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微型课教案

小石潭记微型课教案
小石潭记微型课教案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赵新革

卫辉市孙杏村镇中学

2016年7月

1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文本分析 《小石潭记》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期间所作,当时他游历永州,寄情山水,写下《永州八记》。这组山水游记,艺术成就很高。《小石潭记》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在《小石潭记》中,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情,抒发了自己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寄托了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本文有如下特点:(1)构思新巧,结构严谨。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序写景的手法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3)抓住特征,细致描绘。这篇游记描绘景物抓住特征,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4)语言简洁、生动。如“皆若空游无所依”,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动静结合,显出鱼的活泼。 教学取向 作为一篇文言文,《小石潭记》有诸多的教学价值。本教案紧紧

扣住文言文的“文、言并重”的教学特点,落实好字词的积累学习和熟读熟背。除此之外,主要还有如下两个教学取向。 一是对重点词句的品析。本教案采撷文中最具表现力的词语进行细致品析,通过“欣赏一处”“质疑一点”“省略一词”“讨论一回”“置换一句”“朗读一次”等方法,使学生在具体的言语环境中,充分体会到作者细致的观察角度、精妙的描写手法,充分感受到作者贬居生活中的悲凉和凄怆。同时通过分析与拓展,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侧面描写手法与动静结合的手法。 二是对作者柳宗元的解读。柳宗元是个凡人,面对美景,他忘情于山水,得一时快乐;面对“过清”之景色,触发了他对自己凄苦境遇的感慨,不免忧从境来,怨从心来,于是不顾他人感受,“乃记之而去”,如此大起大落的情绪,与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胸襟相比,略逊一筹。在贬谪期间,柳宗元饱受磨难,但他没有屈服于命运,没有停止过抗争,他凭借自己的勤奋与努力,成为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对作者的这些解读力避概念化,力求让学生对作者的理解源于文本。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对景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并抓住特点生动细致

小石潭记教案 一等奖

教学过程 【导入课堂】 首先我们来看一幅泼墨画,如果说,让你为这幅画配一首古诗,为这幅画题款诗歌的话,你觉得最为恰当的一首诗是什么?点人来回答(《江雪》),作者是谁呢(柳宗元)?(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朗读一遍。在这首诗里面,最能够体现作者情感的两个字是什么?(孤、独)在一个十分寥廓、十分孤寂、十分冷清的背景下,有一位诗人,他独自垂钓于凄寒寂寞的江雪之中,他就是柳宗元,一位失意的文人、一张失意的面孔,还有今天的一篇失意的文章———《小石潭记》,请把书翻到195面。(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 同学们,“远在江湖砺心智,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最好的文章就出自他被贬时期。好,我们一起来领略这篇美文。我们先请几个同学来朗读这篇文章,A第一自然段、B第二自然段、C第三自然段、D第四自然段、E第五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这些同学读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问题。(期间画简图、纠正字音、停顿、语气等等,展示PPT上的字音)好,读得很不错,接下来,我想听全班同学一起将全文读一读,好,小石潭记,柳宗元,预备齐!(简单做评价) 【梳理景物】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跋山涉水、四处云游,并且写下山水名篇。其中,写山水游记散文集大成者,首推柳宗元,而柳宗元的游记中最为有名的,就是《小石潭记》,接下来,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柳宗元写此文的时候,主要抓住描绘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 (柳宗元重点描写了小石潭的水,石、鱼、树、源、岸、山、竹等四周环境)同学们,我们小组内讨论一下,小石潭的这一些景物各自有什么特点呢?你能不能用一个词语告诉我?如果你们能够用一个四个字的词语告诉我的话那就太好了!(微笑)下面呢,就请大家看书,在文章中找出,凡是能够描写这些景物的语句来!然后同桌之间可以讨论思考一下: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这些景物各自的特点,开始!(生看书,讨论思考,师巡视指导) ①水声:如鸣佩环,把它概括一下就是清脆悦耳!这个词语非常好!清脆悦耳,把这句话给大家读一读!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就是隔着竹子,我就听到了水声,像玉环相撞的声音一样,我心里很开心! ②小溪:斗折蛇行,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什么意思?像北斗星那样! 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呢?像蛇爬行那样!潭西南而望,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蜿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明灭可见!潭西南而望,应该理解为——向潭的西南望去!再说一遍!(生重复) ③小石潭旁边的青树翠蔓,文中用的话是: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如果用我的话来说是青翠欲滴,藤萝摇曳!再说一下最后两个词语!青翠欲滴,藤萝摇曳yè!这个词语美不美?非常美,把这句话的意思给大家说一下!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扬!(藤wàn(蔓),在文中读青树翠(màn)蔓,当它跟“藤”连在一起的时候,我翻过词典,读“wàn”,变化一下,好吗?多音字! ④就是池底的石头呢是多姿多态的!多姿多态!挺好的!哪个句子看出来的?从排比句“为池、为屿、为堪、为岩”。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像池一样、像屿一样、像堪一样、像岩一样!前面那几句话你懂吗?“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这个同学概括出了池的特点是多姿多态,还有没有其它可以形容池的词语啊!千姿百态,怪石嶙峋! ⑤小溪的岸是参差不齐的!从“其岸势犬牙差互”看出来!“犬牙”什么意思?像狗的牙齿一样! ⑥那么小石潭的鱼有什么特点?鱼!谁来说一说?特别调皮,因为他说“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像跟游者在玩那样!顽皮可爱,活泼可爱,都可以! ⑦环境可以用文中的三个词来描述,“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创幽邃”。“寂寥无人”的意思就是寂静寥落,空无一人。“凄神寒骨”的意思就是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悄创幽邃”就是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凄神寒骨”的“凄”是什么意思?我告诉大家,这个地方非常特殊,它的意思是“使……感到凄凉”,记住了吗?“寒”呢?“使……感到寒气透骨”,太了不起了。 ⑧“竹”呢,文中写竹的地方好像不多哦!如果你能概括出它的特点来的话,那你就是最聪明的孩子了!“竹”的特点就是密密麻麻,枝繁叶茂!我从“伐竹取道”看出来,说明竹子长得密密麻麻,如果不把竹子砍伐的话,就没法通过了!青翠茂密,挺好! ⑨刚才很多同学概括了这些景物的特点(指着板书),我觉得咱们还没有把“水”的特点概括尽,刚才我们只是概括了水的清脆悦耳的水声!那么水还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不知道你们发现了没有?清澈见底。你从哪句话看出来的?“水尤清冽”,是什么意思你明白吗?其实还有一个地方也可以看出来,但是要动脑筋。从“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这里也可以看出来。属于侧面描写。 【语法简述】

小石潭记课文教学案例

小石潭记课文教学案例 小石潭记课文教学案例 一、教材依据: 本教学设计的《小石潭记》一课是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6课,所用版本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第3版。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 二、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在七年级学习了十多篇文言诗文,在八年级又系统的学习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到第四个单元的文言文学习时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也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学生学习文言

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文言文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指导思想: 课堂上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者。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大约为二十分钟,因此本课的设计以趣味为导入点,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知识的建构与重点、难点的突破。 4、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本课的学习中通过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朗读竞赛帮助学生扫除字词障碍,加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的建构与重点、难点的突破,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不断发展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最终养成自主积累的习惯,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柳宗元的经历及作品常识,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的描摹。 方法与途径目标:通过营造氛围激发兴趣、进行朗读竞赛扫清字词障碍,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破重点、难点。 情感与评价目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得抑郁忧伤的感情;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注重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 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使用多媒体课件。

10小石潭记 省一等奖【一等奖教案】 人教部编版

10小石潭记 1.积累文言词语,重点关注本文的词类活用现象。 2.理清游记线索,把握文章内容。 3.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与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写的方法。 4.反复朗读课文,结合写作背景,体味文章中的情感变化。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有这样一幅画,画面是一片寥廓、冷清、孤寂的冰雪之地,只有一个老翁,披着蓑衣,在那儿“钓寒江雪”,同学们还记得这是哪首诗里面的画面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生:这首诗叫《江雪》,作者是柳宗元。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在这首诗里,风景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凄清一片。不过当冬风过后,冰雪消融,这里的风景又会变成怎样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欣赏柳宗元在此地作的另一篇文章《小石潭记》。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河东集》《永州八记》等留存。 2.背景资料。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到永州任司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在永州期间常以游览山水自娱,到处搜奇觅胜,先后经他发现的胜景很多,并一一作文记载,共写了八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人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正是《永州八记》中最负盛名的一篇。 目标导学二:字词积累,梳理文言句义 1.字音字形。 篁.竹(huáng)为坻.(chí)翕.忽(xī)幽邃.(suì) 犬牙差.互(cī) 佁.然(yǐ) 悄怆 ..(qiǎo chuàng) 2.古今异义词 ①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 ②崔氏二小生 ..(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 ③潭西南 ..而望(向西南) ④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

部编人教版《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设计教师:谯城区十河中心中学刘兵舰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实词,感知文章内容。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融情于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知文章内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难点:融情于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示范朗读带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设计: [预习导学] 1、了解“记”的文体知识 记:古代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往往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 如: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明朝魏学洢的《核舟记》 2、上网或查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并称“韩柳”。代表作有《永州八记》、《三戒》、《捕蛇者说》等。《小石潭记》说是《永州八记》之一。 唐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官宦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许多飞景佳丽的地方,写下了有连续性的、精美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母潭记》、《钴母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3、朗读课文。 朗读时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卷石底以出(quán)为坻(chí)为嵁(kān)蒙络摇缀(luòzhuì) 参差披拂(cēn cī)佁然不动(yǐ)俶尔远逝(chù) 往来翕忽(xī)犬牙差互(cī)悄怆幽邃(chuàng suì)

《小石潭记》公开课教案

《小石潭记》公开课教案吕萍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二、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等。 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4、人人都来当编导,编写风光片小石潭的解说词并与同学、老师交流,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三、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 (一)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2)学生齐读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小石潭记 公开课优质教案

小石潭记公开课优质教案 10小石潭记 1.积累文言词语,重点关注本文的词类活用现象。 2.理清游记线索,把握文章内容。 3.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与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写的方法。 4.反复朗读课文,结合写作背景,体味文章中的情感变化。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有这样一幅画,画面是一片寥廓、冷清、孤寂的冰雪之地,只有一个老翁,披着蓑衣,在那儿“钓寒江雪”,同学们还记得这是哪首诗里面的画面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生:这首诗叫《江雪》,作者是柳宗元。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在这首诗里,风景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凄清一片。不过当冬风过后,冰雪消融,这里的风景又会变成怎样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欣赏柳宗元在此地作的另一篇文章《小石潭记》。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河东集》《永州八记》等留存。 2.背景资料。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到永州任司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在永州期间常以游览山水自娱,到处搜奇觅胜,先后经他发现的胜景很多,并一一作文记载,共写了八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人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正是《永州八记》中最负盛名的一篇。 目标导学二:字词积累,梳理文言句义 1.字音字形。 篁.竹(huáng)为坻.(chí)翕.忽(xī)幽邃.(suì) 犬牙差.互(cī) 佁.然(yǐ) 悄怆 ..(qiǎo chuàng) 2.古今异义词 ①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 ②崔氏二小生 ..(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 ③潭西南 ..而望(向西南)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该课获2014 年第八届“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教学能手一等奖(高青县实验中学,山东淄博256300)段岩霞/执教、整理/崔雪梅、郭莉莉/指导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公元805年,一个33岁的文人,因为参加了一场政治革新而被贬出京,以戴罪之身,携带堂弟、表弟和 67岁的老母,一路风尘仆仆赶往湖南一个名叫永州的蛮荒之地,一住就是十年。十年间,一篇篇或清莹或深刻的文章在他的心头酝酿,在他的笔尖流淌;他与永州的美丽邂逅,让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新的辉煌。他就是——— 生(齐):柳宗元。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永州八记》之四———《小石潭记》。 二、诵读感受文章的基调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情感。 (自由朗读后指名读。生倾听并订正的读音和停顿如下。) ①乃/记之/而去。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③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 师:大家知道为什么这里“卷”字读“quán”音吗? 生:我认为这里的“卷”是“翻卷”的意思,所以读“quán”。 师:查字典了吗? 生:没有。 书上课下注释这么说的。 生:这里“卷”是“弯曲”的意思。 师:对。 据许慎《说文解字》记载:“卷,膝曲也。”所以当“弯曲”讲时,读“quán”。现在,我们齐读课文,注意刚才同学们指出的词语、停顿以及屏幕上标红的词语。(生齐读全文。) 师:这是一篇山水游记,在这篇游记中柳宗元描写了哪些景物呢? 生:第1段写了篁竹、小潭、树、藤蔓。 生:第1段还写了水,写了石头———“全石以为底”。 生:第3段的“潭西南而望”写了“小溪”。 师:有没有写源头? 生:没有。 师:你怎么判断出来的? 生:因为文中说“不可知其源”,就是说“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师:所以这里写的是“溪流”,而不是“源头”。你的判断很准确。还有哪位细心的同学来补充? 生:第4段第一行写了“竹树”———“四面竹树环合”。 师: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生:是空间顺序。 师:对。具体来说是怎样的空间顺序?先写了什么? 生:先写了竹,后写了潭水,然后是潭底的石头、岸边的石头,还有青树、翠蔓、鱼和溪流。我感觉是由近及远,按照游览的顺序写的。

小石潭记.ppt(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小石潭记》教案(简案) 导入新课 同学们,外面阳光和煦,春意融融,大自然又将展示她们千姿百态的风姿,请大家欣赏这几幅风景优美的图片——这是湖南永州的胜景,但是,山奇水异的永州风景并不是这几幅图片就能完全代表的。今天,就让我们在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带领下,去欣赏永州的另一处风景名胜小石潭的美丽风光。 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 1、积累文言实词,感知文章内容。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结合背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自学反馈 1、读准字音 2、解释词语 3、翻译句子 二、感知内容 学生齐读文章,思考电子白板上的问题。 文章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写小石潭的: 先写:发现小石潭 再写:小石潭景物 后写:作者的感受

三、研读赏析——欣赏美景 疏通了文意,让我们就正式进行今天的赏景之旅。 柳宗元先生的文章是最好的导游,下面我们就自读文章,在小组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解决白板上的两个问题: 1、文中依次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这些景物的? 各小组展示交流学习结果: 景物特点手法 潭水清澈凉爽移步换景 潭石千姿百态正侧面描写结合 树木生机盎然动静结合 游鱼活波可爱远近结合 溪流曲折蜿蜒细节描写 竹林幽深冷寂 小石潭及其周围的景色真可谓千姿百态,让人留连忘返,那么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方法才达到这样的效果呢? 写景方法:移步换景、远近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相结合,运用比喻、拟人修辞等。 四、品读赏析——品味情感 作者笔下的景物各具特色,让人应接不暇。但从总体上来看,小石潭主要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姿:

1—3段是的小石潭 第4段是的小石潭 下面让我们观看本文的朗诵视频,深入品读文章,注意作者笔下小石潭呈现的不同风格和作者的不同情感。 1—3段:景色优美的小石潭——乐 第4段:幽深冷寂的小石潭——悲 问题1、一切景语皆情语,风格的小石潭传达出作者怎样的不同心境。 问题2、作者在写景时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 风景优美的小石潭——乐 幽深冷寂的小石潭——悲 借景抒情 六、质疑探究 作者最初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赏谭中游鱼时则又觉“似与游者相乐”,但后来坐潭上又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样一乐一悲,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明确:借景消愁愁更愁 柳宗元参与政治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心情抑郁,寄情山水。美丽的小石潭,可爱的游鱼等都让作者获得暂时的山水之乐,但一经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环境触发,孤凄悲凉之感便油然而生。 七、训练总结: 走近小石潭,这里有___的潭水,___的潭石,___的游

《小石潭记》优秀教案设计小石潭记最优秀教案

《小石潭记》优秀教案设计小石潭记最优 秀教案 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散文,的优秀教案你们知道多少?下面是X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的优秀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 帮助。 优秀教案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 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品味文中语句,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学习对景物 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教学重点 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 赏能力。 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忆导入:出示柳宗元的诗(同学们熟悉这首诗吗?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多少?)齐读诗,找出诗中最能体现诗人 感情的字,并谈谈理由。

明确:是“孤”和“独”。在一个十分寥廓、十分冷清、 十分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 宗元——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他曾官至礼部员外郎, 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 司马,在这里他寄情山水,写下了一系列山水游记文章,叫,其中最精彩的就是。 二、揭示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 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品味文中语句,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学习对景物 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三、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有学生谈自己所查的关于 作者的资料,教师总结补充) 四、题解: 是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 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 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 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 情,托物言志。 五、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完整版)全国公开课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可编辑修改word版)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体会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的写法。 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 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 与忧。 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 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其最好 的文章,都是写于被贬时期,其代表作有《永州八记》、《捕蛇者说》等名篇。《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 2、熟读课文: 纠正字音和节奏 三、整体感知 1、课文写的是哪个地方的景色?(小石潭)作者围绕小石潭写了哪些内容?请概括各段的段意。 2、下面请大家再仔细默读全文,看看作者都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 水石树鱼源岸环境 3、小石潭的特点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一个字或词语 预设: (1)、清(水尤清冽) 句子: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学生朗读,解释。 v 链接材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吴均《与朱元思书》) v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v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2)青 句子: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学生朗读,赏析。 妙哉!这里有青青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它们交错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此等仙境,令人心驰神往。 (3)幽 句子:隔篁竹伐竹取道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总结:小石潭景色清幽、凄美,但它却被遗弃在荒野之中,无人赏识。甚至连一个名字也没有。那么柳宗元为什么给他取名“小石潭”?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小石潭记》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顺畅地诵读课文,掌握文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引导学生巩固学习,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体会课文写景特点,揣摩借景写情的写法,提高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推敲、揣摩、细细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作者幽美的景物描写,我们能发现他内心的隐秘世界吗?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柳宗元的这篇写景记游的散文《小石潭记》,品一品柳宗元在无情的山水间寄寓着怎样

的情感。(板书文题、作者) 二、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篁.(huánɡ)竹清冽.(liè)为坻.(chí)为屿.(yǔ) 为嵁.(kān) 佁.(yí)然 俶.(chù)尔翕.(xī)忽差.(cī)互 寂寥.(liáo) 悄怆.(chuànɡ) 幽邃.(suì) 2.积累文言词汇 (1)重点实词 水尤.清冽.;尤,格外;冽,凉。 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 嵁:不平的岩石。 蒙络摇缀:覆盖着;缠绕着;飘动着;连结着。 可.百许头:大约。 下澈:直照射水底。 布:映在。 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俶尔:忽然。 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差互:交相错杂。 悄怆:忧伤。 幽邃.:深远。 以其境过清.:凄清。 (2)一词多义 乐: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似与游者相乐(逗乐)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不可久居(能) 清:水尤清冽(清澈) 以其境过清(凄凉) 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 隶而从者(跟从) 以:以其境过清(因为) 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不译,连接两个动词的词) 全石以为底(用来) 而:记之而去(不译,连接两个动词的词)

小石潭记第一课时教案讲课教案

10、小石潭记柳宗元 洛浦县第二中学吴建楠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常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把握重点语句的翻译,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3、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4、品味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以“乐”衬“忧”的孤独凄凉的心境。 5、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 2 、抓住特点写景以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作者感情流露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部编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具准备:U盘,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并掌握“记”这种文体。(重点)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准确翻译课文第一段。(难点) 3、归纳总结常见的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依图猜诗——《江雪》,导出作者柳宗元简介,明确:孤独、执著的钓翁形象其实就是柳宗元孤傲人格的写照!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代表作《永州八记》、《捕蛇者说》、《黔之驴》等。 他参加过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二、介绍背景,解题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整体感读 1、试读。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揣摩句子节奏。 摇缀(yáo zhuì)差互( cī hu ) 篁竹(huánɡ zhú)清冽( qīnɡ liè) 为坻( wéi dǐ)为屿( wéi yǔ) 为嵁( wéi kān )佁然( yǐ rán ) 俶尔( chùěr )翕忽( xī hū) 参差( cēn cī)寂寥( jì l iáo )

小石潭记名师教案

《小石潭记》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1.读断句读,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3.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教学重难点: 分析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方法: 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段时间有位女教师写了一封被誉为史上最牛的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于是毅然辞职。一时哗然,引起很多人的共鸣。请问同学们,你们有这样的愿望和冲动吗? 如果你有这样的机会去游历山水,请问你是怎样的心情? (请同学回答) 今天我一起来见识一位“怪人”,他见到美景既欢喜又忧伤,这其中到底怎么回事?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世界——《小石潭记》。 二、熟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 2、推荐学生朗读 3、纠正字音和节奏 4、全班齐读 (注意断句和读准字音) 三、整体感知 1、课文写的是哪个地方的景色?(小石潭) 2、下面请大家再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作者都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 (水石树鱼源岸环境) 3、小石潭中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一个字或词语(预设): (1)清(水尤清冽) 句子: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 学生朗读,解释。 链接材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吴均《与朱元思书》)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2)石(奇) 句子: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3)青 句子: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学生朗读,赏析。 妙哉!这里有青青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它们交错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此等仙境,令人心驰神往。 (4)活 句子:佁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折 句子: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6)幽 句子:隔篁竹伐竹取道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总结1:小石潭景色清幽、凄美,但它却被遗弃在荒野之中,无人赏识。甚至连一个名字也没有。那么柳宗元为什么给他取名“小石潭”? 4、找出描写“石”的句子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2)其岸势犬牙差互(3)凄神寒骨 5、体现“小”之特点的句子 (1)全石以为底 (2)潭中鱼可百许头 四、细读课文,落实重点实词。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 教学目标: 一、通过揣摩语言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二、体会侧面衬托的手法。 教学重点:揣摩语言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教学程序: 读一篇文章我们通常要回答三个问题: 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 一、写了什么: 描写对象是小石潭,小石潭有哪些特征呢?听老师给大家朗诵文章,请大家边听边在文中画出表现小石潭特征的词句。 讨论板书: 水尤清冽 全石为底 不知其源 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二、为什么写? 1边听边读,请找出“窗口”段落。

2读第四段,请找出最能表现作者观感的一个字。 3为什么“过清”会导致“去的结果? (1)“清”在注释里的意思 (2)“清”在文章里有哪些内涵?(到文中找“字”) 4这么幽深静美的小石潭为什么会给作者凄冷忧伤之感而不能久留? 柳宗元参与王叔文的政治变革,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永州是荒凉僻远之地,司马是有职无权之官,对于一个有着经世济用理想的中国读书人,这是极为悲惨的境地。所以旷野中无人问津的小石潭触动了柳宗元那颗孤独忧伤的心。 三、怎么写的? 出示:凡做人贵直,而作文贵曲。 ——(清)袁枚 1默读第一小节。看看作者心情怎样。 2 第一段共有五乐。“闻水声”为一乐,你能找到其他四乐吗? 3第二段明写了哪些景物?知道作者在暗写什么? 4水光鱼石来侧面描写水清,还隐藏着一个衬托。想一想在哪里。 5找出第三段的修辞手法,品一品。 6 同学们想象一下,当柳宗元遥望那不可知的源头的方向,他内心会有怎样的思绪呢?有人说,柳宗元此时的心绪恰如这溪水曲折缠绵,无法言说,也不能言说。请再读这一段,体会这一点。 7凄凉忧伤之感读来如此强烈,这和1、2段的“乐”,有关吗? 8说说第4段的句式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小石潭记全课时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 21小石潭记 名校讲坛 1.走近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人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世称“韩柳”。他的山水游记散文,以“永州八记”为代表,融入悲愤苦闷的情绪。著有《柳河东集》。 2.文言知识归纳 (1)通假字 日光下澈.(穿过,透。现在写作“彻”。) (2)古今异义 潭中鱼可.百许头(古义:表示估计数目,大约;今义:可以,表肯定) 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到某处) 不可久居.(古义:停留;今义:居住) 崔氏二小生 ..(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3)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名词作状语,向西。) 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那样,像蛇那样。) 其岸势犬牙 ..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凄.神寒.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 心乐.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指“对……感到快乐”。) 似与游者相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嬉戏,逗乐。) (4)一词多义 【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不可.久居(可以,能够) 【清】 水尤清.冽(清澈) 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 【为】 全石以为.底(作为)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 【差】 参差.披拂(长短不一) 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 【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介词,由) 隶而从.者(动词,跟随,跟从) 3.主题解说 课文生动地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优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孤凄的心情。 4.重点突破 如何理解作者在写景中融入的思想感情? 提示:(1)作者观鱼时,写游鱼好像在空中游,突出了潭水的清澈;写阳光照射潭底,鱼影映在潭底石上,忽然远逝,往来轻快敏捷,“似与游者相乐”。这些折射了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悦的心情。 (2)作者观鱼后,坐在潭边,看到“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时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种环境与当时作者被贬谪的心情相融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凄怆、悲凉的心境。 5.难点攻克 课文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前乐后忧”,这样写是否矛盾? 提示:不矛盾。作者观鱼时见到鱼儿自由活泼,心情也欢愉起来,鱼与人之间情趣相通,乐以忘忧;但小石潭寂静无人的凄冷之景勾起了久封在内心的痛苦。改革被贬,心中难平的愤懑,忧伤悲凉的心境油然而生。 6.结构图解 潭——清移步 发现小石潭石——怪换景景 树——青物 幽 潭美 小中潭水清冽——侧面描写、 石景游鱼动静结合寂 潭物寥 记 小潭溪身——斗折蛇行形象被 源流岸势——犬牙差互比喻贬 失 潭边氛围气氛——静寓情意 感受——凄于景、 孤 缀述同游者凄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篁.竹()清liè()为坻.()翕.忽() 佁.然()下chè()俶.尔()幽.suì()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俶尔 ..不动() ..远逝( ) (2)佁然 (3)日光下澈.()(4)闻.水声() 3.解释下列多义词。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优质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优质 教学设计 篇一:全国公开课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一、导入,引出作者和课题:人物竞猜 (1)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他21岁中进士,后参加王叔文政治集团,主张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下著名的《永州八记》 (3)他对唐代的古文运动有独特的贡献,他的山水游记是中国游记文学的奠基作品,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柳宗元《小石潭记》 二、熟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2、推荐学生朗读 3、纠正字音和节奏4、全班齐读 三、整体感知 1、课文写的是哪个地方的景色?(小石潭) 2、下面请大家再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作者都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 水石树鱼源岸环境 3、小石潭的特点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一个字或词语 预设: (1)、清(水尤清冽) 句子: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学生朗读,解释。 v链接材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吴均《与朱元思书》) v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v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2)青 句子: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学生朗读,赏析。 妙哉!这里有青青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它们交错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此等仙境,令人心驰神往。 (3)幽 句子:隔篁竹伐竹取道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总结1:小石潭景色清幽、凄美,但它却被遗弃在荒野之中,无人赏识。甚至连一个名字也没有。那么柳宗元为什么给他取名“小石潭”? 4、找出描写“石”的句子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2)其岸势犬牙差互 (3)凄神寒骨

小石潭记公开课实录

小石潭记公开课实录 《》以“移步换景”的手法,引领着我们观赏美丽的山水风景。下面是yjbys小编和大家分享的小石潭记公开课实录,更多内容请关注网名著阅读栏目。 想象力是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能力之一。 师:今天我们上《小石潭记》。上这一课。第一个要求就是读书,大声地朗读,每一个字都咬准,不要掉字,不要漏字。开始读。(生朗读) 师:读了一遍,我认为读得很流畅了,但是没有读出一种味道。假设你是作者,写了这篇文章后非常有兴趣地来欣赏自己的文章。你看——— (师示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这样来读,好像欣赏你自己的作品。再读一遍。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读完这篇课文,看看标题。(大屏幕显示)小石潭?__记;小石潭记___ 师:第一句当中一定可以加一个字,加一个什么字呢? 生:“游”。 师:第二句后面能不能加一个什么字呢? 生:“游”。 师:还是加一个“游” 字。原来呀,所谓“游记”,所谓“记游”,游记类的文章、记游类的文章,就是把自己游玩某一处风景胜地的地方记下来,就是“游记”;把这个过程记下 来,这个过程就叫“记游”。所以我们首先要懂得《小石潭记》是一篇游记。下面我们回忆一首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里面有两个重要的字眼:“孤” 和“独”。“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一个非常寥廓的、非常冷清的、非常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那儿“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写《江雪》和《小石潭记》,是在同一个地方,因此,《小石潭记》是一个失意的文人写的。这个文人是被贬官了,贬到一个很荒僻的地方住下来了,他很失意。因此我们读他的文章,读《小石潭记》,就还要读出他游览景物的心情。这里我还要介绍一句话,说过,古今中外任何写景状物的都是作者以自己主观眼光和心情来赋予了这些景物特殊的性格和生命。意思是说,作者的心情很好的时候,这个景物是非常好看的;心情不好的话,这个景物会受心情的影响。读《小石潭记》就要体会作者的心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