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通用技术地质版第二章第三节《设计与技术的关系》精品学案精编版

最新高中通用技术地质版第二章第三节《设计与技术的关系》精品学案精编版
最新高中通用技术地质版第二章第三节《设计与技术的关系》精品学案精编版

2020年高中通用技术地质版第二章第三节《设计与技术的关系》精品学案精编版

新课标高中通用技术地质版第二章第三节《设计与技术的关系》精品教案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设计的丰富内涵和技术与设计的关系,学会分析设计在技术发明和革新中的作用。

(2).了解技术发展对设计产生的重要影响。

(3).理解设计的丰富内涵。

[过程与方法]

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发展辨证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技术的兴趣和想象力,提高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技术发展为设计创新提供了条件。

学习难点:理解技术与设计的辩证关系。

二学习过程:

设计是技术发展的基础

案例1 笔的发展演变

问题:1)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人们需求水平的提高

2)笔的设计有什么变化,笔的制造技术有什么改进?笔的功能有什么变化

案例2 自行车的发展演变史,

让大家体会设计对技术起什么作用

3.组织学生以 4 人为一组互相讨论:( 1 )结合以上案例,谈谈设计对技术的发展有什么重要的价值。( 2 )设计促进技术发展的例子还有很多,你能想到哪些?

4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补充介绍:录音笔。

师生讨论归纳:设计是技术发展的基础

三设计的丰富内涵

1 .以生活设计为例,思考:是不是我们这本书里指的设计?

2. 用电熨斗和吹风机实物说明技术设计的概念。

3. PPT 展示技术设计和艺术设计图片,自己进行区别,归纳出两者的侧重点。

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设计在技术的革新中的作用)

案例1 中国人飞天梦想成功

快速阅读后思考:富有创造力的设计赋予了技术新的品质,使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请大家想一想,生活中还有类似的例子吗?

案例2:PPT展示电脑的更新换代,介绍电脑的发展史。

1讨论现在有哪种类型的电脑。

2.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经过了几千年,直到 1946 年才设计出这种第一部真正可以称得上计算机的机器 ENIAC。为什么以前没有设计出来?

案例3隐形篱笆

阅读隐形篱笆的介绍。

思考:“隐形篱笆”,给大家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是什么技术是这项发明产生,有什么现实意义?

四实践体验

每组配备相同的一块纸板,进行制作一个简单的笔筒。在运用技术工具和技术手段进行创新设计的过程中,体验技术与设计的关系。合理分工,集思广益,在合作中发挥团队精神,运用头脑风暴法进行创新设计。

具体运行如下:

1)每组6-8人,选出组长

2)每组工具不同,一组配备胶带、小刀;二组配备钉书机、直尺;三组配备胶带。直尺;四组配备钉书机、小刀

五组配备胶带、小刀、钉书机;六组配备钉书机、小刀、直尺。

3)组内自评,教师点评。

五练习题

1、中国人的飞天梦自古就有,明朝有一个人叫万户,曾尝试用爆竹将自己送上高空,但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多次尝试和努力都没成功。现在同样采用类似爆竹原理的火箭却把我们中国人送上了太空,实现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这说明()

A、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

B、技术更新对设计产生影响

C、技术的丰富内涵

D、设计制约技术的发展

2、1884年英国的沃尔曼设计了一种用毛细管供应墨水的钢笔。此笔的端部可以卸下用一个小的滴管即可将墨水注入毛细管,这样,钢笔就可以自由吸水了。钢笔的设计是对鹅毛吸水技术的改进,而小圆珠代替鼻尖的设计则使圆珠笔得以诞生。这说明了技术与设计的关系是()

A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

B技术更新对设计产生影响

C技术的丰富内涵、D设计制约技术的发展

如何上好高中信息技术课

如何上好高中信息技术课 发表时间:2012-05-28T14:05:28.090Z 来源:《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年2月(下)供稿作者:徐雪莲[导读] 信息技术学科具有综合性强、发展速度快、应用范围广泛、实践性强等特点,是一门极具挑战性的学科。徐雪莲(河北省高阳中学,河北高阳 071500)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2-0108-01 摘要:信息技术学科具有综合性强、发展速度快、应用范围广泛、实践性强等特点,是一门极具挑战性的学科。笔者通过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教学方式讲解如何上好高中信息技术课。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小组学习;电子提纲 根据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来分析,《信息技术》学科在教学内容上一般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语言、信息与信息技术等几个方面,是一门集知识性、操作性、实用性为一体的学科。同时,该学科又具有综合性强、发展速度快、应用范围广泛、实践性强等特点,是一门极具挑战性的学科。 下面,我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这几种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小组互助学习 前提:将教学班学生依照男女生比例、学科知识水平高低搭配、自愿组合、5~6人为一小组的原则分为若干组,每组设组长一名。 小组互助学习不仅是落实《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责任心的有效途径。首先,小组互助学习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由于小组互助学习很好地解决了教学中学生个体素质条件参差不齐的现象,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学,相学见长,大大地激发和调动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效果显著。其次,小组互助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小组成员之间由于学习任务的要求经常存在分工与合作的关系,要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任务,这就需要小组成员之间学会默契、密切地配合,小组成员有时还需要学会以大局为重,有奉献精神、有集体意识观念。再次,小组互助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小组互助学习除了存在小组成员之间的学习与竞争,同时还存在与同班其它小组之间的学习与竞争,也就是说哪位学生个体的失误或落后,都会给该小组带来影响,这就避免了有些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作非法活动的现象,从而形成了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监督,自我管理,这无疑会增强每位成员的责任心。 二、任务驱动学习 任务驱动学习是落实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可以将任务分为两种,一种是大任务,可贯穿一章的教学内容;另一种是小任务,用于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或某一个知识点。无论是哪一种任务,都应该以发展学生能力,教会学生学习为宗旨。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索”,是问题提出的表现。具体实施步骤是:教师首先将要讲授的每一个新的知识点都巧妙地孕涵在一个任务之中,然后交给各小组学生进行讨论,研究解决办法,并上机实践,教师只需要在学生讨论和实施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因此,设计任务是教师在课前备课的重头戏,这就要求教师纵观整个课程,统筹安排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小任务的设计比较适合每个模块开始的基础教学及低年级学生的教学。由于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所学模块的功能并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操作,让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较小;大任务的设计适合于每个模块的后期教学或高年龄段学生的教学。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让学生根据所学模块的知识完成一个电子作品,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自由创作的余地较大。同时,这个阶段也是学生思维最为活跃,最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和体现学生创新精神的时候。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的时候,他们所爆发的学习热忱和潜在能力是教师事先无法预料的。总之,这种任务驱动学习方法可以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电子提纲学习 前提:要具备一定的硬件条件,即网络教室和网络教学平台。 在教学中引入电子提纲的作法是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课堂质量的有效方法。具体实施步骤是:教师首先将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制作成电子提纲(可利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Word文字处理软件制作),存在教师机的工作文件夹中;上课时,学生注册计算机网络,并通过“网上邻居”登录教师机工作文件夹,找到并打开所需任务;完成后,即可将作业(任务)发送到教师机的学生作业文件夹中,供教师评阅。 经过教学实践,总结出电子提纲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首先,电子提纲有利于辅助《信息技术课程》学科教学,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备课时,不仅可以将教学内容及教学任务制作成电子提纲,而且还可以将教学的重点、难点制作成动画,用于讲解或演示;其次,电子提纲有助于教师分层次教学,俗话说,十个手指伸出来不一般齐。任何时候,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会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要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完成任务,有时就会显得比较忙乱,顾此失彼。有了电子提纲,就增强了教师指导的灵活性,教师在对个体进行辅导、答疑时,其它学生可根据电子提纲自主学习,使教师真正做到了分层次教学;再次,电子提纲有利于尖子生的培养。教学目标是针对大多数学生制定的,这就会造成少数尖子生吃不饱的现象,利用电子提纲每次将作业分为必作题和增加一定难度的选作题,这样,有能力的学生在完成必作题的基础上再完成选作题或直接完成选作题;最后,电子提纲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前教师一般都留的是课下作业,由于周期较长,教师很难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今利用电子提纲就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师能够根据学生发送回来的电子作业,及时批阅,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通过网络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这种教学方式深受学生欢迎。 总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它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教学模式,但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模式,都应该本着以学生为本,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信息素质。无论学生今后从事何种职业,他们在中学和小学学到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都应该是有用的。 参考文献: [1]李勇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目标及学科特点与教学建议》,《中国电化教育》,2001.4.

高中通用技术(地质版)必修1第四章《展现设计成果》复习提纲及针对性练习

第四章 展现设计成果 一、材料的分类(选择题) 分类 取材 性质 举例 取材于大自然 保持着原本特质的材料 木材、黏土、石材 、木鱼 石 (人造材料) 人为地把不同物质经化学方法或聚合作用而成的材料 其特质与原料不同 塑料、玻璃、钢铁 天然材料与合成材料的综合 保持部分原来的特质 胶合板、纸、混纺料 例题1、下列材料属于天然材料的是( ) A 、塑料 B 、纺织毛巾 C 、木材 D 、纱线 2、下列属于混合材料的是( ) A 、胶合板 B 、玻璃 C 、木材 D 、塑料 二、材料的性能: 、 、 。我们先来了解材料的几种基本物理性能。 1、 是指材料承受外力而不被破坏(不可恢复的变形也属被破坏)的能力。 ① :材料承受压力的能力。 ② :材料承受拉力的能力。 ③ :材料对致弯外力的承受能力。 ④ :材料承受剪切力的能力。 2、 :材料受外力作用时改变了形状,当外力消失后又能恢复原来形状的能力。典型例子如橡皮筋、弹簧。实际上,很多材料如塑料、金属、木材等都具有一定的弹性。

3、:材料抗冲击震动的性能。例如,玻璃的韧性很差,易被敲碎。 4、:材料抵抗刮削、切割或磨损的能力。例如,制作切削工具用的钢材,其硬度就比较高。 5、:指材料接受折、锻、压等外力,被改变形状或被延伸,而材料没有运受破坏的性能。例如,铝的延展性好,可以压制成盘、碗等,而木材则不能。 (延展性是延性和展性的合称。延性:物体可以拉成细丝而不折裂的性质,金属多具有延性。展性,物体可以压成片断而不断裂的性质,金属多具有展性。) 6、其它---材料具备的物理性能还有、、等。 材料的化学性能是指与物质的化学变化有关的性能,主要有抗氧化性和耐腐蚀性。例如铁容易被氧化,而不锈则有较好的抗氧化性,有些特殊钢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 材料的加工性能是指与材料被加工时所体现出来的特性,又称工艺性能。例如,塑料和一些金属材料可以熔铸成型,有的金属适宜锻造成型,有的金属适宜弯折成型,而木材则只适应切削加工,此外各种材料材质不一样,加工时的难易程度也不同。 例题1、在我校进行拔河比赛之前,选择比赛用绳的时候,对用绳的技术要求主要体现在对其()的要求上。 A、抗压强度 B、抗拉强度 C、抗弯强度 D、抗剪强度 2、钢筋混凝土梁中比无钢筋的水泥梁的()强度更强。 A、抗弯 B、抗压 C、抗拉 D、抗剪 3、某厂生产一种抗拉能力为2000N的钢丝,生产出一部分样品要进行技术测试,下面方法最合理的是() A、用2000N拉力作用在钢丝上,看钢丝是否被拉断 B、用2500N拉力作用在钢丝上,看钢丝是否被拉断 C、用钢丝剪测试是否容易被剪断

(2020年编辑)高中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完整全套教案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价值 (一)教材内容分析 “技术的价值”是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必修1的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的第一节内容,其中包括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 技术与人体现技术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发展人的价值。 技术与社会体现技术促进社会发展、丰富社会文化内涵和改变社会生活方式的价值。 技术与自然体现技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价值。 教学重点: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难点: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和技术与自然的关系。 (二)教学对象分析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通用技术课程,虽然他们对技术有一些感性认识,但对其内涵并不是很清楚。由于大部分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再加上所学到的知识都是理论性的,所以学生很难把理论知识与技术产品有机地联系起来。特别是学生对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比较陌生,难于理解。因此教师要当好学生走进技术世界的领路人。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技术的产生与人类需求之间的关系。 ⑵理解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案例分析和探究讨论的过程,理解技术的含义和技术的价值。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技术价值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技术,理解技术对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有巨大的作用,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了解技术、需要技术和掌握技术的迫切需求。 (四)教学策略和方法 策略:选择贴近生活、便于理解和鲜活有趣的案例。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参与讨论的双边活动,使学生知道技术的发展过程,感受技术的价值所在。 方法:采用师生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准备 直观图片、详实文字资料、视频资料和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分配:2课时 (七)教学流程: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案例 精品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案例 题目:技术试验及其方法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江苏教育出版社《技术与设计1》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教材从技术试验的定义分析技术试验在设计中的作用,通过具体案例说明技术试验在技术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介绍了几种技术试验的方法,阐述了技术试验报告的写作范例。技术试验是技术设计中重要的课程内容,它是技术设计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也是技术探究中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技术试验是人们为了寻求技术问题的解决办法或对所创造的技术方案进行检验的一种实践活动。技术试验在技术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技术创造的重要手段,是为技术研究和技术开发提供重要科学资料和各种数据的重要环节,也是技术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保证,所以本节课在全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二、学情分析:学生是在学习了技术与设计的关系和设计中的人机关系后学习这一节的。技术试验是技术设计的重要环节,也是技术探究中的重要方法。学生学习了技术试验以后,学会一种技术探究的好方法,从而为第三单元设计的过程、原则及评价的学习作好铺垫。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技术试验在技术发明、技术设计中的作用,了解几种常用的技术试验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要认识一些常见的技术试验过程,学会简单的技术试验方法,形成初步的技术试验能力,能进行基本的技术试验,会写简单的技术试验报告。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选择正确的技术试验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负责的科学态度以及正确对待技术试验中的失败问题。 四、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技术试验在技术发明、技术设计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负责的科学态度以及正确对待技术试验中的失败问题。 五、教学资源:纸张、钩码、支撑架等试验用品,赵州桥、九江长江大桥、悉尼港湾大桥等图片。 六、教学过程设计:

如何上好高中信息技术课 范志鹏

如何上好高中信息技术课范志鹏 发表时间:2013-10-18T10:17:17.84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3年9月总第96期供稿作者:范志鹏[导读] 教学内容改革应当适合素质教育的特点。 ◆范志鹏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第一中学076450 一、教学内容应以实用为主,突出表现为更新、更深的特点 教学内容改革应当适合素质教育的特点。教学内容要以实用为主,自编或选用多种教材,体现“一纲多本”“多纲多本”的原则,做到从实际出发,注重效益,有计划、有重点、分地区、分层次地发展和普及计算机教育。教学内容也应当随着时代的科技进步不断更新和调整。正如《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所提出的“要按照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新成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际需要,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那样,教学内容知识面不但要更宽广,而且要更新更深,既有思考的,又有动手的。我校计算机课程注意培养学生计算机意识,普及计算机文化,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初一年级我们主要安排学生学习了计算机发展史、键盘指法强化训练、磁盘操作系统以及ucdos汉字系统等。 二、改进教学方法,注重“精讲多练”“因材施教”的原则 改进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我们在计算机教学中提倡“精讲多练”的原则。“精讲”,是指对于学生自己看得懂的、理解的内容,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而对于一些理论概念(如文件、目录、路径等),要有针对性地讲解,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精要简赅地讲授,让学生掌握知识要领。“多练”,是指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操作,以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技巧。在学生实验时,我们加强巡回辅导,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错误,反对让学生放任自流,无目的地实践。 三、改进教学手段,组合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改革教学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计算机教学手段改革应自觉地走在各学科前列,为学校教育创设现代化的教学环境,加强传统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广播、电视、录像等)与现代媒体(如计算机技术、卫星技术等)的组合优化教学,注重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探讨和建立新型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标准,大力推进计算机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 现代社会由于其技术知识更新速度快,人们需要更快更方便地获得知识来适应社会发展,传统教育手段已无法解决这一困境,我们必须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中找到出路。我认为,在教学手段上注重发展计算机网络教学,是明智之举。大量事实表明,在这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下,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法完全被摒弃,学生是真正作为学习主体去主动探索学习的,教师可组织生动形象的、图文声并茂的语言教学,并可以利用大量的软件资源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这是以往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正是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下,学生参与学习、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才得以真正实现,从而体现教学互动性。这样,教育再也不是教师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的结果,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去发现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从而让学生都获得与科学家们一起参与课题研究,去挖掘考古,去探索星体奥秘等过程的喜悦。我们的经验也表明,这样得来的结果比耳提面授的讲授深刻得多、鲜明得多,更多发挥他们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四、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力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者和实践者,他们是在塑造人,是培养学生能力素质全面提高的劳动者。学校应该拥有一批热心教育教学改革试验,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业务水平的教师队伍。学校也要大力宣传在计算机教育改革中实施素质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要求,使教师们都认识到,普及计算机教育已刻不容缓,培养拔尖人才需要更多的投入和奉献,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从而自觉主动完成教学任务。 未来教育的发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计算机教师一方面要朝一专多能方面发展,通过学习实践,提高自身素质、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经验。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自觉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培训,提高自己教育现代化的意识,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提高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和撰写论文的水平,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去进行教学教研活动。 五、中学计算机实施素质教育的培养方向 中学计算机实施素质教育,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不仅仅是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今后适应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我校提出要培养学生“九种能力”,即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自教能力、应变能力、耐挫能力、预见能力。我们更着重于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中学计算机教育也应当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素质。我校提出要培养学生的“五种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在教学中,我们强调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同时更加注意锻炼和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使他们认识到宽厚、自信、坚毅、乐观等因素在造就成功的道路上功不可没。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已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必须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一机遇,深化中学计算机教育改革,实现向素质教育转轨,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作出贡献。

地质版高中通用技术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教案

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这小节是第一章《走进技术的世界》的重点,也是整本书的第一节内容,上好本节课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万事开头难”,是否能上好本节内容关系到能否提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有: 1、技术的产生 2、技术的内涵 3、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这小节是第一章《走进技术的世界》的重点,也是整本书的第一节内容,上好本节课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万事开头难”,是否能上好本节内容关系到能否提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必须想方设法通过多种途径引起学生的兴趣。本节内容应该是基础的基础。因此,不宜过于深入,不宜过于扩展。 对象分析 教师:本课程为新增设课程,教师并非本专业的教师,对于教本课程就比较有难度,这就需要教师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来收集资料,对该教材认真的进行分析、研究。新的课程及教材都需要教师的教学方式逐步发生转变。 学生:本课程为新课程,学生从未学习过,且该课程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所以,学生会对该课程表现出很高的兴致和好奇,教师应该想办法保持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能相互合作,让每位学生都参加到其中,让他们发挥他们的特长,保持他们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技术的产生,理解技术的内涵,知道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行为目标:学生可以通过事例来说明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3、情感目标:体验技术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 4、能力目标:能分析多数技术或技术产品满足了人们的什么需求或什么愿望。 教学策略: 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教学目标上的要求,我主要采用了教师讲授、学生阅读、讨论等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学手段。让学生自主思考,教师充分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主动性,本人以课本案例、多媒体展示案例,学生分析案例,教师点拨,让学生自主思考,以及分组讨论,然后形成结论,最后教师总结,并点明本节课的知识点。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师生互动与交流来达成。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技术世界里,技术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因素,技术也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走进技术的世界。 2、进行新课 (1)技术的产生 师:从远古到现代,人类发明、创造了数不胜数的技术,推动了社会发展的文明的进步,技术是怎样产生的呢? 请同学们阅读“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飞机的诞生”两个案例,并一起讨论:技术是怎么产生的,指出案例中的技术产生。 (学生阅读,相互讨论) 生:造纸术的产生是为了满足人们记录和传递信息的需求;印刷术的发明是为了满足人类传播知识的需要。飞机的诞生为了满足人类突破地球束缚的梦想。所以,技术的产生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师:我们人类在生活中,需要着衣御寒,于是有了纺织、印染、缝制技术的产生;需要进食以补充能

高中通用技术必修一测试卷(地质版)

高中通用技术必修一测试卷(地质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题40分) 1.下列叙述说明技术具有社会属性的是( C ) A.一项技术要符合客观规律 B.技术与工具、机器使用方法关系紧密 C.技术的应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D.技术是以科学为基础的 2.我国无线通讯网络由于使用外国的技术,每年要支付巨额的费用。目前新建的3G无线通讯网络,我国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可以节省大量的外汇。这个案例说明技术具有( D ) A、整体性 B、相关性 C、两面性 D、专利性 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 A.某厂今年生产出了微型摄像机,是一项重大的发明 B.技术发明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C.人类的技术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创新史 D.技术革新是在别人现有成熟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某些改进 4.北京时问2008年9月25日12时lO分04秒,神舟七号载人宇宙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太空飞船的发射需要运用到物理学、数学、空气动力学、材料力学、伦理学等多个学科知识。这说明了技术具有( C ) A.目的性 B.创新性 C.综合性 D.两面性 5.进行专利权申请的步骤是:1.写好专利文件,2.专利局审查文件,3.批准专利,4.递交专利文件并交纳申请费,5.领取专利证书并交纳年费及证书费。顺序正确的是:( B ) A.1——2一一3——4—5 B.1——_4——_2——3——5 C.2——3———4_一一l——5 D.1——4一2——5——3 6.某公司设计了一款新型手机,机身百分之七十五由植物性材质制造,所以即使放弃置,它也能和大地触为一体,最终被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该技术设计主要体现了( D ) A.道德原则 B。经济原则 c.安全原则D.可持续发展原则 7.设计的一般过程中,第一个环节为( B ) A.改进优化设计方案 B.确定设计课题

高中通用技术学科教学模式探索

关于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 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尹秀梅 技术课程背景介绍:普通高中阶段的技术课程是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为主旨的必修课程。它能够引导学生融入技术世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交流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首先在高中阶段开设通用技术这门课程是很必要的。在引起世界瞩目的《美国2061计划》中指出科学、数学和技术将成为世界变化的中心。可见技术对社会发展、儿童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我国周边的一些国家以及发达国家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开设了技术课,而且有的是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贯彻始终。我国的现状是技术教育比较薄弱,教育部科技司和全国科协联合发起的“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社会调查”表明我国七成多的青少年缺少运用技术创造的能力。所以说在世界科技创新的大潮下,我国的通用技术课程教育任重而道远。 2008年3月的这一学期,我校在高一学年开设了通用技术课。经过多次的教学实践,摸索出一套具有实际意义的教学模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将技术课程分为三种教学模式:技术理念课、理念实践结合课、纯实践课。每种课程并不是传统意义的理论和实践课,有其各自的不同于以往课程的教学特色。 一、技术理念课: 教材中相当篇幅都是技术思想技术理念的传授,例如技术源自于人们的需要、设计是技术的关键、技术的综合性、两面性等等。真就教材讲,可能几句话就说完了,关键是学生是否真的心理上认同了,头脑中形成共识。所以理论的部分怎样讲透、讲得生动,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关键是要吃透教材、挖掘教材、以及补充教材和转换教材。 1、挖掘教材。例如:教材第一节“技术的巨大作用”,第一个问题是技术源于什么?其实技术就是源于人们的需要,人们不断的产生的需求促使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技术史的一个重要时期就是工业革命时期,很有代表性。书上有这样一句话:纺织业的发展需求导致新的工作机器的发明,这句话是从何而来的呢。经过学习研究,查阅了与此相关的历史资料。才知道在工业革命时期,纺纱和织布是两个单独的工业领域。飞梭的织布工具的发明导致纱荒,于是社会产生第一个需求——研制提高纺纱效率的机器,后来人们依次研究出了珍妮纺纱机、骡机、水利纺纱机等高效率的纺纱机器,解决了纱荒的需求。而此时织布业停滞不前,大量纺出的纱

地质版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结构的强度与稳定性说课稿

《结构的强度与稳定性》第二课时《结构与稳定》 说课稿(地质版) 主讲教师:五指山市五指山中学周世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结构稳定性既是“第一章结构与设计”的重难点也是《技术与设计2》的一个重要的技术原理。本单元总的设计思路是:初识结构——分析结构——结构设计——欣赏结构,“结构”和“设计”共同构成“结构与设计”两个核心概念,而结构的稳定性是结构的重要性质之一,结构体现了空间的概念,因此,本节内容在《结构与设计》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节主要包括稳定性的概念、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两个部分。教材通过技术实验、阅读资料、问题思考、技术实习、试一试、调查研究及讨论交流等手段引导学生理解结构的稳定性技术原理,并探究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结构的这个技术原理有更深的认识,而且也给结构的设计等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稳定与结构稳定的概念 2、掌握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 3、能运用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来判断结构的稳定性,并如何增加结构稳定性提出自己的看法。 4、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同学们合作交流能力,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生活和技术实验等方法使学生懂得应用结构的相关的理论知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亲身体验注重交流,通过分析讨论得到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增强主动参与意识,并渗透安全教育、德育教育。 三、学生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对于什么是结构的稳定状态,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例如,物体的倒与不倒。但这样的认识是比较片面的,结构的稳定性问题不仅仅是解决结构的倒与不倒的问题。所谓结构的稳定性是指“结构在负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即受外力后恢复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所以,在提出结构稳定概念时要着重解决学生在认识上的误区。

标(地质版)高中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2...

第一章:结构与设计 (一)、常见的结构的认识: 一、结构(structure)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 1、自然界:天体结构、植物的结构、动物的结构例: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 产品的结构是受到自然界事物结构的启发而产生的?如:锯子(植物的叶)潜水艇(鱼)雷达(蝙蝠)等 2、技术领域:汽车的结构、微机的结构、数字控床的结构(案例:魁北克大桥的坍塌P4) 3、社会领域:教育管理系统的结构、通用技术的学科结构、课堂教学结构 二、结构与力 1、内力:当一个结构受到外力作用时,内部各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发生 改变,产生一种抵抗的力,称为内力。应力:是构件的单位横截面上所产生的内力。用公式表示应力为:σ= F/s , 其中 ,F 是内力 ,S 是受力面积 , σ是应力。 2、构件的基本受力形式: ①拉力:物体所承受的拉拽力②压力:挤压物体的力 ③剪切力:两个距离很近,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于同一物体上的平行的力 ④扭转力:反方向向物体两端均匀施力,使物体发生扭转形变的力 ⑤弯曲力:作用于物体,使它产生弯曲的力 三、结构的分类 物体结构形态在受力时承受和传递力的方式差别分为:实体结构,框架结构,壳体结构 1、实体结构-----通常是指结构体本身是实心的结构。 受力特点:外力分布在整个体积中。主要承受压力如墙壁、柱子、实心球等2、框架结构-----通常是指结构体本身由细长的构件组成,支撑空间却不充满空间。如窗户、画框、房子的架构等等 受力特点:实体结构是通过条状物的连接来承受荷载,可以承受压力和拉力3、壳体结构-----通常是指层状的结构。如贝壳、头盔、汽车飞机的外壳等壳形结构受力特点:外力作用在结构体的表面上(壳形结构是通过壳形来传递力和承受荷载,特别是当顶部受到压力时,它能将力均匀扩散)。(二)、稳定结构的探析 一、结构的稳定性 结构的稳定性—结构在负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它是结构的重要性质之一。 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有多种,主要有重心位置的高低、结构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的大小和结构的形状等。 1、结构的重心(独脚茶几为重心降低,以提高稳定性)。 2、结构的底座(建筑、桥梁这类大型的固定结构,底座越大越坚实,稳定性越好)。 3、结构的形状(照相机的支撑架常使用三角架而不用其他形状) 二、结构的强度 结构的强度是指结构具有的抵抗被外力破坏的能力。 1、影响结构强度与结构的形状、使用的材料、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2、三角形是框架结构中最基本的形状之一,它结实、稳定,所有材料最少。 结构构件的连接通常有以下两类: a、铰连接:被连接的构件在连接处不能相对移动,但可相对转动,具 体有松螺栓、松铆等,如折叠伞伞骨间的连接、门与门框的连接等。 b、刚连接:被连接的构件在连接处既不能相对移动,也不能相对转动, 具体有榫接、胶接、焊接等,如固定铁床架的连接、不可移动的桌腿与桌面 的连接等。 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连接方式。构件的连接方式不同,结构的强度也不同。 3、结构与功能(案例:自行车的结构与功能P21) 三、简单结构的设计 1、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有:符合使用者对设计对象的稳定性和强度 要求,安全因素,公众和使用者的审美需求,使用者的个性化需要,对设计 对象的成本控制要求和一定的使用寿命等。(教材P25) 2、设计简单的案例要求(参考:如:设计相框P26): ①设计项目②设计要求③设计分析④设计方案⑤呈现草图 四、精典结构欣赏 赏析结构设计作品,可从技术与文化两个角度进行。 技术的角度主要有:结构的使用功能的实现,结构的稳固耐用,结构造 型设计的创意和表现力,材料使用的合理性,工艺制造的精湛程度等。 文化的角度主要有:结构的文化寓意与传达,公众认可的美学原则,反 映的时代、民族、习俗方面的特征,结构的个性特征等。 第二单元:流程与设计 一、流程的涵义: 1、流程的概念: 流程是一项活动或一系列连续有规律的事项或行为进行的程序。任何流 程都反映了一定的时序,体现出一定的环节。 ⑴环节:活动或事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依据某种特征或方式,可将该 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小过程,称这些小过程为环节。如:切种、布种、掩种环 节,冲片和印片环节等。 ⑴时序:过程的经历中,各环节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先后出现、完成。 这种时间顺序关系,称为时序。时序体现了具体活动内容的先后关系,在这 种先后关系中,有些步骤之间的时序是可以颠倒的,不些不可颠倒。 2、流程的表达(流程图): 依据流程的性质及人们的表达习惯,流程图有文字表达、表格表达、图 示表达、模型表达、动画演示等。 二、流程的分析: 1、生活与流程: 科学合理的流程,可以指导我们正确地做事,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是我们的生活变得有序、合理,为我们的安全提供保障(例洗衣、煮饭与烧 菜的流程安排,碘盐和味精佐料的加放流程,青霉素注射流程等)。 2、生产与流程: 运用科学合理的流程可以有效地组织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 量、保证安全生产、保护环境等。 流程中工序的作业方式——串行和并行。上一道工序完成之后才能进入 下一道工序——串行。几项工作同时进行——并行。 3、简单流程图的识读: 识读流程图的要点:⑴找流程的环节,明确每个环节的功能和作用;⑵ 弄清流程中时序的体现与特征;⑶流程是技术的核心概念之一。不同的流 程,产生的效益往往不同,“理解流程就是质量”、“流程就是效益”等。 三、流程的设计: 1、流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⑴提高效率。⑵提高质量。⑶节省资源。⑷安全生产。⑸提高经济效益。 ⑹提高管理水平。 2、流程设计中的基本因素: 生产活动中的流程设计的基本因素主要有材料、工艺、设备、人员、资 金和环境等。 不同行业的流程设计中考虑的基本因素各有差异。 流程设计要依据事物内在属性和客观的变化规律,科学地设计时序和环 节,以达到设计目标。 3、流程设计的步骤: 第一步:首先要明确设计的目的和任务,明确流程所应遵循的内在变化 规律。第二步:要分析现有材料、设备、资金、人员、工艺和环境等因素。 第三步:列出流程涉及的主要事项,并进行初步的排列。第四步:分析各事 项(步骤)之间的先后顺序,合理地安排流程的时序和环节。第五步:选择 一个合适的表达方式画出流程图,对于有严格时间的时序,要标注时间。注 意:流程设计的基本要素是环节和时序。 4、学画流程设计的框图: 画流程设计框图的一般方法:⑴根据对事物的内在属性和规律的分析, 以及有关的考虑,将流程的全过程,按每个阶段的功能、作用的不同,分解 为若干小过程——环节,并用方框表示环节。⑵按照每个小过程应该经历的 时间顺序,将各环节依次排开,并用箭头线连接起来。 四、流程的优化: 1、流程的优化及目的: 在设计和实施流程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这种对 流程修改的过程,叫做流程的优化。 目的: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降低劳动强度、节约能耗、减少环境 污染、保证安全生产等。 2、流程优化的内容: 一般流程优化的主要内容有:工期优化、工艺优化、成本优化、技术优 化、质量优化等。 对一个流程的优化,可以是整体的全面优化,也可以是对某一个指标进 行优化。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某一个指标得到了优化,而使另外的指 标下降了。比如,技术优化,可能使成本提高。成本优化了,也可能使质量 下降。因此,在进行流程优化时,要综合平衡,以取得整体优化的成效。 3、流程优化的条件: 流程的改进和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它建立在设备和工艺水平提高的基 础上,建立在对流程内在机理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流程与材料、设备、工 艺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优化流程时,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些条件。

高中通用技术必修1全套教案

高中通用技术必修1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和利用。 通用技术是指信息技术之外,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 一、技术的价值 1.技术与人(考试内容:技术对人类的价值;考试要求:了解(a)) ①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的需求;②技术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发展人的作用。 2.技术与社会(考试内容:技术对生活、生产、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考试要求:了解(a)) ①技术改变社会生活方式;②技术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③技术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内容。④技术是社会财富积累的一种形式;⑤技术的发展导致社会劳动力结构产生变化;⑥技术在政治、军事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3.技术与自然(考试内容:技术对自然的价值;考试要求:应用(c)) ①依靠技术,人类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②人类在利用技术改造自然时,应把握合理的尺度,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一些技术或产品对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4.技术的两面性(考试内容:技术的两面性;考试要求:了解(a)) ①任何事物客观上都具有两面性,技术也不例外;②技术的两面性,正面在于其实用性,反面在于其过分功利性及其对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动摇。 二、技术的性质 1、技术目的性 ①任何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成果;②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技术活动推动了技术的不断发展。 2、技术的创新性(考试内容:技术的发展与发明和革新的关系;考试要求:理解(b)) ①创新性是技术的灵魂所在,任何技术的发展都需要创新;②技术创新常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I技术革新一般是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的变革和改进;II技术发明则是一项新技术的产生。③一些重要的技术的发明和革新对技术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技术的综合性(考试内容: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考试要求:理解(b)) ①技术作为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技术发明者在技术实现价值的过程中享有一定的权利,这些权利受法律保护;②知识产权制度体现了人们对知识的尊重和保护,并可以保持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使技术创新活动走向良性循环。 专利申请过程:1、提交申请;2、受理;3、初审;4、公布;5、实质审查;6、授权。 三、技术的未来(考试内容:技术的发展趋势,对技术的情感和理性态度考试要求:理解(b)) 技术的未来既充满希望,也隐含威胁。理性地看待技术的未来,才不至于迷失在技术的世界里 第二章---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一、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1.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 ①设计成为推进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②设计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③设计促进技术的革新,改进产品的性能。 2.技术更新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①技术是设计的平台,没有技术做基础,设计将难以表现和实现;②技术更新为设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③技术进步促进人们设计思维和手段的发展。 3.设计的丰富内涵 ①设计是基于一定设想的、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②技术设计侧重功能、结构、材料、程序、工艺、实用等,围绕技术的目的而展开;③艺术设计侧重欣赏、审美、色彩、造型、视觉效果、包装等,强调感觉的需要

地质版通用技术教案《序 言》

序言 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什么是通用技术 二、为什么要学习通用技术 三、怎样才能学好通用技术 讲授新课: 一、什么是通用技术 (一)什么是技术? 一切有效用的手段和方法都是技术 (二)技术有广义技术和狭义技术 1、广义技术: 大体上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本身的全部活动中,所应用的一切手段和方法的总和。 2、狭义技术: 通常是指“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在长期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或人工环境的方法、手段和技能的总和。”(P4)(三)通用技术课程设置 二、为什么要学《通用技术》? (一)个人发展有用 1、技术素养是当代青少年的基本素养

2、科技型人员成为主体劳动者 3、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 (二)国家发展需要 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2、科教兴国战略 3、人才强国 统计数据: 1、国家发展各阶段体力和脑力人数比: 机械化初期9:1 中等机械化6:4 全自动化阶段1:9 2、科技对经济的贡献 发达国家20世纪初:5—25% 发达国家20世纪中叶:50% 发达国家80年代后:60—80% 发达国家目前:>80% (三)国际竞争激烈 1、世界各国高中早已开设了技术类课程: 俄罗斯20世纪20年代;美国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20世纪80年代;法国20世纪80年代;英国1988年开始;韩国1990;日本1994 2、中国目前情况: 诺贝尔奖——无;核心技术——少;中国命运——?? 结论:学习通用技术很有必要 三、怎样才能学好通用技术 (一)了解课程结构及学分设置 (二)清楚这门课程的两个必修模块的学习内容 (三)学会读目录和绪论 课程要求: 态度积极、上课认真、作业仔细、实验规范、勇于创新 课堂小结: 技术学习过程是主动构建知识,不断拓展能力的过程。也是富于生机、充满探究、生动活泼的活动过程。学习时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善于思考、动手;学中做,做中学。亲身经历体验设计过程。 相信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为自己的豆蔻年华夯实基础、挑战自我,享受学习的乐趣! 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进一步讨论通用技术的学习方法,以求更深的了解通用技术这门课程。

高中通用技术 3.3设计的表达与交流教案 地质版

设计的表达与交流 知识重点:1、构思方案的方法 2、三视图尺寸标注 3、三视图及电路图的识图与绘图 一、技术语言的概念 在技术活动中进行表达、交流的工具,如图样、模型、图形、表格、声音、手势、符号标志等,我们统称为“技术语言”。 二、技术语言的特点 ①简单明确。要让人“一看就明白”。 ②形象、直观,通俗易懂。这主要是对交通标志和符号的要求。 ③规范、统一。在使用范围内,必须要统一和规范,不然就达不到交流、表达、沟通的目的 三、制图标准 图纸是工程技术界的“语言” ①图纸幅面及格式: 图纸副面有5种(单位:mm),即A0,A1,A2,A3,A4。A4最小210×297。②字体汉字:长仿宋体字母、数字:斜体 ③比例 注意:图样上标注的尺寸数字为物体的真实大小,与绘图比例无关 ④图线(见P69) ⑤尺寸标注 尺寸的三要素:尺寸界线、尺寸线(包括箭头)、尺寸数字(包括必要的符号和字母) 四、绘图工具及用品: 五、透视图 形成规律: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不平行与画面的平行线组的透视必交于一点(即消失点)。 根据消失点的数目,可将透视图分为: 一点透视图(常用于画室内设计效果图或表现物体正面形象的效果图) 二点透视图(常用于画各类产品设计效果图) 三点透视图(常用于画建筑物(尤其是高大建筑)的效果图) 二点透视图的画法:(长方体两点透视图画法) 步骤:设视平线,取消失点,向消失点连线,图形画在连线内。 六、三视图 主视图——由前向后投影,在正面V上得到的视图。主视图反映了上下、左右; 俯视图——由上向下投影,在水下面H上得到的视图。俯视图反映了左右、前后 左视图——由左向右投影,在侧面W上得到的视图。左视图反映了上下、前后 主视图和俯视图都反映了物体的长度,且长对正 主视图和左视图都反映了物体的高度,且高平齐 俯视图和左视图都反映了物体的宽度,且宽相等 七、简单电路图的识读 电气系统技术交流的基本语言(见P85) 八、计算机辅助设计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完整版)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以进一 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过程中, 在通过交流与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 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契机,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力量,为高中学生提 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使学校学习与社会学习 相连续,使当前学习与未来发展相连续;既关注当前的学习,更重视可持续发展,为学生打 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 展,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 衡性,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社会生产、日常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鼓励高中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并在此过程中分享思想、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强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