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述评

我国大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述评
我国大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述评

我国大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述评

一、前言

已有的研究都将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变迁分为三个阶段,即计划经济下的统包统分时期(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供需见面向双向选择的过渡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市场下的自主择业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从大学生就业问题来看,这三分法可以直接分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毕业分配时期(新中国建立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经济体制改革后的自主择业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这种分法对应的是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两个不同内涵。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主要是供不应求的问题,该时期的大学生就业政策是计划配置政策。而与之相反的则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呈现出另一种内涵。自1987年第一次出现5000大学毕业生被接收单位退回学校的就业问题的出现,我国出现了大学毕业生不适合岗位要求的结构性失业问题。随着1999年我国开始的大学扩招,这种结构性失业问题又叠加了表面“总量过剩”的问题,其中还夹杂着一定程度的摩擦性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已经是一个关乎民生的重要社会问题。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大学毕业生不用面对就业问题,因此,本文主要回顾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后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发展与变迁,对这段时期的大学生就业政策进行了评述。

二、经济体制改革后大学生就业政策回顾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拉开了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由分配向自主择业的改革序幕。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政策经历了由“供需见面”到“双向选择”的过渡期和“大学生自主择业、政府宏观调控、市场调节”的完善期。

(一)过渡期

1985年5月27日我国政府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国家计划内学生的毕业分配,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制度。这是对以往毕业生分配制度的突破,为日后进一步深化改革并逐步过渡到“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奠定了基础。1989年3月,国务院批转了原国家教委提出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明确提出了在过渡阶段实行以学校为主导向社会推荐就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的办法。1993年2月13日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改革高等毕业生“统包统分”和“报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1994年,《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又进一步明确规定了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措施,即高等学校逐步实行“并轨”招生,学生“缴费上学,毕业后自主择业”。1996年4月10日的《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指出,近期内以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为主”,到2010年前,除实行定向招生和享受定向、专项奖学金的学生按规定方向或合同就业外,其他毕业生基本实行在国家政策指导下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

(二)发展期

1998年12月24日,《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到2000年左右,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由学校和有关部门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在国家政策指导下通过人才劳务市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所有的政策都是围绕如何构建起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政策体系而制定的。在就业服务上,2004年2月16日人事部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人才市场的意见》,意见指出要进一步办好基础性人才市场,完善人才市场资讯化建设,加强人才市场监管力度,从而为中国人才服务业建构竞争有序、积极引导的发展环境。在大学生创业扶持上,2003年6月10日工商总局颁布了《关于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商有关收费优惠政策的通知》,规定自主创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自工商部门批准之日起1年内免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和多项管理费。在开拓就业领域上,2003年7月11日,为拓宽高等毕业生就业渠道,中组部、人事部、团中央、中央编制办、教育部联合颁布了《关于选拔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工作的通知》,决定当年组织600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工作。2004年4月14日共青团中央、教育部颁布《关于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通知》,决定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从事为期1——2年的志愿服务工作。2006年2月25日中组部、人事部、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家扶贫开发办公室、共青团中央联合颁布《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指出从2006年开始连续5年,每年招募2万名高校毕业生,主要安排到乡镇从事“三支一扶”工作。2007年8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的颁布为我国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提供了法律保障。自此,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政策架构,从法律的制定到教育体系内部的调整,到中介服务的不断完善,到自主创业的鼓励,到新就业领域的开拓都围绕促进大学毕业生能在有利的环境中自主择业。

(三)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政策

2008年开始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加剧了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为此,我国出台了大量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已有的大学生就业政策体系。2008年底至2009年3月底由国务院和各部委颁布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达11部之多,这段时期成为我国建国以来大学生就业政策制定数量最多、密度最大的一个时期。2009年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通知》从国家宏观角度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各项政策进行了整合,可以说是该时期有关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纲领性政策文件。《通知》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制定了针对这些部门就业的大学生的具体补偿措施;鼓励大学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对接受大学毕业生的这类企业给以相应的补偿,并取消了非直辖市各地城市对于大学毕业生落户的户口限制;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给予了这类毕业生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给以小额担保贷款和其他一系列扶持措施;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高校必须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完善毕业前见习实践;强化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围绕落实《通知》要求,2009年2月20日,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2009年1月23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颁布了《关于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稳定劳动关系的指导意见》;2009年2月

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联合颁布了《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关于继续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2009年2月27日,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颁布了《关于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若干意见》。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既是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环境做出的反应,也是对前期有关大学生自主择业政策的整合和完善,为解决当前就业问题起到了及时的指导和调节作用,也将更有利于未来我国大学生的择业行为。

概括现阶段我国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主要有创造就业岗位的政策,鼓励自主创业的政策,增加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政策,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和基层就业的政策,实施大学生自主择业政策等。

三、评述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是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的需要,它打破了计划分配模式所造成的人才浪费现象,使得毕业生可以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选择就业,从而极大地调动了毕业生的积极性;打破了大学生在学校学好学坏一个样的现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主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用人单位对这项改革消极等待的现象,激发了用人单位主动引进人才的竞争意识。但同样的,随着我国经济地进一步发展,这种实质是竞争机制引入到大学生就业体系当中的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了社会的难题。大学生就业的一系列政策正是对就业问题演化的最好诠释,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呢?这一系列的就业政策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台的呢?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体制的改革是这些就业政策的根本原因,其中也还受到教育、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这里着重分析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就业政策。(一)经济结构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产出的结构将会出现一个逐渐从农业向工业转移,再向服务业转移的过程。而不同的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同,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是影响劳动力市场的重要因素。

1.就国际环境而言:全球化引起了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而经济结构的变化又对人力资本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全球化的推动下,2002年以来,世界经济连续5年强劲增长,不少发展国家进入经济起飞的阶段,世界失业率也从2003年的 6.3%下降至2007年的5.7%。但是,全球化为经济增长提供机遇的同时也使世界各国的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美国开始的次贷危机迅速波及其他经济体,演变成全球性的经济危机。高收入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GDP增长率在2008年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出口方面,全球出口量2009年将下降2.1%,是自1982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超过了1975年1.9%的减速。由于日本和美国经济前景的恶化降低了出口增速,东亚国家(除中国)的出口增速从2006年的10.5%下降到2008年的4%。而固定资产投资近年来一直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有力推动因素,尤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对整体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几乎到达4个百分点,远远超过贸易的贡献率。但是,这次危机的加深促使高收入国家的银行和投资基金从发展中国家市场撤出,将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前景产生负面影响。危机除了对经济增长

起抑制作用,更给劳动力市场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次贷危机而导致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而危机带来的投资及出口的下降则导致相关行业的就业岗位的缩减。全球失业率在连续4年的下降之后,从2007年的5.7%上升至2008年的6.0%。其中,男性、女性劳动力的失业率分别上升至5.8%和6.3%。2008年,全球新增失业人口1070万,是自1998年以来增幅最大的一年。根据国际劳工组织2009年的最新预测,最乐观的估计,全球失业率将上升至6.1%,新增失业人口1800万。而最坏的估计全球失业率将达到7.1%,失业人数较2007年将增加5100万,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产业发展带来严重冲击,为应对挑战,各国把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作为应对危机的重要举措,使世界产业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与趋势: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各国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抢占国际经济制高点;全球化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下降,国际产业继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反倾销,反补贴摩擦案件大幅上升;更加重视科技创新,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孕育新的重大突破。

2.就国内形势而言:考虑到金融危机从全球范围看,可以说是原有经济平衡被打破而重新寻找再平衡的过程,那么,与欧美等经济体提高储蓄率、减少消费、降低杠杆率想对应,中国必然需要降低对外出口的依赖,转向推动消费增长和扩张内需,来替代出口下滑可能带来的冲击。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中国经济应当说正处于转向新的增长动力结构的转折点上。经济结构转型的方向,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中国经济要从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带动增长的模式转为消费、投资和出口均衡带动增长的模式;从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增长转变到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带动;从主要依靠资源消耗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来发展:扩大内需的切入点——城镇化重新加速;区域结构调整——中西部率先复苏,沿海地区面临外部流动性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创造就业岗位的政策。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一方面针对国家重点加强的优先发展产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情况,依托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大学毕业生。制定扶持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吸纳大学毕业生,为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工作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扩大政府公共部门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按照公开、公平、竞争、择优原则,加大从大学毕业生中考试录用公务员力度,继续做好选拔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锻炼工作,积极引导和组织大学毕业生到社区街道工作,以适应城市社区发展的需要。”“逐步实行市级党政机关从具有2 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中考录公务员的办法。”“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主要充实到农村乡镇和城市街道等基层单位。”(二)分割的劳动力市场

由于分配与歧视的存在,客观上造成了劳动力市场分割。一方面是用人单位,主要是国有部门改革相对滞后,国有单位,特别是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用人观念转变仍不到位,在用人时有歧视,主要表现在招聘人才时,没有完全按照岗位需求来制定用人标准,仍存在简单地以性别、年龄、学历或者是否来自名牌大学等作为录用依据的现象;另一方面是由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到位,我国就业的地区性、行业性差别非常大。由于地区间的工资收益水平的较大差异,大学毕业生就业呈现出一定的地区与城乡差异,其就业选择往往呈现“梯度分布效应”,这种梯度层级表现为特大型城市——大城市——中型城市——小城市——县城——乡镇;在地域上往往表现为沿海开放地区——东南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

区。由于工资收益市场的分割与明显差异,最终导致毕业生流向的大中城市取向与东部地区取向。

因为存在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次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无法直接进入“主劳动力市场”;“主劳动力市场”的“当然”就业者和失业者也不愿意在“次劳动力市场”就业,这导致了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现象。

针对这种劳动力分割的情况,政府出台了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和基层就业的政策:国务院规定,“政府支持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等重大项目,要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加大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力度,扩大由中央财政支持的西部志愿者规模;各地区结合本地实际,实施地方项目,引导大学生到当地贫困地区,地方财政给予支持。鼓励高等学校与本校志愿服务地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关系,开展教学、实践、扶贫等全方位的合作与援助、提供高校奖学金适当用于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还进一步放宽高校毕业生在城市落户就业的政策以及一系列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以使高校毕业生能各尽其才。

(三)高等教育的弊病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实质上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与教育体制改革之间的内在矛盾。一方面,高校“扩招”在事实上增加了就业的难度。这种难度主要源自:“扩招”过速、“增幅”过大而社会需求的增长又十分有限;最初“扩招”的专科生大多以本科压缩型方式进行培养,既无学术优势,有无职业技能可言,因此凸显结构性就业矛盾是在所难免的。另一方面,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变化极为迅速,而高等教育发展则因为人才培养的周期性而显示出相对的滞后性。一是高校专业与课程设置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不协调;二是大学生就业指导机制不完善。

面对高等教育的种种弊端,政府也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如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2004 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政策规定,“将毕业生就业状况列入高职院校评估的核心指标。组织实施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建立一大批稳定、有效、资源共享的高职实训、实践基地,积极推进高职毕业生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培训教育工作。另外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特别强调:高等学校要加强市场需求调研,找准办学定位,明确办学目标,主动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要改革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的实习实训,大力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高等职业学校要努力使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相关专业毕业生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要开展高校就业指导能力建设,切实落实“一把手”工程,建立健全就业工作体系,完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开展高校就业指导人员资格认证工作,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

当然,我国就业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国外有效的就业政策。总言之,我国就业政策是在全球化的国际大环境下,结合本国国情制定的,尽管有不足,但从其变迁看总体上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规律的。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状况与国家政策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在这种教育渐趋普遍化的社会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俨然成为了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状况与国家政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国家政策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进步必不可少的人才资源。随着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已经逐渐转变成大众化教育。这样一来这个教育政策成了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使更多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提高了国民整体素质;另一方面也给大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就业压力。在此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已经不仅仅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关系到千万个人和家庭的民生问题。 1.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大学毕业生中流传着“毕业即失业”这一略带调侃的流行语,但无疑从一定程度上说出了当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而这一问题是否能够得到解决直接影响国家社会的稳定,经济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无论是毕业生和高校还是政府部门都在迫切关注这一问题,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种情况。 毕业生人数增加 自从改革开放以后,高校逐年扩招,大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日益增加。现今大学生的数量又创历史新高,人力资源市场供远远大于求,这也就直接造成了当下严峻的就业形势。从1999年全国高校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毕业生人数就逐年增加。而据教育部最新统计的数据,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经达到795万,而预计今年的毕业生人数要远远大于这个数目[1]。 就业市场供需矛盾大 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在这里不仅仅是指人数和职位数量上的矛盾即人数远少于

岗位数量,在这里更多的是指结构性失调。比如毕业生无法找到理想的工作,工作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员,这形成了一个比较滑稽的现象:毕业生没有工作,而用人单位的许多岗位空缺。 个人以及社会观念问题 很多大学生有着眼高手低的心态,对于一些工资比较低或者工作比较辛苦的岗位都不愿意从事。但是我国由于当前的经济市场的影响,高薪岗位人数需求较少,大学生与研究生和博士生竞争相对又处于劣势,如此一来本科生能获得高薪职位的人数少之又少。除此之外,社会观念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一方面用人单位开始对求职人员在文凭学历上有更高的要求,例如一些单位在招聘时只要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这就造成了大学生为取得获得更高学历而放弃找工作选择继续深造,考研人数的逐年增加就是这一有力验证。但是若考试失利之后,毕业生又必须面临就业问题,这时就失去了许多好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一些公司对于工作经验也有要求时,只有文凭没有工作经历的大学生无疑又成了“孤儿”。 公务员考试 公务员由于工作相对稳定而被称为“铁饭碗”,因此一直是毕业生希望的出路之一。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投身于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招录考试当中,但是因为公务员的考试和考研一样竞争非常激烈,如果考试没有通过选拔,毕业生同样会失去许多就业的好机会。 2国家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分析 从2000年以来,我国对待大学生就业问题主要采取的是“市场导向、政府调控、校企联合、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此外,政府非常重视对于毕业生就业的引导和鼓励。前总理温家宝指出当前政府要把大学生就业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在2009年全国“两会”中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成为了“两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相关政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相关政策分析民管1433班罗晶1420013347 引言 我国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办学思路日益明确,办学形式越来越多样化,高职院校数量不断增加,近年,高职院校的招生数量已占高校招生数量的49%。随着高职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长,人们对高职学生就业情况也越来越关注。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逐渐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据2011 年2 月召开的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公布的数据,2010 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 倍,2011 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 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 万人。根据教育部公布数据,2012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 万人,比去年增加了20 万,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持续增大,凸现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相关部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高度关注。 2012 年2 月20 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保障和改善民生,头等大事就是促进就业。”“我们将努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我们必须把促进就业摆在首位。就业的充分与否,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更是关系到改革发展中大局稳定问题,关系到社会和谐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强调“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中指出“着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一位毕业生个人的生存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是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 一、就业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而形成就业难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不适应。大学生的就业观,体现了一个时代具有大学学历的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其不仅是社会整体价值取向的一个缩影,也是联系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供给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求之间的一个纽带。就业观对毕业生就业具有导向和动力作用。因此,正确的就业观能够指导毕业生对职业进行正确的评价、准确的定位和合理的选择。反之,将使毕业生对就业产生过高或过低的期望,影响准确定位和进行合理的选择。 大学生对就业目的、意义、方式等方面的根本意识和态度就是大学生的就业观。就业观不仅受本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影响,也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制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就业政策的变迁,就业观经历了从重政治和社会地位的被动就业观到重经济地位的主动就业观再到构建了以市场和个体能力为本位就业观的演变过程。 当前大学生就业观的主流是好的,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就业观存在诸多误区,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预期过高。第二,大学生存有固守大城市的地域情结。第三,大学生存在就业准备不足

当前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分析(doc 9页)

当前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分析(doc 9页)

当前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 盘点2002年的就业,不难发现,在劳动力供求紧张的状况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困难进一步加剧。但从另一方面讲,我国2002年经济增长速度较上年提高,达到8%左右,为增加就业岗位提供了前提条件。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查总队对全国6000户企业用人情况的调查印证了这一判断,2002年3季度企业劳动力需求指数为95.1,尽管仍然还处于不景气区间,但已好于2001年。综观2003年的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就业的挑战加剧,但再就业困难群体将会得到较多地关注,中央、国务院新出台的10项再就业政策为解决就业最困难群体提供了保证,为社会稳定奠定了基础。 一、当前就业形势 1、城市劳动力市场继续保持供大于求的状况 2002年第三季度,劳动保障部通过全国89个城市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获得的城市就业状况为①:城市劳动力市场继续保持供大于求的

状况,总体求人倍率(需求人数/求职人数)约为0.78。其中,东部求人倍率为0.81,而中部和西部为0.74。 从用人需求状况看,超过七成的用人需求是来自批发零售贸易餐饮、制造和社会服务三大行业;从用人单位看,企业用人占绝对主体地位,所占比重达94.3%,其中,私营及个体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用人需求占多数,两者所占比重之和约为58.6%。 在所有求职人员中,失业人员所占比重高达58.4%,比上年同期上升,其中上升幅度较大的是就业转失业人员和新成长的失业青年。 从供求状况对比来看,各职业的求职人数均大于需求人数,女性的就业状况略好于男性,各年龄组的劳动力供给均大于劳动力需求,各文化层次的劳动者均处于求职人数大于需求人数。 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在专业技术人员需求方面,出现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的态势。除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求人倍率略有下降外,其余各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均有

现今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分析

现今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就业制度 一、概况 (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分析 1.毕业生个人因素对就业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的择才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由团中央学校部和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06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涮查报告》显示,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占65.9%;人际交往能力,占56.8%;自我表达能力,占54.5%;专业能力占。47.7%;外语能力。占47.7%。能力因素成为大学生成功就业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除了专业能力之外。用人单位还提出了明确的非专业能力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非专业能力还有很多.如学习能力、应变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能力等,特别是学习能力.已成为现代用人单位考察的一个重点因素。 2.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 近几年的高校扩招确实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但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据2005年全国l%人u抽样调查显示,全国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人仅占总人121的5.18%。而发达国家占20%以上。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达N3800美元左右时,需要10%左右的大专以上人才。绝对数是1.4亿人。现在我们这个数字是6300多万,2020年要比现在增加7000多万。也就是说,从现在到2020年,我们年均需要增加600万左右大专以上的毕业生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另外,(2005年中国人才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缺口2000万人。这个数据分析反映出我国的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理导致某些专业领域的大学生多了。 3.各大高校扩招 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的就业有多大的影响呢?我们可以从下表看出来,自从2000年以来,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2009年毕业生的人数是2000年的5倍多。随着毕业生人

大学生就业形势策略

大学生就业形势策略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摘要】金融危机风靡全球,各国不同程度的受其影响, 因此,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各国面临和关注的焦点。本文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分析引起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使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策略 【A b s t r a c t】F a s h i o n a b l e w h o l e w o r l d o f financial crisis, is not the same as degree in every country be affected by the person, issue of obtaining employment already becomes the focal point being confronted with and 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in every country therefore. The article is aimed at capital at present phenomenon of college student difficult to obtain employment, analysis has aroused difficult college student employment cause, has brough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and measure, has made a college

当前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分析

当前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盘点2002年的就业,不难发现,在劳动力供求紧张的状况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下岗失业 人员再就业困难进一步加剧。但从另一方面讲,我国2002年经济增长速度较上年提高,达 到8%左右,为增加就业岗位提供了前提条件。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查总队对全国6000户企业用人情况的调查印证了这一判断,2002年3季度企业劳动力需求指数为95.1,尽管仍然还 处于不景气区间,但已好于2001年。综观2003年的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就业的挑战 加剧,但再就业困难群体将会得到较多地关注,中央、国务院新出台的10项再就业政策为 解决就业最困难群体提供了保证,为社会稳定奠定了基础。 一、当前就业形势 1、城市劳动力市场继续保持供大于求的状况 2002年第三季度,劳动保障部通过全国89个城市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获得的城市 就业状况为①:城市劳动力市场继续保持供大于求的状况,总体求人倍率(需求人数/求职人数)约为0.78。其中,东部求人倍率为0.81,而中部和西部为0.74。 从用人需求状况看,超过七成的用人需求是来自批发零售贸易餐饮、制造和社会 服务三大行业;从用人单位看,企业用人占绝对主体地位,所占比重达94.3%,其中,私营及个体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用人需求占多数,两者所占比重之和约为58.6%。 在所有求职人员中,失业人员所占比重高达58.4%,比上年同期上升,其中上升 幅度较大的是就业转失业人员和新成长的失业青年。

从供求状况对比来看,各职业的求职人数均大于需求人数,女性的就业状况略好 于男性,各年龄组的劳动力供给均大于劳动力需求,各文化层次的劳动者均处于求职人数大 于需求人数。 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在专业技术人员需求方面,出现劳动力需 求大于供给的态势。除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求人倍率略有下降外,其余各技术等级的求人倍 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上升幅度最大的是高级技师,其次是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劳动者。 2、再就业更加困难 2002年,国有企业(含国有联营企业、国有独资公司)下岗职工逐月减少。2001 年12月底,全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515万人。2002年3月底,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为489.9 万人;6月底为464万人;9月底为439万人②。这是199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但应看到,这些下岗职工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这些地区的就业机会远少于东部地区,这些下岗职工 主要是大龄、技术水平低的再就业困难群体。 2002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进中心的比例均维持在85%以上,对进中心的下岗职 工,政府和企业基本做到按时足额发放基本生活费,并为其代缴社会保险费。2002年3月底,有430.8万人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进中心比例为87.9%;6月底,有412万人进再就业服务中心,进中心比例为89% 9月底,有376万人进再就业服务中心,进中心比例为85.6%。 2002年第三季度,全国国有企业共有49万下岗职工出中心,其中25万人与原企业解除或终止了劳动合同,占52.3%,比上半年增加3.1个百分点。2002年1~9月共有77.3 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再就业率为15%同比下降3.8个百分点。下岗职工的 再就业率不断降低,1998年为50% 1999年为42% 2000年为35.4%,2001年为30.6%,预 计2002年为20%左右。

大学生就业帮扶措施

大学生就业帮扶措施 大学生通过就业帮扶措施,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切忌好高骛远。下面是小编整理大学生就业帮扶措施的范文,欢迎阅读! 大学生就业帮扶措施篇一 敬爱的党组织: 今年暑假,学校实行了夏季小学期制度。我利用这段时间进行了有价值的学习和实践。我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在人民网、《国际商报》分别实习;二是参加学校的“大学生就业现状调研”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并最终获得了中国传媒大学暑期社会实践一等奖;三是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参加国家人事部翻译专业资格(catti)三级口译培训。这个暑假过得紧张而又充实,自己的思想认识也日趋提高。 暑假前,我送走了09级的师哥师姐们,她们的脸庞上流连着对校园的不舍,还有对未来的茫然与失措。今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大学生们面临着“毕业就是失业”的危机。“就业难”已经成为了普遍呼声。师哥师姐们的毕业去向也是“几家欢乐几

家愁”。窒息的就业压力、不同走向的毕业就业结果,启发的不仅仅是毕业生,同样也是我们这些在校学生。那么作为在校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想结合自己的暑期实践,就这个问题写一篇思想汇报给党组织。 首先,必须夯实基础,学好专业知识。作为在校大学生,我们应该认识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关系。理论知识是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经历了无数次实践的检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把握好学习机会,认真系统地学习自己的专业课程,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拥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其他素质,为将来就业准备基础。在《国际商报》实习期间我认识到,很多用人单位其实非常缺人,他们求贤若渴,他们缺少的是理论基础扎实、做事认真严谨的精英人才。而现在很多的毕业生知识不够全面,专业不够精通,思想不够深刻,故造成了就业难的现状。同时我们必须重视理论到实践的应用过程,在完成自己专业知识学习的前提下多利用空余时间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进行各种实践或者实习活动。今年暑假的实习以及社会实践也使我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优劣势,对自己有了更加全面、清醒的认识,为自己确立一个正确的方向,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扬长避短,更好地深化与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

05966人力资源自考《劳动政策分析》真题复习资料笔记

200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上海统一命题考试 劳动政策分析试卷(课程代码5966) 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市场与企业的基本关系是。 2、从就业所产生的效益来看,就业具有经济效益、和政治效益。 3、行业需求是由产品种类和经济活动部门的不同造成的。 4、在微观劳动需求结构中,处于操作层之上的一个层次是。 5、从市场形式的角度,可以把劳动市场分为、散在性市场和临时集中性市场。 6、人力资源数量过剩,分为总量过剩和两种。 7、政府的劳动市场管理应该使统一领导与相结合。 8、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管理,应当由目前“管到企业”的间接管理方式变为“ ”的直接管理方式。 9、就业目标的内容包括自主就业、多效就业、和充分就业。 10、根据我国的综合国情所确定的近期就业目标是促进充分就业和。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1分,共13分) 1、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 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国家与企业的基本关系是() A.国家操纵企业 B. 国家引导企业 C. 国家控制企业 D. 国家指挥企业 2、如果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水平不论如何变化都不会对劳动需求产生任何影响,此时的 劳动需求弹性为() A. 无弹性 B. 单位弹性 C. 弹性大 D.无限弹性 3、农民、小生产者、小零售商等在经济水平落后、经济状况不景气、就业严重困难的情 况下,难以进入市场与他人竞争,只能困守在自己现有的劳动岗位上,从事收入极少的劳动,这是() A. 潜在性失业 B. 不充分就业 C. 在职失业 D. 隐蔽性失业 4、下列劳动市场运行的要素中,属于劳动市场主体的是() A. 劳动要素 B. 人才市场 C. 求职者 D.人力资源

大学生就业政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政策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政策分析的涵义 所谓就业政策,是指党和政府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历史阶段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劳动者创造就业机会、扩大就业机会所制定的行为准则。而大学生就业政策是国家就业政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1】 所谓大学生就业政策,是指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历史阶段下,为解决大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间的矛盾,正确引导大学生就业,从而为大学生创造良好就业环境、增加就业机会,维护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所制定的指导方针和行为准则的总和。【2】 二、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环境分析(政策为什么出台) 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环境也在不断变化。那么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和特征,大学生就业政策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和调整。计划经济时期、经济过渡时期、市场经济时期、金融危机时期,这些环境都导致了相应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出台。进入二十一世纪,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们突然发现,找工作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2003年至今,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始终只有75%左右,虽然工作并不好找,但却并不妨碍大学年年扩招, 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14万,而2005年达到了338万,是2001年的3倍。根据教育部的统计,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年年增长:2001年是34万人,2002年是37万人,2003年是52万人,2004年是69万人,2005年达到了79万。而时至今日,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总人数将达到680万,就业率是多少,待业人数又是多少,令人关注。 年份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毕业生 114 145 212 280 338 420 495 559 610 631 660 (万人) 90.0 80.0 75.0 73.0 72.6 77.0 71.0 70.0 74.4 76.6 77.8 就业率 (%) 由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

国家在促进大学生就业相关政策

国家在促进大学生就业相关政策 随着大学毕业生数目的日益增加,我国现阶段的就业形势急剧严峻,未来的状况也不容乐观。针对这一长期的社会问题,国家颁布了最新的就业政策,旨在为广大应届生和失业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与和谐。 一、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各级政府要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工作条件,主要充实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单位,从事教育、卫生、公安、农技、扶贫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在艰苦地区工作两年或两年以上者,报考研究生的,应优先予以推荐、录取;报考党政机关和应聘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取。 二、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增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应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考或招聘,择优录用。 三、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对企业跨地区聘用的高校毕业生,省会以下城市要认真落实有关政策,取消落户限制。 四、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凡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部门批准其经营之日起一年内免交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收费。有条件的地区由地方政府确定,在现有渠道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 五、为高校毕业生办理户口和人事档案手续提供便利。对毕业离

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本人要求户口和人事档案保留在学校的,按规定保留两年。在此期间,档案管理机构对保管其档案免收服务费用;本人要求将户口转入学前户籍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应当按照户籍管理规定为其办理落户手续,人事、教育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负责办理相关手续,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免费提供人事代理服务。本人落实工作单位后,公安机关按有关规定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六、毕业半年以上未能就业并要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持学校证明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城市或县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和街道劳动保障机构应免费为其提供就业服务。对已进行失业登记的高校毕业生,有条件的城市、社区可组织其参加临时性的社会工作社会公益活动,或到用人单位见习,给予一定报酬。对于因患病等原因短期无法工作并确无生活来源者,由民政部门参照当地城市低保标准,给予临时救助。此项费用由地方财政列支。 七、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等职业学校(大专)毕业生,使大批动手能力强、适应性较好的高职(大专)毕业生有用武之地。对就业困难的应届高职(大专)毕业生,由劳动保障、人事和教育部门共同实施“高职(大专)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对需要培训的应届高职(大专)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费由教育系统承担,职业技能鉴定费由劳动保障部门适当减免。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及对策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因世界经济的变化,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也深受影响.同时各大高校不断扩招, 我国大学生的数量在剧烈增长,大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大 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主要有社会、用人单位校方和大学生自身几个方面,从大学生就业观念、高校促进就业、创新创业如SYB培训及用人单位的需求等方面阐述了造成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从这些原因出发。结合近年来酒店行业的发展分析,我将大学生自身和高校的教学结合,再统筹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总结了大学生应该多加强个人素质,提高个人能力,多参与就业活动,学校应该适当给学生提供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市场情况,帮助大学生创业以及高校应多多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原因;酒店行业;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现状 世界银行2007年世界发展报告显示,全世界失业军中的一半是青年,仅以中东和北美区为例,要稳定该地区的就业形势,就必须在2020年以前创造一个亿的就业机会,我国也不例外大学生就业问题从2001年就日益突出。从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我国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持续存在。主要现状有: 1.就业岗位供需明显不平衡 毕业生规模增长超出社会有效需求的问题日趋明显需求是就业的前提,市场是就业的基础,当前困扰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难题恰恰是供与需的矛盾,社会有效需求赶不上毕业生规模增长的问题日益突出。2013年曾经被称作是最难就业年,看看2014吧,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从酒店专业的角度分析,虽然3013年酒店行业被打压的不少,关门倒闭的很多,但酒店里人力资源的需求却不少,但进一步讲,它的人员缺口不再像从前那么紧张。从劳动力供求全局看, 供大于求的局面在未来一段时期不太可能有根本性的改变。在这样的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自然很大, 就业形势更为复杂、严峻。 2.地域差距明显 近几年,我国的大学入学率不断提高,特别是1999年以来,经过几年的连续扩招,我国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已从1998年的7%提高到2002年的15%,按国际标准,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高峰阶段。然而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 眼高手低,不顾自身的条件..就片面追求高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奔向大城市. 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情有独钟,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就酒店行业分析,就业并不难,难的是择业,由于近两年经济变化,政府政策改革,酒店行业是高端的站住脚,低端的生存不下去,要说酒店有发展有前景,大家都奔大城市。由此造成众人同挤“独木桥”现象非常严重,挤不上的学生对其他地区岗位“不屑一顾”。 3. 用人单位的盲目要求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 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 年的工作经验, 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就拿酒店企业为例,酒店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毕业后对自己的专业技能抱着满怀希望, 渴求运用到实践中,结果用人单位以经验不足要求一切从头学起,暂且不谈本科 与专科的区别吧!很多此类专业的同学想想就觉得不值得,最后选择放弃了.另外, 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 追求高学历,用人单位还设置身高、性别等障

大学生就业形式分析 形式与政策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自从上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改革至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中国高校在校生数量持续快速增长,使得更多的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然而,随着大学生数量的激增,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向社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 ,成为当今社会的焦点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人事制度的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已完成由国家统一分配向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直到不包分配、自主择业制度的转变,建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这更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根据6月2日在北京发布的2010年就业蓝皮书——《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大学生就业率和薪资出现双回升:从就业率来看,2009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6%,比2008届高1个百分点,但仍比2007届低0.9个百分点; 从薪资来看,2009届“211”院校、非“211”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半年后月薪分别为2756元、2241元、1890元,较2008届分别上升8%、10%、15%,均有明显的增长;其中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月薪增长最多、幅度最大。 虽然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式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但是现状依然不容乐观。大学生就业依然存在众多问题,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主创业比重低。《报告》显示,2009届毕业生中,自主创业 的比例仅为1.2%,远低于美国的35%。不论是在高校外部还是高 校内部,“就业难”都是不可回避的话题,而“ 自主创业”就 成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比较现实的理性选择。现代 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已不仅仅是为了获取财富,而是融入 了更多的作为社会人所应承担的责任。而2009届大学毕业生自 主创业比例最高的陕甘宁区域经济体,自主创业比例也不显优 势。此外,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大都集中在艺术设计和机电一体

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分析与建议_渐进决策视阈的政策物语

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分析与建议 —渐进决策视阂的政策物语 摘要: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趋紧,人们普遍对大学生就业政策提出更高期望和要求。渐进决策模型为研究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提供一个良好视角。从历史发展趋势看,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呈现渐进决策特征,但在体制和机制上尚存不足。渐进决策倡导的渐进、民主及多元价值理念顺应我国高教发展形势及市场转型国情,大学生就业政策应采取相应的政策举措。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政策;渐进决策 中图分类号:6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 - 2614 (2010) 09 - 0001 - 04一、我国大学生就业概况与政策反思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实施,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攀升,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2006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是413万人,约144万人未能如期就业。再加上2007年大学毕业生495万人,2007年大学毕业生总量在600万人以上[l]0 2008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550万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己达到611万人[z],2010年达到630万人,就业任务十分艰巨。从1998年至2005年,除2001年外,我国历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都在80%左右徘徊,有几年更是低迷状态,见表to

据悉,近年来,我国己采取多项政策帮助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有: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充实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单位;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聘用高校毕业生;提供税费优惠和小额贷款,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络,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服务[[3]。以上种种措施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形势,但严峻的现实使人们对大学生就业政策提出更高期望和要求。 二、渐进决策模型的引进及运用 (一)渐进决策模型的引进 林德布洛姆认为:“政策制定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的‘蚕食’代替了可能永远不会出现的‘全盘解决’。”[#]不过,渐进的手段最后也有可能导致公共政策的重大变化。渐进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实验,不断反馈调整的过程,也即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它有利于避免因决策严重失误所产生的灾难性后果。渐进决策更贴近政治生活,而且它更适合于变化频繁的社会环境下人们追求平稳的心理。渐进主义者认为,对于复杂问题的解决常常意味 着更加熟练地运用渐进主义,并且极少偏离这一模式[[5]。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问题如能运用渐进决策模型分析,则化繁为简,脉络清晰。

大学生如何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就业挑战 以及对目前国家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相关政策的理解

大学生如何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就业挑战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就业本身就是我们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甚至经过几次挫折才最后成功是正常的;在就业中遇到许多心理冲突、困惑,产生一些不良情绪也是正常的。遇到就业问题时,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使自己能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并做出正确、理智的选择。如果你遇到了就业心理困扰,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节。(一)接受客观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就业市场化、自主择业给大学生带来了机遇与实惠,但许多大学生对“市场”残酷的一面认识不足,对就业市场的客观实际了解不够。经过对就业市场、就业形势的客观了解与深刻体验后,我们必须明白现实情况就是如此,无论是抱怨还是气愤都没有用,这种就业情况不可能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改变的。与其成天怨天尤人,浪费了时间、影响了自己心情,还不如勇敢地承认和接受当前所面临的现实,彻底打破以往的美好想象,脚踏实地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在就业市场上的用人单位找不到人、大量的毕业生无处去的“错位”现象普遍存在,这是因为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普遍较高的原故。因此,要顺利就业就必须首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调整就业期望值不是对单位没有选择,只要有单位就去,而是要在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的基础上重新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这就是说要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放弃过去那种择业就是“一次到位”,要求绝对安稳的观念。要知道现在再好的单位,将来也有下岗的可能,因此,在择业时要看得长远一些,学会规划自己整个人生的职业生涯。在当前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也就是说,在择业时不要期望太高,可以先选择一个职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增加工作经验,然后再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正当的职业流动,来逐步实现自我价值。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去经济落后的地区工作,可是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行,西部地区将成为经济发展的热点,也将给大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抢先到这样的地区去工作可能会更有利于自己的职业发展,取得事业的成功。(二)充分认识职业价值,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传统认为人们工作就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但是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职业对个体的意义已经远不是如此简单,职业可以满足人们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多方面需要。如最近有人对职业价值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了交往、义利、挑战、环境、权力、成就、创造、求新、归属、责任、自认等11个类别的因子。因此,职业的价值是丰富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体发展、社会进步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择业时不能只考虑工作的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地点等因素,更要考虑职业对自我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应看重职业能否帮助实现自我价值。因此,要在考察社会需要的基础上,树立重自我职业发展、才能发挥、事业成功的职业价值观。对于那些虽然现在工作条件不怎么样,但发展空间大,能让自己充分发挥作用的单位要优先考虑;对于那些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太高,但发展潜力大,创业机会多的工作地点也要重视。总之,盲目到一些表面上看来不错,但不适合自己,自己才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的单位去工作,是不会让自己的满意的。与其将来后悔,不如现在就改变自己,建立适应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人才需求规律的合理的职业价值观,以指导自己正确择业。(三)认识与接受职业自我,主动捕捉机遇大学生就业中的许多心里困扰都与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接受职业自我有关,因此正确地认识自我的职业心理特点并接受自我,是调节就业心理的重要途径,并可以帮助自己找到合适自己的职业方向。要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职业、需要什么样的职业、自己的择业标准以及依自己目前的能力能干什么样的工作,这样才能知道什么样的工作更适合自己。许多同学通过亲身的求职活动后就会发现自己的能力与水平并不像自己以前想象得那么高,并容易出现各种失望、悲观、不满情绪。因此在认识自我特点后还要接受自我,对自我当前存在的问题不能一味抱怨,也没有必要自卑,因为自己当前的特点是客观现实,在毕业期间要有大的改变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承认自己的现状,学会扬长避短。另外,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自己,要知道有些缺点并不可怕,可以先就业然后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发展自己。大学生就业中的机遇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了解并接受了自我特点以后,还要学会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这样才能保证以后的求职顺利。要抓住机遇首先必须要多收集有关的职业信息,多参加一些招聘会,并根据已定的择业标准进行选择。需要注意的是机遇并不是对任何人都适用的。一个工作的好与不好,是相对的,对别人合适的,对自己不一定合适,因此一定不能盲从;要时时记住,只有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形势政策论文-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3000字)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摘要: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据统计,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40万,这些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在高手如云的求职大军中,如何脱颖而出,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是每个毕业生都在思考的问题。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本文从多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以求让大学生们认清当前社会形势,从而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 关键字:经济原因社会原因自身原因政府方面社会方面大学生方面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1.经济原因 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就中国而言,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尽管由于资本市场“防火墙”的存在而在程度上有所减缓。此外,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这对就业增长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 2.社会原因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企业用人的时候,首选是相关专业,其次是高潜质的人,因为企业在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的,这也为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 此外,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能力。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分析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分析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地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一直随着国情,特别是经济体制地变化而不断地演变.近年来,随着毕业生逐年大幅度增加,大学生社会需求之间地矛盾日益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也成为近年来社会各界都普遍关注地一个焦点问题.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地人才资源,他们地就业需要政府出台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因此,我们从历史地角度,根据经济体制地演变来进行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演进地分析,以指导我们在新时代、面对新地社会环境时,如何制定符合社会发展地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就业政策: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了解决公民地就业问题所制定和实行地基本原则、方针以及具体措施地规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政策体系中地重要内容.<庄华锋,杨钰侠,王先进.社会政策导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它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根据社会需求状况来制定地就业行为政策.b5E2RGbCAP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是国家在一定地历史条件和历史阶段,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毕业生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维护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地合法权益所指定地政策和行为准则.<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研究,武汉大学)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是国家就业政策地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国家基本政策以及各地区、省、市根据国家政策颁布地地方性政策规定.p1EanqFDPw

建国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地演变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计划经济体制阶段、有计划地商品经济体制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下面主要对三个阶段政府颁布地主要政策进行一个回顾.DXDiTa9E3d 1.计划经济体制<1950—1985)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国民经济实行地是高度集中地计划经济体制.经过最初几年地经济恢复时期以及随后几年地大规模地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在所有制构成上形成了比较单一地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形式。在管理体制上,实行地是单一地指令性计划方式.因此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地需要,国家开始推行与之相适应地毕业生就业制度.RTCrpUDGiT 这一时期,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实行地是“统包统分”模式:高校毕业生地就业实行地是国家负责,按照计划统一分配地制度,执行“统筹安排、集中使用、保证重点、照顾一般”地大政方针和“地方分配、中央调剂”地分配原则.这种模式地特点是高度集中,毕业生必须完全服从国家地分配;.它充分发挥了国家地宏观调控作用,由政5PCzVD7HxA 府统一制订用人计划,保证了国家对各种专业人才地急需,为边远地区、艰苦行业输送大批建设人才,使建国初期亟需人才地单位能得到充足地人才供给.jLBHrnAILg

最新形势政策论文-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2011最新形势政策论文: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90年代末开始的大学扩招造成大学生毕业过剩,就业压力增大;今年的金融危机更使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本文从多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以求让大学生们认清当前社会形势,从而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 关键字:经济原因社会原因自身原因政府方面社会方面大学生方面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近年来,由农民工、下岗职工和毕业大学生汇集起来的就业大军源源涌进市场,我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加上2008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很多公司开始裁员,大量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倒闭,招聘需求大幅减少,劳动力市场压力巨大,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尤为突出。据教育部统计:到2011年,中国将有650万大学毕业生,专家估计可能有200万大学生不能如期毕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很大影响,也对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产生不利影响,致使08年底到09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比以前更加紧张 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1.经济原因 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就中国而言,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尽管由于资本市场“防火墙”的存在而在程度上有所减缓。此外,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这对就业增长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 2.社会原因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 此外,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能力。 3.自身原因 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象军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好的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样。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