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部分红山玉器.doc

合集下载

红山文化玉龙

红山文化玉龙

红山文化玉龙今天参观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了解了有关玉器的相关知识,在众多讲解员提到的精美玉器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称为“中国第一龙”的红山玉龙。

要说起红山玉龙,先要讲讲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是位于辽宁西部、内蒙古东部起始于公元五千多年前的农业文明,是中国已知出现最早的文明。

主要分布在热河地区。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

红山文化时期,玉雕工艺水平较高,制作为磨制加工而成,玉器有猪龙形缶、玉龟、玉鸟、兽形玉、勾云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

据考古统计,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而红山文化玉龙正是这些玉器中的精品。

这条玉龙呈墨绿色,体型蜷曲,就像英文字母“C”一样。

这条龙有四种动物的特征:鹿眼、蛇身、猪鼻、马鬃。

龙首较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紧闭,鼻端截平,端面近椭圆形,以对称的两个圆洞作为鼻孔。

龙眼突起呈棱形,前面圆而起棱,眼尾细长上翘。

龙背有对称的单孔用于悬挂,龙的头尾恰好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颈背有一长鬣,弯曲上卷,长21厘米,占龙体三分之一以上,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

龙身大部光素无纹,只在额及鄂底刻以细密的方格网状纹,网格突起作规整的小菱形。

玉龙以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细部还运用了浮雕、浅浮雕等手法,通体琢磨,较为光洁。

红山玉龙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圆润流利,生气勃勃。

玉龙身上负载的神秘意味,更为它平添一层美感。

值得注意的是,玉龙形象带有浓重的幻想色彩,已经显示出成熟龙形的诸多因素。

红山玉龙的发现,不仅让中国人找到了龙的源头,也充分印证了中国玉文化的源远流长。

中华民族向以“龙的传人”自居,龙的起源同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形成和文明时代的开始紧密相关。

八三班江婷。

红山文化代表作——国宝级玉猪龙

红山文化代表作——国宝级玉猪龙

红⼭⽂化代表作——国宝级⽟猪龙
这件⽟猪龙,制作精美,是红⼭⽂化时期的⼀件国宝级⽟器,其⾝上钻孔处和玦⼝切割处的痕迹,保留了⼏千年前⽟器的加⼯信息。

阐史君——讲述古⽟背后不为⼈知的故事,为您破解古⽟密码!
今天阐史君为⼤家介绍的这件⽟猪龙⾼约13.5厘⽶,是⾄今为⽌出⼟的⽟猪龙⾥⾯体量较⼤的⼀件,⽟质莹润有光泽,呈黄绿⾊,没有明显的缺陷,材质为透闪⽯,也是⽐较典型的辽宁地区出产的⽟料。

这件⽟猪龙除了体量较⼤之外造型也⽐较特别,并不是呆板的直⽴,⽽是有⼀定弧度,⽿部外撇,眼部以下内收,有张有弛,有松有紧,眼部突出呈现出⽴体感,⼗分传神。

在以往的⾼级墓葬中出⼟的⽟器种类⾮常多,这件⽟猪龙算得上⽟猪龙中的精品,具备红⼭时期⽟器的典型⼯艺特征。

⽟猪龙中间的钻孔为典型的双⾯管钻对钻⽽成,仔细观察可以看到明显的台阶痕,这是由于双⾯对钻孔洞错位造成的。

另外⽟猪龙的嘴部有⼀缺⼝,缺⼝的切割⾯⾮常平整,应该是采⽤了⽚切割的⽅式。

红⼭时期的⽟猪龙的玦⼝,通常有两种加⼯⽅式,⼀种是线切割,⼀种是⽚切割。

线切割的缺⼝呈弧形,切割⾯不平整,因为绳⼦是软质⼯具,进⾏切割时运动的轨迹并不稳定,呈波浪式前进;⽽⽚切割使⽤的硬质⽚状⼯具形成的切割⾯⽐较平直,⽆论是⾁眼观察还是显微放⼤,它的切割⾯都是平整的,且呈V字形。

在这个墓葬中除了这件精美的⽟猪龙,考古学家们还有更多的发现,⽟猪龙下⾯是⼀件⽯钺,再下⽅是⼀件⽟璧,⽽且⽯钺还是带有柄端式的,这也是第⼀次出⼟成套的⽯钺,这些器物的存在也从侧⾯证明了墓葬主⼈的显赫地位,很有可能是⼀位古代⾸领。

版权声明:⽂中图⽚及⽂字均为阐史君及古⽟密码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红山玉的小常识

红山玉的小常识

红山玉的小常识早在20世纪30年代,据今五千年左右的红山文化就已经被人们所发现,然而对红山文化及其出土玉器的明确认识至今还不到20年。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80年代初,在辽宁省牛河梁红山文化的墓葬与遗址中,出土了极其精美的红山文化玉器,引起国内外学者的热切关注。

自此,一些以往曾被当做商、周时期的兽形玉器,才被确认是红山文化遗物。

红山玉器不仅具有外在的造型美,更具有内在的古拙之美,实为稀世珍宝。

在红山文化的玉器中,最常见到的品种就是动物形状的玉器,无论是闻名遐迩的玉猪龙,还是栩栩如生的玉马和玉鹰,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与新石器时代其它文化出土的玉器相比较,这些动物形的玉器反映了红山文化的渔猎生活和动物的密切关系。

它的动物形类别的玉器又可以分成两种,一种就是和生活实际看到的动物相一致的,这样的一些作品,比如玉鹰、玉鸟、玉龟、玉蝉等等,这样一些作品,再有一种就是想像中的动物,是把一些动物的局部特点加以夸张,制造的动物形玉器,这样的玉器我们现在知道的有勾形的玉龙,有兽头玦,或者叫“猪龙”,还有一些小的玦,是一种像虫子一样的头,然后有弧形的身子,这样的一些玉器,这是它的一些动物形玉器。

除了一般的动物形玉器,红山玉器当中还有一种夸张变形的动物形玉器,如这种丫形器,上面两个叉代表兽的两耳,下面代表身子。

此外,红山玉器中还有一些几何形状的玉器,如马蹄形器,玉镯等。

从这些精美的玉器中我们可以看出,红山文化玉器当时的加工技术是非常先进的。

能够表现它的加工方式的,技术方面有这么几种,一个就是开片技术,红山文化里面片状玉器量比较大,片开得比较薄,又比较均匀,它是用什么方法来开的片呢?应该是用一种绳子,用绳切割的方法来开的片,而且绳切割的这种技术在一些马蹄形器,中间的掏膛、孔洞中都可以看到遗留的痕迹,第二种技术就是它的钻孔技术,红山文化绝大多数玉器都是带孔玉器,它的钻孔有两个不同的类型,有一种类型,就是这个孔钻得比较粗糙,一端直径大,一端直径小,再有一种就是钻得很好的,孔圆而直,孔径变化不大,比如说手镯,有些厚的手镯,它边壁很薄,中心孔很正,再有像“猪龙”的中心孔,都很圆,很好。

梦回红山!!——上手红山文化玉器

梦回红山!!——上手红山文化玉器

梦回红山!!——上手红山文化玉器梦回红山—一个收藏家的旅程笔记陈逸民陈莺几回回梦中还红山,急吼吼驱车赴赤峰。

国庆前夕,我们一行,钱益中、韩连国,再加上赤峰和北京的朋友,日夜兼程,就是为了早日能够登上赤峰红山之颠,寻觅心中梦想的红山,寻觅红山文化的历史遗存,寻觅红山先民的迁涉踪迹。

2 梦回红山车窗外,晚霞映红了白山黑水间的崇山峻岭(图1),在不断颠簸中熟睡的我们(图2),或许已经梦想在红山上寻觅:脚下是一片荒芜,遍地散落的打击石器,偶尔露出地表的小件红山玉器,伴随着陶器,在晚霞下闪烁着并不耀眼的光芒。

我们兴奋地寻找,热烈地讨论,这才是真正的红山,一个5000年前人类居住的地方。

3 惊起了乌鸦也许是梦到兴奋处发出惊人的呼噜,或者是面包车在颠簸中的轰鸣,惊得乌鸦在暮色中慌忙逃窜(图3)。

这样的赶路对于一群一直生活在上海这座大都市的我们来说,实在是辛苦和劳累,要不是红山的诱惑、红山的召唤、红山的迷人,谁愿意在荒山野岭中不顾时辰地赶路。

红山,你真的值得我们为此辛苦为此劳累吗?4 恰同学少年6 远眺红山远眺红山(图6),这是探讨和研究红山文化及其玉器的学者和爱好者们心目中的圣地。

红山文化——新石器时代叱咤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古代文明,因为没有文献记载,而使我们难以了解其历史的真实面貌。

但是,红山文化的原始先民们却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自己的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石器和陶器,特别是以自己的玉器,记叙了自己鲜为人知的历史,把史前中华文明的灿烂篇章,留给了后人。

这些以实物形态留存于史的真实记录,在地下等待了5000多年,默默地希望总有一天能为我们叙说红山古国辉煌的昨天。

谁有这么幸运,能够读到、读懂连孔子和司马迁都没有读过的历史?内蒙古东部,老哈河支流英金河畔,有一座暗红色花岗岩构成的山体。

山以色名,是谓红山;市以山名,是谓赤峰。

红色!给人鲜艳、耀动、诱惑的感觉。

红山文化!同样给人鲜艳、耀动、诱惑的刺激。

辽宁省博物馆明清玉器展

辽宁省博物馆明清玉器展

辽宁省博物馆明清玉器展辽宁省博物馆,是个终身学习的地方,明清玉器展是一楼的常设展览,下面就简单的介绍一下我所见到的珍宝。

中国古代玉器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本展厅包含玉材种类、器型种类、纹饰装饰技法等十一个单元,完整展示明清玉器的基本面貌第一部分、明清玉器的玉材种类旧石器时代就地取材,夏商以后,主要是新疆和田玉,开采时期不同,色彩有差异。

明代的和田玉玉料来源不畅,玉料资源紧张,玉质不太好明~苍白玉~螭纹带扣玉料呈灰白色,玉质较干,局部有黑色斑点,似经过火烧,这种材质明代较多见。

清~白玉~扳指通体光素无纹,玉质上乘,洁白无暇的和田白玉,是清代较为多见的优质玉材。

扳指原用来防护手指,避免射箭时受伤。

后成为装饰品,身份等级象征。

除了和田玉,清代还存在以翡翠、玛瑙、水晶、等类似玉材充当玉材,这是青玉染色带钩清~翡翠~烟嘴翡翠学名硬玉,主要出产于缅甸,在日本、俄罗斯、墨西哥、美国加州也有少量出产,主要矿物成分是透辉石,中国翡翠大多从缅甸经云南进内陆,从清代开始大量传入中国。

墨玉~福在眼前因透闪石中夹杂石墨、磁铁成分所致,多与白玉共生,颜色多为灰白或灰色,浓重的纯黑色墨玉价值高于其他墨玉。

中夹黑色斑纹墨玉福在眼前,仔细看一只蝙蝠和一个铜钱明~玛瑙~双螭洗玛瑙的主要矿物成份是隐晶质的石英,颜色有红、蓝、绿、黄、褐、白、灰及几种颜色的混合色,这件器物玉料为偏灰的乳白色玛瑙,就是所谓的“玉髓”,水洗作用是涮笔上墨汁。

螭龙喜欢水。

民国~水晶~印水晶在中国古代又称水玉,矿物成分是磺结晶体,纯水晶为无色透明晶体,由于含有铁、锰、碳等致色离子和杂质,产生了紫水晶、黄水晶、绿水晶、烟晶、墨晶、棕晶、发晶等清末民国~岫岩玉~坐佛像岫岩玉又称“蛇纹玉”,辽宁岫岩最早发现,开采量大,所以用岫岩玉统称蛇纹石质玉,天然似涂蜡般,晶莹。

此件器物玉料优质,鲜艳的黄绿色,局部有白色瑕斑。

第二部分、明清玉器的器型种类依据成型技法,玉器可以分为片状雕、圆雕、器皿三大类,片状雕是通过切割,镂空等技术制作的扁薄体玉器。

重新认识红山玉器!

重新认识红山玉器!

重新认识红山玉器!黑龙江红辽古玉博物馆,是陈列中国历代古玉器的专业性博物馆,这里展示了代表着五千年中华文明曙光的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包括代表性文物C字型玉龙、玉猪龙等珍贵文物。

红山文化玉器特点——1、材质:红山文化玉器,大多采用辽宁的透闪石玉作为红山文化玉器的原材料。

这种玉石它的密度是非常的高,而且它的硬度也不低,色泽方面是十分的均匀。

用来制作器件是非常的合适。

而且,红山文化玉器它的质地都是十分的细密。

2、造型:红山文化玉器它的造型基本上都是以动物的形状来制作玉器,或者是将玉器制作成圆形的状态。

相比较于良渚文化当中的的玉器而言,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型要显得更加生动,不呆板。

红山文化玉器的形制也比较规范,造型非常的深厚、凝重,既能够凸显出重要的部位,还能赋予红山文化玉器一种独特的魅力。

3、雕琢技巧:红山文化玉器玉石原料硬度虽然很高,但是由于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对玉器的加工方法,所以他们能够对玉石原料进行熟练的切割以及钻孔和雕刻等技巧。

让玉石原料成为了一个个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物品。

特别是在钻孔以及镂空技术方面,它能够让动物的形体变得更加的有立体感。

许多玉器它的制作技巧方面有很多都是不输于现代的工艺。

红山文化玉器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灿烂的文化历史瑰宝。

红山文化时期二联璧长3.8厘米,宽3.3厘米白玉,玉质温润,包浆饱满,可见黄白沁,上下各钻一孔,内外均呈刃状,此器小巧玲珑,造型甚佳。

现收藏于黑龙江红辽古玉博物馆。

红山文化时期玉龙长7.2厘米,宽2.7厘米白玉,玉质温润,未盘摸,镜下可见沁坑及沁斑和沁洞,器表见散雾状黃沁及散点状白沁和灰黑沁,片状,最厚处约0.6厘米。

两面纹饰相同,边缘呈刃状,梭形目,加边,两侧目稍有不同。

翘嘴,端头一孔不圆,由阴线连接,腹下宽阴文,衬出三道棱线,尾部边缘较锐,似有使用痕迹。

现收藏于黑龙江红辽古玉博物馆。

红山文化时期兽形玦直径2.5厘米青白玉,玉质温润,油性好,包浆饱满,似猪龙形,蛙形眼,有鼻纹,中开一孔,背亦开一孔,均为两面钻,可见钻痕,开口处不整齐,为线切割,有类似水银沁,器表有使用磨损痕迹。

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浅议

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浅议

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浅议陶建英【摘要】GouYun shape in Hongshan culture jade has a very special place, no matter from the point of source of GouYun form or shape, it is the period of Hongshan culture, one of the distinctive typ-ical apparatus GouYun shape bion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s not a simple imitation of an animal, but when people are in the process of production, living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formation of special shape gradually. GouYun shape appearance has its profound social roots, it is not only the period of Hongshan culture original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s also the Hongshan culture primitive religious nature and animals worship. GouYun shape apparatus as buried in the tombs, is the symbol of status and power were identity, it is as a guardian to communicate with god, therefore, the tomb unearthed GouYun shapes jades are should convey the heavens will hold fete activity wizard.%勾云形玉器在红山文化玉器中具有极其特殊的地位,无论从勾云形器的来源还是形制来看,它都是红山文化时期极具特色的典型器之一,勾云形器的"仿生"特征并不是对某种动物的简单模仿,而是在人们生产、生活和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形成的特殊形制.勾云形器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它既是红山文化时期原始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也是红山文化原始宗教自然崇拜和动物崇拜的体现.勾云形器作为墓葬中的随葬品,是墓主身份地位和权力的象征,它被作为一种"神物"来与上天进行沟通,因此,墓中出土勾云形玉器的人就应是传达上天旨意举行祭祀活动的巫师.【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36)012【总页数】3页(P21-23)【关键词】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功能用途【作者】陶建英【作者单位】赤峰市文物局, 内蒙古赤峰 02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71红山文化作为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和辽宁省的西部,因出土独具特色的玉器而享誉世界。

红山玉的玉料

红山玉的玉料

红山玉的玉料之源根据考古出土和传世馆藏的情况来看,红山文化玉器的原料大致有以下几个种类:透闪石、蛇纹石、绿松石以及其他几种玉石,其中,透闪石占了绝大多数。

这些透闪石材料的产地在哪里?长期以来认识不一细玉沟的透闪石矿脉红山文化属于辽东地区,玉器的产地大致也应在辽东地区。

对于这一地区的玉石出产历史,古代文献中就有记载。

《尔雅?释地》中记载:“东方之美者,有医巫间之殉?]琪焉。

”晋郭璞注:“医巫闾,山名,今在辽东殉?]琪,玉属。

”尚书?顾命》记载周王朝使用的玉有“越王”“大玉”“夷玉”等多种。

“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

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

”汉郑玄曰:“夷玉,东方之殉?]琪也。

” 同时,古人将辽东出产的玉称为“夷玉”,这与东北地区的古代民族在历史上常被称为“东北夷”“东夷” 有关。

辽东地区出产的玉石在先秦时期已为古代先民所认识。

而辽东地区盛产玉石的地方主要在岫岩一带,所谓“夷玉”即应包括岫岩玉在内的多种玉石。

这里提到的一个名词,“ ?] 琪”,是指东北的玉石,到底是指哪种玉石,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

从文献中看,《说文解字》解释:“,医巫闾圩琪《周书》所谓夷玉也”;“ ?] ,石之似玉者《”广;韵》解释:“琪”,“玉也”。

但是,现在的医巫闾山在辽宁省锦州附近,主要出产玛瑙,迄今尚未发现透闪石。

如把“医巫闾之?] 琪”(通俗的意思是,医巫闾山的玉石),仅理解为现在辽宁锦州附近的医巫闾山所产的玛瑙一类玉石,似与文献记载不符。

我们也注意到,战国至汉代的文献也有将辽东诸山(医巫闾山、千山等)等通称为“医巫闾” 这一山名。

把“医巫间”理解为战国至汉代人们对辽东出产玉石山脉的泛指似乎更为合理。

果真如此,“?] 琪” 就应包括如今的岫岩玉。

从文献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先秦时期直至汉代,我国的古代先民都在开发利用包括岫岩玉在内的辽东地区玉石。

很有可能新时器时期的红山文化玉器就开始利用岫岩玉,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汉代,并在文献记载中得以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部分红山玉器 牛河梁遗址女神庙出土的部分器物

红山早期的玉器 红山早期玉玦 红山早期玉管 辽宁省博物馆是著名的大型历史艺术博物馆,其前身为1949年7月7日开馆的东北博物馆,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馆,20世纪50年代初为国内三大博物馆之一,以藏品丰富、特色鲜明而享誉海内外。 辽宁省博物馆藏品总量达11.2万件,以辽宁地区考古出土文物和传世的历史艺术类文物为主体,藏品分为考古、书画、雕刻、陶瓷、丝绣、服饰、铜器、货币、漆器、景泰蓝、家具、古生物、少数民族文物、甲骨、碑志等18类文物,已基本上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收藏体系,其中尤以晋唐宋元书画精品、宋元明清缂丝刺绣、红山文化玉器、商周时期窖藏青铜器、辽代陶瓷、历代碑志、明清版画、古地图、清李佐贤《古泉汇》著录的历代货币等最具特色和影响。 辽宁省博物馆的书画收藏在国内外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东晋人书《曹娥诔辞》,是现存世最早的楷书墨迹,有"正楷第一"之尊。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以王羲之十一世孙王方庆进献的王氏一门书帖原迹为底本,由弘文馆书手钩填的《王羲之一门书翰》,为现存世的王羲之、王献之书法诸摹本中时代最为可靠、钩填最精到者,堪称"下真迹一等",殊为珍贵。唐欧阳询《行书梦奠帖》与《行书千字文》,在欧氏传世墨迹中占其二,价值非凡。《草书古诗四帖》为唐代大书法家张旭传世的唯一一件狂草作品,为草书由今草向狂草演变的最早的实物例证。北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为其传世草书孤本,与上海博物馆所藏《楷书千字文》交相辉映,堪称双璧。唐周昉《簪花仕女图》是体现唐代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的传世巨作,富丽典雅,为辽博的镇馆之宝。北宋人摹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为传世诸摹本中的佳构,对研究东晋时期的绘画艺术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辽宁法库叶茂台七号辽墓出土的《山弈侯约图》、《竹雀双兔图》,时代明确,保存完好,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绘画风格,对于研究辽代契丹族的绘画艺术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辽博收藏现代艺术大师齐白石的书画作品达400余件,在海内外以数量多、题材丰富、时代分布均衡、自成体系著称,为辽博书画收藏的一大特色。 在馆藏考古类文物方面,营口"金牛山"古人类遗址、朝阳"红山文化"新石器时代遗址及绥中秦汉"碣石宫"遗址出土文物,以辽西大凌河流域为中心的窖藏商周青铜器群及独具特色的青铜短剑类文物;以辽阳汉魏壁画墓、北票前燕冯素弗墓、朝阳隋唐墓群为代表的汉魏、南北朝与隋唐时期的出土文物;以法库叶茂台辽墓为代表的反映游牧民族生产生活的马具、陶瓷器、葬具、祭祀器等类辽代文物,,是辽博馆藏历史考古类文物的显著特色。 汉魏碑志、辽代帝陵哀册、历代货币以及明清版画、古地图等类文物,则是辽博珍藏的又一特色。其中碑志类藏品有河南洛阳等地出土的汉魏墓志和残体石经、吉林集安出土的三国魏《毋丘俭纪功残碑》、辽代庆陵出土的辽盛宗、兴宗、道宗大型汉文和契丹文哀册等,是闻名海内外的珍贵铭石。在版画、古地图类藏品中,明代《十竹斋画谱》、《芥子园画谱》及传世珍品明代《广舆图》、《彩绘九边图》、明李应桢研制的具有经纬线的利玛窦《两仪玄览图》(世界地图)等,为明代版画舆图中的稀世名品。而辽博以所藏清末著名钱币学家李佐贤《古泉汇》著录的历代货币,集中国古泉之大成。 红山成熟期的玉璧及箍形器 红山早期的玉蝉 红山早期的玉镯和玉璧 围绕辽宁的历史考古和馆藏文物开展综合性的科学研究,是辽博一贯坚持的基础工作。建馆55年来,馆内专业人员在各级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考古报告和其他专题文章千余篇,先后汇集有《辽宁省博物馆学术论文集》两卷。编著有关专集、专著及文物图录40余种,在国内外出版发行,其中较重要的有:《齐白石画集》、《簪花仕女图研究》、《辽瓷图录》、《辽宁省博物馆藏画集》(两卷)、《中国博物馆丛书·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藏书法集》、《辽宁史迹资料》、《辽宁古诗选》、《辽宁省博物馆藏缂丝刺绣》、《中国书迹大观·辽宁省博物馆卷》、《辽宁省博物馆藏宝录》、《高其佩画集》、《姑苏繁华图》、《明戴进禅宗六代祖师图卷》、《东北文化》、《沈阳城图志》、《辽宁省博物馆藏碑志精华》、《李文信考古论文集》、《国宝沉浮录》、《中国古今书画真伪图典》、《沐雨楼文集》、《中国书画鉴定学稿》、《东北古代交通》、《秦汉东北史》、《鲜卑·三国·古坟》、《高句丽古城研究》等。一些较重要的研究论著和文物保护课题,多次获得国家和省、市优秀学术成果奖。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努力提高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水平,不断发挥博物馆的收藏、展示、宣传和科研职能的工作实践中,辽宁省博物馆造就和培养了一大批恪尽职守、学有专长、著述弘富、享誉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如曾在辽宁省博物馆工作过和始终在辽博工作的著名考古学家李文信、罗福颐、闫文儒、佟柱臣;著名书画鉴赏家和艺术史家沈延毅、杨仁恺、齐子如、胡文效;著名历史与文物考古学家金景芳、罗继祖、张良才、孙作云、朱子方、闫万章、孙守道、徐秉琨、郭大顺等,目前,在辽宁省博物馆的在职专业人员中,高级职称20余人,中级职称40余人,形成了以人民鉴赏家杨仁恺先生为学术带头人的老中青相结合、知识结构合理的专业队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辽宁省博物馆加快了面向社会、走向世界的脚步。在立足国内陈列展览的同时,先后组织和参加了数十次出国文物展览,馆藏文物先后赴英国、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荷兰、挪威、西班牙、新加坡、韩国、芬兰、法国等十几个国家及香港、澳门地区展出,配合展览,在国外编辑出版各种文物图录和专集20余部。此外,我馆还先后主办了"第二届中国书法史论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日文字文化研讨会"、"第十三届国际服饰学术研讨会"等多次规模宏大、影响广泛的高水平国际学术研讨会,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国际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在国家文物局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下,在社会各界的热切期盼中,跨世纪的辽宁省博物馆新馆已经在历史文化名城沈阳落成。新馆规模宏伟,功能齐全,设施先进,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新馆将以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为已任,陆续推出具有辽宁地域文化特色和馆藏特色的,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为一体的精品展览,不断引进国内外各种类型的历史艺术类展览,使辽宁省博物馆成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融汇世界先进文化的知识与艺术的高雅殿堂。 红山早期绿松石鱼形坠 七个馆藏文物专题展主要特点为:一,视角独特、主题鲜明、内涵丰富;二,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辽宁省博物馆互动性相融为一体,雅俗共赏;三,形式设计充分表达主题内涵,展览氛围浓郁,特色鲜明;四,功能先进,设计精到,风格独具。至2004年底,展览开放短短50天内,辽博接待了近10万余名观众,实际收入82万元,有61%的观众是免费参观,最大限度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参观需求。充分体现了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为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求知需要,博物馆推出六种讲解方式:专家讲解、一般观众讲解、定时讲解、未成年人讲解、特殊讲解、小志愿者讲解等,做到因人施讲,使不同层次的观众在轻松自然中获得知识。新馆开馆就提出了"人人皆形象、处处见窗口"的争创最佳服务要求,在每层楼都设有咨询服务台,设立专人,每天为观众咨询答疑千余次,使观众在到馆的第一时间内就体验到无微不至的服务。

绿松石玉鸮和玉璜

勾云形珮及心形璧 玉镯 红山兽面器 玉璧 玉璧

双联璧合玉璧 马蹄形箍 勾云形珮 玉龟 辽宁省博物馆收藏有各类文物藏品11.2万件,以辽宁地区考古出土文物和传世的历史艺术类文物为主体。 中国古代玉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历经商周、两汉、唐宋的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中国玉器之所以辽宁省博物馆能够绵延近万年,长盛不衰,是由于玉器不同于其它种类的工艺品,除了其审美的功能外,更重要的在于玉器是古人思想观念的重要载体,在古代社会的精神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玉器产生的原动力在其审美功能。玉器所用的材料为质地细腻、色泽美丽、湿润坚韧的矿物质,即“石之美者”。玉器是由于它美的特性而与普通的石器分离开来,并因此而被赋予很多的象征意义和功能。辽宁省博物馆玉器藏品资源丰富,从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器到明清时期的玉器工艺品均美奂美伦。 红山文化后期,约距今6000~5000年。是辽西地区空前绝后的玉器繁荣时期,在玉器的器型种类和数量上都有飞跃性的进展。辽宁建平出土的玉猪龙是红山文化后期玉器制品,猪首龙身,通体呈鸡骨白色,局部有黄色的土沁。龙体蜷曲如玉玦形,首尾相连,器体厚重,造型粗犷。猪首形象刻划逼真,肥首大耳,大眼阔嘴,吻部前突,口微张,露出獠牙,面部以阴刻线表现眼圈、皱纹。中央的环孔光滑,背部有一可穿绳系挂的小孔。玉猪龙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龙形器物之一 玉璧 马蹄形箍 辽宁省博物馆是大型历史艺术博物馆,素以藏品丰富、特色鲜明、精品荟萃而享誉海内外。辽博新馆是辽宁"九五"规划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地理位置优越,展示服务功能齐全,硬件设施达到国内一流。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十纬路26号。馆址原是奉系军伐汤玉麟之子汤佐荣的住宅。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辟为伪“国立博物馆”。1939年改为伪“国立中央博物馆奉天分馆”。日本投降后,1946年改称为“国立沈阳博物馆”。1948年沈阳解放后,对该馆进行整修,于1949年7月7日正式开馆,称“东北博物馆”,至1959年开始改称为“辽宁省博物馆”。1992年增建新馆。 辽宁省博物馆 在辽博新馆开馆之际,第一期推出了"清宫散佚书画国宝展"、"中国古代碑志展"、"清宫瓷器展"、"辽代陶瓷精品展"、"中国古代货币展"、"明清工艺品展"等七个馆藏文物专题展。共有展厅面积5203平方米,展线长度976米,文物3084件,图片108张,图表11个,绘画4幅,浮雕2组,场景7个。展览受到广大观众、文博界同行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产生了轰动效应。 新馆主体建筑为三层大楼,以“中国历史陈列”为基本内容,也经常举办各类展览。该博物馆藏文物相当丰富,包括书画、丝绣、铜器、陶瓷、考古资料、古地图、货币、碑志等18大类。其中珍品颇多,有《草书四贴》 (唐张旭)、《草书千字文》(宋徽宗)等传世之作;还有绘画如唐周《簪花仕女图》 、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 、宋李成《藏林远岫图》等稀世珍品;丝绣方面的,有五代梁贞明二年织成的《金刚经》 、元代织成的《仪凤图》 、宋代缂丝《紫鸾鹊谱》 、米克柔缂丝《山茶图》 、明代缂丝《仇英水阁鸣禽图》和刺绣《瑶台跨鹤图》 (宋绣)、明顾氏七襄楼《发绣人物》等。 馆内的中国历史陈列,主要以考古发掘出土品和传世工艺美术品组成。通过这些文物和辅助资料,使人们在了解中国历史概貌的同时,也可看出辽宁地方历史的特点。在展出的辽宁地方出土文物中,有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短剑,还有汉、匈奴、鲜卑、契丹等民族墓葬出土的生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