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肾脏损伤观察

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肾脏损伤观察
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肾脏损伤观察

高脂血症资料

实验动物学综述 题目:《高脂血症动物模型的探讨》姓名:张阳慧 学号: 2010109118 院系专业班级:硕2010级12班生理学任课老师刘政江老师 付建华老师

高脂血症动物模型的探讨 张阳慧综述司军强?审校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民族高发病与地方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电生理研究室石河子 832002)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高脂血症( hyperlipidemia) 发病率在逐年升高,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均表明,高脂血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AS) ,冠心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最重要的的危险因素之一。高脂血症已经成为研究热点,但至今尚未明显突破,除了其他原因外,理想的动物模型(animal model) 制备可能也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原因。在研究高脂血症的模型动物中,有野生型、自然缺损和基因修饰的,动物种类包括大鼠、小鼠、兔、金黄地鼠、豚鼠和小型猪等。本文就对先天性、化学物质诱导的和转基因动物模型作一综述,为研究高脂血症的模型选择提供依据。 关键词: 高脂血症; 动物模型; 文献标识码: A Discussion on the animal model of hyperlipidemia Yanghui Zhang, Si Jun-qiang? (Division of Electrophysiology, Key Laboratory of Xinjiang Endemic and Ethnic Diseases, Shihezi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Xinjiang Shihezi, 832002)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 standard of living, hyperlipidemia incidence h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a large number of epidemiological surveys and studies show that hyperlipidemia is a cause of atherosclerosis(A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diabetes and the risk factors of other important disease . Hyperlipidemia is the hot point in the medicine field, but has not been broken through. Besides other reason, the experimental animal model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udy of the disease. In the study of animal models of hyperlipidemia, there are wild-type,natural defects and genetic modification, the animal species are including , rats, mice, rabbits, hamsters, guinea pigs and small pigs. To provide information for the choice of the animal models for the study of hyperlipidemia, congenital,chemical - induced and transgenic models were introduced in the review. Key words:hyperlipidemia ; animal model; 高脂血症( hyperlipidemia) 又称脂质代谢紊乱或异常, 是导致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疾病的重要因素。随着发病率的持续增加, 高脂血症的病因学、预防和治疗依然是医学界研究的热点。然而至今药物治疗尚未取得明显突破, 究其原因, 除了其它因素而外, 高脂血症动物模型的制备也可能是影响该类药物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 选择理想的高脂血症动物模型是推进高脂血症研究进程的关键。本文就近年来高脂血症动物模型的研究概况作一综述, 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正确合理选择高脂血症动物模型提供依据。 1常见高脂血症模型动物的种类及特点 1.1 大鼠建立大鼠高脂血症模型, 方法简单, 成本适中, 采血量较大, 可以满足一次做多种指标, 且模型建立的方法最多。更重要的是大鼠的食性与人类相似, 所形成的病变与人类早期病理改变相似, 且适应性较强, 是目前国内研究脂质代谢最多的实验动物。但大鼠有对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能力, 不宜作为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

痛风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及评价

痛风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及评价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通过对痛风性关节炎和痛风性肾病的动物模型相关文献的系统回顾,对模型制作的现状,常用模型的特点及应用进行了总结和评价。目前常见的痛风动物模型在稳定性,持久性,制作程序的标准化等方面需要继续努力改进,复制出更接近于人类嘌呤代谢障碍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形成的持久稳定的高尿酸血症模型是基础和关键。应用现有模型进行相关的实验研究需注意根据模型特点和研究目的合理选择,加强多种模型的联合应用,并注意实验结果的合理评价。 【关键词】痛风;动物模型;痛风性关节炎;痛风性肾病 痛风(gout)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导致的一种异质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高尿酸血症、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特征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肾尿酸结石形成。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痛风患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20年间,痛风在我国发病率已上升至7.6/10万,南方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发病率尤高[1,2],因此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不断努力,已探索性地建立了一些疾

病动物模型,可供研究参考。高尿酸血症是引起痛风重要的前提和生化基础,但是痛风的患病率远低于高尿酸血症[3],故本文主要讨论痛风性关节炎和痛风性肾病的动物模型制作。 1 痛风性关节炎的动物模型 1.1 鼠兔等哺乳动物痛风性关节炎模型由于鼠兔等哺乳动物体内嘌呤代谢途径与人类不同,难以从嘌呤代谢紊乱方面来复制痛风性关节炎的模型,因此人们将尿酸钠盐(MSU)直接注射局部关节以获得类似临床痛风性关节炎的动物模型。 早在19世纪80年代,Coderre等[4]就采用MSU 0.2 ml 注射大鼠踝关节的方法,造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动物模型。陈文照等[5]在研究痛风宁疗效时,采用MSU溶液0.2 ml注入大鼠右侧踝关节腔,模型动物受试关节周围软组织明显充血水肿,受试关节滑膜细胞内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明显肿胀,确认造模成功。金红兰等[6]将5%尿酸盐溶液50 μl,注入痛风模型组大鼠右后肢内踝的胫跗关节腔内,每个动物仅注射1次,24 h后,模型大鼠内踝的胫跗关节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关节肿胀、行走迟缓、足爪卷曲、肢体不愿着力负重,个别动物后肢过度俯屈甚至跛行。踝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钾离子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局部解剖发现尿酸盐结晶沉着于踝关节腔内,光镜下可见明显的关节炎病理改变。王斌等[7]将大鼠双侧后腿膝关节周围剃毛,消毒皮肤,轻度弯曲膝关节,经关节正中进针,用TB注射器6号针头将2%尿酸钠晶体溶液0.2 ml通过髌上韧带注

代谢综合征大鼠模型的建立

代谢综合征大鼠模型的建立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一种涉及多种代谢异常、与心血管病紧密联系的疾病状态,其中以肥胖(超重)、血压、血糖和血脂异常四项为突出,MS患者DM风险增高5倍,CVD风险增高3倍,心血管死亡率增高2倍,总死亡率风险增高1.5倍[1]。因此,研究代谢综合征的防治对于降低上述疾病的死亡率非常重要,而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是该研究工作的重要前提。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选用离乳健康性Sprague-Dawley(SD)大鼠100只,雌雄各半,体重49~70g,普通清洁级,购自山东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动物生产许可证号:SCXK(鲁)20050015。 1.2 动物饲料基础饲料为山东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普通清洁级动物饲料,高脂高热量饲料参照文献[2,3]改进,配方为:普通饲料56%,猪油10%,白糖10%,奶粉10%,蛋黄12%,豆粉2%。白糖为山东省东方糖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天园牌优级绵白糖,批号为GB1445,奶粉为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全脂甜奶粉,批号为81211F3,猪油、蛋黄、豆粉均由市场购买。两种饲料组成及营养成分见表1。 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Olypus 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东芝公司生产),奥林巴斯诊断产品有限公司提供的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试剂盒,批号:

OSR6121。电子天平YP600型(上海精科天平仪器厂),电子动物称(北京六一仪器厂),高速台式离心机TDL-5型(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喂养离乳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0只(雌雄各半)给基础饲料,高脂组80只(雌雄各半)给高脂高热量饲料喂养。大鼠实验期间均自由摄食和饮水,饲料和水每日更换一次,饲养环境清洁,自然光照,温度20~25℃,湿度50%~70%,通风良好,共喂养8周。表1 两种饲料组成及营养成分表(略) 2.2 代谢综合征大鼠的筛选标准饲养8周后,称体重,量身长,计算Lee’s指数,公式为 3 体重(g)×103/体长(cm)。以高脂组体重超过对照组平均体重加1.96倍标准差为模型大鼠。 2.3 血糖和血脂检测对照组和筛选后符合标准的MS模型大鼠禁食禁水12h,尾静脉取血,分离血清,全自动分析仪上检测血糖、血脂,包括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用Dobiasova 等[4]的方法计算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therogenic index of plasma,AIP):AIP=log[TG/HDLc]。 2.4 统计学处理各组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分别对雄性模型组和雄性对照组,雌性模型组和雌性对照组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作为差异有显著性检验水准。 3 实验结果 3.1 实验动物的体重、身长、Lee’s指数比较用两种不同的饲

兔股骨髁临界性骨缺损动物模型制备及临界骨缺损值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研究原著· 徐石庄,男,1986年生,江苏省连云港市人,汉族,徐州医科大学在读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骨关节疾病研究。 通讯作者:赵凤朝,博士,副教授,徐州医科大学,江苏省徐州市 221000 文献标识码:B 投稿日期:2019-09-09 送审日期:2019-09-10 采用日期:2019-10-19 在线日期:2020-01-04 Xu Shizhuang, Master candidate, Attending physician,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uzhou Medical University, Xuzhou 221000, Jiangsu Province,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Zhao Fengchao, MD,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uzhou Medical University, Xuzhou 221000, Jiangsu Province, China 兔股骨髁临界性骨缺损动物模型制备及临界骨缺损值 徐石庄1,王 进2,潘文振1,刘 磊1,杨冠杰1,赵凤朝1 (1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江苏省徐州市 221000;2苏州大学附属张家 港医院,江苏省苏州市 215000) DOI:10.3969/j.issn.2095-4344.2614 ORCID: 0000-0002-1257-965X(徐石庄)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临界性骨缺损:首先定义为自然状况下骨缺损不进行任何处理无法自愈的最短的骨缺损尺寸。随后考虑到观察实验动物完整的生命周期是非常困难的,将临界性骨缺损值定义为在实验期间物种不能自行愈合的最短骨缺损尺寸。 动物模型:是在医学研究中建立的模拟人类疾病表现的动物,骨组织工程中建立临床相关的测试动物模型来研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降解、力学性能以及与宿主组织的相互作用,是体外实验和人体临床试验之间的关键一步。 摘要 背景:兔股骨远端骨缺损模型被研究者们广泛用于骨缺损替代骨组织工程材料的测试,但对于兔股骨髁圆柱形骨缺损模型的大小文献报道不一,直径分布在5-9 mm ,深度8-12 mm ,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 目的:建立兔股骨髁不同尺寸骨缺损模型,确定兔股骨髁临界性骨缺损尺寸。 方法:6月龄雄性新西兰白兔18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6只,分别建立骨缺损模型,骨缺损直径依次为5,6,7 mm ,深度均为10 mm ,双侧手术,共计12侧。分别于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4,8,12周行CT 扫描及三维重建,CT-Hedberg 评分评价骨缺损愈合情况;于术后12周处死新西兰白兔,取出股骨髁缺损样本,通过大体观察和苏木精-伊红染色分析缺损区愈合情况。实验方案经徐州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道德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术后所有兔均存活,术后12周大体观察示:直径5 mm 组缺损由新生骨组织充填,股骨髁塑形良好,骨缺损基本完全修复;直径6 mm 组、直径7 mm 组骨缺损区可见明显凹陷,新生骨组织较少,骨缺损未修复;②CT 图像示:术后第4,8周,直径5 mm 组缺损区逐渐减小,断端桥接;直径6 mm 、直径7 mm 组缺损区仅周边有少量新生骨长入,缺损面积较前稍减小;术后第12周可见直径5 mm 组皮质骨结构完整、连续,骨缺损基本完全修复;直径6 mm 组骨缺损部分修复;直径7 mm 组缺损未修复,仍可见明显缺损空腔存在;③CT-Hedberg 评分显示,术后各时间点直径6 mm 组评分显著低于直径5 mm 组(P < 0.05);与直径7 mm 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组织学结果示:术后12周直径5 mm 组缺损区出现排列不规则的骨小梁结构,并可见大量新生骨组织填充,其他2组在骨缺损周边可见部分新生骨小梁存在,但缺损区新生骨组织填充较少;⑤结果说明,在12周的实验观察期内,在缺损深度同为10 mm 的条件下,直径>6 mm 的股骨髁缺损未能自行愈合,而直径<6 mm 的股骨髁缺损基本完全修复。此结果符合临界骨缺损的标准,故直径6 mm 可作为兔股骨髁临界骨缺损值。 关键词: 兔;股骨髁;临界性骨缺损;缺损尺寸;动物模型 中图分类号:R446;R496;R318 Preparing an animal model of critical femoral defect in rabbit femoral condyle and the critical bone defect size Xu Shizhuang 1 , Wang Jin 2 , Pan Wenzhen 1 , Liu Lei 1 , Yang Guangjie 1 , Zhao Fengchao 1 (1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uzhou Medical University, Xuzhou 221000, Jiangsu Province, China; 2 Zhangjiagang Hospital of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000, Jiangsu Province, China)

痛风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及评价

痛风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及评价 (作者: 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 ___________ ) 【摘要】通过对痛风性关节炎和痛风性肾病的动物模型相关文献的系统回顾,对模型制作的现状,常用模型的特点及应用进行了总结和评价。目前常见的痛风动物模型在稳定性,持久性,制作程序的标准化等方面需要继续努力改进,复制出更接近于人类嘌呤代谢障碍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形成的持久稳定的高尿酸血症模型是基础和关键。应用现有模型进行相关的实验研究需注意根据模型特点和研究目的合理选择,加强多种模型的联合应用,并注意实验结果的合理评价。 【关键词】痛风;动物模型;痛风性关节炎;痛风性肾病痛风(gout)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导致的一种异质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高尿酸血症、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特征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肾尿酸结石形成。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痛风患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20年间,痛风在我国发病率已上升至 7.6/10 万, 南方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发病率尤高]1,2],因此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不断努力,已探索性地建立了一些疾病动物模型,可供研究参考。高尿酸血症是引起痛风重要的前提和生化基础,但是痛风的患病率远低于高尿酸血症]3],故本文主要讨论痛风性关节炎和痛风性肾病的动

物模型制作。 1痛风性关节炎的动物模型 1.1鼠兔等哺乳动物痛风性关节炎模型由于鼠兔等哺乳动物体内嘌呤代谢途径与人类不同,难以从嘌呤代谢紊乱方面来复制痛风性关节炎的模型,因此人们将尿酸钠盐(MSU直接注射局部关节以获得类似临床痛风性关节炎的动物模型。 早在19世纪80年代,Coderre等[4]就采用MSU 0.2 ml 注射大鼠踝关节的方法,造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动物模型。陈文照等[5]在研究痛风宁疗效时,采用MSU溶液0.2 ml注入大鼠右侧踝关节腔,模型动物受试关节周围软组织明显充血水肿,受试关节滑膜细胞内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明显肿胀,确认造模成功。金红兰等 [6]将5%尿酸盐溶液50 l,注入痛风模型组大鼠右后肢内踝的胫跗关节腔内,每个动物仅注射1次,24 h后,模型大鼠内踝的胫跗关节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关节肿胀、行走迟缓、足爪卷曲、肢体不愿着力负重,个别动物后肢过度俯屈甚至跛行。踝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钾离子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局部解剖发现尿酸盐结晶沉着于踝关节腔内,光镜下可见明显的关节炎病理改变。王斌等[7]将大鼠双侧后 腿膝关节周围剃毛,消毒皮肤,轻度弯曲膝关节,经关节正中进针,用TB注射器6号针头将2%尿酸钠晶体溶液0.2 ml通过髌上韧带注入大鼠膝关节腔,制成痛风性关节炎模型。最近,姚丽等]8]对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动物模型进行

异位成骨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异位成骨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2015-04-04 来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作者:吴一龙 异位成骨皮下肌袋 作者:南京医科大学朱彦丞 近年来随着骨组织工程学的迅速发展,应用骨组织工程技术治疗骨缺损为当前发展趋势,异位成骨动物模型相对于原位成骨可以减少实验中影响成骨的变量,能评估成骨干细胞、成骨诱导材料的效果。异位成骨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从最早的皮下和肌肉小袋植入模型,到后来的肾被膜植入以及腹腔内植入模型,各有特点,选择一个合适的模型对实验的成功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将对异位成骨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皮下植入模型 皮下植入模型操作方法简单,应用最为广泛。模型可选择的动物大到猪、犬,小到兔、大鼠、小鼠,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鼠类。皮肤切口的选择在背部,不仅植入空间大,而且鼠不容易触碰到伤口的缝

线,有利于切口愈合,若行对照实验,可在背部对侧皮下植入作为对照。 Kasten等为比较修饰后生长分化因子5(GDF-5)与原生GDF- 5及骨形态生成蛋白2(BMP-2)的成骨能力,将分别含有修饰后GDF -5、BMP-2以及原生GDF-5的磷酸三钙材料植入24只小鼠背部皮下区域,4周后测量ALP含量比较早期成骨情况,得出修饰后GDF-5与BMP-2成骨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优于原生GDF-5的结论。考虑到小型猪的骨再生率与人类接近,Metzler等选择35只小型猪为实验对象,切口选择在猪的椎旁皮下区域,用以模拟人类骨再生模型比较富血小板血浆(PRP)对植入牛属羟基磷灰石(bHAP)、藻类羟基磷灰石(pHAP)、生物玻璃(BG)骨替代材料成骨效果的影响,结果提示PRP对bHAP及pHAP成骨能力提高显著,BG实验组及对照组均未见有异位成骨出现。骨髓间充质细胞(BMSCs)作为一种多能干细胞是经典的植入细胞,但单纯干细胞植入效果往往不佳,尤其在皮下植入模型,所以常常联合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聚己内脂等支架材料和BMP等细胞因子加以诱导,Noshi等将多孔羟基磷灰石材料(HA)、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初步研究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初步研究目的:建立新型的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方法:选取雄性尿酸氧化 酶基因敲除杂合子C57BL/6J小鼠和野生型C57BL/6J小鼠各20只,两类小鼠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各10只,模型组给予高酵母饲料饲养并予以氧嗪酸钾盐悬液(1次/d,250 mg/kg)腹腔注射。分别于造模前和造模后第1、2、3、4周时鼠尾静脉取血检测小鼠血清尿酸水平(UA),并于造模后第5周取小鼠肾脏行病理切片及HE染色。结果:造模1周后,两模型组小鼠血清尿酸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杂合子模型组尿酸水平明显高于野生型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肾脏病理切片HE染色显示,两种小鼠对照组和模型组均无明显病理变化。结论:以高酵母饲料饲养并予以氧嗪酸钾盐悬液腹腔注射处理的尿酸氧化酶基因敲除杂合小鼠所构建的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具有尿酸值高,模型稳定的特点,为较理想的小鼠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 尿酸是人类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在约1500万年前人类由于基因突变失去了尿酸氧化酶基因[1],因此人类的尿酸水平高于其他物种,这种改变有利于人类适应当时的生存环境,但尿酸水平仍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现在所谓的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是指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导致的血尿酸水平增高[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变化,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日渐增高[3-4],由于雌性激素的作用尿酸水平在男性中比绝经前女性更高[5-6]。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是研究高尿酸血症及筛选降尿酸药物的重要工具[7-9]。目前尚未见尿酸氧化酶基因敲除杂合小鼠制作高尿酸动物模型的报道,本实验对尿酸氧化酶基因敲除杂合小鼠进行高酵母饲养及氧嗪酸钾悬液腹腔注射处理,观察其血清尿酸等指标,目的在于获得尿酸值较高且稳定的理想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选择以C57BL/6J小鼠为背景的尿酸氧化酶基因敲除杂合子小鼠(基因型为Uox+/-)20只及野生型C57BL/6J小鼠(基因型为Uox+/+)20只,均为雄性,6~8周龄,体质量18~25 g,尿酸氧化酶基因敲除杂合小鼠构建于上海南方模式生物研究中心,由本院实验动物中心SPF级动物饲养房饲养。 1.1.2 仪器和试剂日本东芝TBA-40F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Nikon90i显微镜;高酵母饲料(北京科澳协力饲料有限公司);氧嗪酸钾盐(美国Aldrich公司)。 1.2 实验方法 1.2.1 动物分组及建模杂合小鼠及野生型小鼠适应性饲养7 d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别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模型组小鼠予以高酵母饲料饲养及氧嗪酸钾悬液腹腔注射(1次/d,250 mg/kg),对照组小鼠饲以普通小鼠颗粒饲料,并给予同体积蒸馏水腹腔注射。

脓毒血症动物模型具体步骤及说明

脓毒血症动物模型具体步骤及说明 原型物种人 来源盲肠结扎穿孔术(CLP)致脓毒症 模式动物品系SPF级SD大鼠,健康,雄性,体重为180g~200g 实验分组实验分六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受试药组三个剂量组,每组15只动物。 实验周期2d 建模方法1. 称量大鼠,腹腔注射水合氯醛(350mg/kg)麻醉,腹部正中剃毛后用碘酒及酒精擦拭手术区域。 2. 沿腹白线切开腹腔约2cm,找出盲肠,用5-0 缝线结扎约1/3盲肠,以21G针头贯通穿刺结扎的盲肠2次。轻轻挤压使少量肠内容物从穿刺孔溢出确保通畅;将处理好的盲肠回纳入腹腔,用5-0 缝线缝合内层,3-0缝线缝合外层,将大鼠置于加热垫维持肛温在37±0.5℃。 3. 待大鼠苏醒后自由饮水,正常饲养。 4. 2d后大鼠水合氯醛钠麻醉后,于腹主动脉取血5ml,室温静止2h,4℃离心机3000r/min离心10min,分离出上层血清,置-80℃冰箱保存备用。处死大鼠,取出心脏、肝脏、肾脏、肺、小肠,4%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厚4um),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其余组织置于-80℃冰箱备用。 应用疾病模型

1.一般情况观察脓毒症组术后苏醒延迟,醒后精神萎靡,身体蜷缩,基本不活动,进食进水减少,对外界反应迟钝,呼吸频率加快,被毛蓬松少光泽,大便稀软,不再扎堆取暖。12h出现死亡大鼠,随着时间的延长大部分大鼠出现皮温低,肌力减弱,眼周血性分泌物,停止进食进水,排泄稀水样便,色黄,腥臭味。进一步发展出现呼吸急促,对被动仰卧无反抗,排泄物呈黏液状,量多,最终死亡。剖腹可见恶臭味血性渗液,肠管水肿黏连,盲肠坏死变黑。 心脏:光镜下结果比较,对照组大鼠心肌肌纤维结构排列紧密、无水肿、充血及渗出。模型组心肌肌纤维结构排列疏松,带状空泡化,细胞核肿胀,间质水肿、充血。 肝脏:肝有大量空泡脂肪样变性,肝细胞肿胀并有炎性细胞浸润。 肺:模型组肺间隔增厚,部分肺泡组织结构被破坏,炎症细胞浸润。 肾:可见肾皮质及间质水肿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均有肿胀。空泡变性,坏死脱落。肾小管囊腔扩张、管型形成。皮髓质境界欠清晰,肾小球收缩、毛细血管微血栓形成 小肠:模型组小肠粘膜水肿、白细胞浸润、出血和上皮细胞坏死脱落。 血浆中炎症因子增加是脓毒症的典型特征之一,IL-1β、TNF-α及IL-6 是主要的促炎症细胞因子,在脓毒症模型后显著升高。

大豆蛋白对高尿酸血症大鼠的影响及其代谢相关机制的初步研究

目录 中文摘要 (Ⅰ) Abstract (Ⅱ) 缩略语/符号说明 (Ⅷ) 前言 (1) 研究现状、成果 (1) 研究目的、方法 (2) 一、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的建立 (3) 1.1材料与方法 (3) 1.1.1材料 (3) 1.1.2方法 (4) 1.1.3统计方法 (8) 1.2结果 (8) 1.2.1不同方法对大鼠一般情况影响 (8) 1.2.2不同方法对大鼠血尿酸影响 (10) 1.2.3不同方法对大鼠肾功能影响 (12) 1.2.4不同方法对大鼠血脂影响 (13) 1.2.5不同方法对大鼠酶活性影响 (13) 1.3讨论 (14) 1.3.1高尿酸血症模型建立的意义 (14) 1.3.2高尿酸血症模型动物的选择 (15) 1.3.3高尿酸血症模型方法的选择 (15) 1.3.4不同方法造模的鉴定 (16) 1.3.5不同方法对大鼠一般情况、脂代谢的影响 (16) 1.4小结 (16) 二、大豆蛋白对高尿酸血症大鼠的影响 (17) 2.1材料与方法 (17) 2.1.1材料 (17) 2.1.2方法 (18) 2.1.3统计方法 (21) V

2.2结果 (21) 2.2.1大豆蛋白对大鼠机体代谢的作用 (20) 2.2.1.1大豆蛋白对大鼠一般情况影响 (21) 2.2.1.2大豆蛋白对大鼠血尿酸影响 (21) 2.2.1.3大豆蛋白大鼠血肾功能影响 (23) 2.2.1.4大豆蛋白对大鼠糖脂代谢影响 (24) 2.2.1.5大豆蛋白对大鼠酶活性影响 (25) 2.2.2大豆蛋白对高尿酸血症大鼠影响 (26) 2.2.2.1大豆蛋白对高尿酸血症大鼠一般情况影响 (26) 2.2.2.2大豆蛋白对高尿酸血症大鼠血尿酸影响 (27) 2.2.2.3大豆蛋白对高尿酸血症大鼠肾功能影响 (28) 2.2.2.4大豆蛋白对高尿酸血症大鼠糖脂代谢影响 (30) 2.2.2.5大豆蛋白对高尿酸血症大鼠酶活性影响 (33) 2.2.2.6大豆蛋白对高尿酸血症大鼠血清代谢产物影响 (33) 2.3讨论 (38) 2.3.1大豆蛋白对大鼠机体代谢的影响 (37) 2.3.2大豆蛋白对高尿酸血症大鼠血尿酸、肾功能影响 (39) 2.3.3大豆蛋白对高尿酸血症大鼠血糖血脂影响 (40) 2.3.4大豆蛋白对高尿酸血症大鼠血清代谢产物影响 (40) 2.4小结 (42) 结论 (44) 参考文献 (45)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50) 综述 (51) 综述参考文献 (55) 致谢 (60) 个人简历 (61) VI

腺嘌呤、鸟嘌呤致高尿酸血症大鼠肝脏损害的研究-

腺嘌呤、鸟嘌呤致高尿酸血症大鼠肝脏损害的研究* 目的:观察腺嘌呤、鸟嘌呤作用高尿酸血症大鼠肝脏时,肝脏功能变化情 况及透射电镜下肝脏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选用实验用雄性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B组(造模对照组)、C组(腺嘌呤组)、D组(腺嘌呤淀粉糊组)、E组(腺嘌呤、鸟嘌呤组)、F组(鸟嘌呤组),每组6只。B、C、D、E、F组连续给予酵母浸膏溶液15 g/(kg·d)灌胃7 d,诱导高尿酸血症代谢模型。造模成功后,B组给予淀粉糊灌胃,C组给予20 mg/(kg·d)腺嘌呤淀粉糊混合液灌胃,D组给予10 mg/(kg·d)腺嘌呤淀粉糊混合液灌胃,E组10 mg/(kg·d)腺嘌呤混合10 mg/(kg·d)鸟嘌呤淀粉悬液灌胃,F组给予20 mg/(kg·d)鸟嘌呤淀粉糊混合液灌胃。持续14 d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清ALT、AST、UA,并作肝脏组织电镜切片观察肝脏损伤情况。结果:(1)电镜下观察C组溶酶体明显增多,分散在细胞核周围,并有深色颗粒物质。D组溶酶体数量略有增多,脂滴增多,开始进入溶酶体。E组溶酶体增多,脂滴增多,出现深色颗粒状物质。F组胆小管中有少量深色颗粒状物质。(2)C~F组大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E组血尿酸值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E组大鼠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尿酸水平均高于F组。结论:腺嘌呤、鸟嘌呤对高尿酸血症大鼠的肝脏均有损害,腺嘌呤损害作用较大。腺嘌呤致使大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显著升高,其作用高于同等剂量的鸟嘌呤。腺嘌呤对大鼠血尿酸水平有明显作用。 标签:腺嘌呤;高尿酸血症;鸟嘌呤;肝脏损害;超微结构 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发病前兆,它指的是血液中尿酸浓度高出正常范围的一种机体状态[1]。痛风及高尿酸血症好发于男性中老年人群,其患病率与年龄增长呈逐正相关[2-4]。伴随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居民饮食结构的变化,亚洲地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并呈现年轻化趋势[3,5]。其产生的两大主要原因是,尿酸排泄减少以及嘌呤代谢障碍[6]。目前研究多认为,高尿酸血症的发生,多是由于体内细胞的DNA 分解代谢、产生的嘌呤代谢障碍[7-9]。腺嘌呤、鸟嘌呤是构成人类及大鼠DNA的主要嘌呤。本实验通过研究腺嘌呤、鸟嘌呤的不同组合对大鼠肝脏功能及肝脏超微结构产生的影响,初步探究两者对肝脏的损伤程度差异及两者间有无相互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6只(青岛市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中心提供),体质量(230±20)g。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OLMPUS AU2700Beckman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OLMPUS公司),JEM-1200EX透射电镜(日本JEOL公司)。腺嘌呤V900471-25G (美国Sigma公司),鸟嘌呤V900473-25G(美国Sigma公司),酵母浸膏(北京双旋微生物培养基制品厂,批号20140320)。ALT、AST、UA试剂盒(上海科华诊断用品有限公司)。

大鼠脓毒症模型

大鼠盲肠结扎穿孔术(CLP)致脓毒症模型脓毒症(sepsis)是指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y response syndrome,SIRS),临床上证实有致病菌侵袭存在或有高度可疑的感染性病灶,临床中多以常见并发症出现在重度感染、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或大手术术后的危重患者当中。脓毒症一旦发生,进展迅速,短时间可由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脓毒症进展为重度脓毒症(severe sepsis)(合并器官功能不全)、脓毒症休克(septic shock)(并发充分液体复苏亦无法纠正的低血压)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以上三者可贯序发生,亦可同时发生,严重危及患者生命,产生极高的致死风险。虽然目前已经有许多动物模型用来复制脓毒症,但盲肠结扎穿孔术(CLP)致脓毒症的啮齿动物模型仍然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脓毒症动物模型。 1.实验动物 SPF级Wistar大鼠,健康,雄性,体重为180g~200g 2.实验分组 实验分六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受试药组三个剂量组,每组15只动物。 3.实验周期 2d 4.建模方法 1.称量大鼠,腹腔注射水合氯醛(350mg/kg)麻醉,腹部正中剃毛后用碘酒及酒精擦拭手术区域。 2.沿腹白线切开腹腔约2cm,找出盲肠,用5-0缝线结扎约1/3盲肠,以21G针头贯通穿刺结扎的盲肠2次。轻轻挤压使少量肠内容物从穿刺孔溢出确保通畅;将处理好的盲肠回纳入腹腔,用5-0缝线缝合内层,3-0缝线缝合外层,将大鼠置于加热垫维持肛温在37±0.5℃。 3.待大鼠苏醒后自由饮水,正常饲养。 4.2d后大鼠水合氯醛钠麻醉后,于腹主动脉取血5ml,室温静止2h,4℃离心机3000r/min离心10min,分离出上层血清,置-80℃冰箱保存备用。处死大

SD 大鼠脓毒血症

大鼠脓毒血症建立方法 SD 大鼠, 体重190~270 g ,雌雄均有, 禁食24 h 后进行实验。用2.5 %戊巴比妥钠按1 ml/ kg 体重, 腹腔注射麻醉大鼠,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假手术组) 。常规消毒腹部, 在下腹部正中央切口, 长约2 cm , 打开腹腔寻找盲肠, 小心分离其远端与大肠的系膜, 盲肠内如有粪便, 则把粪便小心挤向相连的大肠, 实验组在盲肠远端1/ 2 处用无菌4 号丝线紧紧结扎, 并用无菌7 号针头在已结扎盲肠远段中央处贯通穿刺。然后把盲肠推回腹腔, 关闭腹腔, 逐层缝合。对照组仅做开腹分离盲肠远端与大肠的系膜及关腹手术。术后按50 ml/ kg 体重皮下注射生理盐水, 补充手术中丢失的体液, 连续观察24h , 整个实验过程中在室温22~25 ℃环境进行并让大鼠自由饮水。在盲肠结扎前、结扎后8 h、16h、和24h 在无菌条件下取大鼠尾血1 滴进行细胞培养, 实验组还在无菌条件下取腹腔渗出液少许进行细菌培养。 用结扎整个盲肠加穿刺的方法可复制出动物的理想败血症模型, 因为动物模型血液细菌培养阳性, 培养出来的细菌与感染灶细菌完全或部分相同, 动物表现与临床败血症类似, 重复性好, 模型复制后有一定的存活时间供研究之用。有人把结扎整个盲肠改为结扎盲肠1/ 2 , 把穿刺盲肠2 次改为贯通穿刺盲肠, 操作更为简便, 效果也令人满意。 造成盲肠缺血坏死, 自身肠道的细菌进入腹腔造成感染。血液培养显示, 在CL P 后16 h , 血液已有大肠杆菌及绿脓杆菌生成, 与腹腔渗出液细菌培养结果相同; 培养出的菌种与报道略有不同, 这可能是由于大鼠来源及实验室的条件不同造成的。 实验组动物术后24 h 活杀, 见盲肠结扎的远端已发生坏死, 穿刺的针孔明显, 腹腔感染, 有臭味的渗出液,但腹腔未见粪便, 这与人类阑尾穿刺并发腹膜炎等疾病过程相似。大鼠盲肠结扎加穿刺引起的败血症存活情况与结扎盲肠部分的多少, 穿刺针孔的多少和大小有关。针孔多, 针孔大, 死亡率高。上述结扎整个盲肠并用9号针头刺孔2 个, 24 h 有75 %大鼠死亡。有人结扎1/2 盲肠并用7 号贯通穿刺, 24 h 无大鼠死亡。另外,饲养动物环境也是影响动物存活率的重要因素。有人曾在室温30 ℃时, 饲养CL P 大鼠5 只, 结果在24 h内全部死亡。

脓毒血症大鼠模型建立

CLP致脓毒血症大鼠模型建立 一、实验目的 利用CLP技术建立脓毒血症大鼠模型 二、实验原理 脓毒血症患者最常见的感染源来自腹腔且易造成腹腔感染,所以腹腔感染模型是目前最常见的动物模型。鼠类盲肠结扎穿刺(CLP)是临床研究脓毒血症常见模型,是模仿腹腔脓毒血症感染的临床过程,引起多菌群感染,最终导致脓毒血症。 三、实验材料和设备 成熟期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体重400-500g。 外科手术器械:手术台,手术刀,刀片,剪刀,刮毛器,镊子,止血钳,持针器,缝皮针,1号线,4号肠线,18g针头,血管夹,医用胶布,PE50导管(厂家),探针,硬膜外穿刺针,肝素帽,留置针,注射器(规格)。 实验药品:1.5%戊巴比妥钠,2%利多卡因,丁苯诺啡,75%酒精,碘伏,肝素钠(10000U),蒸馏水,生理盐水。 四、实验方法和步骤 1.购买SD大鼠,适应性饲养1周,自由饮水,饮食; 2.术前禁食12小时; 3.称重以1.5%戊巴比妥钠40mg/kg(4%水合氯醛 0.1ml/10g抽取麻药,一般3-5分钟起效,可以维持1小时左右。),腹腔注射(先将动物固定,腹部用酒精棉球擦试消毒,然后在左或右侧腹部将针头刺入皮下,沿皮下向前推进约0.5厘米,再使针头与皮肤呈45 度角方向穿过腹肌刺入腹腔,此时有落空感,回抽无肠液、尿液后,缓缓推入药液。),麻醉大鼠,止血钳夹小鼠脚趾确定麻醉深度; 4.将大鼠背位固定于手术台上,剪去颈部和腹部被毛; 5.取血导管的制备:取PE50导管约15cm,一侧剪契口,另一端平口,对楔面要进行简单打磨处理,以防表面粗糙划破血管外壁。抗凝处理是将导管用装满肝素钠的注射器灌流、冲洗,保证导管每个部位都充分接触肝素钠。 6.颈静脉置管术: a.用碘伏常规消毒颈部,铺无菌手术单。 b.于胸锁乳突肌连线中点起向颈部垂直延伸15mm,做皮肤切口约1.5cm,暴露皮下结缔组织,用血管钳逐层钝性分离至显露颈静脉(特征是在胸廓入口处,有轻微搏动,直径2~4 mm),2%利多卡因3-5滴局部浸润1min,完全游离一段长1-1.5cm血管,血管夹分别夹闭远心端和近心端,血管下穿过两根1号线。 c.在游离颈静脉中间部位,用镊子提起血管壁,全层剪一“V”形小口,约占静脉的1/3。预先植入探针,再将导管沿切口缓慢送入静脉切口,轻轻开放近心端的血管夹,将导管植入2.5-3cm,可见有血回流或回抽有血。1号线结扎固定导管,松紧适宜,再次回抽,确定导管在血管内,结扎远心端,开放远心端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