅体现为所有社会最终产品的完全价值(C+V+M)之和,从价值构成看,它还体现为参加社会最终产品生产的所有单位的新创造价值和固定资本消耗费用之和,既增加值之和。 国内生产总值实际上是最终产品的总流量在生产、分配和使用三个阶段分别以产品、收入和支出体现出来的总量指标。所以,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相对应地也就有三种方法:生产法、分配法(收入法)、支出法(最终产品法)。

1.生产法。从生产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具体计算是在计算出部门增加值的基础上,将所有部门的增加值相加即得国内生产总值。用公式表示为: 国内生产总值=∑各部门的增加值 =各产业部门(机构部门)总产出-各产业部门(机构部门)中间消耗 2.收入法。从增加值的初次分配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具体项目包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及营业盈余。把所有产业部门(机构部门)的上述项目加总起来,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用公式表达为: 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十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3.支出法。从最终产品的使用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 —国在一定时期生产的最终产品可用于以下方面:被国内常住单位使用,包括用于消费和投资;出口到国外。由于国内使用包括—部分产品,故计入国内生产总值的应该是出口减去进口的净值。用公式表达为:国内生产总值=总消费十总投资+净出口 (3)根据上述资料计算我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 答: 粮食产量的年平均发展速度=(48401/46251)1/5=100.91% 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182321/89404)1/5=115.32% 2. 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包括哪些内容? 答:主要统计数据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及指数和构成、第三产业增加值及指数和构成、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及指数和构成、各地区和全国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及指数和构成、各地区资本形成总额及构成、各地区最终消费及构成、投入产出表和消耗系数、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平衡表。 从内容上看,包括生产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国民储蓄、投资与资本形成、金融资产与负债、产业结构和消耗水平,以及国际经济往来的国际贸易、国际劳务、国际投资、国际资本和金融等内容。 二、计算分析题 【第1题】 解:企业2003年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32+4+8+21=65(亿元) 【第2题】 解:(1)(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8110+2037+(1200-1060)=10287(亿元) (生产法)中间消耗=总产出-国内生产总值=15000-10287=4713亿元)

国民经济统计学 第4章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

第四章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 学习目标 1.了解收入分配核算的基本理论; 2.掌握收入初次分配核算的内容及其账户的编制方法; 3.掌握收入再分配核算的内容及其账户的编制方法; 4.理解收入使用核算的基本理论; 5.理解消费核算的基本理论。 生产,收入、分配与使用,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循环过程。收入分配是这个过程的中间环节,承前启后。因而,收入分配核算构成了国民经济核算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中之一,涉及多个账户,核算内容较多,计算也较复杂。本章主要阐述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再分配、可支配收入和使用核算的原理,以及相应账户的编制方法。 第一节收入分配核算的基本理论 一、收入分配和收入分配核算 (一)收入分配的概念。 收入分配是指以当期生产成果的价值分配给社会各方面所形成的所有收支活动。通常是指生产过程所创造的总价值(一般用国内生产总值,总增加值表示)在参与生产活动过程的要素之间进行的第一次分配以及要素收入在不同的部门、单位和个人之间的收支转移产生的二次分配,前者称为收入初次分配,后者称为收入再分配。 (二)收入初次分配和收入初次分配核算 收入初次分配是指国内生产总值在参与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之间进行的分配。收入初次分配体现了生产者对社会生产总成果的贡献份额,收入初次分配与生产活动有关。收入初次分配是在社会生产部门内部进行的收入分配,反映企业、居民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基本利益分配关系。 初次分配收入按直接还是间接参与生产活动,可分为收入形成和财产收入两种形式。基于增加值核算的初次分配收入,称为收入形成,是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的生产者要素收入。基于资本利得、财产收益核算的初次分配收入,称为财产收入,反映间接参与生产过程的资本要素收入。收入形成和财产收入都是对生产成果的分配,都是收入初次分配的内容,其总和称为初次分配总收入(原始收入)。 收入形成即增加值的分配,主要表现为企业、居民和政府部门的增加值形成额。此外,还包括生产者要素之间的收支流量: 1.劳动者报酬流量。居民部门(劳动者)在参与生产活动后获得劳动者报酬,也即企 业部门从获得的增加值中向居民部门支付的劳动者报酬。 2.生产税流量。政府部门通过收取生产税获得政府财政的来源,也即企业和居民部门

2019电大西方经济学第十章

一、填空题 题目1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国一年内所生产的的市场价值的总和。正确答案是:最终产品(包括产品与劳务) 题目2个人可支配收入分为。正确答案是:消费和储蓄 题目3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称为,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称为。正确答案是: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题目4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称为。正确答案是: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题目5国民生产总值=+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正确答案是:国内生产总值 人口地理上的国境 题目7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正确答案是:上升 确答案是: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题目9经济中的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一般用来表示。正确答案是:物价指数 题目10各国经常采用的物价指数主要包括:消费物价指数、生产物价指 数、。正确答案是:GDP平减指数 题目11假设2000年的名义GDP为5万亿元,实际GDP为4万亿元,则GDP平减指数为。正确答案是:125 正确答案是:最后供人们使用的产品在以后的生产阶段中作为投入的产品 题目13劳动力参工率是指劳动力与之比。正确答案是:工作年龄人口 题目14劳动力与工作年龄人口之比称为。正确答案是:劳动力参工率 题目15失业率是失业人口与的比例。正确答案是:劳动力 题目16当就业人数为1600万,失业人数为400万时,失业率为。正确答案是:20% 题目17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指数和是三个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正确答案是:失业率

题目18遗憾指数又称痛苦指数,是指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正确答案是:之和 题目19不受欢迎指数指人们对现政府不满意(或满意)的程度,这个指数是通货膨胀率加。正确答案是:6倍的失业率 题目20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运行的规律,以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通货膨胀、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正确答案是:失业 题目21经济学家把失业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各种难以克服的原因引起的 题目22经济周期是经济中。正确答案是:繁荣与衰退的交替 题目23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主要有、收入法以及部门法。正确答案是:支出法 题目24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是强调市场机制自发调节实现宏观经济稳定,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是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实现宏观经济稳定。正确答案是:不能能 题目25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法所计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为标准。正确答案是:支出

国民经济核算第一章练习题

一、多项选择题 1.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特点是() A.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 B.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 C.引入工商企业会计的复式记账原理 D.以一国经济总体为核算单位 E.提供一套完整的数据体系 2.一个单位成为一国(地方)常住单位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位于该国的经济领土上 B.拥有一定的活动场所 C.所持资产所有权属于该国 D.经营具有长期意图 E.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 3.下列企业和单位中,属于中国经济领土范围内的常住单位的是() A.日本驻华大使馆 B.中国驻洛杉矶领事馆 C.正在利比亚执行为期三个月维和任务的中国工兵小分队 D.深圳的一家中韩合资网络游戏开发公司 E.海尔集团在美国新收购的一家冰箱生产企业 4.在国民经济核算中,以下属于经济交易的是() A.捐款

B.企业自制设备 C.政府收缴的各类税收 D.罚款 E.以劳动获取工资报酬 二、判断题 1.国民经济核算要对经济现实进行描述,以此是一些统计指标的组合。() 2.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不是仅计算若干核心指标,而是要描述国民经济运行过程方方面面的全景,提供的是一个完整的数据体系。() 3.国民经济是由该国地理领土上的常住单位的活动组成的。() 4.确定各经济单位常住性的依据,是其国籍或法律准则下的财产所有关心。() 5.如果在某国拥有土地或建筑物,即使没有进行任何其他经济活动,也应视为该国的常住单位。() 6.在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中,机构部门尚未涵盖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部门。() 7.基层单位是生产决策的单位,也可以进行独立的财务决策。() 8.关于非法交易,虽然符合交易的一切特征,但它发生在法律监管之外,因此不应纳入国民经济核算范围。() 9.国民经济核算在方法和规则上借鉴了工商企业会计的设计思想,并接受了工商企业会计的一套概念体系。()

国民经济核算判断题2015

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 1.市场价格中的基本价格是根据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和营业盈余确定的价格形式。 2.国民经济中的基层单位根据其主要经济职能、行为和目的的基本特征分类形成国民经济机构部门。 3.国民经济账户体系主要是揭示机构部门之间在生产、收入分配和消费、积累使用以及资产负债等方面的有机联系。 4.一月末银行存款余额加二月末银行存款余额即为一、二月月份银行存款的总余额。 5.农民生产的粮食,其中拿到市场上销售的部分应统计为生产的产出,计入国内生产总值;而自用的部分不能统计为生产的产出,不计入国内生产总值。 1.×。国民经济核算是以现期市场价格作为计价原则的,市场价格的主要价格形式有要素价格、基本价格、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根据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和营业盈余确定的价格形式是要素价格;而基本价格是根据要素价格和产品税以外的生产税确定的价格形式。 2.×。应该是机构单位根据其主要经济职能、行为和目的的基本特征分类形成国民经济机构部门。而基层单位是根据其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分类形成国民经济产业部门。 3.√。机构部门账户是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的重要部分。机构部门账户是按经济活动的生产、分配、消费、积累和资产负债存量设置账户体系的,反映机构部门之间在生产、收入分配和消费、积累使用以及资产负债等方面的有机联系。 4.×。银行存款期末余额属于存量指标,不能简单相加。 5.×。国民经济生产核算依据的是市场原则。该原则强调:凡是为市场交换目的所组织的生产活动,而不论其产出在市场上销售,还是自用都统计为生产的产出。 第二章生产总量核算 1.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和小型工具前者属于中间消耗,后者属于固定资本消耗。 2.劳动者的货币工资、劳动者的实物报酬及劳动者获得的侨汇收入都可以记入国内生产总值。 3.在当期粮食产量中,用做畜牧业饲料消耗的粮食属于最终产品。 4.生产账户的平衡项是中间消耗。 5.国民经济核算的生产范围只包括货物的生产。 6.工业总产出在本企业内可以重复计算。 7.国民总收入一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8.工业总产出是按“工厂法”计算的,该方法的特点是:在工业企业内部产品价值不允许重复计算,但在工业企业之间可以重复计算。 9.生产成果的价值测度指标有两种,即总产出和增加值。两个指标的主要区别是前者包括生产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