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产业化的利弊及其影响资料讲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产业化的利弊及其影响

中国教育产业化的利弊及其影响

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教育行业的体制改革逐渐成为热门话题,教育产业化的利弊争论一直在继续。一方面产业

化的教育有效解决了资金投入力度不足的问题,但另一方面其市场机

制的过分引入又偏离了教育行业特有的本质,本文从利弊两方面探讨

教育产业化,并分析其相关影响。

关键词:市场机制资源有效利用公共产品非经济效益

正文:

一我国的教育现状及困境①

总的来说,由于受原计划经济体制和苏联教育体制与模式的影响以及在深层次上我国文化传统的内在作用,我国教育管理体制基本上实行的是国家集中计划、政府直接管理的体制。在现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原有的教育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㈠资金投入力度不足

按照世界有关标准,当一个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300、500、600美元时,他们的平均教育预算应分别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2%、3.5%、4%。但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供的数字,1994年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共教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中,中中国仅为2.2%;世界平均水平为5.2%;就连一般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也分别为3.9%和3.0%。我国以占世界公共教育经费总数1.4%的财力,支撑着占世界学历教育人口22.9%的庞大教育体系。仅仅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都难以解决教育供求的矛盾。这也是教育产业化的一个必要性所在,显然只靠财政支撑的教育供给是远远不够的。

㈡教育投资结构不合理

我国自7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急剧扩大,初等教育相对萎缩。高等教育在有限的财政教育拨款中超过20%,不仅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且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但从使用效率看,高等教育规模有限,毛入学率仅为5%,远远低于国际水平。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单位投入显然高于初等教育的单位投入,而初等教育的普遍性及其不可预测的附加效益使得做好初等教育对提高整

①刘勃言,梁志勇:《对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现实思考》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5

个国家人民素质有更大的效益。所以从社会效益来看,我们国家的教育投资结构是不合理的。

㈢财政预算体制影响教育发展①

我国的基础教育原则上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义务教育在财政支付方面实际上由县、乡政府负担。但国家并没有实际的财税政策支持,以增加县、乡政府相应的财政支付能力。教育上的财政投入在使用中常被挪用和挤占,使得真正以高效率投资到教育行业的资金很少。

二.教育产业化的必要性

通过上述对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问题都体现在资源浪费、效率低下。从经济学角度看,这是政府职能过分介入的结果,所以引入市场机制是解决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的必要手段。

㈠教育需求过剩

社会和家庭居民有强烈的教育消费需求愿望,我们是一个13亿人口大国,到2020年将达到16亿,这就决定了教育市场有很大的潜力和拓展空间。而培养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是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报告中显示,85.6%的家庭希望子女能接受高等教育,而我国目前高等教育18-25岁青年毛入学率不足10%,我国的高等教育尚处于“精英教育”阶段,而越来越多的人期待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这也导致基础教育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局面。教育的巨大需求为教育产业化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㈡具有丰富的社会、经济效益

高等教育“产业化”可以引导教育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使教育由一种纯消费行为变为投资行为,实行教育产业化,变国家投资的传统格局为民间多元投资教育的新格局,可引导广大居民把储蓄转化为教育,从而扩大内需。另一方面,教育产业化有助于解决我国目前的就业问题。据西方经济学家估算,教育可以为全社会提供占从业人员总量约4%的就业机会。这使得大量的本来要进入劳动力队伍的年轻人因延长受教育年限而推迟进入劳动力市场。最后也有学者认为高校收取学生的学费这一现象是学生购买高等教育的资源,遵循商品交换原则的体现。高校完全产业化将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从而促进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①孔丽苏:《浅析我国高校与政府的关系》高教高职研究,2008

㈢有效解决教育资源供给不足

教育产业化是缓解我国教育经费不足增加教育供给的途径之一。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家和各级政府、国有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办学模式单一、办学体制僵化、教育机构冗员严重、教育资源利用率低,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状况。若通过教育产业化手段充分利用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机制和方式整合这部分沉淀着的教育资源存量,其增加教育市场供给的潜力是相当大的。三.教育产业化的弊端

随着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打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教育越来越具有产业性质。一方面,教育是既有投入也有产出的。教育的投入包括生产性投入和服务性投入,教育的产出包括非货币性产出和货币性产出。另一方面,教育有直接或间接的产品,包括呈流动形态的教育劳务和附着形态的劳动能力。但教育不能完全产业化,它与工农业和其他服务业有很大区别。

㈠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

公共产品理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1954年在《经济学与统计学评论》上发表的“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提出。教育服务属于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准公共产品,应由政府与市场共同提供,计划与市场机制共同发挥作用。由于教育是具有巨大外部效益的准公共产品,就不应当产业化和市场化,即高等教育不能完全市场化运作,也就是不能完全产业化。

㈡学费仅是一种成本补偿

对向学生收取高等教育学费的现象,应该有正确的认识。不推行高等教育“产业化”,高等教育就不能收学费,这是一种误解。一方面,通过适当收取学费来补偿部分教育成本,建立一种合理的个人成本补偿制度。这是合理的。学费在形式上看起来具有“价格”属性,但本质上它不是等价交换的度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产品价格,也不遵循商品的价值规律原则。另一方面,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劳动潜能得到提高,因而有较高的预期收益。根据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高等教育的受益方也应当成为教育成本的分担者。客观上讲,应该向受益者学生征收占成本更高比例的学费,而事实上并非如此。

㈢过分强调经济层面

教育“产业化”的观点只看到教育具有巨大的经济功能和价值,而忽视了教育同时也具有政治、文化、科技、军事、伦理、美学、宗教、生态等多种功能和价值,将经济价值视为教育的全部价值,是错误的。学校不是工厂、商店或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