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风俗

过年的风俗

过年的风俗:我国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办年货、扫尘、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祈福攘灾、烧炮竹、烧烟花、游神、押舟、庙会、游锣鼓、游标旗、上灯酒、赏花灯等习俗。拜祭祖先不仅涵盖了中国所有的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民俗节日永远的主题。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内涵。拜祭祖先不仅涵盖了中国所有的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民俗节日永远的主题。

过年的风俗:扫尘

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扫尘是年节除旧布新习俗之一。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岁末廿三/廿四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称“扫屋”。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过年的风俗:接玉皇

民间传说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廿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过年的风俗:照田蚕

春节的习俗

春节的习俗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年、岁旦、大年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是汉族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春节的习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春节的习俗篇1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的新年。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这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因为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们也把这个节日叫“春节”。 中国人过春节有很多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要大扫除,买年货,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做好各种食品,准备辞旧迎新。 春节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团聚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笑笑,直到天亮,这叫守岁。除夕零点的钟声一响,人们还要吃饺子。古时候叫零点为“子时”,除夕的子时正是新旧年交替的时候,人们在这时吃饺子,是取“更岁交子”的意思。这也是“饺子”名称的由来。 过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从初一开始,人们要走亲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节的重要习俗。拜年时,大家都要说一些祝愿幸福、健康的吉祥话。 春节习俗——放爆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高兴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

中国过年方面的风俗

中国过年方面的风俗 中国过年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称为春节。在春节期间,人们会有许多传统的风俗和习惯。以下是一些中国过年方面的主要风俗: 1.春联:在过年前,人们会张贴春联,春联上写有吉祥的寓意,以迎接新的一年。一般来说,春联会搭配对仗工整的对联,贴在门上或者窗户上。 2.大扫除:在过年前,人们会进行大扫除,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以驱除旧年的晦气,迎接新年的好运。 3.家人团聚:春节是家庭团聚的时刻,很多人都会返乡与家人共度团圆时光。一家人一起享受丰盛的年夜饭,共度除夕夜。 4.除夕夜守岁:过年前的除夕夜,家庭成员通常会守夜,一直守到午夜12点,以迎接新年的到来。在守岁的时候,家人会一起吃年夜饭,放鞭炮,互道祝福。 5.拜年走亲访友:过年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走亲访友,给长辈拜年,孩子们会收到红包,里面装有压岁钱,寓意着除灾、纳吉、平安。 6.舞龙舞狮:在一些地方,人们会组织舞龙舞狮的表演,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7.观赏焰火:在一些城市,除夕夜会有盛大的焰火表演,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一起观赏,营造出喜庆祥和的氛围。

8.贴“福”字:人们会在门上或者窗户上贴上红纸写有“福”字的对联,寓意着迎接好运和幸福。 9.吃年糕:年糕是春节期间不可缺少的食物,因为它象征着“年年高升”之意,寓意着过年每年都有进步和好运。 10.庙会活动:一些地方的庙宇在春节期间会举办盛大的庙会活动,吸引游客和信徒前来祈福。 这些传统的风俗习惯让中国的春节充满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也为人们营造了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每个地区可能有一些特色的风俗,因此在不同的地方过年,体验也会有所不同。

过年的风俗

过年的风俗 过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全家团聚、互 相拜年、欢度春节的时刻。它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深厚的传统风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积淀的文化瑰宝。以下是关于过年的一些传统风俗。 一、除旧布新 过年前,中国人习惯进行全面的大扫除。意在驱逐旧年的晦气和污秽,迎接新年的祥和和清新。在农村,人们会烧掉旧日子的祭品和农作物残渣,以寓意辞旧迎新。 二、贴春联 贴春联是过年时的重要活动之一。春联通常是一对红色的对联,内容吉祥祝福,寓意新年的美好愿景。贴在门框上,寓意着祈求来年一帆风顺,事事顺利。贴春联的同时,往往也会挂一些红纸剪红色的门神图案,以驱逐邪恶的灵气,保护家人平安。 三、年夜饭 年夜饭是过年时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也是全家团聚的时刻。这顿饭通常要比平时丰盛许多,家人会一起做很多可口的菜肴,如鱼、腊肉、饺子等。在中国文化中,鱼意味着年年有余,所以一般都会做一道鱼。腊肉则是象征着丰年祈愿,预祝家人来年的财源广进。 四、拜年送礼 过年时,人们会相互拜年祝福,长辈和亲友们则会给小孩压岁钱,以表达他们的祝福和关爱。压岁钱通常是红包包装着,因为红色代表吉祥和幸运。此外,人们还会互相赠送礼物,如水

果、糖果、糕点、茶叶等。这种互赠礼品的风俗,是为了传递对彼此的好意和美好祝愿。 五、放鞭炮 在中国,放鞭炮是过年时不可或缺的活动。鞭炮是用来驱逐邪灵和祈福的,其爆炸声也能够驱逐年兽。在陈旧的传说中,年兽害怕火光和巨响。因此,人们放鞭炮的目的是用噪音和火光让年兽远离家园,将灾难带到远离人们的地方,为新年带来吉庆和平安。 六、舞狮舞龙 舞狮和舞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倍受喜爱的表演艺术形式。在过年期间,人们经常组织狮子舞和龙舞,以庆祝节日的到来。舞狮和舞龙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祈福的意义。舞狮可以驱逐邪恶灵气,而舞龙则能迎来好运和幸福。 七、观赏花灯 过年期间,各地都会举办花灯展览。花灯的制作十分精美,常以讲述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动物形象为主题。观赏花灯已经成为了中国元宵节的重要活动之一,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都被绚丽多彩的花灯所吸引。 总而言之,过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儿时的记忆中充满了欢声笑语、祈福和幸福的气氛。这些丰富多样的传统风俗,凝聚着人们对新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也代表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海外,过年都是人们团聚、快乐和感恩的时刻。

过年的四大传统风俗

过年的四大传统风俗祭祖、守岁、拜年、祈福 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古代称“元旦”、“元日”、“元辰”、“元朔”、“正元”、“正旦”等,辛亥革命后改称“春节”,民间则俗称“过年”、“过大年”。农历“大年三十”古时称“除夕”,意为“旧岁至此夕而除”;正月初一乃“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故称“三元”,俗称“大年初一”。中国民间“过大年”亦称“腊月忙年”。 “过年”是我们每个华夏儿女共同的盛大节日,中国人过年热闹喜庆,还有一些很有讲究的风俗。马上又要过年了,这里向读者介绍传统的四大年俗: 一、拜神与祭祖 过年风俗源于远古农耕民族的“腊祭”。“腊祭”是古人“神先享用”意识的体现,人们习惯“索鬼神而祭祀”、“合聚万物而索享之”,形成“岁终出祭”古俗。由于宗教、风俗本身的保守性及历代统治者的倡导,这种原始时代的“敬神”礼俗代代相袭,并逐渐演化为祭灶神。民谚曰:“三祭灶,四扫屋……”即指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祀灶神。灶神,俗称灶君、灶爷、灶王爷,自灶神产生开始,老百姓就顶礼相拜。人们想祈福禳灾,便对灶王爷恭恭敬敬。 “二十三,糖瓜粘”,说的便是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灶王爷升天禀报一年情况时,人们要祭灶,麦芽糖和酒必不可少,酒是为让灶王爷喝得晕头转向,麦芽糖甜而粘,灶神嘴吃甜后只能说好话。民间百姓把“拿人手短,吃人嘴软”用在对灶神的供奉上。宋代范成大《祭灶诗》即云:“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祭灶风俗伴随社会的进步而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则是祭祖。过年祭祖,既是对祖先一个悼怀,也祈望祖先保佑来年的平安。祭祖一般在年三十,一般百姓人家在扫房子、净庭院、易门神、换桃符、贴春联之后,或举家去给祖先上坟祭拜,或把先祖的遗像挂在中堂正壁墙上,摆上祭品,点上香烛,让后辈祭拜。晚上那顿准备多日的团年饭,大都也是先请祖先“前来”享用后方可开席。各地祭祖形式虽不尽相同,但“祭祖祈福”的含义大致一样。 二、团年饭守岁 据民间相传:“年”原是太古时代的一种怪兽,每届寒冬将尽新春来临之际,便四出噬人。古人为防御“年”的掠食,便聚集在一起,燃起篝火,投入竹子使其爆裂出巨响,把“年”吓跑。既然“年”怕火光、爆响,人们每逢除夕便贴红对联、燃放爆竹,在烛火通明中聚集守更待岁。于是,便形成吃团年饭与除夕守岁的风俗。

春节的节日习俗

春节的节日习俗 关于春节的节日习俗5篇 关于春节的节日习俗1 祭灶 人们认为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做“送灶”或“辞灶”。 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此说法流传的比较广泛。 送灶时,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使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软”,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这实际上是民间一种伦理道德的自律。 7天之后,也就是在除夕夜,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因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爷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按一般地方的风俗,接送灶王爷都由男主人主持,女眷不参加,古时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民间称“挂影”。天津市民俗专家林希介绍说,小年这天要把祖宗的画像或照片挂在墙上,备好酒水、贡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吃灶糖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形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形的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寒冷,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

中国过年的传统风俗

中国过年的传统风俗 ●买年货 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置办年货,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贴的(年红)、送的(拜年)礼物等等,统名曰之“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割年肉 民间谚语称“腊月二十六,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祭灶 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如《释名》中说:“灶。造也,创食物也。”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 ●扫尘 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民间称做“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

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年前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扫尘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 ●贴年红(挥春) 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户户“贴年红”(年红是春联、门神、年画、福字、横批、窗花等的统称,因这些是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元素,所以统称为“年红”)。 (1)贴春联: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文学作品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贴春联也叫贴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2)贴年画: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随着木版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 (3)窗花与“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

关于春节的传统习俗(通用14篇)

春节的传统习俗 关于春节的传统习俗(通用14篇) 春节的传统习俗篇1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构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完美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资料,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仅烘

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完美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完美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期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资料已不仅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完美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构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搞笑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齐,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

春节的习俗都有哪一些

春节的习俗都有哪一些 古代的春节是指立春,在过春节时,正是农历正月十一,而立春是新一个节气的开始,也是春季的开始。下面是我们给大家整理的春节的习俗都有哪一些,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节的习俗都有哪一些 风俗一:扫尘 扫尘顾名思义就是打扫尘土,过年前都要把家里里里外外都要打扫一遍,这样才能以最新的面貌迎接春节的到来,表达除旧迎新的寓意,扫尘这个习俗自腊月二十七日开始,也有些地方早早就开始除尘了。风俗二:贴春联 贴春联一般是在除夕那天贴,春联决不能够等到过年的时候贴,不然没任何寓意,也没有达到喜庆的效果,春节贴春联很是讲究,春联的顺序,不同样式的春联等都要按着规则来,这样才能家宅平安,来年阖家幸福、事事顺心。 风俗三:放鞭炮 放鞭炮是自古以来的习俗,一开始有个传说是为了驱赶年兽,如今却是增添吉利,让鞭炮声除旧迎新过新年。不过,现在大多数城市禁止居民随意放鞭炮,所以人们想出了很多模拟鞭炮声过年的方法,挺有一番意思。 风俗四:守岁 守岁其实说来也很有意义,就是一家人齐聚一块一起从除夕跨越到春节,迎接春节的到来,为新的一年许下美好的祝愿。 风俗五:拜年 拜年这个习俗小孩子可喜欢了。每到过年,他们就会穿上新衣裳,戴上新帽子,然后高高兴兴的去家人长辈面前说吉祥话,讨要过年红包,

然后和朋友们一起去玩耍嬉闹。 风俗六:压岁钱 压岁钱想必大家都知道,过年添福添喜的一种方式,虽然现今社会变成红包时代,但是古时候传下来的“压岁”和“压祟”还是有的,压岁钱给长辈是压岁,希望老人长命百岁,岁岁平安;给孩子是压祟,希望孩子无灾无难,幸福安康。 春节贴春联的好处 1、辞旧迎新,继承传统习俗 春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贴春联也是继承传统习俗的一种方式,是对祖先的尊敬,对传统的继承。 2、增加节日气氛 春联象征着喜庆欢乐。每逢春节,家家户户贴春联,寓意过年、新年,增加节日气氛,看起来非常喜庆。 3、象征美好愿望 古人贴春联是为了驱邪保平安,而我们在春节贴春联也是为了抒发自己的美好愿望,保佑一家人在新的一年,平平安安,阖家幸福。 贴春联最主要的作用是辟邪,传统意义上的春联寓意着吉祥如意,象征着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一些添丁兴旺,五福临门的字眼是很多人所喜欢的。 春节北京的风俗习惯 北京人除夕之夜全家吃完年夜饭后会尽情地玩上一夜,到十二点的钟声敲响,“大年初一吃饺子”就开始了。“年初一的饺子”可不在初一白天吃,而是年三十的晚上零点一过就端上桌的。 待到天明,家里的晚辈都要给长辈拜年、祝福。初一到初五则是走亲访友互相拜年、聚会的日子,或者是出门逛庙会。那时街上随处可见

春节的习俗

春节的习俗 春节的习俗(精选15篇) 春节的习俗1 春节到了,家家户户喜气洋洋,团团圆圆。春节有许多习俗,比如: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等等。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它们吧! 贴门神这是几乎家家户户过年都要做,关于贴门神还有一段有趣神话传说:相传在古时候,有位龙王总想偷吃玉帝贡品,玉帝发现后狠狠地惩罚了它,可龙王依然屡教不改,于是,玉帝让两位身强力壮天神看守大门,不让龙王再来捣乱。可是两位天神和我们一样要睡觉休息。于是玉帝想了一个好办法,把两位天神画像贴在门上,从此贴门神习俗就这样代代流传。 在我国北方有一种习俗,就是吃饺子,饺子谐音即“交子”,表达了人们对更岁交子,对新一年吉祥富裕一种渴望。而南方人则喜欢在大年早晨吃汤圆,意味着我们在新一年里圆圆满满,团团圆圆。人们还喜欢把一种叫“荠菜”蔬菜和汤圆一块吃,“荠菜”有被称作“聚财”意喻在新一年招财进宝,心想事成。 春节里,我们更少不了要放鞭炮来活跃一下春节时欢欢喜喜气氛了。放鞭炮在民间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侯,有一只叫“年”怪兽,每到春节时候就出来吓唬人,于是人们就想了个办法,用竹筒点燃扔向它,竹筒爆炸后发出很大声响,吓走了年兽,放鞭炮习俗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春节习俗还有很多很多,它丰富了我们知识,拉近了人们距离。它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它们吧! 春节的习俗2 时光如白驹过隙,不经意间携走了记忆中的尘埃,就连那节日的气氛也被岁月悄然无息的带走,使其仅剩一个名号罢。可那些经人们口耳相传而保留下来的习俗,也增添了不少氛围,存有几分过去热闹的影子。 家乡的春节年味总要浓一些的,好容易吃完年夜饭,便缠着外祖

父带我去看“滚龙”。 说是叫“滚龙”,却与人们口中的“舞龙”差不了太多。无非是在哪户人家门口的空地上,一群人拿着道具演绎龙腾这一环节。道具嘛?是拿纸糊的一条长龙,那龙身的每一节都有一根木棍杵着,供人拿走握,每节龙身里点燃着一支红烛。还有单独拎出的“龙珠”,虽然不知何用,大概也是引导方向,装饰之类的吧。 两手缩进袖子,站在寒风中直打哆嗦,呼出一口热气,抱怨着这奇冷天气的同时,我更期待的是“节目”的到来。 忽的漆黑的夜空被火光划亮,随之而来的是爆竹的脆响,身着节日服饰的人们驾着纸龙、伴着击鼓声缓步开始移动,一下、两下……鼓点沉重有力,演员们的步伐错落有致,随着音乐节奏在原地兜圈。举龙首的人表演最为精彩,只见他握紧支撑的木棍,不时的抬手、旋转、动作沉稳。龙身上的纸片在风中呼呼作响。“滚龙”的开场让我顿时起了兴致,不禁从刚捂热的口袋中伸出手来鼓掌叫好,不光是我,在场的人们都忘掉了大年夜的寒意,放开包袱玩起来了…… 鼓声逐渐变得成低沉、沙哑,叫人感到些许紧张和压抑。领队的人步子迈得大些了,有时走两步便来了个急刹车,脚步忽前、忽后,手中的龙头舞动的幅度更大了,那龙一会儿弓颈、一会儿屈背,像极了黑暗中准备扑食猎物的猛兽。 忽而,鼓声骤然提高了几个分贝,情绪激亢而又高昂,有如黄河翻滚、咆哮、一泻千里。那滚龙的方阵中闪进一个手持金色纸球的人,那便是“龙珠”,只见那人在龙身围成的圈子中不紧不慢地闪躲,蹦哒引得龙头随着它移动的轨迹而运动。舞龙头的人舞得更卖力了,除了一刻不停的舞动龙头外,还需跟着持龙珠那人的脚步跳跃奔跑。身后舞龙身的人呢,则在配合“龙珠”外沿着圈子慢跑,不时地举高一截龙身,滚龙的圈子此时变成一片红色的海洋。 滚到高潮时,小孩子们便可向滚龙的地面上甩响炮,那种鞭炮威力极少不会伤着人,据说这样能够祈福来年顺利。大人身边的孩子便如潮水一般向着那火龙涌去,人群中不知谁家的小家伙,还往我手里塞了几节爆竹,我也没多想,学着其他小伙伴的样子将手中的爆竹、

关于过年传统的四大风俗

关于过年传统的四大风俗 一、拜神与祭祖 过年风俗源于远古农耕民族的“腊祭”。“腊祭”是古人“神先享用”意识的体现,人们习惯“索鬼神而祭祀”、“合聚万物而索享之”,形成“岁终出祭”古俗。由于宗教、风俗本身的保守性及历代统治者的倡导,这种原始时代的“敬神”礼俗代代相袭,并逐渐演化为祭灶神。民谚曰:“三祭灶,四扫屋……”即指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祀灶神。灶神,俗称灶君、灶爷、灶王爷,自灶神产生开始,老百姓就顶礼相拜。人们想祈福禳灾,便对灶王爷恭恭敬敬。 “二十三,糖瓜粘”,说的便是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灶王爷升天禀报一年情况时,人们要祭灶,麦芽糖和酒必不可少,酒是为让灶王爷喝得晕头转向,麦芽糖甜而粘,灶神嘴吃甜后只能说好话。民间百姓把“拿人手短,吃人嘴软”用在对灶神的供奉上。宋代范成大《祭灶诗》即云:“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祭灶风俗伴随社会的进步而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则是祭祖。过年祭祖,既是对祖先一个悼怀,也祈望祖先保佑来年的平安。祭祖一般在年三十,一般百姓人家在扫房子、净庭院、易门神、换桃符、贴春联之后,或举家去给祖先上坟祭拜,或把先祖的遗像挂在中堂正壁墙上,摆上祭品,点上香烛,让后辈祭拜。晚上那顿准备多日的团年饭,大都也是先请祖先“前来”享用后方可开席。各地祭祖形式虽不尽相同,但“祭祖祈福”的`含义大致一样。 二、团年饭守岁 据民间相传:“年”原是太古时代的一种怪兽,每届寒冬将尽新春来临之际,便四出噬人。古人为防御“年”的掠食,便聚集在一起,燃起篝火,投入竹子使其爆裂出巨响,把“年”吓跑。既然“年”怕火光、爆响,人们每逢除夕便贴红对联、燃放爆竹,在烛火通明中聚集守更待岁。于是,便形成吃团年饭与除夕守岁的风俗。 “团年饭”又称“年夜饭”、“分岁饭”。根据《荆楚岁时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