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的精神自由
庄子《逍遥游》原文鉴赏

庄子《逍遥游》原文鉴赏庄子《逍遥游》原文鉴赏及翻译《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逍遥游”是指“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庄子《逍遥游》原文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庄子《逍遥游》鉴赏“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无名”,是本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
第二部分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余下为第三部分,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也是诸子百家中的名篇,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
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庄子《逍遥游》原文北冥有鱼①,其名为鲲②。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③。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④,其翼若垂天之云⑤。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⑥。
南冥者,天池也⑦。
《齐谐》者⑧,志怪者也⑨。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⑩,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1),去以六月息者也(12)。
庄子的精神境界

庄子的精神境界理想人格是一种人生哲学中体现人生价值、完成人生目标的人物形象,是一种人生哲学理论宗旨的标志。
中国先秦各家学派皆有自己的理想人格,一般皆称之为“圣人”,但其内涵或精神境界却甚有不同,如儒家推崇“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人伦之至”(《孟子·离娄》上)者为“圣人”,墨家眼膺“形劳天下”、“以自苦为极”(《庄子·天下》)者为“大圣”。
《庄子》中描述的理想人格的情况则比较复杂。
(1)《庄子》中理想人格的不同名号及其精神境界的描述《庄子》中称谓能免除内外之刑或超脱生死、时命、情欲之限的理想人格的名号甚多,有“真人”、“至人”、“神人、“圣人”、“德人”、“大人”、“天人”、“全人”等,其中表述得最为完整的是“真人”: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漠士(事)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
若然者,登高不傈,入水不儒,入火不热,是知之能假于道者也着此。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不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真人之息以睡,人之息以喉。
屈服者,其隘言若哇,其耆欲深眷,其天机浅。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诉,其入不距;倏然而往,倏然而来而已矣。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大宗师》)这段对于理想人格“真人”的精神状态或境界的细腻描述,实际上可以分解、归纳为两方面内容:超脱与神异。
显然,“真人”精神境界的最主要内容或特征是对构成人生困境的三种界限的超越,“不知悦生,不知恶死”是齐一生死的表现;“不逆寡,不雄成,不谟事”是顺应时命的态度,“其寝不梦,其觉不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是无情无欲的表征。
同时,这段描述还表明“真人”似乎有某种奇特的、神异的超人性能,能“登高不傈、入水不濡、入火不热”。
《庄子》中的理想人格还称之为“至人”、“神人”、“圣人”,所谓“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高二庄子读后感作文800字5篇

高二庄子读后感作文800字5篇《庄子》中所着重描述的是“自由”二字,庄子他渴望大自由、大自在、无拘无束,身心不受羁绊。
在这个时代虽然不可能像它所说的那样,但亦能够要求我们的“自由”。
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高二庄子读后感,欢迎阅读!高二庄子读后感1一谈到庄子,我们不由得想到道家创始人老子,他是老子的弟子。
思想上都追求“得道”,精神上追求“超然物外”。
庄子更注重对个体的重视,让人更加重视身体、生命,也就是注重于养生。
《庄子选注》中,有一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是一篇语录体议论文。
文中两人,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读者看后会心一笑而又沉思良久。
本文讲述两位辩论高手,由在池中游来游去的儵鱼引起联想。
其题虽小,其旨甚大。
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这场辩论引向深入。
读完文章,不得不感叹两人在辩论中反映出的敏捷思路与睿智的交谈,令人拍案叫绝,无不折服于他们的“善辩”。
头一回读完,心中不时佩服两人的才辩,也不由得会心一笑。
濠梁之辩”,在庄子看来,物与自身是浑然一体的,所以才能体会到钓鱼的快乐,不过从庄子以“安”字,反驳惠子,体现了他的诡辩风格。
“惠子相梁”选自《庄子秋水》,文中惠子在魏国做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挑拨他俩之间的情谊,为此惠子在国都搜捕几天几夜,庄子把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形象地说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又无端猜忌他人的丑态。
可见,庄子本人是把世俗名利看轻的,对于外界的诱惑,他可以做到言行如一,洁身自好。
《庄子选注》这一本书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追求着虚无缥缈的理想世界。
体现了庄子的虚无主义,书中蕴含着高深的哲学理念,处处都引人深思,有的可能长时间都无法琢磨透。
在我看来,道家这一学派的思想是一门深奥而不容易嚼透的学问。
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认为道是一切事物的起源,有了道便有了一切,庄子作为道家的创始人之一,对道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试论庄子“逍遥游”的内涵及其启示

试论庄子“逍遥游”的内涵及其启示摘要:本文先总述逍遥游所体现的庄子所追求的大自由,然后通过对“逍遥”、“游”的阐述来表明对逍遥游的内涵的理解,即是一种建立在厚积功夫基础上的高远逍遥、无己无待、乘正御变游无穷的真正自由。
之后阐述庄子“逍遥游”思想中积极的部分对处于现代社会的我们人生思想的启示以及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启示,即我们要开阔视野,充分张扬个性,培养不为物累、真正自由的人格。
以逍遥姿态、理性的意识去思考问题,以独立的心态寻求创新与进步。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人生观;内涵;启示正文:一逍遥游的内涵通过阅读《庄子》, 我们很容易了解到,“逍遥游”思想是庄子哲学的中心内容。
要想了解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我们就要认真研读《庄子内篇》,特别是《逍遥游》一篇。
《逍遥游》集中表达了庄子的人生志向。
庄子一生真本领、大追求,尽在“逍遥游”三字。
说到庄子的逍遥游的内涵,我认为是指“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
陈怡老师在《庄子内篇·精读》一书中说到:他(庄子)的大追求就是用大智慧通过大功夫争取大自由,追求建立在厚积功夫基础上的高远逍遥、无己无待、乘正御变游无穷的真正自由。
也就是说,只有符合大道的无待者才能达到真正高远的大自由,即逍遥游。
我认为“逍遥”在庄子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观念及其价值的限制而达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
“游”并不是指形体之游,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游,是形体上的束缚被消解后的自然的游。
让我们先来看看“逍遥”。
很多学者认为,庄子追求的逍遥游只是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我认为,庄子追求的真正自由绝对不只是精神上的自由,而是一种相对的、不断超越的自由。
我们心里不禁问到大鹏自由吗?实际上,在《逍遥游》一篇中,庄子对大鹏是肯定的态度,在庄子看来,大鹏是自由的,但是是一种有限制的自由,依旧需要借助自然的力量。
庄子是借大鹏绝云气的极限性翱翔,隐喻他所追求的人的最高的自由和超越的境界。
《庄子》新论讲解

《庄子》新论一·评价悬殊《庄子》是一本奇书,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高层知识分子中间,更有无可比拟的影响。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庄子"其言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说他利用各种言论论证自己的观点,当时的统治者不能用他为自己服务。
他的书在汉代已经流行,但影响还不大,因此,《史记》将他附在老子传后,只写了二百三十三字。
汉代经学随汉代的统治衰微以后,《庄子》在魏晋时代就开始盛行起来,被玄学家尊为经典"三玄"之一。
许多人都研究、注释它,扩大了它在学术思想界的影响。
唐代道教盛行,与《老子》并称"老庄"的《庄子》也是身价百倍,被尊为《南华真经》。
受到许多著名的思想家、艺术家,特别是画家的欣赏和崇拜。
历史上如唐代的李白、宋代苏东坡、清代曹雪芹都深受庄子的影响。
近现代的一些思想家都对《庄子》有很高的评价。
例如,鲁迅说:《庄子》一书,"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 晚周指春秋战国时代,晚周诸子,就是现在常说的"先秦诸子"。
先秦诸子的作品没有超过《庄子》的。
顾颉刚说:"在战国时代里,《庄子》是最高的哲学表现,《楚辞》是最高的文学表现。
" 闻一多阅读《庄子》以后,特别崇拜庄子。
他说:读《庄子》的人,定知道那是多层的愉快。
你正在惊异那思想的奇警,在那踌躇的当儿,忽然又发觉一件事,你问那精微奥妙的思想何以竟有那样凑巧的,曲达圆妙的辞句来表现它,你更惊异;再定神一看,又不知道那是思想那是文字了,也许甚么也不是,而是经过化合作用的第三种东西,于是你尤其惊异。
这应接不暇的惊异,便使你加倍的愉快,乐不可支。
这境界,无论如何,在庄子以前,绝对找不到,以后,遇着的机会确实也不多。
闻一多还认为,魏晋时代,庄子成了"整个文明的核心",《庄子》"竟是清谈家的灵感的泉源",从此以后,"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
《庄子-逍遥游》追求的人生境界

《庄子·逍遥游》追求的人生境界摘要:《逍遥游》作为《庄子》的开篇,列内七篇之首,是贯穿全书的总纲,也是连接所有哲学问题的主线,意味深远。
它既是《庄子》的逻辑起点,也是《庄子》的逻辑终点。
庄子把现实生活中的功名利禄看得很淡,在他看来,追求功名利禄,就不会有无忧无虑的生活,辩乎荣是人的枷锁。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无为、圣人无名,与天道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便有了真正的逍遥、绝对的自由。
关键字:庄子逍遥游自由一、庄子的“逍遥”“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诗经·郑风》己有“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此外,《楚辞》、《离骚》、《礼记》等都提到过“逍遥”一词,这些所谓“逍遥”都是安然自得之意,且多与形体之怅然徘徊相关。
但是《庄子》中的“逍遥”不拘泥于形体之逍遥飘摇,而主要是喻心态之逍遥自得。
《逍遥游》表现的是庄子所向往的一种人生境界。
从本篇内在主线看,庄子借助一组组寓言,层层推进,重重否定,最后导出了一个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的人生境界。
庄子的《逍遥游》要说明的是“人”怎样才能逍遥,目的落在“人”上。
举大鹏和小鸟是为了说明“人”的,所以庄子在例举了大鹏、小鸟的“小大之辨”后转向了“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能征一国”的“人”,庄子例举的这些人或热衷功名,为君所召,高登显位,得意忘形,以为天下莫不如己,却正如鸠之流,自得于蓬篙之间而已,这恰是不能逍遥之根,宋荣子虽不为外物所动,不汲汲于个人功名,但他窃笑他人,自以为是,却仍有内外荣辱之分,还不能“物我两忘”超脱净尽,所以“犹有未树”未立逍遥之基,列子能乘风遨游,不汲汲求福,但若不御风则寸步难行,充其量与大鹏同列,所以“犹有所待”未得逍遥之妙,接着便引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一语,强调“无所待”。
紧接着说“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更确切一点说,这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而在这里,庄子强调的是“至人无己”。
论庄子的哲学思想

论庄子的哲学思想摘要:强调自然的性命之情,包容了宏大壮丽的生命境界,庄子对待情感的态度是开放的、想象无穷的、超功利的,故而其散文想象奇异、宏伟开放,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庄子的认识论态度是怀疑主义和直觉主义相结合,由此决定其散文常借用寓言、象征来克服语言的局限性,给人留下极广阔的想象空间.道兼有无。
“无”是天地万物的根据,是天地万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是物理学和形而上学的统一,是抽象的绝对的本体论概念。
形而上学本体论在老子中还只是他哲学学说的一部分,在庄子中则成为庄子哲学的唯一逻辑线索。
庄子进一步地丰富和发展了老子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思想,使道家在形而上学本体论这一重要方面具有了空前绝后的进展。
关键词哲学思想道认识论正文庄子和他的时代(一)庄子其人庄子(公元前约369一前约286年),姓庄,名周,可算是先秦的最大的道家。
他的生平,我们知之甚少。
只知道他是很小的蒙国(位于今山东省、河南省交界)人,曾作过“漆园吏”,在职不久就隐居起来,可是他的思想和著作当时就很出名。
《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子函去!无污我。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
”[1]庄子与孟子同时,是惠施的朋友。
庄周主要继承老子的“以道为体”的形上学,使道家走向精神逍遥之路。
庄子的师承不清[2],一生主要过着隐居的生活。
庄周的学术思想主要保存在《庄子》一书中。
《汉书·艺文志》着录庄子五十二篇,现存的三十三篇是晋人郭象所编,计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内篇十庄子所作,外、杂篇是其后学所作。
(二)庄子的时代任何人都不能完全的超越或者脱离自己的时代,庄子的时代恰逢“美好的”旧社会彻底瓦解,残酷的新制度已经来临的时代。
就是说,保持着氏族传统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早期宗法社会已经崩溃。
物质文明在迅速发展,历史在大踏步的前进,生产、消费在大规模的扩大,文明所带来的罪恶和苦难从未曾有。
有关庄子的作文高三600字

有关庄子的作文高三600字诸子百家,尤其喜欢庄子的“道”,他是少有的极具个性的古代哲人。
他的豁达、淡泊以及对于自然与自由的追求,也是很多人一直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
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有关庄子的作文高三600字,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有关庄子的作文高三600字1在我的认知中,庄子是一个冷静、豁达、超凡脱俗的人。
他的豁达逍遥并不是像阿Q那样逃避一切,而是看淡一切。
庄子的豁达逍遥是在经过一番磨难,心智进步后的豁达,是在经历挫折后才体验到的自由。
这一份心智让庄子的人生变得超凡脱俗,注定他的一生会在不凡中度过。
而反观21世纪之现代人,缺少的恰恰就是一颗豁达的心。
人们似乎都急功近利,人心不古。
只知道大步向前赶,而忽视了路上的美丽风景。
人们因此常常抱怨活得累,锦衣玉食却索然无味,不知幸福在哪里。
其实,我们还有庄子!“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无妨,你也许看不到树叶从枝头落下,但你可以去听空气的声音,那里有庄子所说的“天籁”可能就在离你不远的地方。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空山密林之中,当你在流动的水中听出一份安静,在鸟语花香的宁和中获得一丝欣喜,你就是体验到了生活的美,你就是遇到了庄子!然而现实中总是说说容易做起来难,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庄子那样既“出世”又“入世”的。
既要奋斗,又不注重结果,几人能有这样的心境?我想,我还做不到!我努力学习,为的就是那一份结果。
每当收获与付出不成比例时,就掉入纠结与烦恼中了。
因此,我佩服庄子!庄子的心性注定了他的不凡,他身上的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
可惜的是,这样一位圣人,却没有几个朋友。
据说在惠子死后,庄子就孤独一人了,再也没有人和他斗嘴了,再也没有人和他谈人生了,自然也不会再有“濠上之辩”了!他的不凡注定他要寂寞一生,不入俗世之人,又怎会食“人间烟火”呢,普通人又怎会读懂他呢?所以圣人是注定要孤独的。
总之,我佩服庄子,他能耐得住寂寞,弃得了功名,任何事情都不能在他心里泛起涟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庄子的精神自由
庄子,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名周,字子休。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
学家,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历史上对于其本人的记载不过寥寥数句。“庄子者,宋人
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闚,然其要本归於老子之
言。故其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
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
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闻庄周贤,
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
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
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但是其与老子
并称为“老庄”,其哲学思想体系,被后世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其本人和他的门人
弟子及后世学者著有《庄子》一书,更成为道家经典之一。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就曾在《史记.老
子韩非列传》中说庄子“其言汪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臣不能器之”,可见《庄子》一
书别具一格,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在汉代已经很流行,但影响还不大。汉代
经学随汉代的统治衰微以后,《庄子》在魏晋时代就开始盛行起来,被玄学家尊为经典“三
玄”之一,许多人都研究它,注释它,扩大了它在学术思想界的影响。唐代道教盛行,与《老
子》并称“老庄”的《庄子》也是身价倍增,被尊为《南华真经》,受到许多著名的思想家、
艺术家,特别是画家的欣赏和崇拜。历史上如唐代的李白,宋代苏东坡,清代曹雪芹都深受
庄子的影响。近现代的一些思想家都对《庄子》又很高的评价。例如,鲁迅说《庄子》一书,
“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顾颉刚说在战国时代《庄子》
是最高的哲学表现,《楚辞》是最高的文学表现。
纵观《庄子》一书,我们不难发现庄子并不研究宇宙的本原问题,也不愿意参加政治活
动,只是追求自己的精神自由。他所讲的道,实际是讲艺术精神,追求美,追求精神自由,
是庄子哲学的核心。自由思想是庄子的核心思想,渗透在庄子的《逍遥游》,《齐物论》等
各篇中,在庄子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
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人为”两字合起来,就
是一个“伪”字。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
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而其所提倡的“德”
又是与儒家所讲的“德”是不同的,其《齐物论》中所言“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
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
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可见,庄子的境界是脱离
了世间的束缚的,不为形体所累。庄子认为人活在世上,犹如“游于羿之彀中”,到
处充满危险。羿指君主,彀指君主的刑罚和统治手段。对于君主的残暴,庄子是一再
强调的,“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
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所以庄子不愿去做官,因为他认为伴君如伴虎,只
能“顺”。“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
之,为其决之之怒;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
者,逆也。”还要防止马屁拍到马脚上,“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适有蚊
虻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伴君之难,可见一斑。庄子认为人生应是
追求自由。从审美的角度看,庄子的自由是一种审美的生存方式,他的逍遥游是达到审美
境界的途径。正如叶朗所说:“在先秦哲学中庄子的性格最富于美学意味。”庄子追求的人
生境界是自由超脱的。她追求的是一种“无待”之境,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生命状态。它
描写的凌驾于天地万物之上而无待逍遥的“圣人”寄托了他对自由人生的向往。庄子讲精神
自由,是主张超越一切局限。他称那种思维方式“拘墟”,比喻为井底之蛙,用现代话说,
就是局限性。他要以道观天下,要摆脱任何束缚。这些束缚包括人间所有的思想顾虑。他认
为,儒家提倡仁义道德,就是给人一种精神束缚。按人的本性本来应该这样做,因为有了仁
义,人们就要考虑如何做才符合仁义道德,这样一来,人就不能按自己本来的想法做,处处
要以仁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法则。因此庄子认为仁义破坏或摧残了人的本性。毁誉也是人们比
较普遍的思想负担。人们总是不太了解自己,经常要通过周围人们的反映来认识自己,如果
大家说,就认为自己做得对;如果大家反对,就是自己错了,就要纠正。于是做什事都要看
大家的反映,自己的精神就不能自由。正可谓 “举世而喻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
沮。”世间的毁誉对自己没有任何影响,当然更不会成为精神负担。战国时代诸子蜂起,百
家争鸣,各家都认为自己的主张是绝对正确的,而别人的主张则是十分错误的。所谓“自是
而相非”,在辩论的时候,都站在自己的学派性上,是讨论不出是非的,也是无法确定是非
的。这是学派性的思想局限。他提出人在床上睡觉是最好的选择,如果在烂泥中睡觉,就会
得风湿病,但是,难道泥鳅也是这样吗?人要是在树上睡觉会发抖,难道猿猴也是这样吗?
如果让泥鳅在床上睡觉,第二天一早它就干了。如果让猿猴在床上睡觉,它们也会很不习惯。
从物种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说法,是很不一样的。后来北宋张载提出“民胞物与”,也
可以认为是这种思想的继承。过去,提倡优胜劣汰,似乎人类是优胜者,而万物是劣汰的对
象。但是人类后来发现把万物淘汰以后,人类也就失去自己的家园。保护万物成了人类的责
任。保护万物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人类有了这种觉悟以后,对庄子的这种万物平等的观点
有了新的评价。
总之,庄子的自由突出的是个体心灵的自由,精神的解放,心里的体验,追求的是人生
的审美境界。庄子的精神自由实际上就是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就是要摆脱各种束缚:时代
的束缚,地区的束缚,阶级的束缚,传统的束缚,观念的束缚,自己的肉体与心灵的束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