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部分红山玉器

合集下载

红山文化墓葬制度及相关问题研究

红山文化墓葬制度及相关问题研究

四、与墓葬有关的祭祀方式 史前时期,人们根据祭祀对象和目的的不同,已开始有意识的选择不同的祭祀形式,并且 祭祀也有了初步的分工。如在规模宏大的祭坛上举行盛大庄严的祭天礼仪形式。史前时 期人们常用的祭祀方式有地上祭祀、地面祭祀、地下祭祀、房屋祭祀。红山文化时期,这 四种基本的祭祀方式已经出现。 A.地面祭祀 地面祭祀又可称为“埠祭”。地面祭祀的方式很简单,天然的山冈与墓上堆积的石块 以及简单的石圈相配,构成了主要的内涵。白音长汗M15有石砌围圈,墓葬位于石圈中心, 其余墓葬上面都有积石。南台子M7、M11、M12周围有积石环绕。阜新胡头沟的积石冢, 有意用石块摆放或砌出石圆圈或石台面,这些很可能是为祭墓而设的。因为在阜新胡头沟 积石家的外围有彩陶筒形器,它的性质应该是通过某种宗教仪式表达天地相通、神人交感 的 祭器。由于彩陶筒形器不随葬于墓内,而是有意摆放在积石家的外围,应属于祭墓行为。以 石为祭的现象在我国古代很普遍。
以上对红山文化墓葬类型与结构的划分出可以看出,当时墓葬己经出现了等 级差别,而且较为明显。A型墓埋葬方式简单,墓葬之间的差异不大。B型和C型墓葬 之间的差别较大,在B墓葬中墓葬等级差别更为明显。如B型Ⅰ式是中心大墓,规模较 大,位于积石家的中心。如牛河梁第十六地点4号墓,“凿山为石穴,长3.9米,宽3.1米, 深近5米。”B型Ⅱ式和BⅢ型与BⅠ型相比,差别就很大,而且这类墓葬一般在在中心 大墓周围,规模也不如中心大墓。可能是中心大墓的附属墓葬或陪葬墓葬。
一、 红 山 文 化 墓 葬 制 度 研 究
红山文化时期发现的墓葬数量多,墓葬形制复杂, 随葬品精美也及其特殊,墓葬等级较为明显,规模很大, 与墓葬有关的祭祀设施随之出现。综合考察这批墓葬 的坑穴、葬具、随葬品及对死者的处理方式等可以看 出,其内部之间存在着等级的差别,同时又有年代和地 域上的差别。下面从墓葬类型与结构、随葬品、死者 的处理方式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对墓葬进行分期与 等级的划分。 一、墓葬类型、结构及等级 红山文化墓葬多有较深的长方形穴坑,但也 有相当数量的墓葬穴坑较浅,使石棺的上半部露 于地表之上。其葬具多为石棺,也有无石质葬具 者封盖形式分为封土与积石两种。根据墓扩、 葬具及封盖形式可以分为三型:

辽宁省博物馆明清玉器展

辽宁省博物馆明清玉器展

辽宁省博物馆明清玉器展辽宁省博物馆,是个终身学习的地方,明清玉器展是一楼的常设展览,下面就简单的介绍一下我所见到的珍宝。

中国古代玉器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本展厅包含玉材种类、器型种类、纹饰装饰技法等十一个单元,完整展示明清玉器的基本面貌第一部分、明清玉器的玉材种类旧石器时代就地取材,夏商以后,主要是新疆和田玉,开采时期不同,色彩有差异。

明代的和田玉玉料来源不畅,玉料资源紧张,玉质不太好明~苍白玉~螭纹带扣玉料呈灰白色,玉质较干,局部有黑色斑点,似经过火烧,这种材质明代较多见。

清~白玉~扳指通体光素无纹,玉质上乘,洁白无暇的和田白玉,是清代较为多见的优质玉材。

扳指原用来防护手指,避免射箭时受伤。

后成为装饰品,身份等级象征。

除了和田玉,清代还存在以翡翠、玛瑙、水晶、等类似玉材充当玉材,这是青玉染色带钩清~翡翠~烟嘴翡翠学名硬玉,主要出产于缅甸,在日本、俄罗斯、墨西哥、美国加州也有少量出产,主要矿物成分是透辉石,中国翡翠大多从缅甸经云南进内陆,从清代开始大量传入中国。

墨玉~福在眼前因透闪石中夹杂石墨、磁铁成分所致,多与白玉共生,颜色多为灰白或灰色,浓重的纯黑色墨玉价值高于其他墨玉。

中夹黑色斑纹墨玉福在眼前,仔细看一只蝙蝠和一个铜钱明~玛瑙~双螭洗玛瑙的主要矿物成份是隐晶质的石英,颜色有红、蓝、绿、黄、褐、白、灰及几种颜色的混合色,这件器物玉料为偏灰的乳白色玛瑙,就是所谓的“玉髓”,水洗作用是涮笔上墨汁。

螭龙喜欢水。

民国~水晶~印水晶在中国古代又称水玉,矿物成分是磺结晶体,纯水晶为无色透明晶体,由于含有铁、锰、碳等致色离子和杂质,产生了紫水晶、黄水晶、绿水晶、烟晶、墨晶、棕晶、发晶等清末民国~岫岩玉~坐佛像岫岩玉又称“蛇纹玉”,辽宁岫岩最早发现,开采量大,所以用岫岩玉统称蛇纹石质玉,天然似涂蜡般,晶莹。

此件器物玉料优质,鲜艳的黄绿色,局部有白色瑕斑。

第二部分、明清玉器的器型种类依据成型技法,玉器可以分为片状雕、圆雕、器皿三大类,片状雕是通过切割,镂空等技术制作的扁薄体玉器。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部分红山玉器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部分红山玉器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部分红山玉器牛河梁遗址女神庙出土的部分器物红山早期的玉器红山早期玉玦红山早期玉管辽宁省博物馆是著名的大型历史艺术博物馆,其前身为1949年7月7日开馆的东北博物馆,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馆,20世纪50年代初为国内三大博物馆之一,以藏品丰富、特色鲜明而享誉海内外。

辽宁省博物馆藏品总量达11.2万件,以辽宁地区考古出土文物和传世的历史艺术类文物为主体,藏品分为考古、书画、雕刻、陶瓷、丝绣、服饰、铜器、货币、漆器、景泰蓝、家具、古生物、少数民族文物、甲骨、碑志等18类文物,已基本上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收藏体系,其中尤以晋唐宋元书画精品、宋元明清缂丝刺绣、红山文化玉器、商周时期窖藏青铜器、辽代陶瓷、历代碑志、明清版画、古地图、清李佐贤《古泉汇》著录的历代货币等最具特色和影响。

辽宁省博物馆的书画收藏在国内外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东晋人书《曹娥诔辞》,是现存世最早的楷书墨迹,有"正楷第一"之尊。

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以王羲之十一世孙王方庆进献的王氏一门书帖原迹为底本,由弘文馆书手钩填的《王羲之一门书翰》,为现存世的王羲之、王献之书法诸摹本中时代最为可靠、钩填最精到者,堪称"下真迹一等",殊为珍贵。

唐欧阳询《行书梦奠帖》与《行书千字文》,在欧氏传世墨迹中占其二,价值非凡。

《草书古诗四帖》为唐代大书法家张旭传世的唯一一件狂草作品,为草书由今草向狂草演变的最早的实物例证。

北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为其传世草书孤本,与上海博物馆所藏《楷书千字文》交相辉映,堪称双璧。

唐周昉《簪花仕女图》是体现唐代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的传世巨作,富丽典雅,为辽博的镇馆之宝。

北宋人摹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为传世诸摹本中的佳构,对研究东晋时期的绘画艺术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辽宁法库叶茂台七号辽墓出土的《山弈侯约图》、《竹雀双兔图》,时代明确,保存完好,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绘画风格,对于研究辽代契丹族的绘画艺术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红山玉的玉料

红山玉的玉料

红山玉的玉料之源根据考古出土和传世馆藏的情况来看,红山文化玉器的原料大致有以下几个种类:透闪石、蛇纹石、绿松石以及其他几种玉石,其中,透闪石占了绝大多数。

这些透闪石材料的产地在哪里?长期以来认识不一细玉沟的透闪石矿脉红山文化属于辽东地区,玉器的产地大致也应在辽东地区。

对于这一地区的玉石出产历史,古代文献中就有记载。

《尔雅?释地》中记载:“东方之美者,有医巫间之殉?]琪焉。

”晋郭璞注:“医巫闾,山名,今在辽东殉?]琪,玉属。

”尚书?顾命》记载周王朝使用的玉有“越王”“大玉”“夷玉”等多种。

“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

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

”汉郑玄曰:“夷玉,东方之殉?]琪也。

” 同时,古人将辽东出产的玉称为“夷玉”,这与东北地区的古代民族在历史上常被称为“东北夷”“东夷” 有关。

辽东地区出产的玉石在先秦时期已为古代先民所认识。

而辽东地区盛产玉石的地方主要在岫岩一带,所谓“夷玉”即应包括岫岩玉在内的多种玉石。

这里提到的一个名词,“ ?] 琪”,是指东北的玉石,到底是指哪种玉石,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

从文献中看,《说文解字》解释:“,医巫闾圩琪《周书》所谓夷玉也”;“ ?] ,石之似玉者《”广;韵》解释:“琪”,“玉也”。

但是,现在的医巫闾山在辽宁省锦州附近,主要出产玛瑙,迄今尚未发现透闪石。

如把“医巫闾之?] 琪”(通俗的意思是,医巫闾山的玉石),仅理解为现在辽宁锦州附近的医巫闾山所产的玛瑙一类玉石,似与文献记载不符。

我们也注意到,战国至汉代的文献也有将辽东诸山(医巫闾山、千山等)等通称为“医巫闾” 这一山名。

把“医巫间”理解为战国至汉代人们对辽东出产玉石山脉的泛指似乎更为合理。

果真如此,“?] 琪” 就应包括如今的岫岩玉。

从文献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先秦时期直至汉代,我国的古代先民都在开发利用包括岫岩玉在内的辽东地区玉石。

很有可能新时器时期的红山文化玉器就开始利用岫岩玉,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汉代,并在文献记载中得以体现。

赤峰地区出土红山文化玉器探析

赤峰地区出土红山文化玉器探析

赤峰地区出土红山文化玉器探析作者:崔岩勤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6期摘要: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西辽河流域史前考古学文化之一,在出土的遗物中玉器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目前已发表的资料看,有明确出土地点的红山文化玉器集中在辽宁朝阳地区和内蒙古赤峰地区。

赤峰地区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为研究红山文化时期玉文化的发展状况、社会经济、宗教信仰、丧葬习俗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关键词:赤峰;红山文化;玉器中图分类号:K87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6-0001-07赤峰位于内蒙古东南部,下辖的旗县区有翁牛特旗、巴林右旗、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克什克腾旗、敖汉旗、喀拉沁旗、林西县、宁城县、红山区、松山区、元宝山区。

赤峰是红山文化最早的发现地,也是红山文化命名地。

赤峰地区红山文化遗迹、遗物非常丰富,其中玉器是重要的遗存之一。

本文依据目前已发表的考古资料、研究成果,对赤峰地区各旗县区内有明确出土地点的红山文化玉器进行分析,进一步认识红山文化玉器的特点及历史文化价值。

一、赤峰地区红山文化玉器的出土状况从目前已发表的考古发掘、调查资料及研究成果看,在赤峰地区经正式考古发掘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博物馆馆藏且有明确出土地点的红山文化玉器很多,分布在各旗县区,具体情况如下:翁牛特旗出土的玉器主要有三星他拉出土碧玉龙1件。

{1}乌丹镇东柺棒沟出土黄玉龙1件。

{2}海金山遗址出土长方形饰1件、角形饰1件、勾形饰1件。

{3}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出土玉器较多,{4}有玉猪龙1件、玉鸮2件、玉鸟1件、玉蚕4件、三联璧1件、勾云形器1件、玉珠68件、钩形器1件、玉斧2件、巴林石管2件、巴林石纺瓜2件、碧玺鱼1件,共计八十多件。

羊场出土玉猪龙1件。

{5}巴彦汉苏木查日斯台出土兽形器1件。

{6}幸福之路苏木查干宝力格出土玉蚕1件。

{7}巴颜他拉苏木苏达勒出土人面形器1件。

{8}巴彦他拉苏木苏达勒出土勾云形器1件。

红山文化兽面玦形玉饰研究(上)

红山文化兽面玦形玉饰研究(上)

红⼭⽂化兽⾯玦形⽟饰研究(上)红⼭⽂化兽⾯玦形⽟饰研究系列含:⼀、兽⾯玦形⽟饰的发现情况;⼆、兽⾯玦形⽟饰的形制分析;三、兽⾯玦形⽟饰的形制演变;四、兽⾯玦形⽟饰的年代;五、三星他拉⽟龙的年代;六、红⼭⽂化兽⾯玦形⽟饰的⽤途等⼏个部分。

上篇讲述第⼀、⼆两点。

正⽂开始:红⼭⽂化兽⾯玦形⽟饰,曾称为“兽形⽟”、“⽟猪龙”或“⽟雕龙”。

以往所称的“⽟猪龙”有两种形式。

⼀种是玦形,另⼀种是“C”字形。

通常认为“C”字形“⽟猪龙”是由玦形“⽟猪龙”直接演变发展⽽来,并根据内蒙古翁⽜特旗三星他拉“C”字形“⽟猪龙”的吻部似具有猪⾸的特征,将他们统称为“⽟猪龙”。

然⽽三星他拉“C”字形“⽟猪龙”并不是红⼭⽂化⽟器,玦形“⽟猪龙”与“C”字形“⽟猪龙”不存在直接的演变关系。

玦形“⽟猪龙”的兽⾯也并⾮象征猪⾸,其是否可以称作“龙”,尚需进⼀步论证。

所以,不宜以“⽟猪龙”称之,应按这种器物的形制特征称之为“兽⾯玦形⽟饰”为妥。

兽⾯玦形⽟饰主要见于红⼭⽂化的积⽯冢内,是红⼭⽂化晚期具有典型意义的⼀种器物。

它是辽西地区的原始⽂化在适应环境变化并向⽂明社会发展这⼀特定的⽂化背景下产⽣的,具有鲜明的时代与地域特征。

因此,兽⾯玦形⽟饰是研究红⼭⽂化晚期制⽟⼯艺、原始宗教、社会等级以及⽂明化程度的重要对象,⽽对于研究红⼭⽂化积⽯冢,尤其是⽜河梁遗址群积⽯冢的年代、分期,以及红⼭⽂化晚期的年代及其与⼩河沿⽂化的关系等问题,更是具有重要的作⽤与意义,需要进⾏深⼊的探索。

⼀、兽⾯玦形⽟饰的发现情况⽬前经考古⼯作发现及征集的兽⾯玦形⽟饰有14件。

其中4件是考古发掘出⼟的,有明确的出⼟单位和共存的其他器物,学术价值最⾼。

其余10件是采集或征集的。

采集或征集的虽然已脱离了出⼟层位,但⼤体可知其出⼟地点,与发掘出⼟的4件⼀起,是研究兽⾯玦形⽟饰的主要对象。

这14件兽⾯玦形⽟饰的发现情况⼤致如下。

图⼀红⼭⽂化兽⾯玦形⽟饰(三型)1.v式(⽜河梁IIZIM4:2)2.vII式(⼤五家)3.IX(尖⼭⼦)1、⽜河梁IIZIM4:2兽⾯玦形⽟饰1983-1985年期间辽宁省⽂物考古研究所发掘的辽宁省建平⽜河梁遗址群第⼆地点⼀号积⽯冢M4号墓中出⼟。

辽宁省朝阳市博物馆欣赏 红山大案玉器

辽宁省朝阳市博物馆欣赏 红山大案玉器

辽宁省朝阳市博物馆欣赏红山大案玉器
展开全文
朝阳市博物馆位于辽宁省朝阳市新华路,是朝阳市文化局管辖下的一个综合性免费博物馆,成立于1972年。

博物馆主要展示了红山文化、三燕文化、大唐文化和辽文化为主题文物,有铜器、陶瓷器、书画、古生物等文物。

馆藏文物分铜器、陶瓷器、货币、雕刻、书画、古生物、杂顶8类,计6300件,另有资料4000多件。

其中绝大部分出土于朝阳境内,仅有少量明清瓷器为民间征集品。

之前多次看书欣赏,为了一睹红山大案追回的红山玉器,
小编特意去了一趟朝阳市博物馆,部分玉器随拍。

红山文化玉器知识大全

红山文化玉器知识大全

红山文化玉器知识大全红山文化玉器距今6000年-5000年的红山文化,是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北方原始文化的代表,主要遗址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河北北部、吉林西北部,因1935年赤蜂红山遗址的发掘而得名。

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群多以鸟兽形为圭体,其中有现实题材的动物群,如鸟、燕、鹰、蝉、鱼等,也有模拟幻想中的神炅,如勾龙、猪龙、兽面形丫形器等,还有勾云形器、马蹄形器、二联璧、三联璧、双兽首(或人首)三孔玉饰等,构成了红山文化玉器群鲜明的特色。

红山文化玉器在造型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讲求神似和对称,以熟练的线条勾勒和精湛的碾磨技艺,将动物形象表现得生灵活现、栩栩如生,极具古朴遒劲之神韵。

【玉材】红山文化玉器采用的玉料较好,较多地使用了属透闪石类的玉材。

这种材料质地细密,硬度较高,一般是摩氏6~65,色泽均匀。

其玉料主要有三类:类似新疆玛纳斯碧玉的深绿色玉、被称为“老岫玉”的宽甸玉以及岫岩玉。

后两种玉料因确定为红山文化所用玉料,产地亦在红山文化区域内,取材方便且价格不贵故今伪仿者多用它制作假红山文化玉器。

【玉色】红山文化玉器的本来颜色有白、青、碧、罩或青屮带黄、白屮带黄诸色,典型的黄玉极罕见,少数亦见有灰白色者:红山文化玉器上往往带有沁色,但囚所川「E料的不同和埋藏地点的不同雨j有所区别,即有多少或深浅之分。

常见的有二种沁色:一是白色水沁,似雾状,在表面有很浅的一层;二是黄褐色土沁以辽宁阜新胡头沟出土=联璧上的沁色为代表;二是黑色水银沁,主要出现在白玉作品上。

另外有一些玉器上还带有玉璞的石皮。

【造型】几何形与动物形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主体几何形分圆曲形如环、镯、马蹄形器等和直方形(如方形玉璧等动物形有鸟、龟、蝉、鹰、猪、鱼、熊竿形状。

【纹饰】红山文化玉器的纹饰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宽浅的直线纹或带状纹。

常见于螭形决的头部、勾云形器表面及柄形器、玉鸟、玉龟上的分割线。

第二细阴线刻纹,用于螭彤块头部的细刻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部分红山玉器牛河梁遗址女神庙出土的部分器物红山早期的玉器红山早期玉玦红山早期玉管辽宁省博物馆是著名的大型历史艺术博物馆,其前身为1949年7月7日开馆的东北博物馆,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馆,20世纪50年代初为国内三大博物馆之一,以藏品丰富、特色鲜明而享誉海内外。

辽宁省博物馆藏品总量达11.2万件,以辽宁地区考古出土文物和传世的历史艺术类文物为主体,藏品分为考古、书画、雕刻、陶瓷、丝绣、服饰、铜器、货币、漆器、景泰蓝、家具、古生物、少数民族文物、甲骨、碑志等18类文物,已基本上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收藏体系,其中尤以晋唐宋元书画精品、宋元明清缂丝刺绣、红山文化玉器、商周时期窖藏青铜器、辽代陶瓷、历代碑志、明清版画、古地图、清李佐贤《古泉汇》著录的历代货币等最具特色和影响。

辽宁省博物馆的书画收藏在国内外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东晋人书《曹娥诔辞》,是现存世最早的楷书墨迹,有"正楷第一"之尊。

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以王羲之十一世孙王方庆进献的王氏一门书帖原迹为底本,由弘文馆书手钩填的《王羲之一门书翰》,为现存世的王羲之、王献之书法诸摹本中时代最为可靠、钩填最精到者,堪称"下真迹一等",殊为珍贵。

唐欧阳询《行书梦奠帖》与《行书千字文》,在欧氏传世墨迹中占其二,价值非凡。

《草书古诗四帖》为唐代大书法家张旭传世的唯一一件狂草作品,为草书由今草向狂草演变的最早的实物例证。

北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为其传世草书孤本,与上海博物馆所藏《楷书千字文》交相辉映,堪称双璧。

唐周昉《簪花仕女图》是体现唐代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的传世巨作,富丽典雅,为辽博的镇馆之宝。

北宋人摹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为传世诸摹本中的佳构,对研究东晋时期的绘画艺术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辽宁法库叶茂台七号辽墓出土的《山弈侯约图》、《竹雀双兔图》,时代明确,保存完好,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绘画风格,对于研究辽代契丹族的绘画艺术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辽博收藏现代艺术大师齐白石的书画作品达400余件,在海内外以数量多、题材丰富、时代分布均衡、自成体系著称,为辽博书画收藏的一大特色。

在馆藏考古类文物方面,营口"金牛山"古人类遗址、朝阳"红山文化"新石器时代遗址及绥中秦汉"碣石宫"遗址出土文物,以辽西大凌河流域为中心的窖藏商周青铜器群及独具特色的青铜短剑类文物;以辽阳汉魏壁画墓、北票前燕冯素弗墓、朝阳隋唐墓群为代表的汉魏、南北朝与隋唐时期的出土文物;以法库叶茂台辽墓为代表的反映游牧民族生产生活的马具、陶瓷器、葬具、祭祀器等类辽代文物,,是辽博馆藏历史考古类文物的显著特色。

汉魏碑志、辽代帝陵哀册、历代货币以及明清版画、古地图等类文物,则是辽博珍藏的又一特色。

其中碑志类藏品有河南洛阳等地出土的汉魏墓志和残体石经、吉林集安出土的三国魏《毋丘俭纪功残碑》、辽代庆陵出土的辽盛宗、兴宗、道宗大型汉文和契丹文哀册等,是闻名海内外的珍贵铭石。

在版画、古地图类藏品中,明代《十竹斋画谱》、《芥子园画谱》及传世珍品明代《广舆图》、《彩绘九边图》、明李应桢研制的具有经纬线的利玛窦《两仪玄览图》(世界地图)等,为明代版画舆图中的稀世名品。

而辽博以所藏清末著名钱币学家李佐贤《古泉汇》著录的历代货币,集中国古泉之大成。

红山成熟期的玉璧及箍形器红山早期的玉蝉红山早期的玉镯和玉璧围绕辽宁的历史考古和馆藏文物开展综合性的科学研究,是辽博一贯坚持的基础工作。

建馆55年来,馆内专业人员在各级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考古报告和其他专题文章千余篇,先后汇集有《辽宁省博物馆学术论文集》两卷。

编著有关专集、专著及文物图录40余种,在国内外出版发行,其中较重要的有:《齐白石画集》、《簪花仕女图研究》、《辽瓷图录》、《辽宁省博物馆藏画集》(两卷)、《中国博物馆丛书·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藏书法集》、《辽宁史迹资料》、《辽宁古诗选》、《辽宁省博物馆藏缂丝刺绣》、《中国书迹大观·辽宁省博物馆卷》、《辽宁省博物馆藏宝录》、《高其佩画集》、《姑苏繁华图》、《明戴进禅宗六代祖师图卷》、《东北文化》、《沈阳城图志》、《辽宁省博物馆藏碑志精华》、《李文信考古论文集》、《国宝沉浮录》、《中国古今书画真伪图典》、《沐雨楼文集》、《中国书画鉴定学稿》、《东北古代交通》、《秦汉东北史》、《鲜卑·三国·古坟》、《高句丽古城研究》等。

一些较重要的研究论著和文物保护课题,多次获得国家和省、市优秀学术成果奖。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努力提高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水平,不断发挥博物馆的收藏、展示、宣传和科研职能的工作实践中,辽宁省博物馆造就和培养了一大批恪尽职守、学有专长、著述弘富、享誉海内外的专家学者。

如曾在辽宁省博物馆工作过和始终在辽博工作的著名考古学家李文信、罗福颐、闫文儒、佟柱臣;著名书画鉴赏家和艺术史家沈延毅、杨仁恺、齐子如、胡文效;著名历史与文物考古学家金景芳、罗继祖、张良才、孙作云、朱子方、闫万章、孙守道、徐秉琨、郭大顺等,目前,在辽宁省博物馆的在职专业人员中,高级职称20余人,中级职称40余人,形成了以人民鉴赏家杨仁恺先生为学术带头人的老中青相结合、知识结构合理的专业队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辽宁省博物馆加快了面向社会、走向世界的脚步。

在立足国内陈列展览的同时,先后组织和参加了数十次出国文物展览,馆藏文物先后赴英国、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荷兰、挪威、西班牙、新加坡、韩国、芬兰、法国等十几个国家及香港、澳门地区展出,配合展览,在国外编辑出版各种文物图录和专集20余部。

此外,我馆还先后主办了"第二届中国书法史论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日文字文化研讨会"、"第十三届国际服饰学术研讨会"等多次规模宏大、影响广泛的高水平国际学术研讨会,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国际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在国家文物局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下,在社会各界的热切期盼中,跨世纪的辽宁省博物馆新馆已经在历史文化名城沈阳落成。

新馆规模宏伟,功能齐全,设施先进,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新馆将以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为已任,陆续推出具有辽宁地域文化特色和馆藏特色的,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为一体的精品展览,不断引进国内外各种类型的历史艺术类展览,使辽宁省博物馆成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融汇世界先进文化的知识与艺术的高雅殿堂。

红山早期绿松石鱼形坠七个馆藏文物专题展主要特点为:一,视角独特、主题鲜明、内涵丰富;二,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辽宁省博物馆互动性相融为一体,雅俗共赏;三,形式设计充分表达主题内涵,展览氛围浓郁,特色鲜明;四,功能先进,设计精到,风格独具。

至2004年底,展览开放短短50天内,辽博接待了近10万余名观众,实际收入82万元,有61%的观众是免费参观,最大限度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参观需求。

充分体现了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

为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求知需要,博物馆推出六种讲解方式:专家讲解、一般观众讲解、定时讲解、未成年人讲解、特殊讲解、小志愿者讲解等,做到因人施讲,使不同层次的观众在轻松自然中获得知识。

新馆开馆就提出了"人人皆形象、处处见窗口"的争创最佳服务要求,在每层楼都设有咨询服务台,设立专人,每天为观众咨询答疑千余次,使观众在到馆的第一时间内就体验到无微不至的服务。

绿松石玉鸮和玉璜勾云形珮及心形璧玉镯红山兽面器玉璧玉璧双联璧合玉璧马蹄形箍勾云形珮玉龟辽宁省博物馆收藏有各类文物藏品11.2万件,以辽宁地区考古出土文物和传世的历史艺术类文物为主体。

中国古代玉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历经商周、两汉、唐宋的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中国玉器之所以辽宁省博物馆能够绵延近万年,长盛不衰,是由于玉器不同于其它种类的工艺品,除了其审美的功能外,更重要的在于玉器是古人思想观念的重要载体,在古代社会的精神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玉器产生的原动力在其审美功能。

玉器所用的材料为质地细腻、色泽美丽、湿润坚韧的矿物质,即“石之美者”。

玉器是由于它美的特性而与普通的石器分离开来,并因此而被赋予很多的象征意义和功能。

辽宁省博物馆玉器藏品资源丰富,从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器到明清时期的玉器工艺品均美奂美伦。

红山文化后期,约距今6000~5000年。

是辽西地区空前绝后的玉器繁荣时期,在玉器的器型种类和数量上都有飞跃性的进展。

辽宁建平出土的玉猪龙是红山文化后期玉器制品,猪首龙身,通体呈鸡骨白色,局部有黄色的土沁。

龙体蜷曲如玉玦形,首尾相连,器体厚重,造型粗犷。

猪首形象刻划逼真,肥首大耳,大眼阔嘴,吻部前突,口微张,露出獠牙,面部以阴刻线表现眼圈、皱纹。

中央的环孔光滑,背部有一可穿绳系挂的小孔。

玉猪龙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龙形器物之一玉璧马蹄形箍辽宁省博物馆是大型历史艺术博物馆,素以藏品丰富、特色鲜明、精品荟萃而享誉海内外。

辽博新馆是辽宁"九五"规划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地理位置优越,展示服务功能齐全,硬件设施达到国内一流。

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十纬路26号。

馆址原是奉系军伐汤玉麟之子汤佐荣的住宅。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辟为伪“国立博物馆”。

1939年改为伪“国立中央博物馆奉天分馆”。

日本投降后,1946年改称为“国立沈阳博物馆”。

1948年沈阳解放后,对该馆进行整修,于1949年7月7日正式开馆,称“东北博物馆”,至1959年开始改称为“辽宁省博物馆”。

1992年增建新馆。

辽宁省博物馆在辽博新馆开馆之际,第一期推出了"清宫散佚书画国宝展"、"中国古代碑志展"、"清宫瓷器展"、"辽代陶瓷精品展"、"中国古代货币展"、"明清工艺品展"等七个馆藏文物专题展。

共有展厅面积5203平方米,展线长度976米,文物3084件,图片108张,图表11个,绘画4幅,浮雕2组,场景7个。

展览受到广大观众、文博界同行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产生了轰动效应。

新馆主体建筑为三层大楼,以“中国历史陈列”为基本内容,也经常举办各类展览。

该博物馆藏文物相当丰富,包括书画、丝绣、铜器、陶瓷、考古资料、古地图、货币、碑志等18大类。

其中珍品颇多,有《草书四贴》(唐张旭)、《草书千字文》(宋徽宗)等传世之作;还有绘画如唐周《簪花仕女图》、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宋李成《藏林远岫图》等稀世珍品;丝绣方面的,有五代梁贞明二年织成的《金刚经》、元代织成的《仪凤图》、宋代缂丝《紫鸾鹊谱》、米克柔缂丝《山茶图》、明代缂丝《仇英水阁鸣禽图》和刺绣《瑶台跨鹤图》(宋绣)、明顾氏七襄楼《发绣人物》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