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管理存在的问题与生态治理
中小河流河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中小河流河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中小河流是我国水资源宝贵的组成部分,但是其河道管理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小河流河道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1. 水质污染严重中小河流河道管理存在水质污染严重的问题。
由于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中小河流的水质受到严重影响,出现了大量的废水排放、有害物质排放等情况,导致水质污染加重。
2. 河道治理不规范中小河流的河道管理存在治理不规范的问题。
一些地方政府对于中小河流的管理水平较低,治理工作难以落实,导致河道淤积、泥沙堆积等情况严重,影响了河流的通畅性和生态环境。
3. 河岸生态被破坏中小河流河道管理问题还表现在河岸生态被破坏。
一些地方存在乱堆乱放、乱建乱搭等情况,严重破坏了河岸生态环境,导致植被减少、土壤流失等问题。
4. 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中小河流的河道管理问题还表现在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由于过度开发、乱采乱挖等行为,导致一些河流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生态平衡岌岌可危。
二、改进措施1. 加强水质监测和治理为了解决中小河流水质污染严重的问题,中小河流的管理部门需要加强水质监测和治理工作。
应该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系统,加大对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生活污水的治理力度,以保障中小河流水质的改善。
2. 推进河道整治工作中小河流的河道整治工作需要得到更加重视和推进。
地方政府应该加大河道整治的投入,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河道淤积、泥沙堆积等问题,提高河流的通畅性和生态环境。
3. 增加河岸生态修复工作为了解决中小河流河岸生态被破坏的问题,需要加强河岸生态修复工作。
应该对河岸生态环境进行评估,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加强河岸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减少乱堆乱放、乱建乱搭等行为。
4. 加强生态保护和恢复中小河流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问题需要得到重视。
应该加强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加大对于过度开发、乱采乱挖等行为的整治力度,恢复和维护中小河流的生态平衡。
5. 提升管理水平和意识中小河流的河道管理需要加强管理水平和意识。
河道整治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河道整治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河道整治是指对河道进行规划、修建和管理,以达到改善水质、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洪涝灾害等目的。
在河道整治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给整治工作带来困难,也会影响整治效果。
了解和解决河道整治中常见的问题,对于提高整治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常见问题1. 河道污染:在城市和农村,经常出现河道被废水、垃圾等污染的情况。
这些污染物对河道的生态环境和水质造成严重影响,也是河道整治的主要问题之一。
2. 河道堵塞:河道中常常会积聚大量的泥沙、水草等,导致河道淤塞,影响了河道的通行和排水功能。
3. 河道生态破坏:人类活动对于河道的破坏是导致河道生态问题的主要原因。
生态破坏包括乱倒垃圾、乱采伐河道两侧的树木、乱排放废水等种种行为。
4. 河道治理成本高:河道整治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并且整治工作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往往需要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解决方法1. 河道污染的解决方法:(1)加强污水处理:城市和农村的污水处理设施需要加强建设和维护,以减少对河道的污染排放。
(2)加强环保宣传:加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引导人们减少对河道的污染排放,促进环保观念的普及。
(3)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于非法排污行为的处罚力度,保护河道的生态环境。
(1)定期清理河道:对于较为频繁的淤积地点,需要定期进行清淤作业,以保持河道畅通。
(2)加强河道管理:对于沿岸乱倒垃圾、乱倾倒污水等现象,需要加强巡查和管理,及时整治。
(1)加强生态保护教育:加强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2)设立生态保护区:在河道两侧设立生态保护区,禁止对植被的乱砍乱伐等行为。
(1)合理规划投入:科学合理规划河道整治项目的投入,减少浪费。
(2)加强项目管理: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工程监理,保证投入的资金物力得到有效利用。
河道整治是一项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复杂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公民共同努力,方能取得理想效果。
河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生态治理建议

河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生态治理建议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群众投工投劳开展河道清淤工作不断减少,直接造成河道萎缩、水环境恶化、河道抗洪功能衰减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须对广阔的乡镇及农村河道进行治理。
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河道生态治理的措施,为未来河道整治提供借鉴。
关键词:河道管理;问题;生态治理;建议一、河道生态治理工作的基本内涵在开展河道生态治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生态环境系统和生态学原理方面的有关理论,确保可以实现人工修复和自然规律的有机结合,提升河道规划设计与管理的科学性。
与此同时,河道生态治理应以改善河流环境为基础,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并借助河流自身的水体净化功能来促进环境治理与修复水平的提升,为构建良好的河流生态系统打好基础。
二、河道管理存在的问题1.人为因素问题(1)防洪能力相对较弱。
虽然国家一直强调河道整治的防洪能力,但由于部分地区缺乏护岸,河岸十分脆弱。
从自然生态角度看,坝顶、岸坡、植被区保护不当,也会造成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河床泥沙流失,导致河床不断抬升,河道泥沙淤积日趋严重。
(2)河道的任意变更也是我国城市河道整治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防洪功能的高度重要性,城市河道中经常采用大量的钢筋混凝土和块石垂直护岸。
2.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加剧经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河道生态水域环境的恶化,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的排放使得当前的河流难以达到以往的洁净标准。
随着河道污染物的不断累积,水体含氧量下降,同时富营养化现象持续加剧,河流自身带有的自净能力也在进一步降低。
与此同时,水与土壤之间物质交换的停滞使得河流面积萎缩,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河流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
河流流经污染比较严重的乡镇地区之后,就会通过地表径流将这部分污染物质带入城市河流当中,给城市河流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
部分城市内部的污水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河流中,也加剧了河道水体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河道周围生态环境的发展。
河道整治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河道整治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河道整治是保护水域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改善水体水质的关键措施。
在河道整治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如下所述:问题一:河道污染严重,水质差。
解决方法:1. 强化污染源治理,对排放的废水进行监测和治理。
2. 进行水质改善工程,如建设水处理设施,对污水进行二次处理。
3. 加强河道的巡查和监督,及时发现和处理河道污染问题。
4. 推广生态修复技术,如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促进水质的自然恢复。
问题二:河道的河床淤积严重,导致水位上升。
解决方法:1. 进行疏浚工程,清除河道中的淤泥和杂物。
2. 建设河道截污沟,在水流进入河道之前进行截污,减少淤积物的输入。
3. 加强生态修复,通过水生植物的根系能有效固定土壤和防止淤积物的堆积。
4. 定期巡查和清理河道,及时清除淤积物。
问题三:河道的岸坡坍塌严重。
解决方法:1. 确定岸坡坍塌的原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理措施,如加固护岸、安装挡土墙等。
2. 植被恢复,通过植物的生长来固定岸坡,减少土壤的冲刷和侵蚀。
3. 控制河道的水流速度,减少冲刷力,对岸坡起到保护作用。
4. 加强巡查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进一步坍塌。
问题四:河道水流速度过快或过慢。
解决方法:1. 加大河道流速,可通过深化河道或改善河道横断面形状来增加水流速度。
2. 减小河道流速,可通过变宽河道或设置堤坝等来减缓水流速度。
3. 利用生物措施,如引入水生植物和微生物,通过植物的根系和微生物的作用来调节水流速度。
4. 加强河道的维护和管理,保持河床的平整,避免水流阻力过大或过小。
问题五:河道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解决方法:1. 加强生态修复,通过植被恢复、河道生态湿地建设等措施来改善生态环境。
2. 控制河道污染,减少废水排放,防止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 建立河道保护区,限制对河道的开发和利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4. 组织公众参与,加强对河道生态环境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河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生态治理建议

河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生态治理建议摘要: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水利行业建设的发展也有了创新。
水利工程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对于水利工程来说,最关键的地方就是河道治理,它不仅有着防洪的作用,还能稳定河道的生态环境,推动我国水上交通的发展。
然而在我国,水利工程还存在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为了推动城市更好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就要加强对河道的治理。
本文主要对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常见问题及对策进行浅析。
关键词:河道管理;存在的问题;生态治理建议引言当前我国诸多城市的河道生态治理工程已经初具规模,但实际治理效果并不明显,还存在诸多问题,原因在于对河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河道生态系统恢复的原因尚未明确,考虑的范围不够全面,缺少科学合理的河道生态治理策略。
1我国河道生态治理概述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河道中的砂石在城市建设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人们常利用河道中的砂石来进行各方面的建设。
同时,因过量的河道采砂、河道旁乱建房屋以及河道污染等现象的存在,导致河道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其主要原因就是河道管理不到位。
长此以往,会使河道生物多样性不断降低。
为强化河道管理,应借助生态治理措施来管理河道生态环境,保障河道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对河道开展生态治理也有利于水利工程建设,能够为农业灌溉提供帮助,达到促进农业生产的目标。
2水利工程中河道治理的常见问题2.1河流污染严重河道在治理的过程中,最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河流污染严重,主要是由于当地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将生活中的废水、垃圾倒在河道里,甚至有的企业还会将废水、废渣排泄在河道里,这些举动都会对河道产生重要的影响,使得垃圾在河道里产生出新的微生物,影响了河道的生态平衡,造成了水污染,影响了河道的水质。
再加上人们日常饮用的水资源对水质要求比较高,经过污染的河道很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河道整治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河道整治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河道整治是现代城市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工作,可以增加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和可发展性,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河道整治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如下:问题一:污染污染是河道整治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河道污染的来源有很多,主要包括工业排放、城市污水排放、农业和畜牧业排放等。
污染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很大危害。
解决方法:(1)加强治污排污管控,制定严格的污染排放标准和监测机制,对污染者进行处罚;(2)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对城市污水进行集中处理;(3)加强环保意识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问题二:生物多样性丧失河道整治过程中,为了增加水深、扩大河道宽度等目的,常常需要砍伐沿岸植被等,这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不利影响。
(1)在河道整治过程中多种树木,保留更多自然植被,增加生物栖息地;(2)加强河道保护和管理,禁止私自捕捞和破坏河道生态环境的行为;(3)开展人工鱼苗放流、水生植物种植和水产资源保护等活动,有针对性地提高河道生物多样性水平。
问题三:治理方案不够科学有时候,河道整治的方案不够科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或者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加剧河道的问题。
(1)河道整治前需要开展科学调研、实地走访,并与学术机构和业内专家咨询,制定具体、可行的治理方案;(2)贯彻“一河一策”,根据不同河道的特点和问题,设计个性化的治理方案;(3)加强治理效果监测和评估,根据结果对治理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
问题四:河道一次性整治(1)开展长期的维护保养计划,建立河道日常维护管理制度;(2)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公众意识和责任感,引导居民参与河道维护,形成全民护河的良好氛围;(3)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协作,形成联防联控的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河道问题。
综上所述,河道整治中遇到的问题有很多,需要各方积极配合和协作,共同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
浅谈河道水生态治理难点与对策

浅谈河道水生态治理难点与对策摘要: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增多、经济发展加快、工业排放增加等因素都加重了城市河道的水质污染,严重破坏了河道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健康发展。
同时城市河道沉积物的污染物含量高,且由于河道水流的缓慢和水利工程的阻碍,污染物与沉积物难以清除,引发不可逆的生态环境灾害。
城市化进程削弱了城市河道的生态功能,使其生物多样性下降,某些生态环节出现断层甚至失衡,导致生态服务功能的滑坡。
现在,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重视,河道生态治理工程也越来越多,如何根据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的平衡发展需求,加强对城市河道进行生态治理,是本文要研究的课题。
对河道水生态治理难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城市河道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恢复和保护,提高城市河道水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稳定性,从而保护水资源、维护城市生态安全,实现基本的生态平衡。
关键词:河道;生态;治理;对策引言城市河流是城市的生命线,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河道面临着许多难以清洁的污染源,削弱了城市河道的生态功能,使其生物多样性下降,某些生态环节出现断层甚至失衡,导致生态服务功能的滑坡,城市河道生态的治理变得尤其困难,如何做好河道生态治理工作,也要面对诸多难点,需要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措施,整合各方资源,建立科学的治理机制,加强社会参与,才能有效地实现河道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
1工程概况本次水生态修复工程涉及唐镇顾家浜、唐镇东横港、张家浜1支河、张家浜2支河、王港王家浜,共计5条河道。
根据不同的河道特性有针对性地实施生态措施,重点实施水生态修复工程,改善目标河道水环境质量,提升河道的水生态功能,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为周边居民提供适宜生活的宜居环境。
2本工程难点分析2.1河道现场路勘及现状难点分析本工程在充分控制外源污染基础上,构建水生系统,提高河道自净能力形成河道总体水质达标,透明度一定程度提升的生态河道景观。
通过水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改善河道水环境,促进当地水生态环境的建设,建成“生清小域”。
河道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解决方案

*
常用菌种:光合细菌、芽孢杆菌、枯草杆菌、放线菌、酵母菌等。 优点:见效快,针对性强。 缺点:适用范围狭窄,生境条件要求比较苛刻。
微生物净水技术是针对特定的水污染源投放微生物分解污染物质,达到削减污染负荷并保护水体的目的。
河道生态治理技术
微生物技术
*
综合技术的需求
污染反复 治标不治本 二次污染 成本昂贵 破坏水生态系统
河道为什么会污染?
当外界污染超过河流自净能力或污染负荷承载力时,就会发生的水污染现象。
河道治理的任务
(1)控制外源污染: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雨污分流进度进程,提高污水收集处理能力,逐步增强缓冲区截污、纳污、消污功能。 (2)消除底泥污染:合理利用生态疏浚,底层曝气,微生物菌剂,水生植物修复,环境友好型药剂治理,消减底泥中的污染物。 (3)改善水质,消除黑臭:通过底泥理化调理技术、生态浮床构建技术、生态溢流坝构建技术、土著微生物消泥技术、超磁分离技术、水下森林打造技术等作用改善水质。 (4)打造生态驳岸,提高自然化率:在满足防洪的基础上,开展生态河岸建设,打通水陆的物质循环通道,提高生物生境多样性。 (5)加强水生态系统修复:恢复河道的自然形态、恢复水生动物栖息场所、恢复沿岸带湿地植物、逐步恢复全系列水生植物与生物多样性。
*
2、水动力学物理模型----流体动力学
*
*
3、环境-生物数据相关性分析
项目
轴
1
2
3
4
特征值
0.397
0.369
0.310
0.148
种类-环境相关性
1.000
0.998
0.998
1.000
物种数据累积变化百分率
28.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道管理存在的问题与生态治理
【摘 要】随着社会的经济不断的发展,工农业方面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
变,河道管理出现了一系列诸多存在的问题,河道承载的压力越来越大,工业废
水和生活垃圾等污染河道的问题也是越来越严重,因此必须得把河道的管理和生
态治理提到日程上。本文分析阐述了当前河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根据这些
问题,需要采取哪些方面的措施来治理生态环境。
【关键词】河道管理; 问题;生态治理;
引言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河道管理产生了诸多环境问题。为了根本性地改善当
前的河道环境,解决当前河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还河道原有的旅游、娱乐、景
观、生态、改善人居环境等多方面的功能。在当前的形势下,迫切需要加大河道
保护工作。下面阐述分析河道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应该采取怎么样的措
施和建议,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
1 河道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河道管理工作不到位
国家相关法规的设立和管理体制的设置,使大小河流长期处于几个部门的共
同管理,形成职能交叉、配合不力、责任落实不到位等管理格局,体现在城区主
河道、偏远地区的小支流上超标排污,偷倒垃圾,污染河道水体、生态,人为损
坏堤岸、河道景观设施,点燃河道荒草圈地种菜,攀折河边绿化带花木等等,有
禁无止。尽管《河道管理条例》、《水污染防治法》、《城市公用设施管理条例》等
法规都有明文规定,但类似事件还是接连发生,难以根除。究其原因,都是管理
不统一,管理责任没有落到实处,管理措施衔接不上,相关部门各自为政制约依
法管理河道。
1.2 河道污染严重
部分群众环保意识不强,向河道内排放污水,倾倒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丢
弃动物尸体、堆积植物秸秆等,使河道变成“藏污纳垢”之处,污染了河道水体破
坏了水生环境,伤害了河道生态健康,诱发各种疾病。卫生、环保相关单位宣传
单一,工作被动,未能制止各种危害河道的行为和事件发生,使河道脏、乱、差
现象进一步加重。
1.3 城镇化建设冲击了河道的整治和管理
各地政府为解决城镇住房、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改造升级所需土地,争
先向河道开战,非法侵占河道滩地、水域、护岸地、护堤地等。且建设标准不高,
降低了城镇防洪能力,违犯了涉河工程项目审批监管法规程序,对依法管理河道
产生冲击。
1.4 围河造田降低了河道管理职责
近几年,一些地区不考虑损毁土地地理条件,也不进行复垦可行性论证,借
用国家土地复垦政策和资金,违法自然规律围河造田,实施移民搬迁,占用护岸
地、护堤地并向河道内延伸,使河道滩涂湿地萎缩,河流沼泽化进程加快,地表
径流调蓄困难,水生动植物资源衰退、种类减少,汛期人伤房毁等恶果,严重削
弱了河道管理职责履行。新捕河地区部分村组,未征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和
建议,在当地土地管理部门的支持下,对新捕河河支流滩地大面积围垦,扩大村
组耕地面积,修建村民住宅。汛期一场洪水使新修的水泥路垮塌,新建的房屋地
基下沉、墙体出现裂缝,围垦的土地布满了砂石。
2 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河道管理是一项事关社会文明进步、百姓安居乐业的综合性民生工作,涉及
水利、国土、城建、环保、环卫、绿化、企业等方方面面,要实现“堤固、水清、
岸绿、景美”的河道管理目标,全面贯彻河道管理法律法规是关键,自觉履行部
门职责依法开展建设是前提,顾全大局,紧密配合,共同治理河道是保障。
2.1 河道管理落实责任制
建立河道管理地方政府首长负总责,河道流经区域党政主要领导负主责,当
地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紧密配合的河道管理机制。
建立市县(区)河道管理机构与河道流经区域政府相关部门间的沟通制度,研究
分析河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交流探讨河道管理的有力举措,安排部署下一阶段
河道管理工作任务,相互配合、协调沟通机制。建立污水处理排放目标管理与河
道“脏、乱、差”治理责任制,环保、环卫、城建及相关部门履行职责监督机制。
落实河道管理任务、夯实河道管理职责,加强河道管理,避免河道内乱批乱建、
乱挖乱倒乱排等违法行为案件的发生,杜绝相关职能部门执法不严、违法不究、
消极怠慢、配合不力等不良行为作风。改革水权,扩大污水处理投资与污水净化
技术,力争径流污水、村镇污水、企业污水、城市污水达标排放,减少河道水体
污染,净化河道水质。新捕河地区河道站绿化河道堤防、清除河道杂草、清理河
道垃圾、清洁河道卫生、查处侵占河床修建农家乐、向河道内倾倒渣土等恶性违
法案件,就是在区政府、区环卫站、区国土局、区执法大队的大力配合下开展地。
2.2 依法保护河道生态环境
在涉河工程建设、城镇公用设施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堤岸绿化、河道景观设
计、涉河工程建设审查监管等方面,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管理力度,要以河道
管理法律法规为准绳,以保护河道水生环境为最终目的,突出河道生态功能,体
现“人水和谐共处”理念。不得侵占河道湿地、水域、滩地,不得破坏生态林,高
起点超前规划高标准建设。既彰显地域文化,张扬民俗风情与现代建筑格调的,
又集生态工程、民心工程为一体,最大限度的发挥河道生态功能与工程设计的经
济效益、社会效益,保护河道生态健康,维护河道水生环境,保障动植物繁衍生
息。
2.3 河道日常管理的措施
2.3.1 河道保洁
水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河道自然状况建议政府建立村组、乡镇、县区河道保
洁专业化队伍,划分保洁责任区,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落实保洁责任,负责责任
区河道水面、堤岸、绿化带、景观设施的保洁和管护,城区则纳入城市园林、环
卫管理,同时应接受河道管理机构的督查检查,以实现水面无垃圾、无漂浮物,
水中无大面积水草,堤岸路面无垃圾和杂物,花草树木无枯死,公共设施无损坏。
保洁经费列入社会公益事业支出,由市县(区)两级财政纳入预算予以拨付。
2.3.2 河道稽查
坚持河道管理稽查,及时发现、依法制止、严厉打击河道内乱采乱挖乱建,
危及堤防、护岸、涉河工程设施安全的河道违法行为和事件。促进环保、环卫、
园林、市政等部门加强河道水质监测、卫生保洁、堤岸绿化、涉河工程设施建筑
物维护等,增强与河道管理机构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协作,共同提高管理水平,提
升执法素质,还河道生命健康,还河道护岸、堤防、涉河工程设施建筑物一个安
全运行的外在环境。
2.3.3 河道监测
做好河道水质监测,促进村镇、城市截污工程建设,促使污水处理达标排放
以补给河水,缩短河水置换周期,提高河水自净能力,改善河道水生环境。合理
设置河道取排水口,适时调度河水防止枯水期河水断流,准确测算河水纳污容量
确定河道纳污标准,切合河道实际规划建设水功能区等。做好河势与涉河工程设
施监测,为河道演变分析、涉河工程设计建设提供数据,为依法拆除河道违法建
筑、限期改建不符合工程安全要求的涉河工程设施及建筑物提供依据,为河道采
砂整治与采砂规划编制、涉河工程设施安全运行、防汛减灾等提供保障。
2.3.4 河道安全检查
坚持河道护岸、堤防、涉河工程设施安全检查,及时拆除河道违法建筑、限
期改建不符合工程安全要求的涉河工程设施及建筑物,为河道安全度汛创造条
件。坚持涉河工程项目建设安全检查,力求建设单位、施工企业按照涉河工程建
设申报审批程序、技术标准、河道管理规定等进行施工建设,形成以堤防、护岸、
涉河工程设施
2.3.5 河道管理制度完善
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使河道功能的多样性日趋明显,河道管理机构不应固
守陈规,应当与时俱进,因时利势积极制定、出台《河道卫生保洁管理办法》、
《水源保护区保洁规定》等相关法规制度,堵塞河道管理缺位,弥补管理存在不
足,剔除不合时代之处,以适应新形势下河道管理需求。加强宣传教育不断提高
公民素质立足于各大媒体定时宣传河道管理法规,各种群众性集会与重要活动宣
传河道管理法规。在城镇显要位置设立宣传标牌,引导广大群众自觉遵守河道管
理法规。要着眼于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用发挥,对违法行为事件及时曝光,查处
状况追踪报道。设立举报电话,聘请义务监督员,征集河道管理意见、建议。在
城镇主要河段配置垃圾桶、果皮箱,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俗,增强保护
水环境意识,有效推动河道管理参与机制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董哲仁.河流保护的发展阶段及思考[J].中国水利, 2004(5):17.
[2]钱德琳.生态之河理念及设计思路探讨[J].中国水利, 2004(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