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嘌呤、鸟嘌呤致高尿酸血症大鼠肝脏损害的研究-

腺嘌呤、鸟嘌呤致高尿酸血症大鼠肝脏损害的研究-
腺嘌呤、鸟嘌呤致高尿酸血症大鼠肝脏损害的研究-

腺嘌呤、鸟嘌呤致高尿酸血症大鼠肝脏损害的研究* 目的:观察腺嘌呤、鸟嘌呤作用高尿酸血症大鼠肝脏时,肝脏功能变化情

况及透射电镜下肝脏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选用实验用雄性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B组(造模对照组)、C组(腺嘌呤组)、D组(腺嘌呤淀粉糊组)、E组(腺嘌呤、鸟嘌呤组)、F组(鸟嘌呤组),每组6只。B、C、D、E、F组连续给予酵母浸膏溶液15 g/(kg·d)灌胃7 d,诱导高尿酸血症代谢模型。造模成功后,B组给予淀粉糊灌胃,C组给予20 mg/(kg·d)腺嘌呤淀粉糊混合液灌胃,D组给予10 mg/(kg·d)腺嘌呤淀粉糊混合液灌胃,E组10 mg/(kg·d)腺嘌呤混合10 mg/(kg·d)鸟嘌呤淀粉悬液灌胃,F组给予20 mg/(kg·d)鸟嘌呤淀粉糊混合液灌胃。持续14 d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清ALT、AST、UA,并作肝脏组织电镜切片观察肝脏损伤情况。结果:(1)电镜下观察C组溶酶体明显增多,分散在细胞核周围,并有深色颗粒物质。D组溶酶体数量略有增多,脂滴增多,开始进入溶酶体。E组溶酶体增多,脂滴增多,出现深色颗粒状物质。F组胆小管中有少量深色颗粒状物质。(2)C~F组大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E组血尿酸值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E组大鼠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尿酸水平均高于F组。结论:腺嘌呤、鸟嘌呤对高尿酸血症大鼠的肝脏均有损害,腺嘌呤损害作用较大。腺嘌呤致使大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显著升高,其作用高于同等剂量的鸟嘌呤。腺嘌呤对大鼠血尿酸水平有明显作用。

标签:腺嘌呤;高尿酸血症;鸟嘌呤;肝脏损害;超微结构

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发病前兆,它指的是血液中尿酸浓度高出正常范围的一种机体状态[1]。痛风及高尿酸血症好发于男性中老年人群,其患病率与年龄增长呈逐正相关[2-4]。伴随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居民饮食结构的变化,亚洲地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并呈现年轻化趋势[3,5]。其产生的两大主要原因是,尿酸排泄减少以及嘌呤代谢障碍[6]。目前研究多认为,高尿酸血症的发生,多是由于体内细胞的DNA 分解代谢、产生的嘌呤代谢障碍[7-9]。腺嘌呤、鸟嘌呤是构成人类及大鼠DNA的主要嘌呤。本实验通过研究腺嘌呤、鸟嘌呤的不同组合对大鼠肝脏功能及肝脏超微结构产生的影响,初步探究两者对肝脏的损伤程度差异及两者间有无相互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6只(青岛市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中心提供),体质量(230±20)g。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OLMPUS AU2700Beckman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OLMPUS公司),JEM-1200EX透射电镜(日本JEOL公司)。腺嘌呤V900471-25G (美国Sigma公司),鸟嘌呤V900473-25G(美国Sigma公司),酵母浸膏(北京双旋微生物培养基制品厂,批号20140320)。ALT、AST、UA试剂盒(上海科华诊断用品有限公司)。

第21章 核酸的降解和核苷酸代谢

核酸的降解和核苷酸代谢 核酸的生物功能 DNA 、RNA 核苷酸的生物功能 ①合成核酸 ②是多种生物合成的活性中间物 糖原合成,UDP-Glc 。磷脂合成,CDP-乙醇胺,CDP-二脂酰甘油。 ③生物能量的载体ATP 、GTP ④腺苷酸是三种重要辅酶的组分 NAD 、FAD 、CoA ⑤信号分子cAMP 、cGMP 食物中的核酸,经肠道酶系降解成各种核苷酸,再在相关酶作用下,分解产生嘌呤、嘧啶、核糖、脱氧核糖和磷酸,然后被吸收。 吸收到体内的嘌呤和嘧啶,大部分被分解,少部分可再利用,合成核苷酸。 人和动物所需的核酸无须直接依赖于食物,只要食物中有足够的磷酸盐,、糖和蛋白质,核酸就能在体内正常合成。 核酸的分解代谢: 第一节 核酸和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一、 核酸的酶促降解 核酸是核苷酸以3’、5’-磷酸二酯键连成的高聚物,核酸分解代谢的第一步就是分解为核苷酸,作用于磷酸二酯键的酶称核酸酶(实质是磷酸二脂酶)。 根据对底物的专一性可分为:核糖核酸酶、脱氧核糖核酸酶、非特异性核酸酶。 根据酶的作用方式分:内切酶、外切酶。 1、 核糖核酸酶 只水解RNA 磷酸二酯键的酶(RNase ),不同的RNase 专一性不同。 牛胰核糖核酸酶(RNaseI ),作用位点是嘧啶核苷-3’-磷酸与其它核苷酸间的连接键。 核糖核酸酶T1(RNaseT1),作用位点是3’ -鸟苷酸与其它核苷酸的5’-OH 间的键。 核酸 核酸酶 核苷酸 核苷酸酶 核苷 + 磷核苷磷酸化酶 碱基 + 戊糖-1-磷

2、脱氧核糖核酸酶 只能水解DNA磷酸二酯键的酶。DNase牛胰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I)可切割双链和单链DNA。产物是以5’-磷酸为末端的寡核苷酸。 牛胰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Ⅰ),降解产物为3’-磷酸为末端的寡核苷酸。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细菌体内能识别并水解外源双源DNA的核酸内切酶,产生3ˊ-OH和5ˊ-P。 图 PstⅠ切割后,形成3ˊ-OH 单链粘性末端。 EcoRⅠ切割后,形成5ˊ-P单链粘性末端。 3、非特异性核酸酶 既可水解RNA,又可水解DNA磷酸二酯键的核酸酶。 小球菌核酸酶是内切酶,可作用于RNA或变性的DNA,产生3’-核苷酸或寡核苷酸。 蛇毒磷酸二酯酶和牛脾磷酸二脂酶属于外切酶。 蛇毒磷酸二酯酶能从RNA或DNA链的游离的3’-OH逐个水解,生成5’-核苷酸。 牛脾磷酸二脂酶从游离的5’-OH开始逐个水解,生成3’核苷酸。 二、核苷酸的降解 1、核苷酸酶(磷酸单脂酶) 水解核苷酸,产生核苷和磷酸。 非特异性磷酸单酯酶:不论磷酸基在戊糖的2’、3’、5’,都能水解下来。 特异性磷酸单酯酶:只能水解3’核苷酸或5’核苷酸(3’核苷酸酶、5’核苷酸酶) 2、核苷酶 两种: ①核苷磷酸化酶:广泛存在,反应可逆。 ②核苷水解酶:主要存在于植物、微生物中,只水解核糖核苷,不可逆 核糖核苷+ H2O 核苷水解酶 碱基+ 核糖 核苷+ 磷酸核苷磷酸化酶 碱基+ 戊糖-1-磷酸

痛风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及评价

痛风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及评价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通过对痛风性关节炎和痛风性肾病的动物模型相关文献的系统回顾,对模型制作的现状,常用模型的特点及应用进行了总结和评价。目前常见的痛风动物模型在稳定性,持久性,制作程序的标准化等方面需要继续努力改进,复制出更接近于人类嘌呤代谢障碍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形成的持久稳定的高尿酸血症模型是基础和关键。应用现有模型进行相关的实验研究需注意根据模型特点和研究目的合理选择,加强多种模型的联合应用,并注意实验结果的合理评价。 【关键词】痛风;动物模型;痛风性关节炎;痛风性肾病 痛风(gout)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导致的一种异质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高尿酸血症、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特征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肾尿酸结石形成。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痛风患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20年间,痛风在我国发病率已上升至7.6/10万,南方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发病率尤高[1,2],因此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不断努力,已探索性地建立了一些疾

病动物模型,可供研究参考。高尿酸血症是引起痛风重要的前提和生化基础,但是痛风的患病率远低于高尿酸血症[3],故本文主要讨论痛风性关节炎和痛风性肾病的动物模型制作。 1 痛风性关节炎的动物模型 1.1 鼠兔等哺乳动物痛风性关节炎模型由于鼠兔等哺乳动物体内嘌呤代谢途径与人类不同,难以从嘌呤代谢紊乱方面来复制痛风性关节炎的模型,因此人们将尿酸钠盐(MSU)直接注射局部关节以获得类似临床痛风性关节炎的动物模型。 早在19世纪80年代,Coderre等[4]就采用MSU 0.2 ml 注射大鼠踝关节的方法,造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动物模型。陈文照等[5]在研究痛风宁疗效时,采用MSU溶液0.2 ml注入大鼠右侧踝关节腔,模型动物受试关节周围软组织明显充血水肿,受试关节滑膜细胞内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明显肿胀,确认造模成功。金红兰等[6]将5%尿酸盐溶液50 μl,注入痛风模型组大鼠右后肢内踝的胫跗关节腔内,每个动物仅注射1次,24 h后,模型大鼠内踝的胫跗关节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关节肿胀、行走迟缓、足爪卷曲、肢体不愿着力负重,个别动物后肢过度俯屈甚至跛行。踝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钾离子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局部解剖发现尿酸盐结晶沉着于踝关节腔内,光镜下可见明显的关节炎病理改变。王斌等[7]将大鼠双侧后腿膝关节周围剃毛,消毒皮肤,轻度弯曲膝关节,经关节正中进针,用TB注射器6号针头将2%尿酸钠晶体溶液0.2 ml通过髌上韧带注

第十二章_嘌呤代谢最终版本_王忠超、孙晓娟

第十二章嘌呤代谢系统 第一节概述 嘌呤代谢是指核酸碱基腺嘌呤及鸟嘌呤等的嘌呤衍生物的活体合成及分解。动物,其嘌呤化合物几乎全部氧化为尿酸,分别以不同形式而排出。人体尿酸主要由细胞代谢分解的核酸和其他嘌呤类化合物以及食物中的嘌呤,经酶的作用分解而来。为了了解尿酸的生成机制,首先要了解嘌呤代谢及其调节机制。 一、嘌呤代谢调节 嘌呤代谢速度受1-焦磷酸-5-磷酸核糖(PRPP)和谷氨酰胺的量以及鸟嘌呤核苷酸、腺嘌呤核苷酸和次黄嘌呤核苷酸对酶的负反馈控制来调节。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和黄嘌呤氧化酶,为嘌呤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移换酶,是嘌呤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它们的作用点见下图12-1。 注:E1: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移换酶;E2:次黄嘌呤脱氢酶;E3腺苷酸代琥珀酸合成酶;E4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E5黄嘌呤氧化酶;→表示负反馈控制。

由核酸分解代谢为尿酸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主要有以下三种生成途径: (1)核酸→鸟嘌呤核苷酸→鸟嘌呤→黄嘌呤→尿酸。 (2)核酸→腺嘌呤核苷酸→腺嘌呤→黄嘌呤→尿酸。 (3)5-磷酸核糖+ATP→次黄嘌呤核苷酸→次黄嘌呤→黄嘌呤→尿酸。 此乃尿酸生成的一个总轮廓,中间有许多环节已被省略,在尿酸生成的过程中,有多种酶的参与和调节。但从上述尿酸生成的简要过程中可以看出,嘌呤是尿酸生成的主要来源。因此,嘌呤合成代谢增高及(或)尿酸排泄减少均可造成血清尿酸值增高。 生物化学研究表明,人体体内约有8种酶参与了尿酸的生成过程,其中有7种酶均促进尿酸生成,它们包括:①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转移酶;②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③腺嘌呤磷酸糖核糖苷转移酶;④腺苷去胺基酶;⑤嘌呤核苷酸磷酸酶;⑥5-核苷酸酶;⑦黄嘌呤氧化酶。这些酶的活性增加时,尿酸生成即增加;在这些酶中,以黄嘌呤氧化酶最为重要。另一种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其作用和上述7种酶正好相反,当其活性增强时可抑制尿酸生成,活性减弱时则尿酸生成增加。酶缺陷包括某种酶的数量增多或活性增强和某种酶的完全性缺乏或部分缺乏,皆可导致嘌呤合成加速和尿酸生成增多。酶缺陷在痛风发病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大多数很难得到证实,仅少数病人可以鉴定出酶缺陷。嘌呤排出物的多样性,可能与在进化过程中发生的酶缺失现象(eezymaphresis)有关[1、2]。对导致过量嘌呤生物合成的机制,有嘌呤代谢酶的数量增多或活性过高,或酶活性降低或缺乏。 二、尿酸代谢的平衡 血清中尿酸浓度,取决于尿酸生成和排泄速度之间的平衡。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末产物,体内尿酸的积聚,可见于如下的5种情况:①外源性吸收增多,即摄食富含嘌呤的食物增多; ②内源性生物合成增加,包括酶缺陷,如核酸分解加速和嘌呤基氧化产生尿酸增多;③排泄减少,即由肾脏经尿排出减少和由胆汁、胃肠分泌后,肠道细菌分解减少;④体内代谢减少,即尿酸内源性破坏减少;⑤上述综合因素或不同因素的组合。 拥有尿酸(氧化)酶的物种,能将尿酸转化为溶解性较高、更易排出的尿囊素(allantoin),故血清尿酸水平低而无痛风存在,人和几种类人动物是在进化过程中发生尿酸氧化酶基因突变性灭活的,从这点来说,人类的高尿酸血症是由尿酸分解代谢的先天性缺陷造成[3]。高尿酸血症血清中尿酸浓度取决于尿酸生成和排泄速度之间的平衡,人体内尿酸有两个来源,一是从富含核蛋白的食物中核苷酸分解而来的,属外源性,约占体内尿酸的20%;二是从体内氨基酸、磷酸核糖及其他小分子化合物合成和核酸分解代谢而来的,属内源性,约占体内总尿酸的80%。对高尿酸血症的发生,显然内源性代谢紊乱较外源性因素更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初步研究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初步研究目的:建立新型的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方法:选取雄性尿酸氧化 酶基因敲除杂合子C57BL/6J小鼠和野生型C57BL/6J小鼠各20只,两类小鼠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各10只,模型组给予高酵母饲料饲养并予以氧嗪酸钾盐悬液(1次/d,250 mg/kg)腹腔注射。分别于造模前和造模后第1、2、3、4周时鼠尾静脉取血检测小鼠血清尿酸水平(UA),并于造模后第5周取小鼠肾脏行病理切片及HE染色。结果:造模1周后,两模型组小鼠血清尿酸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杂合子模型组尿酸水平明显高于野生型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肾脏病理切片HE染色显示,两种小鼠对照组和模型组均无明显病理变化。结论:以高酵母饲料饲养并予以氧嗪酸钾盐悬液腹腔注射处理的尿酸氧化酶基因敲除杂合小鼠所构建的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具有尿酸值高,模型稳定的特点,为较理想的小鼠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 尿酸是人类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在约1500万年前人类由于基因突变失去了尿酸氧化酶基因[1],因此人类的尿酸水平高于其他物种,这种改变有利于人类适应当时的生存环境,但尿酸水平仍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现在所谓的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是指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导致的血尿酸水平增高[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变化,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日渐增高[3-4],由于雌性激素的作用尿酸水平在男性中比绝经前女性更高[5-6]。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是研究高尿酸血症及筛选降尿酸药物的重要工具[7-9]。目前尚未见尿酸氧化酶基因敲除杂合小鼠制作高尿酸动物模型的报道,本实验对尿酸氧化酶基因敲除杂合小鼠进行高酵母饲养及氧嗪酸钾悬液腹腔注射处理,观察其血清尿酸等指标,目的在于获得尿酸值较高且稳定的理想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选择以C57BL/6J小鼠为背景的尿酸氧化酶基因敲除杂合子小鼠(基因型为Uox+/-)20只及野生型C57BL/6J小鼠(基因型为Uox+/+)20只,均为雄性,6~8周龄,体质量18~25 g,尿酸氧化酶基因敲除杂合小鼠构建于上海南方模式生物研究中心,由本院实验动物中心SPF级动物饲养房饲养。 1.1.2 仪器和试剂日本东芝TBA-40F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Nikon90i显微镜;高酵母饲料(北京科澳协力饲料有限公司);氧嗪酸钾盐(美国Aldrich公司)。 1.2 实验方法 1.2.1 动物分组及建模杂合小鼠及野生型小鼠适应性饲养7 d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别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模型组小鼠予以高酵母饲料饲养及氧嗪酸钾悬液腹腔注射(1次/d,250 mg/kg),对照组小鼠饲以普通小鼠颗粒饲料,并给予同体积蒸馏水腹腔注射。

嘌呤及嘌呤代谢

●嘌呤及嘌呤代谢 嘌呤purine;Pu;Pur,一类带碱性有两个相邻的碳氮环的含氮化合物,是核酸的组成成分。DNA和RNA中的嘌呤组成均为腺嘌呤和鸟嘌呤。此外,核酸中还发现有许多稀有嘌呤碱。 其应用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核酸与基因(二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嘌呤:是存在人体内的一种物质,主要以嘌呤核苷酸的形式存在,在作为能量供应、代谢调节及组成辅酶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嘌呤是有机化合物,分子式C5H4N4,无色结晶,在人体内嘌呤氧化而变成尿酸,人体尿酸过高就会引起痛风。海鲜,动物的肉的嘌呤含量都比较高,所以,有痛风的病人除用药物治疗外(医治痛风的药物一般对肾都有损害),更重要的是平时注意忌口。 嘌呤与疾病 嘌呤(purine,又称普林)经过一系列代谢变化,最终形成的产物(2,6,8-三氧嘌呤)又叫尿酸。嘌呤的来源分为内源性嘌呤80﹪来自核酸的氧化分解,外源性嘌呤主要来自食物摄取,占总嘌呤的20﹪,尿酸在人体内没有什么生理功能,在正常情况下,体内产生的尿酸,2/3由肾脏排出,余下的1/3从肠道排出。 体内尿酸是不断地生成和排泄的,因此它在血液中维持一定的浓度。正常人每升血中所含的尿酸,男性为0.42毫摩尔/升以下,女性则不超过

0.357毫摩尔/升。在嘌呤的合成与分解过程中,有多种酶的参与,由于酶的先天性异常或某些尚未明确的因素,代谢发生紊乱,使尿酸的合成增加或排出减少,结果均可引起高尿酸血症。当血尿酸浓度过高时,尿酸即以钠盐的形式沉积在关节、软组织、软骨和肾脏中,引起组织的异物炎症反应,成了引起痛风的祸根。 嘌呤合成代谢 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代谢体内嘌呤核苷酸的合成有两条途径,一是从头合成途径,一是补救合成途径,其中从头合成途径是主要途径。 1.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 肝是体内从头合成嘌呤核苷酸的主要器官,其次是小肠粘膜和胸腺。嘌呤核苷酸合成部位在胞液,合成的原料包括磷酸核糖、天冬氨酸、甘氨酸、谷氨酰胺、一碳单位及CO2等。主要反应步骤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合

大豆蛋白对高尿酸血症大鼠的影响及其代谢相关机制的初步研究

目录 中文摘要 (Ⅰ) Abstract (Ⅱ) 缩略语/符号说明 (Ⅷ) 前言 (1) 研究现状、成果 (1) 研究目的、方法 (2) 一、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的建立 (3) 1.1材料与方法 (3) 1.1.1材料 (3) 1.1.2方法 (4) 1.1.3统计方法 (8) 1.2结果 (8) 1.2.1不同方法对大鼠一般情况影响 (8) 1.2.2不同方法对大鼠血尿酸影响 (10) 1.2.3不同方法对大鼠肾功能影响 (12) 1.2.4不同方法对大鼠血脂影响 (13) 1.2.5不同方法对大鼠酶活性影响 (13) 1.3讨论 (14) 1.3.1高尿酸血症模型建立的意义 (14) 1.3.2高尿酸血症模型动物的选择 (15) 1.3.3高尿酸血症模型方法的选择 (15) 1.3.4不同方法造模的鉴定 (16) 1.3.5不同方法对大鼠一般情况、脂代谢的影响 (16) 1.4小结 (16) 二、大豆蛋白对高尿酸血症大鼠的影响 (17) 2.1材料与方法 (17) 2.1.1材料 (17) 2.1.2方法 (18) 2.1.3统计方法 (21) V

2.2结果 (21) 2.2.1大豆蛋白对大鼠机体代谢的作用 (20) 2.2.1.1大豆蛋白对大鼠一般情况影响 (21) 2.2.1.2大豆蛋白对大鼠血尿酸影响 (21) 2.2.1.3大豆蛋白大鼠血肾功能影响 (23) 2.2.1.4大豆蛋白对大鼠糖脂代谢影响 (24) 2.2.1.5大豆蛋白对大鼠酶活性影响 (25) 2.2.2大豆蛋白对高尿酸血症大鼠影响 (26) 2.2.2.1大豆蛋白对高尿酸血症大鼠一般情况影响 (26) 2.2.2.2大豆蛋白对高尿酸血症大鼠血尿酸影响 (27) 2.2.2.3大豆蛋白对高尿酸血症大鼠肾功能影响 (28) 2.2.2.4大豆蛋白对高尿酸血症大鼠糖脂代谢影响 (30) 2.2.2.5大豆蛋白对高尿酸血症大鼠酶活性影响 (33) 2.2.2.6大豆蛋白对高尿酸血症大鼠血清代谢产物影响 (33) 2.3讨论 (38) 2.3.1大豆蛋白对大鼠机体代谢的影响 (37) 2.3.2大豆蛋白对高尿酸血症大鼠血尿酸、肾功能影响 (39) 2.3.3大豆蛋白对高尿酸血症大鼠血糖血脂影响 (40) 2.3.4大豆蛋白对高尿酸血症大鼠血清代谢产物影响 (40) 2.4小结 (42) 结论 (44) 参考文献 (45)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50) 综述 (51) 综述参考文献 (55) 致谢 (60) 个人简历 (61) VI

腺嘌呤、鸟嘌呤致高尿酸血症大鼠肝脏损害的研究-

腺嘌呤、鸟嘌呤致高尿酸血症大鼠肝脏损害的研究* 目的:观察腺嘌呤、鸟嘌呤作用高尿酸血症大鼠肝脏时,肝脏功能变化情 况及透射电镜下肝脏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选用实验用雄性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B组(造模对照组)、C组(腺嘌呤组)、D组(腺嘌呤淀粉糊组)、E组(腺嘌呤、鸟嘌呤组)、F组(鸟嘌呤组),每组6只。B、C、D、E、F组连续给予酵母浸膏溶液15 g/(kg·d)灌胃7 d,诱导高尿酸血症代谢模型。造模成功后,B组给予淀粉糊灌胃,C组给予20 mg/(kg·d)腺嘌呤淀粉糊混合液灌胃,D组给予10 mg/(kg·d)腺嘌呤淀粉糊混合液灌胃,E组10 mg/(kg·d)腺嘌呤混合10 mg/(kg·d)鸟嘌呤淀粉悬液灌胃,F组给予20 mg/(kg·d)鸟嘌呤淀粉糊混合液灌胃。持续14 d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清ALT、AST、UA,并作肝脏组织电镜切片观察肝脏损伤情况。结果:(1)电镜下观察C组溶酶体明显增多,分散在细胞核周围,并有深色颗粒物质。D组溶酶体数量略有增多,脂滴增多,开始进入溶酶体。E组溶酶体增多,脂滴增多,出现深色颗粒状物质。F组胆小管中有少量深色颗粒状物质。(2)C~F组大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E组血尿酸值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E组大鼠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尿酸水平均高于F组。结论:腺嘌呤、鸟嘌呤对高尿酸血症大鼠的肝脏均有损害,腺嘌呤损害作用较大。腺嘌呤致使大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显著升高,其作用高于同等剂量的鸟嘌呤。腺嘌呤对大鼠血尿酸水平有明显作用。 标签:腺嘌呤;高尿酸血症;鸟嘌呤;肝脏损害;超微结构 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发病前兆,它指的是血液中尿酸浓度高出正常范围的一种机体状态[1]。痛风及高尿酸血症好发于男性中老年人群,其患病率与年龄增长呈逐正相关[2-4]。伴随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居民饮食结构的变化,亚洲地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并呈现年轻化趋势[3,5]。其产生的两大主要原因是,尿酸排泄减少以及嘌呤代谢障碍[6]。目前研究多认为,高尿酸血症的发生,多是由于体内细胞的DNA 分解代谢、产生的嘌呤代谢障碍[7-9]。腺嘌呤、鸟嘌呤是构成人类及大鼠DNA的主要嘌呤。本实验通过研究腺嘌呤、鸟嘌呤的不同组合对大鼠肝脏功能及肝脏超微结构产生的影响,初步探究两者对肝脏的损伤程度差异及两者间有无相互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6只(青岛市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中心提供),体质量(230±20)g。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OLMPUS AU2700Beckman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OLMPUS公司),JEM-1200EX透射电镜(日本JEOL公司)。腺嘌呤V900471-25G (美国Sigma公司),鸟嘌呤V900473-25G(美国Sigma公司),酵母浸膏(北京双旋微生物培养基制品厂,批号20140320)。ALT、AST、UA试剂盒(上海科华诊断用品有限公司)。

微小剂量阿司匹林对正常小鼠及高尿酸血症模型小鼠血尿酸的影响

微小剂量阿司匹林对正常小鼠及高尿酸血症模型小鼠血尿酸的影响 张海英1 卓来东2李玉珍1 (1.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药剂科,北京 100044 2.北京大学药学院,北京 100083) 摘要:目的考察微小剂量阿司匹林对正常小鼠和高尿酸血症模型小鼠血尿酸、肌酐、尿素氮的影响。方法 120只小鼠,随机分为8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高尿酸血症模型对照组、正常给药组(3组)和高尿酸血症模型给药组(3组)。2组对照组分别给予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给药组按照12.5mg/kg、25mg/kg、50mg/kg的给药剂量分别给予阿司匹林溶液,每天1次,持续一周。一周后,正常阿司匹林给药组在灌胃结束1小时后取血,正常对照组立即腹腔注射0.5%CMC-Na,高尿酸对照组和阿司匹林实验组则腹腔注射尿酸溶液,并于注射后1小时取血样测定尿酸、肌酐和尿素氮。结果微小剂量阿司匹林对正常和高尿酸血症模型小鼠的肌酐、尿素氮影响不明显,但可显著升高血尿酸水平,在给药剂量为12.5mg/kg 时,升高比率最大。随给药剂量增加,血尿酸水平逐渐回落至基线,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微小剂量阿司匹林可导正常小鼠和致高尿酸血症模型小鼠血尿酸水平升高,且随给药剂量增加,这种影响减小。患者特别是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患者在应用微小剂量阿司匹林时应注意监测血尿酸浓度。 关键词:阿司匹林;高尿酸血症模型;血尿酸;肌酐;尿素氮 The effect of mini-dose aspirin on uric acid in normal mice and hyperuricemia model mice ZHANG Hai-ying, LI Yu-zhen (Department of Pharmacy, People’s Hospital,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 China) ZHUO Lai-dong (Schoo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e aim of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mini-dosages of aspirin on blood uric acid, creatinine and urea nitrogen in normal mice hyperuricemia model mice. METHODS 120 mice were randomized into 8 groups, consists of normal controlled group, hyperuricemia controlled group, normal experimental group (3 groups) and hyperuricemia experimental group (3 groups) . normal and hyperuricemia controlled groups were administrated 0.5% CMC-Na, normal and hyperuricmia experimental groups were administered aspirin as follow: 12.5mg/kg/d, 25mg/kg/d, 50mg/kg/d. The dosage of CMC-Na and aspirin keep a week. Then normal experimental groups blood was collected 1 hour later after the last administration for determination uric acid, creatinine and urea nitrogen. And normal controlled group received an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of 0.5%CMC-Na immediately after the last administration, at the same time hyperuricemia control group and three experimental groups treated with intraperitoneal

生物化学9 核酸代谢与合成

核酸的降解和核苷酸代谢 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核酸代谢与核苷酸代谢密切相关,细胞内有多种游离的核苷酸,有重要作用,总结起来是:1.核苷酸是核酸生物合成的前体 2.核苷酸衍生物是许多生物合成的活性中间物(UDP-葡萄糖和CDP-二脂酰甘油分别是糖原和磷酸甘油酯合成的中间物)3.腺苷三磷酸是生物能量代谢中通用的高能化合物 4.腺苷酸是三种重要辅酶(烟酰胺核苷酸、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和辅酶A的组分)5.某些核苷酸是代谢的调节物质,如cAMP和cGMP是许多激素引起的胞内信使,ppGpp是氨基酸引起饥饿的中间介质;腺苷酰基、尿苷酰基是酶活性共价修饰集团。 核酸和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动物和异样型微生物可以分泌消化酶来分解食物或体外的核蛋白和核酸类物质,以获得各种核苷酸。核苷酸水解脱去磷酸而生成核苷,核苷再分解生成嘌呤碱、嘧啶碱和戊糖。 核苷酸及水解产物都可以细胞吸收和利用,植物一般不能消化体外的有机物质,但是所有生物的细胞都含有核酸代谢有关的酶类,能够分解细胞内各种核酸,促进核酸的分解更新。水解产物戊糖则可以参加戊糖代谢,嘌呤碱和嘧啶碱还可以进一步分解。 核酸的解聚作用 核酸是由许多核苷酸以3’,5’-磷酸二脂键连接成的大分子化合物。核酸分解的第一步是水解连接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脂键,生成低级多核苷酸和单核苷酸,在生物体内有很多磷酸二酯酶可催化这一反应,作用于核酸磷酸二脂键的磷酸二酯酶叫做核酸酶。包括核糖核酸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 核酸酶中能够水解分子间磷酸二脂键的酶称核酸内切酶,从核酸链的一端逐个水解下核苷酸的酶称为核酸外切酶。 有非特异的核酸酶比如蛇毒磷酸二酯酶和牛脾磷酸二酯酶对核糖核苷酸以及脱氧核糖核酸都能水解。 细胞中DNA的含量是相当恒定的,而RNA的含量却有显著变化。许多证据表明,DNA在细胞中是一种较为稳定的成分,其分解速度很慢,不想RNA那样代谢活跃。但是DNA酶含量在相当众多的细胞中确实很高的,推测这种DNA酶的生理功能在于消除异常的或外援DNA,以维持细胞遗传性的稳定;或是用于细胞自溶 在细菌细胞内存在一类能识别并水解外援双链DNA的核酸内切酶,称为限制性内切酶,可用于特异切割DNA,是很有用的工具酶。 核酸的苷降解 核苷酸水解下磷酸即成为核苷,生物体内广泛存在的磷酸单酯酶或核苷酸酶可以催化这个反应,非特异性的磷酸单酯酶对一切核苷酸都能作用,无论磷酸基在核苷的2’位、3’位、或5’位都能被水解下来。某些特异性比较强的就只能水解3’核苷酸或5’核苷酸,分别成为3’核苷酸酶或5’核苷酸酶。 核苷酸经核苷酸酶作用分解为嘌呤碱或嘧啶碱和戊糖。 分解核苷的酶分为两类,一是核苷磷酸化酶,另一类是核苷水解酶。前者分解核苷生成含氮碱和戊糖的磷酸酯(戊糖-1-磷酸),后者生成含氮碱和戊糖。 核苷磷酸化酶的存在比较广泛,其所催化的反应是可逆的。 核苷水解酶水解酶主要是存在于植物和微生物体内,并且只对核糖核苷作用,对脱氧核糖核苷没有作用,反应是不可逆的,对底物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嘌呤碱的分解 不同种类的生物分解嘌呤碱的能力不同,因而代谢产物也各不相同,人和猿类及一些排尿酸的动物以尿酸作为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其他多种生物则还能进一步分离尿酸,形成不

第十章 核苷酸代谢.

第九章核苷酸代谢 一、内容提要 食物中的核苷酸很少为机体所用,人体所需的核苷酸主要由机体细胞自身合成,所以核苷酸不属于人体的营养必需物质。体内核苷酸的合成有两种形式:从头合成途径和补救合成途径。从头合成途径是指利用磷酸核糖、氨基酸、一碳单位及CO2等简单物质为原料,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合成核苷酸的过程;补救合成途径是指利用体内游离的碱基或核苷,经过简单的反应合成核苷酸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前者是体内核苷酸合成的主要途径。 (一)嘌呤核苷酸的代谢 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是以5-磷酸核糖、谷氨酰胺、天冬氨酸、一碳单位和CO2为基本原料,在细胞液中合成的。合成的主要器官是肝,其次为小肠粘膜和胸腺。合成的主要特点是在5-磷酸核糖的基础上逐渐合成嘌呤环的;最先合成的核苷酸是次黄嘌呤核苷酸(IMP),IMP再转变成腺嘌呤核苷酸(AMP)和鸟嘌呤核苷酸(GMP)。PRPP合成酶和PRPP酰胺转移酶是IMP合成的关键酶。 AMP和GMP在激酶的连续作用下,分别生成ATP和GTP。 脑和骨髓等组织只能通过补救合成途径来合成嘌呤核苷酸。参与嘌呤核苷酸补救合成的酶有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和腺苷激酶。嘌呤核苷酸补救合成的意义一方面是补救合成过程简单,耗能少,节省了从头合成的能量和一些氨基酸的消耗;另一方面对于脑和骨髓等组织来说,有着重要意义。 脱氧核糖核苷酸是由相应的核糖核苷酸在核苷二磷酸的水平上直接还原而成的,催化反应进行的酶是核糖核苷酸还原酶。 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主要在肝、小肠及肾中进行,分解产物有嘌呤碱、磷酸、戊糖(或磷酸戊糖)。戊糖或磷酸戊糖既可以参与体内的磷酸戊糖途径,也可以继续参与新核苷酸的合成;嘌呤碱则在体内继续分解,并最终随尿排出。人体嘌呤碱分解代谢的终产物是尿酸,黄嘌呤氧化酶是尿酸生成的重要酶。临床上的痛风症就是由于血中尿酸含量升高而引起的,别嘌呤醇是一种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常被用于痛风症的治疗。 (二)嘧啶核苷酸的代谢 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是以谷氨酰胺、CO2、天冬氨酸和5-磷酸核糖为主要原料的;

核酸的降解和核苷酸代谢

第十一章核酸的降解和核苷酸代谢 核酸的生物功能DNA、RNA 核苷酸的生物功能 ①合成核酸 ②是多种生物合成的活性中间物 糖原合成,UDP-Glc。磷脂合成,CDP-乙醇胺,CDP-二脂酰甘油。 ③生物能量的载体A TP、GTP ④腺苷酸是三种重要辅酶的组分 NAD、FAD、CoA ⑤信号分子cAMP、cGMP 食物中的核酸,经肠道酶系降解成各种核苷酸,再在相关酶作用下,分解产生嘌呤、嘧啶、核糖、脱氧核糖和磷酸,然后被吸收。 吸收到体内的嘌呤和嘧啶,大部分被分解,少部分可再利用,合成核苷酸。 人和动物所需的核酸无须直接依赖于食物,只要食物中有足够的磷酸盐,、糖和蛋白质,核酸就能在体内正常合成。 核酸的分解代谢: 第一节核酸和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一、核酸的酶促降解 核酸是核苷酸以3’、5’-磷酸二酯键连成的高聚物,核酸分解代谢的第一步就是分解为核苷酸,作用于磷酸二酯键的酶称核酸酶(实质是磷酸二脂酶)。 根据对底物的专一性可分为:核糖核酸酶、脱氧核糖核酸酶、非特异性核酸酶。 根据酶的作用方式分:内切酶、外切酶。 1、核糖核酸酶 只水解RNA磷酸二酯键的酶(RNase),不同的RNase专一性不同。 牛胰核糖核酸酶(RNaseI),作用位点是嘧啶核苷-3’-磷酸与其它核苷酸间的连接键。 核糖核酸酶T1(RNaseT1),作用位点是3’-鸟苷酸与其它核苷酸的5’-OH间的键。 图

只能水解DNA磷酸二酯键的酶。DNase牛胰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I)可切割双链和单链DNA。产物是以5’-磷酸为末端的寡核苷酸。 牛胰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Ⅰ),降解产物为3’-磷酸为末端的寡核苷酸。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细菌体内能识别并水解外源双源DNA的核酸内切酶,产生3ˊ-OH和5ˊ-P。 图 PstⅠ切割后,形成3ˊ-OH 单链粘性末端。 EcoRⅠ切割后,形成5ˊ-P单链粘性末端。 3、非特异性核酸酶 既可水解RNA,又可水解DNA磷酸二酯键的核酸酶。 小球菌核酸酶是内切酶,可作用于RNA或变性的DNA,产生3’-核苷酸或寡核苷酸。 蛇毒磷酸二酯酶和牛脾磷酸二脂酶属于外切酶。 蛇毒磷酸二酯酶能从RNA或DNA链的游离的3’-OH逐个水解,生成5’-核苷酸。 牛脾磷酸二脂酶从游离的5’-OH开始逐个水解,生成3’核苷酸。 二、核苷酸的降解 1、核苷酸酶(磷酸单脂酶) 水解核苷酸,产生核苷和磷酸。 非特异性磷酸单酯酶:不论磷酸基在戊糖的2’、3’、5’,都能水解下来。 特异性磷酸单酯酶:只能水解3’核苷酸或5’核苷酸(3’核苷酸酶、5’核苷酸酶) 2、核苷酶 两种: ①核苷磷酸化酶:广泛存在,反应可逆。 ② 核苷水解酶:主要存在于植物、微生物中,只水解核糖核苷,不可逆 三、嘌呤碱的分解 P301 图18-2嘌呤碱的分解 首先在各种脱氨酶的作用下水解脱氨,脱氨反应可发生在嘌呤碱、核苷及核苷酸水平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