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体制弊端
中国教育制度的弊端

中国教育的现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章规定,中国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国家建立科学的学制系统。
学制系统内的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设置、教育形式、修业年限、招生对象、培养目标等,由国务院或者由国务院授权教育行政部门规定。
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学。
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有义务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以及企业事业组织应当采取措施,发展并保障公民接受职业学校教育或者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
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使公民接受适当形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业务教育和终身教育。
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国家教育考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种类,并由国家批准的实施教育考试的机构承办。
国家实行学业证书制度。
经国家批准设立或者认可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颁发学历证书或者其他学业证书。
国家实行学位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依法对达到一定学术水平或者专业技术水平的人员授予相应的学位,颁发学位证书。
各级人民政府、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采取各种措施,开展扫除文盲的教育工作。
按照国家规定具有接受扫除文盲教育能力的公民,应当接受扫除文盲的教育。
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
中国现行教育制度中存在的四大弊端自从18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之后,中国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便从传统文化学习的文质走向了极端外国文化学习基本全面流氓化,知识分子也不再“学而优则仕”,而是披上知识分子的外衣充当真正的文化流氓。
这不仅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悲剧,更是中华民族的悲剧。
从前面的简单论述中我们已经得出一个最基本的结论:中国的一切问题的根源就是中国教育制度。
然而,中国教育制度究竟出了哪些问题?根据我们多年的研究,中国教育制度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个方面:(一)、统考制度统考制度包括初考制度、中考制度、高考制度、大学英语定级考试制度、职称英语考试制度、公务员考试制度等,这些制度成为束缚中国学子学习的枷锁,也是误导中国人学习的重要因素。
中国教育体制弊端

中国教育体制弊端中国教育体制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
本文将从考试制度、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内容过于功利化等方面来探讨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并提出一些可能的改进方向。
一、考试制度的弊端中国的教育体制以应试教育为导向,严格的考试制度给学生和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首先,高考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能力和学校水平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这导致了学生过分应试化,追求高分而忽略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培养。
其次,高考对学校的排名和声誉有重大影响,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导致了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得不到充分发展。
再次,高考的竞争激烈导致了学生和家长的焦虑心理,追求分数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兴趣的培养。
二、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中国的教育资源配置存在不均衡的问题,城市和农村之间、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之间的教育发展差距比较大。
首先,城市地区拥有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包括师资力量、图书馆、实验设备等,而农村地区则面临师资不足、教材落后等问题。
其次,沿海地区资源较为丰富,而内陆地区的教育经费相对较低,教师队伍相对较弱。
这种不均衡的教育资源配置导致了孩子们的机会不均等,依然存在着城乡和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
三、教育内容过于功利化中国的教育内容过于功利化,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一方面,教育内容过于复杂,追求学生背诵和解题技巧,忽视了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往往过分注重学科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艺术、体育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导致了学生缺乏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改进方向为了解决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改革考试制度,减轻学生的压力。
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教育模式中,注重学校在综合素质评价上的权重,多元评价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们可以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逐步改变对考试成绩的过分依赖。
中国教育体制

当今教育制度与高等教育目录一、中国教育体制1、中国教育制度的现状二、中西方教育的显著差异1、惩罚教育2、赏识教育3、因材施教。
4、爱心教育5、学校的教育6、家庭的教育7、社会环境的影响三、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1、办学方向存在偏差2、教育发展不公平四、对中国教育制度改善的建议中国教育体制教育部作为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教育工作,统筹规划、协调管理全国的教育事业。
各直辖市设有教育委员会,各省、自治区设有教育厅,各地方市、区、县都设有相应的教育局或教育办公室。
为了推动全民教育的发展,中国政府和人民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取得了全民教育的历史性成就。
但是,由于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水平不高,全民教育的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
进入21世纪,中国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坚持把普及9年制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进行教育改革和建设的指南。
各级政府在不断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鼓励民间多渠道、多形式办学。
中国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学前教育指3—5岁的儿童在幼儿园接受的教育过程。
全国共有幼儿园111,752所,幼儿教职工90万人,在园儿童2036.02万人,适龄儿童入园率为43.8%。
幼儿园一般由民间兴办,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已基本满足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需要,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正从城市向农村推进,一些乡镇已基本普及了学前1年教育。
初等教育指6—11岁的儿童在小学接受的教育过程。
全国共有小学456903所,小学教职工634.02万人,小学生12156.71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1%。
小学一般由地方政府兴办,也有个人和民间团体创办的。
中等教育指在12—17岁期间在中等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
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中专均属于中等学校。
普通中学分为初中和高中,学制各为3年,初中毕业生一部分升入高中,一部分升入职业高中和中专。
中国教育的利弊

我国教育制度存在的一些的弊端:
三、教育地区差异化严重,发展极不平衡。
Page 5
总结
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在我国国民经济的 建设,现代化的发展方面作出了不可磨 灭的贡献,但是在再进一步发展教育的 过程中,需要汲取现行教育制度精华, 弃其糟粕。我国教育存在着的诸多问题, 迫切需要解决,但我们也要看到解决这 些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一个过 程。
Page 2
我国教育制度存在的一些的弊端:
一、办学方向的偏差; 当前的学校教育过分 强调精英教育,大量 资金过度投入到重点 高中、重点大学而很 少重视职业中学及职 业教育,近年来,考 研热又继续升温,相 比之下职业教育却不 够发达。
Page 3
我国教育制度存在的一些的弊端:
二、素质教育推广速度较慢,很多地方实行不起来,教育改 革名存实亡。
中国教育制度的 利与弊Fra bibliotek国教育的现状一、改革开放后,我国 的教育事业同其他行业 一样,得到了迅猛的发 展,文盲的人数逐年下 降,九年义务教育基本 普及,教育投资逐年增 加。 。 二、学生应试教育得到大为 推广和普及,使得高校的入 学也已变成了“千军万马过 独木桥”的状况,同时,催 生了各类专门辅导机构成为 了新兴企业。
Page 6
中国式教育的弊端

中国式教育的弊端中国式教育体系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现行教育体系中的一些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亟需引起重视和改进。
首先,过度重视应试教育是中国教育的一大弊端。
应试教育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衡量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种教育模式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只会机械地记忆和应对考试。
学生们为了取得高分,不得不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在题海战术上,导致身心疲惫,甚至出现厌学情绪。
此外,应试教育还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许多学生在高考后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并无太大用处。
其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依然存在。
尽管国家在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依然明显。
城市学校拥有更好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而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学校则面临师资短缺、教学设施落后等问题。
这种不均衡的教育资源分配,使得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学生在起跑线上就处于劣势,难以获得与城市学生同等的教育机会。
第三,教育体制过于僵化,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
现行教育体制强调统一标准和统一教材,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
学生在学校中被迫接受同样的课程和教学方式,难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个性化发展。
这种僵化的教育体制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性,也不利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多样化人才。
此外,家庭和社会对教育的过高期望也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家长们普遍认为,只有通过高考进入名牌大学,才能获得成功的人生。
这种观念导致学生从小就被迫参加各种补习班和培训班,失去了童年应有的快乐和自由。
社会对学历的过度追求,也使得许多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忽视了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盲目追求高薪和稳定的工作。
针对以上弊端,我们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
首先,应逐步淡化应试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可以通过增加选修课和实践课程,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中国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及改革措施

中国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及改革措施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各种对发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动,从而出现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局面。
2.重人力素质轻人本素质教育就当前教育现状来看,人力素质比人本素质更被教育者所看重。
因此,对关系人本素质提高的价值、人格、权益、政治思想、社会参与等意识方面的教育则注意不够。
如果我们的教育把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视为自私和个人主义,并对此采取虚无主义,甚至以社会整个需要的名义来规范限制个体的个性发展的价值形成,后果只会导致真正的个人主义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自私行为。
3.阻碍个性发展,扼杀创造力在应试教育模式中,教育目标狭隘,教育手段单一。
学校成分按一个模子改造人的“教育机器”。
人的个性发展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传统的应试教育极易助长学校教育中的管理主义和权利主义倾向,对培养和丰富学生的个性十分不利。
4.负担过重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由于升学率、平均分两根指挥棒自上而下被层层强化,教学中广泛采用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做法,造成学生作业量过大,中小学生必不可缺的游戏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没有保障,连正常的星期日和假期也被挤占,影响青少年学生身体的健康发育。
同时,也造成许多心理疾病,如恐学病、逃学病,学习反复受挫后的精神抑郁、孤僻等。
5.导致学生的两极分化厌学和差生流失,人为地制造了教育的不平等在应试模式中,教育竞争被激发到不恰当的程度,竞争中的失败者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帮助,造成学生学习水平的分化和差生面扩大。
许多差生迫于竞争压力中途辍学,这些现象不但违背了义务教育法,同时也是一种人为的教育不平等现象。
6.酿成严重的考试弊端以考试、分数作为学生标准的应试教育模式扭曲了考试的功能。
在这里,考试不是为了检测和反馈学习情况,服务于教学。
相反,考试成了教学的目的。
教学只是为了考试,是为了评分排列等,考试的功能和作用被严重局限了。
这种本末倒置的状况,促使作弊风泛滥,不仅中学存在,高考考场上存在,小学也存在。
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

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
教育改革一直是一个复杂的议题,虽然在过去几年中,中国的教育体制发生了很多变化,但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 考试制度过于严格。
中国的考试制度是非常严格的,因此很多学生往往只关注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实际知识的学习。
这导致了教育的一些弊端,例如重视死记硬背而忽略实际应用能力、课程质量过于单一等。
2. 教师素质的参差不齐。
尽管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已经受到了更高的待遇和尊重,但还是有一些教师素质较差,缺乏教学经验,或者不能够有效地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与独立思考。
3. 教育的公平性有待提高。
城市优质教育资源的集聚、农村教育资源的匮乏加之家庭背景、财富基础等因素的影响,都使得中国的教育存在公平教育难度较高的问题。
4. 学科建设的不完整。
中国的教育体系虽然走上了多元化的道路,但是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方面。
包括一些学科建设落后,对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教育存在缺失情况等。
这些都是需要继续探究、完善的问题。
现在学校教育制度的缺点

现在学校教育制度的缺点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经历了巨大变革。
从千禧年开始,中国教育系统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着力完善学校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
然而,尽管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中国的教育制度依然存在许多缺陷。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现在学校教育制度的缺点。
第一,课程设置难以贴近现实生活。
现在,学校教育仍然过于注重单纯的学科知识,在课程设置方面无法贴近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
在知识结构和知识内容的构建方面,学校教育缺乏深度和广度。
比如,我们的学生在学习历史、地理或文学等学科时,往往只注重书本知识,对于实际应用知识和社会实践缺乏了解。
这会使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发展和社会实践失去方向感和探索兴趣。
第二,注重应试教育而忽略素质教育。
学校教育注重应试教育,忽略了学生的兴趣、根本能力和道德素质等综合性素质的发展。
学校教育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这使得许多成绩不好的学生甚至失去了发展的机会。
与此同时,面对高压生活和学习,许多学生的心理状态也非常脆弱,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素质教育,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做好准备。
第三,师资不足,缺乏培养。
尽管中国的文化底蕴深厚,但许多学校仍然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许多教师缺乏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这会严重限制学生的发展。
此外,教师的培训和文化素质也需要进一步提高,才能更好的应对教育的变化和学生的需求。
今天的孩子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比以前更多,师资力量的提高也将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作用。
第四,学生参与度不高。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教育,缺乏实践和社交机会。
学生的交流和互动能力不足,这对于一个社会人应有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学校教育与社会互动,并通过活动和社交机会,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现在的学校教育制度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去改善。
我们希望能够对学校教育的改革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投入,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来改善学校教育的质量,为学生更好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体制弊端指导教师:王兰组员:胡皓阳李亮王翰高伟王群郭春景当今世界,民族国家间的竞争已从中古农业文明时代,仅凭原始体力肉搏取胜的“体才力战争”;演化到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凭借人造机械取胜的“机械战争”;发展到现在、未来,已是凭快速信息、先进知识的脑力创造取胜的“知识战争”,在竞争面前,完善的教育体系是普及知识,提高国民素质的唯一法宝。
在一定程度上,达尔文的“优胜劣淘”法则依然适用,但未来世界的优胜者,不再是发动暴力战争的杀戮者,而是属于那个教育更普及,文化发展更发达的民族。
诚如最近美国教育委员会所宣扬的:“如果还想维持和改进我们在世界上尚有的一点竞争力的话,唯一的办法就是倾注全力不断改革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问题关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关乎国家的发展甚至生死存亡,这是我们选取《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这个课题的直接动因。
课题确定后,组员们讨论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
研究的第一步是进行小组讨论。
研讨讨论的目的是使全小组的成员能深入了解课题,并对所研究的问题达成共识,并确定调查的对象。
并交流了各自对课题的认识和研究过程中自己的想法,第二步是进行文献查阅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在图书馆及互联网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查阅和资料采集 photo第三步是进行调查采访。
在这一过程是最辛苦和劳累的在开展调查之前我们调查了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如下:在调查过程中我们给各类人群做了问卷,其结果经我们统计如下:另外,我们还倾听了理工大学的老师和同学对中国教育的看法。
Photo最后一步我们进行汇总和撰写研究报告。
主体报告内容:据这次调查所的资料如下历史就是一条河。
自然的河澜汗成灾,于是有鲧之捍洪、禹之导水,以让自然的河听命于人。
后人循堤溯源,早已不见了当年捍洪导水的壮举,只见到那被不断修改的堤坝。
人写的历史,就象这堤坝。
散落在河中的文字和真实存在的人物,早已随着河水的更新而无影无踪,只有那充满筑堤者意志影响的堤坝,还静静地躺在大风扬起的灰尘中。
也许,世人的冷漠,会让堤坝溃于蚁穴;也许,人们会踏上堤坝,去想象一下那久已消逝的历史。
但是,倘若你也想做一个筑堤人,想踏勘旧时的堤坝而去追寻筑堤者的精神,也许你应当做的是:“体悟历史。
”二百年前,西欧最落后的德意志,以“未开化”闻名,当英法两强并起,主导欧洲时代的时候,普鲁士人还在德意志的黑森林边上,茹毛饮血、烤火维生,当时“法国革命”后拿破伦趁机成立专制军事政权,依仗兵强马壮,一再发动对西班牙、义大利和普鲁士的侵略战争,攻城掠地。
1807普鲁士败于拿破仑,迫使德国签订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
这最终刺激了德意志的觉醒,德国最著名的哲学家(当时欧洲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都通称哲学家)费希特在对他的国家深入研究之后,发表他的:《告德意志人民书》,大声疾呼“教育复国”“教育救国”。
他把当时还不为人知的菲斯泰齐,推崇得与复活基督教的马丁.路德齐名。
并最终说服普鲁士总理,在内外交困之际,忍痛拨出巨款,选派出一个由二十四名精英组成的“教育考察团”,远到名声遐迩的瑞士取经。
当时法国和后来的英国也派了留学生到瑞士,但规模零散,学习时间短,仅一年或几个月。
只有德国深刻理解教育落后的后果,所以坚持在菲斯泰洛奇那里学习三年之久。
这些精英回到德国仅几个月,德国就拟好了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教育法》,明确宣告德国人民,战败挨打的原因就是教育落后。
它强制性规定德国公民接受免费教育,规定每一个公民必须接受九年以上,由国家提供经费的“义务教育”,违犯者将遭到法律的严酷制裁。
这一教育革命的直接结果,使德国人口素质迅速提高,国家摆脱封闭愚昧,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迅速崛起。
中国本该也是世界教圣的故乡”其实这种赞誉是从西方的角度看出发的,联合国确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列名第一的仍是中国的孔子,他比西方最早同级别的文化大师,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伯拉图等人还要早一到两个世纪。
孔子最早倡导的“有教无类”,身体力行“仁者爱人”的儒家教育,孔子应该是人类更伟大的教育家,并且他比菲斯泰洛奇的年代要早两千三百多年(孔子出生于公元前五百五十一年),只可惜中国近百年来保守落后的历史,使中国光辉灿烂的古老文明,在今天暗淡无光了。
我国教育的发展又如何呢?那时的中国还是在半封建半殖民时期,高等教育事业非常落后。
1947年全国仅有高等学校207所,在校学生15.46万人。
当时外国控制的教会学校和私立学校占很大比重。
多数高等学校集中在大中城市和沿海一些省份。
1912-1947年在高等学校毕业生仅21万人,而且科类结构极不合理。
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旧的高等教育进行了根本性改造,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教育制度。
建国五十年来,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十五年中,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高等教学事业才有了发展,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才取得了成就,为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初步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多种层次、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199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校数1065所,其中:大学、学院626所,专科学校365所,短期职业大学83所。
校数比解放初期1949年的205所增长4.2倍。
普通高等学校已开设工科、农科、林科、医科、师范、文科、理科、财经、政法、体育、艺术等11个学科830多种专业。
现有在校研究生9.8万人,本科生141.7万人,专科生111.8万人,分别比1949增长155倍、14.1倍和48.5倍。
普通高等学校还举办函授、夜大学,在校学生达到82.7万人。
1993年全国有广播电视大学、职工大学和农民大学、管理干部学院、教育学院等各种成人高等学校1183所,成人高等学校在校本专科学生达到103.6万人。
整个高等教育(包括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439.8万人。
二、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方面:从1949年至199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培养研究生毕业生29.8万人,本专科毕业生917.1万人,相当于解放前累计毕业生数的45倍。
此外,成人高等学校还培养本科毕业生738.4万人。
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大批高等专门人才。
从1981年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来,到1993年全国共有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72个,专业点2407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622个,专业点8203个;学士学位授予单位607个。
到1992年已有11950人获得博士学位,234146人获得硕士学位,265多万人获得学士学位。
硕士生和部分学科博士生的培养已基本做到立足国内。
我国已在107所普通高等学校设立了416个国家重点学科。
全国初步形成一批学科门类基本齐全、指导力量比较雄厚、科研基础比较扎实的研究生培养基地。
但这对于一个有十四亿人口的央央大国来说还是相当落后的。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家里人就教育我,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但后来,慢慢的这话没人提了。
而据我所做的调查,世界上目前可产一万多种芯片,而我国目前只能生产三百多种。
但是我国的现状却让我心里很难过,现在一天到晚做数理化,最后又究竟做出了什么?我们偌大一个中国,科学,技术,经济,文化,各行各业,能拿出手的东西有多少?他究竟教给了我们什么?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上课要认真听讲,课后要认真完成作业。
对我们学生的教育内容就是课本,学生的学习就是做作业,衡量各级教育的主要标准就是考试。
学生整天就是忙于上课,做作业。
课本上的内容就是教育的全部,因为考试的标准也就是看学生对于课本上的内容掌握的情况。
因此,最终我们学生只会随大溜,说什么都相信,不敢独立思考;只会模仿,仿古崇外,不会创造性的思考,最好的学生也就是能读死书,会死读书,最后读书死。
不要怪我们没有想象力,创造力,我们的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早就给千方百计的掐掉了。
教学的内容到哪都一样,我们的答案到哪也都一样。
如果学生想的内容,答的内容有与标准内容答案不一样的,就是错的,就意味着将被剥夺受教育的机会;教师教的内容,就只能局限与课本之内,考试之内,否则不但白教还会砸了自己的饭碗。
我们的教育严格来说,并不是教育,而是监狱。
思想羁勒在这个监狱里呆久了,就老实了,顺从了。
只要听话,就是好孩子,只要分数高,就一切好说,就是我国教育的灵魂。
而据此次调查所的结论“分数评论”有着严重的八大弊端:(一)分数制会降低学生对自学的兴趣。
当学生得知了考试而必须学会某些知识时或是他们准备学习的某些知识将被记分时,他们很可能就把学习任务视为厌恶。
学生可能很关心分数,也希望自己能够取得高分,但这两种思维方式总是相逆的。
一些研究已经清楚地表明“分数取向”和“学习取向”的观念是背道而驰的。
一系列的研究已经发现,从小学生到大学生对用分数来衡量学习普遍不感兴趣。
(二)分数制会降低学生能力的发挥。
如果允许选择,那么沉湎于高分的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可能愿意选择最容易的作业。
获得A等级的压力越大,自我激励的倾向性也就越低。
(三)分数制有可能降低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旦学生因成绩而降低了对正在学习课程的兴趣,那么,容易出现思维肤浅化倾向。
一系列的研究发现,用百分制评定成绩的学生与只给定性反馈而不给分数的学生相比较,前者的创造性大为逊色。
如果学生知道采用分数制,那么,对创造性思维的学习任务要求越多,其成绩就越差。
只有用评语代替数字分数时学生才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四)分数制的效果、可靠性或客观性值得怀疑。
英语成绩B级并不能代表一个学生的能力、理解程度或是需要什么帮助。
教师在记录学生某次考试或作业分数时可能非常仔细,但这并不能改变每个教师所表现出的任意性。
长期的研究已经证实,任何规定的作业,经两位同等资格教师之手的批改,也有可能得到不同的分数。
同一教师在不同的时间批改给的分数甚至也不同。
一句话,分数具有虚假性,它把主观虚假作为客观评价的手段。
(五)分数浪费了大量可用于学习的时间。
把教师用于分数册的时间加起来,然后将其因素计入与学生和家长就分数进行的所有谈话。
这些谈话大多是忧虑的。
嘀咕和哄骗背后的真正问题在于分数制本身的实施。
(六)分数制助长学生的欺骗行为。
教育科研人员指出,越是让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分数成绩上,学生就越可能产生欺骗行为,即使他们认为这种行为是错误的。
(七)分数制破坏了师生间的关系。
以分数为中心来管理班级,把学生对自己的赞美之辞怀疑为为了提高分数;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评判试卷;班级听到的是围绕分数而进行的不足挂齿的争论,教学和学习的乐趣荡然无存。
面对此种局面教师也感到厌烦。
(八)分数制破坏了学生间的关系,迄今为止分数制造成的最明显的破坏作用表现在它人为地限制了尖子学生的人数。
无论所有的学生如何努力,都不可能取得A级。
除了其固有的不公正性外,它向学生传递这样的信息,他人是自己成功的潜在障碍,学生间有效合作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