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管式换热器选型设计计算

列管式换热器选型设计计算
列管式换热器选型设计计算

第一部分列管式换热器选型设计计算

一.列管式换热器设计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换热器设计的优劣最终要以是否适用、经济、安全、负荷弹性大、操作可靠、检修清洗方便等为考察原则。当这些原则相互矛盾时,应在首先满足基本要求的情况下再考虑一般原则。

1.流体流动空间的选择原则

(1)不洁净和易结垢的流体宜走管内,因为管内清洗比较方便。

(2)腐蚀性的流体宜走管内,以免壳体和管子同时受腐蚀,而且管子也便于清洗和检修。(3)压强高的流体宜走管内,以免壳体受压,可节省壳体金属消耗量。

(4)饱和蒸气宜走管间,以便于及时排出冷凝液,且蒸气较洁净,它对清洗无要求。(5)有毒流体宜走管内,使泄漏机会较少。

(6)被冷却的流体宜走管间,可利用外壳向外的散热作用,以增强冷却效果。

(7)粘度大的液体或流量较小的流体,宜走管间,因流体在有折流挡板的壳程流动时,由于流速和流向的不断改变,在低Re(Re>100)下即可达到湍流,可以提高对流传热系数。

(8)对于刚性结构的换热器,若两流体的温度差较大,对流传热系数较大者宜走管间,因壁面温度与α大的流体温度相近,可以减少热应力。

在选择流体流径时,上述各点常不能同时兼顾,应视具体情况抓住主要矛盾。2.流体流速的选择

根据管内湍流时对流传热系数αi∝u0.8,流速增大,则αi增大,同时污垢热阻R si 减小,利于传热,从而可减少传热面积,节约设备费用;但同时又使压降增大,加大了动力消耗,提高了操作费用。可见应全面分析权衡比较适宜的流速。

(1)所选流速要尽量使流体湍流,有利传热。

(2)所选流速应使管长或程数恰当。管子过长,不便于清洗管内污垢;而管子过短,管程数增加,使结构复杂化,传热温差减少,均会降低传热效果。

(3)粘度大的流体,流速应小些,可按滞流处理。

(4)高密度流体(液体),阻力消耗与传热速率相比一般较小,可适当提高流速。

在我们教材及换热器设计手册中均给了出一些经验数据,以供参考。

3.管子规格及排列情况

(1)管径选择:国内换热器系列标准件中管子规格为Φ25×2.5mm、Φ19×2mm,在再沸器中可采用Φ38×3mm。

(2)管长:以清洗方便和合理使用管材为原则,系列标准件中采用1.5m,2m,3 m和6m四种。

(3)管子排列方法

管子在管板上的排列方法有三种:正三角形,正方形直列和正方形错列(见化工原理下册,天大版,P256,图4-25)。

正三角形排列使用最普遍,在同一管板面积上可以排列较多传热管,管外流体搅动较大,对流传热系数较高,但相应阻力也较大,管间不易清洗;正方形直列便于清洗管外表面,但传热系数较小;正方形错列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对流传热系数高于正方形直列。

(4)管中心距t

管子与管板采用胀管法连接t=(1.3-1.5)d o , 管子与管板采用焊管法连接t=1.25d o ,相邻两管外壁间距不应小于6mm 。 4.折流挡板

前面已述常用的有圆缺形和盘环形挡板(见化工原理下册,天大版,P257,图4-27),而又以缺口面积为壳体内截面积25%的圆缺形折板用的最广泛。 折流挡板间距h :h=0.2~1D (壳内径),系列标准件中采用的板间距为:固定管板式

有150、300、600mm 三种,浮头式有150、200、300、480和600mm 五种。 5.流体流动阻力

一般分管程、壳程两部分。一般对液体,流经换热器压降104-105Pa ,对气体,压

降为103-104

Pa 。

二.选型设计计算步骤

1.试算并初选设备规格

(1)确定流体在换热器中的流动途径:管程及壳程。

(2)根据传热任务计算热负荷Q :Q=W h C ph (T 1-T 2)=W c C PC (t 2-t 1)或Q=Wr (3)确定载热体种类,进、出口温度,根据热量衡算式计算载热体用量

(4)计算冷、热流体的定性温度,并确定定性温度下流体的物性(可列表表示):ρ、

μ、C P 、λ、 r 等。

(5)初算平均温度差(T-t)m ,并根据温度校正系数(φΔt )不应小于0.8的原则,决定壳程数

(T-t)m 逆=

211/ln 2

t t t t ???-?, φ△t =f(P,R)

(6)根据实际操作情况,初选总传热系数K 值。

(7)根据传热速率方程,初算传热面积S 需,S 需=m t T K Q

)(-,按系列标准选择设备规

格,并列出所选设备的基本参数(壳径、公称压强、公称面积、管程数、管子规格、管长、管子数、管子排列方法、管心距、折流挡板形式、折流板数以及折流板间距等) 2.校核

(1)总传热系数K :

A. 管程αi :无相变时αi =0.023i d λ

R e 0.8P r n B. 壳程αo :无相变 1) 不装折流挡板时:

以当量直径d e 代替管内径d i ,注意d e 为流动当量直径 2)装折流挡板:若为25%圆缺形挡板

N u =0.36R e 0.55P r 1/3 (ωμμ

)

0.14

或αo =0.36de λ(μρ

0deu )0.55(λμP C )1/3(ωμμ)0.14

应用范围:

a)定性温度:除ωμ取壁温外,其他均取流体进、出温度的算术平均值。 b) R e =2×103~1×106 c) 当量直径d e :

若管子为正方形排列,则d e =

2

02)

4(4d d t ππ

-

若管子为正三角形排列,则d e =

2

02)423(

4d d t ππ-

式中,t ——相邻两管中心距,m ;d o —— 管外径,m d) u o =v/A o ,A o =HD(1-d o /t)

式中,A o 为流体流过管间最大截面积,m 2;,H 为折板间距,m ;D 为换热器外壳内

径,m 。

e) (μ/μω)0.14

近似值:对气体,可取1.0,对液体被加热时,取1.05,对液体被冷却时,取0.95。

3) 壳程为蒸汽冷凝时(有相变),则管间不能装折流挡板,其对流传热系数α0按蒸汽冷凝传热系数关联式计算。 a) 确定管程,壳程污垢热阻R si 及R so

b) K o 核=00001

1

αλα+

+++SO m i Si i

i R d bd d d R d d (2)平均温度差:

根据所选换热器结构,计算温差校正系数φΔt

(T-t)m =(T-t)m 逆φΔt

(3)传热面积S 校

S

=)m

O Q K T t ?-校(

(4)比较与S 校和S 设备

若S 设备/S 校=1.10~1.15,则初选换热合适。否则需要另设K 值,重复以上计算。

3.流体力学计算:包括管程和壳程 (1)管程流体阻力∑ΔP i : ∑ΔP i =(ΔP 1+ΔP 2)F T N S N P

式中,ΔP 1---直管阻力的压强降,Pa , ΔP 1=

2

2i i u l d ρλ

, Pa

ΔP 2---回弯管的压强降,Pa ,ΔP 2 =

22322i i u u ρρξ=,Pa F t

-结垢校正系数,Φ25×2.5mm ,F t =1.4,Φ19×2mm ,F t =1.5

N P ,N S -管程数,壳程数(或串联换热器个数) (2) 壳程流体阻力∑ΔP O

①无相变时,∑ΔP O =(ΔP 1/+ΔP 2/

)F S ·N S

式中,F S ---壳程压降结垢校正因数,液体:F S =1.15;气体:F S =1.0 N S ---壳程数

ΔP 1/

---流体横过管束的压降,Pa ,

ΔP 1/

=F ·f 0n c (N B +1)22

0u ρ, Pa

式中,F---管子排列对压降校正因数,正三角形排列:F=0.5;正方形错列:F=0.4;

正方形直列:F=0.3

f 0---壳程流体磨擦系数,R e0>500: 0.228

0 5.0Re f -=

n c ---横过管束中心线的管子数,正三角形排列:n c =1.1n ;正方形排列

n c =1.19n ;n 为总管数.

N B ---折流挡板数

ΔP 2/

---流体通过折流挡板缺口处压降,Pa ,

ΔP 2/

= N B (3.5 - D h 2)2

2

u

式中,H ——折流挡板间距,m ,u 0——流速,m/s ;u 0=A V

其中,A---壳程流道面积,m 2

,A=h (D - n c d 0); D---壳内径,m ;d 0---管外径,m ②有相变,如蒸汽冷凝时,为复杂的两相流,其阻力可以不作计算。

恒温恒湿机组的选型和设计方法

恒温恒湿机组的选型和设计方法 恒温恒湿机组特点: 1.制冷量一般在10HP-200HP之间; 2.配置了电加热和电极式加湿,加热量一般富裕量较大,空调机配置加湿量均偏小,需要重新计算,一般需要加大一个型号或多配置一台; 3.有额定的风量要求; 4. 有额定的冷却水量要求; 5.冷凝器的阻力一般在0.82-3.45mH2O; 6.空调机组尺寸较小; 7.温控范围:18~25,灵敏度:±1;湿控范围:50~70,灵敏度:±5; 8.机外静压一般在100~550之间; 9.设计条件:进风干球温度23℃,湿球温度17℃;冷却水进水温度30℃,出水温度35℃;一般适用在有温湿度控制或整个设计面积不大的情况下。如果该工程面积较大,系统划分较多,空调机房位置相对分散,管理和系统的控制就会带不便,也不利于能量统一分配,能源浪费较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面积在大于2000m2,建议采用冷水机组+组合式空气处理机组的设计形式。 恒温恒湿机组的用途分为两块: 1.恒温恒湿车间,但无净化要求; 2.既有恒温恒湿要求,又需要净化等级控制; 房间的情况:1.房间内显热较大;2. 房间内显热较小; 针对以上两点进行分析: 1.从负荷方面考虑: 系统的送风量是与房间内的显热和送风温差决定的,而不是根据系统总制冷量(房间的显热和潜热)计算得出的。恒温恒湿机组制冷量一般显热占50%,潜热占50%,相当于新风占整个送风量的20%左右。当房间内显热较大,而新风量不大时,计算的送风量较大,就不能根据总制冷量选择恒温恒湿机组标定的制冷量来确定。 2.从机外余压考虑: 恒温恒湿,但无净化要求系统对空调机组的机外余压要求不高,主要克服送回风管道、阀门、散流器、初效过滤器等,常规的机组即可满足要求; 既有恒温恒湿要求,又需要净化等级控制的系统对空调机组的机外余压要求较高,一般系统总阻力在1100Pa~1400Pa之间,主要克服送回风管道、阀门、散流器、初效过滤器(初阻力50Pa,终阻力100Pa)、中效过滤器(初阻力150Pa,终阻力300Pa)、高效过滤器(初阻力250Pa,终阻力500Pa)等,常规的机组就无法满足要求。如系统需要设置二次回风,洁净式恒温恒湿机组就无法选用;一次回风的情况,恒温恒湿机组+加压箱的设计形式,由于在选择加压风机的型号时无法与恒温恒湿机组内的风机很难匹配,不同型号、不同功率的风机在串联或并联时总风量不是简单的相加,计算相对较复杂;建议在一般设计过程中尽量设计为单风机系统。

空调机组机外余压计算与选型

空调机组机外余压计算与选型 一、动压: 指空气流动时产生的压力,只要风管内空气流动就具有一定的动压,动压是单位体积气体所具有的动能,也是一种力,它的最直接的表现是使管内气体改变速度,动压只作用在气体的流动方向恒为正值,气体的动压与空气密度以及流动速度有关。 二、静压: 由于空气分子不规则运动而撞击于管壁上产生的压力称为静压。计算时,以绝对真空为计算零点的静压称为绝对静压。以大气压力为零点的静压称为相对静压。空调中的空气静压通常指相对静压;静压是单位体积气体所具有的势能,是一种力,它的表现将气体压缩、对管壁施压。管道内气体的绝对静压,可以是正压,高于周围的大气压(通常送风管是正压);也可以是负压,低于周围的大气压(通常回、排风是负压)。 三、全压: 全压是静压和动压的代数和:全压=静压+动压,全压代表单位气体所具有的总能量。若以大气压为计算的起点,它可以是正值,亦可以是负值。 四、机外余压: 机外余压是我们通风设计的一个重要参数,关系到整个系统能否满足使用功能,他的概念一般来自厂商样本,样本上所提供的机外余压一般是考虑机组本身的压力损失后所能提供的压力,

那么,关于机外余压到底是机外全压还是机外静压呢?可以理解为机外全压,写成机外静压是测试时通常把动压看为0。可见,机外余压的概念并非一个标准性概念,但必然是考虑机组本身的压力损失后所能提供的全压 五、静压是由于分子运动力产生的对壁面的压能,在流场内各点大小都一致;动压是因为流体动量形成的压能,仅在迎着来流方向存在。这是一对理论范畴。全压是静压和动压的总和,反应了流体的做功能力水平。理想状态下,流体的静压和动压之和是一个常数,单在流体实际流动过程中,扣除阻力损失后,静压和动压会相互转化,并不是不变的。 六、机外余压是风机克服自身阻力损失后的全压值,即进出口全压差。风机出口风速较高,动压也较大,静压相对较低;但像有的AHU出口马上就进入一个静压箱,则在静压箱内几乎所有的风机能都转化为静压了,有的厂家通过减小风机出口口径来提高“机外余压”,实际上提高的只是动压,静压降低了,其实减小风机出口口径反而会使阻力增大,对系统反而不利。所以我们一般说的风机压头都是说全压,反应的是这台风机的做功能力。说风机动压和静压都是相对场合的说法,有特定条件的。动压实际是由于流体的宏观流动所产生的能量。因此,如果没有流体的宏观流动也就不会产生动压。静压则是由于流体本身的分子热运动所形成的内在能量,不管流体在宏观上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它的分子都时刻在作热运动,静压能的存在只决定于分子的热运动,而与宏观流动与否没有关系。换言之,不论是静止的,

(一)-空调机组、新风机组技术规格及要求

技术规格及要求 一、本文件包含的服务范围 工作内容:新风机组制造、性能检测;运输供货;现场组装、定位及安装;调试及试运行;人员培训;售后服务。 为保证本项目的完整性,并满足使用要求,投标人应提供设备能正常有效使用而所必须的所有必要配件、设备及服务。 二、产品标准和规范 1 设备的材料、制造、试验等,应采用适用于该项目的相 应质量标准、试验规格和技术标准以及在本技术规格书中规定的任何其它标准。 2 本次招标采用如下规范及标准: 《组合式空气处理机组》GB/T14294-2008、AR1410标准、JISA标准、BS*EN1886-1998 《组合式空气处理机组安全要求》 GB/10080-2001( GB10891-89)《空调用通风机》GB/10080-88 《组合式空气处理机组噪声极限》GB/T13326-91 《空气冷却器与空气加热器》GB/T14296-93 《盘管耐压试验与密封性检查》JB/T9064-1999 《整体式机电一体化空调机组》JB/T-8544-1997 三、项目概况 本工程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人民大会堂内。

四、技术要求 1.新风机组质量要求: 1.1.箱体: 材质优良,坚固(有相当的强度、刚度和耐持久性)、保温(有防冷桥措施)、防潮(表面无凝露滴下)、耐腐蚀、气密性好,箱体装配形式灵活,可反复拆卸,不影响机组美观度。检修门严密、灵活、高强度,外开应有泄压装置,并能锁紧。安装拆卸方便,分段组装时厂方应提供密封垫料及连接夹件。 箱体必须设检修门,门扇整体发泡成型,且密封条整体发泡成型,保证密封效果,要求无变形、无漏点,检修门数量根据现场情况定。 检修门框架材质:铝合金型材或经防腐处理的钢质框架。 面板材质:三明治夹心式面板,内层面板为优质热镀锌钢板;外层为彩钢板/锌铝合金板;钢板厚度不小于0.5mm;中间为聚胺脂发泡保温材料,材料应无毒、无腐蚀、无异味、并具有难燃或自熄性和不易吸水特性。室内型机组壁板厚度不小于60mm,室外型应加厚到同样热工性能的尺寸。应具有优越的紧固、密封方式,确保面板和箱体框架紧密结合,气密性好,漏风率不大于1%。 空调箱需考虑机箱内的减震问题,并配备机箱安装的减

设备设计计算与选型

第三部分 设备设计计算与选型 3.1苯∕甲苯精馏塔的设计计算 通过计算D=1.435kmol/h , η=F D F D x x ,设%98=η可知原料液的处理量为F=7.325kmol/h ,由于每小时处理量很小,所以先储存在储罐里,等20小时后再精馏。故D=28.7h koml ,F=146.5kmol/h ,组分为18.0x =F ,要求塔顶馏出液的组成为90.0x D =,塔底釜液的组成为01.0x W =。 设计条件如下: 操作压力:4kPa (塔顶表压); 进料热状况:自选; 回流比:自选; 单板压降:≤0.7kPa ; 全塔压降:%52=T E 。 3.1.1精馏塔的物料衡算 (1) 原料液及塔顶、塔底产品的摩尔分率 苯的摩尔质量 11.78M A =kg/kmol 甲苯的摩尔质量 13.92M B =kg/kmol 18.0x =F 90.0x D = 01.0x W = (2) 原料液及塔顶、塔底产品的平均摩尔质量 =F M 0.18×78.11+(1-0.18)×92.13=89.606kg/kmol =D M 0.9×78.11+(1-0.9)×92.13=79.512kg/kmol =W M 0.01×78.11+(1-0.01)×92.13=91.9898kg/kmol (3) 物料衡算 原料处理量 F=146.5kmol/h 总物料衡算 146.5=D+W 苯物料衡算 146.5×0.18=0.9×D+0.01×W 联立解得 D=27.89kmol/h W=118.52kmol/h

3.1.2 塔板数的确定 (1)理论板层数T N 的求取 苯—甲苯属理想物系,可采用图解法求理论板层数。 ①由物性手册查得苯—甲苯物系的气液平衡数据,绘出x —y 图,见下图3.1 图3.1图解法求理论板层数 ②求最小回流比及操作回流比。 采用作图法求最小回流比。在图中对角线上,自点e (0.45,0.45)作垂线ef 即为进料线(q 线),该线与平衡线的交点坐标为 667.0y q = 450.0x q = 故最小回流比为 1.1217 .0233 .045.0667.0667.09.0x y y x q q q min ==--= --= D R 取操作回流比为 R=22.21.12min =?=R ③求精馏塔的气、液相负荷 L=RD=2.2×27.89=61.358kmol/h

组合式空调机组各段体设计选型

概述 本课件描述了组合式空调机组的设计参数、性能要求、设计工况及各元件设计和选型方法。功能段包括混合段、初效过滤段、中效过滤段、表冷段、热盘管段、电加热段、各种加湿、风机段、消声段等二十余种功能段。 组合式空调机组的具体命名方法可参阅GB/T14294-2008《组合式空调机组》: 组合式空调机组的基本设计工况: 风机段、消声段等进行自由组合,对空气的进行处理,满足客户对空气洁净度和舒适度、环境噪声的需求。 现行标准:GB/T14294-2008《组合式空调机组》,该标准侧重空气动力和热工能; EN1886-1998《建筑通风用空气处理机组机械性能》,该标准是EN标准系列中建筑通风和空调用机组系列标准的一部分,侧重箱体结构的机械性能。 换热器设计计算方法 换热器用来实现空气与热源载体——水进行能量交换的设备,是空调末端产品中最重要的部件之一。主要构件有进出水管、集水管、铜管、翅片、U型管、端板等,下面主要介绍表冷器大小、翅片形式、铜管大小等的选择,其结构上的知识不做介绍。 一般换热器的命名方法: 换热器的中文名称加三个主参数,即:换热器 M*N*L,M表示换热器厚度方向铜管排数,N表示换热器高度方向的铜管数,L表示换热器有效长度(即换热铜管长度),如:换热器 4*20* 1500,表示4排换热器,高度方向有20根管,换热器铜管的有效长度为1500。换热器的其他构件相关尺寸都是以这三个基本参数为依据换算而来。换热器的的系列代号方法如下:

完整的换热器的表示方法如下: ZK.HRQ3Z 换热器M×N×L (换热器系列部件图样代号及名称) ZK.HRQ3Z 换热器8×24×2015 (换热器系列部件图样代号及名称) 表示换热管规格为φ16、总水管通径为DN65(3型管)、8排(M=8)换热管、 每排管数为24(N=24)、换热器迎风面长度或换热管有效长度为2015mm (L=2015)的左式换热器。 具体名称命名方式可参阅换热器命名。 换热器的设计: 一、基本参数的设计: M 一般尽量按客户要求选择,在客户没有要求的情况下,我们根据N、L的值,加上我们的经验公式(见后)进行计算。 N、L 根据我们规划的段位尺寸,保证换热器在表冷段中便于安装,且有最大的换热面积和迎风面积,具体的段位尺寸见组合空调标准段位图。 二、翅片和铜管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有波纹片、开窗片、平片三种翅片形式。波纹片主要是与φ16铜管 配套,开窗片、平片与φ9.52铜管配套。风机盘管主要采用φ9.52铜管套平片,空调箱按风量区别,5000m3/h以上的采用φ16铜管套波纹片,5000m3/h以下的 采用φ9.52铜管套开窗片。 波纹片与φ16铜管换热器特点:风阻较小,换热能力较小。开窗片与φ9.52的换热器特点:风阻较大,换热能力较大。平片与φ9.52的换热能力最小。 三、铜管管路的分布 根据载体——水在管路中的走向及流程分布,管路可以分为:全回路、1/2回路、3/4回路等,目前多采用的为全回路、1/2回路。

空调设计设备选型指南

内容: 1 水冷冷水机空调系统 ☆主要设备 (1)制冷主机(2)冷冻水泵(3)冷却水泵(4)冷却塔 (5)电子水处理仪(6)水过滤器(7)膨胀水箱 (8)末端装置(组合式空调机组、柜式空调机组、风机盘管等) 2 冷、热源的选择 1. 冷、热源系统设计选型注意的几个方面 1.1 各种冷、热源系统的能效特性 1.2 冷、热源系统的部分负荷性能 1.3 冷、热源系统的投资费用 1.4 冷、热源系统的运行费用 1.5 冷、热源系统的环境行为 2. 冷源设备选择 2.1 冷水机组的总装机容量 冷水机组的总装机容量应以正确的空调负荷计算为准,可不作任何附加,避免所选冷水机组的总装机容量偏大,造成大马拉小车或机组闲置的情况。 2.2 冷水机组台数选择 制冷机组一般以选用2~4台为宜,中小型规模宜选用2台,较大型可选用3台,特大型可选用4台。机组之间要考虑其互为备用和切换使用的可能性。 同一机房内可采用不同 类型、不同容量的机组搭配的组合式方案,以节约能耗。并联运行的机组中至少应选择一台自动化程度较高、调节性能较好、能保证部分负荷下能高效运行的机组。 为保证运转的安全可靠性,当小型工程仅设1台时,应选用调节性能优良、运行可靠的机型,如选择多台压缩机分路联控的机组,即多机头联控型机组。 2.3 冷水机组机型选择 2.3.1水冷电动压缩式冷水机组的机型宜按制冷量范围,并经过性能价格比 进行选择。 2.3.2冷水机组机型选择

电机驱动压缩机的蒸气压缩循环冷水机组,在额定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性能系数(COP)不应低于以下规 定。 2.3.3冷水机组的制冷量和耗功率 冷水机组铭牌上的制冷量和耗功率,或样本技术性能表中的制冷量和耗功率是机组名义工况下的制冷量和耗功率,只能作冷水机组初选时参考。冷水机组在设计工况或使用工况下的制冷量和耗功率应根据设计工况或使用工况(主要指冷水出水温度、冷却水进水温度)按机组变工况性能表、变工况性能曲线或变工况性能修正系数来确定。 2.4热源设备 2.4.1热源设备类型 提供空调热水的锅炉按其使用能源的不同,主要分为两大类:(1)电热水锅炉(2)燃气、燃油热水锅炉 电热水锅炉 电热水锅炉的优点是使用方便,清洁卫生,无排放物,安全,无燃烧爆炸危险,自动控制水温,可无人值守。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规定:除了符合下列情况之一外,不得采用电热锅炉、电热水器作为直接采暖和空气调节系统的热源:电力充足、供电政策支持和电价优惠地区的建筑; 以供冷为主,采暖负荷较小且无法利用热泵提供热源的建筑; 无集中供热与燃气源,用煤、油等燃料受到环保或消防严格限制的建筑; 夜间可利用低谷电进行蓄热、且蓄热电锅炉不在日间用电高峰和平段时间启用的建筑; 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地区的建筑; 内、外区合一的变风量系统中需要对局部外区进行加热的建筑.

AHU空气处理机组选型手册.

目录1.如何确定机组型号 2.AHU定义及常用场合功能排布 3.各种功能段使用介绍

第一部分 如何确定机组型号 1.箱体(客户有要求的除外) 2.机组高度2300mm及以下,整机运输;机组高度23mm以上,散件运输。 当机组总高模数大于等于25或宽度模数大于25时,底座槽钢采用100mm,其余均为80mm。 3.表冷器选型 表冷选型出水温度偏差±0.5℃范围内 水阻在110KPa以内(水阻太大时可将盘管前后分级,或左右分) 迎面风速>2.9m/s时,要加挡水板(在湿度较大的地区,如广州、深圳等地,建议冷盘管迎面风速高于2.8m/s 时,即加装挡水板) 选盘管时冷量需乘以1.06的安全系数 4.风机选型 机组全压>1200Pa时,选用后倾风机 风机出风口风速:直接出风风机,风口风速≤13m/s 不直接出风风机,风口风速≤15m/s 电机极数的选择:风机转速<600r/min,选用6极电机 风机转速600--3000r/min,选用4极电机 风机转速>3000r/min,选用2极电机 无蜗壳风机:必须找厂家选型,无涡壳风机功能段排布上均流在风机段之前。 对于风机电机直联的注意一般都要配变频电机。 5.机组带转轮除湿机的,一般转轮除湿段和机组前后功能段都是通过帆布软接,注意前后预留中间段,帆布软接一般是根据现场情况配,工厂不带。 6.所有的加湿器都要加接水盘,高压喷雾和喷淋还要加装挡水板和开门。喷淋前后都要预留中间段,并且开门。喷淋段本身也要开门。 7.没有特殊要求不允许机组配置外置板式加袋式共滑道。

8.如果要装压差计,初中效不能同框架或者滑道。 9.加湿出风段在一起时,出风段需要设置门。 10.机组配置紫外线灯的,注意机组的宽度是否大于紫外线灯的长度。不同规格紫外线灯的长度:20W——604mm 30W——908.8mm 40W——1213.6mm 11.湿膜加湿分直排水和循环水两种,我们通常采用的是直排水的。湿膜在功能段上作为加湿用还是作为挡水板是有区别的,所以报价及EOF中要明确。 12.在对噪音要求较高的场合,一般会配置900mm长的消声段,舒适性场合一般选用孔板+玻璃棉形式的消声器,净化场合采用微穿孔的消声器。 13.风阀执行器 开关量

空调系统设备选型汇总

空调系统设备选型 1 水冷冷水机空调系统 ☆主要设备 (1)制冷主机(2)冷冻水泵(3)冷却水泵(4)冷却塔 (5)电子水处理仪(6)水过滤器(7)膨胀水箱 (8)末端装置(组合式空调机组、柜式空调机组、风机盘管等)2 冷、热源的选择 1. 冷、热源系统设计选型注意的几个方面 1.1 各种冷、热源系统的能效特性 1.2 冷、热源系统的部分负荷性能 1.3 冷、热源系统的投资费用 1.4 冷、热源系统的运行费用 1.5 冷、热源系统的环境行为 2. 冷源设备选择 2.1 冷水机组的总装机容量 冷水机组的总装机容量应以正确的空调负荷计算为准,可不作任何附加,避免所选冷水机组的总装机容量偏大,造成大马拉小车或机组闲置的情况。 2.2 冷水机组台数选择 制冷机组一般以选用2~4台为宜,中小型规模宜选用2台,较大型可选用3台,特大型可选用4台。机组之间要考虑其互为备用和切换使用的可能性。同一机房内可采用不同类型、不同容

量的机组搭配的组合式方案,以节约能耗。并联运行的机组中至少应选择一台自动化程度较高、调节性能较好、能保证部分负荷下能高效运行的机组。 为保证运转的安全可靠性,当小型工程仅设1台时,应选用调节性能优良、运行可靠的机型,如选择多台压缩机分路联控的机组,即多机头联控型机组。 2.3 冷水机组机型选择 2.3.1水冷电动压缩式冷水机组的机型宜按制冷量范围,并经过性能价格比进行选择。 冷水机组机型冷量范围(kW)参考价格(元/kcal/h) 往复活塞式≤700 0.5~0.6 螺杆式116~1758 0.6~0.7 离心式≥1758 0.5~0.6 2.3.2冷水机组机型选择 电机驱动压缩机的蒸气压缩循环冷水机组,在额定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性能系数(COP)不应低于以下规定。 水冷冷水机组机型额定制冷量(kW)性能系数(W/W)活塞式/涡旋式<528 3.8 528~1163 4.0 >1163 4.2 螺杆式<528 4.10 528~1163 4.30

组合式净化空调机组选型方法

组合式净化空调机组选型方法组合式净化空调机组的选型应按下述方法进行: 1)根据洁净室的种类、空气处理方式及焓湿图上的相关参数选择各功能段,并对各功能段进行科学的排序。对于生物洁净室,宜采用风机在表冷器前的排列顺序,将表冷器处于正压段,可消除表冷器积水盘内冷凝水不易排出的弊病及因积水而擎生细菌的隐患。对于这种组合的缺点可采用前面提出的措施来弥补。排序时应把中效过滤器放在正压段,粗效过滤器一般放在负压段。新风如图6-47所示的组合方式在实际工程中经常可以看到,几乎成了各种书籍中推荐的经典组合。 当新风处理不当时,如只在新风入口装设粗效过滤器(有的只装一层粗效无纺布)。那么,经粗效过滤的新风与回风混合后再经过粗效过滤段过滤。这种组合顺序很显然不科学。因为经租效过滤的新风含尘浓度很高,而回风含尘浓度略高于洁净室动态级别下的平均浓度,很干净。把二者混合再经过粗效过滤后含尘浓度仍然较高,对热交换器起不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而且带入系统的微粒也增多。如果把粗过滤段换成中效过滤段,效果较好。若把新回风混合段放在此中效过滤段的后面,效果更好。也就是新风经入口的粗效过滤器过滤,再经机组内的中效过滤器过滤,然后再与回风混合。所以,把新风经粗效、中效两级过滤或粗效、中效、亚高效三级过滤后再引入组合式净化空调机组是很科学的理念。这么做,初投资增加不多(因为新风量不太大),而长期运行的成本降低不少。但这么做,由于新风通道上阻力增加,与回风通道上的阻力不易平衡。所以,吸入的新风量不易保证,只能在新风通道上增加风机。这样,系统就变得复杂。若新风经两级或三级过滤后再与回风混合,图6-47所示的粗效过滤段就可去掉。 若采用臭氧灭菌段,应放在加湿段的前面,以延长臭氧发生器的寿命。 2)根据机房的设备平面布置图及送、回风管的洞口位置,确定机组的接管方向(左式或右式)。机组接管方向的判断,面对表冷器(或加热器)的进风气流,其进、出水管位于左侧的称为左接管,位于右侧的称为右接管。接管应置于机组的操作面。

多联机选型

二、空调系统的选型 1、多联机系统的分类 多联机式空调系统根据其制冷剂配管实际连接形式大体可分为室外直接分支方式和室外总管、室内分支的连接方式两大类。 1.1室内分支形式 采用室内分支形式的多联机式空调系统,其室外机组的所连接的制冷剂配管由一组气管和液管构成(一般称为主配管,对于部分品牌的热回收式系统则由两根气管和一根液管构成)。制冷剂主配管根据室内机组的分布情况,在合适的位置进行再分支,最终与各个室内机组相连接。 1.2室外分支形式 采用室外分支的多联机式空调系统,其室外机组连接复数组制冷剂配管,数量根据实际连接的室内机组的数量和形式来确定。 1.3本系统形式 相对而言,采用室内分支的系统,由于流量调节机构设置在各室内机组中,能较为迅速地对应室内负荷的变化,且可达到较长的配管长度以对应较为大的空调空间;而室外分支的多联机空调系统由于流量控制机构设置在室外机组,为减小管路的输送损耗,一般不宜安装较长的制冷剂配管,多用于三房至四房的家庭场合。本系统选用室内分支形式。 2、室内机的选型 2.1室内机的精确选型的几个修正

变频多联机系统的设计流程如下:首先是系统设计规划,进行空调分区的划分,拟定新风解决方案和控制解决方案。根据设计要求、气候条件、建筑状况、发热设备等进行负荷计算,由负荷计算结果初步确定室内机容量、形式、设计位置。因为在设计时有多个影响因素需要考虑,其中包括温度因素、连接率因素、管长因素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修正系数可提高选型的准确性,同负荷计算更匹配,设计更完美,能有效减少设备的浪费。 2.1.1温度修正 能力修正的第一个要点是温度的修正。不同的温度条件下,机组的能力也不尽相同。可以根据具体设计条件,查询不同温度条件下机组的容量表来获得这一步的修正。 2.1.2连接率修正 室内机容量总和超过室外机所提供的实际能力时,室外机的能力不再同室内机容量总和呈线性变化,室内机的容量会有所衰减,连接率较大时必须考虑这个因素的影响。 2.1.3管长修正 变频多联机系统管长较长时会产生衰减,一般只需对制冷情况进行管长修正。首先配管的长度影响流体阻力,管长过长导致阻力加大。其次配管的长度影响系统性能,吸气管阻力增加,压缩机吸气压力降低,制冷能力下降。吸气压力下降、过热增加,系统EER相应下降。管长超过90m时可通过增加管径的方法降低管长衰减。 2.1.4室内机的实际能力 当所有室内机全开时,其实际能力是根据室外机能力按比例分配的,此时室内机能力按下式得出:室内机的实际能力=室内机总容量值∕单台室内机容量值

新风系统设计方案和新风量计算方法详解

新风系统设计方案和新风量计算方法详解

1.2 当空调系统不设新风系统时,室外风仍可通过门、窗的缝隙渗透到室内,因此负荷计算时,必须计算通过围护结构、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新风负荷, 适用于一面或二面有门、窗暴露的房间,当房间有三面或四面门、窗暴露面时,

另外,显热交换器有时也会采用,与全热交换器相比,其优点为:热交换元件 是以交叉叠放的铝箔波纹板作为基材制成的,寿命长;其缺点为:只能回收显热,不能回收潜热,焓效率较低。 (3)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风机箱直接送风”这种新风方案,处理不当会造成室内舒适度下降,实际工程中应用较少;对于新风处理机和全热交换器这两种方案,应首选新风处理机,因为该方案将室外新风处理到室内设计状态,处理效果最好,最规范。 1.3 除以上三种外,其它新风方案有: (1)选用风冷热泵水机和水盘管的新风机组; (2)高层的塔楼选用多联机系统,而裙房选用传统的水机系统时,可以考虑用水机系统带上塔楼的新风系统; (3)选用其他品牌的直接蒸发的新风机组。 (4)机械排风、自然进风的“会呼吸”的新风系统。

1.4 普通的风管式室内机与新风处理机相比,配件的选用、内部构造、控制方式以及工作范围等有很大的不同,风管机处理的是室内工况(回风工况),不 能处理全新风工况,因此不能当作新风机来用。 普通风管机可以处理新风与回风的混合风,新风量不应超过风管机处理风量的30%。 二新风系统的设计 2. 1 首先要注意各种新风系统的使用范围,例如: (1)新风处理机的使用范围为-5℃~43℃,冬季室外计算温度在-5℃以下的地区(包括青岛、济南、北京、大连等北方地区),不能直接使用;如要使用,应在新风进风管上设空气预热器来预热新风。 (2)选择全热交换器,当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较大或室外温度较低时,有可能会出现冷凝水,设计时必须查焓湿图仔细校核。 (3)当对空调及新风系统的要求较高时,不宜选用风机箱直接送风的方式。2.2 新风处理机应与室外机连接使用,当新风处理机与其它室内机共同连接到同一台室外机时,其当量制冷量按如下标准计算:140型, 21.0kW; 224型,33.6kW; 280型, 42.0kW。当室外机只连接新风处理机时,配置率为100%。2.3 全热交换器连接到室外的两根风管(新风管和排风管)应设置不小于 0.03的坡度,坡向室外,以防冷凝水或雨水进入机组。 2.4 必须注意噪音问题 大部分全热交换器样本上标注的噪音是在如下工况下测试的:设置于房间吊顶内,全热交换器的进、出风口均接风管且设消声措施,在机器下方1.5米处测得;当实际工程与测试工况不同时,噪音会增大,风量越大,噪音越大。 (1)中小风量的全热交换器(或新风机),尽量放在专门的设备机房内或走廊、库房、卫生间等的吊顶内,不宜放在房间内,不能放在经理室、贵宾室等重要 的房间内。 (2)风量较大的全热交换器(或新风机),应放在专门的设备机房内,且风管系统要考虑设消声器。 2.5 新风口、排风口的设置原则 (1)进风口应设在室外空气较清洁的地方, 且在排风口的上风侧。 (2)当进、排风口在同侧时, 排风口宜高于进风口6米, 进、排风口在同侧同一高度时, 不要相距太近,以免排风短路,其水平距离根据风量的大小不宜小 于10-20米。 (3)进风口的底部距离室外地面不宜小于2米,当布置在绿化地带时,不宜小于1米。 (4)进、排风口的噪声应符合环保部门的排放标准, 否则应采取消声措施。

中央空调系统水泵选型、扬程计算及注意事项

水泵的分类与适用特性 基础知识概念 1.水泵的特性曲线:单台泵、多台同型号泵并联

2.管路特性曲线 3.水泵工作点 1)三台泵并联时的工作点 2)并联工作时每台泵的工作点 3)一台泵单独工作时的工作点 知识点:水泵的特性曲线与管路的特性曲线的相交点,就是水泵的工作点。因为水泵是与管路相联的,所以它必然要受管路的制约。如:泵每小时可供水二百立方米,但当它连接到一小口径的管路时,该泵的供水量就受此水口径管的制约,供水量就要改变。 流量G 1.冷冻泵 1.1一次泵系统 式中:Q:冷水机组冷量(kw) C:水比热,取为1.163(kw*h/T℃) △t:蒸发器进出水温差℃,一般舒适性空调△t=5℃

(7℃/12℃);大温差△t=7、8、10℃;热水△t=60℃/50℃; 若用公制单位则上式为 式中Q:Kcal/h C:1kcal/kg℃△t:℃ 台数:与冷水机组对应一对一设置,一般设一台备用泵 1.2二次泵系统 1.2.1第一次泵:按上式 1.2.2第二次泵:按所负责空调区域冷负荷综合最大值,计算出的流量 台数:应按系统分区一般不少于2台,设置备用泵。 2.2冷却系统流量:或按冷水机组冷凝器循环水量。 扬程H 1冷冻泵 1.1一次泵系统H=1.1~1.2[蒸发器水阻+最不利回路末端空调设备水阻+∑(RL+Z)](注:RL-沿程阻力;Z-局部阻力) 式中:R-单位长度摩阻,L-管长, 估算:∑RL一般取R为3~8m/100m 按此选管径 管路总阻力=1.6~1.8[(5/100)×回路管长] (注:100为沿程阻力平均值)1.2二次泵系统 1.2.1第一次泵扬程负责机房回路,扬程为一次管路管件阻力+蒸发器水阻力。一般约18~20m,实际运行23~25m。

空气处理机组选择计算说明

空气处理机组选择计算 1 电算表格内容、适用范围和使用说明 1.1 空气状态点计算表 已知某空气状态点的任意2个常用参数,求其他参数: 1、已知干、湿球温度; 2、已知干球温度、相对湿度; 3、已知干球温度、含湿量; 4、已知干球温度、焓值; 5、已知含湿量、焓值。 1.2 一次回风空气处理机组的选择计算表 基本已知数据:冬夏季室内热湿负荷、人员所需新风量、冬夏季新风状态、冬季加湿方式(仅限于“等焓”或“等温”加湿) 注:冬季当室内热湿负荷低于设计工况时,空气处理机组则需要较大的加热和加湿量,因此冬季工况表中填入的热湿负荷值应适当考虑开机时室内较低负荷的数值。 1.2.1夏季工况计算表 1、表1:已知室内温湿度,求空气处理机组的送风量、送风参数、冷却量、冷凝水量等。适用于 允许采用最大送风温差的一般典型空气处理机组的选型计算。见图1.2.1-1处理过程1(实线)。 2、表2:已知室内温度、允许送风温差,求空气处理机组的送风量、送风参数、冷却量、冷凝水 量和室内相对湿度等。可用于要求较小送风温差、但又不采用二次加热或二次回风的空调系统 能否满足要求。见图1.2.1-1(例如下送风舒适性空调),可根据计算结果校核室内相对湿度 2 处理过程2(虚线)。 100% 图1.2.1-1 采用最大送风温差的一次回风系统夏季处理过程 3、表3:已知室内温湿度、允许送风温差,求空气处理机组的送风量、送风参数、冷却量、再热 量、冷凝水量等。适用于要求较小的送风温差,不再热不能满足室内湿度要求的情况,以及热湿比较小,采用再热才能将送风状态点处理至热湿比线上的情况等。见图1.2.1-2

100% 图1.2.1-2 带二次加热的夏季一次回风系统处理过程 4、表4:已知室内温度、空气处理机组送风量,求室内相对湿度、机组送风参数、冷却量、冷凝 水量等。适用于已按表1确定空气处理机组风量,但无室内湿度控制措施(二次加热等)的一般舒适性空调系统,在室内热湿负荷减小(部分负荷)时,进行室内湿度等校核计算。此外也适用于需全年送冷内区夏季空气处理机组送风参数的求解计算(对于需全年送冷的内区,冬夏负荷相差不大,但冬季室内设定温度较低,而送风温度不能过低,即冬季送风温差小于夏季送风温差,因此冬季送风量大于夏季,应按冬季工况确定空气处理机组送风量),见图1.2.1-1处理过程(虚线)。 1.2..2 冬季工况计算表 1、表1:已知室内温湿度、空气处理机组送风量,求送风参数、空气处理机组加热量、加湿量等。 适用于已经按夏季工况确定空气处理机组风量(对应上述1.2.1表1、2、3的计算结果),计算冬季加热量和加湿量的典型情况。见图1.2.2-1实线(等焓加湿)和虚线(等温加湿)2种处理过程。 100% W 图1.2.2-1一次回风系统冬季等温或等焓加湿处理过程(送热风) 2、表2:已知室内温湿度、允许送风温差,求空气处理机组的送风量、送风参数、空气处理机组 加热量、加湿量等。一般用于需全年送冷的内区,且有最大送风温差的限制,按冬季工况选择

组合式空调机组相关知识与设计选型

组合式空调机组相关知识及设计选型 编制:许辉 目录 概述 第一章换热器(表冷器)如何设计 第二章风机和风机电机的设计选型 第三章加湿器的知识和设计选型 第四章风阀及电动执行器的设计选型 第五章过滤器的知识和设计选型 第六章消声器知识和设计选型 第七章减震器的知识和设计选型 第八章转轮热回收装置的知识和设计选型 第九章框架防冷桥原理介绍 第十章挡水板的设计选型方法和工作原理

概述 本规范描述了组合式空调机组的设计参数、性能要求、设计工况及各元件设计和选型方法。组合式空调机组基本型号有24个,功能段包括混合段、初效过滤段、中效过滤段、表冷段、热盘管段、电加热段、各种加湿、风机段、消声段等二十余种功能段。 组合式空调机组的长、宽、高是按模数进行设计,标准规定:1M=158mm,基本命名方式为:MKZXXXX,前两为数字表高度上的模数,后两位表示宽度上的模数,尺寸的计算方法为:L=XX*158+50(70)(面板厚度为30mm时取50,面板厚度为50mm时取70)。 组合式空调机组的具体命名方法可参阅组合式空调机组产品分类与型号命名(QMZ-J20.011-2007) 组合式空调机组的基本设计工况:

混合段、初效过滤段、中效过滤段、表冷段、热盘管段、电加热段、加湿段、风机段、消声段等进行自由组合,对空气的进行处理,满足客户对空气洁净度和舒适度、环境噪声的需求。 第一章换热器设计计算方法 换热器用来实现空气与热源载体——水进行能量交换的设备,是空调末端产品中最重要的部件之一。主要构件有进出水管、集水管、铜管、翅片、U型管、端板等,下面主要介绍表冷器大小、翅片形式、铜管大小等的选择,其结构上的知识不做介绍。 我们公司换热器的命名方法: 换热器的中文名称加三个主参数,即:换热器M*N*L,M表示换热器厚度方向铜管排数,N表示换热器高度方向的铜管数,L表示换热器有效长度(即换热铜管长度),如:换热器4*20* 1500,表示4排换热器,高度方向有20根管,换热器铜管的有效长度为

组合式空调机组知识及设计选型

组合式空调机组知识、设计选用、ZK型 目录 概述 第一章换热器(表冷器)如何设计 第二章风机和风机电机的设计选型 第三章加湿器的知识和设计选型 第四章风阀及电动执行器的设计选型 第五章过滤器的知识和设计选型 第六章消声器知识和设计选型 第七章减震器的知识和设计选型 第八章转轮热回收装置的知识和设计选型 第九章框架防冷桥原理介绍 第十章挡水板的设计选型方法和工作原理

概述 组合式空调机组的型号很多,不同公司的产品也不一样,功能段包括混合段、初效过滤段、中效过滤段、表冷段、热盘管段、电加热段、各种加湿、风机段、消声段等二十余种功能段。 组合式空调机组的具体命名方法可参阅组合式空调机组产品分类与型号命名(QMZ-J20.011-2007) 组合式空调机组的基本设计工况: 混合段、初效过滤段、中效过滤段、表冷段、热盘管段、电加热段、加湿段、风机段、消声段等进行自由组合,对空气的进行处理,满足客户对空气洁净度和舒适度、环境噪声的需求。 第一章换热器设计计算方法

换热器用来实现空气与热源载体——水进行能量交换的设备,是空调末端产品中最重要的部件之一。主要构件有进出水管、集水管、铜管、翅片、U 型管、端板等,下面主要介绍表冷器大小、翅片形式、铜管大小等的选择,其结构上的知识不做介绍。 我们公司换热器的命名方法: 换热器的中文名称加三个主参数,即:换热器 M*N*L ,M 表示换热器厚度方向铜管排数,N 表示换热器高度方向的铜管数,L 表示换热器有效长度(即换热铜管长度),如:换热器 4*20* 1500,表示4排换热器,高度方向有20根管,换热器铜管的有效长度为1500。换热器的其他构件相关尺寸都是以这三个基本参数为依据换算而来。 换热器的系列代号方法如下: 完整的换热器的表示方法如下: MK .HRQ3Z 换热器M ×N ×L (换热器系列部件图样代号及名称) MK .HRQ3Z 换热器8×24×2015 (换热器系列部件图样代号及名称) 表示换热管规格为φ16、总水管通径为DN65(3型管)、8排(M=8)换热管、每排管数 为24(N=24)、换热器迎风面长度或换热管有效长度为2015mm (L=2015)的左式换热器。 具体名称命名方式可参阅换热器命名 。 换热器的设计: 一、 基本参数的设计: M 一般尽量按客户要求选择,在客户没有要求的情况下,我们根据N 、L 的值,加上我们的经验公式(见后)进行计算。 N 、L 根据我们规划的段位尺寸,保证换热器在表冷段中便于安装,且有最大的换热面积和迎风面积,具体的段位尺寸见组合空调标准段位图。 二 、翅片和铜管的选择 目前我们公司有波纹片、开窗片、平片三种翅片形式。波纹片主要是与φ16铜管配套,开窗片、平片与φ9.52铜管配套。风机盘管主要采用φ9.52铜管套平片,空调箱按风量区 换热器基本代号,换热器汉语拼音缩写,用HRQ表示 空调末端产品基本代号,美的空调汉语拼音缩写,用MK表示MK ·HRQ 部件分隔符,用“·”表示 □换热管代号,φ16换热管缺省不表示,φ9.52用U表示 □换热器总水管代号,用1、2、3、4表示,分别代表通径 为DN40、DN50、DN65、DN80的总水管 □ 左、右式换热器区别代号,左式用Z表示、右式用Y表示。

新风计算说明

机房新风计算说明 概述 新风作为机房空调调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如下重要意义: 1.维持机房内的正压,有利于保持机房内恒定的空气环境;保持机房的洁净 2.稀释室内不断产生的空气污染物(设备、人员、建筑材料),防止空气品质变坏;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设备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低,但机房内的人员却越来越多(或者说机房办公室化),因此,新风系统对于机房的意义越来越向后者侧重;需要进行空气处理的机房,必须确定到机房的面积,净高(静电地板到吊顶的高度),机房内设备的多少,人员的多少,所选设备的安装形式也是由机房情况所确定的。 二、机房对新风处理的要求: 1.洁净度:高于50万级的洁净度(大于0.5um的粉尘粒子,不多于18000粒/升);室外大气 一般含尘量为百万级至千万级之间,因此,相应的过滤器净化效率应在90%以上,因此新风的净化效率至少在中效以上,即配置的过滤器至少是中效以上; 2.安装形式:根据现场情况灵活选择哪一种安装方式的新风机: 1)外墙可以较灵活的开新风采集口的,可以选择柜式新风机; 2)吊顶空间较大的,可以选择吊式新风机; 3)空间面积充裕的可以采用新风小室形式。 4)尽量采用柜式新风处理系统,这样新风机的工作状态直观,操作维护都方便,免得未 来使用中的很多麻烦。 3.温度:新风处理后引入室内的温度应与室内回风温度相仿,才不至于较大影响室内温度, 造成局部的冷热不均。 1)现在较多的做法是将新风直接和专用空调回风混合后送入室内,现在机房专用空调大 多为下送上回型,将新风混全回风后即对新风做了温湿度处理也不会引起机房内局部 温差较大的问题; 2)另一种就是配置温度预处理型新风机,主动对新风做温度处理,最大限度的保障新风 温度和机房内的回风温度接近。 4.湿度:新风是影响室内湿度的主要因素风的引进直接相关,新风的湿度采用单独处理是较 好的方式。 5.风速: 1)直接送风时,风速不应超过3m/s;室内气流速度大致不得超过1m/s(不准确);进风口 风速不得超过3m/s;

空调机组选型问

查样本选型号时,发现制冷量有两个情况,一个新风工况,一个回风工况,什么意思啊?我怎么选呢,是新风回风混合的啊? 1.楼主是选空调箱吧.用回风工况. 2.为什么用回风工况,是选组合式机组,新风,回风在机组内混合后并冷却到露点温度。 3.以下是引用zym2000_0在2006-01-09 20:19:0 4.0发表的内容:为什么用回风工况, 4.是选组合式机组,新风,回风在机组内混合后并冷却到露点温度。 对头,选回风工况,如果是用来做全新风机组,就选新风工况. 5.一般厂家的回风选型状态参数为干/湿球温度=27/19.5,在样本的后面会提供一个制冷/ 热量变化表,在那里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状态参数进行校核。 6.如果厂家的样本中没有提供混合工况参数,你需要与厂家联系,并提供新风比。 选回风和新风工况都不准确。 7.那按回风工况不是更保险了吗?制冷量可以更大了,保险起见了,而且如果非要按送回 风混合的状态要厂家配合了 8.回风工况就是空调工况,即新风回风混合后工况,这里的工况是指盘管制冷/制热前的进 风工况 9.回风工况,指无新风:新风工况,指无回风:新/回风混合:什么工况也不是:厂家样本中 的参数,是在一定工况下测试的数据.实际选型时大多都不会一样,只是接近. 10.举个例子:我有一个大餐厅经负荷计算须要26Kw的空调制冷负荷。用户要求做直流式 全新风。查了样本在2000立方米/小时的风量下,回风工况,标出的冷量是13Kw。新风工况,标出的冷量是28Kw。请问这时我是按回风工况选二台2000风量的空气处理机组还是按新风工况选一台2000风量的空气处理机组。按新风工况选一台2000风量的空气处理机组能否满足负荷要求? 11.25楼的这个问题,其实不应该选择回风工况,因为室外还是有很多的新风补进来,所以 一般应该按照组合式空调箱来选,确定一个适当的新风比就可知道在,26KW的能量下需要多大的风量,这个新风的量选30%为合适,求出的风量才是要选定的机型,单又全回风的话可能风量会偏大,全新风的话风量会偏小,确定新回风比才能确定合适的机型12.回风工况就是空调工况,即新风回风混合后工况,这里的工况是指盘管制冷/制热前的进 风工况 13.只要知道风量、新回风比、新风状态点、回风状态点,就可以确定盘管的实际工况了。没有新回风比就可以按照回风工况设计;只有新风就按照新风工况设计! 14.选择一台空调箱,必须有以下几个参数: 1:回风的温/湿度 2:出风的温湿度 3:机组总风量 4:机组的余压 7:是否加湿或除湿 8:是否需要电加热 9:机组的冷量(显热和潜热) 10.是否进行空气过滤 15 . 我有个看法不知道对不对: 有些厂家设备的进风工况(回风)是干球26度,湿球20度,新风工况:进风干34度,湿28度(反正总会有对应的两个状态点),根据这两个状态点可查出两个焓值。 新风和回风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后再进空调处理机组,那混合点的空气焓值也可求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