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在防震减灾领域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防震减灾领域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防震减灾领域中的应用

第26卷第3期

2006年6月地 震 工 程 与 工 程 振 动E ARTHQUAKE E NGI N EER I N G AND E NGI N EER I N G V I B RATI O N Vol .26,No .3Jun .2006收稿日期:2005-11-12; 修订日期:2006-03-15

基金项目:北京市优秀人才项目(20041B0501507)

作者简介:吴焕娟(1982-),女,硕士,主要从事遥感技术用于快速评估地震灾害研究.

文章编号:100021301(2006)0320267203

遥感技术在防震减灾领域中的应用

吴焕娟,郭明珠,张皎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北京100022)

摘要:为了有效地组织救灾和震后重建,快速地获取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破坏范围成为至关重要的

一环。遥感技术本身所具有的宏观性、时效性、经济高效性使其被广泛应用于防震减灾事业中。本文

简单介绍了遥感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其在防震减灾领域中的应用历史及现状。在借鉴已有成果的基

础上较系统地阐述了遥感技术在地震防灾方面的应用及展望。

关键词:遥感技术;地震;次生灾害;应用

中图分类号:P315.6 文献标识码:A

Appli ca ti on of rem ote sen si n g technology i n the f i eld

of earthquake preven ti on and d is a ster reducti on

W u Huanjuan,Guo M ingzhu,Zhang J iao

(The College of A 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 ogy,Beijing 100022,China )

Abstract:I n order t o organize the disaster relief and reconstructi on after an earthquake effectively,t o obtain the de 2structi on degree that the earthquake caused and the range of the destr oying becomes an essential fact or .The macr o 2scop ic nature,the effectiveness in a peri od of ti m e and the econom ical effectiveness of re mote sensing technol ogy make it extensively app ly t o earthquake p reventi on and disaster reducti on .This paper intr oduces the devel opment hist ory and the feature of re mote sensing technol ogy and p resents its status of app licati on and the p r os pect of re mote sensing technol ogy in the investigati on of earthquake .

Key words:Re mote sensing technol ogy;earthquake;secondary disasters;app licati on

引言

地震是人类面临的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一次破坏性地震往往在极短时间内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甚至摧毁一座城市。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空间技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遥感技术不断发展起来。作为一种新兴的、先进的对地观测技术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它利用空中的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物上的传感器收集地面上的数据资料,不断监测灾害的进程和态势,及时把信息传输到各级抗灾指挥机关,从而能迅速、准确地对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为抢险救灾提供快速,准确的决策依据。

1 遥感技术及其特点

遥感技术是20世纪中期兴起并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探测技术,它是在航空摄影的基础上,随着空间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等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同时基于地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等学科发展的需要,发

862 地 震 工 程 与 工 程 振 动 26卷

展形成的一门新兴的技术学科。现代遥感技术的基本过程是:在距目标物几米至几千公里的距离以外,以汽车、飞机和卫星等为观测平台,使用光学、电子学或电子光学等探测仪器,接收目标物反射、散射和发射来的电磁辐射能量,以图像胶片或数字磁带形式进行记录;然后把这些信息传送到地面接收站,接受站把这些遥感数据和胶片进一步加工成遥感资料产品;最后结合已知物体的波谱特征,从中提取有用信息,识别目标和确定目标物间的相互关系。因此说遥感是一个接收、传送、处理和分析遥感信息,并最后识别目标的复杂技术过程。遥感的本质是通过探测器接收物体或现象反射、发射的电磁信息,进而转变成数据或影像。

遥感技术的特点有很多,与常规调查获取信息的方法相比,它成本低、速度快、易更新,并且具有宏观性强、信息量丰富等特点。

2 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中的可行性

2.1 宏观观测,大范围获取数据资料

采用航空或航天遥感平台获取的航空相片或卫星影像比在地面上获取的观测视域范围大得多。比如一幅陆地卫星T M图像,其覆盖面积可达34225km2。因此,利用遥感技术能从空中大面积地对灾害进行宏观监测研究,便于从整体上把握灾害的各种资料,特别是对大区域的地震灾害监测十分有利。

2.2 动态监测,快速更新监控范围数据

对地观测卫星可以快速且周期性地实现对同一地点的连续观测,即通过不同时相对同一地区的遥感数据进行变化信息的提取,从而达到动态监测的目的。利用这一点,就可以对那些具有爆发隐患或周期性爆发的自然灾害(如火山、泥石流等)进行灾前预测;此外,也可以用于对灾后恢复过程进行跟踪监测,及时掌握相关资料。

3 遥感技术在防震减灾领域中的应用历史及现状

遥感技术应用于记录地震灾害信息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1906年劳伦斯(https://www.360docs.net/doc/d017253717.html,urence)利用风筝作为平台携带照相机成功地拍摄到旧金山大地震后的情景,这是人类利用遥感技术记录地震灾害信息的开始。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美国、日本、前苏联、秘鲁等国家相继把遥感技术引人到地震灾害的调查和评估中,如美国1964年阿拉斯加大地震、日本1964年新 地震等,震后都进行过航空摄影,用于地震灾情的调查与研究。

我国地震部门和中国科学院有关部门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遥感技术获取地震灾情信息,先后对邢台、海城、唐山等十几个破坏性地震的震中区进行了航空摄影调查灾情,并进行不同比例尺的震害制图工作。后来,通过“八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支持,以邢台、唐山、澜沧-耿马等几个破坏性地震为典型震例,展开航空遥感获取震害信息和典型震害解译方法、分级分类标准及其应用技术系统的研究,为遥感技术在震害监测方面的深入应用奠定了基础。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陆地卫星系列的成功发射和运行,标志着卫星遥感时代的到来。同时,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进步,遥感图像处理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人们开始尝试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来自动提取震害信息,并发展了灰度统计识别和变化检测2类具有代表性的基于点特征判据算法震害识别技术。 1999年下半年,1m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I konos的成功放射,标志着高分辨率航天遥感时代的到来。1999年9月21日,我国台湾省南投县境发生7.6级强烈地震,魏成阶等使用星载雷达卫星图像分析了这次地震的地震地质背景,通过震害定量模型分析、统计出不同高烈度区内的主要震害及其数量指标。这是我国首次采用卫星遥感监测评估地震震害的成功试验。

近年来,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的逐步普及,人们除了人工解译震害信息外,也开始了以高分辨率震害遥感影像为对象的震害信息计算机自动获取技术的研究。在利用计算机对震害信息自动识别方面,我国的研究者们率先开始了基于震后影像区域分析算法的震害自动识别技术研究,将目标区域的纹理、结构及相关统计信息融合在一起评价和判定破坏情况,并初步取得了良好的结果。遥感技术的兴起,使得地震灾情信息的获取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高分辨率、多平台、多时相遥感影像资料以及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为基于遥感技术的震害获取技术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更加广阔的应用空间,同时也为震害获取技术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遥感在地震防灾方面的应用

遥感作为信息源始终贯穿于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地震应急,地震救灾与重建的全过程。

4.1 地震监测预报

当今地震灾害遥感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均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卫星传感器可从空间接收一些地震活动带辐射的电磁波,并根据这些辐射信息进行地震报警,特别是利用卫星热红外技术进行地震短期预报拥有其独特的优势,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方法。例如,1997年3月日本的伊豆半岛群震引起了世界科学家的关注,利用遥感数据进行此次地震预报的时间、地点和震级都与实际发生情况相符;此外,利用气象卫星热红外波段提供的热红外增温异常信息,强祖基等人经过多年潜心研究,探讨了热红外增温异常与地震发生的相互关系。在地震监测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引起了国内外遥感界和地震界的极大关注。由此可以看出,近几年来遥感技术在地震监测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4.2 震害防御

震害防御是防震减灾的基础,在地震预报处于经验性的探索阶段时尤其如此.这也是地震工作者在80年代后期加强的一项工作。利用MSS,T M ,Spot,我国国土普查卫星以及航空遥感提供的信息,为地震危险性的划分,地震影响场的确定,地震易损性分析与评估,地震应急预案以及减灾决策模型的建立提供了技术支待。国防科工委卫星有效载荷及应用技术专业组资助了这一专题研究,可望在本世纪末建立一个以遥感技术为途径的震害预估运行系统。

4.3 地震应急

地震应急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举措.尤其是面对突发性地震灾害,地震应急更为实用。“八五”期间,国家科委85-724项目,将地震灾害快速评估列入了资助项目,由陈鑫连等人完成了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调查评估与减灾辅助决策的研究。“九五”期间,国家科委“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综合应用”第二课题“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评估业务运行系统的建立”,将利用3m 和6m 分辨率的微波遥感作为地震应急的重要手段,开展地震灾害的机载S AR 的应用监测研究.在理论,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国防科工委卫星有效载荷及其应用技术专业组,1997年度立项资助了“利用遥感技术建立震害预估,评估与决策运行系统研究”。“九五”期间,国家地震局集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卫星通信,信息处理,GPS 定位技术于一体,重点建设国家级防震减灾中心技术系统。该技术系统的建成与运行,对于国家级大震应急将发挥明显的作用。

4.4 地震救灾与重建

一旦灾害性地震发生,抢险救灾是减轻地震灾害的关键。利用航空遥感,包括CCD 摄像,航空目测,航空遥感,微波遥感等技术手段,可快速获得极震区和高烈度区的震害信息,为震害快速评估,为抢险救灾提供快速,准确的决策依据。还有,在边远山区,交通不便,通信中断,或是双主震型地震发生时更显示出遥感技术的优势。同时遥感对于震后次生灾害,如大型火灾,水灾动态过程的监测是十分有效的。重建阶段,利用航片调查邢台地震古河道分布,唐山地震喷水冒砂区展布十分有效,为重建家园,发展生产作出过积极贡献。5 遥感在地震工作中的展望

目前,遥感技术正经历着一场质的变化,综合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表现为从单一信息源分析向包含非遥感数据的多元信息的复合分析方向发展;从定性判读向信息系统应用模型及专家系统支持下的定量分析发展;从静态研究向多时相动态研究发展。而且,随着遥感(RS ),地理信息系统(GI S )和全球定位系统(GPS )的一体化研究,遥感的实时性和实用性将有显著的提高。遥感平台和传感器已从过去的单一性向多样化发展,并能在不同平台上获得不同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的遥感影像。由于微波遥感技术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气象,气候的障碍,遥感在地震方面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参考文献:

[1] 彭望Θ.遥感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常庆瑞.遥感技术导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 孙家炳.遥感原理与应用[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4] 张景发,谢礼立,陶夏新.建筑物震害遥感图像的变化检测与震害评估[J ].自然灾害学报,2002,11(2):3~5.

[5] 柳稼航.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城市建筑物震害的自动识别与分类方法研究[M ].北京: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3.

[6] 杨忠东.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在震害预测研究中的集成应用[M ].北京: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1997.

[7] 刘恢先.地震工程学研究论文集.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编[M ].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

[8] 日本阪神大地震震害.中国赴日地震考察团[M ].北京:地震出版社,1995.

9623期吴焕娟等:遥感技术在防震减灾领域中的应用

浅谈遥感技术及其应用与发展

浅谈遥感技术及其应用与发展 关键字:遥感技术 遥感,既遥远的感知,指的是通过传感装置,并不直接与被检测的对象进行直接的接触,而获得检测对象的相关信息(如电磁波,电场,磁场等),并分析这些信息,对此进行加工和表达,遥感技术是新型的尖端技术。广义的遥感是指用间接的手段来获取目标状态信息的方法。但一般多指从人造卫星或飞机对地面观测,通过电磁波的传播与接收,感知目标的某些特性并加以进行分析的技术。 遥感科学与技术是在测绘科学、空间科学、电子科学、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1. 5S技术的联合应用 遥感本身就是多学科的综合,多种技术的联合应用将大大拓宽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占领更广阔的市场。具有代表性的是智能引导系统。系统本身是在国际先进的超图数据结构 (HBDS)理论基础上,实现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智能系 统(IS)和多媒体系统(MMS)即五“S”的联合。在电子地图的支持下可对光盘CD- ROM 进行检索,采用分层技术,为用户提供自定义、多层次目标库,用户可自己定义起点、终点、绕行点、必经点。智能模块为用户提供最佳路径及最短距离。 2.高光谱分辨率传感器是未来空间遥感发展的核心内容 高光谱分辨率传感器是指既能对目标成像又可以测量目标物波谱特性的光学传感器,其特点是光谱分辨率高、波段连续性强。其传感器在0.4μm-2.5μm范围内可细分成几十个,甚至几百个波段,光谱分辨率将达到5nm-10nm。但目前其发展仍停留在航空实验和应用阶段,预计下个世纪将会在轨道高度崭露头角,如澳大利亚的资源信息与环境卫星(ARIES-1)。美国一些公司或组织及空军、海军等部门也都在研制和发射自己的成像光谱卫星。美国Geosat Committee 目前正在对高光谱传感器Probe-1 进行矿产、油气、环境及农业等4 大领域的应用试验。人们希望通过高光谱遥感数据对矿物、岩石的类型,农作物、森林的种类,环境中各种污染物质的成份进行遥感定量分析。高光谱和超高光谱传感器的研制和应用将是未来遥感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高空间分辨率已达米级,高光谱分辨率已达纳米级,波段数已达数十甚至数百个。 3.微波遥感技术 微波遥感技术(如合成孔径雷达等)是当前国际遥感技术发展重点之一,其全天候性、穿透性和纹理特性是其它遥感方法不具备的。利用这一特性对解决我国海况监测,恶劣气象条件下的灾害监测,冰雪覆盖区、云雾覆盖区、松散层掩盖区及国土资源勘查等将有重大作用。微波遥感的发展进一步体现为多极化技术、多波段技术和多工作模式。 4 小卫星群计划 为协调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这对矛盾,小卫星群计划将成为现代遥感的另一发展趋势。例如,可用6 颗小卫星在2~3 天内完成一次对地重复观测,可获得高于1 m 的高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数据。除此之外,机载和车载遥感平台,以及超低空无人机载平台等多平台的

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版

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可归结为三个方面:作物监测、资源监测和灾害监测。 1、作物监测包括农作物面积、长势情况、产量估算、土壤墒情、病虫害等作物信息监测。 (1)作物种植面积监测:不同作物在遥感影像上呈现不同的颜色、纹理、形状等特征信息,利用信息提取的方法,可以将作物种植区域提取出来,从而得到作物种植面积和种植区域。 (2)作物长势监测:指对作物的苗情、生长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的监测。当遥感影像图片上呈鲜红色时说明麦苗浓绿、健壮、高,当图片上呈绿色发暗时说明麦苗发黄、较稀、矮。不同麦苗情况在遥感图像上能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3)作物产量估算:遥感估产是基于作物特有的波谱反射特征,利用遥感手段对作物产量进行监测预报的一种技术。当然作物产量估算在我国也有其不尽人意的地方,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耕作制度多样,作物混种严重,农作物种植不成规模,这对于遥感估产十分不利。“同谱异物”、“同物异谱”现象比较严重,而直接提取植被指数进行监测,监测精度并不高,结果也不令人满意。 (4)土壤墒情监测:土壤墒情也就是土壤含水量,土壤在不同含水量下的光谱特征不同。土壤水分的遥感监测主要从可见光-近红外、热红外及微波波段进行,也可以进行土壤肥力监测、土壤结构信息的提取等。 (5)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预报:植被对病虫害、肥料缺乏等的反应随类型和程度的不同而变化,植物特征吸收曲线特别是红色区和红外区的光谱特性就会发生相应变化,所以在病害早期就可通过遥感探测到。 2、资源监测:遥感技术可快速获取宏观信息,对耕地、草地、水等农业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进行监测与评价,从而为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规划、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提供科学依据。 3、灾害监测:遥感是灾害应急监测和评估工作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可以对旱灾、洪涝等重大农业自然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和灾情评估,监测其发生情况、影响范围、受灾面积、受灾程度,进行灾害预警和灾后补救,减轻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损失。 遥感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问题:首先.卫星遥感技术应用在农业上的应用存在信息源及其精度不能满足农业的要求。其次,遥感技术研究投资大、应用费用更大,农业部门和基层单位难以承受。再者,农业遥感技术的基础研究、

当前遥感技术与应用的基本现状

我国遥感发展概况 目前,大量的遥感应用需求,对遥感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是对遥感信息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二是对遥感获取的数据量处理越来越大——海量遥感数据。因此,遥感科学发展和应用需求都需要遥感从定性过渡到定量。在这个体系中,主要包括:初具规模的国家对地观测系统;具有较高运行水平的国家级资源环境遥感信息服务;具有一定服务能力的重大自然灾害遥感监测评估系统;具有良好实效的农作物遥感估产系统;已见效益的全国土地资源遥感监测业务运行系统;初步的国民经济辅助决策系统;稳定运行的卫星气象应用系统;比较完善的海洋遥感立体监测系统;以及其它应用系统等。虽然说我们已经是遥感应用的大国,但应用主要是范围外延,项目扩大,技术方法不成熟,精度不足,遥感技术突破不多。主要原因是基础研究薄弱,缺乏多学科人才的共同研究。从应用、技术研究两个层面和技术与应用之间的联结来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当前存在的问题。 应用层面:(1)已建立不同规模的卫星数据接收和处理系统,业务运行系统基本上都是基于RS和GIS的集成应用系统,但应用模型开发还很不够。缺少面向评估和决策的专业应用模型。(2)缺乏强有力的基础理论和运行性工具的支撑,不能很好地满足应用需求。(3)在网络应用环境下各种软件、工具和数据库不能很好地集成。(4)自主的高精度数据资源缺乏,需要更高分辨率数据的应用技术,但必须考虑业务化运行系统的运行成本的可承受性。(5)遥感业务运行系统建设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还不够。在不同部门和不同应用领域中数据缺少连续性和一致性。新的数据源和技术难以嵌入应用于原有应用系统。(6)数据资源是共同面临的大问题,包括遥感数据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问题及对基础地理、地质等数据存在公共需求问题。必须在管理层面上走数据邦联的道路,相互自愿,形成机制,共同受益。(7)针对不同的业务,应由权威部门牵头,多家参与。当前存在重复投入和重复建设问题,加重了投资的浪费,加剧了数据来源间的不一致性。 技术研究层面:(1)不同的遥感业务、不同的数据源都需采用不同的技术路线。(2)目视解译仍是遥感图像解译的主要手段,必须发展专家系统技术(3)基于多时相、多源遥感数据的变化检测、估计与分类是遥感应用处理中的共性关

防灾报警系统(FAS)

精心整理 1.2.5 防灾报警系统(FAS ) 防灾报警系统具有火灾探测和报警功能,范围包括昆明市轨道交通首期工程全线31座车站、控制中心大楼、三座110kV 主变电站(分别位于昆明北站、世纪城站以及小王家营站附近)、严家山车辆段与综合基地、五腊村停车场、大梨园车辆段与 12于0.5m 3。 4567)FAS 系统手动报警按扭、报警控制器安装监理控制要点。 8)手动报警按扭应安装在便于操作的墙上,距地面高度1.5m ,安装牢固并不应倾斜。 9)手动报警按扭外接导线应留有0.1m 的余量,且在端部应有明显标志。 10)设备安装前土建应具备下列条件:屋顶、楼板施工完毕,不得有渗漏;室内地面、门窗、吊顶等施工,有损设备安装的装饰工作全部结束。

11)区域报警控制器在墙面上安装时,其底边距地面高度应不小于1.5m。可用金属膨胀螺栓或预埋螺栓进行安装,固定要牢靠、端正,安装在轻质墙上时应采取加固措施。靠近门轴的侧面距离应不小于0.5m,正面操作距离应不小于1.2m。 12)集中报警控制器或消防控制中心设备的安装位置应满足设计要求。 14.5.2 FAS系统端子箱和模块箱、通信设备安装监理控制要点 1)用对线器进行对线编号,然后将导线留有一定的余量,把控制中心来的干线 2 3 4 5 6 7。 格、型号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接地引入线不得有中间接头。 1)系统通电后,对FAS系统的调试程序将能进行系统功能自检并连续无故障运行120h。对报警控制器按《火灾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GB4717)的技术规定作如下的功能检查:火灾报警自检功能;消音、复位功能;故障报警功能;火灾优先功能;报警记忆功能;电源自动转换和备用电源的自动充电功能;备用电源的欠压和过压报警功能。系统控制功能调试后应采用专用的加烟、加温试验器,对探测器逐个试验,动作无误后方可投入运行。对于其它报警设备也要逐个试验,合格后投

遥感技术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

遥感技术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

一前言 二遥感信息技术基础 三遥感信息技术的应用 3.1遥感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3.1.1利用红外扫描仪监视石油污染 3.1.2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水体富营养化 3.1.3通过遥感技术调查废水污染和泥沙污染 3.1.4应用红外扫描仪监测水体热污染 3.1.5通过遥感技术分析水域的分

布变化和水体沼泽化 3.2.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3.2.1臭氧层 3.2.2大气气溶胶 3.2.3有害气体 3.2.4气候变化 3.3遥感技术在城市环境监测与管理中的应用 3.4应用遥感技术监控生态环境 3.5 利用遥感技术监测自然灾害 四遥感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4.1遥感影像获取技术越来越先进 4.2遥感信息处理方法和模型越来越科学 4.3 3S一体化 4.4建立高速、高精度和大容量的

遥感数据处理系统 4.5建立国家环境资源信息系统 4.6建立国家环境遥感应用系统 五总结 六参考文 一前言 遥感,作为采集地球数据及其变化信息的重要技术手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在理论上、技术上和实际应用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遥感数据源向着更高光谱分辨率和更高空间分辨率发展的同时,处理信息技术也更加成熟;在应用方面,结合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向着更系统化,更定量化的方向发展,是遥感技术的应用更加广

泛和深入。 二遥感信息技术基础 遥感技术是指从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器上,利用各种波段的遥感器,通过摄影、扫描、信息感应,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技术,具有遥远的感知的意思。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提出“遥感”这个词,到1972年美国陆地卫星计划发射了第一颗对地观测卫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遥感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在军事、国防、农业、林业、国土、海洋、测绘、气象、生态环境、水利、航天、地质、矿产、考古、旅游等领域,影响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为人类提供了从多维和宏观角度去认识世界的新方法与新手段,遥感技术能够全面、立体、快速有效地探明地上和地下资源的分布情况,其效率之高是以前各种技术无法企及的。 三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3.1.遥感技术在水污染监测方面的应用 3.1.1利用红外扫描仪监视石油污染

铁路防灾系统

- 客运专线防灾安全监控系统总体技术方案(暂行)(初稿) 1.总则 1.1防灾安全监控系统是保证客运专线列车安全、高速运行的重要基础装备之一。行车调度员根据风雨雪天气、地震灾害、异物侵限等安全环境的实时监测报警、预警信息以及铁道部、铁路局的相关规章制度,指挥列车安全运行;工务维护部门按照防灾安全监控系统提供的相关灾害信息,开展基础设施的巡检、抢险及维修养护工作。 1.2防灾安全监控系统是风监测子系统、雨量监测子系统、雪深监测子系统、地震监控子系统以及异物侵限监控子系统的集成系统,并预留轨温监测子系统的接入条件。 1.3客运专线铁路应根据沿线的气象、地质条件以及线路环境、运营速度,选用相应的子系统,合理构建客运专线防灾安全监控系统。 1.4防灾安全监控系统应与客运专线同步设计、安装、调试及开通运用。 1.5防灾安全监控系统设备应布设于铁路用地界内,现场监测设备的安装不得侵入客运专线的建筑限界。 1.6防灾安全监控系统与其他系统的接口设备故障时,不应影响其他系统的正常运行。

1.7防灾安全监控系统应具有抗雷电及电气化铁路电磁干 - 2 - 扰的能力。 1.8防灾安全监控系统的构建应支持兼容子系统的接入及其所引起的系统容量、功能等方面的平滑扩展。 1.9防灾安全监控系统现场设备应满足无人值守的要求,具有较完善的故障自诊断和远程维护功能。 2.引用标准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QX/T61-2007)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GB/T 19531.1-2004)《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GB8566-88); 《微型计算机通用规范》(GB/T 9813-2000); 《国际电联2Mbps 接口通信标准》(ITU—TG.703、G.704);《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IEC61000-4-12); 《计算机信息系统雷电电磁脉冲安全防护规范》(GA267);《外壳防护等级》(GB4208-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IEC60068-2-14:1984); 《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B2887-2000); 《铁路防雷、电磁兼容及接地工程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7?39号); 《CTCS-3级列控系统技术创新总体方案》(铁运…2008?73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第四从人地关系看资与环境 单元活动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一、教材分析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是鲁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单元活动的教学内容,主要教学内容包括:遥感的概念、遥感的基本原理、遥感影像的初步判读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要求:了解遥感技术的特点,工作原理流程及其应用领域。 技能要求:能够运用遥感影像中的直接和间接解译标志对遥感影像进行简单的解译。 情感要求:关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在地理科学中的应用,思考和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的热爱地理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遥感工作原理 难点:遥感影像的判读 四、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高一学生所学内容,尚未分科的平行班内不少是学理的好手,所以并不担心学生物理知识的不足。对于

气氛不太活跃的班级一定要让学生活动起,投入到角色中去,才能很好的理解遥感的原理。 五、教学方法 1.问题探究教学法:设置若干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合作得出答案。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情境导入→合作探究→总结检测→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遥感技术及其应用”,初步掌握遥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应用领域和应用前景。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并把学生科学分成若干小组。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学生预习的落实情况,并了解和归纳学生的疑惑,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和更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地关系的一些相关知识,知道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资与环境。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

《遥感技术与应用》教学大纲

《遥感技术及应用》教学大纲 课程代号:0707222080 课程名称:遥感技术及应用 课程英文名称: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课内学时:48学时 学分:2.5学分 编写人:杨德明 一、课程目的与要求: 遥感技术及应用是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设立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教学目的是通过课程的讲授和实验,使学习者掌握遥感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掌握遥感信息的来源和遥感图像的成像原理;掌握遥感技术及应用的基本知识内容;基本掌握遥感在资源与环境等方面应用的技术方法;了解遥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领域。 二、课程简介: 遥感技术及应用是一门具有广泛实用性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在遥感技术理论阐述基础之上,讲述该技术在地质、土地、海洋、农林、城市等资源环境调查、监测等方面的应用。遥感技术是当前被全世界广受重视的高新技术,在地球表层系统研究中又具广阔的应用领域。该课程在我校是地质、资源环境、自然地理、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工程的专业的必修课,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也有望成为全校一年级的公共选修课。 课程英文简介: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is a wide-ranging pragmatic specialized basic course. Based on expounding the theory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the course tells about it’s applications of resources investigation and monitor in geology, land, ocean, agriculture, urban and so on. Nowadays, as being an advanced high technology,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s paid great attention by all over the world. It has a broad application field in the research of the earth’s surface system. In our school, this course has being widely taught for the specialties such as geology,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natural geology,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GIS and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Since it is began lecturing, students extend warm welcome, what’s more, it may be taken as a public elective course for the freshmen.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课程安排(40学时) 第一章绪论2学时 一、遥感与遥感技术 (一)遥感的基本概念 讲解有关遥感的基本概念:遥感的涵义、遥感的信息源、主动遥感、被动遥感、广义遥感、狭义遥感、成像方式遥感和非成像方式遥感。 (二)遥感技术系统和特点 1.遥感技术系统涵义 2.遥感技术系统组成 (1)遥感信息收集系统(遥感仪器和运载平台) (2)遥感信息传输和与处理系统(地面接受站的工作和设备) (3)遥感图像处理解译分析系统(处理设备和专业解译人员)

高铁防灾系统

李可为(346377177) 8:02:52 京沪高铁防灾系统,是以防灾、减灾保证高速铁路运行而设置的一个系统 李可为(346377177) 8:03:04 目前有四个子系统李可为(346377177) 8:03:42 风监测、雨监测、防异物侵限系统、和地震子系统 李可为(346377177) 8:04:41 目前我局管内有48处风速计、21处雨量计、10处上跨桥防异物侵限装置、3处地震监测器李可为(346377177) 8:05:31 其中防异物和防地震是与高速铁路先进的列控系统相连的。 李可为(346377177) 8:06:05 也就是说,真正起到防止灾害、保证旅客生命健康安全的作用。 李可为(346377177) 8:12:26 这个。。 李可为(346377177) 8:16:41 风监测大家都知道吧,就是测量风速的,达到一定的风速阈值,列车调度员就要下相应的调度命令,限速或者停车 雨监测的就是测雨量的,为指导汛期防洪工作,设置的 李可为(346377177) 8:18:19 防异物系统探测器安设在上跨桥的防撞墙外面的,为了监测桥上是否有抛落物,有无失控车辆坠落到线路上。确保行车。 李可为(346377177) 8:18:21 安全 李可为(346377177) 8:19:53 地震子系统就是埋设在沿线地震活跃地带监测地震的系统,目的是在地震发生时,停车,停电,降低灾害对旅客生命的威胁。 李可为(346377177) 8:22:41 所有的风、雨、异物、系统都是通过通道传输到基站监控单元-中继站-最后全部汇至济南西站数据处理机房。济南西机房,是整个防灾系统的中枢,如果出现问题,可能影响运输秩序,所以是所有设备的重点,目前,济南西机房24小时有人值守。目的是应对突发事件,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 李可为(346377177) 8:26:46 昨天我把防灾系统检查作业指导书转发在济工通知上了,大家可以简单看一下。

遥感技术应用专业论文

技术应用论文遥感 遥感技术是指从地面上空的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器上,利用各种波段的遥感器,通过摄影、扫描、信息感应,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技术,具有遥远感知事物的意思。 很多人以为遥感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其实这些技术早就已经深入大家的生活。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提出“遥感”这个词,到1972年美国陆地卫星计划发射了第一颗对地观测卫星(LandSat),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遥感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在军事、国防、农业、林业、国土、海洋、测绘、

气象、生态环境、水利、航天、地质、矿产、考古、旅游等领域,影响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为人类提供了从多维和宏观角度去认识世界的新方法与新手段,遥感技术能够全面、立体、快速有效地探明地上和地下资源的分布情况,其效率之高是以前各种技术无法企及的。 遥感技术的应用 1、地质遥感遥感技术应用于大面积的地质灾难调查,可达到及时、具体、准确且经济的目的。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后续救援工作中,遥感技术就发挥了突出作用,第一时间提供了地质地貌变化情况,

为政府作出正确决策提供了依据。在舟曲泥石流灾害中,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科研人员就使用遥感技术,重点提取了6条沟谷与泥石流发生有关的信息,得到集水面积、流域平均坡度、流域落差和植被覆盖度等参数。经过分析,科研人员判断出,当地哪些地方仍存在泥石流隐患,哪些地段发生大型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小,让前方人员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安排救灾工作。 2、林业遥感 在林业方面,利用遥感技术可以清查森林资源,监测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火灾是林业的大敌,利用航空红

外遥感技术,不仅能发现已燃烧起来的烈火,而且可以探测到面积小于0.1-0.3㎡小火情,还能及时预报由于自燃尚未起火的隐伏火情。利用卫星遥感,一次就可探测到上千平方千米范围内发生的林火现象。卫星遥感防火监测服务在吉林省森林和草原防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人烟稀少的原始林区,能及时监测到瞭望岗哨难以发现的火点,为林火的扑救赢得时间。 3、测绘遥感 人造卫星每隔18天就可送回一套全球的图像资料。利用遥感技术,可以高速度、高质量地测绘地图。

3[1].2《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教案1(湘教版必修3)

3.2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结合实例,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二、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遥感的概念 2、能简要说明遥感技术的发展过程。 3、能说出遥感的几种常见分类。 4、能举例说明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二)方法与过程 1、通过阅读教材中提供的资料并上网搜索遥感信息,归纳遥感的几个发展阶段。 2、通过读图或上网搜索相关资料比较航天遥感、航空遥感、近地遥感使用飞运载工具、主要优缺点及适用范围等方面的差异。 3、通过上网搜索有关遥感技术应用的信息,归纳遥感技术的主要途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遥感技术的迅猛发展的介绍,使学生感悟新兴地理信息技术的生命力,从而初步养成热爱科学、努力学习新兴科学的好习惯。 2、通过迅速发展的中国遥感技术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情感。 3、通过遥感技术在农业、军事、环境监测、资源调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的学习,产生对遥感技术的好奇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和创新动力。 三、重点:根据运载工具不同的遥感分类种类。 四、学习方法: 1、多媒体课件演示。 2、读图分析讨论。 3、教师点拨、启发、引导。 4、理论联系实际。 五、课时:1课时

导入:南极考查必须穿越西风带区,这是多年来南极考察的难题。在我国开展的第14次南极考察中,1997年12月10日“雪龙号”科学考察船进入强风带时,与外界中断了联系,“船载气象卫星接收系统”接收到了一张非常清晰的卫星云图,图像上清晰的显示了三个气旋的位置及运动方向。这就是本节我们学习的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基础层次问题 1、什么是遥感技术? 2、遥感技术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3、遥感技术有哪些特点? 4、遥感技术系统由那些组成? 5、遥感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何分? 6、航天遥感、航空遥感、近地遥感对比优缺点。 7、遥感在资源普查中的应用有哪些? 8、遥感在环境灾害监测中如何应用? 9、遥感卫星的科学实验功能有哪些? 知识反馈 1、下列遥感类型中,探测范围由大到小依次是 A.近地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B.航天遥感、航空遥感、近地遥感 C.航空遥感、近地遥感、航天遥感 D.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近地遥感 2、下列遥感类型中.按照应用领域或专题进行分类的是 A.航天遥感、航空遥感、近地遥感 B.主动式遥感、被动式遥感 C.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谱段遥感

攀枝花市防震减灾系统地震应急预案

攀枝花市防震减灾系统地震应急预案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认真履行攀枝花市防震减灾系统在地震应急响应中的职责,编制本预案。 1.2编制依据 《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四川省地震系统地震应急预案》和《攀枝花市地震应急预案》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 1.3适用范围 攀枝花防震减灾系统应对和处置突发地震事件的应急活动。 1.4工作原则 地震灾害现场实行政府统一领导、防震减灾部门综合协调、各部门积极参与的应急救援工作体制。 应对特别重大和重大地震灾害事件,在省人民政府和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组织领导、指挥和协调下,配合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和省地震局积极开展地震应急活动。

应对较大地震灾害事件,在市人民政府领导下,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组织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市地震应急工作。市防震减灾局履行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应对一般地震灾害事件,灾区所在县(区)人民政府领导灾区的地震应急工作。县(区)防震减灾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地震应急工作,市防震减灾局组织、协调全市地震应急工作。 应对有感地震、地震谣传等地震事件,由事发所在地县(区)级以上人民政府领导地震应急工作,所在地县(区)防震减灾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应急及避谣工作,市防震减灾局负责协调、指导。 按照市防震减灾局的部署,局机关有关处室、直属单位、在攀省局下属单位、各县(区)防震减灾工作部门根据职能分工开展地震应急工作。视震情和灾情等情况,市防震减灾局组织、调配全市防震减灾系统力量,开展地震现场应急工作,并对地震现场应急工作实行统一管理。 2组织体系 2.1指挥机构及职责 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市防震减灾局立即成立攀枝花市防震减灾局地震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市地震应急指挥部),履行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职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攀枝

遥感技术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

一前言 二遥感信息技术基础 三遥感信息技术的应用 3.1遥感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3.1.1利用红外扫描仪监视石油污染 3.1.2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水体富营养化 3.1.3通过遥感技术调查废水污染和泥沙污染 3.1.4应用红外扫描仪监测水体热污染 3.1.5通过遥感技术分析水域的分布变化和水体沼泽化 3.2.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3.2.1臭氧层 3.2.2大气气溶胶 3.2.3有害气体 3.2.4气候变化 3.3遥感技术在城市环境监测与管理中的应用 3.4应用遥感技术监控生态环境 3.5 利用遥感技术监测自然灾害 四遥感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4.1遥感影像获取技术越来越先进 4.2遥感信息处理方法和模型越来越科学 4.3 3S一体化 4.4建立高速、高精度和大容量的遥感数据处理系统 4.5建立国家环境资源信息系统 4.6建立国家环境遥感应用系统 五总结 六参考文

一前言 遥感,作为采集地球数据及其变化信息的重要技术手段,在世界围得到广泛的应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在理论上、技术上和实际应用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遥感数据源向着更高光谱分辨率和更高空间分辨率发展的同时,处理信息技术也更加成熟;在应用方面,结合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向着更系统化,更定量化的方向发展,是遥感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 二遥感信息技术基础 遥感技术是指从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器上,利用各种波段的遥感器,通过摄影、扫描、信息感应,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技术,具有遥远的感知的意思。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提出“遥感”这个词,到1972年美国陆地卫星计划发射了第一颗对地观测卫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遥感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在军事、国防、农业、林业、国土、海洋、测绘、气象、生态环境、水利、航天、地质、矿产、考古、旅游等领域,影响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为人类提供了从多维和宏观角度去认识世界的新方法与新手段,遥感技术能够全面、立体、快速有效地探明地上和地下资源的分布情况,其效率之高是以前各种技术无法企及的。 三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3.1.遥感技术在水污染监测方面的应用 3.1.1利用红外扫描仪监视石油污染 全球每年排入海洋的石油及其制品高达1000万吨,利用多光谱航片可对海面石油污染进行半定量分析,将彩色航片同步拍照与近红外片做的彩色密度分割图相比较,更精密地判断和解译信息,参照图片画出不同油膜厚度的大致分级图。通过彩色密度分割图像,特别是数字密度分割图,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油量的分布情况。通过彩色密度分割可把相差零点零几厚度的海面油膜区分出层次来,这有利于用航空遥感对海面油的扩散分布和半定量研究。浓度大的地方是黄色,往外扩散的油膜变薄,呈黄紫混在一起的颜色,再往外扩散的油膜就更薄些呈紫色。通过对污染发生后各天的气象卫星图像的对比分析,确定油膜的漂移方向,计算出其扩散速度和扩散面积。 3.1.2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水体富营养化 浮游植物中的叶绿素对蓝紫光和红橙光有较强的吸收作用,当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时,我们就可以利用遥感技术推算出水体中的叶绿素分布情况。赤潮区的海水光谱特征是藻类、泥沙和海水的复合光谱,另外有机或无机颗粒物也会吸收入射光,影响水体的透明度。 3.1.3通过遥感技术调查废水污染和泥沙污染 废水的颜色与悬浮物性状千差万别,特征曲线上的反射峰位置和强度也不大一样,可以用多光谱合成图像进行监测。水中悬浮泥沙的浓度和粒径增大,水体反射量也会相应增加,反射峰随之红移,定量判读悬浮泥沙浓度的最佳波段是0.65~0.85微米。 3.1.4应用红外扫描仪监测水体热污染 应用红外扫描仪记录水体的热辐射能量,真实反映其温度差异。在热红外图像上,热水温度高,辐射能量多,呈浅色调。冷水和冰辐射能量少,呈深色调。热排水口处通常呈白色羽流,利用光学技术和计算机对热图像作密度分割,根据少量的同步实测水温,画出水体等温线。

住建系统防震减灾工作应急预案

住建系统防震减灾应急预案 各股室、二级单位: 为了全力做好今年的防震减灾工作,切实加强我局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现结合我局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基本原则 坚持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单位自救和社会救援相结合的原则,以最快的速度、有序地开展应急处置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二、组织机构及工作职责 为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应急处置能力,我局成立防震减灾应急领导小组(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应急处置工作,成员名单如下: 防震减灾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 *** 住建局局长 副组长: *** 住建局副局长 *** 住建局副局长 *** 住建局副局长 *** 市政监察大队大队长 成员:住建局全体工作人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灾情上报、处理、反馈,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局防震减灾措施宣传等工作。 三、预警和预防机制 (一)加强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日常工作中,提高全局干部职工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在城区道路、桥梁建设工程中,严格按照防震减灾设计要求组织施工,根据工程类别和特点,落实防震减灾措施。 (三)结合工作特性,做好抢险救灾物资的储备,以备发现异常时能及时抢险处理,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四、工作机制 在旗政府统一领导下,住建局负责建立建全本部门防震减灾应急预案及应急预案的组织和各项实施制度,对各项目施工单位建立和完善建筑工程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以及实施进行指导、协调和监督,各施工单位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成立应急救援组织或者配备应急救援人员。 五、应急准备 (一)应急救援机构与职责 应急处理指挥部组织本部门按照应急预案迅速开展抢

遥感在农作物遥感估产的应用

遥感在农作物遥感估产的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现在各行各业对高科技的需求和运用不断加深。其中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等都已经在个个领域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其中遥感技术是一种并没有完全作用于物体但能对其进行研究分析的技术。是指在遥感平台上,一种运用各种传感器来获取作物及其环境背景的反射、辐射信息的瞬时记录,经计算机识、处理、分类、信息提取等方法,并结合地学分析和数理统计分析,最后估测出农作物的最终产量。采用遥感技术有相当多的优点,其主要优势在可以迅速获取资料,时效性强,周期短。遥感平台放置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它视角的宽广,位置越高视角也就越宽广,观察的范围也就越大。相对于传统估产的方法,遥感估产更加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遥感数据可以更加的反应出许多的人文与地理信息。且数据连贯性较强,具有高强度性和可比性。我国相对来说很早就在农业方面采用遥感技术。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基于土壤普查和农业区划工作的需求,在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农业部的支持下,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计划开发署(UNDP)提供了资助,农业部门成立了专门的技术研究机构,开展了遥感应用的技术和设备引进以及人才培训工作。经过20多年的技术攻关、实验研究和生产服务,目前农业遥感技术应用已经形成了一支分属于13个工作单位、拥有技术人员200多名的专业队伍,能够承担和完成农业资源调查和监测、主要农作物估产、农业自然灾害监测和评估等任务。 经过这20多年的努力,农业部对遥感技术的运用,取得了重要成果。一是在农业资源调查和监测方面,开展了全国耕地变化监测。对我国北方4省区10年土地开发利用综合评价、全国土地利用现状概查、松嫩平原土地利用遥感调查、内蒙古草原资源调查和监测等;二是在作物估产方面进行了北方7省冬小麦遥感估产、黑龙江省大豆及春小麦估产、南方稻区水稻估产、棉花面积监测等项研究;三是在生态环境变迁方面,进行了全国水土流失调查制图、北方地区土地沙漠化监测等;四是在自然灾害监测方面,开展了北方草原火灾监测、北方冬小麦旱情监测等。 作物参量估算 遥感估产是建立作物光谱于产量之间联系的一种技术,通过光谱来获取作物的生长信息。在实际工作中,常常用绿度或植被指数作为评价生长状况的标准,植被指数中包括了作物长势和面积两方面的信息。光谱产量的模式的基本思想是将各种形式的植被指数与作物单产建立回归方程,筛选出方程拟合率高、相对剩余标准差小的估产模式。遥感估产的两个关键问题:一是作物识别和面积估算,二是作物长势分析,单产模型构建,这两个问题的解决都是通过遥感信息处理实现的。 1、农作物遥感估产原理 任何物体都具有吸收和反射不同波长电磁波的特性,这是物体的基本特性。人眼正是利用这一特性,在可见光范围内识别各种物体的,遥感技术也是基于同样的原理,利用搭载在各种遥感平台(地面、气球、飞机、卫星等)上的传感器(照相机、扫描仪等)接收电磁波,根据地面上物体的波谱反射和辐射特性,识别地物的类型和状态。 农作物估产则是指根据生物学原理,在收集分析各种农作物不同生育期不同光谱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平台上的传感器记录的地表信息,辨别作物类型,监测作物长势,并在作物收获前,预测作物的产量的一系列方法。它包括作物识别和播种面积提取、长势监测和产量预报两项重要内容。

防灾报警系统(FAS)

1.2.5 防灾报警系统(FAS) 防灾报警系统具有火灾探测和报警功能,范围包括昆明市轨道交通首期工程全线31座车站、控制中心大楼、三座110kV主变电站(分别位于昆明北站、世纪城站以及小王家营站附近)、严家山车辆段与综合基地、五腊村停车场、大梨园车辆段与综合基地以及地下隧道区间等,在换乘站预留与其它线路火灾报警系统的接口。 14.5 FAS系统质量控制要点 14.5.1 FAS系统探测器安装监理控制要点 1)探测器宜水平安装,如必须倾斜安装时,倾斜角应不大于45度。 2)探测器周围0.5m以内,不应有遮物,探测器至墙壁、梁边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0.5m。 3)探测器底座的穿线孔应封堵,安装时应采取保护措施(如装上防护罩)。 4)探测器的底座应牢固可靠。在吊顶上安装时,应先把盒子固定在主龙骨上或在顶棚上生根作支架,其连接导线必须可靠压接或焊接。当采用焊接时不得使用带腐蚀性的助焊剂,外接导线应有0.15m的余量,入端处应有明显标志。 5)探测器确认灯应面向便于工作人员观察的主要入口方向。 6)对探测器、报警控制器等应进行基本性能测试。试验工作需在干燥、无粉尘、无振动、无烟雾的常温室内进行,试验人员应全面熟悉防灾报警设备的各项性能后,方可进行试验。 7)FAS系统手动报警按扭、报警控制器安装监理控制要点。 8)手动报警按扭应安装在便于操作的墙上,距地面高度1.5m,安装牢固并不应倾斜。 9)手动报警按扭外接导线应留有0.1m的余量,且在端部应有明显标志。 10)设备安装前土建应具备下列条件:屋顶、楼板施工完毕,不得有渗漏;室内地面、门窗、吊顶等施工,有损设备安装的装饰工作全部结束。 11)区域报警控制器在墙面上安装时,其底边距地面高度应不小于1.5m。可用金属膨胀螺栓或预埋螺栓进行安装,固定要牢靠、端正,安装在轻质墙上时应采取加固措施。靠近门轴的侧面距离应不小于0.5m,正面操作距离应不小于1.2m。

遥感在农业中的应用

《精确农业》结课论文 遥感在农业中的应用 学生姓名:崔雪微 学号:20104075040 所在学院:信息技术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中国·大庆 2013年11月

遥感在农业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越来越多,发展迅猛,与许多学科有联系,在许多领域得到应用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我将针对遥感在农业中的应用,特别是高光谱遥感对农业的发展起到的作用进行报告。农业是遥感应用中最 重要和最广泛的领域之一。20世纪20年代航空遥感刚一转入民用,便被用于农业土地调查。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将多光谱原理应用于遥感后,人们根据各种植物和土壤的光谱反射时特性,建立了丰富的地物波谱与遥感图像解译标志,在农业资源调查与动态监测、生物产量估计、农业灾害预报与灾后评估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和成功的应用。 农作物长势是作物生育状况总体评价的综合参数。农作物长势监测指对作物的苗情、生长状况及其变化的宏观监测。我国早期的农业遥感的重点也是 在估产。从“六五”计划开始,开展了农作物遥感估产研究并在区域尺度上 开展估产试验。遥感技术具有客观、及时的特点,可以在短期内连续获取大范围的地面信息,用于农情监测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20多年,农作物遥感监测一直是遥感应用的一个重要主题。从“七五”利用气象卫星数据进行北方十一省市小麦估产起步,经过“八五”重点产粮区主要农作物估产研究,到“九五”建立全国遥感估产系统,使我国的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不断向实用化迈进。 1 遥感估产的原理及农作物估产的方法 1.1 遥感估产的基本原理 任何物体都具有吸收和反射不同波长电磁波的特性,这是物体的基本特性。人眼正是利用这一特性,在可见光范围内识别各种物体的,遥感技术也是基于同样的原理,利用搭载在各种遥感平台(地面、气球、飞机、卫星等)上的传感器(照相机、扫描仪等)接收电磁波,根据地面上物体的波谱反射和辐射特性,

攀枝花市防震减灾系统地震应急预案

编号:AQ-BH-07022 ( 应急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攀枝花市防震减灾系统地震应 急预案 Earthquake emergency plan of Panzhihua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system

攀枝花市防震减灾系统地震应急预 案 备注:应急预案明确了应急救援的范围和体系,有利于做出及时的应急响应,当发生超过应急能力的重大事故时,便于与应急部门的协调,降低事故的危害程度。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认真履行攀枝花市防震减灾系统在地震应急响应中的职责,编制本预案。 1.2编制依据 《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四川省地震系统地震应急预案》和《攀枝花市地震应急预案》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 1.3适用范围 攀枝花防震减灾系统应对和处置突发地震事件的应急活动。 1.4工作原则 地震灾害现场实行政府统一领导、防震减灾部门综合协调、各

部门积极参与的应急救援工作体制。 应对特别重大和重大地震灾害事件,在省人民政府和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组织领导、指挥和协调下,配合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和省地震局积极开展地震应急活动。 应对较大地震灾害事件,在市人民政府领导下,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组织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市地震应急工作。市防震减灾局履行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应对一般地震灾害事件,灾区所在县(区)人民政府领导灾区的地震应急工作。县(区)防震减灾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地震应急工作,市防震减灾局组织、协调全市地震应急工作。 应对有感地震、地震谣传等地震事件,由事发所在地县(区)级以上人民政府领导地震应急工作,所在地县(区)防震减灾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应急及避谣工作,市防震减灾局负责协调、指导。 按照市防震减灾局的部署,局机关有关处室、直属单位、在攀省局下属单位、各县(区)防震减灾工作部门根据职能分工开展地震应急工作。视震情和灾情等情况,市防震减灾局组织、调配全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